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恩培讲话5.24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委书记白恩培
(2011年5月24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经验,部署实施《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力较为有限、各方面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持续加大投入,着力深化改革,在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同时,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全省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两基”攻坚取得历史性胜利。最广泛地动员各方力量合力攻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和薄弱学校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成效显著,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实现了从缴费到免费的历史性跨越,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普九”目标如期实现,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二是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瓶颈制约有效缓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24.93%提高到2010年的65%,得到了大幅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能力大幅提升、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十一五”末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由2005年的0.68∶1提高到2010年的1.06∶1,实现了均衡发展。三是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机遇,连续10年扩大招生规模,全省高等学校从2005年的49所增加到63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4.91%提高到2010年的20.02%,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布局更趋合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四是民族教育进一步加强。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持民族教育,率先在全国实施边境一线、7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和藏区“三免费”教育,基本建成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的具有云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五是教育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项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有序进行;在全国率先实施以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初步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效显著,教育投入大幅增加,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方案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形成。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目前已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一直以来给予云南教育事业指导帮助的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在我省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我省教育发展还有较大差距,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充分,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边境、民族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学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强;教育投入依然不足,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教育改革任务繁重;少数地方、部门和单位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到位,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去年7月,中央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省的纲要对今后10年全省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我省的有关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贯彻,更加自觉坚定地把全省教育事业推向前进,确保到2020年,我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力争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为抓手,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遵循教育规律、力争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符合云南省情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对云南这样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省份来说,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尤其重要。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成为致胜的关键,教育在各项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加快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显得愈发重要和紧迫。教育对云南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教育在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类人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教育,一切美好的发展目标都是空中楼阁。教育对云南的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这种长期性、迟效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以教育的率先发展推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以教育的率先现代化推动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全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比“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提前了30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最大的障碍是科技落后,最现实的困难是人才短缺,最根本的制约是教育滞后。只有始终坚持教育先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才能为全省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力资源支撑。教育对云南的发展具有全局性作用。教育发挥着提高各行各业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基本功能,直接关系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影响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水平。教育事关各项事业发展全局。正是基于对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省委八届十次全委会把教育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一并确定为全省“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大家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动摇,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确保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是我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证。要坚持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突出民族团结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能力为重,统筹安排知识学习和动手实验、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步发展。牢
固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育人观,坚持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坚持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加强知识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打好文化基础;更加注重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学生体魄强健、人格健全;突出美育,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进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决克服单纯“应试教育”倾向,下决心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健康成长上来。
第三,扎实推进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符合省情的现代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努力逐步普及学前教育。要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把缩小义务教育差异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把推进集中办学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努力调出合理结构、调出规模效益、调出办学质量。强化对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的保障措施,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办学规模,增加优质资源,倡导特色办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学生自由流动学习的机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速发展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和农村职业教育,努力实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全覆盖、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要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切实加强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研究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注重通识教育,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鼓励高校更加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积极贡献。要创新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着力构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着力发展民族教育,加大投入、加强扶持,以边境地区为重点加快提升全省民族教育整体水平,努力实现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建立健全双语教育体制和课程体系,广泛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继续大力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要重视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努力使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第四,着力提升教师素质,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把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师范教育更加突出德育,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的准则,确保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着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深入推进师范教育改革发展,使广大教师奠定良好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基础,树立献身教育、精益求精的职业信念。针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同特点和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同要求,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优化素质结构,使广大教师担负好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育各类人才的重任。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完善退出机制,确保教师队伍的生机活力。要突出抓好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对口支援机制,鼓励发达地区学校优秀管理人员和教师到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学校任职任教。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努力实现县域内教师队伍水平基本均衡。在工资、职务职
称、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他们能够进得来、留得住、作用发挥得好。要更加重视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特别要重视为边远贫困山区和农村教师排忧解难,为教师建功立业创造良好条件,真正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第五,强化经费保障,着力改善教育发展条件。教育投入是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必须优先予以保证。要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加快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切实保障教育现代化的顺利推进。要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千方百计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确保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加大对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和农村教育的投入。要努力拓宽社会投入渠道,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采取捐资助学、出资办学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增加教育投入,完善非义务教育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要加快健全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各阶段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资助制度,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时提高资助标准、扩大覆盖面,启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并向社会公示,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效益良好。倡导勤俭办学,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
第六,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学校设施水平。学校设施齐全良好、较为先进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全省教育设施改善面广量大、任务繁重,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整体水平较快提升。要扎实推进校舍标准化建设,教室、食堂、宿舍、图书室、体育场所等学习生活设施要齐全配套、方便实用,水、电、通讯等条件要有保证。把校舍安全摆在首位,充分考虑我省泥石流、滑坡、山火、地震等灾害多发因素,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综合防灾,努力把校舍建成最牢固、最安全、最让各族群众放心的建筑。要加紧改善学校设备条件,实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和边境县“国门学校”改造,逐步使全省中小学校建设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继续改善其他各级各类教育设备条件,鼓励各学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图书馆等开放共享,努力使重大设施社会效益最大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我省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大整合、大共享,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教育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
第七,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必须从云南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省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推动教育行政管理从微观向宏观转变、从直接向间接转变、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逐步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切实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使学校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责任主体。要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导向,转变人才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和考试招生改革,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进人才评价和选用制度,加快形成现代人才培养体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制度保证。要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和服务,依法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要大力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鼓
励各级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按照国家安排部署,积极推进我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不断提高教育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大机遇,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教育开放的重要窗口。加强教育人才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建立长期稳定的国内国际教育合作关系。加强境外孔子学院(课堂)和汉语培训中心建设,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扩大政府奖学金规模,吸引更多留学生来云南学习,鼓励和支持边境地区中小学开展跨境教育,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
第八,狠抓责任落实,真正形成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各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我省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制定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推进本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和举措,确保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建立优先发展教育考评体系,健全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检验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着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更好地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结合职能分工明确责任、充分协作,推动形成教育事业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自身管理,切实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学校章程,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对师生的管理和服务。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和机制,确保校园安全、学校稳定。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政策,宣传我省教育《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让社会广泛了解、积极支持省委、省政府推动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切实保障群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快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有效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树立更多尊师重教先进典型,着力营造社会各界重视、关心、支持全省教育事业的浓厚氛围。同志们,教育承载着富民兴滇的希望,寄托着各族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白恩培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追忆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缅怀他的高尚品质,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刚才,5位报告团成员为我们作了一场感人至深的报告,再次把杨善洲同志的光辉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杨善洲同志的亲人表示亲切的慰问,对报告团成员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
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是省委作出的一项决定,也是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具体举措。学习宣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深入推进“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我省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对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杨善洲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并指出要将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前一段时间,全省各级党组织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杨善洲,创先进、争优秀,有力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央已把杨善洲同志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下一步将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先进典型出在云南,云南的学习活动更要形成声势。我们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进一步掀起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热潮,努力把杨善洲同志的崇高精神渗透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贯穿于云南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一种精神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工作常态,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在创先争优中不断前进。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杨善洲同志之所以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就是因为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杨善洲同志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了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放眼未来,我们要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干扰和诱惑,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我们要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就要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忠诚党的事业,做到干扰面前不分神、诱惑面前不变质,坚定不移信仰共产主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造福群众。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领导20多年,退休后植树造林20多年,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地为群众办事。我们每个共产党人要像杨善洲同志那样,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公仆本色,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深怀爱民之心,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真正“身”入基层,“心”入百姓,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主动回应群众新期待,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要常兴安民之举,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云南边疆和谐稳定。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献身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满怀激情,勇担责任,恪尽职守。杨善洲同志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他一生鞠躬尽瘁,至死不渝地带领群众谋发展,他的形象如苍松屹立、青山不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我国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省委八届十次全委会,确立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目标。我们要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以心无旁骛的执着、百折不挠的坚毅、奋发有为的干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确保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不仅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还要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和优秀品德。杨善洲同志无论什么时候都把无私奉献作为行为准则,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在任期间,为了贫困山区通电通路、早日脱贫致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忘我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他对群众真情付出、不计回报,常常替困难群众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先后为灾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捐款数十万元。退休后,植树造林5万多亩,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达3亿多元,他将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却不要一分钱。我们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以他为榜样,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坚持把实现远大目标和做好本职工作统一起来,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干事。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杨善洲同志一辈子节衣缩食、生活简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任何私利。他身居在简陋的住所,工作在寂寞的深山,始终无怨无悔,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感召和引领着人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我们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始终坚持“两个务必”,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营造崇尚节俭、朴素文明的社会风尚。
同志们,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座丰碑,是激励我们顽强拼搏、创先争优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大力弘扬杨善洲同志的崇高品质,自觉践行“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要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推进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中建功立业,多作贡献!
第三篇:白恩培
云南省委书记 白恩培
1965.08——1970.08,在西北工业大学航海设备与自动控制系学习
1970.08——1972.04,在陕西省军区独立师农场劳动锻炼
1972.04——1974.11,陕西省延安柴油机厂车间调度员、技术员
1974.11——1981.12,陕西省延安柴油机厂革委会副主任、副厂长
1981.12——1983.02,陕西省延安柴油机厂厂长、党委副书记
1983.02——1983.09,陕西省延安卷烟厂党委副书记、厂长
1983.09——1985.07,中共陕西省延安地委副书记
1985.07——1990.05,中共陕西省延安地委书记(其间:1987.09——1988.07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
1990.05——1992.0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1992.03——1993.08,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兼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长1993.08——1997.02,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其中:1994年12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区委副书记)
1997.02——1997.04,青海省委副书记
1997.04——1998.01,青海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其中:1997年4月在青海省人大八届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当选为青海省副省长、代省长)
1998.01——1999.08,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
1999.06——2000.01,青海省委书记
2000.01——2001.10,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2001.10——2003.01,云南省委书记
2003.01——2011.08,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2011.08——,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11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白恩培同志不再担任云南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第四篇:司法局学习白恩培同志讲话精神情况汇报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关于转发省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白恩培同志在省委召开的领导干部会员上的讲话的通知〉的通知》要求,我局于2010年3月1日上午,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传达学习了讲话精神,司法局学习白恩培同志讲话精神情况汇报。
会议由司法局杨建和局长主持。会上,全文传达学习了《白恩培同志在省委召开的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通过学习我局职工一致认为,《讲话》分析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对于指导全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挑战,加快全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杨局长指出,全局干部职工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白恩培同志的讲话精神,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七个坚持”要求,紧紧抓住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主线,进一步围绕我局的工作目标,克服困难,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全力推进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大发展,工作汇报《司法局学习白恩培同志讲话精神情况汇报》。
同时杨局长还进一步强调要强化督办,狠抓工作落实。决策既定,执行是关键。加快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既取决于我们思想解放的广度和深度,更取决于我们狠抓落实的程度和力度。要落实工作责任制,对每一项工作,不能停留在会议上和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中,要有布置、有要求、有检查,要把工作任务细化、量化,有明确的时间和工作质量要求,要按照要求抓紧抓好,确保万无一失,不出半点差错。分管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定期汇报、通报工作进展,对工作不力的责任人,要严肃纪律,进行问责。
在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积极探寻司法局党政工作中心和发挥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职能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了工作思路,开阔了工作视野。
二〇一〇年四月一日
第五篇:白恩培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白恩培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图)2008年12月21日 09时09分00秒 来源:云南网
同志们: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前天上午,党中央召开纪念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功绩,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鲜明地强调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坚决贯彻落实。
30年来,云南的改革开放与全国一同起步、一起前行,风雨兼程,走过了极不平凡的道路,开创了崭新局面。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全面回顾30年来云南改革开放走过的光辉历程,认真总结30年来云南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团结号召全省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届省委立足云南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省委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云南迅速融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改革从农村起步,在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之后,以锐不可挡之势推向城市国有企业、商业流通、财政金融和经济工作的其他领域。
这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各族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城乡经济空前活跃。
随着改革一路前行,省委不失时机地果断决策,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业促轻工,依靠轻工积累资金,集中财力保重点建设″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地对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大规模建设烟、糖、茶、胶等原料基地,围绕原料发展轻工生产,初步奠定了云南经济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云南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省委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城市与乡村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开放与开发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三结合一体化″改革思路,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生产方式和经营体制向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的转变。1995年召开的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基础,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30字思路,着力培育支柱产业群体。1998年后,省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大历史机遇,从更广的发展视野、更高的发展定位,对云南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发展道路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确定了云南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逐步构建了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面向全世界,外引内联,大贸边贸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党的十六大后,云南的改革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省委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提出了″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奋斗目标。省委着眼于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全局,强调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不断增强全省的综合实力;强调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强调把富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开始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同志们,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30年来,云南的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省委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回头,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的力度不减弱,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放松,及时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实践,不断开拓前进。全省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始终与党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改革开放,积极支持改革开放,踊跃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在云岭大地上谱写了团结拼搏、创新发展的壮丽诗篇。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云南从农村到城市,从山区到坝区,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充满生机活力的云岭大地,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30年。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30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财政总收入增长90多倍。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烟草、旅游、电力、矿产、生物五大支柱产业,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发展向工业主导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烤烟、橡胶、核桃、花卉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茶叶、甘蔗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生产连年增产,肉类从主要依靠省外调入转为向省外调出。新型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功能日趋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37%,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的30年。我们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举全省之力完成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漫湾、鲁布革、大朝山、景洪等大型水电站相继投产,一批大中型电站建设进展顺利,逐步形成″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电源基地。交通运输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公路″三纵三横、九大通道″,铁路″一出境、五出省″,航空以昆明为中心、覆盖省内、辐射国内主要城市,面向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我们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全面启动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加大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恢复到50%以上,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转变的30年。我们紧紧依托云南的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经济互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云南已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重要前沿和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30年来,全省进出口总额从1亿美元增加到90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创办了一大批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为全省经济发展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30年。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文化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科教兴滇战略深入实施,″两基″目标提前实现,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下降了18和15个百分点。我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城乡各地处处涌动着创业的激情,为实现富民兴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30年。我们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9倍,家庭财富成倍增长,社会负担持续下降,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城乡市场持续繁荣。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深入实施《云南省七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累计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800多万人,减少低收入人口28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0%下降到17%。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并逐步向农村覆盖,符合低保条件的城镇居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社会福利水平整体提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的30年。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稳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保持了宗教领域的长期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加快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程序,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不断规范,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平安云南″创建活动,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全面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营造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30年。我们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在25个边境县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在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实施解″五难″惠民工程,对人口较少民族进行特殊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地方立法,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云南省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办法、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我们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大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各族群众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5个少数民族都有一名以上干部在省直部门担任厅级领导职务。我们致力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广泛开展民族民间节庆活动和文艺汇演,民族文化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的30年。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发展创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为云南30年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我们先后开展了″三基本″教育、″领导当楷模,机关作表率,基层树形象″教育、″三讲″教育、″三观″教育、″讲团结、干实事、谋发展″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认真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特别是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我们加大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在扩大民主、科学考核、干部能上能下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制定并严格落实公务员″八条禁令″和″四项制度″,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更加有效,惩治腐败更加有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推进。同志们,30年沧桑巨变,30年铸就辉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30年不过是短短的一个瞬间,云岭大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千里边疆焕发出欣欣向荣的无限生机,各族人民逐步过上了安康和谐的幸福生活。云南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云南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丰硕成果。3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云南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云南今天的大好局面,更不会有云南美好灿烂的光明前景。云南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实现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是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巩固的。只有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动力;只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才能不断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发展活力。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我们在30年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我们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方向。同志们,30 年前百业待兴,30年后硕果累累。回顾这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饱含汗水。这是思想解放的30年,是不断探索创新的30年,是不断阔步前进的30年,是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30年。这不平凡的30年,创造了发展的奇迹,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不会忘记,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云南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不会忘记,30年来,云南历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呕心沥血,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创业,为云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会忘记,云南的今天,凝聚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的智慧和汗水,凝聚着驻滇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的无私奉献。我们不会忘记,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国内外客商和建设者汇聚云南,投资兴业,为云南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里,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所有为云南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云南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勤劳勇敢的云南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坚持和发展这些经验,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振兴中华唯一正确的道路。正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云南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自强不息,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实现了一次次自我超越,描绘出一幅幅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创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奇迹。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和振兴云南。巩固和发展今天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大好局面,创造云南各族人民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归根到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今后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面临什么复杂局面,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必将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结晶,是改革开放实践的行动指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现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的锐利武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根本依靠力量,把发展成果最终体现到各族群众身上。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从战略的高度总揽全局、科学谋划,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相统一,使改革获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善于把握和处理事关全局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调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于云南这样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省份来说,加快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必须先于一切;始终是利民之策,必须高于一切;始终是和谐之本,必须重于一切。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万众一心跟党走、团结奋进求发展的巨大合力。今年以来,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省内经济运行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面临的既是经济调整期,又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多管齐下,有效施策,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就一定能够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法宝。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我们的每一步跨越、每一次突破、每一项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催生和引导的结果。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从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不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传统观念、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中解放出来,不为既有经验束缚、不为传统模式制约、不为常规眼光局限,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必须把云南放在全国和世界的发展格局中进行审视,以全新的思维、开放的观念,提升发展定位,完善发展思路,丰富发展战略,创新发展举措,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中国对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先行省、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生产力发展标准,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支持创造,保护革新,宽容失败,不断增强解放思想的勇气和恒心,做到思想永不停滞、永不僵化,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始终富有创业激情。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符合云南特点的发展路子。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竞争力。回顾云南30年走过的历程,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紧紧依靠云南独特的气候、区位、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做大做强了云烟、云药、云花、文化旅游等一大批特色产业。正是在特色经济的有力支撑下,我们改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办了大量多年想办未办成的大事、实事。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仍然要继续深化省情认识,坚持走符合云南特点的发展道路,继续巩固提高烟草产业,发展壮大矿产、能源、生物、旅游等支柱产业。切实抓好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机械设备制造等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群。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通过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提升云南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云南各族人民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才能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云南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必须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群众增收得实惠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在就学、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从群众的创造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有效保护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继续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不断改善边境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帮助低收入群众解决好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巩固发展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全局。3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前进道路上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全省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正确处理扩大开放条件下的宗教问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和巩固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云南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我们的蓝天白云。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大力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把云南建成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加快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重点耗能行业、重点耗能企业以及重点用能设备、重点耗能产品的节能降耗,开发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下最大的决心,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抓好九大高原湖泊和六大江河水系的综合治理,确保城乡人民的饮用水安全。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云南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是在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团结带领下取得的。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只有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把心思凝聚到谋发展上,把本事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才能开创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个重点,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着眼于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着眼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眼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和政风保证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同志们,创业蕴含艰辛,经验弥足珍贵。30年创造的物质财富,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0年积累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继往开来、再创新的辉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云南目前仍然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欠发达省份,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我满足,更没有任何理由止步不前。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已经载入史册,美好未来正待我们开创。全省党员干部一定要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一定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定要继续坚韧不拔,奋发有为,树立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辜负党和全省人民的期望。
同志们,回顾30年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我们无比自豪,展望希望无限的光明前景,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4500万各族人民的团结拼搏,未来的云南,必将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边疆更加稳固、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云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锐意进取,拼搏奋斗,创造全省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谱写三迤大地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全省人民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