开展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19-05-13 08:4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展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展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一篇:开展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文章标题:开展教育科研,教改实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朋友们:

大家好!

我来自**市**区,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面对面地向各位专家、学者学习。首先,感谢中央教科所的领导、专家,多年来对**教育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深切关怀与悉心指导。同时,感谢中央教科所为我区提供了今天这样一个向与会代表学习、交流、探讨教育科研、教改实验的良好机会。下面,我就我区通过教育科研、教改实验的开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向大家作一汇报,恳请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

一、面对教育新形势,理性选择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的教育科研方略

我们**区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高科技文化区,区内拥有四川大学、中科院**分院数十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蕴涵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有著名的**祠、望江公园,沉积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3年,我区在四川省率先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1998年,区委、区政府制定了《**教育现代化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2001年,被评为四川省“两基”先进集体。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市民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大量涌入,又使我们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的不均衡,主要是校际发展的不均衡和学生个体素质发展的不均衡。

特别是我区各学校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都强,区内学校办学个性明显,办学特色突出。如何将学校优势转化为区域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在中央教科所等科研院所和专家的关心、指导、帮助下,我们决定以研究的态度,以科研的方式,通过全面整合、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解决新问题,促进公平,形成城乡教育动态均衡发展的整体结构和双向沟通的教育网络,实现城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使教育事业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

为此,2005年,我区被中央教科所正式批准为全国首个“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中央教科所的直接指导下,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全面开展实验研究,在中研究,通过教育科研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使区域教育走上了更加理性、更加科学、更加快速的发展轨道。

二、强化宏观统筹,以区域品牌研究为抓手,提升教育科研品位

区域教育科研必须与政府行为、与政府的教育决策结合,得到政策支持,才能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融合,才具有强大的原动力和生命力,教育科研才可能全面、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一是高质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突显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服务的优势。2003年7月,我区及时出台了《**教育现代化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以“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的“三化”为基本思路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方略,战略性地构建了区域基础教育统筹运作、均衡发展的基本框架。同时,创新管理体制,在全省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原属乡(镇)管理的中小学,全部划归区教育局直管。2003年10月,我们又创造性地实施了城乡学校的“捆绑发展”策略,将全区所有村小,与城区品牌学校“结对”,实行“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办法,从根本上打破校际之间的界限,进行统一管理,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应该说,我区开展的《区域性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直接与政府行政行为结合,促进了科研成果即时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切实为教育决策服好务。

二是以提升区域教育实力为动力,彰显教育科研为区域品牌服务的价值。我们依托“全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等高位平台,由教育局牵头,以全区二十多所学校共同参与的《中小学学校品牌策划研究》、《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等龙头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寻求教育科研与学校品牌塑造、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最佳结合点,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化、品牌化和整体化发展。我们还积极参与了全国教育策划学术委员会的组建及会刊《教育策划》杂志的创办。我区棕北教育集团总校长李旭辉,担任了全国教育策划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教育策划》杂志现已成为一份拥有国际标准刊号和国内统一刊号的教育学术期刊。在教育策划领域,我区拥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先发优势,可以说,我们为教育策划在全国的深入研究和学科建立,做出了基础性、引领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我区广大学校特别是校长们的“策划意识”、“特色意识”、“品牌意识”得到了极大的

提升,这为各学校的自主创新和**教育走向全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确保中观推进,以特色研究为突破口,提高教育科研效率

我区一大批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敏锐把握时代前沿,确立的教育科研课题,在明确学校办学思想、建构学校文化、创建学校特色和品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创建教育品牌。随着区域研究的不段深入,学校自主研究品牌、塑造品牌的水平不断提高。磨子桥小学从创设“阳光书屋”,到打造“阳光教育”品牌,效果好,影响大,多次受到教育部、省、市领导的称赞,并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多家国家级媒体专题报道;川大附小的“生活教育”,棕北小学的“绿色教育”,**实验小学的“智慧教育”,新苗小学的“合作教育”等等,不论理论思考,还是实践成果的积淀,都越来越丰富,并呈现出了一种蓄势待发的姿态。这些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也促进了区域教育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彰显办学特色。我区教育特色鲜明。比如,在科学和艺术教育特色方面,玉林小学的《俏花旦》节目,应邀在第六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去年,该校又一次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捧回了科幻画比赛一等奖。新苗小学与桐梓林小学在全省率先探索远程互动教育新模式,实现了教育教学上的深度融合;金花中学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外双楠小学深入开展《农民工子女享受城市优质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注重微观操作,以提升研究水平为重点,改善教育科研质态

我们以“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思想为指导,首创了微型教育科研的形式,实现了“教育科研重心下移”、“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育科研“走进教师,走进学科,走进课堂”。全区目前微型课题近600个,形成了骨干教师全部参与,其他教师大部分参与的发展态势。我区的微型科研课题研究已成为**教育科研的一个新亮点,**市教科所将我区首创的微型科研作为教育科研的常态形式在全市予以推广。目前一大批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正在成长,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区域教育科研精神正在形成。教师人才队伍的形成,是我区教育科研最宝贵收获,是我区教育科研乃至全区教育事业迈向新台阶的重要基础。

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的深入开展,统筹区域教育和谐、公平、均衡发展的“**模式”,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国务委员陈至立作出批示,特别称赞我区“这种‘一对一’的办法,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用显著。”去年4月以来,国务院副秘书长陈进玉、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等领导先后到我区视察。6月,教育部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特别选择我区作为会议的观摩现场。《人民日报》、《半月谈》、《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多次对我区教育进行专题报道。最近出版的2008年《人民教育》第一期杂志,以《破解“软件均衡”的难题》为题,长篇报道了我区教育。

教育要优先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支撑。从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我们**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因此,积极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最大限度体现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未来几年,我区教育科研将继续坚持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大教育观,以教育创新为主题,以龙头课题为牵引,以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为重点,以建设特色品牌学校和培养名师为目标,全面提升教育品质,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建设一流教育强区。

最后,借此机会,再次感谢中央教科所的领导、专家对**教育所给予的关心与支持,同时,热诚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光临**,对我们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开展教育科研,教改实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开展教育科研,教改实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vU9

第二篇:开展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文章标题:开展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朋友们:

大家好!

我来自**市**区,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面对面地向各位专家、学者学习。首先,感谢中央教科所的领导、专家,多年来对**教育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深切关怀与悉心指导。同时,感谢中央教科所为我区提供了今天这样一个向与

会代表学习、交流、探讨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工作的良好机会。下面,我就我区通过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工作的开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向大家作一汇报,恳请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

一、面对教育新形势,理性选择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的教育科研方略

我们**区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高科技文化区,区内拥有四川大学、中科院**分院数十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蕴涵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有著名的**祠、望江公园,沉积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3年,我区在四川省率先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1998年,区委、区政府制定了《**教育现代化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2001年,被评为四川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市民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大量涌入,又使我们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的不均衡,主要是校际发展的不均衡和学生个体素质发展的不均衡。

特别是我区各学校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都强,区内学校办学个性明显,办学特色突出。如何将学校优势转化为区域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在中央教科所等科研院所和专家的关心、指导、帮助下,我们决定以研究的态度,以科研的方式,通过全面整合、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解决新问题,促进公平,形成城乡教育动态均衡发展的整体结构和双向沟通的教育网络,实现城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使教育事业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

为此,2005年,我区被中央教科所正式批准为全国首个“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中央教科所的直接指导下,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全面开展实验研究,在工作中研究,通过教育科研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使区域教育走上了更加理性、更加科学、更加快速的发展轨道。

二、强化宏观统筹,以区域品牌研究为抓手,提升教育科研品位

区域教育科研必须与政府行为、与政府的教育决策结合,得到政策支持,才能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融合,才具有强大的原动力和生命力,教育科研才可能全面、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一是高质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突显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服务的优势。2003年7月,我区及时出台了《**教育现代化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以“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的“三化”为基本思路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方略,战略性地构建了区域基础教育统筹运作、均衡发展的基本框架。同时,创新管理体制,在全省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原属乡(镇)管理的中小学,全部划归区教育局直管。2003年10月,我们又创造性地实施了城乡学校的“捆绑发展”策略,将全区所有村小,与城区品牌学校“结对”,实行“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办法,从根本上打破校际之间的界限,进行统一管理,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应该说,我区开展的《区域性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直接与政府行政行为结合,促进了科研成果即时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切实为教育决策服好务。

二是以提升区域教育实力为动力,彰显教育科研为区域品牌服务的价值。我们依托“全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等高位平台,由教育局牵头,以全区二十多所学校共同参与的《中小学学校品牌策划研究》、《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等龙头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寻求教育科研与学校品牌塑造、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最佳结合点,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化、品牌化和整体化发展。我们还积极参与了全国教育策划学术委员会的组建及会刊《教育策划》杂志的创办工作。我区棕北教育集团总校长李旭辉,担任了全国教育策划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教育策划》杂志现已成为一份拥有国际标准刊号和国内统一刊号的教育学术期刊。在教育策划领域,我区拥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先发优势,可以说,我们为教育策划在全国的深入研究和学科建立,做出了基础性、引领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我区广大学校特别是校长们的“策划意识”、“特色意识”、“品牌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

第三篇: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称勾中学周同福

义务教育的均衡主要指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城乡之间;二是在地区之间;三是在学校校际之间都能在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等方面大致平衡和相当。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教育的需求和教育的供给大致相对均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副司长杨念鲁

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首要任务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如何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力争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我县县城与农村中小学资源分布不很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农村孩子大量涌向县城,“择校热”导致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甚至一些农村中学生源断绝,濒临倒闭。严重影响了我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我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二是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

三是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

四是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抓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真正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

五是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让“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同时,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增强其社会信誉。

六是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在农村建设标准化学校,取消教学点,整合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逐步缩农村与县城学校的差异。(每个乡镇保留一所高标准的中学和几所完全小学)

七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县城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

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为此,对于农村薄弱学校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农村与县城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城内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学校定期任教,并将此作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向薄弱学校倾斜,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资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同时,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落实“以进修校为基地,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集中在好学校一起学习,落后的学生集中在薄弱学校一起学习,那么,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义务教育所主张的公正、公平原则。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

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实验班、重点班,加大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太公平,但从长远来看,尽快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另外,从我国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来看,中小学之间存在着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的差距;一个是学校教育质量等软件指标的差距。要缩小学校间硬件指标的差距,在国家对教育的加大投入下,在不长的时间内是可以解决的。但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则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带动学校的全面改革,给学校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一,转变学校管理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提高其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其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之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换句话说,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四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计划

陈大学区中心学校学校关于推进教育

均衡发展的工作计划

根据《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共享优质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促进涉村一小教育均衡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以“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为宗旨,以提高“两支队伍”(教师、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普惠、和谐、均衡、共享、共进”为主题,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升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薄弱师资、薄弱管理为突破口,均衡配置班子、经费、设施、设备、教师等办学资源,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充分利用和发挥“名校”和“特色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扩散作用,大力推进朱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二、组织建设

各校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提高公民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对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家庭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当前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为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中心学校决定成立中心学校均衡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王 伟

副组长:王学堂 吴汉云 组 员:郭成先(经费管理)孙同瑞(协助教学工作)

张跃民(组织宣传)

吴映雪(资料建设)

采取中心学校干部包薄弱学校,任课教师包最后一名学生的办法,一级抓一级,一包到底,包出成效。成立相应领导专班,找准本校的薄弱学科、薄弱班级、薄弱管理环节,认真制定发展均衡教育工作方案,确保涉村教育工作整体推进,让每个学生尽量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三、工作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学校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本着“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对均衡发展提出具体目标、步骤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政策倾斜,治薄扶弱。坚持“领导班子配备、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造、教学研究指导”等五个方面的倾斜政策,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扶持弱势群体,尽快解决朱寨教育不均衡现象。

3.注重内涵,办出特色。既要关注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问题,更要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积极鼓励学校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每一所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学生的成长留出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4.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将着力点放在薄弱学校改造上面,还要关注优质学校,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薄弱学校发展,使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四、工作目标

利用3—5年时间做到学校均衡、师资均衡、学科均衡、整体均衡。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使区域内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学生均能享受到相对公平、平等的义务教育,使每所学校的每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近期目标一是提升中心小学和薄弱村小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全镇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二是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分校薄弱学科数学、英语的师资水平,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三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四是加强各校薄弱环节的管理,推进学校管理再上新台阶。

五、工作计划与措施

(一)以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狠抓薄弱学科、学困生的提高,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学科、学生的差距。

1、全镇各自然学校校长亲自抓本校最薄弱学科,教导主任主抓最薄弱班级,各班班主任联系班上学习最困难的学生,各科教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形成制度。中心学校成立中心教研组,各成员配合中心学校领导分学科抓教学中的管理与教研。

2、集中帮扶,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区域干部教师资源,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资源相对均衡。

1、实行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同较弱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具体从学校管理、教师交流、制度执行、学生学习、后勤保障等方面研讨、交流,共同提高。

2、组织好“送教上门”和“推门听课”活动。通过系统培训、专题教育、岗位培训、自我教育等形式加强教师的专业修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每学期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质课教师到薄弱学校上示范课、观摩课,着重在案例教学分析,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给予指导,使薄弱学校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有明显改观,把先进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

3、解决弱科、短缺学科教师不足问题。主要是解决小学英语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采取聘、转、调、支教等多种方式,英语教师,提升英语的教学整体水平。

4、组织中小学校长开展“三深入”活动。一是深入课堂听课(中小学校长每学期听课分别不少于40节)。二是深入教师座谈(每学期不少于教师10%以上)。三是深入学生家里走访(每学期不少于10户),征求社会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5、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竞聘上岗制,实行定岗定责、公开竞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实行跟踪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完小教学落聘教师,可竞聘宿舍管理员、司务员、并签定责任状,最后还没有岗位的教师下派到教学点工作,一年一考核,综合成绩排名在所有教学点前两名的可调回原来所在完小任教;凡是落聘的教师取消当年的评先晋级资格。

6、通过远程教育资源、音像资料、名师讲堂等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中心学校成立专班,不定时进行检查督办,及时通报各学校开展情况,确保收到实效。

(三)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

1、针对薄弱环节,改进教学工作。

一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课程计划。按照《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要求,规范学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教材选用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行为,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指导各校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不得挤占地方与校本课时,不得增加其他学科课时。

二是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合作精神。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重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创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环境,使课程实施与教师成长同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使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发挥备课组长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备课组内的互助、反思,突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较好地确保“课课有所得,堂堂有所改”的目标。

三是规范管理运行机制,提升教学管理效能。

1坚持“用制度规范、靠机制调控”教学管理的基本思路,按照《郑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帮助薄弱学校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教研规章制度,确保各类教学教研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2、围绕薄弱学科,开展校本研训

要求各校确定本校的薄弱学科,制定整改提高的方法措施。要紧紧围绕以新课程、新教材研训为中心,引领教师们开展校本研训,在校本研训中和学生共成长。通过教学再设计、案例描述、教学反思、教学片断评析、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们研究教材,提高各校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打造高水平骨干教师队伍,形成老、中、青骨干教师梯队,带动全镇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3、借鉴名校经验,优化教学管理

一是学习杜郎口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课堂教学。首先学思想。洋思经验是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和目标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重点是学习洋思中学以生为本,全面发展,人人成材,不让一个差生掉队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办学理念。其次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点是培养学生预学的习惯,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少讲精讲,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第三学落实“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加强单元检测。第四学抓高效实用的教师业务培训方式。像洋思中学那样,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熟知并能运用洋思教学模式的年轻教师。

二是加强现代学校文化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校、德育立校、文化建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管理理念,以新的《义务教育法》为依据,规范办学行为管理,以学校章程为总纲,整体构建学校制度文化,以课程与教学管理为核心,构建课程、课堂、教研文化,全面加强课程与教学全程、全面、全员管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物质环境、人际环境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4、针对热点、难点,实施专题研究

根据课改的基本理念,围绕学科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立项、开题、研究、实验、总结、交流、评比等程序,将课题研究与学科教研有机结合,提高学科教学研究的科技含量。根据学科的特点,帮助学校教师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以课题引领教学研究,激发教师搞好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同时组织人员举办教育科研知识讲座,从“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科研课题的选题与确立”、“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科研课题的评价”等方面对薄弱学校教师进行基本科研知识的普及与培训,不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在本,薄弱学校争取有课题在省、市教育科研部门立项。

5、鼓励和支持学校努力办出特色

学校要找准突破口,力争办出学校特色。

6、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抓好常规教育的同时,深化“五个一”活动,重点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学生中开展争做“三好”(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公民)活动,各学校、班级设立监督检查岗,组织学生干部或优秀学生从衣着打扮、个人卫生、普通话及文明用语使用、个人行为表

现等方面每天对学生进行量化打分,每周小结通报,每月汇总评比,作为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依据;坚持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大型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深化关爱留守学生活动,重点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

(四)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工作。学校项目管理员必须及时完整地接收卫星资源,并做好下载记录。由项目管理员负责,并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对下载的资源及时进行归类、整理、编目、分发、存贮和共享,定期转录为光盘保存;通过其它方式搜集或自行开发相关资源,建立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每一学科教师建立个人文件夹,每周定期公布资源目录,将资源分类提供给教师使用。要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纳入计划,排入课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以教学应用为重点,推动远程教育在校本教研、校本管理、校本培训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陈大学区中心学校 2012年9月

第五篇:“三个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荐]

“三个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2007年11月,鹤壁市教育局举办了“首届全市中小学管理现场会”。该现场会是采取“走着开会,站着点评,坐下探讨”的方式进行的。记者跟随该现场会代表团参观了鹤壁市的15所中小学,这些学校有事先挑选的,也有随机抽取的,绝大多数是农村学校。记者看到,在这些农村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学校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房子变漂亮了,校园变美丽了,管理变规范了,教学手段变先进了,城乡教育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是近年来,鹤壁市教育局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果。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保障,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记者采访了鹤壁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谷朝众。据谷朝众局长介绍,近年来,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三个为本”,即教学以学生为本、发展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本、教育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在抓好教育统筹上做文章,坚持做好统筹新老城区教育、统筹城乡教育、统筹各类教育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每一名适龄少年儿童创造了一个公平、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统筹新老区教育,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鹤壁老城区位于山区丘陵地带,地貌复杂,交通不便,很不利于城市的扩建和发展。1992年,鹤壁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筹建鹤壁新城区。“为了给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我们提出了‘巩固老区,发展新区’的原则,”谷朝众局长介绍说,“在新区教育发展上,高起点、高规格建设新学校,走特色办学之路;在老区教育发展上,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继续办好优质学校,实现弱者变强、优者更优。”

自1999年在新区打下第一根木桩,培上第一锨土,筹建鹤翔小学起,鹤壁市教育局便将新区学校建设列入了每年的工作重点,向社会公开承诺,自我加压。尤其是在2003年,他们在新区规划建成中小学5所,任务量大、时间紧、群众关注。为实现当年秋季招生,保证学校工程质量和进度,谷朝众局长每天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各个在建学校的工地查看一遍,每周召开一次协调会研究解决学校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局党委的密切关注中,5所学校全部在当年建成,实现了按时招生,在鹤壁学校建设史上创下了一个奇迹。

到目前为止,鹤壁新区已建成高等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小学10所,公办幼儿园1所,基本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基础教育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为巩固老区教育发展,鹤壁市教育局在继续办好鹤壁高中、第二中学、第四中学、第四小学等优质学校的同时,实施薄弱学校更新改造工程。在资金投入、重点项目与教育设施配备安排等方面,市教育局按照基础办学标准与轻重缓急程度,重点向第六中学、第七中学、第十八中学等城郊薄弱学校倾斜,仅用3年时间,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老区5所薄弱学校的更新改造。

在教学教研上,该市教育局对薄弱学校进行倾斜,加强对这些学校的指导,市教研室教研人员蹲点包校,定期到这些学校听课评课,开展教研活动,并详细查看老师备课、批改作业情况,使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同步提升。

统筹城乡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鹤壁,城乡教育差距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办学条件的差别。谷朝众局长告诉记者,为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鹤壁市以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为抓手,在资金投入上采取倾斜政策,针对农村中小学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现代远程教育”“图书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四项工程,使农村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在鹤壁最偏远的姬家山乡国研学校(下称国研学校),记者看到一排标准化教学楼拔地而起,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卫星接收系统、标准化实验室等现代教育设备配备齐全,农村孩子在这里接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国研学校的前身是施家沟小学,校舍曾因年久失修,成为D级危房,学生只能借用民房上课,配备现代教育设备,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鹤壁市针对农村中小学实施的“四项工程”,使这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研学校的变迁,只是鹤壁市均衡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底,鹤壁市农村中小学有D级危房10多万平方米,占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的10.5%。为彻底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鹤壁市用3年时间,多方筹资5000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235个,新建校舍11万平方米,消除了农村中小学所有的D级危房。

危房改造工程完成后,鹤壁市又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实验室建设工程。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资1554万元,668所农村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40多所农村中学新建改造了理化生实验室。

鹤壁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的一位工作人员,由于工作需要,跑遍了鹤壁市的每一所农村中小学。说起近年来鹤壁农村中小学的变化,他形象地用这样一句来概括:“如今走进鹤壁农村,学校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绝大部分村庄,出现了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的美好景观。”

为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2007年初,鹤壁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的意见》,启动了农村图书室建设工程。工程实施中,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过问工程进展情况,多方筹集资金,购买图书10余万册,在全市25个乡镇建立农村小学图书流动站。各县(区)每年要拿出教育费附加的8%作为图书专项经费,各农村中小学每年要把预算内公用经费的10%作为图书专项经费,用于补充学校图书资料,在全市建立了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建设长效机制。

统筹各类教育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鹤壁山区丘陵地貌占50%,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2004年以前,学校在布点和设置上,存在布点多、规模小、重复建设的现象。如土门村教学点仅有3名学生,老望岩小学仅有5名学生。尽管这里的老师很认真,学生也很刻苦,但由于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不仅增加了教育成本,也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2005年,鹤壁市出台了《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的指导意见》,在全市大规模开展了教育资源整合工作。

针对市区、城区和矿区学校重复建设、交叉建设的现象,鹤壁市、县(区)二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企业分离学校,对城区学校进行了重组撤并。通过重组撤并,使这些学校的品牌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和扩展。

针对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的现象,鹤壁市大力开展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仅2005年以来,全市就撤销、合并农村中小学207所(含教学点)。通过撤并调整,鹤壁市农村初中校均规模达到了900人以上,山区初中校均规模达到了600人以上,农村小学校均规模达到了240人以上,彻底改变了原来“小而散、小而全”的办学格局。

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如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鹤壁市教育局通过改革教育人事分配制度、城乡教师互派、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基本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淇滨中学的黄凌云老师是鹤壁市实施城乡教师互派制度后,第一批到农村支教的教师。在浚县钜桥一中,黄凌云老师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当她看到农村教师教研能力较差、学生心理教育欠缺的问题后,又主动承担了该校语文学科的教研工作,并设立了“知心大姐信箱”,通过与学生通信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思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钜桥一中周校长深有感触地说:“黄老师来我们学校支教,不仅仅是给我们学校上了几节语文课,还给我们带来很多新东西。在她的帮助下,我们建立了规范的教科研制度。一直困扰我们的学生心理教育问题,我们也摸索出了新的途径。”

据了解,仅2005~2006年,鹤壁市就选派了500多名城镇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这些教师在完成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上示范课6417节,开展教研活动近1.2万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教师分配和待遇上,他们还提出了“三个优先”,即新教师分配时优先考虑往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分配;素质高、能力强的新教师优先往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分配;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优先考虑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的教师。“三个优先”政策的落实,不仅使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的师资得到了有效补充,而且能够留得住,为这些学校的快速发展添足了后劲。

在谈到统筹各类教育发展时,谷朝众局长说:“鹤壁以优化教育结构为重点,努力做到各类教育兼顾协调发展。如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上,我们以‘普及’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着力点,加强示范性学校建设,中招人数和高招上线人连年攀升。高中阶段招生人数由2001年的9788人增加到2007年的22666人,翻了一番还要多;普通高招上线人数由2001年的1994人增加到2007年的8128人,增长了4倍;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付诸努力的。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今年鹤壁市教育局将着力实施“信息化建设”“名师进万家”“图书馆(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农村教师素质提高”五项工程,以此缩小城乡间、区域内、校校间的办学差距,较大限度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下载开展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展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篇形势·任务·课题一、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之首,明确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教育

    文章标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教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

    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吴川市优质教育普及行动,结合本市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实际,积极实施校长教师交流工程,落实各级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要求,探索创......

    着力推进教育均衡

    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赤壁市实验小学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我校以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黄梅县教育局 地方教育部门是连接国家政策和教育一线的重要桥梁,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

    做好本职工作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

    做好本职工作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 中国之教育梦 2018年5月29日至6月3日,县委组织部组织以“习近平总书记新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科级干部......

    但小推进均衡教育发展自查报告

    团风县但店小学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自查报告 但店小学位于团风县“石材之乡”的但店镇,是一所偏远的山区小学。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的前身是道光二十......

    巨野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纪实(推荐五篇)

    让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梦想 ——巨野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踏步巨野,一个个花园般学校的修建、一次次先进教育设备的引进,映衬着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幸福不仅仅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