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问题学生教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于对问题生教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袁忠军 东北师大附中 130033
摘要:对问题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本文就问题生的表现、成因以及解决的办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了相关的经验,期望会对广大一线老师的工作有些帮助。进而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字: 问题生 素质教育 情感育人
八年来,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深深地体会到对问题生的教育与管理已成为很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问题。问题生是班级和学校中一个不小的群体,班级要稳定,学校要发展壮大,对问题生的教育和转化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不断提升人的地位,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班主任在学生素质教育,特别是问题生的转化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八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对问题生的教育和转化进行了一些探索,总结点滴经验,但愿能对大家的工作会有所帮助。
一、问题生的外显行为和成因
问题生是相对优秀生和一般学生而言的。一般指学习上有困难而暂时落后或品德行为表现出现问题的学生。根据笔者对所带几个班级问题生的调查分析,其外显行为主要表现在:厌学,经常旷课,即使上课,也不注意听讲,甚至连书、笔记本等学习用品也不带;懒惰,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差,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没有上进心,意志力薄弱;自私行为严重,一切从自我出发,只图享受,不愿做贡献;认识肤浅,对同学的错误行为没有明确的认识,对社会不良现象和丑恶行为认识不清,不加批判,甚至崇拜和效仿。当然,并非每个问题生都有以上所有行为。
那么,问题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在对问题生调查分析后归结为以下原因。
第一、责任感不强,没有进取心。对青少年责任心的培养与教育是中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但有些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仍没有形成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这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严重失误。
第二、学习不勤奋,学习方法不当。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造成学习困难,成绩落后。如果教师不因材施教,不改变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终将使这部分学生放弃努力,悲观厌学,沦落为问题生。
第三、贪图物质享受,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优越,娇生惯养,从小养成了贪图享乐,不爱劳动,颐指气使的习惯;学习、生活得过且过,没有奋斗目标。有些学生因家庭破裂,父母离异,使其受到心灵创伤,缺乏关爱和管教,流落社会,沾染不良习气。
第四、教育偏差,促使变异。有的学生以前表现不错,由于教师的一时粗心大意,挫伤了学生自尊心或积极性,或家长望子成龙,野蛮教育,会使某些学生个体受到打击,心结不解,从此一蹶不振。还有的学生接触社会阴暗面太多,又不能正确地分析和批判,造成思想偏激,再加上教师和家长的不及时引导,会使其错误地认为金钱至上,知识无用。于是不思进取,不愿学习,只图享受。
二、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 创设问题生转化环境
对问题生的教育和转化问题是教师和家长的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家长双方共同创设各种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才能使问题生的转化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几年的教育实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和步骤:
第一、调查摸底,建立问题生成长档案。
对问题生的表现、家庭状况、学习状况,通过调阅入学档案,咨询接触过的老师和同学,直接观察等方式加以了解,并形成成长档案,记载现时及今后的情况。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转化教育的步骤和方法。并注意与班级管理活动相衔接。掌握情况后,班主任老师注意观察,发现有利时机,找问题生个别谈话。在肯定他优点的基础上,严厉指出其错误,分析错误的危害性。动之以情,晓知于理,使其受到强烈的情感刺激,内心深处受到震动,心理处于认知失调状态。然后给予正面教育,逐渐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第二、情感育人为开端,制度规范常抓。
作为班主任,应该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只要他不拒绝接受教育);特别是问题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班主任并不嫌弃他们,甚至能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班主任才能接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心里,为实施教育打下基础。但是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爷爷、奶奶的宠爱。对于老师给予他们的关怀和帮助往往心安理得,并无感激之情。因此,情感育人,只能作为问题生转化教育的开端,而不能期望奇迹发生。更重要的是以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经常性的规范,才能逐步消灭问题生转达化中的反复性,巩固其效果。我经常结合班级管理需要,引导和发动全班同学,特别是问题生展开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出适合班级状况,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班规,确立管理制度,在全班实行,并严格监督,做到奖惩分明。这样还能逐步培养他们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第三、全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问题生的教育与转化,是班级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班风学风建设来抓。需要放在全班全体教育的背景下进行,统一要求,统一布置,实现班级总体管理目标。然而问题生往往是班级管理目标实现的绊脚石,要实现班级总体目标,就必须给问题生开小灶,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实施个别教育。按照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把对全体学生的总体要求与对问题生的个别要求统一起来,实施个性化教育。问题生所取得的成绩既要与他的过去比,也要与全班比或与全校比。在与自己的历史相比中,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在与全班或全校相比中,找到差距,促其继续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也会不断的增强。
第四、赏识教育与规范教育齐头并进。
要使问题生转化,就首先要使他们正确认识自身。既不能以为自己反正就这样,一无是处,破罐破摔;也不能以为自己什么都好,比别人能干。不以自己的错误缺点为可耻,反以为荣。现在很多问题生都有后者倾向,如笔者所带00级和03级班中都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因此,根据强化原理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问题生的转化教育中,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他们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树立其自信心;但要防止他们有飘飘然的感觉。对他们还存在的缺点错误,要及时指出,并不断加以规范教育,促使缺点错误不断减少,优点不断增多。
第五、说教与实例相结合。
在问题生的转化教育中,班主任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工作中,笔者注意收集报刊杂志和学生生活中可用于问题生甚至是全班教育的典型案例材料、时事政策材料,在主题班会、班小会、讨论会上宣读,或在黑板报展示,或直接给问题生阅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受到教育,接受了老师的观点,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小看转化教育工作的示范性,因为榜样的力量往往是无穷的。
第六、正面教育为主,表彰奖励为主。
对问题生的转化教育,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要积极引导,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使他们明确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多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少注意阴暗面;要让同学正确看待阴暗面,并力求降低问题生对阴暗面的注意力。因为现在学生尤其是问题生的逆反心理比较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容易产生对错误行为的模仿。为了鼓励问题生的进步,根据强化原理,对他们的任何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而对于屡教不改的行为,要坚决批判,并以一定方法予以惩戒,促进醒悟。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体会到及时地恰当地运用表彰处进手段,确能在问题生的转化教育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七、综合运用多方教育力量,转化效果事半功倍。
我们在后进生的转化教育中,班主任是主要力量,但班主任也不要单打独斗,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在问题生的转化教育的不同阶段,问题生不同思想状态下,班主任可恰当应用学生工作部门领导的力量甚至学校领导的力量,家长的力量,科任老师的力量,学生干部的力量来共同教育问题生,往往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问题生在转化教育的某个阶段某种思想状态下,班主任的话不一定能够听得进去,而其他某个领导、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话却很能听得进去,效果很好。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洞悉这一切,运用好这“四两拨千斤”的机会。相信你会获得意外的惊喜。
第八、勤与紧是问题生真正转化之关键。
在问题生的转化教育中,班主任是中心。班主任一定要勤于工作,将问题生系于心里,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态,及时反馈和强化,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班主任懒一点,问题生可能后退一大步,因此,班主任对问题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必须抓紧抓好,常抓不懈。问题生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反复性很强。工作一旦停顿,滑坡就很大,前面工夫就白费了,还给后面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记得我有一次外出,短短几天就使一名问题生公开逃学,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这项工作中的勤抓紧管,是保证问题生能得到真正转化的关键。
第九、教师言行特别是班主任言行是问题生在转化的根本保证。
根据“替代强化”原理,老师也是学舌功能极力效仿的“榜样”。在问题生的转化过程中,领导、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慎的一句话,就会使问题生的转化陷于被动,甚至向相反方向发展。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对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耳濡目染,对教师的正确教育往往听不进,甚至据“理”反驳,替自己辩护。这时,我们老师要做到不焦不燥,不温不火,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千万不要强词夺理,以老师的威势吓人。尤其不要口言不慎,挫伤问题生自尊心。对社会丑恶现象,学校管理中的问题,要与学生共同探讨。让我们能正确认识,积极对待。学生的意见宜疏不宜堵。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另外,班主任不得随意讲话,任意表态,要对自己所讲的话负责。班主任要求学生做的,自己率先垂范;班主任要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就要言必行,行必果;切忌在同学面前夸夸其谈,最后不落实。班主任要用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学生,如果自己有错,也要有勇气在同学面前公开道歉。笔者在班级管理中也自订班主任应遵守的目标,向全班公布,请全班同学尤其是问题生监督,问题生发现班主任都按要求做了,也无话可说,自觉按班规要求去做。
问题生教育和转化是一项经常、艰巨而细致的工作,而转化一个问题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的意义是同等重要的。班主任应提高理论修养和自身素质,要有自我牺牲精神,勤于工作,要力求学校、家长、社会相互配合,要创造性开展工作,这样才会卓有成效,更好地完成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目标。
作者简介:袁忠军,男1972年12月1日出生,1997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政法系,2004年获得东北师大教育硕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有多篇论文入选国家、省、市级相关刊物中。
第二篇:关于“问题学生”的几点看法
关于“问题学生”的几点看法 ——普通中学日常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王 利
哈尔滨市的十五中学校
2004-10-18
在学校的德育管理当中,所有的工作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的部分:日常管理、活动管理、资料整理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虽然这只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而做的粗略划分,但是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四个主要的部分。
在日常管理当中,包括学生的养成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卫生纪律检查、学校德育管理规章的制定和执行等。而在这些所有的管理工作当中,学生的养成教育最为让人感到吃力。同时也最无法遵循固定的可操作程式。大多都是依靠学校的德育管理者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从有关的资料和身边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由于目前的在校学生独生子女几乎占百分之百。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就相对的呈现很多新的趋势。
通过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十分明显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象:
学生当中存在着帮派现象。
现在的学生当中的帮派现象多存在于同班级或者是同学年,更有甚者是存在于校际之间。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因素:
由于共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促成了一部分学生的联系相对紧密。这种共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包括共同的班级,共同的学年,共同的家庭居住地,或者是共同的家庭境况。
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一些学生交往紧密。这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包括:学习程度、共同嗜好(如吸烟、上网、体育活动、服饰着装等)。其中以由于不良嗜好而结合成的小群体给学校和家庭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最为危险。
由于相互的利益驱使,使部分同学结成一个个小的群体。在众多的利益当中,以彼此的所谓“安全”“威望”利益而结成的帮派,给学校的德育管理带来的工作困难最突出。往往使一些班主任、甚至是学校感到束手无策。并且一般的学校都会存在着几个甚至是多个十分难缠的“领袖人物”。
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往往还相互交错。往往一个相对稳定的小群体的存在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因素所促成的。这就给学校在教育和管理学生当中的不良行为和处理突发事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家庭教育影响学生在校的表现,部分家长把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功能仅仅理解为看护作用。
由于当前的社会处于观念和构成变革时期。最先冲击人们意识观念的就是子女未来的出路和前途问题。这个问题,当然在过去尤其是城市当中也同样存在。但是,目前的学生家长对自己子女未来的关注重心已经较从前发生了变化。从前的家长意识当中关于自己子女的就业出路大致是有个工作就行,多数不考虑工作是否稳定。而现在的家长在考虑子女就业出路的时候添加了很多因素。例如:工作的性质,工作的环境,工作的发展前景等等。同时,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受当前社会就业所面临的压力的冲击,在子女的择业考虑上,就力求先下手为强,不惜发动自己所有社会关系和倾尽自己的财力所能,为自己的子女寻找就业门路,而忽略的子女的未来的生活前景。而学生自己,也被父母们的种种“设想”所诱惑,变得没有压力、在学校没有进取心的群体。很多的学生唯一等待的就是自己一朝离开学校奔向父母为自己谋求的“理想工作”。
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社会现象也促使了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不思进取。这种社会现象就是各种名目的办学实体的出现,各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凭借一定数额的学费而成就自己的未来升学而不是求学之梦。有的学校的招生标准中,分数已经不重要。给人的感觉学费才是唯一。并且还附有各种美妙的就业前景说明,这样就更加吸引了一批家长和学生,把在中学仅仅当成了一个获得初中毕业证书的手段。因为是义务教育,不可能有不毕业的学生。
在这样的家庭引导之下,学生在校不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关心自己的在校表现,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把在正常上学期间的来来去去当成了炫耀自己轻松悠闲的机会。
另一个方面,由于当前的社会变革对家庭带来的冲击,单亲家庭增多。有些家庭的监护人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只能保留在提供衣食住行层面上。有些家庭或者是因为生存压力问题、或者是因为工作性质问题、或者是因为个人由于家庭问题而带来了人生观的变化,而使应该进行的家庭教育、家庭引导和家庭关怀无从谈起。这样,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很可惜地残缺了。这样,学生身上逐渐积累起来的问题,就全部要学校来面对。也使学校的教育变得单薄无力,因为它缺少的是良好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
根据实际工作中接触的具体实例,多数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和祖父母代管的家庭相对较多。
社会环境影响在校学生的表现和学习状态。
当前的社会,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伴随着社会整体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文明的副产品。一些对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的现象、观念也在影响着在校的学生。
这里,典型的就是不加限制和有序规范管理的网吧业的兴起。应该说,互联网不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而这里承担责任的应该是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和相对滞后的学校硬件建设和办学观念的更新。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接触新鲜的事物。但是我们缺少提供这种良性接触的必要准备。
同时,宣扬色情、凶杀、金钱观念、名利观念等内容的影视媒体作品,也在对在校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着影响,有的时候甚至是巨大的影响。不容回避的是,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生活观念,已经渗透入校园。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当中,早恋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相关问题,已经是屡见不鲜。
同时,由于社会对过去传统教育的改革,对教师这一职业也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要求。这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但是,现在有这样一种社会舆论风气:教师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批评的职业,是一个任由舆论宰割的群体。老师只要是工作上有失误或者是错误,就十恶不赦。甚至是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意味。其不知,学校仅仅是一个最最基层的事业单位,它的职责仅仅就是按照上级的要求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而已。这样,就使得某些教师产生了畏缩不前、不敢探索、求安稳、少创新的心理。因为,在现实的教师的个体劳动当中,没有可以提供承担尝试风险的后盾。所以,自然就扼杀了冒险的勇气。殊不知,很多的成功经验都是来自于冒险的探索。
教师的这种心态,自然也就影响到在校学生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
以上陈述和简要分析了当前作为普通中学德育管理上最常见的几种现象。下面就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谈几点针对“问题学生”的工作体会。
首先,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改正不良在校习惯,重要的是摆正教育者和德育管理者的心态。
学校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义务,这勿庸置疑。而作为学校德育的管理者,就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这些发生在“问题学生”身上的事件。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德育管理者,无可回避,也没有搪塞敷衍、得过且过的余地。因为这是责任和义务,是一份良知和热忱。同时,教育者和管理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各尽职责。
其次,在对待“问题学生”上,要因人制宜,灵活机动。千万不可以百事一个面孔,人人一个腔调。务必要走出:训斥——惩罚——请家长——放任不管的怪圈。
这里介绍几个本人认为比较有效的办法,同时也是教育者在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平等对待这些有问题的学生。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遮掩的结果就是治标不治本,造成问题学生的问题反复常发。作为教育者如果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帮助出现问题的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分析清楚是偶然事件还是长久性问题。
教师如果以朋友的身份或者是更亲近的角色来与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交流,会很容易消除学生抵触情绪,很容易深入到问题的内部。•
淡化问题,追求态度。
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无论是偶然事件还是积习,最好不要直接询问学生对问题的对错表态。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敷衍或者抵抗到底的情绪。
最好是跟学生说清楚,他身上出现的问题,是正常的,是合理的。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是自然规律。然后在适当的交谈机会指出,不良的行为习惯与在校的学生身份不适应。接着与学生一起探求出现这样问题的多种因素:家庭的因素、环境的因素、教育者自身的因素、个人自制力方面的因素等等。本人认为,重要不在于出现问题的学生是否认错,而在于学生是否向你说了实话。强调学生对待问题的诚实态度,这才是突破学生心理抵触情绪的关键。•
积极寻找教育同盟,从学生群体内部征得支持帮助的声音。
利用表现较好的、容易起到带头作用的同一类型或者与出现问题的学生容易接近的学生来辅助你的教育和引导。这样,多了一种帮助教育的声音,也弱化了在教育学生当中很容易产生的“敌我”对立冲突。
由于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并且能接纳自己的群体或者是人际关系。他们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十分相信和依赖他们认为的“朋友”,而忽略师长的教育引导。利用他们讨厌孤独、害怕失去朋友的心理,在他们的周围寻找帮助教育的有力资源。这样,就扩大了作为教育者的阵线,也使原本空洞的说教,更加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
给与宽容,给出现问题的学生以思考和对比的余地。
学校的德育教育,如果要想做到把学生身上的所有不良行为和习惯都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是一种梦想,更是教育者的一种幻想。无论是学生的自身发育阶段特点还是学校教育的现实状况,这都是无法实现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只能从:发现——教育——引导——巩固这个环节上有所作为。
原谅出现问题学生的错误或者不当行为,这不是退缩和忍让。而是我们在工作中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和对比的余地和空间。如果属于偶然事件,通过教育学生应该会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而如果是习惯性问题,那么仅仅凭借学生一时的、甚至是被逼无奈情况之下而作出的悔过认识,根本也达不到教育和帮助的目的。而且,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这也就决定了教育学生和学生不良习惯的改变也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育者要勇于面对学生做自我批评。
作为自然人的教育者,必然也会在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和偏差。如果,教育者把自身定位为十全十美的真理化身,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作为教育者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这样一种自我维护的心理。其实不然,如果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一位敢于承认自身失误或者不足的师长,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试想:如果在学生心目中你存在的缺点或者不足你自己都不敢于承认,那么,你如何有理由让一个未成年人来向你坦白他的不足和缺点呢?恰恰相反,如果你所承认的自身不足或者是缺点,与学生内心当中对你的评价正好吻合,学生会做如何感想?我想,“老师也有错误和不足,老师已经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了!”——这样的认识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这样也消除了这样的一个错误定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学生永远是错误的!其实,不用仔细分析,这是一个很荒谬的定式。而当前的事实是:我国的国情并不是民族中最最优秀的人来从事教师这样一份职业!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个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而已。
教师要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敢于许下从承诺,用自己的承诺来促使问题学生的承诺行为。
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教育者和学校德育的管理者,要善于在心理年龄还处于不是十分成熟的学生身上,运用好诚信的力量。实际的工作中,任何一名学生,即使他在老师的心目中是无可就要的坏孩子,他仍然有渴望他人相信的愿望,也有为了诺言而努力实践的决心。只是他们还缺少坚持到底和抵制诱惑的能力。
同时,这也是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差距的有效手段。如果,你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上兑现了你的承诺,那么,就在今后与该同学的接触中占据了情感优势。同时也彻底打破“学生害怕老师”这个十分荒唐的认识。让学生在亲近你的过程中,对你产生信服和尊敬,在信服和尊敬的过程中,来约束自己的同样错误出现的几率。这样,由一个强制的过程到了一个自然的过程,自然有很好的实效作用。•
不要忘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给他们提供在其他同学、老师面前为同学或者学校服务的机会。
在同身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点。往往会有这样的现实:身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自己感觉到自己一无是处。首先是学习不会太好,品行又不为老师所欣赏,而且经常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警察与小偷。甚至连这些学生自己都会认为:坏事再多一件又如何?老师也会这样认为:坏事不是他又是谁?这样就会在学生的心理产生这样的怪念头:我除了捣乱之外,还是捣乱;经常自己也有这样的疑惑:我除了坏事还能做什么?
这样,势必会使这部分学生破罐子破摔,行为和心理恶性循环。但是,如果老师在教育和帮助的同时,有目的地给这些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面前展示出他们不但愿意为同学们提供服务,而且还会很出色。这样,就会大大地改变他们日常行为的内容,同时也会改变他们留给其他人和自己的印象,增强他们做有用人、做有益事的信心。•
善于在交谈中发现问题学生的痛处,由痛处着手,容易软化已经冰冷的心灵。
在接触有问题的学生的时候,往往你会不经意间发现:当你无意中提及的某个问题,会使该同学沉默不语甚至是流泪。这时,就应当善于利用这样的机会,为学生着想,明确地表明你的观点立场,说上几句为学生着想的话。
一般,容易出现问题的学生,在家庭或者社会接触的氛围中,总是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令学生感到无法启齿或者特别伤感的事情或者人。一般这样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在家庭中。例如:父母离异、父母关系不和睦、父母行为不检点、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父母只为忙于生计疏于情感关怀、身边某个人给予的最伤害学生的打击等等。这些方面老师一旦遇到,就应该明确自己的立场,为学生说上几句公道的话,给予学生应该得到的关怀和宽慰。同时,给予正确的认识和鼓励,弱化这些不利的影响。
类似“改变不了环境,就努力早就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就暂时不要让它成为幼小心灵的阴影”等等,这些方面的话语和交谈内容,往往会给予学生一种被理解的感动。
以上是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些办法。当然,这些办法并不是万能的,万能的不是办法,而是善于灵活运用类似办法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办法,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才是这些办法的根本。无法深入到学生看似成熟但还未成熟的心里世界,注定会影响德育教育的时效。
第三篇:对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若干看法和建议
对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若干看法和建议
陈云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引导中小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并解决中小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确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供参考:
1、要继续在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讲座:
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及人物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就中小学生会出现的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现象作专题讲座。使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预防和及时治疗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并努力培养健康心理。切实有效地在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迅速普及心理知识的最佳手段。现在国内尚无统一的适应中小学教学的心理教材,教师可自行选定合适的心理学书籍,编写教案,但要注意遵循基础性、实用性的原则。
2、搞好心理卫生宣传工作,创建多种心理咨询方式:
学校可定期出心理卫生板报,介绍中小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病例、预防及治疗,拓宽中小学生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学发展现状。同时,对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机构,通过有关心理工作者回答问题、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等方式,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在解救学生心理危机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心理冲突、情绪冲动、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都是一时性的,经过心理咨询者的开导会中止其继续恶化,并且可以引导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化。心理咨询的方式颇多,对中小学生较为实用的有:(1)门诊咨询。由专门心理咨询人员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解答问题、沟通情感,以达到解决一般性心理问题的目的。(2)专栏咨询。在学校心理宣传板开设专栏,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作答。(3)信件咨询。对于性格内向、难以启齿的问题学生,通过信件往来,提供缓解其心理危机的忠告,劝慰法解决其心理问题。(4)网络交流,受时空限制小,也可最大限度的打消问题学生的心理顾虑,保密性强。
3、建立一种双向式的学生档案:
这种学生心理档案应具备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基本特点、就学变迁、身体状况、家庭情况、通讯地址等。(2)主要的心理表现:学习能力(包括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同学关系、个人修养、情绪表现、学校行为、适应性及安全感等。(3)主要的心理问题:包括认知性的和情感性的。如学习无能、记忆力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孤独不合群、抑郁症、恐惧症、多疑症、狂躁症;焦虑、强迫现象、早恋现象、幻觉等。(4)引起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自身因素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5)矫治措施:结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对策,确定有专家指导的综合性矫治方法及步骤。(6)小结:对学生个人心理档案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分析。从方式上,这种学生心理档案还应该是双向式:即这个档案一式两份,一份由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综合填写,具体掌握;另一份由家长协同学生自己填写其中大部分的内容,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教育。这样,只要将师生两份档案的填写内容进行比较,就可找出其中偏差,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对中度、重度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做到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工作人员与问题学生直接交流,根据心理学基本观点和患者的实际,运用语言向问题学生解释,以消除其心理障碍。如对考试焦虑症的治疗(治疗方法可参考有关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另外,还可采用读书疗法,治疗中有目的、有组织的选择一些有关人生观、哲学、伦理道德、身心保健及诗歌等书籍让问题学生阅读,还可让学生自己吟诗、写读书感想和体会,写日记,使之心理矛盾得到消除、转移,达到身心松弛和净化的目的。
5、教师们要将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义务,每位教师都应该了解一定的心理学常识,掌握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并努力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探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依据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等。
总之,根据我国心理学发展现状和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中小学校重视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利在千秋。通过种种举措,旨在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保持健康完美的心态,意义深远。
第四篇:当代的家庭教育问题及看法
当代的家庭教育问题及看法
现在网上出“狼爸”,“虎妈”,“猫爸”和“番茄妈妈”等,他们各自的家庭教育风格。他们的孩子考上了那些众人所向往的高校,踏进成功的殿堂。
狼爸--萧百佑,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的教育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
虎妈--蔡美儿,其女儿进入了哈佛、常春藤名校,她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猫爸--常智韬,他女儿常帅被称为是“跳舞跳进哈佛”的,他尊重女儿的想法和选择,给孩子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请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情况,如实填写下列问题
1.你会给你的孩子制定一系列家规吗?
(B)
A.会
B.不会
2.对待孩子犯错误,你会怎么办?
(B)A.打骂
B.和孩子讲道理
C.不管不问
D.惩罚(不给吃饭等)3.你会让你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按你的想法与套路吗?(B)A.会
B.不会
C.无所谓
4.你多久会和孩子交流一次或谈心?
(C)A.每月1-2次
B.每月3-5次
C.每月5次以上
D.从来不 5.孩子的想法你会(有)仔细听(过)吗?
(A)
A.总会(有)
B.有时会(有)
C.很少会(有)
D.不会(没有)6.你是否会拿你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D)A.经常会
B.有时会
C.很少会
D.不会
7-8请有孩子的家长填写
7.你认为你的孩子每天过的开心吗?
(D)A.挺开心
B.一般般
C.不开心
D.不知道
8.你的孩子是否叛逆?
(A)A.是
B.否
9.你对狼爸虎妈等人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有什么看法,请简单谈谈。
真心不知道啊 我觉得这个事见仁见智的吧
(谢谢你的配合)
第五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以武威市长城乡为例
孙永强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乏。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共同关注和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on a few new views
-The case of urban and rural Wuwei City
Sun Yongqiang(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Humanities, Gansu, Lanzhou, 730070)Abstract: The current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education, outstanding problems: the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bsence, lack of social education.Children left behind is accompani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labor force generation, and long existing social problems,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future population and labor force training, related to the coordination of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ddress the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from the government, school, family and social aspects of finding measures of common interest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education,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一、针对武威市长城乡留守儿童的实地调查。
1、调查的目的:本文立足于对甘肃省武威市长城乡留守儿童的个案情形调查,综合现有研讨结果,通过案例剖析、研讨,探讨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采取实地调查研讨的方式,以小见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形成、现状以及留守儿童教育所面临的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试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发生的原因以及引发的社会问题动身,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2、研究对象:甘肃省武威市长城乡留守儿童家庭100户。
3、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先从武威市长城乡所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随机抽取100户家庭,对其进行上门采访和对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4、调查的时间:2011年2月24日星期三。
5、调查的内容: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否双双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谁;留守儿童 与监护人之间是否有矛盾;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多久联系一次;留守儿童的父母多久回家一次等问题进行调查。
6、调查表的分析:本调查问卷于2011年2月24日发放,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5份,回收率为 95%。问卷总共涉及了10个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调查具有针对性,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出关于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7、分析结果:长城乡在外务工人员达八千多人,超过全乡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夫妻双双在外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因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调查问卷显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83%。由叔伯舅姨等亲戚照料的占12%。有哥哥姐姐照料的占1%,寄养在邻居家的占4%。“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其中62%的家长一年回家一次,有进13%的家长两年以上没有回过家。“留守儿童”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至少要一个月才能联系一次,半年以上联系的占63%,有的一年到头都没有联系。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有63%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8%的孩子表示“无所谓”。在生活上,“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矛盾的占41%。其中经常发生矛盾的占20%。在学习上,51%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遇到困难时有无助威。在与同学的关系上,43%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过同学的欺负。在回答“平时父母不在身边,你最盼望什么,最担心什么,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时”,有81%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们的关爱;有73%的孩子表示最担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8%的孩子表示面临的最大困扰是遇到困难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8、得出的结论:通过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调查数据分析和整理,可以得到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
1、思想上,留守的孩子会比较自卑,比较返古的,跟爷爷奶奶长大,多少带点繁文缛节,没有见过大世面,好奇心很强。见解跟老一辈有很多相似之处。
2、行动上,有很多的约束感,很多的事在很有把握的轻况下,却不敢去做,害怕做错自己没有强大的后台来收拾烂摊。
3、生活上,恶习很多,但都不是很明显,别人看的见,自己却不以为是,就是自我观察力很差。
4、心里上,始终像一个噩梦,有个缺陷。可以说是一个不可以弥补的缺陷。确切点就像带有先天残疾一阳的感觉。
二、关于长城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农村“留守指因父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 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照顾, 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 年龄在6岁~16 岁之间的儿童。这是在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移及其我国城市农村户籍二元制限制所形成的现象。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观念认识错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三、武威市长城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形成的原因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从家庭方面分析,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虽然弥补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但是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再加上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祖辈照看他们对于孩子的溺爱,这些情况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 “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愧疚,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所以习惯用金钱弥补愧疚。他们往往会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2、从学校方面分析,农村的教育水平低下,教育体制不完善;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学习情况无法与其父母交流;祖辈的文化程度很低,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到位等一系列原因都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严重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3、政府和社会方面分析,政府没有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采取实质性的措施, 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和财政投入;社会中有许多不良的社会环境,如网吧、游戏厅、舞厅等场所将使留守儿童误入歧途。
四、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我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全力支持与通力合作,才能共同改善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才能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巴、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文献综述
[1]文尚卿.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农村经济.2010,(06).[2]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农村经济.2010,(03).[3]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现状教育论丛.2010,(01).[4]张云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张玉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成因探析.科技教育.2010,(04).[6]张文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7]黄艺的.“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初探.南方论刊.2009,(01).[8]赵洪国.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科技文汇.2007,(07).[9]郝志瑞.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社会科学.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