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08:3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汶川大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汶川大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汶川大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汶川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熊定永

(四川工业管理职业学院,四川 德阳618500)

〔摘要〕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是地震灾区灾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文章通过对当前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个体等四个角度提出了当前地震灾区学生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对策。〔关键词〕 灾区学生;生命教育;感恩教育

持续有效地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恩观,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而调查显示,地震灾区灾后学生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仅仅表现在相关教育普遍缺乏,还表现在相关教育的方式方法欠妥。因此,加强灾区学生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一、汶川地震灾区学生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现状

为了掌握关于地震灾区灾后学生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现状的第一手资料,笔者一行在2008年底到2009年初的一段时间走访了灾区的一些家庭以及绵竹东汽中学、遵道学校、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安县桑枣中学等地处重灾区的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学校,针对灾后家庭、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总计发出学生问卷1230份,教师问卷120份,家长问卷122份,收回有效学生问卷1204份,教师问卷114份,家长问卷120份。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整理、对比分析,发现在“灾后是否开展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问题上,教师回答的结果和学生回答的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选择“经常开展”的学生482人,教师45人,分别占各自参与调查人数的40.03%、39.47%,而家长选择此答案的比率高达67.5%;在“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是否必要”的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的回答具有更高的一致性,选择“非常必要”的学生824人,家长81人,分别占各自参与调查人数的68.44%、67.5%,而教师中选择此答案的比率是92.11%;在关于教育的方法方面,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是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选择此种方法的占71.2%,其次是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占11.65%,而对教师的调查显示,认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开展实践〔作者简介〕熊定永,四川警安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教师,四川 绵竹 618200。

活动,占43.42%,举办专题讲座和融入课堂教学均占22.37%,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引典故,讲道理”和“身体力行,以身作范”,选择这两种方法的家长分别占42.74%和28.23%;在“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上,我们列出了四个备选答案,分别是“目的不明确”、“方法不恰当”、“条件受局限”、“缺乏经验”,学生对四个答案选择的比率分别是15.97%、30.24%、43.06%、10.73%,教师相应的比率是15.58%、15.58%、37.67%、31.17%,而家长依次是19.67%、31.97%、27.05%、21.31%。综合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地震灾区灾后学生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灾后教育的需要,问卷调查中选择经常开展的学生及教师不到受调查人数的一半;二是在认识上没能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教师非常重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和学校、家庭实际采用的方式有一定出入;四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和学校难以高效地形成合力。

二、汶川地震灾区学生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对策

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实行多位一体式的全方位教育,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个人的自我完善这四方面着手,从认识、情感、实践等不同层面加以教育引导,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使学生在生命与感恩方面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下文依次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个体四个角度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对地震灾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

(一)从家庭的角度思考

1、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与感恩观,家长自身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为人父母者,不仅要从认知上,还要从行动上为子女做好表率。比如,要让孩子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家长,自己首先应孝敬老人,对他们常怀感恩之心,从照顾老人寝食、关心老人心理等做起。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个积极乐观、互敬互助的家庭气氛,能够给孩子带来幸福快乐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灿烂,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对社会、自然、他人怀抱感恩之心。要营造这样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一是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以达到相互理解,共生和谐;二

是组织家庭娱乐活动比如一起出游、野外聚餐等,以活跃家庭气氛,调节枯燥乏味的生活方式;三是在处理家庭事务时讲究分工合作,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实行轮流换岗,以促使家庭成员互换角色、互换角度思考问题。

3、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改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适当开展挫折教育,避免对孩子过分溺爱。比如适当限定孩子的零花钱以树立其理财观念;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要一味地代为解决,要锻炼他们的自立自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其依赖心理;二是注重感化教育,避免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作为家长,要意识道奖赏与鼓励才是最好的引导方法,不能动不动就对孩子棍棒相加,压迫式的教育效果远远不如孩子主动、自发的学习效果。因此,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三是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比如在教孩子要诚实的时候,自己首先不能欺骗孩子;在教孩子要做负责任的人时,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敢于负责的人。现实中许多家长往往很会言传,却没有意识到“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四是重视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避免出现“跛脚”现象。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育,而忽略了其它几个方面,导致孩子出现“偏科”、“跛脚”的现象。对此,家长在端正自己认识的同时,要注意从不同方面丰富教育内容,比如监督孩子进行晨练,以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体魄;在节假日、老人生日的时候,教育孩子要送去问候,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4、主动与学校沟通,合作施教

家长要摒弃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这一错误观念。认识到家庭和学校都是与孩子成长密切相关的两个“单位”,两者之间的沟通合作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鉴于学生数量较多、学校很难保持与每个学生家庭主动联系的现实情况,家长应定期地主动与孩子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联系,了解子女近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联系的方式可以是到校咨询,也可以是电话了解。与学校沟通之后,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以达到“家—校”共同育人的最优效果。

(二)从学校的角度思考

1、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

根据现代人才观的要求,学校应该把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与感恩观作为其培养目标之一,努力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教育效果与学生评价体系是分不开的,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影响着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对教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很多学校的学生评价体系还存在缺陷,过于偏重智、能两方面内

容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学校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考虑将生命观与感恩观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纳入学生评价体系,给予必要的重视。

2、积极探索研究,丰富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内容

由于我国大陆地区生命与感恩教育起步比较晚,相关教育经验还比较欠缺。为此,在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时,一方面要借鉴利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已有的先进经验,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加强研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在教育内容上要不断丰富,尽力避免单调、乏味、枯燥,以使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对生命与感恩教育的身心投入,最终达成良好教育效果。我们认为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生价值观教育,感恩意识与情感教育,生命与感恩行为教育以及必要的人文教育和心理教育。

3、重视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的重要保证。一个连自己都无法体会生命价值与意义、缺乏感恩意识的教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成功的生命与感恩教育。要建立一支认识到位、教学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办法:一是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加强他们的生命与感恩教育观念;二是采取学校指派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法,轮流开展示范课活动,推广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三是召开生命与感恩教育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分享好的经验;四是完善奖惩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与感恩教育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4、转变教育方式方法

能够让学生从内心去接受的教育方式方法,才是好的方法。要使学校生命与感恩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作出适当调整,做到多种方式方法相结合使用。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教育方式方法:

第一,日常教学渗透法。

日常教学中,各科教师要增强生命与感恩教育意识,认真阅读、分析教材,精心选择,努力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内容。比如语文、生物、思想政治、体育等课程都可以有机地渗透生命与感恩教育内容。条件具备的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编制自己的校本课程,以更好地实施生命与感恩教育。

此外,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学校在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等集体活动中也要适时地渗透生命与感恩教育。

第二,专题教育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班团活动、特定节日活动、仪式教育以及社

会实践活动等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生命教育;在重阳节、教师节、中秋节、母亲节等节日来临之际举行大型的感恩教育活动,比如组织他们慰问孤寡老人、给父母写一封信、进行感恩征文等等。学校还可以确定一个“生命与感恩教育周”,通过专家讲座、名师讲堂、主题班会、案例讨论等形式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大力普及生命与感恩教育知识。

第三,情境教育法。

情境教育法,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利用或创造特定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去领悟的一种教育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主体能动性”,即置身于特定情境的受教育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从而使生命与感恩教育收到良好的实效性。情境教育的具体办法很多,常见的如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模拟演习等等。地处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的四川警安职业学院每学期都要举行至少一次消防演习,并通过讲座、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告知学生遇到火灾该如何反应的基本常识。演习中,当学生在宿舍遇到突发火灾时,他们会用湿毛巾捂住鼻子,贴近地面、墙根艰难爬行穿过火灾区域。我们相信学生们此时不仅仅是掌握了一种基本的逃生方法,更重要的是从内心体验到了“生命诚可贵”的涵义。同时,该学院还在课余党校教学中,通过开展“一天护蛋”活动,即让每个党校学员随身保护一个鸡蛋,一天之内尽己之力不让鸡蛋受到损伤,以此来帮助学生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怀。

第四,寝室、班级、院系、学校立体式全方位教育。

对学生施加生命与感恩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或专题活动中,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个班某个教室。要获得更优的教育实效,就要优化教育组织结构,实行寝室、班级、院系、学校立体式全方位教育,使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彰显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思想,将珍爱生命、知晓感恩演化成良好校风的一个重要元素。比如在学生公寓开展“星级寝室”评比活动,对每个寝室的卫生情况、室员的整体素养、室友间的团结协作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比,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对待生活,学会感恩。

5、注重与家庭、社会保持互动

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经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后走向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就是把学生从家庭推向社会的一个助推器,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要发挥好这个纽带作用,就必须保持学校与家庭、社会进行互动,通过与家庭的沟通把握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通过与社会的交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以此为据预测、规划、引导学生的将来,最终将这些实际情况反映到学校现行的教育教学当中。

(三)从社会的角度思考

1、确立正确的人才观

一个国家的人才观决定着它的用人观,影响着整个社会教育的重心,更影响着学校教育的重心。当前中国的人才观对德育内容比较忽视,这很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与感恩观。要改变这种状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最终将生命与感恩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通过各种媒体、社会舆论加强对现代人才观的宣传力度;二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教育机构、专家对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进行专题培训;三是建立健全现代人才评价机制,提升德育内容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高度。

2、加强社会环境治理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必然要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与感恩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如何加强社会环境治理,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监管,对媒介宣传报道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审查、过滤,以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二是加大打黄扫非以及对黑恶势力整治力度,确保社会风气持续处于良好状态;三是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监督机制、奖惩措施,对社会单位实行层级管理、片区负责等;四是做好社会维稳工作,为社会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注重与学校、家庭共担育人责任

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对学校和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人才观需要发挥社会在育人时拥有的自身独特优势,使社会和学校、家庭一起承担教育责任。对于社会如何开展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承担教育责任,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将正确的生命观、感恩观指标反馈给学校,促使学校注重生命与感恩教育;二是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教学活动;三是通过社会教育机构、组织,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比如到社区宣传好人好事,到社区为灾区募捐等;四是针对个别德育工作被严重忽视的学校,通过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对学校提出培养要求、目标,用正确的人才观去改变其片面的育人观。当然,要使社会、学校、家庭在育人过程中形成很好的合力,需要几方共同长期的努力。

(四)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思考

个体道德的发展不仅受外部环境影响,还受主观因素的限制。要把正确的生

命价值观与感恩观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心信念,一方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另一方面还要靠学生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足够优秀,都会有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心理趋向,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时,也应该激发他们的这种自我成长的潜力。

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与感恩教育,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学生要加强身体锻炼,拥有健康体魄。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万事难成。这既是自我生命教育的需要,也是生命教育的表现之一。第二,学生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提升人生境界,拥有良好的心境。第三,学生要提高认知水平。一方面要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时常保持审慎内省,不断完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认识系统,自我设定、自我激励的驱动系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监控系统。第四,要做到身体力行,将自己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感恩观转化到日常行动中,在实践中使自身的道德境界进一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王建成.生命教育的实践途径〔J〕.教育科学论坛, 2008年第6期

〔3〕萧家芳.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 2007年6月

〔4〕范志英.感恩教育实践探索〔J〕.华东师范学报, 2007年7月

第二篇: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作文——感恩生命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作文——感恩生命

惊心动魄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了,那天崩地裂、山河同悲的惊心场面却依然令人难以忘怀。

地震摧毁了无数房屋,掠夺了数万人的生命,一时间多少人间悲剧凄然上演:无数人无家可归,生离死别„„

可是悲观并不是我们的选择,古老的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于是,五千年来一直都坚强不屈的中国人选择了团结一心,重建家园。

“好好活着!”——这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感恩。无情的灾难已然剥夺他们的生命,我们要在他们曾生活过的热土上重建昔日美丽的家园!

于是,一次全民族的感恩之旅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每个人都在一边流泪一边振臂高呼:“四川雄起,中国加油!”

“我们都是汶川人!”短短数天之内数百亿捐款涌向灾区,无数的白衣天使、人民解放军和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奔赴四川抗震救灾。如今,重建家园的步履正在艰难然而执着地迈进。灾区人民已经从地震的巨大阴影中慢慢走出来,他们已经度过灾后第一个祥和的春节。

春节过后我们迎来了农历牛年。春天来了,不正是我们新一轮的耕耘与收获么?

中国牛,我们一定能开创一方新天地!

不久前曾读过一篇文章,作者回忆他曾看过的一部电影:一架失事飞机的黑匣子被找到后,里面反复播放着一句话:“感恩生命„„”

是的,当灾难突然来临的时刻,我们唯有感恩——感恩生命让我们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而我们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这样动人的宣言曾引发我深深的思考:活着是一种高贵的幸福,我们是否应该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满足与感恩呢?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在这宝贵的生命旅程里,我们是否应该时刻心怀感恩?

感恩父母,是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并饱尝辛酸地把我们养育成人。

感恩老师,是他们赐予我们智慧和才干,让我们在茫茫人世中自立、自信、自强。

感恩周围每一个人,是他们让你学会成长。

感恩周围每一个事物,是它让你享受温暖的阳光,并且期待明天的朝阳。感恩生命,是生命写下的不悔诗行!

第三篇:浅析技校学生现状及教育对策

浅析技校学生现状及教育对策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国家产生政策的调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许多企业对中级技术工人的要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对高级技工、技师的需求,更加迫切,这给从事技工教育的各类技工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由于受生源质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及技能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用人单位的需要距离甚大,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技校生思想品德现状,讨论研究教育方法,以适应社会对技校生的需求。

[论文摘要] 技校学生 学习现状 对策分析 技工学校学生现状 :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中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绝大部分初中毕业生选择了上普通高中。而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首先考虑上中专,大量技工学校的招生已经到了无生源可选的地步:只要有人报名,不严格限制年龄、不要求初中毕业、不管有无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统统录取。即使这样,也很难完成招生计划。于是,不少技工学校采取向本校教工下达招生任务,完不成任务的处经济惩罚等措施,形成了校长为招生头疼、教工为招生发愁的局面。从目前形式看,这种状况短时间内难有改观。近几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技校招收的农村学生和家庭困难学生实行了助学金政策,但吸引力不大,对改善技校招生困境效果不明显。

一、技校学生存在的不足:

1、自私自利:现在的学生多数都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为自己考虑的多,为别人考虑的少。有班集体活动时,听到学生说的最多的一些话就是“关我什么事,我才不做呢”、“做这个事有没有什么奖励”等,集体意识非常淡薄。

2、贪图享乐:现在技工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吸过烟、泡过网吧,花钱大手大脚。比如每学期的助学金一发到银行卡中,有些学生就迫不及待的请同学大吃大喝、上网唱歌、买手机、充Q币或者游戏币等,贪图享乐非常严重。

3、行为习惯差:很多学生都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乱丢乱扔、随地吐痰、讲脏话痞话、坐姿站姿吊儿郎当,一身的流氓地痞气,严重影响学校的校风。

4、独立能力差。现在的技校生大多都是90后,身上的“骄”、“娇”二气尤为明显。许多学生在家从未洗过衣服,从未叠过被子,从未打扫过卫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给学生正常的学习带来了极大不便。

5、对学习缺乏动力。很多技校学生在上初中时成绩就是倒数几名,长期遭受老师、同学及家长的歧视和谩骂,造成内心极度自卑,有的甚至放弃了学业。之所以选择技校,一是因为年龄小,初中刚毕业就出去打工不太合适,先在技校混两年再出去打工;二是认为技校主要是学习动手能力,理论完全不用学。

6、个别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的家庭存在问题,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自幼养成倔强、孤僻的性格,爱走极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消除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将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技校学生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

1.自身原因:这些学生在原毕业学校长期受歧视,思想上缺乏上进心,没有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更是自暴自弃,随波逐流,和社会上不良的人混在一起。主要表现在胸无大志,思无远虑,自己就没有把自己放在有用人才上看。

2.社会原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思想道德建设显得相对滞后,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有些成年人价值观扭曲,这些都给正处于青春期的技校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家庭原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一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修养,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与孩子正常沟通,导致学生性格孤僻,言行不一,存在较大的性格缺陷。

4.学校原因:现在许多技校生虽然办学时间较长,但实习场地、活动场所都比较狭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实习、活动的需要;专业设臵,课程结构也显僵化,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知识层次的需求;有些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经验,也影响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技校学生的教育对策:

针对技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了以下教育对策:

1.实施“以人为本”,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争创一流学校培养一流人才、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应实施“以人为本”,即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无论是教学、管理和服务,都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爱在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部环境,促进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教学上实行了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求学的需要,不断加大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理想的条件;在管理上注重调查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以不同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使同学们感到校园是无限温暖的,老师是可敬可亲的。

2.加强入学教育,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每年新生入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新生活、新起点”教育,“新生活”即要求学生入校后要适应学校的寄宿要求,学会生活自理,性格方面要自立、自强,重新树起对学习的信心;“新起点”即学校无差生,对所有的新生都一视同仁,所有的新生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以重塑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

3.积极组织军训,加强学生的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

以军队的纪律规范学生,以军人的精神教育学生,以军人的作风感染学生是技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以军队一日生活制度和内务整理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4.实行值周制度,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责任意识。

每个班每学期都要值周1-2次,学生值周既要负责教学楼、公寓楼和整个校园的卫生,又要负责维持各班的自习纪律,检查“两操”的出勤人数,与学生会一起,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重点是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强化责任意识。

5.进行法制安全宣传,加强法制安全教育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为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学校定期召开法制安全教育大会,对学生中出现的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对各种安全隐患提醒学生注意。做到防微杜渐,常抓不懈,有效遏制了校园中违法乱纪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思想有障碍、行为有劣迹的学生则重点监控,定期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进行疏导。

6.改革课程体系,进行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知识层次不一,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树立学习的信心,对基础课的教学采取分层次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同学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讲一点掌握一点;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则讲深讲透,鼓励他们报考高职院校。

7.对学生管理实行综合学分制,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就学生的学习和日常操行赋予一定的学分,以学分的高低来反映学生的学习和遵章守纪情况,迫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分制每天一公示,每周一汇总,每月一总结,以此作为学生评先树优、推荐就业的依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遵章守纪的积极性。

8.建立班主任家访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家长及时沟通,密切合作,共同教育。教育的基础就是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并就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行适当指导,避免出现“5+2=0”的现象。

9.加大推荐就业力度,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许多学生上技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将来毕业能有一份好工作。为此学校应加大学生推荐就业的工作力度,积极开辟新的就业单位,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影响,使学生由被动学生习转向主动学习。学校应全面贯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这一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素质,保证学生质量,使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社会满意,全力打造技校教育的精品工程。

上述对策在技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会产生明显效果,但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永远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转变管理观念,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努力培养出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的有用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的要求。

第四篇:“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在社会快速发展价值观面临多元化的背景挑战下,德育教育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目前“90后”大学生在感恩方面出现了忽视亲人养育之恩、忽视师长教育之恩、忽视社会给予之恩的不足。“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全面塑造,在校园中强力培养和在社会中提倡奉献,才可以全面提升“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感恩教育 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96-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其重要内容就是做好感恩教育。当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构成的主体,在他们中开展感恩教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在文化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和冲击下,“90后”大学生在感恩方面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本文就“90后”大学生感恩的现状表现进行探讨,探索对“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感恩教育途径,以期促进高校感恩教育取得实效。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我国的历史名著《三国志》中的“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是一种报答,在现代的社会中感恩是给予其他人帮助。“感”是感动的意思,“恩”是恩惠,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他人的积极回馈过程。在我国感恩被作为一种传统的美德被推崇,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感恩教育是一种氛围的教育,在遵循一定的德育教育规律下,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等,通过感恩内容,形成一种在教育过程中的全面性感悟,促进知恩、感恩和报恩,形成在教育过程中人文情怀的积极塑造过程。在高校内部来看,感恩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塑造,以及能够全面性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动[1]。

二、“90后”大学生的感恩缺失现状

如前所述,“90后”大学生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加之他们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缺乏“分享”、“担当”、“感恩”教育,造成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更加追求自主性,认为一切所得均是合理的,无需回馈的。总体而言,他们的感恩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父母:忽视亲人养育之恩

据相关数据统计,当代“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90%,在“6+1”的家庭背景中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造就了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享乐的思想充斥在他们的头脑中,在习惯了自己的要求能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为所欲为,认为自己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和无需回报的,将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照顾等看做一种理所当然。中华美德的“孝为天下先”等传统美德已经被彻底的遗忘[2]。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家长要求苛刻,对自己要求很低,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只有在“断奶”时才想起给父母打电话。所有这些都是忽略亲人养育之恩的表现形式。

2.对学校师长:忽视师长教育之恩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抑或神龛上供奉的“天地君亲师”,虽有封建社会的影子,却阐释了恩师的神圣,教育世人应懂得尊敬师长。对师长的教育需要一种求知的渴望,对师长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当今社会上一些腐朽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90后”大学生的心灵[3],他们上课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置讲台上的老师于不顾,上课吃零食、玩手机、聊天,课后给老师取绰号;随意品论老师,缺乏敬意,有时竟然能对教师大打出手,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他们渐渐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

3.对社会:忽视社会给予之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经济极大的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受到功利因素影响,当代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4]。由于在校“90”后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这些负面价值观直接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了唯我化、功利化、利己化等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上,他们怀揣好人无好报、明哲而保身的思想,时常将集体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以十分冷漠的态度回应社会关怀[5]。

三、培养和提升“90后”大学生感恩的对策

“90后”大学生的感恩思想教育应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要依赖于学校的课程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更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考量,影响和督促“90后”大学生主动树立感恩思想和理念,为学生搭建实现感恩行为的活动平台,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共同营造“90后”大学生感恩思想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1.在家庭中全面塑造

父母是孩子的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作为“90后”大学生家长必需明白,孩子的成长、孩子的优秀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些成绩来说明,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90后”虽然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只不过是家庭的一员,而不是家庭的中心,更不是核心,不能过度的溺爱,使他们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也使其缺乏分享精神和社会责任感[6]。家长在关爱“90后”的同时教给他们以一种感恩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同时需要家长自己做好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推动“90后”大学生的感恩的塑造,促使他们形成对父母感恩,对社会感恩,以及对于他人的感恩。

2.在校园中强力培养 首先,学校提升感恩教育的意识,强化思政方面课程的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机制,将感恩教育的可行性进行细化。学校可以将感恩教育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的范畴,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把感恩教育同生命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为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建设灵活的教育模式。“90后”大学生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在互联网+环境下随着“微应用”的普及和推广,各种教育宣传新途径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逐步走进大学生并成为他们日常沟通、交流、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学校中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利用有效途径建设灵活的教育模式,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利用微宣传的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时效性不强,就目前而言,众多高校均建设了微博系统,但是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造成微博更新速度慢,时效性不强,对“90后”学生而言就失去了新鲜感;二是缺乏挖掘身边的正能量,指引性不强,在各校的微博信息中,往往都是和本校学生“距离”较远的先进事迹,而忽略了校内学生正能量的挖掘和宣传,让学生感到正能量的作用遥不可及,从而弱化了正能量的指引作用。

最后,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90后”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也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感恩教育而言,学校在建立感恩教育机制的同时应重视实践教育手段,重在抓落实。在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环节中,可以开展诸如在大一新生入校后开展“心存感恩,成就人生”的征文活动、“感恩你我,书信传情”、“我给家长的一封信”、“感恩,不让爱我的人失望!”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对身边的人主动关爱、积极帮助。

3.在社会中提倡奉献

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时刻提醒我们要懂得感恩和学会感恩,良好的氛围可以使“90后”受到感染和熏陶,我们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感恩思想的宣传,借助现代网络媒体进行感恩主体教育,例如网站、视频、微博、贴吧、空间、论坛等宣传感恩故事举办感恩活动,传播感恩。同时,积极开展“感动人物”评比活动,在社会层面充分挖掘典型、宣传典型,使他们的感恩典型事迹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引导“90后”大学生意识到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

结论

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情境教育为载体,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进行联动、全方位、多渠道进行教育,最大限度营造“中华传统,感恩有我”的氛围。激发他们的感恩心、责任感,让“90后”大学生从心底迸发出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魏连.孔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9):2-4.[2]谢琴.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 [J].教育探索,2012(6):137-138.[3]刘峰.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 [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1-73.[4]袁玲丽.网络化视域中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策略选择――以高校外语教育为视角 [J].江淮论坛,2010(5):153-159.[5]彭洋.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索 [J].江苏高教,2010(3):119-120.[6]丰根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6):38-39.作者简介:魏巍(1983-),女,四川岳池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篇: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在这个感恩的世界,我们要感激生育我们的人给与生命的体验;感激抚养的人使我们不断成长;感激帮助的人使我们度过难关;感激关怀我们的人赐予亲情和温暖;要感激鼓励我们的人给生活的力量;要感激教育的人使我们脱离蒙昧;要感激钟我们爱的人使给与爱情的宝贵体会;要感激伤害你的人磨练了你的心志;要感激绊倒你的人强化了你的双腿;要感激欺骗你的人增进了你的智慧;要感激藐视你的人觉醒了你的自尊;要感激遗弃你的人教会了你该独立。要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感恩像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种种失败需要我们勇敢地、豁达地处理。因此,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现在城市中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除了读书,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象,很少懂得体贴父母。不少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的关爱和大自然的赐予熟视无睹;有的学生只知伸手要钱,把父母当作摇钱树,根本不知道父母的艰辛。根本没想到珍惜学习机会以图今后回报父母。有的学生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以为享受理所当然。有的学生甚至天沉溺于网吧,学业荒疏,甚至误人歧途。造成现代青少年传统美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学生家庭的父母这一辈子因受教育不多,因此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得到补偿。表现为对子女学习上要求的多,道德品德上教育得少。造成孩子自幼娇生惯养,在娇宠中长大。这城市中“抱大的一代”,他们大多只知道对父母撒娇撒野,一旦家长不遂其心愿,就由娇而横,由爱生恨,甚至还恩将仇报的。因此,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家长来说,当然也难辞其咎。

其次,这些年中小学在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育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在分数和升学率上,德育教育往往顾此失彼,谈不上有系统性或针对性的感恩思想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成为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的所谓“冷漠一代”。再者,社会教育显然也没有起到补救的作用,虽然中国一直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但在商品经济的现代社会,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感恩”这个话题太严肃了。西方有“感恩节”,这一天,很多西方人会赶回家里与父母团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感恩节并没有像情人节、圣诞节等其他“洋节”一样被中国人尤其是商家重视起来。社会道德的缺失与建立和谐社会极不协调。

对于当今部分青少年传统美德的缺失,不能当作笑谈。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将来爱事业、爱国家?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少中学生却连“感恩”这点起码的做人道德都没有,不论其学业如何,今后走上社会,显然都是一个不合格的人。

因此,感恩教育仍是现代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感恩教育”这一课,实在不能小看,而且还要从小抓起,对于中学生来说,虽然迟了一点,却更是非补不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强调“学会感恩,是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上好的一课”。

感恩教育要从孝敬父母开始

父母生养孩子很不容易,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父母的辛劳感受不深。“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不会爱他的祖国。”同样,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懂得感激、回报的人,根本不可能懂得感谢他人的感恩。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从孝敬父母着手。

让学生观看两位父母在孩子分娩的实况录像,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感性认识到父母是非常伟大的。让学生回忆了父母曾经为自己所做的、让人感动的事情,懂得把父母的恩情记在心中,就是会感恩的开始了。

要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亲身体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家庭的部分工作。班级开展“每天做半小时的家务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每天参与家务劳动,并对劳动情况做好登记。每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汇报,对凡是能够坚持每天做家务的学生给予表扬,表现最好的小组获得“孝心小奖杯”。在家务劳动开展半个学期以后,该班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做家务的感受。学生谈到了在学校经过一天的学习,做完作业还要做家务非常辛苦,有时很想不做。让他们换个角度想想,感受爸爸妈妈在忙碌的工作后,仍然要做家务,所做的家务跟自己比较更加繁重,父母非常辛苦,让学生要懂得感谢父母。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自己多做一点,父母就可以轻松一点了。班里利用不同的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有意义的劳动节,让学生通过节日,为妈妈做饭,给父母写感谢的心里话,策划、参与一天生活情况。学生从生活中小事中为父母着想,从行动上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动员同学们给父母写了信。不少的家长很惊讶地收到自己儿女的第一封信。纷纷打电话给班主任。感谢学校老师开展这么好的活动,给他们与子女一次很好的沟通机会,不少同学在信里流露出对父母的关爱、依恋和感激,也情真意切地表达自己一些稚嫩的想法,有苦恼,有理想也有企盼,大都能敞开心扉,说出平时难以启齿的心里话。

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家长与学生互相的沟通,提高了学生对父母的关爱,学会感恩,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伦理道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幼”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尊老”、“尊师”却非本能,靠的是后天的教育。感恩教育注重一个“教”字。教师要言传身教,教会学生有一颗会感恩的心。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非常有必要。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的。我们在班级活动中挖掘像“庾衮待役”等故事素材,组织学生通过看动画,以看动画、电视、电影节目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让学生以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开展自我教育。例如有的同学讲了一个美国的罗斯福总的故事。有一次罗斯福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同学还说: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不停埋怨的人,“真不幸,今天的天气怎么

这样不好”、“今天真倒霉,碰见一个乞丐”、“真惨啊,丢了钱包,自行车又坏了”、“唉,今天的作业又多了”……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永远没有快乐的事情,高兴的事被抛在了脑后,不顺心的事却总挂在嘴边。每时每刻,他们都有许多不开心的事,把自己搞得很烦躁,把别人搞得很不安。其实,所抱怨的事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小事情,只是明智的人一笑置之,因为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事情是无力改变的,有些事情是无法预测的。能补救的则需要尽力去挽回,无法转变的只能坦然受之,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目前应该做的事情。

学校将结合“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在班级活动开展感恩教育会使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更有实效。感恩教育活动结合班、年级、团委、学生会活动计划进行,可以达到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效果。

同时,各学科组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感恩教育。如数学科将组织学生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并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政治课结合教学要求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家庭收入支出情况”的调查报告;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制作“亲情卡”献给父母亲人;语文课、英语课则组织一场命题现场作文比赛等等,使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达到相互渗透,无缝连接。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帮助过,支持过和关心过自己的人怀有感激的心,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要讲回报社会之心

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目前许多学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师恩是什么。似乎老师给予他们的都是教师应该的,你即给予的再多他们也不知道教师的辛苦。因此,中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感恩教育活动中,组织同学到敬老院和东区居委会下属的居民小组,开展“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活动。同学们深入到各居民小组,清扫大街小巷,清扫卫生死角,净化美化环境,关心慰问老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和服务意识,以学生的实际活动,回报社会的关爱,感恩系列活动将会培养中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良好品质。克服“对人不感恩,对事不关心,对己不负责”。感恩教育由于学校的宣传力度足,领导和教师十分重视该项德育工作,所以学生参与面广、兴致高,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更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感恩教育中讲回报社会之心,弘扬了雷锋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韩洁

2006-1-3

下载汶川大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汶川大地震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范文大全

    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柏乡县柏乡镇中学 王立川 王利环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作者:赵天辉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6期 [摘要]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使成倍增长的毕业生与没有明显......

    农村妇女教育与培训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妇女教育与培训的对策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目前国内......

    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大全5篇)

    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毛 建 梁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 江苏南京211170)摘要:针对学生受挫现象,分析了学生遭受挫折的原因和挫折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论述了进行挫折......

    高职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然后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旨在为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职教育;教育管理1高职学生特点......

    “90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

    “90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 随着数量庞大、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90后”青少年步入中学,一方面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

    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的研究

    关爱留守学生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界定,对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质量、学业、行为、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教育对策:(1)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