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勇之《人本主义教育观》(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8:2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刘思勇之《人本主义教育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刘思勇之《人本主义教育观》》。

第一篇:刘思勇之《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

刘思勇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摘自朱永新《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这首诗启示我们: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正

常和谐的发展,培养会生存、会生活、有教养的人。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姑且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观”。

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之际,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

过半数的仍奉行应试教育,部分学校时而素质教育时而应试教育,部

分学校则没有什么理念,部分学校甚至奉行一些错误的办学理念,只

有少部分学校坚持了素质教育理念。那么,素质教育是什么呢?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说法,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

者也没有几个清楚。大部分教师和绝大部分家长不知道该怎样用素质

教育的理论系统的培养和教育学生,绝大多数学生不清楚该如何发展

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倡导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相当必要。在此,我们应大力倡导“人本主义教育观”。那么,为了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呢?

我认为,为了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健康。毛泽东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应该是一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健康教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基础部分。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学生熟悉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学会合理营养;学会保养自己(包括保护自己的身体、生命安全),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学会并坚持体育锻炼(发展一项至多项体育爱好),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情感:懂得什么是健康心理和情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感。

二、智力。智力的开发是人本主义教育的主体。它包括知识的学习和开启智慧的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学习包括关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基本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应该是人发展和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开启智慧的能力主要有这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观察力;理解能力:理解声音(语音,本土的和通用的)、动作、符号(文字、图形、颜色、数字、其它通用符号)、物象(抽象事物,包括国际理解);记忆力;表达能力:用声音(语音:本土的和通用的)、动作、符号(文字、图形、颜色、数字、其它通用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联想和想象能力;规划、实验、实践和创新能力;搜集、处理信

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组织能力。

三、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因为它是人类灵魂的关键。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基本的思想观点、意识和品德三个方面。

基本的思想观点包括:正确认识和对待人(包括自己)、事、物(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辨证发展的方法论);有健全的价值观——(包括:人与自然的价值观,人与他人(社会)的价值观,人与自我的价值观,人与文化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审美观。

基本意识包括:人文精神;责任心;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进取和创新意识;实现目标的意志。

品德主要包括这些: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有爱心(爱国、爱民)、善心,尊重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爱惜劳动成果,自信自立自强,有明确的理想。

四、做人。做人,做会生存、会生活、有教养的人,不仅是生

命体能动性的展现,学生健康、智力、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外化;更是学生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展示和完善。

做人,包括做自然人、社会人和职业人。做自然人首先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服务,学会生活。做社会人,要具有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要学会与人相处,共同生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关注所处社会形势(包括世界、国家、家庭),与时俱进。做职业人,选择合适的职业,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做好本质工作,遵守职业道德,维护职业形象。

总之,以上四个方面的教育,在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实现人本主义教育的理想中,既有各自的任务,又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我们以“人”来打个比方,“健康”就好比人的双腿,是基础;“智力”就好比人的躯干,是主体;“思想品德”就好比人的大脑,是核心和关键;“做人”就好比人的生存发展和外在表现。四者结合,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为了人的一切的教育理想,我主张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就是我倡导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我真心希望,这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能对素质教育理论的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并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对教师和家长培养和教育学生,对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资料:《走进新课程》、《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

2010.10.8

第二篇:刘思勇之《健康的保障》

健康保障

要想保障自己的健康,就要做好合理营养、坚持锻炼、注意保养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营养。首先,要注意整个饮食的营养搭配,那就是在少食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的大前提下,做到“粗细干稀相搭配,荤素粮菜同混食”。其次,注意一日三餐的饮食搭配规律,即“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二、坚持锻炼。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每天早起后的锻炼,对于身体的健康尤为重要,锻炼的内容可为灵活性、柔韧性、平衡性、耐力等的肢体活动,加上增加肺活量的深呼吸。当然,具体形式,可依各人的爱好而定。下午5—6点钟适当做一下运动不仅易恢复白天的疲劳,还利于晚上的休息,对健康很有好处。睡前,还可进行足底、腰脊按摩。

三、注意保养。保养对身体健康起着保护作用,应注意以下四方面:

1、保持乐观宽容向上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

2、保持体力,避免过度疲劳。

3、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伤害。

4、关注身体状况,预防疾病,如生病应及时治疗,最好是精神、饮食、体育、物理、化学疗法配合使用。

一个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这三方面的工作,健康就有了基本保障。

第三篇: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人本主义的教育观里

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人本主义的教育观里,即充分发挥个人潜质,做到意义学习

所谓意义学习就是个人全方位的学习发展,而不仅仅局限在课本教学。比如,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智能,心理情绪能力(情商),如何促进学生集体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形成,如何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

集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是发挥个人优势的基础,处理不好可能要么不合群,出现独行侠,要么会失去个人特点,去个人化。

首先要把学习的内容范围扩大,并从个人发展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开发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和对学习的积极性。

因材施教应该是全面的,老师必须明白这一点,即学生都是不同的,只有看到学生的优缺点和集体的关系,才可做到因材施教

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灵活奖罚措施、学习目标应该做到一定程度上的量体裁衣,尽量做到让大多数人获得个人信心,重在调和学生间的关系融洽性,知识和能力并行发展,学习上最大限度地实现集体配合和个人建议的独立(也就是说能够进行小组式教学,一般很难)。只有个人全面的发展,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学生劣势。

第四篇: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教育观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作文范文,观后感作文范文。

《蒙娜丽莎的微笑》听起来有点像历史题材的影片,但其实是一部强调女权主义的电影。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威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名叫凯瑟琳·沃森(朱莉娅·罗伯茨饰),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却没想到迎接她的是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扰。50年代的美国虽然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依然非常严重,在威斯理这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也不是重视心理教育,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以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嫁个好丈夫。满怀志向的凯瑟琳被这个现象惊呆了,当她正想改变这个现状时,却不小心迎来了学生们的挑战。威斯理女子学院的女学生,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过优秀的教育,所以她们有时大胆,甚至挑战老师。好在凯瑟琳的青春率直,以及她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加上风趣热情的授课,很快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女学生都称她为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时的凯瑟琳也遇到了她的得意门生琼(朱丽娅·斯黛尔斯饰),琼和别的女孩不同,她向往像男孩子一样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另一位学生莉薇(玛姬·葛伦霍饰)则非常好动,喜欢在班上卖弄风情,逗人喜爱,常常使凯瑟琳的课堂充满笑声。可是,不久后的一场婚礼,却打破了凯瑟琳和她的学生的宁静生活。

凯瑟琳班上的学生贝蒂(克莉斯汀·邓丝特饰)结婚了,这个消息顿时惊醒了女学生们,她们意识到能嫁给英俊富有的丈夫是件多么幸福的事,于是对凯瑟琳教授的迈出社会做和男子一样的生活产生了怀疑。此时,学校里的领导和同事也越来越对凯瑟琳的教学方法反感,不断地抨击她。尽管如此,凯瑟琳还是告诉她们“不,这不是你们想要的,你们可以做得更好,找回自己”。正如所期待的那样,凯瑟琳最后成功了,她赢得了同学们的理解,改变了她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她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凯瑟琳的第一节课,她的学生就给了她当头一棒,她所带来的绘图幻灯片被学生们如数家珍。良好的艺术基础和家庭教育使学生们对这位老师几乎瞧不上眼。凯瑟琳在第二节课上才予以反击,她拿出了很多另类的艺术作品,由于课本上并没有这些作品的介绍,同学们开始学乖了。大多数的同学开始慢慢接受凯瑟琳,只有贝蒂除外。贝蒂原来在家长教育下是“结婚生子”路线最坚决的领导者和实践者。为此,她不惜在课堂上和校刊上与凯瑟琳针锋相对,并极力劝说动摇的中间派乔恩将其拉回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道路。乔恩最终放弃了去法律学院,这让凯瑟琳失望透了,也让我大吃一惊。这可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啊!在耶鲁上学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啊,但是乔恩却放弃了。这让凯瑟琳伤透了心,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乔恩的命运,但却落得了这样的下场。

不过,贝蒂的丈夫在结婚没多久,就背叛贝蒂,借口公司出差离开了家门,丢下老婆不管。由于婚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满,贝蒂开始觉悟了,她开始反抗自己的母亲坚决离婚,“she’s smiling,but does she happy?”。原来,蒙娜丽莎在这部电影中是影射那些生活在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在家中虽然表面上是在微笑,但那并非是她们的追求,是社会传统和社会价值观赋予他们的,她们微笑的背后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蒙娜丽莎的微笑>>反映了新生事物向旧传统挑战的主题,希望妇女能够打破社会传统,跟男人一样做她们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局限与做个家庭主妇。这也是我理解中的妇女解放的一部分内涵。

教育是电影中永远经典的话题。《蒙娜丽莎的微笑》是部带著古典浪漫气质的校园爱情喜剧,发生的环境是上世纪50年代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校园里的枫叶飘扰在爽朗的天空,落在校园的小路上,洋溢着古典的浪漫气息。影片的开始我们会看到庄严的教堂,它宛若不可触及的权威高耸在那里。阳光洒在穹顶之上,抹杀了洛可可式的浮华,多了些肃穆与庄重。这所学校的精英女性们井然有序的走入,正规且祥和,但是没有人真正知道她们内心的渴求,那些追求、渴望就像是海洋下的礁石,埋藏的很深,深到每一个人身上都脱带着灵魂的拷问,自己是什么,我到底该怎样。这是一部感人肺俯的女性励志影片,以正面表现人性的明亮面,春风化雨又激励人生。告诉我要坚持自己的理想,纵使遭遇困难,也不要轻言的放弃。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么一段时期,我们在自我的理想和现实中徘徊,不知道如何把握这抉择,不知道应该偏向哪方,庆幸的是在这群卫斯理学院的学生中,有这么一个老师,能帮助学生们找到自我的价值。希望我们每个有机会欣赏这部电影的人,都能够勇于向僵化的前途与生活提出挑战,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由迈克·尼维尔(Mike Newell)导演,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柯尔斯滕·邓斯特(Kirsten Duns)、朱丽娅·斯蒂蕾斯(Julia Stiles)和玛吉·格林哈尔(Maggie Gyllenhaal)等明星主演的电影“Mona Lisa Smile”(译为《蒙娜丽莎的微笑》)2003年在美国出品并在北美、亚洲相继上映后,很快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原因很多,如包含着一流演员阵容的非凡演技,卫斯理学院四季迷人的校园风景,上世纪50年代经典的布鲁斯唱腔的音乐和舞蹈所流露的恬淡柔美的浓浓怀旧情思,以及影片呈现的卫斯理学院这所百年学府的尊贵与典雅的古典气质和怀旧气息等。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感人肺腑的故事本身。它是一个好的教育故事,人物鲜活、情景生动、扣人心弦。当我一遍又一遍地欣赏影片时,《蒙娜丽莎的微笑》能够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教育情感,绪释内心蕴积的教育情绪,激活沉睡多年的教育思绪,激动万分,然后有了无限的遐思与幻想。于是,我只能在稍微安静之时整理出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教育理解。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女子学校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的教育状况。成立于1870年3月17日,坐落于美国北部马萨诸塞州,离哈佛大学很近的卫斯理学院,是一所四年制私立本科女子学院,是美国女子学院“七姐妹”之一,也是美国最著名的女子学院。

从历史上看,卫斯理学院的任务是提供年轻女子接受第一流的教育。卫斯理学院本来是想凭着尖端的科学实验室和严格的课程内容,成为女校中的哈佛大学。在非宗教的女子大学里头,卫斯理学院的建校章程(charter)中明文规定,要任用女性担任校长,所有的师资也都是女性。仅在20世纪初,学校就拥有了很强的师资。其是一群卓越的女人所组成的女性主义分子,其中不少人将中产阶级的优雅与进步的行动主义这两种特质结合在一起。在美国女性赢得投票权的前8年——1912年,卫斯理学院的数学家艾伦·海斯(Ellen Hayes)就是马萨诸塞州州务卿的候选人。著名诗歌《美丽的亚美利坚》(America the Beautiful)的作者凯瑟琳·李·贝茨在该校任教过。1946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及社会改革者爱蜜莉·格林·巴尔奇也曾经是该校的教师。由此可见,“二战”前,卫斯理学院的校长及教师素质很高,对于学院的教育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追求,那就是鼓励女性独立,成为知识女性,成为社会精英,成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的有见解、有个性的女性。

电影中开学典礼的镜头就是历史的透视:当学生会主席向冷漠以对的校长大喊“我是女性的代表”的时候,头戴彩色边呢帽的各班级学生,群挤在礼拜堂的门外。卫斯理学院校长高雅的形象以及优雅的合身套装,唤起上一代女性的胆量与勇敢。“我是女性的代表”喊出的是卫斯理学院曾经的灿烂、曾经的辉煌,是卫斯理学院自19世纪成立以来数代人的教育理想与教育追求。

正是如此,卫斯理学院在那个年代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女性。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女性——宋美龄就是在那里接受教育的。1917年她以杜兰荣誉学位毕业,这是卫斯理学院对优秀学生的最高奖励。她日后曾回到卫斯理学院进行访问。她在卫斯理学院的访问被美国的《新闻周刊》、《时代》等杂志大肆宣传,认为这位“龙女士”的成功离不开这里的教育,把她视为“美国的女儿”。卫斯理学院至今仍保存着“美龄基金会”,以此来纪念这位优秀学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并以这位东方女性的成就作为学校永远的骄傲。宋美龄在对另一所女子学院——威斯理安学院师生的演讲中指出,美国女子学院最重要的是对她人格成长的影响,她接受到的熏陶是“宁静的高尚气质,是体谅他人,是正直为人,是知识上的钻研,是交换人生所必要的观念和理想。”

从1950年开始,卫斯理学院反而变得保守了、落后了、僵化了。“二战”后的美国女子学院在定位上都特别着迷于家庭生活的目标,使学生成为端庄贤淑的成熟女性。电影中反映了不少相关的情景:卫斯理学院的学生活动项目“掷环竞赛”(a hoop race),就是赛一赛谁会是第一个结婚的人;至于那些已经踏入婚姻者,赛的是谁会第一个生孩子。与刚刚来的凯瑟林·沃森同住一栋房子的孤癖的南希·安比老师,教的科目是教育、家政和礼仪,就是如何以优雅的姿势上下车、如何为一场正式的晚宴摆饭桌、如何安排客人的座位、如何配合丈夫应付晚宴聚会,藉此帮助丈夫的生涯发展。这里集中反映了卫斯理学院的教育目标,就是把姑娘们培养成为上层社会男人们的“家庭主妇”式的妻子。贝蒂的结婚及其婚假缺课的合法化也表明了学院在制度上对于上述教育目标的顽固捍卫。

这些故事情节非电影的虚构,事实上更为严重。直到1972年,马萨诸塞州才废除未婚女子使用子宫帽作为避孕措施是违法行为的法律条文。后来成为女性主义者的卫斯理学院第47届毕业生卡罗琳·海布伦(Carolyn Heilbrun)回忆到,当时的一栋图书馆建筑的题词是这样的:“她的声音永远都是这么轻柔、温和与低喃,这是身为女性相当出色的优点。”而另一所女子学院——米尔斯学院(Mills College)的标语是:“我们不只将女性教育成学者,同时也使其变成为人妻,为人母者。”电影也省略了其他围绕婚姻的事情,每个大一新生都为了“优生目的”(eugenic purposes)而拍摄裸体照以及定期举行的婚姻课程等等。

对女子高等教育目的的如此理解和实践,与当时学院外部如火如荼的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向重视上层社会女子教育的卫斯理学院仍然坚持如此保守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是重视心理教育,而是常以女学生的结婚对象作为评量其地位的标准,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嫁个富有的丈夫。

在这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影响下,聪明绝顶的女生们并不顾及个人的目标追求和人生理想,同样把在卫斯理学院学习视作成为社会上层人物妻子的敲门砖。事实上,在进步主义教育的年代,卫斯理学院能够成为美国女子高等学院的排头兵,是因为她的教育理念是非常进步的、非常前卫的,教育目标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以女性为主体的教师是善解人意的,是有理想、有追求、有个性的。战后的这种蜕变,既有“二战”对人们的影响,也与进步主义教育在美国被冷遇相关联。以永恒主义为主的保守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批评进步教育的时代,而进一步的发展正好是在战后的50年代。女子接受教育出自于男女平等的思想。接受了教育的女子,自然会比没有接受教育的拥有更多的智慧、能力和想法。就女子高等教育本质而言,自然是为女性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充分体现男女平等的理念。如果说,教育的结果仍然是成为家庭主妇,成为男性的附庸,这样的女子教育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而上世纪50年代的卫斯理学院的教育目标定位,似乎是男权社会外加的,是校长屈服于男权社会的校董们的保守观念的结果。这种外在的强加给女生们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既不符合教育实践的特性,从时代的变迁而言,也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退步。

在这种时候、这种境况下,凯瑟林·沃森教师来到了卫斯理学院。她花了大概一天的时间就发现,卫斯理学院是个娇生惯养的千金大小姐和流言蜚语的大本营,它已经蜕变为上流社会“太太”的培育训练机构。校长受到保守捐款者左右而放弃了好的教育传统,同事也很迂腐迟钝,学校完全丧失了昔日的光彩。学生全都是白人,一方面自以为是,把凯瑟林·沃森这样的教师当成社会下层的人看待,一方面又迷失自我,缺少对于人生价值的独立思考。这一切的一切,让这位接受过民主自由主义教育思想洗礼的艺术史教师的内心无法平静,她决意做些什么,试图找回卫斯理学院昔日良好的教育传统和过去的辉煌。

凯瑟琳的到来打破了暗流涌动的平静,她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而是挑战学校规矩,并且真诚地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凯瑟琳带来的自由是对传统教学秩序的破坏,正如影片中的一幕这样描述着:学生们挑战着新来的老师,镜头的剪辑与音乐的起伏相互配合,画面与脸色的交织充分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混乱与焦急。这种焦虑不仅是学生内心的,同时也是作为传统禁锢被撼动的恐惧。从贝克利大学加州分校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凯瑟林·沃森,无法接受她所目睹的卫斯理学院的这种教育状况,试图通过教育改革实现妇女解放,捍卫女性的社会地位,通过思考找回自我。她希望这些本来聪慧勤奋的姑娘们能够有远大的志向,而不是只满足于嫁给一个好老公,她不忍心她们甘为人妻而埋没才能。带着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带着对艺术教育的独到见解,她将独到的生活理念经由艺术课程与教学传递给学生,本着自由女性的直觉与智慧,希望通过新的思想、新的课程、新的教学,来鼓舞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实现人生的价值。

故事以她的《课程史》的课程展开,同时融合了老师与学生在经历感情、家庭、事业种种的变故后的共同成长的历程,面临一系列的挫折与挑战,凯瑟林的教育改革最终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喜爱。以自由作为信仰的凯瑟琳打破了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她美丽、独立,给学生们带去的并非是一种赢得尊严的反击,而是一种活着的方式。她以另类的教学方式启迪着这个国家自以为是的女性们,仿佛是春风融化了冬日的雪。我们依然记得康妮拉奏大提琴时的优雅,特别是当她大声表达爱意的时候,观众眼前的这个曾经虚弱的女孩已经成长,她懂得了追求的快乐,懂得了挣脱标签的幸福。

尽管第一次课就被学生们给了一个下马威,但是凯瑟琳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从第二堂课开始,她就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来改革艺术史课程。虽然这些学生在课前对大纲上的内容做足了功课,可是这所当时美国最保守的女子学院从没有教学生如何在课本外独立思考,在画面之上理解艺术、体会艺术。在课堂上,凯瑟林借助苏丁的绘画作品《牲畜》,旨在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艺术,是什么决定了艺术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这一艺术的本质问题。在后面的精彩艺术史课中,凯瑟琳老师把学生带到了她的画室,大家围坐成一圈上课,与早先敌对的气氛截然不同。此时的学生已经被凯瑟琳的真诚和率直所感染,加上她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和生动热情的授课方式,很快赢得了女孩子们的喜爱,终于女生们都把这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史老师称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另一堂精彩的艺术课中,凯瑟琳老师给学生看凡高著名的作品《向日葵》。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老师大胆地向陈腐的课程理念发起挑战,她希望这些女孩子对艺术和人生能有新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你能选择顺从家庭社会强加于你们的意志,你也能选择走自己的路。20世纪50年代卫理斯学院的教育就是努力将学生送往婚姻殿堂,因此,在校学生是可以结婚的,学校从来不计较已婚学生的缺课情况。于是,嫁给英俊富有男子的贝蒂蜜月期间自然也拉下了不少的课,当她蜜月结束重新回来上课时,自然继续要上凯瑟林的艺术史课。而凯瑟林却并不买学校的账,她不希望这些女孩把结婚当作特权来行使,更不该把结婚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于是她狠狠地批评了贝蒂。可是贝蒂也毫无惧色地和凯瑟林针锋相对起来。在遭到凯瑟琳的批评后,她不甘示弱地对凯瑟琳说:“我要教育你”,随后写了文章登在报上批评凯瑟林老师。贝蒂的行为得到学校的认可,学校对凯瑟琳与传统不符的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并不支持,学校董事会都在考虑对凯瑟琳的辞退工作。

凯瑟琳没想到自己的一片真诚和理想最终还是要被世俗的观念声讨。但是,凯瑟琳并没有妥协,她对于贝蒂校报社论的“向神圣的婚姻宣战,怂恿卫理斯学院的女生放弃自己生来就应担当的角色”的批评公开在课堂中给与回应。她放映了一组以妇女为题材的现代广告。她问学生如果将来的学者也像我们研究前人的作品一样研究我们,他们会怎么看?

第一张清洁剂的广告上写着:“Could you get a job as a housewife?Use Old Dutch Clean-ser!”第二张是熨衣架广告,凯瑟琳说“我不知道获得‘罗氏奖学金’的卫理斯学院的女生在给丈夫烫衬衫时会不会朗诵乔叟的诗句。”第三张是广告上画着一个家庭主妇端上一盆火鸡,凯瑟琳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大声说道:“每做一块肉饼,你们都能用物理知识计算出它的体积和重量了。”最后一张是女性束腰的广告画,却写着“感受自由的最好方式”。凯瑟琳含着眼泪说:“在座的是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女性,可我没想到,我要求你们成为优秀的人才,却成了对于你们生来就应担当的角色的挑战。”看得出来,凯瑟琳非常看好这群女生,她把她们视为美国最聪明的女性,希望她们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她并非一味地否定女性要成为贤妻良母,而是希望她们能够有其他的追求,她们能够不浪费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们能够好好地思考,什么是女性的自由?什么是女性的价值?什么是女性的梦想?

凯瑟琳·沃森所代表的是“前卫”和“另类”的改革者的教师形象。所谓“前卫”,是指凯瑟琳·沃森就是一位不依赖男人的女性。凯瑟琳并不是贬低家庭妇女,更多的是她认为作为有知识的女性不应当只想着结婚。凯瑟琳希望学生们用新的观念打开自己的心灵,“什么是生活?什么使得生活是好的还是坏的?谁来决定生活?”凯瑟琳试图在学生的生活中起一个开导作用,她是一把金钥匙,试图打开学生被传统婚姻观、价值观尘封已久的心灵,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婚姻和人生的光景,至于选择还是学生自己的。所谓“另类”,是指她勇于公开在课堂上讲授《课程大纲》以外的“非正统”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所谓“另类”,是指她能够基于独特的理解质疑“艺术”和“美”的既定标准;所谓“另类”,是她能够背离乃至颠覆“男权至上”主流价值观,并且在反抗社会正统价值观和强大主流力量的过程中的不屈不挠和永不妥协的优秀品质。凯瑟林课程改革的成功,来自于教师的执著的专业追求,来自于她对于女子教育的自我诠释,来自于她对于艺术史课程的自我创新,来自于她对于师生关系的独特理解,她不懈的努力和永远的坚持。

无论“前卫”抑或“另类”的说辞,凯瑟林的教育践行,体现的是——“我是自由女性的代表”的教育内涵。她并非把自己的教育理解强加给学生,她做的是对卫理斯学院教育本真的捍卫,是对不合乎时代和不符合女子教育需要的教育境况的颠覆,她唤起的是女生们渴望的教育生活与学习生活,她以艺术史教师特有的教育诗性智慧融入于女生们的生活世界,她的感性的具有穿透力的艺术史课程,不是艺术知识的说教,而是女性人生的启悟。

凯瑟琳曾经以为她输了,她哀伤,为这些她所爱的孩子们感到痛心。然而当一切继续发展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她的成功——她以率直的作风,丰富的知识以及生活的热情,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女学生称为“蒙娜丽莎”。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以其微笑的魔力几乎感动了全世界的人,而这无与伦比的赞誉,学生们献给了最爱的人,这个启迪大家为自由而战的女性。

凯瑟林不仅是那个时代卫斯理学院需要的教师,而且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教师。应该说,卫理斯学院的这群女生们,遇到凯瑟琳这样的教师,是一生的荣幸。她充满自信而又含蓄的勇敢,勇于向陈腐的教育作出挑战;她对于生活和爱的追求,帮助她们找到自我的价值,鼓励她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自由女性的代表。

在第一堂课上,女学生们就给凯瑟林·沃森来了个下马威,姑娘们“绝顶聪明”得能流利背诵每个艺术作品的背景资料及“美学史鉴定”。她还没来得及介绍课程,就有学生插嘴先介绍。从放幻灯片到关灯开灯,这群训练有素的女孩总是能在她提出要求之前抢先把事情做好。凯瑟林·沃森有些被镇住了,她问女孩们以前是否学过艺术史,大家都摇头。当她让读过整本大纲和推荐书目的人举手时,全班都举起了手。良好的艺术基础和扎实的课前预习使这些女孩对这位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教师几乎瞧不上眼。

但是,后来的课程创新和精彩课堂,加上凯瑟林·沃森特有的女性个人魅力,学生们很快也就接受了她,并且有所仰慕。从几个女学生的神情和谈话中,我们就看得出来:高尚家庭出身的琼,聪慧的脸上常常写满了对凯瑟琳的信任;生活放荡不羁的吉赛尔,在谈到这个纤瘦的新老师时唇边有羡慕的微笑。女生们接受了凯瑟琳老师并邀请她参加她们的聚会。凯瑟琳老师收到这些女孩子组织的秘密社团“Adam Rib”的邀请参加她们的活动。

在聚会中,她诉说学生们所关心的她自己的婚姻状况。她开怀袒露了自己在“二战”时的一段失败的感情,以及这次圣诞节她理智地拒绝了分隔异地缺乏交流的男友的求婚。她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并非每段感情都必须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围着婚姻来计划的,结婚不应该成为女性唯一的出路。”她追求两性平等的立场和顺其自然的婚姻态度让这些女孩深思起来。她们渐渐地开始思考女性的命运、女性的价值、女性的理想。

在一堂关于如何欣赏《向日葵》绘画作品的课中,凯瑟琳向女生们诉说的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向日葵》的画法有多种多样,每个人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欣赏,去创造。每个人的生活也如此,要自我决定,自我选择。

斯泰尔斯所扮演的学生琼,是全A生,也是学校社团的主力军,而且正在读法律预科,曾经流露出对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向往。她热情地对待生活和爱情,是凯瑟琳在学生中最早的同盟军之一。但是已被耶鲁法学院录取的琼最终仍然决定以家庭为重,放弃自己的梦想。尽管凯瑟琳老师试图说服琼改变主意,但没有效果,凯瑟琳老师还是尊重了琼的决定。因为琼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不是不断地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选择吗?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自己来决定未来的人生。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唯有学生贝蒂,直到最后才接受了凯瑟琳。贝蒂聪慧、沉稳、坚强、大方,但她对人生的看法却和凯瑟琳完全不同,代表的是维护传统女性价值观和婚姻观的优秀女学生形象。在她看来,女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结婚生子,至于学习和事业都是不太需要考虑的事情。贝蒂与凯瑟琳在人生观、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在影片中是重头戏,凯瑟琳开始的苦口婆心的教育似乎收效甚微。但是,婚后的贝蒂的不幸福的家庭生活逐渐使她对于人生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也改变了对凯瑟林老师的成见,开始接纳凯瑟琳老师的教育观点。从最初的对立到离婚后的接受,无疑是对凯瑟琳教育的肯定。贝蒂终于将自己从糟糕的婚姻及家庭中解放出来,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和未来,并且渴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影片结尾的贝蒂画外音,就是最好的写照:“凯瑟林·沃森,我的老师,她由自己界定生活,并不妥协,甚至也不为卫斯理学院。最后的社论,我献给一个不平凡的女性,她生活并迫使我们用新的眼光看世界。此刻你读了它,她将远行到欧洲,我知道,她将在那里发现需要打破的新围墙,新的理念将取而代之。我听说过她所谓的懦夫的离去,是一个毫无目的的流浪者。但并非所有四处游荡的人都是无目的的,尤其那些超越传统、超越界定、超越偶像而寻求真理的人,不是如此。”

虽然凯瑟林拒绝了学校有条件的继续聘用,虽然她选择了离开卫斯理学院,但是,影片的结局不像《死亡诗社》那般的悲壮,而是温馨的。因为凯瑟林老师最终赢得了这群美国最聪明的女性的认同,因为她们,凯瑟林老师被称为“微笑的蒙娜丽莎”,因为学生们最后同样也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她们的微笑,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自由思想的微笑,是自由女性的微笑。虽然凯瑟林的个人爱情与婚姻并没有温馨的结局,但是,凯瑟琳最后用她坚强的意志、强大的人格魅力逐渐赢得了学生们的心,赢得了学生们的理解,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赢得了学生们的认同。凯瑟林的心血没有白费,凯瑟林的执著与追求是对的,这是凯瑟林的胜利,这也是教育的胜利,课程改革的胜利。

电影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片名,本身就是非常具有诱惑力和吸引力。片名《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隐喻可谓一语双关。蒙娜丽莎的微笑,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画中的蒙娜丽莎成为美学和哲学的象征性形象。“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达芬奇使蒙娜丽莎那富有魅力的青春美被永恒而鲜活地留在画面上: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地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迷人的微笑,这是自然鲜活、充满青春生命力而富有灵性的生命体。本片的凯瑟琳老师和她的女生们在片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不仅贴切地表达出自信、自强的独立女性群体风貌,而且凸现的是知识女性坚韧之美、柔和之美、个性之美。

影片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题,刻画的就是以凯瑟林老师为首的一群“蒙娜丽莎”。没有凯瑟林,就没有这群蒙娜丽莎的微笑。正是凯瑟琳老师的教育和影响,琼尤其是贝蒂等姑娘们第一次开始真正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换言之,影片刻画最多的就是凯瑟琳老师。在她身上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和对女性未来独到的理解。凯瑟林发动和领导的卫理斯学院的这场革命,不仅是对学校理念和制度的反抗、颠覆,更是对女性未来的思考,对女子教育的大胆创新。

影片的可贵之处,就是结尾并没有为女性应该是怎样的社会角色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答案。所谓“妇女解放”的目的,并非就是让女性也去从事与男性一样的工作,承担和他们一样的社会责任。琼选择了家庭而放弃了耶鲁升学的机会,貌似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妥协,实则正是她独立人格的自我体现。影片告诉我们,妇女解放首先也是女性的个性解放,女子教育则是致力于培养她们的独立的思考力、自我的人生价值以及人生道路的决断力。无论相夫教子,抑或升学就业成为职业女性,还是兼而有之,都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只要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当女生们得知老师要远行时,她们送给老师的礼物是每个人在老师启发下画的多姿多彩的《向日葵》作品。当老师凯瑟琳乘坐的小车缓缓开出学校时,一群美丽的女生们骑自行车,追随凯瑟琳的小车,犹如自由飞翔的燕子,去追寻那个美丽的梦。那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而感动!影片结尾贝蒂最后一篇社论的画外音,让观众体会到凯瑟琳老师在卫斯理学院的一年已经在这群女孩的心中播下了超越传统去追求真、善、美的种子,让人有无限的遐思。

虽然卫斯理学院没有成为上世纪5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的阵地。但是,凯瑟琳老师的自由主义女性教育思想在卫斯理学院的影响,在随后的上世纪60年代有了重要的反映。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妇女运动、性革命与反战运动同时发生,卫斯理学院的老师们像凯瑟琳一样带给了女学生新的权力观和自由观。在1969年那一届的毕业生中,就有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如凯瑟琳所言,优秀的女性不能满足于成为总统夫人,而是成为她自己,希拉里就是如此——她正在竞选美国总统。

如果凯瑟琳学生的后代也选择念卫斯理学院,她们会发现,这所学校与自己念书时的环境相当不一样,而是上个时代的贝茨及其同事所认同的那种风格。“掷环竞赛”的游戏依旧存在,只不过不再比赛谁先结婚生子,而是谁会先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因为,时至今日,卫斯理学院已经成为美国培养知识女性、精英女性、优秀女性的摇篮。

比尔对凯瑟琳说:“你以为你到这里给别人方向,其实你也需要别人给你方向。”世人皆有以己度人之通病。因为当你不了解别人所需时,自己就成了首选参照物。可毕竟你不是别人,不能代替别人思考,你的想法未必是别人的想法,我们应接受这种差异的存在,让每个人活出自己的路,这才是人生。“女性真正的独立解放,不在于拥有怎样的社会地位,更不在于特立独行的处世态度和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而在于是否拥有不受外界眼光驱使而独立选择人生的能力。”

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主题相类似的有《死亡诗社》(中文译名亦有《春风化雨》),《放牛班的春天》。Keating老师,凯瑟琳,克莱门特先生最终都以离开告终。在梵高活着的时候,没人会觉得那是艺术,然后他自杀以后,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师之作。凯瑟琳就如同梵高去世前作品受到的待遇,如同历史上多数涌现新思潮时的命运,总是被守旧派所抵制,若无顽强生命力,即被扼杀在襁褓中。真正的艺术未必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因为事物在变,我们也在变;而真理也未必就是现在我们所接受的,因为太多事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真理也不例外。

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些电影中,学生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的爱,从那一个个站在桌子上男孩坚定的目光,从那一辆辆骑车追赶老师的不停挥动的双手,从那漫天飞落霞的纸飞机后一颗颗孩子真诚的心,我们都体验和明白师生情谊那不同于其他情感的浓浓温情。

第五篇:人本主义教育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人本主义教育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桂平市一中陈艺中

摘要: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实践的层面上拉开了序幕,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如何通过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达到尊重学习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本文从人本主义教育观与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谈谈关于课堂改革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观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以人为本 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尊重人的个性需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把学习的主体放在第一位。但是纵观我国当代教育发展过程,却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这一功能目标关注不够,尤其是当前高考竞争日益激烈和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育过程中学习者主体地位总是被忽略,看不到教育的对象是人,严重扭曲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因而导致了许多严重背离了教育规律的行为产生,也偏离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因此,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推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是尊重人、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情感教育,因此将人本主义教育观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集合,对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也符合当前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关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罗杰斯作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把自己长期从事心理治疗中积累的经验和研究结果,推广到学习和教学方面,他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个性特征、人际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同时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己才能和才干的机会和领域,给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提供更多的场所和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和提问,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耐心教育,而这些在正是吻合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应用价值。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中学政治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顺应时代发展,以实际行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本主义的有机融合,以此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因此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做到“以生为本”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以教师的教为本,教师主要着眼于如何教会学生应付考试,而不是将教学重点放在辅助学生学习以及开发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和智能,教师所关注的只是学习结果,而不关心学生借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获得这种结果,而学生只能围绕教师的教转,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丧失了学习情趣和创造精神。新课程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一定的知识、情感和意愿,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有各种兴趣和需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系统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师的精心设计的“教”,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自由愉快地去学习,惟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人本主义教观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学习原则。即是指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时,让学生自由选择,决定他们的方向,去探索发现结果;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只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活动,才会使学生全心投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寻求答案,只有这样才会启发学生心智,提升求知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要注意充

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政治教学如果不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必然被时代淘汰。思想政治课本身理论性较强,教师要灵活运用归纳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方式,引起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如工厂、农村、银行、农贸市场等社会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到商品服务市场、银行等知识点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实地去感知、体验并实践,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将理论同实践结合,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易懂,这样才能体现政治课的时效性、真实性、形式活的特点,拓宽学生的事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第三,要建立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集体成员的交往,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景下才会产生有效学习,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枯燥无味,学生学得被动且无兴趣,师生关系缺乏人情味。特别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惟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

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公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忽视了思想政治课“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达不到育人的目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课堂上的运用,就是要求教师重视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进而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交往能力等,进而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育人本质。因此改变师生关系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一个焦点。我们的政治教师应当以真诚坦率的态度、毫无掩饰的表现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深入研究学生的内心反应,运用心理换位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习过程。使教师成为学生心灵停靠的港湾,以充满爱心的诱导和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事实上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平等、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得到真、善、美的教育。

参考书目:

1.《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年07期。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8年11期。

4、《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顾明远。

下载刘思勇之《人本主义教育观》(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刘思勇之《人本主义教育观》(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刘志勇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3-2014年学度第学二期 班主任工作总结 刘志勇 今年我继续担任了(6)班的班主任工作,作为初二下学期,许多学生开始在思想上出现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进入“反叛”时......

    数学教学计划(刘建勇)

    六(6)班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刘建勇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任务,本学期是这届毕业生在小学的最后半年,也是最紧张的学习阶段。为了能让学生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学好小学知识,为......

    刘宗勇老师先进事迹范文大全

    大山里的“牛” ——镇远县江古乡中所小学刘宗远老师的先进事迹 镇远县江古乡中所小学坐落在云贵高原的大山之中,海拔600多米,这里山高路陡,到处都是高山,弯曲的山路非常难走,在......

    安全教育.刘思荞

    安全教育 幼一(1)班刘思荞 校园安全教育分为道路交通安全,校内外活动安全,饮食安全,传染病安全,住宿生安全,消防安全等几类。 校内校外活动安全 (一)防止触电 1.不要用湿手、湿布触......

    读书之思

    读书之思 甘肃武威第十中学九六班冯雪雯现今写下这„读书‟两字,实则老调重谈,无非便是讲讲如何读好书了。可每个人的观念不同,对于这 读好书便有了不同的理解。 首当其先,要读......

    《桥之思》

    《桥之思》教学设计 赵瑞强 教学目标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 2、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体会桥的重要作用,理解“无形的桥”......

    《树之思》浅析

    ~-5-30 字数:784一首小诗--《树之思》,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巧妙地引起读者的思考,明白人生的真谛。这首诗开篇就向读者展示了一片树林,运用"我"的主观感受"看"和"想"道出了树林的特点:静止......

    大学之思范文合集

    大学之思 入学有数日矣。肄业于昆工,彩云之南,春城之部,风景姣好。然余每独处时,总有所思。大学大学,所学何事?借以四言以叙之。 一曰明德。古之欲明德者,当正其心,修其身,齐其家,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