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读后感
《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读后感
莱州市沙河镇中心小学 曲立娟
《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旁征博引,纵横驰骋,发人深省,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读后感。
作者引用《读者》中的《给别人一面镜子》,让我们领悟到:有时候,改变就这么简单!一面镜子,改变了早餐店的存在姿态,顾客在这里获得了一种人性的温暖,然自己的心得到一点短暂的呵护!教育好像掘池,有人说方形的好,有人又说圆形的好,朝三暮四的改革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
看完《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这本书后,我在问:“我们有没有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幸福,我作为教育者感受到工作的幸福了吗?”
第一只有一个,优秀很少,不是“第一”“优秀”的时候很失落。怎么找到我们做老师的真正幸福呢?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不只是老师教出来的,一个“差生”也不只是老师的错。学习是孩子一辈子的事,只要我们让孩子喜欢学习,感受到了成长的幸福,我们就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唯有老师拥有完整的人格,才可能以自身的完整人格去影响,感化学生,孕育学生的完整人格。
作者刘铁芳给我一种生命的震撼,一种从人的终生幸福角度这样的全新眼光看待教育痼疾,用人文情怀观照当今教育并真正给教育开出适宜良方的震撼。我深刻的感觉到,他的教育理想高高的飞翔着,不是脱离教育实际的空中楼阁,而是踏足现实基础上的有根的飞翔。在我眼里,他是用诗人的情怀对待教育的教育家。
因为他是从一线教育这片热土上来,真切感受到了教育现状对少年人格的挤压,看到了技术性操作给孩子们带来的终生人文情怀的缺失,真正痛在心里,并时时思索着教育救赎的途径。在我眼里,他是给病态教育和文化引领开处方的第一人。
我们来看他在《走上形上关怀的路径》里的一段:“教育不能理想化,形上关怀必须立足教育的现实,形下是形上关怀的基础。对教育而言,形下关怀的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提高个体世俗生活的能力。教育不能过分浪漫化,完全淡化知识、技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在我们的背景下教育不可能完全生活化。第二,从教育而言之,教育要适应充满竞争的现实。我们今天的教育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水平,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只能是渐进的。我们谈论教育的形上关怀意在纠偏,是要补充当下教育的缺失,而不是替代,是让置身于忙碌之中的教育个体心怀一种教育的形上关切,从而保持一份对教育的朴素、本真的情怀,把学生的发展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提升教育的人性意味,扩大教育对人性陶冶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教育启迪培育优良的人性。”
从这段文字来看,他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不是宣判死刑的法官。而很多教育专家就是对中国教育做宣判的法官。所谓站着说话不害腰疼的人。可见刘铁芳先生真正以一个教育个体的身份站在民族教育的现状和使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来救赎我们当下的教育,谆谆告诫我们的教育者,你要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灵魂的高蹈。
对课堂的评价,铁芳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课堂说白了,就是教师自身生命实践的舞台,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就显现出何种教育实践品质。说句通俗的反话:狗嘴吐不出象牙。“课堂的高度就是人性的高度”这样的教育论断高屋建瓴,不由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不认真反思。的确,那些忽略学生的人格给养缺失而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定位在学生世俗生活能力的提高或者是眼前分数的优劣的教育工作者,其教育眼光绝对不可能定位于学生的终身幸福上。因为他(她)没有那样的人格高度。而潜心于培养对象的终生幸福的教师往往有着非用于庸常教育工作者的纯真高洁情怀,其教育的功利性就不会表现在一时的技术性操作上,这样的老师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世俗的冲击,甚至众多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误解,读后感《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读后感》。而自我的认同和自身完整又是这类优秀教师能够特立独行的根源。
在《培育健全的儿童文化》中,刘铁芳指出儿童文化受到成人世界侵蚀的现实,告诫教育工作者:一个人过早的被规训,他实际上很难触摸到儿童饱满的天性,他的发展就会因为过于成熟、世故而多了一份圆滑,少了一份激情与创造。这是我们整个民族教育的弊端。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我们一方面高呼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创造力,另方面我们又在不断的阻遏儿童创造力的生长生成。而且,不容忽视的是,我们过早的让儿童进入了对金钱的追逐和算计之中,过早的把他们带到对世俗生活法则的安排与顺应之中,他们的人生选择过早的定型,以后的发展只剩下次级选择。所以,避免成人世界过早的对儿童世界的挤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慎之又慎的问题。
在《人文教化:必要与可能》一节中,刘铁芳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民族教育偏重技术型知识而忽略教养型知识所带来的比比皆是的教育缺陷,指出教育工作者必须超越单纯的基于知识与智力的教育的迫切性。刘铁芳指出,知识必须敞开自我才能通向美德,知识必须回到心灵,回到大脑,知识不单是延伸人的手和脚,而是为了丰富人的大脑和心灵,教育需要化知识为德性。何谓有教养的人?铁芳先生指出,有教养的人首先是指能做别人做的事而不表示自己的特异性的人,就是把自我的行为上升到普遍性。教育的使命是将人从两种状态下解放出来,从而获得教养:一是从自然质朴性中解放出来,也就是从自然的规定性中解放出来;一是从个人的主观性与特殊性中解放出来,使主观意志获得客观性。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个性,而是要培养公共性和普遍性,使人的主观性获得普遍的性质,在特殊中体现普遍。即“教育就是要把特殊性加以琢磨,使它的行径合乎事物的本性”。横观中西教育的差异,觉得刘铁芳先生的话如醍醐灌顶。大家都羡慕西方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其实,西方教育体制更注重了在特殊性中体现普遍,把特殊性上升到了普遍的性质,使人的主观性获得了普遍认同的结果。而反观我们的教育,至今还有很多不允许孩子发出自己声音的操作,停留在尊重权威反对个性的桎梏中,即使是某些主观性较强的测试,也是给定答案,不允许学生做真正个性化的发挥。如此下去,追求德性的根基何在?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改革,绝不是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就可以做到的,必须在教育者心目中彻底形成生命对等的意识,无条件的尊重学生,这是很重要的。而在我们的现实教育土壤上,这样的理性化教育思路还很少。
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铁芳先生立足当下教育实际,提出了教师作为渺小个人如何面对体制一点点找到自我,坚持自我生命的样式,提出现成体制之中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释放自己的心灵,自助则神助,拯救从自我开始,从心开始。他并不是排斥现实,而是提出了相当理性的发展路子:一是立足体制。首先要在站稳讲台的基础上孕育个性,虽然暂时缺少机会,但机会一来,就会脱颖而出。而是在合理的自我定位中找到自我,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坚持不懈,在站稳讲台的同时但问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三是如何合理的坚持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达到自我成就。可见,他不是无视当今体制对教师教育个性的限制的现状站着说话不害腰疼的空头理论家,而是实实在在设身处地的为教师自我救赎寻找出路的指路者。面对当下的形式,铁芳先生非常乐观而又含蓄的引用了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一段话: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铁芳先生打动我的最后一个原因:丰富而细腻的心灵。许锡良先生如此评价铁芳:铁芳先生的思想很成熟,很深刻,但从情感来看,他无疑是一个比较丰富而又较为脆弱的人。是的,他独特的生命气质——浪漫而忧郁,丰富敏感高贵的心灵是他永久的人格魅力。他自我评价说自己不是光鲜的现代电灯,而是微渺的古典灯光。他其实就是在理性的进行教育的诗情守望。刘铁芳自己说:教育哲学思考所需要的不只是逻辑与思辨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心灵,是以心灵为基础的思辨。现在当我读完他的三本书合住书页的间隙里回望他们的时候,最深刻的感觉就是:
敏悟的心灵,思维的穿透力,清晰与文采。
刘再复说:文学不是头脑的事业,而是性情的事业与心灵的事业,必须用眼泪与生命参与这一事业。我想,铁芳先生虽然不是文学家,但是一定是以文学滋养了其教育生命,所以,才有了其性情与心灵头脑眼泪和生命共同参与的事业。
让我用他自己的话结束我的读书体会:“头脑让我们保持一种理智的清明;眼泪让我们对人世饱含深情,让我们的心灵永远靠近人性幽微的深处;生命让我们保持存在的温度,保持对人性卓越的永久期待。”
第二篇:《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读后感(本站推荐)
《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读后感
初一年级吴明召
看完《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这本书后,作者刘铁芳给我一种生命的震撼,一种从人的终生幸福角度这样的全新眼光看待教育痼疾,用人文情怀观照当今教育并真正给教育开出适宜良方的震撼。我深刻的感觉到,他的教育理想高高的飞翔着,不是脱离教育实际的空中楼阁,而是踏足现实基础上的有根的飞翔。在我眼里,他是用诗人的情怀对待教育的教育家。
因为他是从一线教育这片热土上来,真切感受到了教育现状对少年人格的挤压,看到了技术性操作给孩子们带来的终生人文情怀的缺失,真正痛在心里,并时时思索着教育救赎的途径。在我眼里,他是给病态教育和文化引领开处方的第一人。
我们来看他在《走上形上关怀的路径》里的一段:“教育不能理想化,形上关怀必须立足教育的现实,形下是形上关怀的基础。对教育而言,形下关怀的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提高个体世俗生活的能力。教育不能过分浪漫化,完全淡化知识、技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在我们的背景下教育不可能完全生活化。第二,从教育而言之,教育要适应充满竞争的现实。我们今天的教育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水平,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只能是渐进的。我们谈论教育的形上关怀意在纠偏,是要补充当下教育的缺失,而不是替代,是让置身于忙碌之中的教育个体心怀一种教育的形上关切,从而保持一份对教育的朴素、本真的情怀,把学生的发展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提升教育的 1
人性意味,扩大教育对人性陶冶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教育启迪培育优良的人性。”
从这段文字来看,他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不是宣判死刑的法官。而很多教育专家就是对中国教育做宣判的法官。所谓站着说话不害腰疼的人。可见刘铁芳先生真正以一个教育个体的身份站在民族教育的现状和使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来救赎我们当下的教育,谆谆告诫我们的教育者,你要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灵魂的高蹈。
对课堂的评价,铁芳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课堂说白了,就是教师自身生命实践的舞台,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就显现出何种教育实践品质。说句通俗的反话:狗嘴吐不出象牙。“课堂的高度就是人性的高度”这样的教育论断高屋建瓴,不由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不认真反思。的确,那些忽略学生的人格给养缺失而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定位在学生世俗生活能力的提高或者是眼前分数的优劣的教育工作者,其教育眼光绝对不可能定位于学生的终身幸福上。因为他(她)没有那样的人格高度。而潜心于培养对象的终生幸福的教师往往有着非用于庸常教育工作者的纯真高洁情怀,其教育的功利性就不会表现在一时的技术性操作上,这样的老师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世俗的冲击,甚至众多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误解。而自我的认同和自身完整又是这类优秀教师能够特立独行的根源。
在《培育健全的儿童文化》中,刘铁芳指出儿童文化受到成人世界侵蚀的现实,告诫教育工作者:一个人过早的被规训,他实际上很难触摸到儿童饱满的天性,他的发展就会因为过于成熟、世故而多了
一份圆滑,少了一份激情与创造。这是我们整个民族教育的弊端。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我们一方面高呼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创造力,另方面我们又在不断的阻遏儿童创造力的生长生成。而且,不容忽视的是,我们过早的让儿童进入了对金钱的追逐和算计之中,过早的把他们带到对世俗生活法则的安排与顺应之中,他们的人生选择过早的定型,以后的发展只剩下次级选择。所以,避免成人世界过早的对儿童世界的挤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慎之又慎的问题。
在《人文教化:必要与可能》一节中,刘铁芳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民族教育偏重技术型知识而忽略教养型知识所带来的比比皆是的教育缺陷,指出教育工作者必须超越单纯的基于知识与智力的教育的迫切性。刘铁芳指出,知识必须敞开自我才能通向美德,知识必须回到心灵,回到大脑,知识不单是延伸人的手和脚,而是为了丰富人的大脑和心灵,教育需要化知识为德性。何谓有教养的人?铁芳先生指出,有教养的人首先是指能做别人做的事而不表示自己的特异性的人,就是把自我的行为上升到普遍性。教育的使命是将人从两种状态下解放出来,从而获得教养:一是从自然质朴性中解放出来,也就是从自然的规定性中解放出来;一是从个人的主观性与特殊性中解放出来,使主观意志获得客观性。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个性,而是要培养公共性和普遍性,使人的主观性获得普遍的性质,在特殊中体现普遍。即“教育就是要把特殊性加以琢磨,使它的行径合乎事物的本性”。横观中西教育的差异,觉得刘铁芳先生的话如醍醐灌顶。大家都羡慕西方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其实,西方教育体制更注重
了在特殊性中体现普遍,把特殊性上升到了普遍的性质,使人的主观性获得了普遍认同的结果。而反观我们的教育,至今还有很多不允许孩子发出自己声音的操作,停留在尊重权威反对个性的桎梏中,即使是某些主观性较强的测试,也是给定答案,不允许学生做真正个性化的发挥。如此下去,追求德性的根基何在?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改革,绝不是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就可以做到的,必须在教育者心目中彻底形成生命对等的意识,无条件的尊重学生,这是很重要的。而在我们的现实教育土壤上,这样的理性化教育思路还很少。
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铁芳先生立足当下教育实际,提出了教师作为渺小个人如何面对体制一点点找到自我,坚持自我生命的样式,提出现成体制之中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释放自己的心灵,自助则神助,拯救从自我开始,从心开始。他并不是排斥现实,而是提出了相当理性的发展路子:一是立足体制。首先要在站稳讲台的基础上孕育个性,虽然暂时缺少机会,但机会一来,就会脱颖而出。而是在合理的自我定位中找到自我,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坚持不懈,在站稳讲台的同时但问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三是如何合理的坚持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达到自我成就。可见,他不是无视当今体制对教师教育个性的限制的现状站着说话不害腰疼的空头理论家,而是实实在在设身处地的为教师自我救赎寻找出路的指路者。面对当下的形式,铁芳先生非常乐观而又含蓄的引用了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一段话: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
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铁芳先生打动我的最后一个原因:丰富而细腻的心灵。许锡良先生如此评价铁芳:铁芳先生的思想很成熟,很深刻,但从情感来看,他无疑是一个比较丰富而又较为脆弱的人。是的,他独特的生命气质——浪漫而忧郁,丰富敏感高贵的心灵是他永久的人格魅力。他自我评价说自己不是光鲜的现代电灯,而是微渺的古典灯光。他其实就是在理性的进行教育的诗情守望。刘铁芳自己说:教育哲学思考所需要的不只是逻辑与思辨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心灵,是以心灵为基础的思辨。现在当我读完他的三本书合住书页的间隙里回望他们的时候,最深刻的感觉就是:
敏悟的心灵,思维的穿透力,清晰与文采。
刘再复说:文学不是头脑的事业,而是性情的事业与心灵的事业,必须用眼泪与生命参与这一事业。我想,铁芳先生虽然不是文学家,但是一定是以文学滋养了其教育生命,所以,才有了其性情与心灵头脑眼泪和生命共同参与的事业。
让我用他自己的话结束我的读书体会:“头脑让我们保持一种理智的清明;眼泪让我们对人世饱含深情,让我们的心灵永远靠近人性幽微的深处;生命让我们保持存在的温度,保持对人性卓越的永久期待。”
第三篇: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读后感
《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读后感
近日,我近乎艰难地阅读了刘铁芳老师的《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读后感。刚开始阅读,说真的有点读不懂,语言风格很独特,不同于以往读过的书,几次想放在一边。但还是耐着性子读了下来!慢慢的读着,我发现里面的很多观点很有思考价值,不知不觉深入其中。
·教育的根本指向:就是要启迪 培养个人的尊严感与幸福感。
·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引导个体找到自我生命的尊严,立足现实世界,在追求世俗生活幸福的同时,逐渐达到德育的幸福。
这些内容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我只是交给我的学生一些书本上的知识,一些学习的方法,还有教育他们养成好习惯。我的课堂上,我只是比较牵强用一些鼓励性语言,表扬少数的表现好的学生,很多时候大多数的学生在感受着失落。他们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没有体验到学习的幸福。
刘铁芳老师提出的“给教育一点形上关怀”,就是要敞开我们日常教育生活通向教育本真的窗口,给我们的心在坚强的教育现实中,打开一扇温暖的教育行上之窗,在那里,我们找到的最根本的目标,那就是生命的尊严与幸福。教育的形上关怀,核心就是两个词:尊严和幸福。回想我们现行的教育,又有多少尊严和幸福的存在?为了所谓的升学、高分,许多教师动辄脾气打发,对学生要么及尽侮辱谩骂,要么大打出手,以显示教师的尊贵,并美名曰为学生着想,读后感《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读后感》。其实,这恰恰是个体作为人的尊严的堕落。当一个人要靠外在的强力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的时候,本身就意味着尊严的贬抑。所以,真正的教育就是要把做人的尊严植于个体内心,植于生命的深处,而不是外在的强力。思忖自己的教育,我不觉欣慰,还好,平日里没有用这种强悍的外力去维护自己的尊严。
·学校其实是一个允许儿童尝试错误的地方,教育是等待的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
·缺少耐心,自我人格的优越性,使我们很难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来理解他们的世界。
刘老师提出的这一点和张文质老师的观点是相同的。的确,平时,缺少耐心,教师、长者的自我人格的优越性,使我们很难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来理解特们的世界。日常交往中,成人自居的个体人格的封闭,导致我们拒绝对人生命世界的认同,而习惯于用我们自身世界的逻辑来设计、改造他人的生命世界。我们真的迫切的需要回归到一种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化理念,以此来促进儿童生命世界自然、健康、和谐的发展。
多少时候,我们在办公室谈论我们的学生。说我班有一个大笨蛋,做了什么愚蠢的事。多少时候,我们声嘶力竭的批评孩子,你怎么又犯这样的错误。我们缺少什么?缺少耐心,缺少一颗理解孩子的心。
我们心里只装着,我班的孩子为自己考了多少分,哪位学生为自己挣了荣誉。没有考虑过,我的大声呵斥伤害到孩子了吗?对他的成长有益吗?我的课堂让很多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了吗?我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幸福?我们应该知道:“表面上对孩子一句随意的训斥,命令,颐指气使,背后都是在传达一种成人本位的文化理念”。
怎么找到我们做老师的真正幸福呢?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不只是老师教出来的,一个“差生”也不只是老师的错。学习是孩子一辈子的事,只要我们让孩子喜欢学习,感受到了成长的幸福,我们就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让我们记住:唯有老师拥有完整的人格,才可能以自身的完整人格去影响,感化学生,孕育学生的完整人格。
第四篇:护理人文关怀读后感
护理人文关怀读后感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承受着不仅是各种病痛,更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现实中,人与人的疏远及人与自然的隔阂一步步加深了人的孤独感、压抑感,人的健康需要情感的输导和和宣泄。医院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场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治好病人肉体上的痛苦,更应从思想和情感的层面体现出真诚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服务观念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关怀不仅是医院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认为要构建护理人文关怀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深化“人文意识”,树牢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1要广泛开展 “学习人文精神,深化整体护理”的学习活动。要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把握人文关怀的内涵,努力形成“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1.2要深化“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这就需要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四心”,即:同情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这“四心”是护理人员应必备的优良品质,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时时处处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做一个让患者真正信赖的守护神。
1.3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健康权是护士的天职,以人为本、尊重患者是护理服务理念的最高境界。在实际工作中应平等待人,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把一切尊重患者的言行自觉融于日常护理工作中,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关系。
2.努力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2.1要加强业务学习,把学习推向多元化。护理人员不但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法学、美学、伦理学以及预防、保健知识;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加强实践学习;不但要进行个人自学,还要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2.2要积极进行实践,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积极进行换位思考,定期举行诸如“假如我是病人”此类活动,充分体现护理工作者作为一名患者所产生的一系列需求,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和推行临床整体护理,无疑是对护理人文关怀的最好诠释和忠实践行,其倡导的“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等主题对加强医院人文建设,提升医院内涵服务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要不断进行总结,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做到独善其身;要加强对护理中的难点、疑点问题的攻关,做到有突破、有创新,努力把我们的感情及智慧融入到护理工作中。
2.3激发工作热情,不断增强爱岗敬业的自觉性。积极引导护理人员树立“以院为家”的思想,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干,努力增强护理人员的事业心;建立健全赏罚制度,对工作标准高,责任心、事业心强的人员应予以奖励,对工作消极懈怠的应予以处罚,真正形成“让不干事的想干事,让想干事的干成事”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奉献爱心,争当模范”活动,每月进行评选一次,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努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3.创建优良环境,努力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3.1努力创建整洁的住宿环境。一方面要在硬件设施上下功夫,使住宿环境上让病人感到家的温暖。尽一切努力使患者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精心周到的照顾,这要求门诊及病区环境干净、舒适、安静,标志清晰,设施方便、安全,环境布置美化。如上海,不少医院的病床上不再是刺眼的白色,而是绿白小格相间的花床单、花被罩,颜色柔和,款式时尚,加上柔和的墙壁和灯光,透出几分家的温馨。有的医院还特别注重病人“观景养眼”的习惯,在病房的合适位置,摆放特意制作、外形精巧的浅蓝色小沙发,中间的茶几上,一束小花显得盎然生机。另一方面在护理人员的礼仪上做文章,让患者有让患者有宾至如归之感。护理人员着装整洁、仪表端庄、态度主动热情、语言文明礼貌、人人注重礼仪,主动帮助患者,这方面应向星级宾馆学习。“绿色医疗环境”是2004年创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的基石是高新技术和人文关怀,创建的关键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要不断强化医院环境的综合治理,为病人提供一个优美、洁净、舒适的住院环境。如:在北京的一些医院里的“导医小姐”穿的是绿色裙子,头上戴的是礼帽,急救中心和建工医院的大门口,都有了“门童”,病人来的时候,他们会主动把门拉开,道声“您好”,遇到急救病人,马上帮助推车、搀扶甚至抬送。另外,还会免费陪同无助的患者看病。如此种种,时时处处体现了一切为病人着想的人文服务理念。
3.2努力创建温馨的亲情环境。首先要把患者当作亲人来看待,除关心和解决他们的生活需要外,要着重在一切护理服务中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即尊重患者的隐私和其他权利。要学会理解患者,并不断地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要关爱患者,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困难,为患者建立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要求护士学会换位思考,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给患者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之感。其次要把患者看成正常人来看,有人际交往,获得信息的需求,除了合理地安排患者会客、娱乐外,护理人员有责任回答患者对用药、治疗、费用各个方面的提问。解除患者疑虑,特别要保质保量的做好护理健康指导,为患者提供专业预防保健知识,改变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使患者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正确对待疾病和健康问题。
3.3创建热情的服务环境。一方面要积极想患者之想,做到细致入微的关心患者。护理服务最理想的状态是应敏锐地察觉出各种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予以满足。除了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生活习惯、需求层次因人施护外,还应认真评估判断出每位患者心、身护理问题,制订出个体化护理方案,认真实施,真正把整体护理落到实处,使每位患者处于心身的最佳康复状态。另一方面要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确保护理安全。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护士各种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护士业务素质。在病情观察上要唤起护士责任意识,培养其有意注意的品质,以形成护士敏锐的观察能力。鼓励和倡导护士团队协作精神,弥补和防范护理缺陷。强调护理的预见性,积极预防和解决患者潜在的和现存的护理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总之,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关爱我们的每一位患者,实行人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推进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医院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积极应对“入世”后医疗市场形成大市场、大竞争的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呢?针对以上的要求,我院今年开展了“某某”活动。在活动期间,护理人员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为病人提供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服务,使病人的满意率不断提高。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护理实践的核心是人,现代医疗服务强调以人和健康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需求。建立以体现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满足病人身心需要、以恢复健康为目标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是社会进步引发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这种护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持续改进,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健康知识不断丰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强调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以及人与社会、环境尤其是医疗环境的和谐成为医疗实践的重要环节,护理实践的核心是人,人、健康、环境和护理影响和决定着护理实践,而人文化的护理服务模式的实质内涵就是护理工作要以人为本,它强调人文化、个体化,强调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个人隐私,使病人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和满意,最终达到使病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健康而满足的状态。
护理092(杏)严欢欢0919013066
第五篇:给生命关怀的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在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给地球绿色,给生命关怀》。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资源也出现了短缺。而人类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同时却遭到了残酷的报复,于是,我们人类行动起来了。世界各国的节能环保法律政策出台了,各国的节能环保先进科技产品发明了,各种节能环保宣传活动开展了。
这让我想起来去年10月17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北京节能环保展览会在北京拉开了帷幕。此次展览会充分展示了北京奥运会的科技成果和最新的节能环保产品,促进了节能环保的国际交流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展览会上展示了北京奥运会三大场馆场地照明使用的飞利浦LED照明产品,这种产品比普通照明灯节电60%—70%:华清集团承接奥运村的再生水源热泵系统,仅此一项系统一年就能节约6000万度电。
当国家在不遗余力的为节能环保做贡献时,我们身边的同学同样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节能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学生的素养与责任感。我们在学校和家里要倡导使用节能灯,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水停;每逢过年过节改寄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并且将第一次用过的水资源重复利用来拖地板,浇盆景等。看着走廊上的纸片,弯腰捡起,看着美丽的花儿不能摘,它们还要向别人微笑呢!3月5号学雷锋节,我们班的同学们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忙着打扫学校的音乐室,用水和洗衣粉冲洗着地板,把地上的口香糖撬干净,其他班的同学们也在积极地打扫着,把我们学校变成一个美丽整洁的家。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保护者地球,因为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人类共同努力,为地球留下一条清澈的小溪,让鱼儿能在清波里嬉戏;为地球留下一座葱郁的高山,让动物能欢快地成长:为地球留下一片碧海蓝天,让鸟儿能振翅翱翔。让我们每个人都爱护地球,关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