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研究读后感
关于《教育研究》读后感
伍小波
[摘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国方强盛。改革开放以来,要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必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关键词]教育;差距;高考;师生关系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本学期通过对教育研究这本期刊的仔细阅读以及通过自己对其中所反映的价值意义的不断思索,我精选了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同时我觉得最为贴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计划类型的论文做出自己的些许感悟。
一、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资比例失调
(一)区域差距
在全国2036个县(县级市)中,1999年有1021个县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即教师的“人头费”以外的机动经费)不足10 元———与北京市的757.6元和上海市的747.4 元形成鲜明对照———几乎到了什么都不能干的地步。(张玉林, 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2002)
区域差距无法平衡,教育平衡的说法就永远无法实现,因此维护教育平衡的首要步骤就是缩短教育的区域差距,同一间屋檐,同一个梦想!
(二)城乡差距
窥视全国的教育投资数目,1993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 元,而农村为250.4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947.1 元,而农村为472.8 元,差距分别为1.9 倍和2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都进一步扩大到3.1 倍,绝对金额分别为1492.2 元,476.1元和2671.2 元,861.6 元.(张玉林, 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2002)
同时,据2003年2月13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3年,而城市为10.2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4:3: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0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0.551。(陈虹全, 2009.04)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的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要想维护教育公平,必须加大力度投入农村的教育建设中。
当然,为了避免教育资源流失,应当以人的个数为单位,确保投入的教育资源每个人能享受。这样,才不会让我们的教育经费大打折扣。
(三)发展中下等地区的落寞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同时,也先后开设多方试验田。同时,富余省市的教育得到飞速提升。为了避免上述的区域差距,富有的区域的教育在高质量高数量投入,加入贫困的地区的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也在按着一定的比例增长,那么若干年过后,教育资源仍是不均衡的,当年教育发展中下等地区的教育随着时间的增长,反而会变成未来的教育贫困区。
所以,我建议在缩短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同时,对于教育发展中下等仍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使得中国的教育差距能够尽可能地缩减,而不是缩减了这个,有出现了那个。
二、高考制度有待完善,部分地区情况持续恶化
高考,作为一名学生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过门槛,“一局定胜负”的人生抉择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饱受寒窗苦读多年之痛,坚忍名落孙山却无力回天的无助。
以河南省为例,2008年考生达98.8百万人,2009年考生虽然比去年减少
2.9万人,但95.9万人的庞大基数,仍让河南省的高考变成一场激励的“学业竞争”。56万人的录取规模,比54.9万人的招生计划还多出了万余人。其中录取的普通类考生达到50.1万人,包括本科21.4万人,专科28.7万人;另外,对口招生共计3.2万人,专升本2.3万人,单考单招录取0.3万人。也就是说,还有39.9万的人必定要承受高考落榜的现实,再加上即使成功升学,但因对学校不满意而不愿升学的学生人数,必然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就是说,这些人想要继续考学的人必然要加在下一届的毕业生中。
而作为复习生,必然在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上要强于应届生,让他们应同样的资格,同样的条件进行竞争,复习生必然会占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他们会占掉当年应届生的升学名额,更多的应届毕业生也将会变成下年的复习生,如此往复循环,合适才能到尽头?
尽管现在各省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严令“禁止”高中复读,但是现实却是很多地区并没有采纳此“禁制令”,幅度现象仍然因为升学的压力而“任意施虐”。
当然,想要取消复读的相关条例,在当今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局定终生”的现实必然会使部分同学走向如意的高等学府。而让复习生和应届生同台竞争,也是对广大应届生的不公。
我建议,采用分类高考制度,给复习生开辟另一条光明正大的升学道路,使复习生内部进行竞争,与应届生区分开来,这样,既可以维护复习生升学的权利,又可以让应届生的升序机会得以保障,而且这样,部分学校也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收复习生进行复习,而不是背地里偷偷做事,有辱学生学习的“尊严”。
三、新时代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中国的课堂教学是“去问题教学”,学生没有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这不由得使人们对教育的真正功能产生了深思,在教育研究中有学者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形成与发展。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科苏德、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6.[2]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3]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6
[4] 瞿博,中国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7,(7).
第二篇: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后感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拜读了裴娣娜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感触很深。这本书对于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了教育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一编是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第二编的教育研究的构思与设计其实是教育研究的起始过程,包括研究选题的构思与设计、文献检索、形成研究假设、研究设计;第三编的教育研究基本方法就是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第四编是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其实是教育研究的结束过程,包括教育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与评价、教育研究的组织与效能等。
在书的开始,作者就指出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熟悉他们特殊领域的研究,而且,为使别人了解他们,应加入研究的行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研究的基本特征
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研究的基本特征:(1)研究是经验的。教育研究是以典型的经验主义方法为特征的。(2)研究应是系统的。研究是一个过程,为了便于实施研究,使研究过程系统化将是合理的。一般划分为4~6个步骤: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研究过程是有系统的和有秩序的,但研究过程也不是死板不变的。(3)研究应是有效的。即它是基于事实或证据,也就是“能够被证明的”。
(4)研究应是可靠的。即研究的前后一致性。需要研究者在自身经验可能的范畴内尊重事实、尊重数据,运用已被验证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和科学(至少是合理的)的操作程序。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
方法一,基于研究的目标或目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护展知识;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际的问题。
方法二,基于研究方法,一般方法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克莱斯万的一种定义方法,定性研究是指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指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的,而不是用语言文字。
(三)理论的作用
理论是一个判断或一系列判断,用它们我们试图以系统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现象。“理论能提供一个框架,研究者以此为起点来追寻研究研究问题。理论能鉴别出最重要的因素,能为系统地、相互联系地展示研究的各个侧面提供一个准则。除了系统观点外,理论还能较好地鉴别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空白点、弱点和不一致点。”教育研究中,理论还有综合功能,它能将观点和个别的经验性信息整合为一整套的思维框架,使认识更深刻,意蕴更博大,应用范围也更加广阔。理论的另一个作用,提供一个或多个可检验的普遍性判断,并在实践和深入研究中使用这些判断。
(四)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研究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性的活动,其间,时有重叠和变化。(1)确定问题。这是研究过程的初始活动。问题必须能体现出特定的意义。
(2)收集资料。收集资料之前,一切测量的手段都必须明确。必须对资料进行集中、编码并为分析做准备。
(3)分析资料。对资料的总结、加工并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4)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需要解释、结合、洞察等,这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
(五)研究问题的选择。
研究问题不是在朝夕间便确定下来的。它是一个需要研究者对可能的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并通过不断的思考,以及与他人探讨方能确定的过程。问题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再确定。有时问题会扩展,有时被精炼。
(六)查阅文献过程。
查阅文献过程,涉及到以下三个问题:
1、信息是从哪里发现的?
2、在信息找到后,我们应做什么?
3、是什么构成信息?
查阅文献的意义:
1、更具体地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及假设;
2、告诉研究者在本领域内已做了哪些工作;
3、提供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4、对研究方案提出一些适当的修改意见,以避免预想不到的困难;
5、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6、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通过对本书的理论阅读,使我对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作了一个回顾和反思。对比本书中描述的研究流程和规范,我当前的研究工作显得十分粗糙。本次课题研究前期的经历,使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在研究实践中不断修正的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接下来,我将检查和补充前期的工作,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设计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思路和方法。
第三篇:教育研究(范文模版)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 ——立项论证报告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906 武冉 200930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脱离了孩子的母语,使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难度。而且由于是小学生,缺少了一定的家庭英语教育,更别说家庭英语氛围了,而每个星期就只有三节英语课,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上课的四十分钟,其中导入环节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而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之中。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果。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有部分课堂中的导入部分流于形式,不论新授什么知识,导入都是一成不变的“How are you?What’s this?What date is it today? „”等等,缺乏新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是特意设计了一个导入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与本课的新授内容毫无关系,从而失去的导入的意义。针对这些现状,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反用于实践教学,希望能总结出一套简单实用的导入方法,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水到渠成的引出新授知识,完成无断点的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和每节课相关话题的兴趣,扩展学生对相关话题的词汇量,加深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2.为下一环节和整堂课做好铺垫,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1.现阶段课堂导入的基本状况。
2.课堂导入的途径、内容、方法的探索。
3.课堂导入的推广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为本课题组老师及所在班级的学生既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制定出研究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发现的实际问题,实施行动研究,及时改进计划和方法,完善研究目标体系及行动方案,修改、补充、调整研究方案,以获得更真实、科学、有效的材料和数据,使成果更具实效性。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思、边实践、边总结。
2.观察法
根据要求对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学生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材料进行分析,为后面的教学探究做铺垫,也为导入教学提供素材,进行反思。
3.文献法
参阅相关书籍材料,《英语教学法》、《英语新课标》等书籍,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采集英语导入教学方法。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一)研究能力保证:
1、课题主持人具备该课题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课题主持人曾参与过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些课题都已顺利结题。且课题主持人作为英语兼职教研员,便于联系和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各项活动。
2、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科研力量强: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都是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和教科研的青年教师,他们既具有小学英语导入教育的经验,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并参与了省、市新课程的培训。他们肯学,肯于钻研,教育、教学的业务素质都较高,完全有能力胜任课题研究。
(二)研究时间保证:徐州市教育局这些年来,一直倡导减负增效,学校英语组为落实此项政策已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为该课题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且我们早就在酝酿该课题,为该课题的申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申报的课题得以通过,就能马上投入研究,确保各阶段研究任务的完成,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
资料设备:图书馆、网络
研究手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体手段如下:①资料文献法②行动研究法③观察法
四、研究计划
研究时间三年[2014年6月—2017年6月]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第一阶段(2014.6~2014.9)
A.收集信息;
B.论证研究方案;
C.申报课题;
D.成立课题研究组。
第二阶段(2014.10~2015.1)
A.拟订调查问卷方案;
B.准备调查材料,实施调查;
C.收集 整理 统计 分析 调查材料和结果
D.撰写调查报告
E.初步总结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请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2015.2~2017.3)
A.实施实验;探索对策,落实实验对象
B.根据方案,实施实验;
C.收集 整理 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D.总结实验结果,撰写英语导入教学的方法和各种课型运用情况分析论文等。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四阶段(2017.4~2017.6)
A.总结研究成果
B.修改总体研究报告
C.申请课题鉴定、验收、准备相关材料。
2、最终研究目标
(1)预计成果形式课题的研究报告
2教师的专题论文集
3课堂导入教学活动特色设计方案集
4个案分析汇编
(2)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A.技术型成果
探索出初中英语导入教学的具体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得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B.理论型成果
撰写教学论文,争取能将教学论文出版。
第四篇:教育研究
1、【开放性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策略】(中国校外教育期刊)[摘 要]: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需学生主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作业,有利于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发展。【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教育科研论坛)英语作业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效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 ,其作用更加明显。教学中 ,我努力尝试开放性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 ,使英语作业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开放性作业的原则。开放性作业的类型。(举例说明)【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设计多维探索。】(考试周刊)曾几何时,很多的教师认为给学生布置作业是巩固和消化知识的有效形式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围绕练习册中的笔头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拘于书本、囿于室内的传统的作业形式,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不利于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和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作业形式,特别要尝试设计开放性的英语作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注重开放性 ,赋予作业新生命 ——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设计的研究】(小学教学设计)
一、注重学生心理 ,设计趣味型作业
二、根据学生差异 ,设计自主型作业根据学生特长 ,设计个性型作业
四、根据学生生活 ,设体验型作业
五、根据所学教材 ,设计课题型作业。
3、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任务型教学途径%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种类&一!实践类的作业$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当学生积极地参与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 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作也扩展到最佳状态’ $采访%!$写观察记录%!$做调查%等作业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精髓’如在学习完一课后”可设计这么一份作业&校运会就要开始了“了解一下其他班的同学们在校运会上的报名情况”以便$知己知彼%“争创佳绩’可设计一份采访记录表”要求学生用英语记录被采访对象的姓名及要参赛的项目名称’要求每人至少采访五个同学“并在小组交流”最后统计出结果在全班进行汇报’由于老师设计的这类作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学生的兴趣被真实大大调动了起来”同时还与其他同学沟通了感情“学习了人际交往*培养了观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等积极的情感’二!创新类的作业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习更有效’因此”教师除了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能力外“还应在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把学习过的词汇!语法结构等重新组合“来表达以前没有表达过的意思’(新标准英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歌曲!诗歌!韵律诗!故事等’ 老师课后除了布置读背!表演类的作业外”还可以设计如$歌词新作%!$小诗新创%!$故事新编%等作业’ 如学了4 5#, 067’ $“& $%)80&$这首歌后”老师布置&同学们能自己试着写出新的歌词吗3老师可利用早读!活动课的时间开一个$老歌新唱%演唱会“学生利用学过的或自学的乐器名称”编出一首又一首新歌’课上学生边唱边演“热情高涨’这类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英语写作能力’一些平时英语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也能模仿着$写诗%了“当他们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也能登上班级的$大雅之堂%”自豪地笑了’ 自信心油然而生“渐渐地喜欢上了英语’三!制作类的作业在$任务型教学途径%中”老师经常设计让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事情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的$任务%“让学生享受4 57,-(+$ +, 9,*6+1”的乐趣’ 这种$任务%更可以延伸到课外’ 如学习完祈使句后“就可布置学生为校园的各个场所设计英语警示牌的作业’ 学生需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设计出合适的警示牌’ 于是“ 校园的绿树上!红花旁有了$2(,$的提示’ 垃圾筒旁树立了? 的警示”楼梯的转角有了的温馨提醒--又如制作生日!圣诞!新年贺卡“写上你的真诚祝福’ 这些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和强化所学知识”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体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四!完成小课题小课题在美国称为0%(@&5$’ 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新标准英语)的(活动用书)中也有很多的小课题供老师选用’这些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可延续二三天或一周’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活动用书)中提供的小课题“还可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布置一些小课题让学生完成’ 如学习完AB C(-)6& D E,+$ F一课后” 可布置学生完成B ? 学生可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查阅!整理资料“得出结论’课上”学生展示他们的小课题“那是一张张手绘的中国地图”地图上的山川!河流!湖泊!城市!古迹都用英语一一标注出来’ 这样“在完成0%(@&5$的过程中”学生深切地感知了祖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山美水美*培养了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任务型教学途径%下的英语作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他们有机会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在交流!展示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心理压力降低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浓了”逐渐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收到
了很好的效果’!
第五篇:《哲学研究》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属于晚年探讨的范畴,它与《逻辑哲学论》的思辨深度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哲学研究》读后感。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主要是站在抽象的形式上,探讨如何改造传统的形式逻辑,借助符号语言把握句子结构的多样性。此时,他的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与罗素基本一致,因此得到了罗素的肯定,并亲自为维特根斯坦的处女作--《逻辑哲学论》撰写了“导论”。后来维特根斯坦放弃了理性思辨方法,转向了研究“表述的内容如何才能具有真实性”的问题,这样一来,他与罗素的理性思辨--借助数学方法创新数理逻辑的研究思路截然不同,走上了借助哲学方法创新语言逻辑规则的道路。遗憾的是,他的头脑中没有康德的认识结构、理性方法,于是只能停留在现象学领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索语言结构背后的规则,即支配形式逻辑规则的真理<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lunwengeshi.unjs.com/”>格式,读后感《《哲学研究》读后感》。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就是“规则的规则”是什么?其结果便是陷入了苦恼的矛盾关系中。有限环节的一幅图画很容易绘制,这从他列举的诸多实例中可以看出来。无限环节的一幅图画是怎样的形式?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维特根斯坦,由于无法解决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矛盾性,所以,他的《哲学研究》只能停留在问题意识中,自始至终也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为此,后人将他的研究视域定位在现象学领域,这是十分准确的。超越现象的束缚,进到本质关系环节,在西方只有黑格尔的《逻辑学》才具有这样的实力。黑格尔之后,西方学者们都放弃了在本质环节进行逻辑推论的努力,结果使得西方当代哲学的认识视域全都局限的现象学领域,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分支。这一特点与马克思强调的应用哲学保持了高度的同一性。应该看到,探讨无限环节的本质关系,不是理性思辨方法能够胜任的,它需要采取《老子》所说的“道纪”方法,康德所说的逻辑推论方法,它是一级一级、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向上推论,直到“抱一”为止。这种逻辑推论方法在维特根斯坦的头脑中并没有建立起来,这一缺陷使他无法在语言逻辑和哲学逻辑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在我们看来,尽管维特根斯坦最终没有能够给出哲学逻辑的一幅图画,但是,他在西方逻辑学发展史上开创了探索语言逻辑与哲学逻辑关系的先河,因此他的研究成果在西方逻辑思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与罗素的数理逻辑更高一个级别的探索。人们会永远铭记这位在逻辑学领域不断追求真理足迹的哲学家所作的努力。罗素--他是数理逻辑的创建者之一。这是用数学方法改造传统形式逻辑结出的成果。维特根斯坦--他是哲学逻辑的探索者。这是一位企图终结逻辑学理论研究的智者,尽管他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然而,他的努力构成了逻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一环。而《老子》大道率先终结了逻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全过程。这就是“不言之教”在时代哲学理论中的地位。无人能够取代《老子》的智慧,他才是天下第一的智者。2011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