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基础教育:30年的回顾与思考》心得体会
学习《基础教育:30年的回顾与思考》心得体会
杜建清
学习了王晋堂先生的《基础教育:30年的回顾与思考》后,感触很深,回顾中国这三十年来的教育,确实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云开雾散,迎来曙光了。
一、新中国的教育,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l949年~l966年17年,这一阶段在“文革”中被称为“17年修正主义黑线”,是“资产阶级统治教育的17年”;第二阶段是l966年-1976年,“文革”l0年;第三阶段是1978年~2008年,改革开放的30年,当然,之间还有1977年,算是一个过渡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基础教育发展,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高考制度的恢复,到现在高考的录取率达70%以上;从教育的产业化,人民教育人民办到现在的实实在在的义务教育,不仅是义务教育,还是免费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的转变,这真的是可喜的变化,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没有基础教育就谈不上上高一级的学校,更谈不上科教兴国。
二、王先生的文中写到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也有同感。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其外在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据2006年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睡眠达到6-7小时的为34.21%,5~6小时的为l6.38%,有六成多学生睡眠不足7小时。二是体质下降特别是近视率上升令人
堪忧。2005年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结果表明,l00个中小学生中,有25个学生超重或者肥胖(人称“小胖墩儿”)。虽然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是体能素质如肺活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指标20年来持续下降。近视率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近视率分别是31.10%、62.12%、77.88%、86.42%。三是由于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被剥夺了平时特别是双休日休息的权利。而在学校教学安排上,存在课程门类多、教材内容过深过多、中考高考压力大的突出问题。虽然,学生大量的做练习,但事与愿违,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多大的提高。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业负担(完成作业反复练习的时间与课外辅导时间)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该调查以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为调查对象)没有线性关系。这等于说,补课”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没有明显效果。这个结论,对于热衷于给学生补课的教师、家长、各种名目的补习学校和家教不啻一颗摧毁性的重磅炸弹!整个社会都应该重新审视当前的“补课热”了(包括现在的补课热)。
三、王先生文中谈到了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义务教育法的修订,经历了漫长的20年,终于在2006年6月2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联系这20年来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新《义务教育法》有以下5个“亮点”:
1.从“缴费”的义务教育到“免费”的义务教育。
2.从“重点校”体制到“均衡发展”的转向。
3.从利用义务教育资源创造利润到教育公益性的回归。
4.重申了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5.有了“问责制”。
确实在这20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重点校”的路径与教育公平的矛盾、择校风与高收费乱收费的关联、“教育产业化”理念的滥觞与义务教育公益性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等,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
总之,我们的教育现在已经开始走向了成熟,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以及党的十七大报告里,胡锦涛总书记的相关表述,“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的明确的教育方针。“均衡”与“公平”是回顾与思考30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得出的结论。今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强调,今年全国人大仍然要把《义务教育法》执法情况作为重点检查对象。中央态度明朗、旗帜鲜明。所以,我们可以相信,中国的基础教育一定会沿着均衡与公平的道路健康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年精神文明建设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30年精神文明建设回顾与思考》调研提纲
1、对改革开放30年首府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评价?
答:在首府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下,首府的市民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也有所提高。我区的经济也有飞速的发展。
2、对改革开放30年,全国、全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哪些重要会议和重大部署?
答:①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②中央召开精神文明建设会议“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中对中央国家机关“十一五”期间和2006年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③内蒙古精神文明研究会成立大暨公民道德建设研讨会。④内蒙古研究部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⑤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⑥全国人民开展“八荣八耻”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⑦奥运会的召开,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使国名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3、你记忆中,改革开放30年首府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哪些深远的重大活动?(市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答:①每届的《昭君文化节》和《国际草原文化节》的成功召开。②关于中小学生道德规范的教育。开展市民行为陋习,深入开展“与文明同行,做可爱的呼和浩特人” ③继续深化“六个百万”(百万市民治环境、讲公德、明礼仪、铸诚信、强素质、献爱心)活动的同时,围绕做大、做实、做强的思路,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④以落实“五个一批”为抓手,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组织化程度。⑤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为构建市民终身教育体系提供项目支撑。创建“学习之城”是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科教兴市的重要抓手。
4、首府市民素质最差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最突出的都有哪些不文明的表现? 答:我觉得最差的时候是1998年到2000的时候,当时只要有个墙角的地方,不是垃圾堆,就是“厕所”,随地大小便的人随处可见,马路上也很不整洁。
5、首府市民素质是什么开始有所提高,具体表现?(也可以列举人和事)答:我觉得大概是2005年以后,府市民素质开始有所提高。随地大小便的很少见了。马路上也很干净,很整齐。十字路口的秩序也很井然,闯红灯也很少。
6、你认为首府精神文明建设有哪些成就?
答:①新修了很多公共娱乐场所(如东河广场、成吉思汗广场、各区区政府广场、大青山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场所)②新乌兰恰特大剧院和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③新建了很多公共厕所,为市民提供了而方便。④道路扩宽,路灯明亮,路牌清晰。⑤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增多。⑥新增马路上的垃圾筒,给我们带来了方便。
7、你认为首府精神文明建设有哪些宝贵经验?
答:①帮助未成年人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②在全区和校园中开展“我为首府提建议”的活动,向全区市民征求意见。
8、你认为今后应该如何更好的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答:①增加一些大型首府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②开展首府精神文明建设进校园活动。③在大街醒目地方增设标语。
答题人:呼和浩特市第39中学高二(3)班,罗森蔚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第三篇: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习近平[推荐]
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
习近平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很不寻常的30年,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党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值得大书特书。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党的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这30年的历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于以上考虑,我今天专门讲讲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30 年党的建设时间跨度长,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是一篇很大的文章。这里,我只是从有限的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认识和思考,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一、30年党的建设的历史背景和伟大进程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开启了党的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总结这30年党的建设,必须与党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必须把党的建设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考察、去把握。
(一)这30年党的建设,是在世界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整个世界发生了大变化大调整,这种变化和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西方资本主义出现种种新情况,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所有这些,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与时代、实践和科技的发展相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竞争浪潮,这个浪潮涉及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变化,给我们党和党的建设带来许多新机遇,有利于我们科学、全面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紧跟时代进步潮流,有利于广大党员和干部开阔视野、树立世界眼光,焕发自强不息、奋力拼搏、改革创新精神,同时也给我们党提出不少新挑战新考验。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切实解决好这个重大课题,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我们党的领导素质、执政能力特别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这30年党的建设,是在我国经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的国内环境中进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世界发生大变化大调整的时期,也是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到内陆,从东部到中西部,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势不可当、蓬勃向前。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巨大解放,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发展,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带来了党的建设的新进步,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考验。如何在深化改革中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效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对党的肌体的侵蚀,坚定广大党员、干部正确的理想信念;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的情况下适应新要求、学习新知识、锻炼新本领,既防止外来的错误和腐朽没落思想文化的渗透,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又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同样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重大课题,是我们党必须经受住的考验。
(三)这30年党的建设,是在党的队伍和自身状况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世界上党员数量最多的特大型政党。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的党员总数是440多万,他们基本上都参加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和对敌斗争的锻炼。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的党员总数发展到3600多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入党的。到2007年底,全国党员总数已达到7400多万,近70%是改革开放以来入党的。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党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但一批又一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以及新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被吸收到党内来,为我们党增添了新鲜血液,从而使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得到新的改善和优化。毫无疑问,党员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壮大和充实了党的力量,是我们党兴旺发达、富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使教育和管理党员的任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繁重。如何把广大党员教育管理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如何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党的自身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还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并不断发展,人们的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活动的范围和领域也更加广泛,流动性比过去大大增强。截至2007年底,全国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就业的党员总数为400多万,全国流动党员为200多万。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工作如何切实有效地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如何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的工作,切实把这些领域的群众团结和组织在党的周围,这无疑是党的建设一个崭新的课题。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利益诉求不仅会在干部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也会在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不同部门表现出来。如何既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的蓬勃活力,又始终保证全党同志按照党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防止和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的现象,这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不少,都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
总起来说,这30年党的建设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的大环境中进行的。我们党自1949年在全国范围执政以来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重大转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8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也反映出执政党不同于领导革命的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领导计划经济的重大区别。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党要艰难得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党比在封闭半封闭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建设党所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30年来党的建设经历了波澜壮阔、与时俱进的伟大进程。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这11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创立邓小平理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党面临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就是能否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从困难中重新奋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这次全会形成的实际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勇敢地担当起这个艰巨使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在这个进程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党中央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其中包括:为健全党规党法,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党章;根据历史转折的新要求,提出在革命化的前提下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调整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推动新老干部的交替与合作;从1983年起用3年时间对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恢复和新建各级党校,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出并探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党政分开、下放权力、精简机构、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采取了若干改革措施,等等。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1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因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进步,才从根本上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起步和不断推进,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和不断发展。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这13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了21世纪。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政治**,国际局势风云突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紧紧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继续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在这个进程中,党中央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及时作出一系列重要决定,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全面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作风不正、纪律松弛等突出问题并取得明显成效。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继就全党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等作出了部署。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从1995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农村基层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工作。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总体部署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五大以后,在全党兴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明确提出把符合党员条件的新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果断作出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和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脱钩,实行收支两条线、工程招标、政府采购制度等重大决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这13年,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遇到的关系我国稳定、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政治、经济、自然风险频频发生。我们党所以能够经受住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根本的一条就在于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到现在的6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这个进程中,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党的自身状况,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执政能力建设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各项部署。在思想理论建设上,先后部署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出版并组织全党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上,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注重在基层和生产一线锻炼和选拔干部,先后颁布《公务员法》 和一系列法规性文件,积极推进地方领导班子配备改革,下发《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颁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06—2010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和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在党内民主建设上,健全和完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选举制度改革,颁布《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建立巡视制度。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先后下发加强农村、街道社区、中央企业、高校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意见,拨专款加强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和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在反腐倡廉建设上,颁布实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看到,30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这30年党的建设伟大实践,是一个不断总结和运用经验的历史进程。我们党不仅科学总结自身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和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经验,而且科学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不仅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而且科学研究世界各国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正是通过这种多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使党的建设工作在历史的比较、国际的观察、现实的把握中开阔了视野、深化了认识、提高了水平。这30年党的建设伟大实践,又是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30 年来,我们党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仅为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党的自身建设也在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得到了改进和加强。
二、30年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30年党的建设在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中与时俱进,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多方面的、有目共睹的。这些成绩和进步,我体会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思想路线对头不对头,对我们党和党的事业至关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党领导和支持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所以意义重大而深远,就在于这场讨论冲破长期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恢复了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打开了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思想闸门,使我们党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30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世界、指导实践,坚持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创造中总结经验、吸取营养,努力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于创造性。在党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广大党员和干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讲求实效在党内形成风气,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可以说,这是30年党的建设取得的根本的、最富有意义的成绩和进步,必将在今后党和国家生活中长期发挥重大作用。
(二)确立和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党的政治路线是党根据自己的性质、宗旨、最高纲领和一定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制定的行动基本准则,是党的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方针政策的“纲”。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党的政治路线出了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还以阶级斗争为纲,长期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这30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以新的面貌和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的一条就是确立和毫不动摇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30年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求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全部工作之中。特别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在遇到各种干扰的时候,我们党都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头脑,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从而使党的基本路线日益深入人心,全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这同样是30年来党的建设取得的根本的、最富有意义的成绩和进步,同样将在今后党和国家生活中长期发挥重大作用。
(三)坚持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在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我们党不负时代和人民的期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以后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相互衔接、相互贯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这个理论体系,是30 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政治上的最大收获。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共产党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30年来我们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活动,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党始终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党员和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就跟进一步,着力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帮助广大党员和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可以说,这30年是党的理论创新相当活跃的时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普及的时期,也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被越来越多的党员和群众所学习、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理论成果变为巨大物质力量的时期。
(四)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在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党的组织路线是由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并为政治路线服务的。30年来,围绕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根本任务,我们党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组织路线。从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到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再到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到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再到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党的组织路线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不断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建立干部离休退休制度、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干部分类管理到建立健全公务员制度,从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到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都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党认真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分发挥各个年龄段干部的作用,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培养造就了一支总体上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队伍,形成了一茬又一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各级领导层。整个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的结构大大改善。我们党创造性地抓人才工作,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各尽其能的人才开发机制;健全和完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党政干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基本素质;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这些工作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效。30年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
(五)坚持不懈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凝聚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多次整顿,使党的基层组织得到恢复、巩固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不断深化,各级党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积极进行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活动内容的探索,认真研究解决加强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党建工作,创造了把基层党组织建在社区、建在产业链上、建在社区楼道等新经验,扩大了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30年来,广大基层党组织结合各自特点努力工作,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为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各级党委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创造积累了新的经验;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认真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的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积极稳妥地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广大党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开拓进取,积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不畏艰险、勇挑重担、舍生忘死、冲在前面,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和时代风范。
(六)着力增强和巩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历史和现实表明,我们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的作风方面的问题、脱离群众的问题、消极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的问题,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反复告诫全党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反对和防止各种不正之风;以后又反复强调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越要坚持不懈地反对和防止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30年来,我们党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上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加强作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这些年来,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一靠教育、二靠制度的要求,各级党委在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大力倡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等“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更加关注民生,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提高了党的公信力,密切了党群关系。30年来,我们党针对新形势下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情况,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坚定不移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党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形成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倡廉三项工作格局,筑起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动反腐败从侧重遏制转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上。我们党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积极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党改革反腐败工作体制,恢复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政府系统成立监察部门,检察院设立反贪局,组建国家预防腐败局,纪检部门和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纪检监察部门对派驻机构实行垂直领导、统一管理,等等。这些举措,已经并将继续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七)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依靠制度的保障。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既用制度建设来促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发展,又用制度建设来巩固党的建设取得的成果,努力探索注重从制度上建设党的新经验新路子。党章是党的根本规章,是党的全部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党章的修改和完善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党章,之后经过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七大历次党代会的修改,党章不断得到与时俱进的充实和完善。根据党章精神,适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我们党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上取得新进展。我们党把党内民主提升到关系党的生命的高度来认识,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并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健全。1985年制定《关于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若干具体问题的暂行规定》,标志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逐步走向制度化。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按期召开,地方各级党代会的议程、选举进一步规范,党代表大会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又决定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二是党内选举制度不断完善。差额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各级党代会代表,基层党组织委员、书记,地方各级党委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委员。1990年和1994年党中央分别颁布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地方组织选举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制度化。党的十七大前后,进行了民主推荐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选的实践。三是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更加规范。党中央制定并不断完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书记处工作规则,连同1996年颁布试行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标志着党委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党的十六大以后,建立了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度,这是党的集体领导制度的重大进步。
以上我从七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取得的重大成绩和进步进行了粗线条的梳理。当然,这种梳理没有也不可能全部覆盖30年党的建设的丰富实践。从这些成绩和进步可以看到,30年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开创和不断推进,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不断迈向新高度,站在了今天的历史起点上。这30年是我们党坚持不懈抓党的建设的30年,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30年来,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改旗易帜,一些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先后丢掉执政地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党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不仅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30年的成就,凸显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30年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且能够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无负于人民重托和希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30年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也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建党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必须有一个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先进政党来领导;这个党必须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由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这个党必须把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这个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党必须把实行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的根本组织原则,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和生机活力;这个党必须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的实际表现和作用,通过全体党员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等等。这些基本思想,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这30年,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地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给我们党带来的影响,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邓小平同志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围绕这个目标,江泽民同志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党中央对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30年来,我们党关于党的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很多,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其中八个重要思想。
(一)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由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因而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和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党从新的实际出发,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提出来并认真加以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党明确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我们党明确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对党的建设的全面性要求,要严格按照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要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弘扬正气,反对歪风;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党明确提出,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不放松;明确提出党委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各级党委都要建立和健全抓党的建设的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明确提出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中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做到高举旗帜、求真务实、把握主线、全面推进。这些重要思想,以新的内容丰富了我们党管党治党的方针和理论。
(二)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面对地位、环境和历史任务的重大变化,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实践中也积累了有益经验,但总的说来还需要很好探索。最近20年来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政权更迭、政党衰亡的重大事件,使这个问题更加引人深思。我们党在全国范围执政已经近6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但其间也有失误和教训,目前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我们党能不能与时俱进地提高执政能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越来越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关键性因素。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正是基于这种时代紧迫感、深层忧患感,我们党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思想,要求全党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提出这个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的理论。
(三)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思想。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永恒主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毛泽东同志,都高度重视和强调这个问题。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也一直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长期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问题在于,世界上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因具有先进性而取得政权、又因丧失先进性而丢掉了政权,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不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党的先进性是一蹴而就的,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党的先进性是靠吃老本就能够长期保持的。我们党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党的先进性建设重要思想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提升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四)关于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重要思想。我们党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一党的根本性质,是我们党从成立时就明确规定了的,也是党80多年始终坚持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因此,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个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我们党30 年来一直是坚定不移的。同时,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忠诚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最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只有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同时又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实现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使命。正是基于这种战略思考,我们党提出“两个先锋队”的重要思想,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统一,体现了在党的性质问题上的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性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五)关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后如何科学实施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代表人民掌好权、执好政,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列宁对这个问题提出过不少好的思想,但因为过早逝世未能认真实践。我们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后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同时,在一些具体的领导制度、执政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思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加强党的领导。30年来,我们党继承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同时根据实践的发展积极探索,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我们党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明确提出党委要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明确提出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明确提出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全部执政活动都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人民意愿,遵守法定程序,严格接受监督。这些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六)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促进党内和谐的重要思想。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同盟制定组织原则时指出:“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他们在《国际工人协会的共同章程和组织条例》中还规定,对有关原则问题的决议均须举行记名投票,决议一经通过就必须服从。列宁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思想,认为党内民主、高度集中加上铁的纪律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成功经验,也有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灾难的沉痛教训。改革开放30 年来,我们党在恢复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党内政治生活日益活跃,与此同时在理论上也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我们党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明确提出发展党内民主是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的,从党的中央委员会到每一个支部,从领导机关的决策到在党的会议和党的报刊上参加政策问题的讨论,从党内选举到对领导干部进行评议、考察、监督,都要充分发扬民主;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使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明确提出民主和集中相辅相成、内在统一,要集中正确的意见,使之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形成正确的决策;明确提出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明确提出必须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一系列制度,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些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
(七)关于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党管人才的重要思想。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我们党就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紧紧围绕“选用什么样的人、怎样选人用人”这个根本问题,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干部队伍状况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的用人路线,坚持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明确提出党的高级干部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明确提出要在实践中特别是环境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锻炼和培养干部,使他们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健康成长;明确提出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特别是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党管人才的重要思想,提出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这一系列新思想,丰富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
(八)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思想。长期以来,我们说到党的建设,一般都是讲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这三大建设。进入新时期,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根据新的实践要求,提出要注重制度建设,丰富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这个科学概念,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构成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围绕这个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还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这就是: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以“一条主线、五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总体部署,把“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党的建设总目标,进一步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凸显了这两大建设对其他建设的统领作用;分别提出党的“五大建设”各自的重点,使党的建设的着力点更加明确;重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明确“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这就使党的建设总体部署内容更全面、结构更严整、操作性更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总体部署,是我们党从实践上、理论上探索和创新党的建设的重大成果。
最后概括起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党的建设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又具体而生动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党励精图治、探索真理、开拓进取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四、30年党的建设的几点启示
30年党的建设成果丰硕,亮点纷呈。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我们国家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从30年党的建设中可以得到许多重要启示。
(一)30年党的建设启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全党同志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0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创的崭新局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党的十七大对此作出了科学总结,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应当看到,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风险,也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要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健康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关键是要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紧紧围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根本要求,推动全党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保党的各方面建设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
(二)30年党的建设启示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党的中心任务建设党,尤其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建设紧密联系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必须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来进行,说到底要紧密联系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这30年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完成党的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来谋划党建工作,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三)30年党的建设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是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起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群众工作经验和优良传统,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改进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学会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充分激发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和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切;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寻找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共同语言,拉近与群众的思想感情距离,努力做到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所有这些,使我们党从人民群众中吸取了巨大的物质精神力量。这是30年来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实践再一次证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和动员全党同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坚持这个根本政治立场,把这个立场一以贯之地落实和体现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我们党就无往而不胜。
(四)30年党的建设启示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形成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必须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以确保党的决策正确和有效实施。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定要最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和伟大创造力,同时又要最明确地维护党的领导集体的权威和作用。列宁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来说,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至关重要。回顾30年的历程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继续推向前进的。如果没有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没有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引导和确保全党同志坚定不移地沿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探索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拓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
(五)30年党的建设启示我们,必须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成就和进步的关键所在。这30年,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党的建设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党的事业的发展没有止境,党的建设的创新也没有止境。必须清醒地看到,任何一个政党,无论实力多强、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僵化、不思进取,其创造力就会衰竭,生命力就要停止。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深入思考关系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不断深化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以新的举措、新的经验、新的认识和新的成效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各方面建设,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业上展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旧中国小生产十分广大、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社会里,在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和白色恐怖下的城市,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这在世界政治史上是罕见的壮举,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工程”。正是有了这个伟大工程,正是有了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回顾历史,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果是来之不易的。8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无数英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才奠定了中国今天的局面。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全体学员在党校期间学习好、生活好、身体好,祝全校教职员工教学、科研、管理取得新进步!(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2008年9月1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第四篇: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
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
(2008年09月08日)
2008年09月08日 来源:《学习时报》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很不寻常的30年,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党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值得大书特书。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党的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这30年的历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于以上考虑,我今天专门讲讲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30年党的建设时间跨度长,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是一篇很大的文章。这里,我只是从有限的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认识和思考,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一、30年党的建设的历史背景和伟大进程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开启了党的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总结这30年党的建设,必须与党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必须把党的建设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考察、去把握。
(一)这30年党的建设,是在世界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整个世界发生了大变化大调整,这种变化和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西方资本主义出现种种新情况,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所有这些,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与时代、实践和科技的发展相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竞争浪潮,这个浪潮涉及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变化,给我们党和党的建设带来许多新机遇,有利于我们科学、全面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紧跟时代进步潮流,有利于广大党员和干部开阔视野、树立世界眼光,焕发自强不息、奋力拼搏、改革创新精神,同时也给我们党提出不少新挑战新考验。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切实解决好这个重大课题,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我们党的领导素质、执政能力特别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这30年党的建设,是在我国经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的国内环境中进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世界发生大变化大调整的时期,也是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到内陆,从东部到中西部,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势不可当、蓬勃向前。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巨大解放,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改革开放不仅带来 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发展,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带来了党的建设的新进步,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考验。如何在深化改革中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效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对党的肌体的侵蚀,坚定广大党员、干部正确的理想信念;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的情况下适应新要求、学习新知识、锻炼新本领,既防止外来的错误和腐朽没落思想文化的渗透,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又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同样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重大课题,是我们党必须经受住的考验。
(三)这30年党的建设,是在党的队伍和自身状况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世界上党员数量最多的特大型政党。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的党员总数是440多万,他们基本上都参加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和对敌斗争的锻炼。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的党员总数发展到3600多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入党的。到2007年底,全国党员总数已达到7400多万,近70%是改革开放以来入党的。改革 开放30年来,虽然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党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但一批又一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以及新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被吸收到党内来,为我们党增添了新鲜血液,从而使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得到新的改善和优化。毫无疑问,党员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壮大和充实了党的力量,是我们党兴旺发达、富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使教育和管理党员的任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繁重。如何把广大党员教育管理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如何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党的自身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还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并不断发展,人们的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活动的范围和领域也更加广泛,流动性比过去大大增强。截至2007年底,全国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就业的党员总数为400多万,全国流动党员为200多万。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工作如何切实有效地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如何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的工作,切实把这些领域的群众团结和组织在党的周围,这无疑是党的建设一个崭新的课题。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利益诉求不仅会在干部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也会在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不同部门表现出来。如何既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的蓬勃活力,又始终保证全党同志按照党的奋斗目 标、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防止和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的现象,这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不少,都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
总起来说,这30年党的建设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的大环境中进行的。我们党自1949年在全国范围执政以来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重大转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8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也反映出执政党不同于领导革命的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领导计划经济的重大区别。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党要艰难得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党比在封闭半封闭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建设党所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30年来党的建设经历了波澜壮阔、与时俱进的伟大进程。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这11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创立邓小平理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党面临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就是能否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从困难中重新奋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这次全会形成的实际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勇敢地担当起这个艰巨使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在这个进程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坚 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党中央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其中包括:为健全党规党法,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党章;根据历史转折的新要求,提出在革命化的前提下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调整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推动新老干部的交替与合作;从1983年起用3年时间对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恢复和新建各级党校,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出并探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党政分开、下放权力、精简机构、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采取了若干改革措施,等等。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1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因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进步,才从根本上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起步和不断推进,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和不断发展。
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这13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了21世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政治**,国际局势风云突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紧紧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继续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在这个进程中,党中央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及时作出一系列重要决定,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全面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作风不正、纪律松弛等突出问题并取得明显成效。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继就全党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等作出了部署。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从1995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农村基层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工作。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总体部署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五大以后,在全党兴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明确提出把符合党员条件的新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果断作出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和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脱钩,实行收支两条线、工程招标、政府采购制度等重大决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这13年,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遇到的关系我国稳定、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政治、经济、自然风险频频发生。我们党所以能够经受住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根本的一条就在于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到现在的6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这个进程中,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党的自身状况,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执政 能力建设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各项部署。在思想理论建设上,先后部署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出版并组织全党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上,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注重在基层和生产一线锻炼和选拔干部,先后颁布《公务员法》和一系列法规性文件,积极推进地方领导班子配备改革,下发《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颁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06—2010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和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在党内民主建设上,健全和完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选举制度改革,颁布《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建立巡视制度。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先后下发加强农村、街道社区、中央企业、高校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意见,拨专款加强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和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在反腐倡廉建设上,颁布实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 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看到,30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这30年党的建设伟大实践,是一个不断总结和运用经验的历史进程。我们党不仅科学总结自身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和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经验,而且科学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不仅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而且科学研究世界各国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正是通过这种多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使党的建设工作在历史的比较、国际的观察、现实的把握中开阔了视野、深化了认识、提高了水平。这30年党的建设伟大实践,又是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30年来,我们党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仅为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党的自身建设也在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得到了改进和加强。
二、30年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30年党的建设在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中与时俱进,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多方面的、有目共睹的。这些成绩和进步,我体会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思想路线对头不对头,对我们党和党的事业至关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党领导和支持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所以意义重大而深远,就在于这场讨论冲破长期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恢复了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打开了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思想闸门,使我们党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30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世界、指导实践,坚持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创造中总结经验、吸取营养,努力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于创造性。在党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广大党员和干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 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讲求实效在党内形成风气,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可以说,这是30年党的建设取得的根本的、最富有意义的成绩和进步,必将在今后党和国家生活中长期发挥重大作用。
(二)确立和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党的政治路线是党根据自己的性质、宗旨、最高纲领和一定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制定的行动基本准则,是党的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方针政策的‚纲‛。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党的政治路线出了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还以阶级斗争为纲,长期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这30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以新的面貌和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的一条就是确立和毫不动摇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30年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 求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全部工作之中。特别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在遇到各种干扰的时候,我们党都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头脑,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从而使党的基本路线日益深入人心,全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这同样是30年来党的建设取得的根本的、最富有意义的成绩和进步,同样将在今后党和国家生活中长期发挥重大作用。
(三)坚持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在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我们党不负时代和人民的期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以后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相互衔接、相互贯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这个理论体系,是30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政治上的最大收获。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共产党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30年来我们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活动,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党始终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党员和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就跟进一步,着力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帮助广大党员和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可以说,这30年是党的理论创新相当活跃的时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普及的时期,也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被越来越多的党员和群众所学习、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理论成果变为巨大物质力量的时期。
(四)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在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党的组织路线是 由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并为政治路线服务的。30年来,围绕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根本任务,我们党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组织路线。从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到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再到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到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再到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党的组织路线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不断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建立干部离休退休制度、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干部分类管理到建立健全公务员制度,从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到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都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党认真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分发挥各个年龄段干部的作用,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培养造就了一支总体上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队伍,形成了一茬又一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各级领导层。整个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的结构大大改善。我们党创造性地抓人才工作,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各尽其能 的人才开发机制;健全和完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党政干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基本素质;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这些工作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效。30年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
(五)坚持不懈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凝聚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多次整顿,使党的基层组织得到恢复、巩固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不断深化,各级党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积极进行调整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活动内容的探索,认真研究解决加强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党建工作,创造了把基层党组织建在社区、建在产业链上、建在社区楼道等新经验,扩大了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30年来,广大基层党组织结合各自特点努力工作,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为推动发展和维 护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各级党委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创造积累了新的经验;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认真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的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积极稳妥地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广大党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开拓进取,积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不畏艰险、勇挑重担、舍生忘死、冲在前面,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和时代风范。
(六)着力增强和巩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历史和现实表明,我们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的作风方面的问题、脱离群众的问题、消极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的问题,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反复告诫全党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反对和防止各种不正之风;以后又反复强调越 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越要坚持不懈地反对和防止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30年来,我们党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上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加强作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这些年来,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一靠教育、二靠制度的要求,各级党委在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大力倡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等‚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更加关注民生,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提高了党的公信力,密切了党群关系。30年来,我们党针对新形势下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情况,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坚定不移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党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形成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倡廉三项工作格局,筑起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 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动反腐败从侧重遏制转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上。我们党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积极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党改革反腐败工作体制,恢复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政府系统成立监察部门,检察院设立反贪局,组建国家预防腐败局,纪检部门和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纪检监察部门对派驻机构实行垂直领导、统一管理,等等。这些举措,已经并将继续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七)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依靠制度的保障。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既用制度建设来促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发展,又用制度建设来巩固党的建设取得的成果,努力探索注重从制度上建设党的新经验新路子。党章是党的根本规章,是党的全部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党章的修改和完善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党章,之后经过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七大历次党代会的修改,党章不断得到与时俱进的充实和完善。根据党章精神,适应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我们党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上取得新进展。我们党把党内民主提升到关系党的生命的高度来认识,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并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健全。1985年制定《关于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若干具体问题的暂行规定》,标志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逐步走向制度化。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按期召开,地方各级党代会的议程、选举进一步规范,党代表大会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又决定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二是党内选举制度不断完善。差额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各级党代会代表,基层党组织委员、书记,地方各级党委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委员。1990年和1994年党中央分别颁布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地方组织选举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制度化。党的十七大前后,进行了民主推荐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选的实践。三是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更加规范。党中央制定并不断完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书记处工作规则,连同1996年颁布试行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标志着党委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党的十六大以后,建立了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 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度,这是党的集体领导制度的重大进步。
以上我从七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取得的重大成绩和进步进行了粗线条的梳理。当然,这种梳理没有也不可能全部覆盖30年党的建设的丰富实践。从这些成绩和进步可以看到,30年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开创和不断推进,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不断迈向新高度,站在了今天的历史起点上。这30年是我们党坚持不懈抓党的建设的30年,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30年来,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改旗易臶,一些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先后丢掉执政地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党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不仅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30年的成就,凸显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30年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且能够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无负于人民重托和希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30年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也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建党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必须有一个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先进政党来领导;这个党必须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由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这个党必须把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这个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党必须把实行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的根本组织原则,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和生机活力;这个党必须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的实际表现和作用,通过全体党员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等等。这些基本思想,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这30年,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 题,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地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给我们党带来的影响,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邓小平同志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围绕这个目标,江泽民同志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 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党中央对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30年来,我们党关于党的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很多,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其中八个重要思想。
(一)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由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因而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和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党从新的实际出发,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提出来并认真加以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党明确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我们党明确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对党的建设的全面性要求,要严格按照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要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弘扬正气,反对歪风;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党明确提出,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不放松;明确提出党委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各级党委都要建立和健全抓党的建设的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明确提出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中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做到 高举旗臶、求真务实、把握主线、全面推进。这些重要思想,以新的内容丰富了我们党管党治党的方针和理论。
(二)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面对地位、环境和历史任务的重大变化,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实践中也积累了有益经验,但总的说来还需要很好探索。最近20年来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政权更迭、政党衰亡的重大事件,使这个问题更加引人深思。我们党在全国范围执政已经近6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但其间也有失误和教训,目前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我们党能不能与时俱进地提高执政能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越来越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关键性因素。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正是基于这种时代紧迫感、深层忧患感,我们党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思想,要求全党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提出这个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的理论。
(三)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思想。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永恒主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毛泽东同志,都高度重视和强调这个问题。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也一直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摆在突出位臵来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长期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问题在于,世界上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因具有先进性而取得政权、又因丧失先进性而丢掉了政权,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不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党的先进性是一蹴而就的,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党的先进性是靠吃老本就能够长期保持的。我们党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党的先进性建设重要思想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提升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四)关于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重要思想。我们党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一党的根本性质,是我们党从成立时就明确规定了的,也是党80多年始终坚持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因此,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个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我们党30年来一直是坚定不移的。同时,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忠诚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最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只有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同时又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实现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使命。正是基于这种战略思考,我们党提出‚两个先锋队‛的重要思想,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统一,体现了在党的性质问题上的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性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五)关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后如何科学实施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代表人民掌好权、执好政,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列宁对这个问题提出过不少好的思想,但因为过早逝世未能认真实践。我们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后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同时,在一些具体的领导制度、执政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思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加强党的领导。30年来,我们党继承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同时根据实践的发展积极探索,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我们党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明确提出党委要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明确提出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明确提出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全部执政活动都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人民意愿,遵守法定程序,严格接受监督。这些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六)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促进党内和谐的重要思想。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同盟制定组织原则时指出:‚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 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他们在《国际工人协会的共同章程和组织条例》中还规定,对有关原则问题的决议均须举行记名投票,决议一经通过就必须服从。列宁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思想,认为党内民主、高度集中加上铁的纪律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成功经验,也有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灾难的沉痛教训。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恢复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党内政治生活日益活跃,与此同时在理论上也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我们党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明确提出发展党内民主是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的,从党的中央委员会到每一个支部,从领导机关的决策到在党的会议和党的报刊上参加政策问题的讨论,从党内选举到对领导干部进行评议、考察、监督,都要充分发扬民主;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使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明确提出民主和集中相辅相成、内在统一,要集中正确的意见,使之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形成正确的决策;明确提出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明确提出必须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一系列制度,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些重
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
(七)关于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党管人才的重要思想。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我们党就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紧紧围绕‚选用什么样的人、怎样选人用人‛这个根本问题,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干部队伍状况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的用人路线,坚持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明确提出党的高级干部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明确提出要在实践中特别是环境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锻炼和培养干部,使他们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健康成长;明确提出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特别是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党管人才的重要思想,提出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这一系列新思想,丰富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
(八)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思想。长期以来,我们说到党的建设,一般都是讲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这三大建设。进入新时期,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根据新的实践要求,32 提出要注重制度建设,丰富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这个科学概念,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构成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围绕这个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还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这就是: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以‚一条主线、五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总体部署,把‚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党的建设总目标,进一步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凸显了这两大建设对其他建设的统领作用;分别提出党的‚五大建设‛各自的重点,使党的建设的着力点更加明确;重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明确‚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这就使党的建设总体部署内容更全面、结构更严整、33 操作性更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总体部署,是我们党从实践上、理论上探索和创新党的建设的重大成果。
最后概括起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党的建设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又具体而生动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党励精图治、探索真理、开拓进取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四、30年党的建设的几点启示
30年党的建设成果丰硕,亮点纷呈。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我们国家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从30年党的建设中可以得到许多重要启示。
(一)30年党的建设启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推动全党同志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旗臶问题至关重要。旗臶就是方向,旗臶就是形象。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的旗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30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创的崭新局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臶。党的十七
大对此作出了科学总结,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应当看到,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风险,也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要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健康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关键是要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引领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紧紧围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这个根本要求,推动全党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保党的各方面建设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
(二)30年党的建设启示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党的中心任务建设党,尤其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建设紧密联系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必须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来进行,说到底要紧密联系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
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这30年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完成党的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来谋划党建工作,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三)30年党的建设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是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起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群众工作经验和优良传统,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改进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学会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充分激发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和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切;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寻找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共同语言,拉
近与群众的思想感情距离,努力做到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所有这些,使我们党从人民群众中吸取了巨大的物质精神力量。这是30年来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实践再一次证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和动员全党同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坚持这个根本政治立场,把这个立场一以贯之地落实和体现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我们党就无往而不胜。
(四)30年党的建设启示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形成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必须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以确保党的决策正确和有效实施。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定要最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和伟大创造力,同时又要最明确地维护党的领导集体的权威和作用。列宁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来说,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至关重要。回顾30年的历程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继续推向前进的。如果没有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没有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引导和确保全党同志坚定不移地沿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探索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拓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
(五)30年党的建设启示我们,必须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成就和进步的关键所在。这30年,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党的建设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38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党的事业的发展没有止境,党的建设的创新也没有止境。必须清醒地看到,任何一个政党,无论实力多强、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僵化、不思进取,其创造力就会衰竭,生命力就要停止。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深入思考关系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不断深化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以新的举措、新的经验、新的认识和新的成效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各方面建设,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业上展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旧中国小生产十分广大、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社会里,在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和白色恐怖下的城市,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这在世界政治史上是罕见的壮举,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工程‛。正是有了这个伟大工程,正是有了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回顾历史,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果是来之不易的。8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无数英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才奠定了中国今天的局面。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全体学员在党校期间学习好、生活好、身体好,祝全校教职员工教学、科研、管理取得新进步!
(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2008年9月1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40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铁路建设回顾与思考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对于中国铁路是很不寻常的30年,铁路在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铁路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铁路的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铁路这30年的历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
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于以上考虑,我今天专门讲讲改革开放30年铁路的建设与发展。30年铁路的建设时间跨度长,这里,我只是从有限的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认识和思考,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一、30年铁路的发展与建设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仍然是客运和货运兼顾的常规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常规铁路虽然基本形式相同,但在技术方面,包括机车和车辆、线路和轨道以及列车的编组和运行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国铁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修建或改造本国的铁路。铁路运输的这些发展,成为铁路新发展时期的突出特点。
中国铁路的发展中国从1876年修建淞沪铁路以来,到1981年止的105年内,共建铁路50181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只修建铁路 300余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铁路的速度达到平均每年800余公里。到1981年底中国大陆铁路营业里程为50181公里,其中双线铁路为8263公里,电气化铁路为1667公里。铁路总延展里程为89580公里。从1876年到1981年止,中国铁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即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
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在此以前,英国商人曾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筑一条 500米长的小铁路,只能供人玩赏。
1881年河北省唐山开平矿务局为了运煤而修建了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条铁路长9.7公里,后展筑至天津,称为唐津铁路。1890年自唐山展筑至山海关,称为关内外铁路。
1887年,台湾省巡抚刘铭传主持修建从台北至基隆铁路,长28.6公里,1891年完成。至1893年自台北展修至新竹,长78.1公里。这是我国台湾省最早的1067毫米轨距的铁路。
俄国在建成西伯利亚铁路后,于1898年强行在中国建筑自满洲里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和自**至大连的南满铁路这两条铁路按俄国铁路标准修筑的,采用1524毫米宽轨距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铁路日本于1905年也在中国东北建筑安东至沈阳和沈阳至新民的窄轨铁路,后又于1911年建成安东至朝鲜新义州的鸭绿江桥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后,1904年建成济南至青岛的胶济铁路。1895年法国要求修筑自云南省昆明至边境城市河口的滇越铁路这条铁路为1000毫米窄轨铁路,1910年完成通车。
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公司借款兴建北京芦沟桥至汉口的芦汉铁路。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芦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通车后,于1901年从芦沟桥展筑至北京前门。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1898年清政府向英商汇丰银行借款修建关外铁路,即现在的沈阳至山海关铁路。同年,清政府向美国合兴公司借款,修建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和广州至三水的广三支线。后以合兴公司违反合同规定,清政府于1905年收回筑路权,交由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分别建筑。1904年完成广三支线,1911年完成长沙至株洲段,1918年完成武昌至长沙段,1916年完成广州至韶关段。
英国取得了道口至清化焦作矿区铁路的筑路权,由英国福公司承建,1907年完成。又取得了广州至九龙铁路的筑路权,后由中英两国合建广州至深圳段,1911年完工。
清政府向英国银公司借款修建苏杭甬铁路,由英国公司建筑南京至上海铁路,于1908年完成。并重建淞沪铁路作为支线。上海经杭州至宁波铁路,由于江苏、浙江两省官绅反对在英国控制下修建铁路,各自组成公司分别修建上海至枫泾及枫泾至杭州段,于1908年完工。杭州至宁波的铁路从宁波开始建至曹娥江边,因桥梁未能建成而停顿。
英国取得了天津至镇江的筑路权后,将天津至韩庄段让归德国承建。韩庄至镇江段归英国承建。1908年签订借款合同时,上海至南京铁路即将建成,遂将铁路终点由镇江改为南京对岸的浦口,此路改称津浦铁路,1912年建成。
1898年清政府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建筑柳林堡至太原的1000毫米窄轨铁路,称为正太铁路,即现在的石太铁路,于1907年完工。
承建芦汉铁路的比利时银团(后改为俄法比银团)在建筑芦汉铁路的同时,承建开封经郑州至洛阳的铁路,称为汴洛铁路,为芦汉铁路的支线。1903年签订汴洛铁路条约,于1909年完工。是现
在陇海铁路中的一段。
1903年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允许组织商办公司修建铁路从1907年至1921年的15年内,建成了九江至南昌、齐齐哈尔至红旗营、斗山至北街、潮州至汕头、个旧至碧色寨以及漳州至厦门的铁路,都是较短的次要干线。
自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是通往西北铁路干线的首段。清政府决定用
官款自行建筑。这条铁路在詹天佑主持下,用了四年时间于1909年建成,全长201公里,是我国以自己的技术力量建成的第一条铁路。1912年至1923年间展筑至归绥(今呼和浩特市),称为京绥铁路。
辛亥革命后,从1911年至1949年这38年内,修建铁路的技术力量有所发展。
1913年日本从中华民国政府取得修建满蒙五条铁路的特权,即四洮、开海、长洮三条铁路的借款权及洮承、吉海两条铁路的借款优先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开始侵入中国整个东北地区,强占东北铁路。其中属于有借款权的有:吉长、四洮、洮昂、吉敦等线;属于有委托营业权的有:沈海、呼海、吉海、齐克、洮索及沈山等线;属于委托承建和经营的有敦图、拉哈、秦海等线。1935年,苏联把中东铁路作价让给伪满政权。此后日本将**至长春段以及满洲里至绥芬河段分别于1935年、1936年和1937年改为标准轨距铁路。孟家屯(长春附近)至旅顺间原修建为1524毫米轨距的铁路,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宽城子(长春)以南的南满支线转让给日本,日本则于1904~1906年间将孟家屯至旅顺间铁路改为1067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1907年又改为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铁路。
1921~1930年的10年内,东北地方政府以地方拨款修建了沈海、呼海、吉海、齐克、洮索等线及大通支线。以上是中国东北地区从1911~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前的铁路建设情况。
1912年中国政府与比利时签订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将已建成的汴洛铁路向东展延至海州,向西展延至兰州,成为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称为陇海铁路。这条铁路的开封至徐州段及洛阳至观音堂段于1915年完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程停顿。1921年起由荷兰、比利时两国分别担任东西段的展筑工程。东段铁路及连云港港口工程由荷兰公司承建,于1925年通至海州;西段1934年通至西安,1936年通至宝鸡。
1932年山西省地方政府开始修建大同至风陵渡的南北同蒲铁路,采用1000毫米轨距,于1935年完成。北同蒲铁路自大同至太原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时期改为标准轨距;南同蒲铁路自太原至风陵渡于1956年改为标准轨距。
粤汉铁路的株洲至韶关段工程艰巨。1929年中国政府派鸿勋主持修建,于1936年完工。从此,自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并与广九线接轨。
1930年浙江省地方政府开始修建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于1933年完成,并建成金华至兰溪支线。以后向西展延至江西省,称为浙赣铁路,于1936年通至南昌,1937年通至萍乡,与株萍铁路联接。
1932年中国政府决定修建芜湖至孙家埠铁路,后又建筑芜湖至南京段。1935年自南京至孙家埠全线建成通车。1934年中国政府为将淮南煤矿所产煤炭运至长江边,决定修建从田家庵至裕溪口铁路,称为淮南铁路,于1935年完成通车。
沪杭甬铁路的萧山至曹娥江段,于1936年继续开工,同时修建曹娥江桥,于1937年11月完成1933年浙江省地方政府为沟通钱塘江两岸交通拨款兴建钱塘江桥,桥址在杭州闸口,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于1935年开工,1937年9月完成。至此,上海经杭州至宁波的沪杭甬铁路全线通车。当时中国全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已经开始。在抗战开始以前不久,中国政府修建的铁路还有苏州至嘉兴的铁路以减少绕经上海的运输量,于1936年建成通车,后于1944年拆除。计划修建株洲至贵阳的湘黔铁路,于1937年开工,1938年从株洲铺轨至兰田后停工,并于1939年拆除。1936年开始修建重庆至成都的成渝铁路,仅完成一部分路基工程和个别隧道和桥墩即停工。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修建铁路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有自己的技术力量,也有一些统一的技术标准,并开始有了制造机车车辆的能力。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修建的铁路主要有湘桂铁路、滇缅铁路、叙昆铁路、湘黔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宝鸡至天水段。湘桂铁路原计划从衡阳开始经桂林、柳州、南宁至友谊关(当时称为镇南关)。衡桂段于1937年10月通车,1939年12月通至柳州。后因战争原因,柳州至南宁段在建成柳州至来宾段后即停工,南宁至友谊关一段亦仅建成友谊关至明江段。滇缅铁路是从昆明至中缅边境的铁路,采用1000毫米轨距,1940年从昆明至安宁段建成通车,安宁以西则因战争原因停工。叙昆铁路是从昆明至叙府的铁路,也是采用1000毫米轨距,到1941年建成昆明至沾益段后停工。湘黔铁路是从柳州至贵阳的标准轨距铁路,线路横越云贵大山脉,工程艰巨,1939年开工,1944年从柳州至都匀段建成通车后即停工。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于1939年开工,1945年建成通车。当时陇海西段未被日军侵占,铁路仍维持运营,为运营需要用煤,于1941年建成咸阳至同官煤矿的咸同支线。
1937~1945年,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修建新线如下:在华北地区有北京至古北口铁路、石家庄至德州铁路、新乡至开封铁路、东观至潞安铁路等,共长608公里;在东北地区有图佳、拉滨、长白等线,共长4752公里;在海南岛有榆林港至北黎铁路及八所至石碌铁路等共长254公里。均为 1067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
在台湾省,1907~1947年先后修建了台北至淡水、新竹至彰化等铁路,共长 645公里;基隆至台北等复线109公里。轨距均为1067毫米。
中国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1945年这70年中,中国大陆共有铁路25523公里。到 1949年可以通车的铁路为21989公里。
新中国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修建铁路有了统筹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从北向南推进,受到战争破坏的京包、陇海、京汉、南同蒲、浙赣、南浔及粤汉等铁路先后修复通车,并开展运输业务。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为了加强既有线的运输能力,修建双线、扩建枢纽编组站、改善线路的平剖面及轨道结构、建设电气化铁路、设置自动闭塞,以及发展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和车辆的制造业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成都至重庆、天水至兰州、来宾至凭祥、丰台至沙城、集宁至二连浩特、兰村至烟台、黎塘至湛江、宝鸡至成都以及鹰潭至厦门等铁路。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萧山至穿山、包头至兰州、南平至福州、北京至承德、兰州至西宁等铁路,并重建了柳州至贵阳的铁路。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兰州至乌鲁木齐、贵阳至重庆等铁路。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贵阳至昆明、通辽至让葫芦、成都至昆明等铁路。1971~1975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北京至原平、焦作至枝城、通县至古冶、株洲至贵阳等铁路。1976~1980年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阳平关至安康、太原至焦作等铁路。1981年又建成北京至通辽、襄樊至重庆等铁路;枝城至柳州以及芜湖至贵溪等铁路亦相继完成。
以上新铁路干线的建成,使铁路先后伸展到烟台、宁波、福州、厦门、湛江等沿海城市和港口,继而又伸展到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初步改变了中国过去偏重在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铁路布局,使大陆上各省省会和自治区首府(除西藏拉萨外)均有铁路同首都北京相连,并沟通沿海和内地之间的铁路运输。
新建的支线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平顶山、西户等线;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铁岭、法库、女儿河、丰城、洛宜、包白、新密等线;三年调整期间建成的有泰肥、海拉、向乐、博新、北黑等线;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吉舒、娄邵、汤林线的伊乌段、牙林、符夹、镜铁山、吉兰太等线;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开阳、芜铜、宁菏、红会、东川、汝箕沟、郭查、漳坎、杭长、醴茶、盘西、长林等线;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万白、烟白、嫩林、宜珙等线;1981年建成阜淮等线。
到1981年止,在原有铁路线旁增建第二线的双线工程主要有北京至上海、北京至衡阳以及其他铁路的运输繁忙区段。将原有铁路改建成电气化铁路以增加运输量的有宝鸡至成都、宝鸡至天水以及阳平关至安康等铁路。建成的枢纽共有42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北京、郑州、武汉、天津、上海、沈阳、太原等,这些枢纽中包括87个编组站。这些枢纽根据运输的需要,还在不断扩建中。
到1981年底止,全国大陆上铁路营业里程是50181公里,另有地方铁路3725公里。在这些铁路线上共有隧道4493座,长度总计2010公里,最长的隧道长 7.032公里;共有桥梁28945座,长度总计1344公里。1949年前,黄河上只有两座铁路桥梁,长江上则没有铁路桥梁。到1981年止,跨黄河的铁路桥梁共有16座,跨长江的铁路桥梁共有7座。其中南京长江桥最长,计长6772米,此外还有新型的来宾红水河预应力斜拉桥和安康汉江薄壁箱型斜腿刚构钢梁桥也都相继建成。
32年内中国铁路大修更换新钢轨共41614公里,钢轨类型逐渐加重,到1981年止,每米50公斤的钢轨长度约占营业铁路总长的50%。线路和桥梁等设施逐年进行改建和加强,铁路设备的技术标准也逐年提高。实际最高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110公里。
1949年前,中国铁路用的机车车辆,极大部分依赖进口。1949年以后,中国铁路逐渐建成机车车辆工厂。1952年开始自制蒸汽机车,1958年开始自制内燃机车,1960年开始自制电力机车。到1981年止,三种机车的总台数为1949年的2.5倍;客车的总辆数为1949年的4倍,货车的总辆数为 1949年的5.7倍。主要干线上的列车牵引总重由1949年的1600吨提高到1981年的3500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铁路承担的客货运量也逐年增长,到1981年,中国铁路承担的年客运量为9.53亿人,占当年全国现代化旅客运输的24.3%,为1949年的9.2倍;承担的年货运量为10.77亿吨,占当年全国现代化货物运输的49.4%,为1949年的19.2倍。
二、30年中火车的六次大提速
1997年4月1日第一次提速:提速主要在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进行。允许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1398公里,时速超过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588公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752公里。
1998年10月1日第二次提速:提速范围重点还是上述三大干线。允许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6449公里,时速超过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3522公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1104公里。
2000年10月21日第三次提速:提速范围主要是陇海、兰新、京
九、和浙赣线。允许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9581公里,时速超过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6458公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线路为1104公里。
2001年10月21日第四次提速:提速范围主要是京九线、武昌-成都(汉丹、襄渝、达成)、京广线南段、浙赣线和哈大线。允许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13166公里,时速超过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9779公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线路为1104公里。
2004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
2007年4月18日,铁道部决定实施第6次提速,一条银龙静静的俯卧在华北平原上,从此把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列列国产动车组呼啸而过,引领着中国铁路跑出了令人心跳的速度:394.3公里/小时!2008年8月1日,耗时仅三年建成的京津城际铁路如期运营,作为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城际铁路,它翻开了中国铁路史新的一页,高速铁路时代已经已扑面而来。中国铁路仅3年时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铁路30年的高速历程,这不仅令世界铁路同行惊叹,也让我们开始思考,这样的奇迹是如何诞生的?
同年11月16日,铁路提速牵引实验圆满结束并取得成功,技术装备取得8方面26项技术创新成果。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改造水平已跨进世界先进行列,提速增开动车组和客车货运同步提高,新动车组舒适度大提高考虑集中配餐自动售检票,客运专线建设大规模展开批准11重点工程,全国铁路第六次提速北京到上海只花10小时,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依旧继续坚持“提速不提价”原则。
三、我国铁路五年走了别的国家铁路30年的路
其实远观国外,我国铁路五年走了别的国家铁路30年的路,其他国家高速列车在30年前时速就达300公里以上,而当时我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技术时速仅为54公里。到2002年底,我国人年均乘车次数还不到一次,装车满足率仅50%,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紧张局面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发展高速铁路刻不容缓!在2004年1月时,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路网规划》,确立可客运高速、货运重载的发展方向,拉开了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序幕,要求在3-5年时间。2004年4月,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并下发了《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确定要用3—5年时间实现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2005年7月4日,京津城际铁路——中国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正式开通运营,国产crh3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成为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列车。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自信的说:“我们一下子在速度上把世界发达国家甩下了30公里。”
5年就走完了外国30年的发展之路,这夺目的成绩在于我国高速铁路选择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自主创新之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我国长期有一种现象,说到原始创新大家腰板挺得很硬,说到集成创新说话有点突噜,说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时候,前面几个字说得很轻,只突出后面三个字,我认为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办法是最智慧的办法”,在他看来在中国搞创新需要一种大智慧,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通过消化吸收使之为我所用,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形成后发优势,“我们应该随时准备踩着别人的肩膀往前走”。
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的具体方案是在铁道部的主导下,利用我国巨大的市场形成拳头,联合国内科研、设计、制造企业,实现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让。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我国其他行业的“市场换技术”,高铁在向国外引进技术时,是铁道部对技术引进工作全面负责,支付技术引进费用,选择国内质量最好的制造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各制造企业按照铁道部的统一部署进行技术引进和项目实施。而不像汽车行业那样一个省设一个企业分别去和外商谈判。这样能在与外商谈判时避免了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压价,同时也形成了很强大竞争力,“我们把几个巴掌形成了一个拳头,一致对外,以很低的成本完成了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只要按这种方式走下去,中国国情决定了未来世界高速铁路的技术中心必将在中国。”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自信地说到。
技术引进来了,但最关键的还是在再创新方面,在研发设计方面,铁道部组织高校、各科研院所及各主机厂分别签订了动车组引进技术消吸收再创新重点项目合作协议书,确定由高校负责九大重点攻关项目研究,主机厂和各科研院所作为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主体参与,共有8名院士和近百名教授和研究员、960余名高级工程师、5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铁道部和科研单位以重点项目为纽带,建立了一个开放的、产学研一体的“高速铁路建设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平台”,打响了我国铁路及相关领域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的联合技术攻坚战。
作为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专家,清华大学的卢强教授对于此次参与科研攻关的经历感触颇深,他的项目与铁道部五分钟定下了意向、七天签下了合同、半年时间就拿出了报告,“在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从立项、研究、交出报告一般至少都需要3到5年”,而更让这位老教授兴奋的是,在奥运前被邀请去试乘京津城际时,他惊奇的发现在车头一个装饰性的车头已经被抹平了,这正是在他交出的报告中提出一个结论:这样一个装饰性的车窗会造成气流的断裂,产生的阻力会使列车速度降低,其他在报告中提及的需要修改的地方都做了修改。“以我科研多年的经验,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概都是以5年为单位的,我国真正创新的成果不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更是少得可怜,而我们半年时间研究成果在两个月以后就被采用了,这样的转化速度是以月来计算的,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专家也提到,这次集体科研攻关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铁道部打破了以前的封闭,充分利用了铁道部外的科研单位;产学研紧密联系,研究小组和动车组方面直接结合;再就是打破科研单位之间的界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单位一起组建了规格最高的国家队!”
就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科研国家队的集体努力下,我们在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平台上,掌握了高速铁路的九大关键技术和十大配套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取得了200多项技术报告和成果,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四、生产企业的速度:现在的一年顶以前五年
2005年11月,中国铁道部与西门子签下6.9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3.5亿元)的框架协议,中方购买60列高速列车,这也是中国铁路首次引进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首批3列机车和一些重要部件在德国制造,其余57列将在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车公司)进行,正是这57列使这家老国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唐车公司是我国第一家铁路工厂,具有127年代铁路客车制造的悠久历史,1994年至今,为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批量提供了新型客车。2005年,公司成为铁道部确定的高速铁路客运装备制造基地之一,乘着300km/h动车组项目的东风,唐车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制造基地,成为河北省唯一进入国家103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这是一次很大的机遇,我们收获最大的是因此建设了一流的设计技术平台、工艺技术平台、物流管理平台、人才队伍平台、企业文化平台,完成了自身的工业化改造。”唐车公司的董事长余卫平这样说到。
为生产350公里动车组,唐车已投入了7.5亿元进行工业化改造,投入1亿多元安排人员赴德国培训,创新投入比例达到了1:10,在谈及国产动车组盈利的情况时余卫平说,“目前我们还处于投入期,利润非常微薄,远未到谈利润的时候”,但由于掌握了世界最先进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技术,形成了核心制造能力,他对未来的市场充满了信心。一位唐车的员工感叹道,“这几年一年干掉活相当于以前五年干的活。”虽然目前只拿着1500元左右的工资,但他觉得照这样的发展速度,两三年后将迎来好日子。
根据铁道部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9万公里以上,其中,时速200公里和3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城际铁路里程将达到7000公里,将有700组高速列车行驶在中国的铁路上。“未来5年,世界高铁的技术领地必将在中国,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大的市场容量。”就像一位日本高铁专家说的那样。中国铁路必将以惊人的速度飞跃入高速时代,京津城际仅仅只是中国一个开始。我们的铁路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