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

时间:2019-05-13 09:4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

第一篇: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

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

论文摘要: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启了对文化建设的孜孜探索和对文化繁荣的不懈追求,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论,这些理论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和谐文化理论的形成体现了党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及对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的发展。论文关键词:和谐文化 历史脉络 一脉相承 和谐社会

文化是思想的沉淀,是历史的传承,是一个民族得以薪火相传和繁荣富强的不竭动力。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财富,深刻梳理和阐释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文化建设亦面临着迷茫和危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始人,毛泽东同志的文化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既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成分,又借鉴了国外先进文化成果,成为毛泽东同志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分之一。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作为毛泽东同志文化思想的精华,是和谐文化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对于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首先,毛泽东同志揭示了文化的性质,阐明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界定了文化的社会定位。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属于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即“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其次,在深刻揭示文化阶级性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因而它应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以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以谋求社会进步的有力武器。再次,新民主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同志指出它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三大基本特征特征:所谓民族性,即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所谓科学性,即它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要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所谓大众性,即它是为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此外,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科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方法,即应该汲取其精华而抛弃其糟粕。对待传统文化,要运用批判的眼观进行继承和弘扬,反对割裂历史,抛弃传统;对待外来文化,要用辩证的思维进行吸收和借鉴,反对盲目崇拜,全盘吸收。

二、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

十年文革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文化亦历经着巨大的浩劫。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对于政治经济建设的作用,强调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为邓小平同志文化思想的核心,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对毛泽东同志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征程。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他看来,在实行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东西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多种社会思潮激荡杂陈,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丢失灵魂。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有机统一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于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邓小平同志认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标准,以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繁荣进步,据此,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等著名论断。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以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重申文化建设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以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文艺发展,满足精神需求,实现社会进步。

三、江泽民同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继承毛泽东同志、邓小平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立足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科学地阐述并强调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并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体现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新境界。

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

越突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精辟的论述,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1991年7月,在庆祝党成立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阐述,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雏形。此后,他多次论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科学内涵,并对其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做了精确的定位,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阶段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根本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成为一个丰满的理论体系。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深刻分析当前形势任务,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年5月,他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首次将“中国先进文化”提高到党的性质的高度,重点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2001年7月,在庆祝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和战略地位等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先进文化理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和时代精神的总结,它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了时代进步的特征,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意识的理性自觉以及复兴中华文化的强烈使命感,标志着党的治党、执政思想的成熟。

四、胡锦涛同志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东西文化交融碰撞以及社会群体的利益格局不断分化促使整个社会思潮纷乱复杂和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多变,文化失范和道德危机的突显呼吁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和谐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05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并对其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刻地阐述。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和阐述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问题,为和谐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时隔不久,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阐明了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互关系。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综合国力以及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揭示了和谐文化建设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大任务,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既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传承性,又借鉴了人类有益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所谓和谐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

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既包含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和谐文化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应运而生,它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不仅如此,和谐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包容价值多元化,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优质成分,融合不同文明的异质冲突,在坚守民族特质中寻求世界共性,为解决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推动人类文明走向和谐新境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方向和发展前景。可以说,和谐文化理论的形成体现了党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又一次理论创新。

五、结论

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启了对文化建设的孜孜探索和对文化繁荣的不懈追求,党在长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过程中,针对不同时代特征和文化发展规律对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地回应,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阐述,而这些关于文化的理论阐述又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体现了党对于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逐步走向自觉,逐步走向成熟。和谐文化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和文化战略调整,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提升,也是对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文明交融、多元价值碰撞以及多样文化诉求的积极回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二篇:中国证券业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证券业历史发展脉络

BUSINESS.SOHU.COM 2004年7月16日15:49 来源:[ 搜狐财经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

◆明后清前,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上海沙船业,四川井盐业,云南、广东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

◆十九世纪初,……开始签发庄票,代替现金在市面流通,起着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作用。

◆ 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着第一批最先进入所开商埠的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

◆ 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随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如仁和保险、济和保险、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

◆ 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就有十五六家,这些矿业公司都发行了股票。至此,华商证券的发行已小有气候。1882年前后,先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荆门煤铁矿、长乐铜矿及鹤峰铜矿等十几种刚上市不久的矿业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很快超过其面值。

◆ 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后来又有几家这样的公司相继设立。

◆ 1882年9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它的设立首开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先河,成为中国自设证券交易所的权舆。

◆ 1883年10月,中国……爆发倒账金融风潮。一度空前兴盛的股票市场低落至极点。直至10年之后,一般商人仍“视集股为畏途”。

◆ 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

◆ 1897年5月,中国通商银行的创立率先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序幕。公债制度……

◆ 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酝酿改组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并于次年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在香港注册,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该所采取会员制,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证券交易,公所成立不久,会员即扩充为100人,其中西商会员87名,华商会员13名。1909年,该所迁址至上海外滩1号。

◆ 1910年爆发的橡皮股票风潮,使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遭受沉重打击,中国股票市场自此进入低谷。

◆ 1904年,梁启超提出组织“股份懋迁公司”(即证券交易所)的倡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迅速突破“茶会”和“公会”的松散市场形式,步入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时代。证券交易形式也由现期交易的单一形式,发展为现期、定期和便期等多种交易形式。

◆ 1921年,“信交风潮”的爆发,使产业证券市场再次跌入低谷,公债市场取而代之,后来居上。

◆ 1921年春,通泰盐垦五公司委托上海24家银行和钱业组成的银行团,发行年息八厘的公司债券500万元,首开中国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的先河。

◆ 1914年秋,经当时的农商部批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公会时期”。公会在会址内附设有证券交易市场,对交易时间和不同证券的交易佣金都作了具体规定。

◆ 1914年,实业家张謇担任农商部长,对设立证券交易所更是积极推动,并于当年年底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所法》,中国证券交易所开始进入筹建时期。

◆ 1918年6月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开业,成为中国自己开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 1918年底,日商也乘机利用治外法权,于抢先在上海设立取引所(即交易所),此举对华商刺激很大。

◆ 1919年9月,上海交易所修订章程,正式定名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1920年7月1日正式开业。

◆ 1920年11月,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经农商部批准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翌年5月20日正式开业。北京、上海两地三个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时代。

◆ 1921年,“信交风潮”再此爆发,盛极一时的股票市场遭受重挫,从此再次跌入低谷,转入低潮。

◆ 1924年8月,京、沪两地证券交易所发生“二四公债**”……

◆ 1926年12月,京、沪两地证券交易所发生“二六公债**”。

◆ 1929年10月,……重新颁布了较完整的《交易所法》,并于同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公司法》,重点规范股份有限公司。

◆ 1933年4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证券部并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

◆ 1934年,……新建了著名的“上海证券大楼”。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成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设备最完备、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 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此时改称北平证券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交易所歇业。

◆ 1939年2月,……公布非常时期公债停止还本付息,公债交易一落千丈,彻底停顿。

◆ 1937年12月,西商上海众业公所复业。

◆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孤岛”消失,西商上海众业公所关闭,并从此在中国消失。

◆ 1946年9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南京国民党政府后期恶性通货膨胀,投机利润愈大。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恶性通货膨胀必将导致社会经济的全面崩溃。

◆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

新中国

◆ 1949年6月,天津证券交易所重新设立,这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中国当代证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 1950年2月,新中国在北京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 1952年7月和10月,政府相继关闭了天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1958年以后,受政治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更是长期受到摒弃。

◆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决定从1954年起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1954~1958年,政府连续5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总额35.54亿元,◆ 1955年,……取消商业信用,同时限制国家信用。1958年又完全否定了国家信用。

◆ 1968~1978年中国进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无债时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证券市场才得以逐步恢复。

◆ 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京成立。

◆ 1992年元月,“股票认购证”向市民公开发售。证券市场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

◆ 1992年1月13日,兴业房产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它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后第一家新上市的股票,也是全国唯一上市交易的不动产股票。

◆ 1992年2月2日,上海申银证券公司与上海联合纺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定协议,发行我国第一张中外合资企业股票。

◆ 1992年2月21日,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市特种股票上市。这是我国第一张上市交易的B股股票。

◆ 1992年3月2日,……进行1992股票认购证首次摇号仪式。

◆ 1992年3月21日,……全面放开股价,实行自由竞价交易。

◆ 1992年7月7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

◆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出现百万人争购抽签表的场面,并发生震惊全国的“8.10**”。

◆ 1992年8月11日,上海股市第一次狂泻,三天之内,上证指数暴跌400 余点。

◆ 1992年,新中国首次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

◆ 1992年10月19日,深圳宝安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1992年认股权证,这是中国首家发行权证的上市企业。

◆ 1992年12月,《上海证券年鉴·19 92》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大陆第一本证券年鉴。

◆ 1993年4月1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市行情借助卫星通信手段传送到北京亚运村的建行北京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

◆ 1993年4月22日,经李鹏总理签署的国务院令第112号,《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

◆ 1993年5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分类股价指数首日公布。上证分类指数分为工业、商业、地产业、公用事业及综合共五大类。

◆ 1993年5月5日,我国首部期货市场法规——《期货经纪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公布。

◆ 1993年5月2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决定,STAQ和NET两系统的法人股交易市场进行整顿,暂不批准新的法人股上市交易。

◆ 1993年6月1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的“中华股价指数”正式向各会员公司和国内外新闻媒介发布,这是证券市场发展进程中又一“界标”。

◆ 1993年6月29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国有企业。

◆ 1993年7月7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全文共分8章,分别就证券交易所的设立、组织、活动、解散等具体问题做了详细规定。

◆ 1993年8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股均采用集合竞价。

◆ 1993年9月30日,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持有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超过5%,由此揭开中国收购上市公司第一页。

◆ 1993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债期货交易。

◆ 1995年1月1日,即日起实行T+1交易制度。

◆ 1995年2月23日,上海国债市场出现异常的剧烈震荡,史称“327**”。

◆ 1995年4月3日,深交所公布成份股名单。

◆ 1995年5月10日,八届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这两部金融大法分别于1995年7月1日和1996年1月1日起实施。

◆ 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规定各国债期货交易场所一律不准会员开新仓,由交易场所组织会员协议平仓。

◆ 1995年5月18日,受暂停国债期货交易的消息刺激,沪深股市齐放异彩。引发“5.18”行情。

◆ 1995年7月1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加入证监会国际组织。

◆ 1995年8月23日,《中国证券报》首家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刊登了长虹转配红股上市事件,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重视。上交所于当日发布公告,长虹股票停牌。

◆ 1996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目标: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对企业债券和股票继续实行总量的规模管理;建立统一的、有透明度的货币市场,规范各类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业务,基本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开办中央银行国债公开市场业务;进一步深化利率改革,初步建立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可调控的利率体系,2000年前有步骤地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 1996年4月9日,上交所今日起效法国际惯例,将现在挂牌的上市公司按其经营性质分为工业、商业、地产、公用事业和其他五类。此举有助于投资者了解有关公司的性质。

◆ 1996年5月29日,道·琼斯推出中国股票指数,分别为道·琼斯中国指数、上海指数和深圳指数。

◆ 1996年6月7日,上交所拟选择市场最具代表性的3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编制“上证30指数”,并在7月1日正式推出。

◆ 1996年7月17日,合并后的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沪正式创立揭牌,我国最大的证券公司由此宣告诞生。

◆ 1996年9月24日,上交所决定,从10月3日起分别下调股票、基金交易佣金和经手费标准;同时对证券交易方式作出重大调整,即由原来的有形席位交易方式改为有形无形相结合,并以无形为主的交易方式。自10月份起全面推广场外无形席位报盘交易方式。

◆ 1996年12月13日,沪深两交易所发出通知,决定自16日起对在两交易所上市和交易的股票(含A、B股)和基金类证券的交易价格实行10%的涨跌幅限制。

◆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要本着加强监管、增加供给、正确引导、保持稳定的原则,做好八项工作。从而引发市场暴跌。

◆1997年1月4日,四大商业银行与信投公司脱钩基本完成,所属186家信托投资公司已撤销148家,转让股份的有33家,上千亿元资产完整移交。

◆1997年3月7日,朱镕基强调,金融系统1997年要大力开展“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年”活动。

◆1997年4月10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试点拉开序幕。现阶段选择若干非上市国企进行试点,发行规模四十亿元;上市公司暂不列入试点。

◆1997年6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

◆1997年8月15日,国务院作出决定,沪深证交所划归中国证监会直接管理。

◆1997年11月19日,《“九五”国家重点技术开发指南》发布会传出信息,国家将扶持六大企业跻身全球500强,它们是宝钢、海尔、北大方正、长虹、华药和江南造船。

◆1997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实施准则,中国证监会开始受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的申请。

◆1998年3月23日,金泰、开元、兴华、裕阳、安信等五大证券投资基金和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个可转换债券相继登场。新基金的出现意味着普通投资者可以通过专家理财的途径获得投资回报,也是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工具扩大的一种标志。

◆1998,人行先后在3月25日,7月1日,12月7日连续三次降息。为二级市场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1998年4月22日,深沪两市的交易所开始针对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实行“特别处理”制度。

◆1998年6月12日,国家宣布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从单边交易千分之五降低到千分之四,缓解了印花税偏高阻碍投资者积极性的矛盾。

◆1998年7月24日,君安、国泰联合发布公告宣布两公司合并。

◆1998年9月12日,代码为0518的苏三山因被列入到“ST”行列之后仍旧连续三年亏损而被管理层予以暂停交易的处罚。

◆1998年11月20日,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因编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并欺骗投资者,隐瞒重大事件和挪用募集资金买卖股票等一系列违法行为被证监会处以重罚。

◆1998年12月4日,北京住宅开发建设集团总公司宣布行传原琼民源蜕变北京中关村对全体公众股股东而言,或许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1998年12月29日,酝酿5年多的《证券法》终于获得人大常委会的通过。该法于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1999年4月2日,央行颁布了《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

◆1999年4月16日,因连续两年亏损,厦海发公告其股票将从4月19日起实行特别处理,成为1999年首家的ST公司。

◆1999年4月20日,我国第一家经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注册资本为100 亿元的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

◆1999年6月15日开始,凡符合条件的券商被批准可以用自营证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早申请抵押货款。但资本金在5亿元以下的经纪类券商将被排除在外,自营资金不超过自有资本80%的综合类券商可能成为受惠者。

◆1999年7月1日,我国第一部《证券法》开始实施。它的实施为我国券商在一、二级市场竞争提供了公平,公开的环境;同时,给一批历经市场洗礼,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券商带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

◆1999年9月9日,证监会发布通知指出,允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进入二级市场对流通股票投资,但在二级市场买卖同一种股票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经报告国务院,决定在具体操作办法出台前,停止执行这一办法;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决定境内居民可投资B股市场。

◆2002年12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并施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我国QFII制度正式启动。

◆2003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法,这一法律将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三篇:从严治党的历史脉络

从严治党的历史脉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确立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并将其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十分重视从严治党,逐步构建了一整套铁的纪律与规矩,为进一步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迪。这些经验与启迪充分说明,治党必须从严,从严治党必须守纪律、讲规矩。可以说,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不断从严治党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来,从严治党的党纪党规体系也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粗到细、由宽到严的发展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经验与启迪就是:依法治国,必先依规治党。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不少失误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误教训都值得好好珍惜和记取。党在创建之时就强调始终严明党的纪律,要求“接受党员要特别谨慎,严格审查”。二大党章专设“纪律”一章,制定了具体的党员纪律处分细则。三大党章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指导原则,为从严治党打下了组织基础。革命时期,我们党多次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严肃党的纪律,推进从严治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从严治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更加注重从严治党的优良传统,八大党章强调“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群众路线的传统”,提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原则、党员的十项义务和七项权利。

回顾建国以来的历次人大,从严治党的战略贯穿始终。党的十三大指出,“必须从严治党,严肃执行党的纪律”。党的十四大强调要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并将“坚持从严治党”写入章程。“从严治党”写进党章,标志着我们党正式将其作为管党治党的总遵循和根本原则。党的十五大将从严治党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联系起来。在新世纪,中央明确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六大强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可见,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和经验。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在本世纪末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严治党,严密构建铁的纪律与规矩。

一个思想理论混乱、生活作风腐败、组织纪律松散的政党是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顺利完成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历史使命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严治党,从严构建铁的纪律与规矩,以维护党的团结与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第四篇:关于满族形成的脉络与历史作用

关于满族形成的脉络与历史作用

满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祖国的缔造做出过重要贡献,发挥过将持不同生产方式的两大民族集团融为一体的重要历史作用。

一、满族的名称是在明代末年(十七世纪初)才出现的。但是,它有着悠久的渊源。先秦古籍中所记的肃慎人,就是满族有史书记载的最早先世。汉代以降,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分别记载的挹娄(汉、三国)、勿吉(北朝)、靺鞨(隋、唐)、女真(辽、宋、元、明),皆是肃慎后裔,同时也是满族的先人。

在从肃慎到满族出现以前两千余年的漫长时间内,肃慎人的历代后裔,在祖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生息繁衍,开发了祖国的边疆,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谱写了诸多壮美的历史诗篇,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发展程度的不同,以及所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有别,致使这一民族共同体的不同部分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处于边远地带的部族长期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过着“化外长为太古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断从这共同体中一次次分化出其他族人,形成新的共同体,建立政权。渤海和金,便是两个典型实例。在某些先进的部族进一步发展,逐渐和其他民族同化的同时,从后发的部族中又一次次分化出了新的先进者。几千年来,肃慎及其历代后裔的变化过程有力地证明:民族属于历史范畴,它将长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追根溯源,满族先世肃慎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部族之一,居住在“不咸山”(长白山)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早在传说中的舜、禹时代就和中原王朝建立了联系。周代时,肃慎人向朝廷贡献过“ 矢石奴”。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便声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这充分说明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并成为中原王朝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战国以后,肃慎人改称挹娄,而有时仍称肃慎。挹娄活动的区域,大致与肃慎同,包括今辽宁东北部,吉林、黑龙江东半部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辽阔地带。挹娄人也用“ 矢石 ”猎取野兽。有农业,地产五谷,长于养猪,食猎肉、并以猪皮制作服装。能织麻布,用兽皮兽骨制成铠甲。工于造船,不时乘船向邻区进行掠夺。三国以后,挹娄人摆脱对夫余的从属关系,屡次来贡 矢石,直接臣服于中原王朝。

至北朝及隋唐时,史书分别以“勿吉”和“靺鞨”称呼肃慎、挹娄的后人。靺鞨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比其先人更为密切。七世纪初,高句骊强盛起来,靺鞨白山、粟末诸部受高句骊的役属。唐太宗伐高句骊,大败之。白山部“众多入唐”,部分粟末靺鞨人迁营州,与先已移来营州的靺鞨人并居。武则天时,契丹首领叛乱,营州都督赵文 被杀,徙居营州的靺鞨人在首领乞乞仲象、乞四比羽的率领下东走。后至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

时,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了政权(698年),自称振(一作震)国。振国居民以靺鞨人为主体,也有部分高句骊人。唐玄宗时,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不称靺鞨,其辖区便以“渤海”为号。渤海建国二百余年,政治和军事制度均按唐制建立使用汉文。渤海王每次更迭承继,均受唐册封。玄宗以后,渤海与唐联系更加密切,贡使几乎每年必赴唐都长安,且经常派遣学生入唐求学,故而文化发达,史称“海东盛国”。

辽太祖天赞五年(926年),渤海政权被契丹贵族颠覆,改号“东丹”。而渤海遗民活动的记载在辽、金两代史籍中仍随处可见。为反抗契丹贵族的统治,渤海遗民曾几度割据一隅,先后建立过定安、兴辽等政权,但均遭辽统治者镇压。辽代,渤海人与汉人是南枢密院统治的主要对象(契丹本族人和其他草原部落则归北枢密院统治)。金太祖阿骨打曾云:“女直(真)、渤海本同一家”,反映了当时人对女真、渤海之相互认同。在金代猛安、谋克的组织中,就包括不少渤海猛安、谋克。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这些渤海人日后逐渐与汉人或其他族人同化。

当渤海强盛时,部分黑水靺鞨人为其役属;及其衰弱时,摆脱其统治,于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复与中原王朝建立联系。渤海亡后,辽统治者南迁渤海遗民,黑水靺鞨亦随向南伸张,并代渤海而兴。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直(真)”,此后,女真这一称呼逐渐代替了靺鞨。

辽王朝把女真人区别为“熟女真”和“生女真”。“熟女真”渐与同处的其他族人同化,而“生女真”比较落后。北宋初,生女真完颜部经过频繁的兼并战争,到北宋末年时,将女真各部落逐渐统一起来。1115年,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从首领阿骨打反抗辽王朝奴役,建立政权,取国号为“金”。

1125年,金女真贵族与北宋联合灭辽。其后,女真贵族又推翻北宋,迁都燕京(今北京)。金之统治区域南达淮河,北至外兴安岭,东临海岸,西以“界壕”与蒙古为邻,成为历史上与南宋并立的中原王朝。而大部分女真人也陆续迁入中原定居。

入主中原以后,女真人迅速接受与汉族融为一体,到金朝后期,进入中原地区的女真人的民族特点已基本消失。1234年蒙古灭金以后,把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列为广义的“汉人”之内,即说明他们与当地汉人已无显著差别。

金统治时期,大量的汉人被徙东北地区,边远的少数民族有的移居松花江中游金上京一带。在金统一的政权管理下,中原与东北的界限被打破,两区的各方面交流大大加强。但与中原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发展仍较落后。在留居东北的女真人中,发展水平也不致。金亡以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转而成为元辽阳行省所属各路下的居民,受其统治。元世祖几次在对宋战争中 “签女直、水达达军”,以补充其兵源。宋亡后,元世祖在对外战争中,又屡次征调女真人从征。

东北地区女真人中的先进部分,多数居住在辽阳等路的辖区内,他们与汉族等兄弟民族杂居共处,从事农业生产。后来,这部分女真人构成了明初辽东直辖卫所下女真人的重要来源。至明中叶时,当地人口中汉人占十分之七,高丽人和归服的女真人占十分之三。日另一部分散居于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东达海岸的女真人,仍“元市井城廓,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显然还处在较落后的发展水平。但已有农业生产,也能造船。后来,这部分女真人成为明奴儿干都司管辖下的主要居民。但这部分后发的女真人的后裔,在此后的几百年中,几经迁徙,逐渐发展,到明代末年(十七世纪初)以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自明初至明中叶,明廷曾先后在女真分布地区设立数以百计的羁縻卫所,以女真各部首领为卫所世袭官长,总属奴儿干都司。由于女真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各部间兼并掠夺战争频繁不断,女真人为图生存,自明初以来便逐渐南迁。建州女真各部迁至抚顺以东,以浑河流域为中心,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至鸭绿江边。海西女真南迁后,分布于明开原边外辉发河流域,北至松花江大拐弯处。东海女真(明代亦称“野人女真”)散处于建州、海西以东和以北的广大地区,大体上从松花江中游以下,迄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海岸。建州、海西两部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社会贫富贵贱的分化十分明显;东海女真发展则比较缓慢,各部间又极不平衡。建州左卫的首领努尔哈赤把握机遇,顺应潮流,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努尔哈赤(1559~1626),姓爱新觉罗氏。其先世为明建州左卫首领。万历十一年(1583),祖父觉昌安(又译作叫场)、父亲塔克世(又译作他失)在明军讨伐王杲之子阿台之战中任向导,于战争中被误杀。努尔哈赤时年25岁,承袭父、祖为建州部首领。他认定其父、祖之死应由别部女真酋长尼堪外兰负责,遂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讨伐尼堪外兰,从此揭开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序幕。万历十七年,明廷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都督佥事,二十三年又晋封为龙虎将军。自万历十一年起,在以后的30年中,努尔哈赤以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首先把东至海滨、西达开原、北抵嫩江、南至鸭绿江分散的女真各部逐步统一起来。在统一过程中,努尔哈赤把被合并的女真各部部众分别编入原有的以氏族、村寨为基础的生产和军事组织“牛录”之中,并把这种基层组织逐步扩充成为八旗制度。初只设有黄、红、蓝、白四旗,后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各旗的固山额真和贝勒既是本旗的所有者,又是本旗的最高军事统帅。八旗制度具有政治、军事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

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称金国汗。皇太极时,于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十月十三日)废除女真(旧译诸申)旧称,统一称之为“满洲”,“满族”即“满洲族”之简称,至是满族共同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于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大清”。随着辖属的蒙古归附各部与汉人俘降人众日益均多,先后增编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和满洲八旗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进一步推动了

满族社会的进步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顺治元年(1644)清军进入山海关,定鼎北京。清前期、中期,在促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开拓和保卫边疆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过卓越贡献。

二、回首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真可谓英勇悲壮,坚苦卓绝。五千年前,正值满目洪荒,文明初启。炎帝与黄帝分别代表着南方、北方的中心部族。炎帝神农氏无疑是上古时期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部族的首领。其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南。而黄帝轩辕氏为北方草原游牧渔猎部族的首领,发祥地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炎黄二部通过战争的方式合而一。游猎部族勇猛尚武,故而黄帝能大败炎帝于阪泉;而农耕部族文明程度相对较高,故而其文化成为主体。这种二元归一的特点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格局,规定了方向。农耕文明以其具有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和较为复杂的社会分工,担当着中华文明主流的角色;而牧猎文明对农耕文明不断予以补充,注入活力,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生存空间之内,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的部族,即游牧部族和农耕部族。其分界大约在北纬四十度一线。二者既相互依存,又辄生芥蒂。农耕部族为抵御游牧部族的侵扰,不惜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起绵亘万里的雄伟长城,但双方的联系万难割断。无论是汉武帝的“北击匈奴”,还是后来的“五胡乱华”;抑或是蒙元的“铁马金戈”,还是朱元璋的“驱除鞑虏”,两大部族在上下千年、方圆万里的广阔时空里一次次地重演着拉锯战。在此过程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不断撞击、融合,北方游牧部族的优秀文化成分不断被吸收、消长,融入中华主流文化体系。

经济文化层面依存源远流长,也就预示着制度层面的归一势在必然。满族先世虽长期偏成东北一隅,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族人农牧双全,兼擅渔猎。当其把握契机,挥师中原,定鼎北京,君临华夏以后,以其特有的对两种文化内涵的颖悟,从全新的视角,用独创的方式观察、处理民族问题,终于完成了将两大部族融为一体的历史重任,使万里长城永成陈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屡蹶屡起,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民族认同方面不拘血统来源,而只看文化体系和地理位置。因此,商以东夷而继夏,周以西戎而承商,皆为华夏所接受。秦以西戎之部族后裔建起大一统的中原皇朝,更是中华文化本位的最生动的证明。

汉承秦祚,疆土日广,文化发达。但中国历史周期性危机的规律决定了农耕文化(中原文化)若无游牧文化注入活力,则无一例外地呈由盛由衰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中原文化熏陶的周边民族(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却往往能够突然崛起,迅速强大,形成对中原皇朝的严重威胁。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中原农耕民族节节败退。其结果是,一方面,南方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另一方面,进驻中原的原游牧民族改变生产方式,接受并改造中原文化,逐渐变成农耕民族的成员。因此,从文化流向上考察就会发现,中原文化体系不但未曾跟随其载体——农耕民族退到南方,反而逆向前进,向东北、西北等几个

方向延伸扩展。注入北方游牧文化新鲜血液的新的中原文化生命力更加强大,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上述过程多次重演,主要以皇朝更迭形式表现出来。考察中国历代皇朝建立者的血统就会发现,非中原民族的后裔应占多数。五胡十六国暂且不论,就连唐高祖李渊也有一半鲜卑独孤氏血统。而正史于此问题不予回避,娓娓道来。其后的五代时期,北方民族异常活跃,终于催生了三个由自身文化色彩相当浓厚的北方民族建立的朝代——辽、金和元。然而,岁月不居,星移斗转,不知不觉之中已经物是人非。北方民族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来则安之,全面接受中原文化;要么绝尘而去,退回遥远北方的茫茫戈壁,而无第三条路可走。而中华文化体系的传统则对留在中原的北方民族后裔以认同,《辽史》、《金史》、《元史》皆入正史即是明证。

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大势终难阻挡。至有清一代,满族上下学习中原文化蔚然成风,数十年间,即基本完成了文化主体的转换。道光以降,外患频仍,内乱又起。列强纷至沓来,狼奔豕突。清廷风雨飘摇,气数已尽,终有辛亥鼎覆,共和肇基。境内诸族整体认同感空前加强,遂有民国“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举。

自此,中华民族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满族成为其重要成员,满族同胞中绝大多数已认同中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曾利用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制造傀儡政权满洲国,而溥仪生父载灃老先生竟不买其账,耻与为伍。足以表明即使是满族上层人士,也已具备坚定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从文化主体、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考察,满族是当今与汉族最为接近的少数民族。满族同胞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一道,为建设新中国贡献着才智和力量。由于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之地,满族人口之大部分布于此。因而已经在并将继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五篇:中国朝鲜族形成历史

中国朝鲜族是迁入民族。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批迁徙到现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自中国朝鲜族迁入中国时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正处于内 忧外患我灾多难的年代。在这样极其艰苦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朝鲜族人民同汉族、满 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人民一道,为开发东北边疆,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祖国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

◆中国朝鲜族的迁入

中国朝鲜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概念,是指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朝鲜族,而不是泛指居住在中国的一般朝鲜人。

近代和现代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始于19世纪中叶,这是形成中国朝鲜族的历史 源头。当时,腐朽的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英、法等资本主义列强便不断向中国发起武装侵略,迫清朝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 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向清政府索取巨额赔款和种种特权。沙俄也通过《 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去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进而又把侵略魔爪伸到图们江沿岸。与此同时,由于清政府加 重对人民的压榨,1843年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为了镇压这一落千丈革命运 动,清政府自咸丰十三年(1852年)起,在东北征调频繁,致使东北地区户口凋 零,家室凄苦。边防空虚。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为了加强东北边防和增加财源,不 得不逐渐放松对鸭绿江和图们江北岸的禁,开始默认乃至允许朝鲜垦民越江垦殖和居 住。现时在这个时候,正赶上朝鲜国内边年灾荒,赋税繁重,若政如虎,民不聊生,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求生图存,朝鲜灾民只好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到我 国东北。他们来到这广袤的土地,披荆斩棘,饱经沧桑,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用双 手和血汗把这个荒芜的迷茫大野,开发浇灌成稻香四溢,物足年丰的富饶之地。

朝鲜族在近代和现代迁入中国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1 9世纪中叶至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这一时期迁入的人们,主要是经济 原因迁居的自由移民;第二阶段为1910年“日韩合并”至1931年“九一八” 事变,这一时期迁入的,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而迁移到中国来的反日爱国的人们;第 三阶段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这一时期迁入 的,主要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移民政策而被迫迁来的强制移民。1945年“八· 一五”光复后,强制移民和由于政治原因而迁居的一部分人又回归朝鲜,而现今的中 国朝鲜族则是以第一阶段迁入的自由移民为基干,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迁入而永居 中国加入中国国籍的人为主体的民族群体。

◆中国朝鲜族共同体的形成中国朝鲜族作为民族共同体,是有其形成民展阶段,有一定历史条件的,并不是 朝鲜垦民(包括流民)一到中国就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的。

中国朝鲜族,是在近代和现代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的民族,是长期在中国独特的 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民族特征上看,具有朝鲜的近代和现代朝鲜族固有的民族传统和基本特征,又在继承朝鲜民族传统和 特征的基础上,带有中国色彩的近代和现代朝鲜民族;第二,从国籍和法律上看,它 是由珍有中国国籍的近代和现代朝鲜民族成员组成的并为中国宪法肯定的一个少数民

族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朝鲜族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共性——它是

近代和现代朝鲜民族共同体的一分支;另一方面,又具有个性——它是整个朝鲜民族

共同体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近代和现代朝鲜民族。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形成中国朝鲜族的两个重要条件,两

者缺一不可。

可见,中国朝鲜族不只是族源血统的概念,而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中国

朝鲜族的形成,是同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的形成史,经过了一个复杂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上说,是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前后大约经历100年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曾有过

几个阶段性的演变。1881年(清光绪七年),清政府对近代迁入中国的朝鲜垦民

实行“归化入籍”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同化政策),对接受中国政府管理的朝鲜垦民

实行户口编甲,熟地升科纳租,还要“雉发易服”才能加中国国籍。1908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地朝鲜垦民中,加入中国国籍的约有4500人。1909年(宣统元

年),清朝政府颁布《大清国国籍条例》和《大清国国籍条例施行细则》,从此,清

朝政府不再推行“雉发易服”政策。后来,到了民国时期,在1918年2月5日,也颁布了《中华民国国籍法》和《国籍法施行条例》,到1929年,据不完全统计,加入中国国籍的朝鲜垦民有10979户,55723人。尽管如此,不论是清朝

政府,还是民国政府对待朝鲜垦民并没有改变其限制、岐视和排斥政策。国民党政府

则从来没把朝鲜族作为少数民族来对待。

自从有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人民,才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早在1928年6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指出:

“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问题对于革命有重大意义,特委托中央委员会于第七次大会之前,准备中国少数民族问题材料,以便第七次大会列入议事日程并加入党纲。”

中共满洲省委于1927年10月成立后,为更好地团结、领导60万朝鲜族人民同其他各民族人民共同进行

反日斗争,于1931年成立起“少数民族运动委员会”和“少数民族部”。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

局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决议中号召“中国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蒙、回、韩、藏、苗、瑶、黎、畲等)的兄弟民族们!大家起来!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

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与红军与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各种反日

义勇军一块,组织全国统一抗日联军。”到解放战争时期,党和人民政府对朝鲜族在中国的地位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观点。1947年1月10日,在中共吉林省委召开的群工会议上,周保中同志在报告中指出:“1928年以后,中共东北党组织,把

东北的特别是延边的朝鲜居民列为东北境内的少数民族”,“在‘八·一五’东北光

复以后,东北中朝人民关系与在中国的朝鲜居民的地位问题又重新提起,朝鲜人究竟

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呢?或是外国的侨民呢?1945年9月末,中共中央东北局

就已经注意到东北的朝鲜民族问题,认为除参加华北抗日战线的朝鲜义勇军,在东北的朝鲜居民一般的视同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特别重要的是,迁入中国境内的广大

朝鲜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同汉族、满族等各族人民一道,不仅参加了边境开发

建设,而且参加了反帝反封建斗争,逐渐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民族聚居区,并且继续保

留着朝鲜民族固有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消除了民族 隔阂,得到了汉族等兄弟民族的帮助和支持,汗水和血水把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同中国

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共同战斗在一起。尤其是从1946年至1948年间,东北

解放区的朝鲜族和各族人民一道参加了史无前例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兄弟一样分

得了土地,成了中国土地上的真正主人。这样,作为中国朝鲜族民族共同体的内因条

件已经成熟,但外因条件还具备,因为这时从全国来看还没有完全解放,许多地区还

被国民党占领着,中民党政府是不承认朝鲜族为中国的少数民族的。

直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政党以后,明

确规定:加入中国国籍的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成员,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这样,中国朝鲜族才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真正加入了中华民族的行列,成为新

中国的主人,并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参与管理国家的事务,至此,便完全形成了中国

朝鲜族民族共同体。在1952年9月3日,根据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

共同纲领》精神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批示成立了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后于1955年

根据我国第一次宪法规定改为自州)。从此,中国朝鲜族便成为拥有自己的自治区域,享受自治权利,并受到中国法律保护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下载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历史演变脉络[5篇模版]

    浅析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历史演变脉络 中本133班 13010328 党金鹰 [摘 要]中国共产党党章伴随党的成长而发展,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曲折过程。党章的日趋系统和完善,反映了我党......

    读许绰云《历史大脉络》有感

    一部气势恢宏的大历史 ——读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心得 以泼墨山水的手法 勾勒人类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方向与大趋势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 立足中国,关心世界买到这本书的时......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成熟和发展 1. 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理论基础——马列、毛的基本原理 (3)历史根据——对......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邓小平理现场的历史根据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 二、苏联、东欧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模式的僵化及主要教训 三、我国建国29年所取......

    如何形成和谐的团队教育[5篇模版]

    如何形成和谐的团队教育 V35任曹静 一、 如何与学校领导合谐相处 “质量才是硬道理!拿出质量比什么都有说服力。”对于新班主任,惟一能做的就是中规中矩地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

    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启示(小编整理)

    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就要“完善党......

    保险业投资不动产的历史脉络及其在中国的前景

    保险业投资不动产的历史脉络及其在中国的前景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历史脉络因保险公司的业务涉及面甚广,其偿付能力至关数量众多的被保险人的长期权益,因此即......

    论述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范文

    论述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 摘要:造成今天台湾和大陆对立的历史原因有很多,我觉得国共内战是最根本的原因。中国人信仰暴力革命,思维定式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从历史上看,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