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文化企业发展的创新策略
浅论文化企业发展的创新策略 文化产业作为中国未来最有潜力的产业,是党和政府若干年内要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中,文化资源、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日趋国际化,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愈加重要。尽管我们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面临很多挑战。我国文化企业与国外的文化企业相比,不仅规模小,而且竞争力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我国的文化产业势必要日益开放,这也给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和挑战。开发、整合、包装文化资源,形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刻不容缓。
1.文化企业存在的问题
1.1 体制改革滞后,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难度大,导致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文化产业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困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1.2 政府定位、职能不清:一些地方以党代政,对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不仅导致了市场微观主体的交易成本过高,而且依靠以行政资金为主要手段和行政推进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配置资源的传统体制,导致了管办不分、资助覆盖面窄、监管缺失等一系列弊端。
1.3 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由于受传统体制束缚,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
普遍对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市场开拓意识不强,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1.4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投资主体单一,各级政府财政紧张,加之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筹资渠道单一,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2.文化企业的改革策略
2.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1)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促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改进文化管理模式,创新文化管理手段。鼓励文化企业进行经营方式的转变,公有经济向私有、股份制方向发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投资集资引资,发展多种渠道,鼓励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参加各种活动,扩大影响力。
(2)加快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文化体制,对文化企业的运行方式、机制进行创新。不断修改完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加快文化市场发展步伐,坚持文化企业发展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模式。通过政企改制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文化企业,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努力打造一批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
2.2拓宽渠道,开拓市场: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是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如公益文化事业它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整个社会的事业,却存在“等、靠、要”,国家不拨款,我就不建设现象。应广开渠道,多方筹集经费,努力做到社会
事业社会办。在经营方面,过去多数企业都有“守株待兔”、“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这种观念已经过时。现在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提高文化企业的影响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向消费者或其他企业推销自己,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在保持原有内涵和底蕴的同时增添新鲜感,做好市场调研,及时调整产品方向,以满足不同人的喜好与需求。
2.3创造个性鲜明的产品,打造文化品牌:在进行产品的前期设计时,必须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选择定位、设计,要将自身的文化特色、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展现出来。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充分理解它们真谛的基础上,做好产品的定位,创造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文化企业想要拥有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有所收获,就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让大家去熟悉它、认可它。发展既具有我国特色又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站在文化企业的顶峰,与知名的文化企业多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主动地将新想法、新观念引进来。通过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进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打破行业、部门等所属界限,整合文化资源,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创新是文化资源开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创意化、特色化制胜,才能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4重视人才培养和管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保持一定的后劲,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同时,特别注重培养造就和引进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占领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文化产业是高智力、高科技的产业,因此,文化产业的竞争,也就集中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上。通过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文化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强培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等手段,充分重
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管理,尽快培养具备文化产业的相关知识,掌握现代科技、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专业人才。
2.5明确社会责任,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文化企业,其产品不单是供人们使用那么简单,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低俗文化造成的精神污染,比环境污染的危害还要大。因此,文化企业在注重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的同时,也要肩负起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优秀文化的责任。
3.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整个世界的文化正在向着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因此,我国文化企业发展是必然趋势。文化企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把握好机遇,并且将各种资源有效的充分利用起来共同发展我国文化企业。
第二篇:构建创新文化 助力企业发展
培育创新文化助力企业发展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企业是否拥有强劲地创新力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推动自身和行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作为工程设计科研、咨询服务高科技企业,把创新文化建设放到重要战略高度,坚持创新理念,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开展创新型人才培育,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优化设计、提升技术、推动工程的有效手段。
一、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间的辨证关系
在创新型企业文化中,创新理念要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都积极创新,勇于进取,创新思想渗透到意识深处,并转化为行为习惯。
1、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与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相统一。一是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的因素。人是创新活力的源头,人才的聚合是创新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才的知识和创意是企业最主要的资本;二是强调创新意识,保持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创新型企业把“追求卓越”作为经营理念,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形成敢于冒险、大胆创新的创新型企业文化;三是创新活动的组织化、制度化。创新活动成为多部门、多成员协作配合的专业化、组织化、制度化的系统工程。同时,重视团队、平台和制度建设。
2、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是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文化
价值观。文化的价值观主宰着经济价值观,创新型企业文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溶入到企业发展中,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创新型企业文化成为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有利于规划和形成员工积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
二、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具体做法
建设创新型企业需要激发每一位员工的创新意识,以制度保障和人才培育来激活员工创新基因,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品质,并以企业发展实际检验创新成效。
1、培育创新精神,强化竞争意识。
一是以价值为导向,将创新意识融入员工。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企业文化诸多要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形成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的企业精神,在员工中倡导“紧迫意识;效能意识;业绩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效益优先意识;协调发展意识;勇于竞争意识;精细管理意识;着眼长远意识”十大意识,并把相关内容纳入《职工文明守则》、《员工手册》。同时以“创新”为主题开展活动,引导员工认识到每个人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坚持创新。
二是以创新理念推动战略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战略高度,突出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始积极贯彻的创新理念。在院“十二五”战略目标中提出*的目标,还编制制定了《 “十二五”科
技发展规划纲要》。促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科教兴院”战略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
2、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
将创新文化的思想输入企业制度,为创新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员工拥有良好的创新心态。
一是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宗旨之一,在“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技术研发、转化的创新机制,强调超前技术储备和推广应用研究并重”。同时,进一步完善决策层、核心层、管理层和实施层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投标阶段就要求形成亮点、新意,在具体设计中加强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同时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探索形成了包括项目创优、科研攻关、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等独特的科技创新途径,组织制订一系列等管理程序与制度、指导文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攻关,不断强化专利工作与成果应用转化。
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营造有利授权、参与和快速反应环境。在努力建立和完善创新和科研管理体制的同时,设计出合理的创新组织体系,有效地全方位整合各种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院按照设计咨询业务发展、市场和行业特点以及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不断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及时识别、分析内外部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调整、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三是形成“改进与创新”机制。创新就是要找出新的改进方法,我们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和管理机制,上下联动、内外拓展保持创新
动能。根据管理评审、第三方满意度测评、设计回访、质量检查、巡视调研等渠道收集和分析的人力资源、设备信息、项目信息、财务管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制订改进和创新措施,如制订风险评估、节能、环保、国产化等专篇与专题的编制要求等。
3、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行业未来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企业培养创造型的领导和创新型的员工,必须不断拓展学习交流平台,完善职业发展规划,使员工形成“善于思考,灵活应变,创新突破”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一是大力倡导学习型企业建设。学习是创新的基础,通过构建学习型企业来建设创新型企业。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行业技术发展更新快,对领导层和员工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要求,高层领导大力倡导建设学习型企业,使员工培训从单一的技能培训向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职工通过学习、培训取得专业技术、管理等各项执业注册资格不断增加。
二是全方位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宏观经济和建设、企业管理、战略规划和发展以及领导力、决策力、工作推进力等培训,促进领导层形成创新的战略思维;依托院内外专家、学会和协会组织等作用,开展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组织开展行业技术交流等活动,吸收行业最前沿技术、管理的新知识,培育一批具有综合能力强、有创新的在本市乃至全国著名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大型项目负责人;开展专业技术、管理技能培训、综合素质、执行力等培训、项目设计和管理一线锻炼,同时给青年压担子,提供活动展示和锻炼平台,培育一批精技术、懂管理、责任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管理的年轻骨干。
三是完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发展规划的机制。青年职业生涯导航等机制,促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使创新业绩与收入分配制度挂钩,鼓励用管理、技术知识、技术创新等要素参与分配,提高创新积极性,开展如“学科带头人”等评选,加大科研、专利、技术质量的奖励,大力评选、报送和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形成示范作用,形成互相竞争、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员工在创新中体会到快乐,赢得尊重。
4、加大创新成果转化,以创新驱动发展。
构建创新文化的落脚点就是要用文化力驱动生产力。把在工作中形成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作为提升设计水平、工程品质、确保工程安全性的有效方法,形成知识资产。通过利用好“科研、专利、标准”这三大抓手,提供持续动力。
一是积极开展标准、规范编制。依托承担大型项目设计咨询。积极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技术规范、标准。
二是积极推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依托工程设计、超前科研攻关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开展技术攻关,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做到为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努力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
三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为自主创新争取更好的社会生态。开展具有行业前瞻
性、指导性研究工作。还分别与国际公司及全国各大高校合作,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讨论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工作,进行全方位的项目设计咨询、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
创新是一个过程,它需要企业多数员工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心智模式。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土壤和源泉,只有实现了创新文化和创新实践相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行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胜算。
第三篇: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翻开吉林油田近年产量记录,我们看到的是一组大幅度攀升的数字,5年时间吉林油田油气产量由500万吨上升到700万吨,创造历史新水平。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油田上下共克时艰,战胜挑战,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推动振兴吉林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这个企业焕发如此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吉林油田近年来贯彻实施的文化引领战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定位,引领战略展宏图
2004年,吉林油田原油年产量跨越500万吨。按照中国石油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部署,吉林油田公司提出了“681”发展目标,靠什么凝聚队伍持续奋斗,凭什么来引领发展追求卓越,保障“681”发展目标实现,成为摆在吉林油田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围绕“681”发展目标,吉林油田公司经过精心运筹,进一步提出了“1356”发展思路,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作为支撑公司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制定了《吉林油田文化引领战略实施方案》,明确了“316”工作思路,即强化三个引领,推进人本制度建设,建设六个文化,并在实际工作中着力推进文化引领战略的落实,使企业文化成为引领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推动了吉林油田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培育共同价值观,思想引领催奋进
行为缘于意识,思想催生动力。吉林油田把中国石油“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作为加强思想建设,培育共同价值观,实施文化引领战略的基础,自觉践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按照“文化育人、文化提素、文化强企”的目标,大力弘扬中国石油企业精神,用企业宗旨、公司发展目标、发展思路教育广大员工。为此这个公司扎实开展了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形势和文化理念宣贯活动,打牢员工队伍思想基础。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团队思想素质。持续开展企业精神教育,凝聚发展力量,努力培育形成新时期公司的团队精神。通过一系列工作,建立完善符合公司发展实际的文化理念,形成体现共同意志的价值取向,实现思想高度统一,力量有效凝聚。目前,实现“681”,建设科技安全和谐大油田已经成为全体吉林石油人的共同愿景。
塑造优秀团队,行为引领树航标
文化理念形成后,关键在执行。以什么手段培育共同的行为模式,引领队伍形成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风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吉林油田公司通过强化行为养成教育,规范职业行为;通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形成道德约束;通过发挥典型辐射作用,提升团队素质,着力塑造一支技术一流、作风一流、素质一流的优秀团队。
吉林油田公司把学习型团队建设作为塑造队伍的基础,不断优化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机会,建立能够广泛激发调动员工学习热情的激励机制。持续开展“学习型团队”建设活动,员工学习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仅2009年群众性技术创新成果就达186项。把行为养成作为塑造队伍的支撑,在管理的全过程中通过贯彻《员工行为规范》,深入开展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活动,建立奖优罚劣的行为激励约束制度,不断强化行为养成教育,提升了团队执行力。把培育和树立典型作为引领团队建设的重要手段,加大了典型培树力度。持续开展“劳动模范”、“十杰青年”、“技能专家”等评选活动。通过营造氛围,建立评先树优的长效机制和先进模范的“保鲜”机制,促使先进人物不断涌现。近几年来,吉林油田涌现全国劳动模范12人,中石油、吉林省劳动模范28人,中油集团公司高级技能专家、公司级技能专家28人,公司级以上技术专家、学术带头人185人,已经评出81名“十大”杰出青年。
着力载体建设,特色文化强管理
石油行业艰苦创业的历程和特殊的工作环境,融铸了石油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格,更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吉林油田结合实际,创新载体,通过建立企业精神教育基地,传承培育企业精神;开展企业文化示范区活动,培育典型推进文化落地;持续开展“三岗”即“知岗、爱岗、讲岗”活动,使全员素质得到大幅提高;通过开展“六建”活动,推进人本管理,创造了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基层逐步建立了一套充分体现人本管理的工作规范、一道干群之间的沟通桥梁、一种促进员工成长进步的激励机制、一个规范的站队形象、一种体现人文关怀的“家”文化、一个全员自我完善的学习型班站。
通过载体推动,培育形成了富有吉林油田特色的“六个文化”,即激发动力的创新文化、提升管理的执行文化、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崇尚节俭的节约文化,清正自律的廉洁文化,团结协调的和谐文化。“六个文化”在基层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形成强大的文化力,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完善识别体系,形象引领树品牌
吉林油田把企业形象识别体系建设作为彰显和传播企业形象,树立文化品牌的主要手段,积极打造公司科学发展的崭新形象。
这个公司通过策划吉林电视台黄金时间的形象广告,制作画册、拍摄宣传片、参展东北亚博览会、在重要路段树立形象宣传广告等手段,全面提升公司社会形象;通过推进站队文化建设,打造基层企业文化示范区,开展“六好站队”、“五型班组”建设,塑造基层站队全新的队伍形象、管理形象和环境形象。在迎接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中通过9名油田火炬手展示了吉林石油人的良好形象,使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文化与油田文化进行了一次大融合。吉林油田宝石花合唱团,代表中国石油百万职工和中国当代产业工人,在2007年维也纳新春音乐会上唱响,充分展现了吉林油田全体员工的精神风貌。
目前,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吉林油田公司实现了以思想道德修养、文化技术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员工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人本化、精细化、实效化为目标的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经营规模、盈利水平、创新能力为内容的企业发展实力的显著提高,企业稳步向实现“681”,建设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人才济济的科技大油田,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生产受控的安全大油田,环境宜居、安定团结、富裕文明的和谐大油田的目标迈进。
第四篇:创新--企业发展之源
创新――企业发展之源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是企业发展之源。创新包括了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企业为什么要创新,如何创新,创新有什么好处?都是本文将阐述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创新;发展
创新就是淘汰旧事物、创造新事物,是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的进步因素。创新是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其涵义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采用新事物的过程和新事物的本身。
企业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将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展开而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被强化。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壮大,就是一部创新史。可以这样说,在信息传递调整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的今天,谁拥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为什么要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行为方式、社会群体,随着时间的延续,都在变化之中,这要求企业的行为必须随之作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如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就会落伍,乃至被淘汰。第二,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的发展最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选择,呼唤着消费者对各种新产品、新服务、新时尚、新款式、新功能的追求。这极大地促使人们发挥创新的才智,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上述丰富多彩的企盼。因此,也就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然条件约束。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条件的挑战,自然原料日益短
1缺,运营成本日趋提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政府对自然资源的干预,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断加强,这些对企业都形成巨大压力,迫使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严峻的形势。
第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开辟了更新更广阔的新天地。作为管理主体,有责任通过不断创新,来引导和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对管理主体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大部分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技术与信息贸易的比重增大;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更大的压力,我国劳动力费用低廉的优势将逐步减弱;流通方式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演进;对社会组织的领导结构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种种,都要求我们重视管理创新,通过创新,迎接挑战。
企业如何创新
企业的种类千差万别,企业的情况纷繁复杂,各个企业只有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创新之路,才能使企业真正得以发展。归纳起来,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创新。人类社会的每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创新为先导。企业自下而上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创新。可以说,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创新,都是以观念创新为先导的,否则,观念落后,抱残守缺,企业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无从谈起。那么,如何实现观念创新呢。第一、要树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意识和观念。重点是要对全体员工进行现代意识的全面教育,加快“现代意识型”员工的培养和开发,改善企业人员结构,促进整个企业“现代意识水平”的提高。第二、明确知识是首要生产要素的观念。第三、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四、确立建设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观念。
2、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当前国有企业创新的十分紧要的环节。长期以来的谋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产权改革的不到位,经济制度的落后,管理制度的乏力,使企业没有真正进入市场,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体制创新方面,主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使企业经历经体制的创新,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真正的独立经营者。为此,要抓好这么几个环节:一是继续推进改革,政企为开;二是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3、技术创新。一个企业的任何一次生产力的大解放,任何一次经济效益的大提高,无不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息息相关。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和核心力量。它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创新以及产品创新几个方面。在技术创新方面,首先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有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其次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再次是占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4、市场创新。市场是企业创新的“试金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及至企业生产的产品都要经过市场这架天平去衡量、检验。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都要围绕市场展开。在市场创新方面,其一要树立市场创新的观念,即从适应市场转变到创造市场,从产品营销转到品牌营销和从实体营销转到观念营销上来。其二是寻求拾遗补缺、寻求市场盲点这两种市场创新途径。其三是市场创新组织。
5、管理创新。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一个具有良好发前景的企业,一定是一个管理不断创新的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应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管理,适应市场新变化。二是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基础工作。三是狠抓管理薄弱环节。四是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和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
企业创新有什么好处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与时俱进”,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落到企业实处,讲的也是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创新”二字开展。正是由于不断创新,才是了一批知识型企业勇立潮头、独领风骚,一批知名企业所向无敌、稳操胜券,一批老企业焕发青春、充满活力。这种创新,可以使企业成立之初靠观念创新走向成熟,可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创新把握时代进步的脉搏,可以是企业
在困境中通过创新而起死回生,也可以是企业在成功之后寻求更大发展。企业创新到底有什么好处,从我所实习和工作的江滨机器厂近年来的成功,可以见证。
98年以前的江滨,工厂存在着所有国企普遍存在的严重的“五多二少”(富余人员多、二级机构多、中层干部多、亏损多、负债多、销售收入少、职工收入少)现象,处于半停产关闭状态。一方面职工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管理混乱;另一方面,产品和市场急剧萎缩,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在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顺利实现三年扭亏为盈,2000年工厂首次实现经营性盈利,从此,工厂结束了10多年来亏损的历史,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2000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授予工厂“扭亏解困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2001年,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活塞产量分别比1997年增长171%、135%、和200%,综合经济效益评价在中国兵装集团公司所属64家企业中排名第一位。2002年上述经济指标又比去年同期增长45%、64%和65%。江滨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同样得益于的创新。
“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如果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变化,企业就会被市场淘汰;一个员工如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变化,员工个人就会被企业的前进步伐淘汰。”江滨厂新一届领导班子一上任就认识到了,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有出路。
在观念和体制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三项制度”改革,基本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新型用人、用工、分配机制。三项制度改革,是江滨厂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领导班子打破“求稳怕乱”的思想束缚,坚持以改革促观念、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稳定,充分利用国家“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宏观政策,加大了三项制度改革的力度。机构和机关工作人员得到了精简:二级机构由97年的64个减到目前的33个,机关工作人员由原来的600多人减到目前的200多人。人员结构趋于合理:目前近1600名在岗职工中,从事主产业的人员1000人,人均创工业增加值4万元/年,劳动生产率近2万元/人;其余600人也基本实现了自己养活自己,不拖主业的后腿。干部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中层干部平均年龄从原来的46岁下降到目前的40岁,大专以上学历的由原来不足40%提高到目前的71%。铁交椅、铁
饭碗、大锅饭等计划经济的观念和做法基本上被打破;机构多、干部多、富余人员多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在技术创新方面。技术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要想在行业中取胜,就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江滨厂虽拥有从马勒公司引进的一些先进设备和技术,但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一秒都是新的,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江滨近年来加大了技术创新力度,组建了江滨技术中心,加大对技术中心的建设,2002年,江滨技术中心被评为省级技术中心,成为工厂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核心部门。在设备方面,采取外购设备、与高校联手自制设备和改造设备相结合的路子。如:其自行改造成功的阳极氧化设备获得“创新特等奖”,在国内尚处于先进水平。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江滨厂仅在2002年就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61项,其中全新开发23项,改进开发31项,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4.7%。
在管理创新方面。江滨厂根据实际发展,从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现场管理等方面入手,开展“内学长安,外学海尔”,提升工厂管理水平。今年江滨又提出“由求生存向求发展”的战略转变,通过不断创新,提升工厂的管理水平。
正是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创新,做到每年都有新思路,年年都有新举措,使企业管理工作整体跟进,江滨才走出了亏损,取得大的发展。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今天看来是新的东西,也许明天就成了旧的,但创新也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按计划分步实施,企业才能从创新中获得更大收益。也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使企业从困境中起死回生,走向成熟,并寻求更大的发展,唯有创新才是企业发之源。
帅正梅
2003年4月10日
第五篇:企业发展创新演讲稿
勇于创新、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
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勇于创新、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通过这次公司组织的“正风强企、做廉洁自律表率”的教育活动,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企业就像一个国家一样,要发展,要强大,首先就要树立良好的风气。纵观古今天下大乱之根源,首先在人心离乱。因此欲安天下,必先取人心,取人心则必先正风气。这也正是省十一次党代会的精神,要求我们风气要正、作风要实,首先要构筑“精神高地”,然后再用踏实苦干的新时期“贵州精神”来攻克贫困,冲出经济洼地。“正风强企”企业要发展,要强大,必须先正风气,这就应该包括正廉政之风、正高效之风、正创新之风,只有领导廉政,才会得到群众的信任,才能做到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才会专注于工作,发挥出更高的效率,只有高效的工作,才会促使生产、技术、销售、服务、后勤等各个部门争相创新,创造出更好的方法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创造更高的价值。创新贯穿了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和每个环节,一个现代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和进步,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时代同步前进。特别是随着国发2号文的颁布,贵州省和我们公司都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高价值,公司也加快了改革创新的步伐,其中就包括建立全新的市场和技术服务系统。
这种创新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呢?就要先简要的介绍一下售后服务工作,按照传统的理解,售后工作应该很简单,就是检验返回的故障轮胎是否属于质量问题,然后进行赔付就可以了。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没有办法双赢的局面,要不就是属于制造责任,工厂要进行理赔,要不就是属于使用问题,消费者得不到赔偿,总之有一方要蒙受损失,那到底有没有让双方都能满意的办法呢?
公司的方法就是加强售前和售中服务,让售后服务不再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能够与前两者有机的结合,并安排了专项的服务人员,对我们具体到每个省的经销商和消费者进行充分的指导,把每项产品的性能清楚的表达,让经销商知道怎么卖,让驾驶员知道怎么用,加强了对轮胎销售全过程和每个环节的控制,通过更加细致的市场工作让产品能够表现出最佳的性能,赢得好的市场口碑,也减少了故障轮胎的产生。自从实施了专项技术服务以来,退赔轮胎大幅度减少,为公司创造了千万元以上的效益,也大幅度减少了市场上的客户抱怨,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这种服务模式的创新只是公司创新的一个小局部,正是因为整个公司同心同德,端正了风气,统一了思想,才会出现这种起头奋进、百舸争流,共为企业谋发展的可喜局面。而这些创新,也说明了公司任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全局的形式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些就是“正风强企”的成果体现,如果没有大公无私、鞠躬尽瘁,一心为企业谋发展的的领导心态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成果,我为能有这样的领导,生活在这样的集体而荣幸。我不敢说自己能为贵轮的发展能贡献多大的能量,但是我绝对会用尽自己的每一份力量,做好自己的每一分工作,让每个员工的辛劳和汗水都不会白白的付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