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
公正、普及、完善的国民教育是通往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桥梁”,教育若不公平则社会无法和谐发展。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论坛上,专家们表示,我国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教育制度改革应由应试教育为主向素质教育为主转变;教育资源配置应由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为主向相对贫穷落后的中西部、边疆等地区转变,国家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并逐渐提高义务教育层次;国民教育应由阶段性学历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教授洪可柱认为,目前教育领域的不公平有三大体现:一是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即国家教育投入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而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投入甚少;二是义务教育城乡不公平,即城市学生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而占全国人口比例70%的农村人口却没有实现义务教育;三是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其它地区的不公平,尤其体现在高考制度上。洪可柱说,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考生享受了良好的义务教育资源,而上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却比湖北考生低许多。教育学者杨东平在分析基础教育阶段愈演愈烈的择校热现象时认为,这主要是由长期以来实行的教育政策制造和扩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的。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倾斜政策,扶持、打造了一小批名牌学校、重点学校,使他们成为炙手可热的所谓“稀缺资源”,以致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而名牌和重点学校为了维系一己私利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甚至不择手段地选择优秀生,有的还违规举办各种各样的奥赛等。同时,围绕师资的争夺也随即展开,许多外地优秀教师被“抽”向中心城市。这不仅导致了整个教育环境的恶化,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区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专家们还表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而高考制度的改进、完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选择机制,必然会大大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和重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专家们认为,教育改革不能仅仅由教育系统自己关起门来研究,因为这关系到社会公众和民族、国家的深远利益,应该发动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参与教育改革,吸收最大多数人的道德热情、聪明才智,共同铸造一个透明、法制、公正、平等的公共教育制度。
第二篇: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
文章标题: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
公正、普及、完善的国民教育是通往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桥梁”,教育若不公平则社会无法和谐发展。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论坛上,专家们表示,我国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教育制度改革应由应试教育为主向素质教育为主转变;教育资源配置应由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为主
向相对贫穷落后的中西部、边疆等地区转变,国家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并逐渐提高义务教育层次;国民教育应由阶段性学历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教授洪可柱认为,目前教育领域的不公平有三大体现:一是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即国家教育投入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而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投入甚少;二是义务教育城乡不公平,即城市学生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而占全国人口比例70的农村人口却没有实现义务教育;三是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其它地区的不公平,尤其体现在高考制度上。洪可柱说,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考生享受了良好的义务教育资源,而上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却比湖北考生低许多。
教育学者杨东平在分析基础教育阶段愈演愈烈的择校热现象时认为,这主要是由长期以来实行的教育政策制造和扩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的。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倾斜政策,扶持、打造了一小批名牌学校、重点学校,使他们成为炙手可热的所谓“稀缺资源”,以致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而名牌和重点学校为了维系一己私利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甚至不择手段地选择优秀生,有的还违规举办各种各样的奥赛等。同时,围绕师资的争夺也随即展开,许多外地优秀教师被“抽”向中心城市。这不仅导致了整个教育环境的恶化,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区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专家们还表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而高考制度的改进、完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选择机制,必然会大大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和重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专家们认为,教育改革不能仅仅由教育系统自己关起门来研究,因为这关系到社会公众和民族、国家的深远利益,应该发动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参与教育改革,吸收最大多数人的道德热情、聪明才智,共同铸造一个透明、法制、公正、平等的公共教育制度。
《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篇:企业高层问题:没有领导力,就不可能有执行力!
企业高层:有了领导力,才有真正的执行力!
锡恩咨询公司首席顾问:姜汝祥
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总裁为什么那么忙?当然原因很多,比如能人思维,比如制度与流程方面的缺乏等等。但其中有一个原因目前很少有人提到,那就是总裁周围的企业高层团队,普遍缺乏真正的领导力。而高层没有领导力,企业就很难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管理层团队,结果就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错位:总裁做高层的事,高层做中层的事,中层做基层的事,基层做员工的事!
当然,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与我们理论界有着密切关系,管理理论落后于中国企业实践,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现状,最近这十年,我们基本上一直强调的是如何做管理做执行,这当然没有错,但这种做法更多适应于企业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型的早期与中期,在转型的后期,我觉得与执行力比起来,更加需要领导力!因为企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建立起总部战略集权、执行分权的管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建立,前提是建立起总裁背后强大的职业管理层团队!以王石领导的万科为例。万科目前的高层团队应当说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梦之队”,十来位副总裁级的高层职业经理人,组成了一个强大的领导体系。而大家可能不知道,万科也曾经经历过一个区域总经理“各自为政,诸侯管理”的时代!在2000年前后,万科决心转型,致力于建立一个集团的战略集权管理体系!
为此,万科明确了集团的战略重点:第一,工程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即总部直接对住宅项目的质量进行过程的模块化与标准化控制。第二,设计体系的正规化与集约化,即建立起万科以客户为中心的住宅设计库。第三,战略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即把公司战略宣导、文化沟通、干部打造、员工培训等方面在集团层面完成统一!
与此同时,万科开始通过总经理月度会议体系,季度例会体系,专题研讨体系,在集团层面建立起高层职业经理团队,这个团队在建立的过程中,甚至提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董事长(王石)的指示要过夜,意思就是董事长王石的意见,经过大家理解与沟通甚至反馈之后,大家觉得正确的才会执行,而不是一开始就盲目的执行!
从这里,我看到了企业业务转型的背后,是企业高层团队的形成。而打造高层核心团队的重点,是要帮助他们懂得管理与领导的不同。懂得一个高层管理人员,重要的是领导力,只有拥有领导力,才会有真正的执行力!
那么管理与领导有什么不同?有人说,管理是把事做好(do things right),而领导是把事做对(do right things)!我觉得这只说了一半,另一半是要分清管理与领导所针对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管理强调的是事,强调的是制度与规则的力量(把一件事做好,重要的是捍卫既定的方针政策)。管理的逻辑是,如果我们把规则当成一只鞋子的话,在规则面前,凡是不合适这只鞋子的脚都是有问题的脚!为什么企业会存在大量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道理就源于此。当企业高层经理人去强迫所有人都削足适履,这时候人们自然要反抗,反抗的结果就是制度与政策的变形!
而领导力强调的却是人本身,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让下属自愿服从的能力。领导力的逻辑是,人们并不拒绝改变,人们拒绝被改变!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lead people)而不是武器。对于真正的领导者而言,如果说权力与规则是只鞋,那么这只鞋只有在合脚的情况下才是好鞋!任何制度只不过是对人,也就是员工的适应,没有员工的认同,任何制度与政策都只是花瓶而已!
当然,做任何一件事,管理与领导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但企业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却需要不同的能力结构!因为不同层次的人对应的是不同的资源与不同的结果!层次越高,强调领导力越多,强调管理能力越少。而层次越低,强调领导力越少,但强调管理能力越多。所谓总裁,不就是那个值得大家跟从的人吗(尽管他也要服从规则)?而所谓员工,不就是规则与命令最严格的执行者吗?
由此我们就明白了,当管理强调规则的时候,更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命令或要求,规则是管理层制定的,执行就是主要的使命!而领导却正好相反,领导力强调的是,权力源于下属自愿的跟从。所以,领导者的权力是自下而上的,你的员工认同你多少?你权力就有多大!——你想要更大的权力吗?那就请你提供更多的服务!为什么现代政府都要把自己塑造成服务型政府,原因也在于此!你不服务,你就丧失了权力之源!
所以,当我们强调管理者与领导者的角色不一样时,事实上是在强调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权力是从哪儿来的?管理回答的是,权
力是从制度与规则中来的,我是“某某官”,所以,我就有什么权力要求你!这种逻辑不能说不对,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对错,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你是对的,但大家不支持你,不认同你,你的权力有用吗?
在这一点上,领导力的巨大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这也是企业对高层与中下层经理的不同要求!一个企业,不能够是靠强权管理的企业,而领导者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尊重人性,在执行制度的时候把制度深入人心!没有人拒绝服从,人们拒绝的是强迫服从!权力是一支毒剂,在你没有得到员工认同之前,它可以让你获得暂时的好处,但却会慢慢摧毁企业的凝聚力!
懂得了这一区别,我们就懂了,为什么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高层领导缺乏领导力?这是因为我们传统中的“官本位”文化,强化的是对权力的迷恋,把使用权力与自己的“面子”联系在一起,仿佛“服务”是一种没有面子的事,而没有认真地反问自己一句:自己做员工的时候,会喜欢什么样的领导?服从什么样的领导?
记得我读过一家跨国咨询公司做的一个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与欧美企业的领导人相比,中国企业领导人团队领导能力普遍较弱。中国企业高层团队最大的问题是合作与信任!
什么是合作与信任?在我看来,所谓合作与信任,其实讲的是一个企业有没有大家共同信奉的价值观与做事的方法论。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结果就是各自为政,最终就只能靠业绩来掩盖内在的矛盾与冲突!
所以,当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三十个年头,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回答了,那就是钱,还是信仰与价值观,在支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在我们很穷,为生存而折腰的时候,我们会为了活命而谦卑地活着,但现在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工作?而奋斗?我们内心到底在遵从什么?
当我们呼唤并渴望企业高层领导力的时候,实际上是想说,中国最优秀的企业高层职业精英们,我们无数员工的生命与家人的幸福,都掌握在你们的手中,我们非常愿意服从你,但前提是,请你尊重我们每个人生命成长的尊严,请你以生命成长的名义,给我们一个服从的理由!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执行!
第四篇: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
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
太谷恒达中学郭林桃
对班主任工作和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心,这是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热爱,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无比热爱,这点对班主任来说显得格外的重要,它是当好一个班主任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众所周知:当我们对某项工作或某件事情缺乏兴趣和热情时,恐怕是难以将这项工作做好的。我在做班主任工作之初就曾给自已定下了这么一条:要么就别干,免得误人子弟;要干就得尽心尽责地把它干好,干出一点成绩来。
几年来,我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向有丰富经验的老班主任学习的机会,虚心向他们求教,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量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些,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工作中去。空余时间几乎都耗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我的不懈努力,也由于我的工作得到了班上几位科任老师的支持与帮助。我所带的班就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我也因此被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
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极大地激励了我,使我更加自信起来,我对自已说:只要我是出于对班工作的真心热爱,只要我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一定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班主任。这一点在以后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似乎得到了验证。
与学生平等交往有利于班主任工作
太谷恒达中学郭林桃
马克思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交换”。一个班主任老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和爱戴,要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已的威信,要教育好学生,要带好一个班,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固然十分重要,但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平等交往,真诚相待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似乎显得更为重要。
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始终把自已置身于学生当中,班上搞活动我与学生一起参加,课余时间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征求学生对班干部及老师工作的看法,请学生就如何抓好班风出谋划策,与学生谈自已的生活及池习经历,甚至与学生聊天说笑话等。我的这些做法,无形当中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开展班级工作时让我感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就是“诚心”在发挥作用的结果。
我想,对于一个缺乏诚心,高高在上的班主任老师来说,他恐怕是永远也体会不到这其中的奥妙所在。
勤跟严管
-------加强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太谷恒达中学郭林桃
班主任的工作是比较琐碎的,主要体现在每天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上,勤跟严管很重要。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勤”。
一要“脚”勤。
无论是从早读到两操,再到课外活动、晚自习,班主任都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中,了解学生情况,遇到偶发事件及时处理;
二是“眼”勤,既要勤于观察,了解学生,了解班级,获得关于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又要时时留心,注意观察,感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发现偶发事件的萌芽及时采取措施;
三是“口”勤,要勤于与学生交谈,说服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晓理、动情到导行的过程,道理的阐发,感情的表达,行为的引导,往往要借助于口头语言来实现;
四是“手”勤,就是班主任要以身做则,用行动做出榜样。例如,刮风时,随手关窗;顺手捡起地上的一块废纸扔进垃圾筒中;随手整理一个清洁用具等诸如此类,尽管极其微小,但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效仿,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好的效果。
细心地关爱学生
太谷恒达中学耿振梅
热爱与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提高德育教育的重要条件。作为班主任,经常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对学生多了解、多关心,要尊重、信任学生,要鼓励、表扬学生。
在今年这班学生中,有一名男生,开学初就发现他时常迟到,后经了解,他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有病在床,还要经常照顾弟妹和做家务。有次早读迟到后,问明情况是妹妹流鼻血,他去医院了,我当时并没有责怪,而对他的作为给予肯定和表扬,还对他说做为一名初中生、家中的男子汉,应当承担起家庭的一些责任,只是要处理好与学习的关系,多花时间,为人要勤快,对课外时间有计划的安排,不要影响学习。事后,这位同学很少迟到,并在期中考试中物理成绩很不错。
另外,我班本地学生较多,给班级管理带来不便。我就把他们按住的地域分成四组,选出组长,登记了住址和电话。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注意安全,上下学结伴而行等。以上虽为小事情,每位班主任都可能遇到过,但通过类似事件的处理,我觉得学生常能从教师对他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中感受到同学、家长和社会对他的肯定,成为思想转化、行为转化的策动力,为教师的教育架起心灵交融的桥梁,创造了和谐的情境。
第五篇: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使近年中国教育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大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对中小学择校、教育乱收费、“教育产业化”等问题的批评不绝于耳。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农村,教育不公平仍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教育;在城市,教育不公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
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公规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农村教育中,影响教育普及、导致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费用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后者主要是无视发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导向所造成的。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教育差别开始显现,这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和追求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平等。
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
其次,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
最后,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距极大的发展中大国,应当将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则。建立教育发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改变无视地区、城乡间巨大大一统模式,从而矫正全国一刀切、整齐划一的教育体制的弊端。矫正高度国家化、城市化的教育发展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