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B模拟一
教育学B模拟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B.勒图尔诺C.布鲁纳D.巴普洛夫
2.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学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拉伊
3.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的是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
A.定量研究.B.定性研究C.思辨研究D.理论研究
4.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
A.家庭B.职业组织C.社区D.学校
5.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是()
A.教育方针B.教育制度C.教育目的D.教育功能
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C.应试教育D.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7.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8.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属于()
A.单轨制B.双轨制C.分支型学制D.综合型学制
9.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差异性
10.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A.布拉梅尔德B.杜威C.泰勒D.奈勒
11.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于。l999年制定了(),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2.布鲁纳提出,要让学生适时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体现了教学原则中()
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
13.下列哪项不是学生社会文化生活的特点()
A.广泛性B.灵活性C.严肃性D.多元性
14.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
A.专政型B.指导型C.民主型D.溺爱型
15.下列哪项不是教学策略的特征()
A.指向性B.创造性C.灵活性D.调控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 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 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主要有()
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地理起源说E.劳动起源说
17.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有()
A.政治B.经济C.文化D.历史E.社会制度
18.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课程标准具有()
A.丰富性B.持续性C.关联性D.严密性E.循环性
19.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包括()
A.系统分析模式B.过程模式C.手段模式D.目标模式E.内容模式
20.教师收集文献资料可以通过()
A.阅读有关著作B.浏览新的期刊C.利用工具书D.剪报和卡片E.使用检索工具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教育影响22.班级管理23.师生关系24.课堂教学设计25.观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26.简述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的主要表现。
27.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28.师生关系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
29.简述教学结构确定的步骤。
30.如何协调好班级内外的各种关系?
31.教师要真正成为研究者,应当具备的素养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2.论述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33.结合班级管理的内容,谈谈如何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D 5.C 6.B 7.A 8.C 9.B
10.A 11.C 12.D 13.B 14.C 15.C
1.[解析]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盂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解析]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4.[解析]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它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专门机构,负有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职责,因此,教师的言行、学校课程的设置、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以促进青少年社会化为重要依据。
5.[解析]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6.[解析]我国教育目的蕴涵着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有着密切联系。
7.[解析]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9.[解析]个体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它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12.[解析]布鲁纳在认知结构教学理论中提出四条教学原则,即动机结构一序列一强化原则。强化原则即要让学生适时地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
13.[解析]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属于间接的生活环境,其活动形式方面的丰富、感官、煽情等特点,使得社会文化生活表现出广泛性、灵活性、多元性的特点。
15.[解析]教学策略的特征包括: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层次性。
二、多项选择题
16.ABCE 17.ABC 18.ACDE 19.ABD 20.ABCDE
18.[解析]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因此,本题答案选ACDE。
19.[解析]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主要有: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故选ABD。
三、名词解释题
21.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2.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
2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24.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
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25.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四、简答题
26.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以生命独特性为基础,为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实现个体的个性化。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 特性。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 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人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27.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8.(1)师生关系的社会调节。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 种社会关系,是对社会的反映。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调节方式,主要有法律调节、道德调节。
(2)师生关系的学校调节。师生关系是学校的一种主要资源,属于学校自主管理的范畴,其调 节的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
(3)师生关系的教师调节。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调节、组织和沟通行为调节、态度调节、情感调节、意志调节,其调节的原则是教学相长、人际和谐、心理相容。
29.(P216)教学结构的确定一般要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选取教学环节。
第二步,在选取教学环节后,要具体设计教学各环节的组织.即将各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的组合,安排各环节的先后顺序,使之前后环连,成为一个适于教学的整体结构。
第三步,对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统调”,使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组织有机协调,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以保证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30.(P301-302)(1)协调班级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
(2)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
(3)协调班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4)协调好班级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
31.(P346~347)(1)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对于教育教 学问题研究的意识。
(2)有终身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及时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与新知识。
(3)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教育教学研究体现客观、科学的本真特性。
(5)具有独立的研究精神。
五、论述题
32.(P144-145)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实践表明: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成绩显著相关;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友谊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激发学习的兴趣,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启发积极
思维。同时,也唤醒教师的教学热情与责任感,激励教师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相反,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互不信任、彼此戒备,将会干扰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特别是精神活动的方式,教育教学中结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生存方式的具体表现。师生关系除了对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手段价值以外,还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具有本 体价值、目的价值。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既作为独立的完整的人,又作为合作 者、共享共创者所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和谐亲密关系。
(3)师生关系是种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及时形成的一种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心理功能和认知价值,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宝贵的人文资源。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最直观反映。师生关系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在校的发展和今后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3.(P290-298)所谓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班级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班级组织建设。
班组组织建设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班级组织的设计。
②指导班级组织建设。
③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2)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制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种:成文的制度;非成文的制度。
班主任和教师在班级组织形成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制度建设,还要重视班级成员合作意识的培养,做到相互体谅、彼此理解;要能够敏锐觉察到班级成员的活动状况,采用多维评价的方法,及时表扬先进、鼓励后进,要努力营造这样一种健康的人际关系:没有固定的成员角色和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在合作中进行善意的竞争。
(3)班级教学管理。
班有教学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盼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
③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④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4)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是班级群体为了满足彼此的需要,有目的地作用于客观事物而实现的相互配合的动作系统。其基本特点是:第一,班级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第二,班级活动目的的一致 性,产生了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第三,班级活动的时空具有一致性;第四,班级 在活动中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责任依从;第五,班级活动导致一系列诸如暗示、模仿、感 染、舆论、心理相容等社会心理现象的出现,产生良好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第二篇: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教育史上最早的教学手段是()。A.人自身的活动 B.实物 C.标本 D.说教
2.一般而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问题 D.教育规律
3.建国初期,下列哪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产生的影响较大?()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凯洛夫 D.阿莫纳什维利
4.()提出了设计教学法。A.杜威 B.华虚朋 C.柏克赫斯特 D.克伯屈
5.以“教育的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是()。A.古代教育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C.近代教育 D.现代教育
6.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主要指的是学生()。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7.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A.惟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8.“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9.“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是华生在《行为主义》中的一段话,它低估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教师
1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11.如果一个测验反复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果,那么这个测验()。A.信度较好 B.效度较好 C.区分度较好 D.难度适中
12.《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体现了()。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3.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教育。A.政治立场和观点 B.政治思想品质 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D.品德
14.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5.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体育活动 D.社会活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_____、_____等不同的解释。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对______和_____的控制。3.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______。
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_____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______学校教育。5.所谓国家课程,是由_____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____。
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____。
8.瑞士教育家_____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9.先秦时期,以____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10.《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学、校是指_____。1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主要有_____。
12.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日益揭示出受教育者的_____,从而使教育活动更符合这种规律,扩展他们的受教育能力。
13.基础教育新课程理论的基础是_____。
14.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_____。15.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____。
16.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_____和______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2.小学阶段课程性质的特点是什么? 3.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4.简述义务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6.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及其教育作用。
2.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网络的发展,有些人开始提出所谓“学校消亡论”,认为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利,学生完全可以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接受教育,而不必到学校去。近年来,美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home—school),有些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因而不把孩子送到学校,而是在家中由自己担任教师,借助互联网等的帮助,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现象引起很大的争议。
结合教育学的知识,请说说“家庭学校”,的出现,对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或要求?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从教育史上看,最早的教学手段就是人自身的活动,如口耳相传、示范、模仿、练习,但主要通过语言,也包括表情、动作、形体等进行。
2.C[解析]教育学是关于怎样培养人的一门科学,而要解决培养人的问题,就势必会在解决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当人们体会到某些教育事实对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的发展有某种意义,但还不了解它,同时又想知道它,弄清它,而决定去研究它时,这样便构成教育问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达到这个水平时,即把教育问题作为教育学的对象时,教育学就产生了。”因此,教育学的研究最根本的对象就是教育问题。3.C[解析]新中国教育学发生、发展既得益于我国学者对它的积极主动的探索,又与20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导入有着深刻的关联,特别是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4.D[解析]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构想。创始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哲学教授、杜威的追随者克伯屈。
5.D[解析]自19世纪50年代似来,世界上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教育学,赫尔巴特教育学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教育进入了多元化阶段。
6.B[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要经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这就是教学过程的间接性。
7.D[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8.A[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包括美观、朴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净化美化校园等。
9.A[解析]遗传素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来说,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
10.C[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11.A[解析]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程度。
12.B[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学记》还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13.D[解析]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14.C[解析]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
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15.B[解析]学科活动是一种学科性的课外学习和研究活动,一般按学科分别组织活动。这类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二、填空题
1.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教育对象 教育影响 3.小学
4.法律形式免费 5.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6.双重性 7.外部条件 8.裴斯泰洛齐 9.墨翟 10.学校 11.考查和考试 12.身心发展规律
1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14.儿童中心主义 15.心理特征 16.伦理学 心理学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2.[参考答案] 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的基本性质,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1)普及性。小学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因此,小学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扩大、拔高。
(3)发展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 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4)可接受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3.[参考答案](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4.[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5.[参考答案]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 6
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2)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有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相应后移;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成熟的年龄相应提前,从而使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6.[参考答案](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1)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⑦一定的组织结构。健全的班集体通常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维持和控制着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
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这是班集体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平等,在思想感情和观点、信念上一致;成员个体对集体有自豪感、依恋感、荣誉感等肯定的情感体验。(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极大的强化。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2.[参考答案] “家庭学校”的出现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要勇于创新。教育形式要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要不断拓展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地位,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既重视青少年团队精神的塑造,又注重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2)观念层面应该革新。从上述材料中也可看出,“家庭学校”对学校教育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正是由于学校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或者缺漏之处,致使家长会选择“家庭学校”的方式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也凳出反映现今学校教育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学校提供的教育无法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从而需要对学校教育进行进一步的革新,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也满足不同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3)技术手段上要革新。在学校教育的手段上,可以大量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诸如多 7
媒体和互联网,让学校教育在技术层面上不落后于时代的脚步。利用这些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改进教学质量,也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学校教育的突破口和教学的亮点,改善学校的形象,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加强。同时,也应加强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培训,让教师能够充分地掌握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能够很好地运用于教学,最终改善学校教育的质量。
(4)提倡素质教育。应继续坚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加强德育教育,改变重智育,轻德、体、美育的倾向,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和成长、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让学校教育逐渐符合家长对其的期待和愿望,让家长明白学校教育是一种不可以取代的教育形式。
第三篇:《学前教育学》模拟试卷(一)
《学前教育学》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什么样的活动 A.自发性活动 B.主体性活动
C.生产性活动
D.社会性活动
2.教育的最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 A.教育物资 B.教育材料 C.教育媒介
D.教育环境
3.教育的宏观功能是 A.促进经济建设
B.增进社会文明 C.促进社会发展
D.提高人口素质
4.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社会生产 B.经济发展 C.工业革命
D.现代农业
5.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倡导 A.先天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后天决定论
D.环境决定论
6.儿童个体发展遵循 A.从脚到头的顺序 B.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C.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D.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7.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是人类关于儿童认识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这时出现了 A.人本位儿童观
B.家族本位儿童观 C.社会本位儿童观 D.自然本位儿童观
8.福禄贝尔创立的幼儿学校1840年更名为幼儿园,该幼儿园始创于 A.1827年
B.1803年
C.1837年
D.1823年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3年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基础支柱是 A.学会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工作,学会享受 B.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 C.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D.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10.托儿所(或幼儿园托儿班)具有如下特色 A.社会福利性和教育性
B.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 C.保教性和辅助性 D.辅助性和社会性
11.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活动 A.特殊的 B.普通的C.唯一的 D.少有的
12.教育的最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物资和 A.教育材料
B.教育内容 C.教育环境
D.教育信息
13.教育的微观功能是 A.促进社会进步
B.促进文明进步 C.促进经济建设
D.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14.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最主要社会因素是 A.经济发展 B.社会人口 C.地理环境
D.政治制度
15.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属 A.父母决定论
B.教师决定论
C.环境决定论
D.遗传决定论
16.在古代社会,人类普遍重视儿童,他们的儿童观是 A.家族本位儿童观
B.社会本位儿童观 C.个人本位儿童观
D.人类自然本位儿童观
17.夸美纽斯出版的幼儿教育方面的著作是 A.《夸美纽斯教育论著全集》
B.《理想国》 C.《母育学校》
D.《太阳城》
18.我国陈鹤琴倡导的教学法为 A.中心综合法 B.完整教学法 C.分科教学法
D.整个教学法
19.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包括 A.促进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B.促进幼儿智,德,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C.促进幼儿美,体,智,德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D.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20.托儿所(幼儿园托儿班)的保教原则是 A.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进行教育 B.让婴儿在一日生活中系统学习C.寓教于养,保教并重
D.保教合一,完整教育 二,名词解释: 1.教育者
2.人的个体社会化 3.儿童发展 4.儿童观 5.教育观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功能.2.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3.简述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4.试述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论述题: 1.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正确儿童观包括哪些
2.幼儿园如何作好大班幼儿的入小学教育
一,选择题: 1.D 2.A 3.C 4.B 5.B 6.D 7.A 8.C 9.D 10.B 11.A 12.B 13.D 14.A 15.C 16.B 17.C 18.D 19.D 20.C 二,名词解释: 1.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2.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3.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4.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5.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三,简答题: 1.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教育的宏观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是教育的微观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2.儿童发展的特征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则:(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2)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3)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3.“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4.肌肉练习;日常生活训练也是蒙台梭利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初步的知识教育;文化历史教育.四,论述题: 1.答: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正确儿童观,主要包括下列几点:
(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多层次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2)发展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由于某一因素的作用而发展,而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其中的动态发展过程;(3)儿童是发展的主体,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发展的,而不是被动地发展;(4)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5)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不可能以年龄或班级为标准来武断地划一;(6)儿童通过活动而发展,在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中发展知识,能力和个性,而不是坐着,只通过听或看教师的说和做而发展;(7)儿童身心各方面是一个整体,对他们进行的体,智,德,美几方面教育也是互相联系的,应使儿童从小获得初步的全面的发展,不要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8)每个儿童都拥有发展权,受教育权等,这些权力应当受到尊重和爱护.2.答:(1)培养入学意识:培养幼儿向往入学学习的感情,激发良好的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组织幼儿参观附近小学;可参加少先队活动和入队仪式;要向大班幼儿提出要求,逐步养成小学生应有的行为习惯;进行毕业离园教育.(2)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3)培养学习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一定的读书技能;加强幼儿手的小肌肉协调的训练,培养正确的执笔姿势.(4)培养生活适应能力.
第四篇:2013年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b
2013年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B)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l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学前教育中对3~6周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是(C)。
A.托儿所
B.托幼园所一体化
c.幼儿园
D.SOS国际儿童村
E.儿童福利院
2.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的创办者是(A)。
A.陈鹤琴
B.陶行知
C.黄炎培
D.张雪门
E.蔡元培
3.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儿童主要在(A)中接受教育。
A.家庭
B.幼儿园
C.儿童公育机构
D.学校
E.学前班
4.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C)。
A.全园教育目标
B.中期目标
C.近期目标
D.行为目标
E.长期目标
5.我国幼儿园通常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这符合(B)。
A.独立自主性原则
B.发展适宜性原则
c.保教结合原则
D.综合性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6.(C)是幼儿园中全面负责幼儿生活与教育的人员。
A.园长
B.阿姨
c.保育员
D.幼儿教师
E.保健人员
7.学前阶段美的启蒙重在培养儿童(DE)。
A.美学的知识
B.审美动机
C.表现美的技能
D.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E.表现美的能力
8.(A)是增强幼儿体质的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之一。
A.科学的幼儿体育活动
B.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C.教师的示范作用
D.开展与体育相关的游戏
E.自由活动
9.幼儿园的“娃娃家”游戏属于(C)。
A.结构游戏
B.表演游戏
C.角色游戏
D.智力游戏
E.音乐游戏
10.幼儿夏季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应少于(A)。
A.3~4个小时
B.2~3个小时
C.5~6个小时
D.半小时
E.15分钟
11.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特点包括(BC)。
A.学习目的的强制性
B.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
C.学习动力来自幼儿内部
D.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E.学习方向的积极性
12.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由(B)决定的。
A.计划
B.目标
C.方式
D.评价
E.国家
13.在直观形象法中示范性最强的是(D)。
A.观察法
B.演示法
C.示范法
D.范例法
E.实验法
14.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取决于教育内容的(C)。
A.知识性
B.科学性
c.丰富性
D.专业性
E.生活化
15.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过程中,智育的核心是(B)。
A.记忆知识
B.思维能力
C.掌握技能
D.非智力因素
E.想象力
16.陈鹤琴几种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是(BDC)。
A.三角法
B.圆周法
C.混合法
D.直进法
E.螺旋式
17.下列功能中属于家庭教育功能的是(C)。
A.娱乐功能
B.组织生产
C.培养社会角色
D.繁衍后代
E.休息休闲
18.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与家庭是(B)关系。
A.领导关系
B.伙伴关系
C.监督关系
D.从属关系
E.补充关系
19.特别适用于与不易见面的家长联系的书面联系形式是(D)。
A.家长园地
B.问卷调查表
c.宣传板
D.联系手册
E.电话联系
20.幼儿园教的主体是(B)。
A.保育员
B.幼儿教师
c.保健医生
D.园长
E.教导主任
21.下列属于幼儿教师优良的个性心理素质的有(ABCD)。
A.理智
B.刚毅
C.热情
D.自主
E.偏心
22.幼儿教师晨间接待幼儿入园工作的重点是(C)。
A.与家长沟通、交流感情
B.督促孩子完成作业
C.检查孩子身心状况
D.提醒孩子尽早进入学习状态
E.教孩子礼貌待人
23.一位新人园的孩子问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下列回答中最合适的是(C)。
A.妈妈放学后来接你
B.你想妈妈的时候妈妈就来接你
C.你现在想妈妈了吗?妈妈一下班就来接你的 D.妈妈下午5点来接你
E.即使妈妈不来,老师会送你的 24.科学研究的特征是(ABCD)。
A.继承性
B.创新性
C.系统性
D.控制性
E.计划性
25.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的教育过程、心理现象的感性认识进行总结,得出规律性的东西的方法是(A)。
A.教育经验总结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访谈法
E.质性研究法
26.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出自他的著作(E)。
A.《大教学论》
B.《母育学校》
C.《世界图解》
D.《爱弥尔》
E.《教育漫话》
27.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B),特别注重道德教育。
A.感性文化
B.伦理文化
C.知性文化
D.智性文化
E.理性文化
28.上课时,教师对幼儿的坐姿要求应是(D)。
A.昂首挺胸
B.双脚并拢
C.把手放背后
D.坐稳且端正
E.幼儿自觉舒适即可
29.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B)。
A.创造性游戏
B.有规则游戏
C.表演游戏
D.个人游戏
E.集体游戏
30.让幼儿直接感知认识对象的方法包括以下(ACDE)。
A.示范法
B.范例法
C.观察法
D.演示法
E.参观法
二、填空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从年龄段上看,学前教育包括____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______两个阶段。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___现象及规律___的科学。
3.十八世纪以后___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___的兴起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社会需要。
4.格塞尔基于双生子爬阶梯实验,提出了成熟优势说__。
51__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___的双重任务是我国幼儿园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幼儿园的社会使命。
6.幼儿园保健工作要坚持__预防__为主的方针。
7.__全面促进幼儿素质和谐发展___ 是幼儿园教育的中心任务。
8.学前教育研究在抽样时应注意样本的____代表性和随机性______。
9.幼儿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教师代表社会需要提出的要求___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0.遗传素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__生理基础和物质基础____。
11.幼儿在游戏中,往往更关注___过程_______,而不是游戏的结果。
12.幼儿在游戏中总是_____成功_____体验强于_____失败_____体验,总是处于愉悦的情绪体验之中。
13.我国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幼儿园_____课程目标_____。
14.______家庭____既是儿童的初始生活环境,也是儿童的初始教育环境。
15.学前教育的工作对象是0——6岁的幼儿。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幼儿教育是指对0~6岁学龄前儿童实施的教育。错
2.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儿童优先”。对
3.为了让幼儿在艺术方面有所特长,可以暂时放松智育方面发展的需要。错
4.游戏是幼儿自觉的学习活动。错
5.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教育的区别就是小学开始分科教学。错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当前国外有哪些学前教育流派?
2.简析影响儿童发展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3.简述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4.简述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意义。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哪些?
2.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一、不定项选择题
1.C
【解析】幼儿园是对3~6周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儿童按年龄分班,小班一般有25名幼儿,中班有30名幼儿,大班有35名幼儿,每班有2名教养员,1名保育员,或两个班级合用l名保育员。
2.A
【解析】陈鹤琴在抗战时期创办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即江西实验幼师。
3.A
【解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没有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教育。
4.C。
【解析】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幼儿园课程的近期目标。
5.B
【解析】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儿童的不同年龄特征的需要。
6.C
【解析】保育员是幼儿园中照顾幼儿生活,同时也是从生活角度教育幼儿的人员。
7.DE
【解析】幼儿美育不是专业的学习,而是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8.A
【解析】@JL体育以增强幼儿体质为核心,科学的适合于儿童的体育活动是增强儿童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之一。
9.C
【解析】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
10.A
【解析】夏季幼儿的户外活动至少应为3小时。
11.BC
【解析】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
(2)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3)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
12.B
【解析】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其他要素抉择的依据和标准,并对整个教育教学起导向作用。
13.D
【解析】通过故事事例比较直观易懂。
14.C
【解析】内容丰富才能使得活动体现出多样性。
15.B
【解析】智育的核心问题是思维能力。
16.BCD
【解析】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17.C
【解析】家庭教育对培养个体的个性、社会性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18.B
【解析】家庭与幼儿园是天然的伙伴关系。
19.D
【解析】联系手册是记录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活动情况的中介方式。
20.B
【解析】儿童的教学中,教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学的主体是幼儿。
21.ABCD
【解析】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以及幼儿的向师性要求幼儿教师要有积极的良好的个性素养。
22.C
【解析】晨检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了解孩子昨晚和今晨的身体健康情况。
23.C
【解析】教师在幼儿交流时要把握幼儿心理状态。
24.ABCD
【解析】科学研究的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25.A
【解析】教育经验总结法是研究者以来自教育实践的经验事实为素材,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这些材料加以分析,概括认识,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的转化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26.E
【解析】英国的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根据培根的“经验论”论证了“白板说”,并提出TJL童体育、美育、德育和智育的具体建议。
27.B
【解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
28.D
【解析】因幼儿本身的特点,教师在上课时对幼儿的坐姿要求为坐稳且端正即可,其它选项对幼儿的要求不太合适。
29.B
【解析】教育者根据教学任务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
30.ACDE
【解析】直观法是让幼儿直接感知认识对象的方法,具体包括观察法、参观法、演示法和示范法。
二、填空题
1.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
2.现象及其规律
3.资本主义大工业
4.成熟优势说(或“成熟势力说”)
5.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
6.预防
7.全面促进幼儿素质和谐发展
8.代表性和随机性
9.幼儿教师代表社会需要提出的教育要求
10.生理基础和物质基础
11.游戏的过程
12.成功的失败的 13.课程目标
14.家庭
15.0~6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
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6岁前儿童的教育。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段儿童实施的教育。
2.答:正确。
“儿童优先”是建立在对儿童特质和潜能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儿童早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及其身心发展的不可逆性,要求对儿童应该是绝对优先。
3.答:错误。
幼儿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发展,各个方面不可偏废。
4.答:错误。
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而不是自觉学习。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要经过教师启发和巧妙指导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5.答:错误。
幼、小两个阶段的区别包含多个方面,分科教学只是学习方面。
四、简答题
1.答:(1)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根据人的心理是在人掌握间接的社会文化经验中产生和发展,认为有明确目的的教育和教学在学前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张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2分)
(2)强调外部刺激的教育理论,这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指导思想的一种理论。(1分)
(3)西方开放教育理论。(1分)
(4)认知心理学的教育理论主要运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和学习的认知理论。(1分)
2.答:(1)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儿童自身的能动性。(1分)
(2)儿童发展不是某种因素单独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地、系统地相互作用的结果。①遗传为儿童提供了发展的潜能,环境和教育以及儿童自身因素都是发挥潜能并将之转变为“显能”的现实条件。(2分)②儿童自身因素是所有的因素发挥作用的关键。(2分)
3.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与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获取大量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园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
(1)活动性与参与性;(2分)(2)生活性与启蒙性;(2分)(3)游戏性与情境性。(1分)
4.答:(1)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幼儿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其配合的情况。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同步,家长与保教人员密切配合,幼儿教育的效果就能得到充分的保持和扩充。(3分)
(2)有利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托幼机构的教师通常经过专业的培训,有丰富的科学育儿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托幼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使家长了解科学的育儿观念和方法,以便有效进行家庭教育。(2分)
五、论述题
1.答: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主要有3种,即分科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
(1)分科课程,是以科目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的一种方式。(5分)
(2)核心课程,又称为生活中心课程或单元课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幼儿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5分)
(3)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强调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课程内容组织的起点,重视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的变化不断调整和组织课程内容。(5分)
2.答: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少教师和家长对游戏都有不正确的态度,他们认为游戏并不重要,只有学习、上课才是重要的。其实,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我们应对游戏树立正确的观念。(3分)
(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2分)幼儿在生理上发育还很不成熟,他们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因而,有游戏生活的儿童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儿童,也只有在游戏生活中成长的儿童才会是身心健康的儿童。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2分)
(2)爱玩、会玩是评价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2分)由于幼儿游戏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水平,因此,会玩的儿童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在评价儿童的时候,教师应该把游戏能力也当作一项重要的指标。(2分)
(3)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2分)游戏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方式。游戏恰好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情绪兴奋,充分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由于游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自己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获得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从而终身受益。一些家长和老师力图让幼儿提早进入读、写、算的学科学习,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2分)
第五篇:教育学B,第三章
2,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异同点?
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不同点:1)从目标来看,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 传递长期创造和积累 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而活则主要是让学生获得 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 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从编排方式来看,学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而活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3)从教学方式来看,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 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而活则主要是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 去获得直接经验;4)在评价方面,学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结果,活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3,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代表人:卢梭。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代表人:涂尔干。
4,如何组建班集体:创造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班级发展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是管理的基本要素;合理的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作用;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5,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性质的根本所在,是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 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培养各级各类人才。6,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使课程、教学和教师真正的融为一体;也是教育教学繁荣的需要;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 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7,学生心理障碍: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的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社会生活。主要表现: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三类。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攻击、退缩、焦虑、恐怖。
8,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 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特征:指导性、综合性、操作性、预演性、突显性、易控性、创造性28,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 对实际教育活动 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功能有,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人的培养,课程选择及其建设,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通过价值、标准、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9,学生情感学校评价应注意的问题:一般采用观察法、问卷法;应尊重学生的 学校情感表现;应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10,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11,发展的时代特点:生理成熟期提前;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问题增多。
12,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3,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的、连贯的、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14,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的理性思维,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