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谐教育管理的调研分析

时间:2019-05-13 08:5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和谐教育管理的调研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和谐教育管理的调研分析》。

第一篇:关于和谐教育管理的调研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承载着教书育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和谐的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构建和谐教育”为课题,先后考察了**中学、大桥高级中学、宜陵中学、丁伙中学、麾

村中学、龙川小学、仙女镇中心小学、大桥小学等十多所学校,分别召开了部分中小学校长座谈会和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会,对现代学校所期待的管理、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

二、调研获得的基本结论

(一)现代学校管理应是和谐教育管理

构建和谐教育管理,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又是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落脚点。学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和谐教育管理的基础性作用。我们所期待的现代学校管理是和谐教育管理。

(二)和谐教育管理的内涵

所谓和谐教育管理,就是以先进的学校文化引领,将个人愿景与学校愿景凝练为共同愿景,运用人性化的手段,通过人财物的最佳配置和各种关系的协调,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和谐教育管理的特征

第一、和谐教育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的诸因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人为本,不仅是对人本身的尊重、对劳动和创造的尊重,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以人为本,对学校而言,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对校长而言,就是以教师为本;对教师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教育管理,在办学思想方面就是要尊重人性人格,发展个性特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领导而言,要求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促进教师成长。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第二、和谐教育管理的要义是实现教育管理和谐。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等)永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诸多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管理的根本的任务是人的管理,实现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目标的一致、思想的契合和情感的融通。通过和谐教育管理实现教育管理和谐,不仅可以减轻管理者的负担,而且能够使被管理者增强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自身价值。

第三、和谐教育管理的根本方法是人本管理。和谐教育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增强管理的人文内涵,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管理不是单纯凭借权力和制度,而是把制度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文管理的人性化刚柔相济,更多地通过经常的对话与沟通机制,实现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目标的趋同、行动的一致,使被管理者自动自觉地执行制度,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心甘情愿尽责尽力,从而使管理变得愉快、轻松。

第四、和谐教育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顺其理”。人尽其才:善于用人,最大限度发挥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才能和潜能;物尽其用:合理用物,最大限度利用物质资源;事顺其理:正确办事,最大限度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三、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不足

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重制度建设,轻文化建设;重考试学科教学,轻非考试学科教学;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重目标管理,轻过程管理;重计划,轻实施;重教师使用,轻教师培养;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规划;重制度管理,轻人文管理;重“管”,轻 “理”,等等。比较突出的问题与不足有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教育方向偏移,育人目标异化。当前,许多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办学目标和正确的办学方向,特别体现在初、高中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教育越来越变得功利。教育的功利性表现为执行课程计划不严肃,开齐开足只是要求;重学校教育,轻家庭、社会、终身教育;重知识教育,轻德育和实践技能教育等现象普遍存在;招生行为不够规范;乱收费行为尚未杜绝;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事实上存在。

第二、单纯注重制度约束,忽视平等对待与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用制度管理不可缺少,但有些学校的制度管理过于僵化、苛刻,那些一天到晚的签到、签离,中间抽查坐班的行为控制方式和随意减少教师休假时间的做法,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和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质量。领导和教职工平等沟通是学校和谐管理的重要因素。教职工渴望得到学校领导的平等对待、平等沟通、认可与支持,盼望学校能够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减轻一些压力,减少一些后顾之忧。然而,我们有的领导者面对普

第二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调研分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个体、私营、合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党员在不同行业、地域间的流动性加大,党员成分、生活环境及思想意识形态趋于复杂化。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富蕴县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流动党员的基本特点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流、物流量不断上升,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也日趋频繁,目前富蕴县流动党员有呈现出以下五方面特点:

(一)数量不断增加。截止目前,全县共排查流出党员24人,流入党员91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58%。

(二)流动分布相对分散。据调查显示,全县流动党员分布比较分散,有的在内地,有的在沿山厂矿企业等。

(三)党员构成相对复杂。流动党员中,有农民,有企业下岗职工,也有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退休人员等。

(四)思想比较活跃。大多数流动党员思想比较活跃,年富力强,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有创业精神。在流动期间,他们受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冲击,心态比较复杂。

(五)党员流动时间不确定。流动党员什么时候外出,外出时间多长难以确定,部分农村党员为季节性流出。

二、主要做法

针对这些特点,富蕴县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探索创新,采取“理顺关系,健全组织,建立制度,创新载体,开展活动”的方法,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县委于2007年4月成立了富蕴县党员服务中心,建成乡(镇)党员服务站的9个,企业党员服务站2个,通过不断完善和健全工作体系,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到每个乡镇和企业。针对流动党员多为非公企业职工的实际,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入手,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对全县近100家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了摸底调研,做到了“六清”,即企业情况清、职工人数清、经营状况清、党员数量清、组织设置清、业主身份清。并对全县职工人数50名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逐一登记造册,成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非公有制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并于7月1日成立了新疆首家非公有制企业工委。按照“就近管理、方便灵活、理顺关系、不留空白”的原则,采取“建、联、靠、派”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把“支部建在车间”、“支部建在园区”、“支部建在行业协会”、“支部与社区联建”等党组织建设新模式,确保了所有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2007年,富蕴县共新成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委2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7个,非公企业行业片区党总支1个,社企联建党总支1个,园区党总支1个,企业联建党支部1个。还制定出台了《关于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联系单位和党建联络员的安排意见》,为31家较大企业确定了党建联系单位,将每个联系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确定为党建联络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并专题举办了一期党建联络员培训班,制订了党建联络员工作手册、联系卡,具体指导和协调企业的党建工作。

(二)抓好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措施

富蕴县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联系制度、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流动党员登记制度、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等各项制度,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重点加大三项制度建设力度,增强外出党员过组织生活和缴纳党费的自觉性。

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的通知》、《富蕴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通知》文件,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及时掌握了流出和流入党员的数量及有关情况,为所有流出和流入党员建立了管理台帐和信息库。明确规定党员外出务工、经商三个月以上,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六个月以上的要转出组织关系或实行流动党员管理。要求各基层党委对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期限、职业、通讯地址、联系办法和联系人等造册登记,建立健全外出流动党员档案。同时,加大对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的宣传和使用力度,并充分利用党务干部培训班等时机,说明其填写等要求,现全县各党委(党工委)使用新版介绍信普及率达到100%,有力地保证了流动党员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建立健全联系汇报制度。要求外出党员每季度用信件或电话等形式向所在支部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和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的情况。平时由党支部委员分工联系若干名外出党员,保持电话、信函联系,节假日利用外出党员返家的机会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或组织学习,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情况,给他们上党课,进行思想教育。

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支部每年一

第三篇:关于影响社会和谐的调研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人的和谐、生态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内容。构建和谐社会,**也不例外。我们带着“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及治理”这个课题,到基层进行调研。走访了部分基层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人民群众。通过调研分析,从总

体上看,**社会是和谐的,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安定有序,区域面貌有很大变化。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的问题和矛盾。

一、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分析

当前影响我区社会和谐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历史遗留积累的,也有现实产生的。归纳起来存在以下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持后;国家建设征地拆迁补偿、企业改制、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社会治安、土地山林权属、农民打工就业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部分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和基层干部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等。从以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分析,综合起来我们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不够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2008 年我区实现 gdp225381 万元,人平21383 元,总量增幅为 12.2%,在宜昌市占第 12 位;财政总收入 17736 万元,增幅在宜昌市占第 14 位,全区人平1683 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282 万元,增幅为 18.1%,在宜昌市占第 14 位,人平31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639 元,增幅为 14.97% 在宜昌市占第 7 位。就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分析,一般预算收入 3282 万元,支出总额为 15996 万元,79.4% 是靠国家转移支付来解决的。老百姓的很多现实需求是要用钱来解决的,一但政府能力有限,暂时达不到部分老百姓的需求,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案例分析:近期连续几天(4 月 13 日,4 月 17 日)**街办巴王店村二组十多名村民到区政府上访,要求政府帮助修路,要求合情合理。但是巴王店村的现实经济能力不能满足老百姓的要求。该村区域面积 4.2平方公里,8 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 2683 人,66 名党员,5 名村干部。现有耕地 1339 亩,人平耕地 0.49 亩(原穆家店村人平耕地 0.3 亩),村民以农业为主。村级经济收入一年国家转移支付 6.6 万元,村房屋出租 5000 元,合计总收入 7.1 万元。支出情况分析: 5 名村干部一年工资支出 62500 元,人平均数 12500 元。8 名组长年工资 16000 元,人平2000 元。6 名退休村干部工资 20000 元,2 名管水员工资补助及水损费和管网维修费用 40000 元,5 名村干部养老统筹费 12500 元,人平2500 元,2008 年村委会换届选举费 45000 元。以上该村全年固定支出合计 196000 元,收入与支出相低,还差 125000 元。到 2008 年底该村欠在职干部和退休干部工资 124082 元。该村现有没有硬化的组级公路近4.6 公里,如果纳入国家村级公路补助,每公里补助 10 万元,按现行市场价格发包,每公里需要 25 万元,总投资约 115 万元。(不含浆砌堡坎)这样该村需要配套 69 万元,钱从何来?老百姓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他们是不管钱如何筹措,一但现实满足不了,就情绪激动,聚众上访,影响正常生产生活工作秩序,影响社会稳定。象巴王店村需要解决的事情,在**区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够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经济实力和时间。因此,我们各级干部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努力加快建设**,让这些困难和问题在加快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人们的现实利益需求与推进**大发展的矛盾

**地处城郊结合部,名誉上的城区,实际上的农村。农村人口占 80% 以上。**需要大发展,**需要向城市化迈进。随着国家重点建设加快和**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的加大,相继有很多国家项目和私营企业在**落户。这是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推进**区向城市化迈进的需要。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用两分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国家项目建设、企业在**落户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要用地,而现在的土地是农民承包经营三十年不变的,要征用地就涉及到补偿安置,这样就引伸以下关系和矛盾。农民要国家或者企业老板按市场价格征用,地方政府要想办法降低门坎,用相对低的价格才能引进到项目和企业,与其他地方才能显示出竟争

优势。而企业老板是要求自己出钱越少越好,既压农民又压政府。这样形成了农民与政府、农民与企业、政府与企业、农民与农民的利益矛盾关系。政府考虑是长远和整体全局利益,而农民考虑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据调查: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较多。2008 年区信访办共受理来信来访 427 件 834 人,其中因征地拆迁 155 件 345 人,占总来

信来访数的 36.2 %。今年一季度全区群众来信来访 209 件次 605 人次,其中因土地征用问题来访 28 批次数 114 人次,占总来信来访数的 18.8%, 阻碍施工的事件时有发生。现在征地拆迁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的一大难事。产生问题原因分析:一是政策滞后而引发的矛盾。市政府对城区农民征地拆迁的补偿办法还是宜府发 [2005]24 号文件,已和现实物价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老百姓不容易接受。

二、政策不统一,补偿不对等以及政务不公开而引发的矛盾。就我区分析来看,宜万铁路、三峡七回线、翻坝高速公路等建设的补偿标准不一致。客观分析,项目启动时间不一致,资金保障及筹措渠道不一致,所以执行使用文件补偿标准不一致。就老百姓来讲,他们不听你怎么解释和宣传,他们就知道在一个村,一个组,甚至一个户的补偿标准不一致,他们有意见。我区没有与世隔离,现在是信息社会,老百姓想了解其他地方的补偿标准,但是各地政府的补偿政策又没在网上公开公布,老百姓只有通过相互疑传,这样更加引发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不满。三是认识上的差距。老百姓只要求自己的现实利益得到合理或较高补偿,经济发展、项目能否引进他们关心的比较少,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少数公职人员和基层干部缺乏以人为本的观念,不善于联系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上分析所有产生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都是与人们的经济物质利益分不开的,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不够,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对策及建议、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经济是解决所有不和谐问题的首要任务。按照区六次党代会和区六届人代会提出的加快推进**“四区建设”的战略目标,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府的可用财力增长了,才有能力逐个解决当前乃至今后在发展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在全区上下形成共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建设和谐**的主要任务。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当前农业结构调整难,农民增收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难已摆在了区乡两级政府的面前。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加快在农村建立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让农民自主经营,自主竟争,自主联合逐步形成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的多产业的专业生产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靠工业化带富农民,靠城镇化减少农业人口,靠产业化提高农业效益。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创造平等竟争的社会环境,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土地制度、城市化和农民利益”三方面统筹和谐起来,让农民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得到收益,得到发展。、加强对群众教育引导。通过“五五 ” 普法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逐步使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道德准则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引导人们群众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冲突,自觉地以理性方式按法定程序和途径表达诉求,教育群众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自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对于极少数恶意破坏社会稳定且触犯法律的人,应依法予以制裁。

4.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协调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削弱对立,理顺情绪,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当前应着重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解决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化解群众的意见和不满,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对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方法,既要采用说服教育,沟通协调的方法,更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健全人民群众信访渠道畅通机制,完善联系群众制度,逐步开辟多种民意表达途径,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为**四区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区有机统一起来。以农村为重点,以党组织为核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健全民主决策、议事、办事制度,实行村务公开,保障群众参与,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重视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深化区、乡(镇)行政机关和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政务公开,依法办事。纵深推进依法治区,全面实施依法治区五年规划,拓展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和谐**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四篇:中小学教育管理调研

三穗县农村中小学管理现状、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

前言

一、基本情况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部,全县辖5镇4乡,159个村、5个居民社区,总面积1035.8平方公里。总人口21.22万,其中农业人口19.11万人,占总人口的90.06%;少数民族人口15.8万人,占总人口的74.8%。

全县有中小学95所,其中高中3所(其中职业高中1所,民办高中1所),初级中学10所,普通小学57所,教学点25所,在校生28708人。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基本现状

我县实施“两基”工程以来,学校在硬件建设、软件设施、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学校的教育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教育形式的不断发展,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仍然存在着一定得困难和问题,有的还成为学校发展的障碍,通过调查、分析、综合,我县中小学的发展不容乐观。

(一)“四制一目标”管理实施力度不强,存在一定失效性

1998年我县从湖南学习引进“四制一目标”管理模式以来,对学校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我县中小学教育走出了低谷,各项管理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州的排名不断提升,居于前茅水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逐步制度化、程序化。全州的“四制一目标”管理现场会曾经在我县召开。十多年来,我县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近几年来,我县的“四制一目标”管理模式的实施力度有所削弱,有的管理内容难以实行下去。

(二)学校管理科学缺乏规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我县有的学校没有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做出如实科学的规划,即使有有野只不过是用作应付检查的一张“护身符”,并没有认真去实行。由于办学目标模糊,导致学校的办学水平不高,停滞不前;甚至于有极少数学校没有一整套规范的管理方案,在管理上往往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盲目应付现象,工作十分被动;更不要去谈积淀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了。

(三)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存在一定得随意性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一所学校实现既定目标的重要保障,是起着“组织”作用的“无形”领导,对学校师生有着共同的约束力。然而,由于有的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领导主观愿望强、不公平、以偏概全,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不能体现全体师生的共同一致,造成很大的难度,在再加之执行过程的随意性,管理者处理事务时存在“人凌驾于制度之上”等现象,许多制度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因此,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也没有受到处理,大大刺伤了制度遵守者的心。

(四)学校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存在一定失衡性

学校的评价是对师生的工作、学习的一种正确引导,是调动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激发师生超长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但是,我县有的学校制定的评价措施及评价过程往往出现一些失衡现象,挫伤了师生的信心和工作积极性。

(五)学校教师除了担任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大量非教学方面的工作,导致教师教学工作时间少,精力不足,常常因为一些非教学方面的事情被搅得焦头烂额,从而冲淡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一性。

三、原因分析

(一)“四制一目标”管理方面。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竞聘上岗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目标管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校长在人事调整、岗位调整、工资分配等方面都没有实际的权力,因此,对于那些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进取心,工作不踏实,竞聘落岗的教师无法处理,出现优秀教师体现不出优秀,落岗教师脸不红心不跳,一旦调整其岗位,又不愿干,甚至与学校领导对着干的尴尬局面。把情况向上级领导反映后,领导最多也只能将其调换一个工作环境了事,这种现象在边远的中小学比较突出。

(二)在学校的没有总体规划方面,究其原因:

1、除了极少数学校领导存在管理无方,目标不明外,大部分学校都存在“规划了,但难以实现”的想法,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学校只能根据其要求开展工作。

2、学校工作的延续性不强,一旦学校领导班子调换后,前届领导所规划的东西在实施起来就得大打折扣。

(三)学校规章制度执行上,由于多数制度是学校少数管理者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制定出来的,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等级色彩和管理者的主观性,教师的共同意愿和心声得不到采纳或很少得到采纳,作为被管理者的教师就成了“弱势群体”,教师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极大的挫伤了教师作为主人翁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制度制定要严,执行要活”的观念影响,因而得不到公平公正的的执行,特别是一些管理者违反制度,往往会变通执行或不执行,这样,就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极大的造成学校教师抵制学校规章制度的现象。再则,有的学校只注重一些显性的制度执行,而对学校整体性的制度执行得甚少,这也是造成学校规章制度执行存在随意性的原因之一。

(四)学校的评价制度不够健全,对教师的评价有失偏颇。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全面评价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在评价的过程中,只注重教学成绩的评价,而忽略其他方面的评价;只注重利益分配的评价,如评优选先、考核等,而忽视工作开展的具体基础和起点,造成担任好班级的教师工作永远优秀,担任容易做的工作的教师永远优秀,从而打击了一大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了一些“反正怎么干,优秀都不会降临到我们头上,随便一点吧”的言论。况且评价人员由于存在一些主观上的原因,也导致在评价上出现一些失衡现象。

(五)由于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很快,但随之而来的非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也在不断的加重。使得学校领导和教师应接不暇,疲于处理、应付,因此,在专心考虑学校发展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受到一些影响,分散了精力,冲淡了主题。

四、解决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四制一目标”管理的内涵,拓宽管理思路。

1、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四制一目标”管理模式的研究力度,不断丰富其在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的内容,不断完善,充实,形成一套学校管理的特色。

2、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真正将“四制一目标”管理落到实处,对于那些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进取心,工作不踏实,落聘的教师除了要加强教育和再上岗培训外,还需要真正落实降级使用和解聘工作,以此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其他教师,达到警示的目的。

3、适当放权给学校领导,使其在学校管理中有一定的主动性,特别是在学校的人事调配、资金调配等方面,真正做到“能者多劳、多劳多酬、优劳优酬”。

(二)教育主管部门在学校总体规划上,要加强调研,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满足各个阶段的教育需求。同时要从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发展规划,创造办学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做到一校一品,达到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打基础的目的。

在人事调配和培训上,要注意强调加强学校工作的延续性,使学校的规划得以充分的实现。

(三)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对学校管理作出宏观的要求外,还要努力为学校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管理环境,拓宽学校的管理空间,经常性的教育学校领导在执行规章制度要以人为本,听取教师的心声,保护教师的权利,以身作则,严格执行,不搞特殊化。并将此项内容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的标准之一。

(四)努力健全学校的评价体系,改变自上而下的评价方法。

1、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完善学校的工作评价体系,不但要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优选先、考核等比较显性的评价方案,而且要完善诸如后勤工作、教学常规过程和其他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隐形工作评价体系,使整个工作评价体系全面而完整。

2、领导对下属的评价要求实,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自己的下属。

对于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领导要做出多方面的理性的综合分析,不能草率的下结论,应兼听各方面的意见,将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实事求是的作出评价,达到促进下属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助于下属的发展成熟。

3、教师应成为评价学校领导的首席。单纯由上级评价和认定学校领导,必然会导致学校领导讲主要精力放在对上级领导负责上,却很少对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将学校领导的政绩交由教师去评价和认定,有教师担任学校领导政绩的见证者和裁决者,就会促使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想教师所想,干学生所需上,这样,学校的评价体系就会体现出一股浓浓的民主气息。

(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不断的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其他各部门应为学校保驾护航,解决困难和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安宁的育人环境,而不应该将一些非教育方面的其他事务分派到学校,分散学校领导、教师的精力,冲淡教育主题。

总之,学校管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县农村中小学的常规管理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经验,决策科学、管理民主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正在引领全县的教职工在实践中不断挖掘管理潜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八日

第五篇:关于务工青年教育管理工作调研分析

随着**新城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来京务工青年的教育管理、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为了掌握我区域内来京务工青年的基本状况,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区来京务工青年的特点、社会影响,找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办法,团区委于9月初至10月上旬对全区

来京务工青年进行了普查,完成了回收调查问卷、信息录入工作,并对系统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召集各乡镇、街道相关人员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全区流动人口来京务工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来京务工青年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此报告。

一、全区来京务工青年的基本情况

(一)本文中来京务工青年的界定

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区域内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居住30日以上的18至35周岁青年。

(二)主要组成人群

1、从事管理、研究、设计等职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2、在企业、工厂以打工为主的打工族

3、个体经营者

4、无工作、无居所人员

(三)数量及分布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区共有来京务工青年199194人(根据各乡镇、街道提供的数据统计),分布在各个乡镇、各个街道。就街道而言,前三种类型的来京务工青年占大多数,在农村,二、三类型的来京务工青年占大多数。

(四)主要特征

1、来源广泛,成份复杂。全区来京务工青年来源省份主要集中在河南、安徽、河北、四川、山东、湖北、江西、吉林等地区;

2、居住时间短,流动快。来京务工青年居住周期较短,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以于家务乡为例,居住一年的外来务工青年占53.08%,居住二年的占22.18%,居住二年以上的占24.74%;

3、从事职业多样,就业途径狭窄。外来务工青年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务、制造、加工等职业,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行业工作。在谋取就业渠道方面,大部分来京务工青年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自荐或企业直招就任目前的工作,以张家湾镇为例,经劳动部门正规途径就业的外来务工青年仅占29%;

4、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劳动技能。通过调查显示,来京务工青年大学以上学历27504人,小学以下学历2467人,其余多集中在中专、高中学历,占总人口84.95%。据了解,大多数流动青工未受过专门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十分缺乏;

5、性别比率基本持平。来京务工青年男女比例约为1.13:1(男105651,女93543),男女比率基本持平,男青年较女青年略多。

6、组织归属度较低。来京务工青年政治面貌以群众居多,以马驹桥镇为例,党团员占4.76%,普通群众占95.24%,普通群众是党团员人数的20倍,明显呈失衡状态。

二、近年来我区加强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及成效

(一)完善体系,搭建框架,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均设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组织,兼管流动青年的教育管理工作,达到城乡完全覆盖,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工作联系会议制度、联络员例会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工作考评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化工作制度,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二)吸纳资源,整合队伍、建立了一支稳定、社会化的工作队伍。

在完善组织建设的同时,强化了队伍建设,建立了三层人员组成体系,第一层是委员,由各乡镇街道、职能部门主管领导担任;第二层是联络员,由各乡镇街道团委书记或职能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第三层是社会兼职人员,吸纳社会热心人士担任。共聘请法律宣讲员20名,维权咨询员20名,招募网吧监督员150名,禁毒志愿者540名,形成了一支稳定、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在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三)大胆探索,创新模式,对流动青年实现有效覆盖。

在新经济组织团建中,我们积极创新新经济组织团建,推行“联谊”模式,通过成立“非公企业青年联谊会”,凝聚和覆盖非公企业团员青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新经济组织中,已建团组织92家,覆盖团员青年近万人。全区新经济组织建团率近50%。同时,为不断适应新时期青年工作新形势和青年群体新特点,我们在流动青年团建中,推行“联网”模式,通过加强与“八通网”等青年自组织的联系,把互联网作为联系青年的新的重要平台。

(四)建立阵地,联合互动,流动青年法制安全教育进一步深化。

在各乡镇、街道、打工子弟学校共建立法制教育基地45个,成立社区、村级维权工作站50余个,设立区、市、全国级青少年维权岗29家,为打工子弟小学筹建普法多媒体教室1个,同时,积极创

新青少年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把“两法一条例”等法律条文,青春教育、交通、消防等知识搬进了楼道,形成了青少年法制教育楼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知识楼门等独具特色的楼门法制教育阵地,为基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阵地和舞台。多年来在广大流动青年中持续开展“6.26远离毒品宣传周”、“青春红丝带行动”、“12?4普法宣传月”、《公开信

》发表纪念日宣传活动等多项宣教活动,共深入乡镇、街道开展大型普法宣传活动20余场,印制发放各类普法宣传品10余万份。

(五)多措并举,解决困难,流动青年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以关爱流动青少年为主题,开展了多项教育活动,成立了流动青少年法律学校,加强了对流动青年的教育和管理。共接待青少年权益侵害投诉30余件,配合区公安分局、区法院审理青少年案件10余起。协调各委员单位集中开展文化市场、校园周边环境、上网经营场所集中整治行动10余次,进一步优化了流动青年成长环境,减少了流动青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同时,团区委依托希望工程捐助中心,积极争取市希望工程支持,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服务困难家庭子女,维护流动青少年合法权益。

2006年,团区委以扶助弱势青少年群体、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希望工程”吸纳社会捐助和宣传工作力度,联合各新闻媒体发起了“爱心在**慈善公益活动”,全年捐助贫困来京务工人员子女870人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41000元;2007年,团区委持续推进“爱心市场”、“爱心之旅”等服务流动青少年工作项目,全区723人次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得到了资助,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16900元,得到了青少年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今年1月,团区委启动了“温暖1+公益行动”,并接受了青年企业家捐赠60万元,成立了“温暖1+”公益基金,用于帮助困难家庭青少年就读、就业和就医。截至目前,已为83名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4900元。

三、在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

(一)人口流动性大,掌握情况难度增大。

来京务工青年教育管理难,根本原因在于人员流动性强。在许多地方,务工青年数量庞大,因工作、生活的不稳定性而引起的小范围流动及跨区域流动的情况发生频繁,导致对来京务工青年青年的动态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准确,来京务工青年“人户不一致”现象较为严重。

(二)高危来京务工青年人群管控效率低。

高危来京务工青年人群相对于普通流动青年更加难以管理和控制,主要在于高危人群通常刻意逃避管理并且其流动性较普通流动青年更强。由于高危流动青年人群大多潜藏着违法犯罪的冲动,加上在受打击处理中积累起来的一些反侦察经验,驱使他们在流动时有意识的逃避管理;同时,有些有已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危群体,为逃避打击,流窜性显著增强。加大了公安机关对高危流动人群管控的难度。

(三)出租房、中小旅馆等流动人口集中地点控制难度大。

出租房、中小旅馆数量多、分布广,许多高危流动青年人群藏身其中。部分出租房主和中小旅馆主为偷逃税费获取利益而逃避管理,不向有关部门登记申报;部分按照有关规定登记申报的房主和店主,在提供住宿服务时疏于管理,甚至根本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按规定登记、了解和上报住宿人员的相关信息,导致许多出租房、中小旅馆成了流动青年教育管理的盲区、死角,因而成了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

(四)团组织对流动青年覆盖有限,服务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由于我区流动青年的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方法单

一、管理力量不足等问题。虽然各级团组织从自身职能出发,研究制定出多项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可行性办法,但从实践中看,工作中出现“空档”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从流出地看,相当一部分青年外出往往是不辞而别,外出后又很少甚至从不与流出地团组织联系,导致团组织对他们的去向及从业情况一无所知。同时,由于工作单位与组织关系两分离,青年流动性较大,使团组织对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出现滞后现象。特别是一些新经济组织领导存有“经济唯一”观念,不希望更不支持“打工仔”与外界有太多的接触和交往,导致新经济组织团建出现了不少“空白点”,相当一部分青年没有及时有效的得到团组织的帮助,久而久之自行流失。

五、进一步加强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应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市、区、镇(乡)、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由劳动部门、公安司法部门、工青妇组织、教育部门等相关单位各司其职、整体联动的教育管理机制。其次应建立健全工作队伍,明确职责分工,确立专兼职人员对来京务工青年事务进行管理,维护来京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另外应由同级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划拨专项资金,对来京务工青年的教育管理、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二)创新团建模式,加大管理力度,把流动青工纳入团组织管理之中。

新经济组织中聚集着大量青年,如何更好的凝聚和服务这些青年,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团组织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下一阶段,团区委将进一步加强团组织建设,在全区新经济组织中继续推行“联谊”模式,通过发展“非公企业青年联谊会”来更广泛的覆盖流动青年,根据流动青工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载体,以活动凝聚青年,切实把流动青工纳入团组织管理之中,更好服务流动青年成长成才。

(三)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流动青年就业率。

争取相关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格认证培训,提高流动青年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联合中等、高等院校在流动青年中开展学历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和网络教育,接受基础教育,为流动青年获得学历证书提供方便。

(四)强化维权工作,保障合法权益,服务流动青年成长成才。

联合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来京务工青年劳动、教育、就业和福利等方面的制度,通过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保障来京务工青年不受歧视,与本地务工人员同工同酬的平等待遇;充分发挥各类青少年维权机构的作用,受理来京务工青年的维权事务的咨询、投诉,为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法律援助服务。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加强监督,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来京务工青年劳动安全、人身伤害、工资拖欠等问题。

(五)加强普法宣教,开展多种活动,丰富来京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

要加强对来京务工青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基地等阵地建设,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心理健康讲座、播放法制教育影片,发放普法教育书籍等多种形式,提高流动青年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同时,因地制宜建立青年文化广场、打工之家等文化宣传阵地,组建流动青年文学社、读书俱乐部等,把有文学、艺术、体育等专长的流动青年组织起来,定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展示流动青年的时代风采,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下载关于和谐教育管理的调研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和谐教育管理的调研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退休干部服务管理调研分析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退休干部队伍也越来越大,退休干部的高峰期也即将到来,着眼未来,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工作任务,将出现做好离休干部服务的前提下,服务对象逐渐转变到以退休干......

    学生教育管理调研报告

    学生教育管理的调研 调研背景:作为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我们学生管理队伍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是从老校区搬迁来到海河教......

    和谐教育材料

    和谐教育材料一、和谐教育概念的界定从和谐教育的规定性出发,其概念可以界定为: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

    四群教育民情调研分析报告

    四群教育调研报告3篇 四群教育调研报告(一)自秀山街道办事处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和部署,结合街道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严格要求所分管的部门和站所......

    关于阜宁县外来人口管理现状调研分析

    关于阜宁县外来人口管理现状调研分析 摘要:阜宁县地处苏北平原中部,县域面积1439平方公里,人口106万,辖20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生态化工园),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

    关于某区外来人口管理现状调研分析

    内容提要XX,坐落于XX区西北部,是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老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潜力。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XX镇外来人口急剧增多。......

    公司管理现状调研分析报告

    公司管理现状调研分析报告自8月20日入职至今,通过为期一周的时间对公司目前管理现状进行了一些了解,时间短暂有些情况了解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也许一些问题还没有看到本质,现将......

    小学生教育管理案例分析

    小学教育管理案例 六枝特区第二小学 吴贵力 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问题学生的转化 一、学生基本情况: 杨天一是我们班上的一个尖子生,学习一直不错,可这学期一开学,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