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解决农村中学教育科研意识不强的问题
如何解决农村中学教育科研意识不强的问题
1.教育科研的意识不强
学校由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学校存在着关起门来办学的现象。一是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在许多教师的眼中,教育科研非常神秘,非常深奥,只有那些专门从事教育研究高级专家才能搞出成绩,而自己的理论知识薄弱,水平低,方法生疏,接触面窄,缺乏研究的能力,不知从何入手。二是教育科研与己无关。不少教师认为,教是自己份内的事,不干不行,教科研是专门教研机构和专家的事,可干可不干。似乎教师的惟一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搞科研与己不相干。加上平时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压力大,工作忙,无暇顾及搞科研。三是教育科研恐惧症。许多教师担心搞科研会耽误时间,分散精力,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从而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不可兼得。四是教育科研急功近利。开展教育科研时,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搞课题只是为了在等级示范学校评估中捞取份额,一些人搞科研只是为了应付评职称,晋级加薪或者是发表几篇文章,获取名利。应该说,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误区是束缚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主要障碍,如不能及时纠正和排除,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2.提高认识,增强科研兴教的意识
重视和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是实现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培养科研创新型、学者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办出特色,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我们在专门召开的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要求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科研的思想,真正确立科研兴教观念,强化科研意识,切实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生产力认真抓好。要求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搞好教育科研的真正意义在于深入研究教育对象,准确把握教育规律,自觉调整实践行为,在实践中钻研、积累、升华。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仅仅教书育人而不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就不会有长进,缺乏教研的教学是一潭死水。要求教师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育教学即研究活动的新理念,牢固确立科研意识,克服教师主体妄自菲薄,破除教育科研神秘论、恐惧症、功利观,相信自己有着提出问题的敏税感觉,有着占有素材的天然条件,有着建立假说的实践基础,有着研究实验的独特优势,有着形成理论的发展领域,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活动中去。
3.制订有关规章,依法推进教育科研工作
按照《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科学研究是学校的一种组织行为和工作职责,是依法治教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务院最近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对搞好教育科研工作,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紧紧抓住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制订《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规程》、《学校教科室工作条例》及《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出台《教学研究机构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各级教研室的职责,从而更好地发挥教研机构在组织开展教育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解决忧患意识不强问题讲话稿
解决忧患意识不强问题讲话稿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它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所谓忧患意识,是说没有问题的时候就想到问题的出现,没有危机的时候就想到危机的降临,矛盾未显现的时候就要想到矛盾的突发和激化。这也就是《周易》中所说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也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支柱。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就是民族忧患意识的产物。党的几代领导人,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场合,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党的十六大刚刚结束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就带领中常委们到西柏坡学习考察,表明了中央领导集体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面向未来,我们党任重道远,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又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在党的十七大上,总书记强调了“四个一定要”,其中一条就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最近,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又指出:“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于我们 来讲,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次全市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把解决忧患意识不强的问题作为一个专题展开讨论,是完全必要的。
(二)我市为什么提出忧患意识不强的问题,恐怕主要原因是,目前在我市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着小进即满的思想
认为 自然环境条件不错,有了一个好的基础,而且这几年发展得也很快,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gdp,还是财政收入,都是全省第一,特别是 的开发建设和南堡大油田的发现,以及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 的知名度在全国乃至世界越来越高,眼下 又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所以,有了一种满足感。小进即满的思想流露在我们的言谈话语中,也表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这种小进即满的思想是我们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实现新跨越的大敌。忧患意识不强,表现在具体问题上,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看不到资源型城市转型迫在眉睫。是一座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无可厚非,但总有一天资源要枯竭。我们的煤,已经开采了129年,还能够开采多少年呢?我们的铁矿,算起来保存完整的也只有滦县司家营了,再开采下去还能开采多少年呢?专家预测,无论是煤矿还是铁矿,再有几十年也就开采完了。正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赵勇书记讲,现在转型,还尚存动力。如果等到资源全部枯竭之后再转型,就悔之晚矣。云南省曾经有个东川市,开发铜矿起家,1958年国务院下文把它明确为地级市,铜矿开发支撑了这座城市。而到1998年,经过40年的铜矿开发,矿产枯竭了,国务院不得不又下文把东川市变成了云南省昆明市的一个县级区。这样的教训应该汲取。我们不能没有这样的危机感,不能没有这种忧患意识。
二是看不到扩大开放的步伐还比较缓慢。改革开放是我党的一个伟大觉醒。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但是 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比如同山东烟台比,1988年,在全国24个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城市中,烟台是第18位,是第19位。年,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排队中,烟台是19位,是20位。两市的气候、人口、面积相差不多,经济总量也相差不多,可是在进出口总额方面他们却比我们高了很多。年,是36.64亿,烟台却是150.77亿,居然是我们的4倍多。在利用外资方面,年,我市是5亿美元,而烟台是22亿美元。年,世界500强大企业进驻 的屈指可数,而烟台则达到40多家。在开放问题上,最让我们有忧患意识的,该是思想观念:那种封闭的、保守的、正统的京畿之地的传统观念是十分可怕的。同南方比较起来,人家的脑筋就比较灵活,而我们就比较僵硬。同是一样事情,在南方能办,在我们这里就不能办。在南方,人家把大把大把的钱都挣到手了,而我们还在研究行不行,批不批,怎么办,一耽搁就是一两年两三年。思想僵化、观念老化理直气壮地障碍了我市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三是看不到 的发展环境还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的软环境,项目审批难,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差,给人家的印象很坏。在深圳,经政府审批的项目只有200项,而 却有400多。我们经常讲要上大项目,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可是有的项目本来就应该留在,却因为我们办事拖拉,故意刁难,不得不跑到了廊坊,跑到了秦皇岛。一位民营企业家在座谈会上诉苦说,他给国外发一封邀请函,到相关部门去盖章,一连跑了三次也没有盖来,真是急死人,气死人。外地在 办企业的一位副老总说,在 办事很难,现在的环境,和20年前的温州差不多呀!今年以来,我们接待了不少国内外贵宾,也同他们谈了不少合作意向,但真正落到 的大项目也并不很多。这与我们的环境较差有直接关系。这种状况不改变,不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是听不到,不是看不见,而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甚至有的个别同志反倒还觉得,资源型城市转型要顺其自然,扩大开放不要走过了头,你那么大的项目到我这里审批,想几天就办好,没那么便宜„„这是让人感到最可怕的情绪,所以,我们 人应该增强忧患意识。
(三)如何破解忧患意识不强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就党员干部教育而言,从思维性质上看,可有两种教育:一是肯定性思维教育,诸如光辉历史的弘扬,现实成就的传播,美好未来的昭示等;二是否定性思维教育,或称“批判性”思维教育,也就是忧患意识教育。从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上看,肯定性思维教育比较多,而否定性即忧患意识教育则相对滞后。所以建议各级各单位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研究树立科学忧患观,使其增强忧党忧国忧民意识,特别是增强 发展的忧患意识,做到自觉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反映问题最多的地方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带头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用科学的教育制度和完善的教育机制来保障忧患意识教育取得成效。
其次,要运用世界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把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在这个地球村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在世界,中国的因素在增加,在中国,世界的因素在增加。外国人和中国人都在说:我们正在与国际接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需要用世界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审视大千。运用世界眼光观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眼睛向外,站在世界的高度,用望远镜看世界,纵观风云变幻,分析把握大势;一个是眼睛向内,站在世界的高度,用显微镜看自己,透视国情、市情,分析研究问题。就 来讲,不运用世界眼光,就看不到差距,抓不住机遇,我们就难以建设,难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难以实施拆违拆迁、开建迎宾大道,也不能谋划滨海新城,更不能筹建高铁和空港。今天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明年8月份世界各国政要、企业巨人来 参加高层科学发展论坛就更加说明了这一点。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不仅是给中国提供经验,也是给世界提供借鉴。它是一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也可以说是一场革命。抚肩思重,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用世界眼光审视当今,展望未来,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一定要苦干实干,用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三,要有开拓进取的锐气。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离不开进取的锐气。从今年年初东盟峰会开始,我国就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多边外交,元首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甚至环境外交。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我国作为一个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大国形象日渐清晰。为什么我国的外交底气十足、让全球服气,关键是进取意识强烈。这说的是国家。那么,就一个地区来讲也是如此。没有积极进取的意识也是不行的。在 市,我们各县(市)区在同样的机遇面前,在同样的基础和条件下,不同的精神状态、不同的工作作风所带来的结果截然不同。有的地方条件差、基础弱,只要精神状态好,完全可以大有作为;条件再优越、形势再有利,如果不思进取,也会一事无成。在,进取是一种需要,进取是一种责任,进取是一种境界,进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目前,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我们要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开拓进取,迎接挑战,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事事争高,处处争好,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把 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而做出不懈努力。
第三篇:浅谈如何解决工作中执行力不强的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工作中执行力不强的问题
一、执行力的概念
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就是部门和个人理解、贯彻、落实、执行决策的能力。执行力是要部门和个人相配合完成的。执行力,就个人而言,就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个人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所以,提升个人执行力,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而更重要的则是端正工作态度。
二、要解决工作“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执行力不强的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在工作中发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工作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情,你会有一百个理由去做,如果你不愿做一件事情时,你同样会有一百个借口不去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了“要去做,且一定要做好”的态度,各种借口自然也就没有了,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也会成为工作的对象。所以,我们应该培养这样一种观念:没有任何借口,不找任何借口,把对制定的目标的执行到位当成一种纪律。同时,我们要在行动中培养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的区域情况可能不一样,但我相信,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的工作,就能经营出一块属于你自己的“乐土”。而好高骛远、作风漂浮,整天只会怨天尤人的结果终究是一事无成。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注重细节。一件一件的落实,一项一项看成效,并在实干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争取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习惯。
2、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执行意识
意识引导行为,影响行为。解决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强化执行意识是前提。没有执行意识就不会有执行力。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保罗·托马斯、剑桥大学博士大卫·伯恩在《执行力》一书中告诉我们:没有执行力是企业管理的最大黑洞,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得起考验的企业成功的关键。
要解决执行力不强的问题,首要的必须增强党员、干部和职工令行禁止、坚决执行、精准执行的意识和执行责任。要增强党员、干部、职工的执行意识,就要强化教育、渲染氛围,通过网络、宣传栏、多媒体等形式、阵地、渠道途径加强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职工提高对执行力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使党员、干部、职工增强执行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执行意识、协作意识,把“要我执行”变为“我要执行”,从而明确执行目的——动力,把执行化为自觉行动,自觉学习执行所需的相关知识,主动掌握执行本领,努力增强执行能力。
3、强化培训教育,提高执行技能
解决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执行能力是基础。有了执行意识,缺乏执行能力,执行力就不会强,想执行也不会到位。
要提高执行能力,就必须强化培训教育。通过外委培训、脱产培训、业余培训、班前每日一题学习、“手指口述”、集中组织学习、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等形式、途径和方法,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学习相关的业务、专业技术、规范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党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执政能力,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执行技能。否则,缺乏执行知识和技能的党员、干部、职工,就没有执行力,即使有强烈的愿望,执行力也不会强,执行也不会精准、到位,实现企业战略、完成安排的工作任务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句空话。
4、建立机制制度,增强执行能力
执行要到位,责任要到位,制度要健全。解决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增强党员、干部、职工的执行力,建立和健全完善机制制度是保证。
要建立和健全完善岗位责任制,执行责任追究、人才选用、绩效考核、奖罚激励等机制制度。积极选用能执行、执行力强的人,奖励执行力强、绩效优的人,适当处罚拖延贻误工作或执行力不强、绩效差的人。对那些不负责任执行不到位或造成失误损失的部门和个人,要追究其责任,必要时,给予经济处罚或党内、行政处分,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在建机建制中,一方面要注意出台的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将可以预见和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周全,必要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尽量使其不出纰漏,不因情况变化而无法操作,使制度失去权威性和严肃性,成为一纸空文;另一方面,对既定的制度要严格执行,一视同仁,决不能看“酒”下“菜”,看“客”下“饭”,更不能主观武断口出政策,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以诚感人,以情感人,把按制度处罚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不能以罚代教、以罚代管、只罚不教。
5、领导率先垂范,带动作风转变
解决工作中执行力不强问题,领导带头是关键。俗话说“领导领导,领路引导”、“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干部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对解决“工作中执行力不强”问题的重要作用。
解决工作中执行力不强的问题,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一要带头决策。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制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设计好实施的流程和保障措施、目标要求,做到决策正确,措施得力,制度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从源头上“严”起来,为党员、干部、职工执行指引方向。二要带头执行。各级领导和部门,要带头执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员工不干的,自己首先不干。三要带头抓落实。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和安排的工作任务要落实部门责任和执行人,真正把任务落到实处。要跟踪目标,现场帮助解决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督促执行效率低的人,调整执行力不强或不能执行的人,选用能执行、执行力强的人,批评教育或处罚执行力不强、绩效差或推诿扯皮、拖延贻误工作的人。四要在执行制度上带头。一方面带头遵守制度,出问题敢于承担责任,违反制度,主动检讨、处罚;另一方面,不搞好人主义,严格抓制度落实、执行制度要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不偏灯向火、袒护亲属、关系。五要在思想工作作风上带头。各级领导要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以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切实抓落实,以自己良好的作风带动员工。
6、构建执行文化,提升执行毅力
解决“执行力不强”问题,构建执行文化、提升执行毅力是重要条件。
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前沿先进的管理模式,是成功企业得以成功的基石。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子文化之一。执行毅力,也就是持续执行、坚持不断执行,是执行力的要素之一,也是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之一。要解决“工作中执行力不强”的问题,使企业生命之树常青,必须构建执行文化,提升员工的执行毅力。
构建执行文化,提升执行毅力。一要通过教育引导,培育党员、干部、职工以“以人为本、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和以“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为核心的企业精神,培育党员、干部、职工“令行禁止、精准执行”的执行理念和爱岗敬业思想、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培育党员、干部、职工自觉执行的责任意识,主动执行的主人翁意识,精准执行的执行意识,从而干标准活,干放心活,使执行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文化。二要把文化融入执行中,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职工活动,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运用标准规范党员、干部、职工行为,建设安全文化,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途径,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素质和执行能力、规范操作能力、持续不断执行的能力。三要坚持不断地对党员干部职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把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前景、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信息及时地告诉职工,使职工明确目标任务,懂得执行为了谁,执行依靠谁,执行成果属于谁,给职工执行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四要健全完善制度,向制度要管理,向管理要执行力,向执行力要创新力,向创新力要生产力。以这些来提升职工的执行毅力,靠执行文化支撑企业文化,靠执行文化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和不竭的活力。
第四篇:如何解决教育科研的教师素质问题
如何解决教育科研的教师素质问题
1.教育科研的素质不高
学校教师教育科研的素质普遍比较低下,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基础理论和科研基本知识缺乏。一些教师对从事教育科研必需的教育科研理论,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等知识学习掌握不够,对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基本方法知之甚少。二是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不强。教师的科研问题选择论证能力,科研计划设计能力,科研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科研成果的分析、总结能力,研究过程的监控和协作攻关能力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甚至对课题申请书的填写、研究论文报告的撰写都不够规范。课题的选择不是过大就是过时,论证概念不清,说服力不强,研究思路混乱,找不准突破点,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切实际,等等。三是开拓创新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不够。从事教育科研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要有一种对专业执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既要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探索实践,坚持不懈,百折不饶,又需要有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一些教师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或拼拼凑凑、剪剪贴贴成几篇文章就草草收场。
2.建章立制,狠抓教育科研的规范化管理
为规范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使教育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管,我们先后制发了《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室工作职责》,对课题的立项原则、立项步骤、过程监控、课题经费、成果的鉴定及奖励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要求所有教育科研课题必须在每年年底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和总结材料上报备案,对不能按期结题又没有正当理由申请推迟验收报告的课题,其立项自动撤销,凡没有上报阶段性总结报告的课题视为研究过程管理不到位,并将名单予以公布。
3.优化配置教科研资源,力求产生规模研究效益
一是人员机构的重组。学校要整体规划本校教科研究资源,合理设置教科研机构,协调教科研机构和其他教学、教研部门的关系,合理调配科研人员。要注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理论信息优势和教师的实践经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二是科研课题的调整。注重学校研究课题的总体规划,针对当地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定期发布重点教育科研课题指南,组织各方面研究力量,加强纵向和横向的协作,科学分工、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攻关的优势,重点突破一批研究课题。三是科研经费的配置。这是教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之一。要千方百计保证教科研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对重点教育科研课题要有倾斜政策。通过建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的方式筹措教科研经费,保证教科研工作的正常运作。
第五篇: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切实解决四个意识不强的问题
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
切实解决“四个意识”不强问题
党的十九大是党和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总书记关于抓落实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抓落实、怎么抓落实”的重大问题,是关于落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是当前指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的强大思想武器。
这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历史贡献,就是郑重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是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纲”。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在于深刻领会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最终要体现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上。“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是否抓好落实,是检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是唯一标准。同时,总书记关于抓落实的重要论述,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系统地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做到融会贯通,内在地就要求学习贯彻好总书记关于抓落实的重要论述。
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现实要求。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确定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各方面的目标任务。总书记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盯住盯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坚持不懈地苦干实干,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确保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执政本领原则要求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从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战略高度,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把增强狠抓落实本领作为新时代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执政本领,标志着我们党对抓落实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到党的实践中,都要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抓落实的实际行动中。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这是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新要求。我们要大力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全面厚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增强执政本领的实践基础。
把抓落实作为衡量“四个意识”强不强的重要标准,不断强化抓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强不强,不能只看政治表态,而要看具体行动。要把抓落实作为检验“四个意识”强与不强的客观标准,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政治纪律,做到对抓落实思想上自觉、政治上清醒、纪律上严明、行动上坚定,坚决把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体现在履职尽责、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上。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党员抓落实的首要政治任务,迅速形成“大学习”氛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来。
把抓落实作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抓落实的素质能力。要按照增强狠抓落实执政本领的要求,把抓落实作为检察机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专业知识、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上有大的进步。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本领域的新知识、新要求,紧盯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努力成为本领域的行家里手。要掌握抓落实的科学方法,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和全局工作。要培养抓落实的过硬作风,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永葆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初心,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
把抓落实作为机关党建的重要任务,不断营造落实的良好氛围。党的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新部署。各级党组织要狠抓落实,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效为顺利推进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检察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抓落实的过程作为锻炼和检验党性的重要过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实践,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努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