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的几点建议2007-12-15 23:31:0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⒈加强基层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重视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关健。要把解决好群众信访问题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及时排查和调处信访问题,就地化解矛盾,注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应解决的要及时解决,不留尾巴;对符合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但由于各种原因一时解决不了的,要排出时间表,限期解决;对不符合规定或没有依据的信访问题,反复做好宣传解释和思想疏导工作,与上访群众讲清楚,做通思想认识工作;对信访老户要讲究工作方法,做到矛盾不上交、不转移、不激化。
⒉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教育。
一是要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手中的权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不断增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二是要转变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倡导求真务实、讲究民主的工作作风,处理问题时采取与群众平等的态度,协商的方式,及时公正。村中事务多听群众意见,尊重大多数人的愿望,提高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平时做到严于律已、宽于待人,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为村民起到表率作用。
⒊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一是要努力推进民主决策,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村集体的重要事项都事先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对未经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多数同意的重大决策,不能随意实施,决不能搞个人说了算。二是
切实搞好村务财务公开。村里的重大事项和财务收支问题,要及时准确的向村民公开,增强透明度。镇政府要支持帮助村民理财小组发挥作用,加强对村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三是加强普法教育,大力开展对农村的法律法规的宣传,特别是与农村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力争让群众多了解、了解的透彻一些,提高干部群众自觉知法守法的意识。
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镇政府要重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把有能力、愿意为群众办事、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进村领导班子,帮助村支部、村委会提高凝聚力、战斗力。二是规范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运作机制,妥善处理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与村委会依法自治之间的关系,使两套班子能相互尊重、各负其责,团结协调地开展工作。平时要了解村干部的思想工作动态,及时协调化解矛盾。
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的几点建议
第二篇: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我省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几点建议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推广,农村男劳动力外出打工已渐成潮流,留守妇女的队伍已日渐扩大。留守妇女问题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据省妇联留守妇女权益状况普查和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问卷调查,目前我省1053.5万农村妇女中,留守妇女有44.9万,占农村妇女总数的4.3%,她们的基本情况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青壮年居多。20—30岁的占10.9%,31—50岁的占82.0 %,50岁以上的占7.1 %。二是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4 %。三是经济上多数依靠丈夫打工。大部分或全部依靠丈夫打工的占84.2%,主要依靠自己的仅占15.8%。四是留守原因相对集中。因需要照顾老人孩子的占40.9%,因家里土地需要耕种的占36.6%,因城市生活成本高、不适应的占28.2%。
我省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劳动强度大,家务负担重。大多数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的“半边天”成为现代家庭的“顶梁柱”。不仅要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而且要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赡养孝敬年迈的老人以及料理家
1庭事务,独自承担起原本夫妻共同承担的劳动。49.3%的接受调查的留守妇女感到劳动强度大,58.9%感到教育子女力不从心,88.0%担心老人生病没人帮忙。二是情感交流少,精神压力大。由于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夫妻之间最多的联系就是打个电话。随着空间距离的扩大,情感交流的减少,留守妇女有诸多担心和疑虑,主要表现在:担心丈夫在外出现意外事故的占95.7%,担心农忙时没人帮忙的占79.4%,担心夫妻感情出问题的占69.0%,担心孩子没人照料的占73.3%,担心自己被人欺负的占58.8%。精神上的压力严重影响了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三是聚少离多,婚姻不稳定,妇女权益缺失保障。由于丈夫长期外出务工而且路途遥远,探亲成本较高,长时间的分离使夫妻间缺少情感交流导致感情逐渐淡化。据统计,丈夫平均每月回家一次探亲的占24.1%,每半年回家一次探亲的占49.8%,每年回家一次探亲的占19.9%。有12.4%的留守妇女感觉夫妻感情不如以前,13.7%的留守妇女感到婚姻状况比以前差。担心丈夫在外的收入很难掌握和控制,一旦丈夫提出离婚,留守妇女很难获得应有的财产,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有的留守妇女和公婆一起居住,房产是公婆的,一旦离婚只能是净身出户,没有栖身之地。四是文化生活少,治安隐患增加,缺乏安全感。由于农村目前还缺少娱乐活动,留守妇女文化生活单一,在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多集中于串门聊天、打扑克和打麻将,66.2%的调查者通过串门聊天,打扑克麻将打发空闲时间。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儿童,这种人
口结构的变化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相对减弱,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27%被调查留守妇女安全感下降,担心人身和财产受到侵害。五是儿女外出务工,老年留守妇女问题凸显。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老龄人口逐年增多,老年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有的老年留守妇女身体有病,无人照料;有的还需要照顾孙子(女)或者外孙子(女);有的子女外出后没有音信,老人的生活缺乏保障;有的子女只是按时往家寄钱,对老人疏于精神上的关心和安慰。
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省妇联建议:一是要积极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研究,把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之中,加快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制度的改革,在就业、就医等方面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同等待遇;推行农民工带薪探亲休假制度,为农民工及留守妇女提供人文关怀;大力兴建廉租房、保障房,降低农村富余劳动力举家转移成本。二是要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维护农村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牵头,专门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和单位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公安、教育、民政等职能部门和检察院、法院、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的联系与密切协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落实相关法律政策,共同做好留守妇女工作。三是要不断提高留守妇女整体素质,创建和谐家庭。对留守妇女要经常进行知识、科技、技能、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重点培养一批留守妇女致富带头人,提升其家庭地位,缩小与丈夫的差
距,维护家庭稳定。要把保护留守妇女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纳入“六五”普法规划,将留守妇女作为“六五”普法的重点人群,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教育引导留守妇女妥善处理婆媳、邻里、亲子关系。同时,由政府牵头建设一批健身娱乐场所,成立一些农村妇女业余娱乐机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娱乐活动,大力弘扬文明新风,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村组、社区平安家庭、平安社区(村屯)建设,积极促进家庭和谐、邻里和睦,为外出务人员营造一个稳固的后方,为村民创造一个平安、祥和的生活环境。四是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实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应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同时,提供各种条件,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更加积极稳妥的土地流转制度,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为留守妇女随丈夫进城务工创造条件;加强流入地对农民工生活、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使夫妻共同生活,减少分居、分离状态。五是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解决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大力兴办养老院、福利院、幼儿园等机构,加快托老托幼社会化步伐。通过发放小额贴息贷款、在劳动力转移比较集中的地方推广互助小组、邻里换工、雇工协助,对生活贫困等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妇女儿童家庭进行定点、重点帮扶等做法,解决留守妇女生产中的难题,从而进一步消除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
第三篇:关于加强行风建设解决信访问题
寿人口发[2011]22号
关于加强行风建设解决信访问题 切实做好群众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镇(街道)计生站:
今年以来,全市人口计生系统始终坚持把信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加大措施,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化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赢得了社会认可和群众好评。但从市长热线、群众举报电话、寿光民声以及群众来信来访反馈情况来看,当前我市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虽已拨付到各镇(街道),但有的镇(街道)没有及时发放;有的为群众在办理保险时,没有和群众解释清楚就从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中扣除;有的借办理一胎《计划生育服务手册》、二胎《生育证》、转移计生关系之机违规罚款收费;有的在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后,仍以其它名目向违法生育户额外收取费用;有的收取计生押金、1 诚信金、保证金等前置性费用,并不及时退还,引起群众不满;有的在办理相关计生业务时对群众态度蛮横、冷漠,对群众办理业务所需材料不一次性全部告知,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推诿扯皮,逃避责任,存在“没有好处不办事”、“不给好处不办事”等现象。这些问题虽然只在个别镇(街道),个别计生干部身上出现,但极易引起群众上访、通过市长热线、寿光民声、举报电话投诉,损害全市计生系统的形象。为进一步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解决信访问题,切实做好群众工作,4月26日,潍坊市人口计生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行风建设解决信访问题切实做好群众工作的紧急通知》(潍人口发[2011]28号文),市委、市政府领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全市计生系统要切实行动起来,集中精力转变作风,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各镇(街道)计生站要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找准薄弱环节,及时抓好整改,确保工作在近期内有一个大的改观。
现就群众反映突出的重点问题重申并明确以下政策要求:(1)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一旦拨付到各镇(街道),要及时发放,不得随意拖欠、克扣。凡是将独生子女费转为各类保险的,必须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说明情况,让群众了解投保的目的意义、工作程序、理赔受益等情况,保证知情自愿。(2)从即日起,凡有收取保证金、押金、违约金和在征收社会抚养费中不按规定收取等问题的,取消不规范的收费项目,清退已收取的保证金、押金、违约金,依法制定实施《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2 和《计划生育合同》,群众出现违约的,村(居)委会方可收取相应数额的违约金。(3)各镇(街道)年内特别近期要组织机关干部学习计划生育各项法律、法规和寿光市《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发放办法》,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执行,特别是一孩领证登记,要热情、周到、服务上门。对常住地不明确或多处常住地的严格按《办法》中规定执行,不得发生刁难、相互推诿现象。(4)在执行社会抚养费征收案件与群众交涉、取证等过程中要文明用语,防止言辞过激,严禁发生群体性案件和恶性案件。在动员群众落实“四术”过程中,注意方法方式,尽最大努力做通群众思想工作,自觉接受节育手术。要确保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基本技术服务免费和各项利益导向政策落到实处。(5)结合“争先创优”活动,全面加强行风建设,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办理相关计生业务时,如果遇到材料不全,应一次性告知所缺的材料,不得让群众往返多次。如发现刁难、相互推诿、没有一次性告知所缺材料等现象,将按照寿人口发[2011]16号《2011年寿光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行风建设及信访工作考核细则》要求扣分。计生工作人员对群众平时的咨询要耐心细致解答,一般政策随时解答,一时难以答复的较复杂问题要在请示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后及时答复。(6)广泛宣传,充分利用节假日、“计生直通车”到人员密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利用好寿光电视台的“人口在线”、寿光日报的“人口.计生”专刊、“计生通”等宣传载体,向群众不断宣传计生政策、法律和法规,拓宽投诉受理渠道,3 及时受理和查处群众投诉。充分利用市长热线、寿光民声等平台,积极听取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为切实建立起“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综合解决、民主监督”的人口计生信访长效工作机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各镇(街道)要重点做好以下四点工作:一是强化领导抓落实。坚持领导包案责任制,对信访群众包接待、包处理、包上报处理结果。对重大案件要及时向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和市人口计生局汇报。对来信来访中关于计生政策群众比较敏感的问题,要随时排查,积极做好调解、登记,及时答复来信来访,并做好随访稳定工作。对工作失职,激化矛盾,造成群众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集体上访闹访事件的,要严肃追究单位负责人责任。二是自查自纠抓落实。要认真对本辖区内人口计生信访矛盾纠纷进行预测排查,重点开展对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的热点问题的排查;要及时抓好对重复信访集体上访的排查;要深入开展对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的排查,尤其是对计生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后遗症对象、计划外怀孕对象、社会抚养费征收对象要积极主动做好思想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研究、及时解决,力争从源头上化解矛盾。三是明确责任抓落实。对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方面排查出的问题,各镇(街道)要及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和确定整改负责人,保证整改到位,取得成效。要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真正做到各镇(街道)计生站负责人亲自 4 抓、负总责,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理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化解信访矛盾,把人口计生信访工作落到实处。四是严格考核抓落实。近期,市人口计生局要组织一次计划生育行风建设、群众信访情况的检查,综合市长热线、寿光民声、群众举报电话、和来信来访举报等投诉情况,按照寿人口发[2011]16号《考核细则》要求逐例逐项扣分,并进行通报,对群众投诉问题特别是市长热线、“寿光民声”反应的问题,一经查实,一律从严从重扣分,并将行风建设、信访工作与日常工作情况直接挂钩,纳入年终考核,严格奖惩,落实“一票否决”制。
各镇(街道)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要及时向市人口计生局报告。
寿光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2011年5月16日
第四篇:关于我县农村宅基地信访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县农村宅基地信访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内容概要】近年来由农村宅基地引发的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逐年增多,且情况复杂,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因素。本文在对延庆镇、康庄镇等七个乡镇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宅基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建立健全宅基地使用制度、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加大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以缓解和预防宅基地矛盾纠纷,确保社会稳定。
近几年,由农村宅基地引发的矛盾纠纷逐年增多,据统计,2006年--2010年,到县信访办反映有关宅基地问题的来信来访共计432件次,主要涉及要求审批宅基地问题;举报非法占用村内集体空闲地和占用耕地建房问题;反映共用过道、水道被挤占造成出行难、排水难问题;平房翻建楼房影响邻居采光等问题。由于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面广量大且情况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大,愈显矛盾突出和尖锐,为此,我们对问题较为突出的延庆镇、康庄镇、张山营镇、永宁镇、大榆树镇、旧县镇、沈家营镇进行了调研,现就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农村宅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宅基地审批工作多年难以开展。一是无地可批。比较突出的是:被确定为小城镇试点的5个镇,列入镇区所涉及的村多则20余年,少则10余年不受理农户审核宅基地申请。二是宅基地供需比例严重失调。所调查7个乡镇各村,普遍存在可以作为宅基地使用的土地存量很少,而每个村申请宅基地的户数,少则十几户多则几十户,甚至一些大村有上百户符合申请宅基地条件,因给谁与不给谁难以取舍,均5年以上未受理农户审核宅基地申请。
(二)未批先建、少批多占现象较为普遍。按照宅基地审批制度是先审批后建设,而许多村民抱着申请了宅基地,就一定能批的认识,未批先建、少批多占宅基地现象比较严重。乡镇普遍反映从前几年的土地登记中看出,土地审批很大部分是未批先建,然后再补办审批手续。部分用地户实际占用宅基地远远大于规定的200平米的标准,即使是按正常程序先审批后建设的,实际建房占地面积也大都超出批准面积。
(三)宅基地收回机制运行困难。“建新不拆旧”现象普遍,宅基地无序扩张严重,存在“一户多宅”的现象。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管理粗放。许多村民在建新房的同时,虽然与村委会签订了拆除旧宅基地地上物的协议,但因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旧房迟迟不拆,有的几年过去后重新翻建后出租;有的私自有偿转让给他人使用;有的已转居迁出又回来翻建旧房;有的村村内旧房无人居住,纷纷到交通便利的地方抢建住宅,形成了“空心村”的现象。
(四)违法建房问题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祖上遗留下的空地上建房,认为有老房契和地契就是自己私有财产,想盖就盖。二是在翻建房屋过程中私自扩建占用公共过道、水道。三是抢占集体空闲建设用地建房。四是在自家承包地或耕地建房,非法占用耕地。五是在自家宅基地外扩建房屋。
(五)涉及宅基地纠纷量大且化解难。从7个乡镇反映的情况看,农村中各类矛盾和纠纷涉及到宅基地问题均占本镇信访总量的80--90%。因宅基地权属、通行、排水,建楼房遮阴引发的邻里纠纷等问题,纠纷双方往往是互不相让,会因为一寸土地,大打出手,世代结怨。因原宅基地底卡不完整,虽经过镇、村调解,法院受理等办法,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浅析当前农村宅基地问题的成因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形成宅基地紧张及由宅基地引发的矛盾纠纷成因错综复杂,产生的矛盾不是偶然的,也并非局部的,从人们的认识上到政策及管理体制上均存在不足、偏差或缺陷,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发展的原因。一是拆迁获利的商机。城市化进程中,临近城区或镇区的村民希望获得宅基地,遇上拆迁,能得到丰厚的补偿,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二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施。6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农村,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在农村拥有一处住房成为人们的愿望。三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民普遍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盖房的意识空前高涨。四是土地的不断升值。随着拆迁征占补偿的不断提高,人们意识到土地在不断地升值,拥有了一块宅基地,就有了一块升值的空间。五是农村待业青年的增多。相当部分转成非农户口的农村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就业,成为农村新型待业青年,这部分人没有正式工作单位上班或工资收入没有保证,在城市买不起政策性住房或商品房,又不符合农村自建房申请条件,只能与父母挤在一起居住,增大了宅基地的压力。
(二)政策的原因。一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以及无偿使用宅基地政策。致使谁多占集体土地,谁多占便宜。二是在1989年进行土地确权时,没有预留宅基地。三是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宅基地终身继承制,继承地上物的同时便继承了宅基地。以上这些原因,导致村里宅基地使用不均衡,造成有的户“一户多宅”,有的户住房紧张,村里却无地可批。
(三)监管的原因。一是村级监管乏力。有的村干部出于私心,明知违法占地,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村干部手软,不敢碰硬;有的村干部发现后去制止,但村民不听,缺乏强制力。二是镇级监管收效甚微。对农村违法占用集体土地建房,乡镇执法部门虽然进行了管理和监督,但收效不明显。三是县级土地主管部门监管力不从心。首先县土地主管部门执法人员严重不足,监管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接到“侵占集体土地”举报后,虽然下发《停建通知》责令停止建设,但过后,村民又将房子建成,土地主管部门显得有些鞭长莫及。一宗违法占地得不到制止,立即就有多人效仿攀比,导致违法侵占集体土地建房的问题愈演愈烈。
(四)历史的原因。一是证件不统一。1994年普遍进行过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确权,但中途叫停,有的村为农民颁发了《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有的村未颁证;即使在同一个村,有的户颁发了,有的户未颁发,并且从1996年以后政府一直未再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原察哈尔省、1956年确权、1994年确权颁发的使用证和没有《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同时共存。二是宅基地所有权不明晰。主要体现在有效法律文书填写不规范,宅基地四至及尺寸不清、没有四邻指界签字、宅基地与证载不相符。造成大部分农村宅基地纠纷确权难。三是底卡不完整。理论上讲,宅基地登记卡应该一式三份,分别存放于国土局延庆分局、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实际情况则是,许多村没有,镇里不全,国土局延庆分局没有。导致一些纠纷无据可查,工作陷于被动。
(五)意识的原因。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对当前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知之甚少,出现许多认知上的错误。突出表现在:一是认为宅基地连同所盖房屋均归自己所有;二是翻建房屋是自家的事,无需审批;三是实行土地30年承包制后,土地就是自己的,在分配的打谷场、承办包田里随意搞建设。
(六)无规的原因。宅基地房屋建设标准无明确规定,突出表现在百姓因为经济收入增加,很多户有盖两层楼房的意愿,国家和地方法规没有明确限制或允许的条款,事实上是默许建设。
三、解决农村宅基地问题的对策建议
由于农村宅基地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凸显和尖锐,已成为我县“三农”问题之首,解决农村宅基地问题已迫在眉睫,为有效地缓解和从源头预防有关宅基地的矛盾纠纷,根据延庆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宅基地使用制度。
1、强化有偿使用宅基地和宅基地收回制度。一是以“一户一宅”,每宅200平米为依据,未超出规定的收取基准价,对违规、违法超占的面积收取市场价。使宅基地与地上物成为统一整体。二是收回“一户多宅”的宅基地,采用市场价评估的办法,村委会对地上物给予相应的补偿。三是有偿提供给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村民,缓解因使用宅基地不均衡造成的矛盾。
2、完善宅基地三级登记卡制度。一是县级土地主管部门、乡镇、村联合组成宅基地确权审核小组,重新对宅基地进行全面确权发证。二是将目前村民手中各年代的证件收回或全部作废。三是宅基地登记卡县、乡镇、村一式三份,分别归档存放。
3、健全土地执法监管制度。一是建立村级土地监察信息员队伍,可以与村级综治信息员队伍整合,为土地执法监管提供信息。二是加强土地、规划等主管部门的土地执法队伍建设。三是县、乡镇、村层层签订土地执法监管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构筑三级土地执法监管网络。
(二)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一是加快《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为农村宅基地审批提供依据。二是启动农村宅基地使用及建设、翻建房屋的审批制度。无论是新建和翻建房屋,均要得到土地和规划部门的批准备案且一式三份,县、乡镇、村各存一份归档。三是出台相关政策,对有条件的村,可以通过依法有序的新农村建设,实现集中上楼或迁村并点等途径解决宅基地供应不足等问题。三是规范农村宅基地的建设标准,为监管和执法提供依据。
(三)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结合每年的4.22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和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依法使用和保护土地的宣传,使依法使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发挥电视台、广播等新闻媒体的强大宣传功能,广泛宣传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的知识。三是加大对村“两委”成员的培训力度,使其成为农村土地管理的明白人。
第五篇:快捷解决网上信访问题
“网上信访”工作平台为信访群众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2010年7月,王某的房屋在其邻居家建房时损坏了他的房屋,已多次与建房的村民协商解决,但是一直未得到解决,他后来通过网上信访,得到了圆满解决。为此,他一直为他反映的问题得到快速的办理而感激网上信访工作平台。他总是说:我的问题是通过网上信访得以最快的速度办理的。
“网上信访”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对“网上信访”的认识与理解必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通过多年的信访工作,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网上信访给人们的反映问题提供方便与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通过开通网上信访,为信访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拓展了工作空间,为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了服务的效率。通过开展网上信访工作,得到了以下的启示:
一是 “网上信访”即群众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相对于书信、走访而言,通过电子邮件提出信访事项,具有快捷、及时、方便等优点,信访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反映情况,提出诉求。但如果将“网上信访”仅仅理解为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出信访事项,其意义有限。尽管电子邮件具有快捷、及时、方便的特点,但这种快捷、及时、方便也是有条件的。首先,信访人要通过这种渠道提出信访事项,必须具备相应的硬件;其次,通过电子邮件提出信访事项,还要求信访人不但具备书写能力,更要具备在电脑上输入文字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在书信、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之外,再给群众提供通过电子邮件提出信访事项的选择,并不触及信访工作的核心过程,如果群众的合理诉求通过书信、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无法解决,又怎能期望通过电子邮件提出的诉求就能得到解决?
二是 “网上信访”不但指群众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它还指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公开性等特点,给信访人提供网上查询处理过程及结果等服务。以河南省登封市的“网上信访”为例。根据流程指示,信访人要先进行注册,然后才能写信。在“书写信件”界面,信访人可以选择是否公开自己反映的信访事项。信访人如选择“允许公开”,信访人以外的其他人不需要注册、登录,在“案例公开”栏就可以点击查看信访事项的具体内容、回复,以及信访人对回复的满意程度。信访事项提交后,网站页面会出现一个“答复时限”的提示,告知信访事项受理后法定的处理时限、条件等有关内容。信访人以后再登录可以查看信访事项的办理状态,比如:受理申请审查中,或者是不予受理、不再受理或已作出处理意见等。在信访事项尚未处理前,信访人还可以对提交的有关内容(标题、事发地、信访内容)进行修改。在信访事项处理完毕后,信访人还可以在网上对回复情况进行评价:满意,基本满意或者不满意。相比传统的书信、走访等形式,这种模式的“网上信访”有两大优点:一是更为人性化。主要体现在:信访人可以对信访诉求的内容进行补充,可以对处理结果进行评价,网络给信访人提供一些提示性信息等。二是信访事项的处理过程更为公开、透明。信访人可以查询信访事项的处理状态,将信访人选择了“允许公开”的信访事项的内容及处理结果公开在“案例公开”栏,事实上是将政府的行政行为置于社会公众的审视与监督之下。相比第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更深刻,更贴近“网上信访”工作的初衷。
“网上信访”的开通,及时妥善处置合理的信访问题,使群众的合理诉求,在处置程序上到位,政策执行上到位,标准落实上到位,通过网上信访平台,始终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作为网上信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