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对策
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对策
摘要:新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新世纪优秀接班人才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无论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还是实际操作都存在一定的误区。本文从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现阶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作为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有机组成,起着整合高校资源,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师生员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等重要功能和作用,已经成为培养新时期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在获得自我更新,实现变革机遇的同时,其过分强调物质文化建设和过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学生个性品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做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观念冲突。因此,必须认真总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加强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时期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目前,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对其内涵的界定也不是非常明确。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综合后,可以认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应该即包括校园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和由此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以及创造的全过程,也包括校园的一切物质条件。具体讲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为全体师生员工所创造和拥有的,约束和规范全体教职员工和大学生各种行为的,对高校生存和发展有着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1]-[3]。这些要素包括物质的(校园物质设施以及校园的“缘生”,“美化”等基础文明建设)和精神的(师生员工的理念信仰、人文素质、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等)。
从组成上看,按照文化学关于文化的层次分化理论,应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分解成物质层面的实体文化、精神层面的观念文化、管理层面的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来展开。
(一)物质层面的实体文化建设。实体文化是指体现学校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一切建筑、环境和设备的集合、构成学校教育的“物质情境”。它包括高等学校的自然环境、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包括反映学校历史、光荣传统、治学成就的景点和典型人物的雕塑或有代表性的建筑)、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设施、科研仪器、校旗、校服、校徽、校花、校歌和校园纪念品等,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一种深思熟虑的形象设计,使学校的每一处建筑、景观,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最终体现着高校所特有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精神层面的观念文化建设。观念文化是指一所高校所追求和实践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一整套价值观、教育观和精神氛围、理想追求、人文气象等等。它最深刻地、稳定地体现了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信念和情操,也最能在每个师生员工心灵深处刻上高校的印迹,让师生员工对所属高校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对整个社会文明做出贡献的崇高使命感。高校的观念文化产生于高校的-1-
历史传统。其核心是办学思想和精神氛围,它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体现。它决定着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取舍、继承和发扬,决定着对社会文化影响的吸收、拒绝和整合,决定着大学校园文化的积淀、发展和走向。弘扬时代旋律、高举理想信念大旗、崇尚科学、讴歌各类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校园观念文化可以激发师生员工对祖国的责任感以及为祖国的事业做出贡献的光荣感、自豪感,使得高等学校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出大量高水平的科学文化成果。
(三)管理层面的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和习俗文化,包括教学科研的规章制度、教学管理的规范条例、规范师生员工言行的行为守则,另外还有习惯、礼仪、校风、班风和学风等。它反映了高校的文化准则,表明学校提倡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它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作风作为有很强的制约性和鲜明的导向性。优良的班风、校风、学风、教风、严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更能对师生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素质教育和交流,最终塑造着高校人本、科学、民主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10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绝大多数的高校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培养新世纪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要工作来进行,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许多高校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积极向上的、能够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学校园文化。然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只注重校园实体文化建设,忽视校园观念文化建设。观念文化建设隐含在实体文化建设中,它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的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和大学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职能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观念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校园实体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与精神文化因素。校园实体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观念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实体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5]-[6][4]。但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许多高校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制约,内部长期缺乏高层位大学校园文化赖以产生与生长的文化土壤——办学民主与学术自由。高校办学思想长期缺位、模糊或在大学校园文化结构中的地位极不巩固。从而导致有的高校甚至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简单于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建设的基本手段局限于生活文化层次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在评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实体文化建设津津乐道。这种忽视观念文化建设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当前高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二)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而没有把它作为高校自身建设的系统工程来抓。这些高校着重强调大学校园文化的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仅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学生业余活动开展的一种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从而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校整体发展的大
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建设、后勤管理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大学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一种对大学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三)从办学制度看,校园制度文化的隐性规范作用力度不够。学校的办学制度文化的形式体现出来是指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既包含一些显性的通过文字加以明确表述的规章制度,也包括一些隐性的通过无意识认同和简单行为规范而构成的道德规范。前者如《学生手册》《教师岗位职责》《办公室岗位职责》等等,后者如高校成员内部日常交往的方式,师生员工学习生活中的语言和行为禁忌等。而我们在过去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常常忽略后一种制度文化既潜规则的作用,造成高校内部的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特权意识强烈,而服务意识淡薄。这就严重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四)从办学方式看,很少有高校能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设置结合起来,大学校园内忽略人文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教育价值取向。“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然而物质的膨胀伴随着精神的萎缩,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道德滑坡。人文精神的缺失极大地影响着四化建设的进程”。对此,杨振宁先生曾告诫:“忽视人文,中国将付出极大的代价!” [7]。然而,综观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重科技、轻人文一直是主流趋势。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仅被当作德育工作的一个小环节而难得受到重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中,那些能够对大学生素质修养提高起到很好作用的诸如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爱国主义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教育、各种艺术的评价鉴赏的课程往往成为一种点缀。
(五)从大学校园文化特色角度看,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并未显示出各自的特色;大学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但因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正是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就当前大学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讲,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
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在新的历史时期,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扎实的现实培育。因此,要想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既弘扬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弘扬传统又与时俱进、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校园文化。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特点,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考虑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满足其心理需求,又要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政治导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和党的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运用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抵制各种非马列主义文化思潮的能力和自觉性,用先进理论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从而使大学校园文化能够起到弘扬时代的主旋律,树立起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旗帜,成为鼓舞高校师生员工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力量之源。
(二)把握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价值导向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必然要受社会文化的强烈影响,它往往是高校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当“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怀疑主义”等错误思想侵入校园,并成为一种时尚和流行时,我们所倡导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就会逐步流失,最终使高校丧失了优秀文化传播者的地位,成为错误思想的集散地。因此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高等学校要以正确社会价值为导向,把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构的道德素质基础,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励师生员工追求更高的道德层次。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文化。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升华,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一个大学,只有其师生员工能禀承人类的优良传统并身体力行之,才能够形成一个带又鲜明特色的校园精神。因此,建设既有时代特征又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离不开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高校自身传统的继承。对历史文化传统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最终形成突出学校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校风、校训的制定中,一个好的校训与校风往往是一所学校在长久的办学历史中不断总结提炼,最终形成的一种对办学目的和人才观的特有认识。如百年名校北京大学“不断进取、严谨治学”的大学校园文化精神;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严谨,求实,创新,奉献”的校风;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70多年的建校历史中也形成了一代又一代师生秉承的“诚,朴,勇,毅”校训和“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的后稷精神,并在“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优良传统感召下,以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为我国农业及农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结合自身特点的大学校园文化也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坚持吸取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社会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和源泉,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开放。在当代世界己经进入信息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如不吸收最新信息,不学习中外先进文化,就会如一潭死水,难以清澈迷人,难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难以承担起提炼、加工各种文化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有益的成果。同时,开放的大学校园文化,必须对外来文化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对社会文化中消极的因素应当具有防御能力,防止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渗透漫延。
(五)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规范,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从匮乏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文化传统的转向、整个文化体系、文化结构的总体[9][8]
转型客观上要求大学校园文化在这种转型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品位层次。我们要建设营造高层次的大学校园文化,就必须从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课外活动、群体气氛、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和建筑设施入手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品味。这种高品位的文化环境的营造,需要加强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性和系统性,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因此,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将对大学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建设的战略中去。另一方面要在高校内部树立大学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使每一个师生员工认识到自己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负有的责任,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最终依靠高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到一个更高层次,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迎春,吴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理论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77-80
[2]李元元.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4):12-17
[3]王强.关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7(2):124-126
[4]郭光华,向群.试论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125-127
[5]张福仁.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层面[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5): 122-124
[6]赵汉杰,高婧.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前沿理论,2007(7):4-5
[7]米靖,周志刚.中国大学文化百年进程若干问题初探[J].江苏高教,2007(4):22-25
[8]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8):5-10
[9]周先进.农业高校德育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64-67
第二篇: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意义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包括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导向、辐射、激励和陶冶等多种功能。针对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北京召开,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我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不仅影响师生的审美情趣,还影响师生的智能。校园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环境清新优雅,就可以陶冶情操,催人奋进,呈现出浓郁的育人氛围。而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着尤为重大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我国学者在对校园文化进行的二十几年的研究中,通过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等多种极为广泛的理论视角对校园文化大的概念进行了多种界定。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特殊环境中,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创造出来的,以师生互动价值观为核心并体现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它包括以下四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以校园物质设施为载体,包括校园、校舍的设计布局,校园绿化、图书馆建设等方面;二是制度文化,反映校园的机构和文字为载体,包括学校中所特有的规章制度及保证这些规章制度执行的组织机构;三是精神文化,以学校理念为载体,包括学校中每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四是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校风、班风、学风等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的四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物质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行为文化是表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处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浓郁的校园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高校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高校师生的软环境,对于形成浓郁人文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度。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重要载体,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高校校园文化起到育人、导向、辐射、激励和陶冶等多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一)育人功能
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最根本的功能。校园文化凝聚着社会、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影响无处不在,校园人只要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这种特定的亚文化对其心理、思想、行为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精神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和熏陶,以其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影响校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及性格的美化 与净化。
(二)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亚文化,是以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价值观念为指导,依据教育目的,对开放的社会文化分析、鉴别、认可,精心挑选、提炼浓缩、整理改造之后的积淀,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年轻一代成长发展的期望。良好 的校园文化,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过滤和改造,转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内在动力,会把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积极适应社会的新要求,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三)辐射功能
校园文化不仅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也能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从而表现出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际间的辐射,主要是通过高校之间的学术、文化、信息交流来实现。比如,现在高校之间普遍实施的互相选课、互聘教师等措施,以及普遍开展的校际文体活动,使各校文化实现优势互补、特色互补,促进了校园文化的校际辐射。二是校园文化向社会的辐射,主要是通过向社会输出高校的精神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要,以及向社会输送经过高品位校园文化熏陶的、高素质的人才等途径来发挥的。高校通过向社会输送人才和科技成果,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人才和科技作为一种成果,孕育和生长在大学的特定校园环境中,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影响着高等学校以什么样的面貌和精神状态走向未来。
(四)激励功能
大学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学师生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又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强烈的创造欲望,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工作学习中争取更大的成绩。
(五)陶冶功能
陶冶功能是指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不是强行灌输的,而是寓教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中,通过有形的、无形的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于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从而最终塑造理想的人格。
(六)稳定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容易被接受的载体,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陶冶、熏陶、凝聚等内在力量,给学 生成长提供优良的土壤,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集中于学校内部,集中于自我全面成才的追求与奋斗中,防止学生在校期间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或过多沾染不良社会习气,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对学校的稳定起重要作用。
(七)展示功能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吸引广大青年学生自觉自愿参加,它象一种无形的模具,引导着人才的塑造。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位置就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补充和锻炼自己,不失时机地展示自己的潜能和风采,使其发挥独特的作用,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之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八)调节功能
由于学习生活紧张而单调,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形态,需要适当的调适,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最佳调节方式,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校园广播站、学生歌咏比赛、美术书法、技能操作比赛、武术锻炼等多样的文化活动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三、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充分认识
人们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标志建筑、书画艺术和社团活动,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大量的功能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过多地强调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其成为承载精神文化的载体,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离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
(二)缺乏长效性和系统性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文化活动多,且偏重于娱乐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把校园文化建设视为短期行为,忽视将这类活动纳人高校长远规划,缺乏长效性。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创造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工作队伍、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校园精神等多方面的工作,要使得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全面系统规划,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 全面发展。
(三)缺乏全员参与意识
当前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业余活动,从而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以及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就缺乏学校整体建设这个大环境,势必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四、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开展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三个层次中,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属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处于较高层次。浓郁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由于对校园
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一些高校将校园文化狭隘地理解为活动文化,认为校园文化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不能明确突出精神文化大的意义,于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品位低、不系统、不规范、不重视思想性等现象,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积累与探索,物质、制度层次的建设渐趋饱和,应该努力发掘现有的物质文化设施和制度文化的精神文化意义,明确突出精神文化层次的建设。
(二)总体规划,充分重视
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学校特色,将校园文化建设纳人学校长远与总体规划,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人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人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人进行素质教育。同时,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大力宣传,全员参与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得好的,更不是仅凭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相应的效果。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各个层面的创造活动和特定的创造目标体现出来的,反映着高校师生员工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高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广大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校刊、校园网络等多种媒体,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形成全员参与的意识,校园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得到和谐、健康、向上和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三篇: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论文提要 本人就当前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简析了当今农村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并对其发展与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设想。
如何强化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从摆脱对财政依托、引入市场化运营、满足农民文化消费的视角,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要逐步摆脱对财政投入的依赖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转轨期。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或多或少的残存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方略实践中,彻底根除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必须正视当今的形势,审时度势,灵活多样的适应当今社会农村文化的特质和多元的内质因素;理顺新时代农村文化的运营智略和多变的形态;把握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主脉”和“预见性的方向”。
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最基础的精神富民工程,是维系安定团结和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以来依靠财政的投入,以官办为主导的农村文化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趋向,它的矛盾性和弊端越来凸现。有的经济薄弱村镇可以说是不堪重负,带来了零投入的现象,造成了农村文化一蹶不振、停滞不前的状况,从而导致农民怨声载道,“财政”有苦难言。因此,如何打破国有民办农村文化的模式,走出传统农村文化建设的思维理念,拓展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运作空间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过分依赖财政投入,只会萎缩、只会陷入不发展的境地,它的抵御风险能力软弱,它的生存力减小,带来是的农村文化发展的“穷途末路”。
二、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引入市场化运营的机制
计划经济时代,官(公)办农村文化思维误区,至今还未得到应有的“纠谬”,在找准市场,摸准当今社会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后,应灵活多样地引入市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营机制,采取财政拨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投一点的建设思想,或干脆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以个人的主额投入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镇村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监管。这种黄金搭档,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所特有的运作机制,且切实可行效果甚佳。
具体来说,乡镇财政的投入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权和社会效益;社会或个人捐资可以通过刻碑镌文或通过媒体作表彰,让其扬名彰德;个人投入主要是农村文化设施的经营权,是市场化文化商业运作运营的主要个体。
——个人投入讲经济效益的回报。这个回报是投入带来的效果。农村文化站(或文化市场管理站)的管理监督执法权的使用,让文化经营场所必须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有章可遵。个人投资而获得的文化经营权,必须在较为完善的制约机制下运作,切不可见利忘义,一味讲究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偏离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否则,就丧失了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本义。
——个人租赁承包,是当今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市场化运营的又一机制,它可以提高文化场所最大限度产生的经济利润,并以恰当合适的比例分配,以农村集体制的文化单位和租赁个人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回报,让乡镇文化的从业人员,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具实性的业务工作。如:农村文艺工作、农村文化宣传、农村文化辅导等文化主业。
——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以股份制的形式搞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建设,这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市场文化运营机制。这种股份制是建立在政府文化职能部门监督下的机制,股份制办文化并不是对文化的肢解,也不是当今社会农村文化私有化的变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的文化大家办,办好文化为大家的主题内涵不变,公办民助的股份制只会为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注入大量的经济血液。有这样的建设氛围,带来的是人人关心文化,文化关系人人。
三、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实注重农民文化消费的需求
在乡镇农村,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农村文化活动娱乐场所,却无人问津、门可罗雀,一幅萧瑟的情景。这就又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去刺激农民文化的消费,满足农民文化娱乐需求,实现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原本初衷?其根本课题就是如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蠃。富裕后的农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对文化娱乐如何支出,他们却茫然不知所从,即有钱不会花。这就要靠我们农村文化从业人员去引导、去促销、去刺激其文化消费心理,教会农民朋友怎么花,哪样花值得,花钱买享受是件幸福的事,要让农民知道:文化消费是件赏心悦目的美事。这种促销、剌激不要直接露骨,而要含蓄、变通,要潜移默化。
广泛的宣传。充分利用农村广播站或农村集体广告,宣传流行的文化娱乐和消费时尚,剖解人的生存与文化的联系,告知文化给予人们的不仅是道德情操的陶养,而且是审美感知的愉悦,更是缩小城乡人文环境和个体气质差别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农民不是土老冒,而是与城市人分工不同的农业劳动群体。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朋友,走出家门,在大文化艺术的殿堂里,充分享受人生,感受美好的生活。
深度的发动。通过妇联组织妇女的联谊活动,让家庭主妇们知道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不会导致家庭、婚姻等不利因素的出现,只会让男性公民告别赌桌,远离低级趣味和不健康的娱乐活动;通过团委和文化站组织青年团员,举办卡拉OK、交谊舞会,节庆文艺晚会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农村青年的文化审美方向和文明向上的娱乐行为,树立正确的文化娱乐观。
社会效益在前,经济效益在后。要摆正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主次位置。通过开展广泛的、公益性、无偿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农民领略文化艺术的美,目睹文化从业人员的艰辛劳动,了解文化之于人心无可替代的功用,感受文化的无穷魅力,在此氛围下,适当地收取门票费,茶水费和工作人员的劳务费及场税费,农民朋友们会在理解的情况下,心悦诚服地交付出他们认为值得花的钱。
农民文化消费的增加,对于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反哺功能,它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体系,不断地改造、增新农村文化的软硬件,增强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从而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四、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合本地区的实际
当地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往往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的综合投入大,且投入的方式方法多,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很大。这就要求这一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要有远瞻性的高起点、高水准、高要求,具有相当一段时间不落伍的建设理念,避免造成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浪费。当然随着当地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同样存在着不断积累、添新、壮大的发展过程,文化层次、文化审美品位、文化消费意识、文化消费市场、文化信息与传播、文化时尚接受和观念更新等诸多方面都是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开源开渠的好土壤。我们不赞成经济薄弱欠发达的乡镇,不切合自身经济实际,而大伤元气的大投入,大剂量的劳民伤财的“下猛药”,对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建设会带来不可低估的副作用,会造成农民对文化投入的恐惧感,从而导致农民对文化消费的抵触感和畏惧感。甚至会“谈文变色”。当今农村的文化建设,应以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质,实用性的文化设施来构筑建设观念,低投入高产出的文化经营策略,来绘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模式,避免“好高骛远”或“好大喜功”的不自量力的浮夸风气。这样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又顺应当地社情民意,在一个让农民心理能承受的起点上,求真务实地搞文化建设,才能务实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根基,逐步走蓬勃发展的新平台。
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要贴合新时期农民审美的心理特征,正确引导农民的审美趋向。处理好有偿性与公益性的内在互动关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又注重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网络作用和辐射功能,给广大农民一个健康、文明、科学、有序、向上的文化氛围和阵地,真正实现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双赢,从而又建立了政治文明的高地,让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真正意义上为农民服务。
第四篇:大学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大学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大学班集体的主要功能
1.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大学学习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大学这个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们逐渐形成与社会一致的社会态度、价值观、信念及人格特征,遵循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成长为社会的积极成员,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经验,形成和发展自己个性,最终实现个体社会化。大学班集体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其符合社会准则,承担公民义务与责任,甘愿为社会服务,培养人与人的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创造条件和氛围,改善人际环境,促进大学生正确面对成功、失败、愉快、痛苦等,学会爱、理解、宽容,逐渐完善各具特色的个性,形成不同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模式。2.进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不可分离的。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受教育者不应再被生产成“标准件”,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要重视人的内心的自由,要体现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市场经济不仅需要知识丰富、能力强的劳动者,更需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健全的人格的现代人,从而有效地排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冲突。作为大学班集体的一名管理者,从教育观念上要把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中、集体活动中保持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必要的张力。
3.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文化传承是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机制。文化创新则是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识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矛盾的特殊性,对教育改革,包括改进大学班集体的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为教育是实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机构之一,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基层单位——大学班级集体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不容轻视。大学班集体的指导工作应把握好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以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扩宽渠道,让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
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定位与实施效果。因此,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扩宽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释放大学生思想自由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扩宽教育渠道。通过利用主题研讨的形式,以“国家梦·社会梦·我的梦”为主要内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热点进行每周固定的研究讨论,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教育;其次,扩宽宣传渠道。通过利用班级宣传栏、海报等方式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2.凝聚共识,在尊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
“文化多元化使整个社会不再有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失去了解释标准,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价值尺度的失衡,大学生也只能跟着感觉走”。因此,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至关重要。寻找主流价值取向归位的途径和方法:要在充分认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差异性和超前性的基础上,侧重大学生价值取向本身合理性的增强及其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整合。从班级这一独特的基本组织出发,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回归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路径。
3.联结生活,让大学生有交往对话空间
大学生有交流对话空间是推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要从联结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拓展主题教育空间,提升大学生交往对话能力。班级是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特定社会场域。由于创设地点、发展形态不同,班级将拓展班内与班外主题教育空间。首先,班内主题教育空间。班级组建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组,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趋势进行探讨与分析,增强班级存在感。其次,班外主题教育空间,以“班级梦,志愿行”为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区建立班级志愿服务站,让学生在行动中回馈社会;以内在建设和外在宣传两种途径打造班级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制度,结合班歌、班训等文化要素,吸引更多的班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三、结语
总之,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班级作为大学教育中的基本构成单位,只有加强大学班级建设,才能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只有不断探索并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加强和改进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也只有一个团结、进取、健康、向上的优秀集体,才能更好的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第五篇:关于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王晓真 肖磊 济南大学 250022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高水平大学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凝聚这学校的校风、学分、作风的整体素质,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极其重要。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品性的形成具有强大的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引导大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完善高善人格,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均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个人总结
大学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承担着传承、发展、创造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
校园文化的特点:先导性、开放性、包容性、超越性、创新性。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一种校园文化是课堂知识教授之外的一些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片面认识;狭隘的、表面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是一个丰富、系统的体系,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环境文化是基础,学术文化是重点,行为文化是方式,形象文化是载体。他们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又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践行创新的文化理念;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