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X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推进xx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村级文化是农村文化的主体,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对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继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xx区4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比例达到了95%,发展农村文化在全区文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xx区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
年来,xx区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文化“四大工程”建设,不断深化“立足区情、下移重心,服务基层、快乐群众”的文化工作理念,全区文化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一)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送文化”和“种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开通流动舞台车,成功举办市农家乐大篷车首场演出和两周年四百场演出活动,深入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近三年累计送戏415场、送电影3200场,惠及群众80万余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基本实现每个乡镇(街道)每两个月演一场戏的目标。同时,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农村,服务农民,重点实施“种文化”工程,一大批农村文艺人才和农村特色文艺团队得到发现、扶持与培育,如云溪乡王车塘村恢复组建了十番锣鼓队和舞龙队,村民自编节目“三句半”上台表演;高家镇欧塘村村民组建了业余婺剧团,自编婺剧《杨炯断案》在当地演出,深受群众好评。
2、群众文艺汇演掀起新高潮。相继举办全区文学艺术作品系列大赛、全区戏曲大奖赛、全区军旅歌曲演唱赛、全区腰鼓表演赛等一系列文艺活动,吸引了众多农民的积极参与。各乡镇(街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群众文艺汇演,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教育自我的大舞台,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每年一台戏的目标。各地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樟潭街道乌溪桥村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喜庆党的十七大的生动场面上了《人民日报》头版。
3、文艺创作取得新突破。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推进文艺创作与指导工作,讲群众听得懂的话、演群众看得懂的戏。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如《屋顶人家》、《xx水涟涟》、《创卫歌》、《中界线》、《道情唱廉政》、《大爱无边火中行——赞颂和谐卫士胡建嵩》、《计划生育人人夸》、《合作医疗好》等等,充分展示了xx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文汇报》等媒体相继予以报道。
(二)文化阵地建设有序推进
充分利用农村老祠堂、闲置校舍、村级办公场所等资源,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使之成为群众施展文体才能的重要舞台。全区已建成面积100㎡以上村级文化活动室135个,占全行政村总数的26%。深入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送书下乡等工程,相继建起民工图书室、军民共建图书阅览室等。组织开展“市民齐捐书,建设新农村”活动,积极推广流动图书点模式,方便群众阅读。目前,全区建有农家书屋(村级图书流动点)42个,从2006年起已向农村配送了10.1万册图书,社会力量投资建造的“百姓书院”成为全区推进文化阵地建设的新亮点。农村广播联网率达100%,有线电视终端用户达7.6万户,入户率达到69%。群众看电视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三)文保工作不断加强
2007年10月,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区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区共普查出各类线索51738条,种类165种,基本摸清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家底、确定了一批重点线索,理清了传承脉络,建立了保护机制。有9个项目被公布为区首批“非遗”名录代表作,4个项目被列入市首批“非遗”名录,杨炯出巡、茶灯戏、全旺板龙等3个传统民间艺术被公布为省级“非遗”名录代表作。
(四)特色文化打响品牌
各地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如湖南镇的“孝文化”,全旺镇的“善文化”,莲花镇的“廉文化”,杜泽镇的“旧祠堂、新文化”、高家镇的“杨炯文化”、峡川镇的“古道文化”、灰坪乡的“红色文化”、举村乡的“茶灯戏文化”等等,一大批特色文化品牌打响。特色文化创建工作成效明显,目前全区有东海明珠乡镇3个,xx金走廊乡镇11个,省级文化示范村2个,市级特色文化村13个。
(五)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键。积极探索乡镇文化站工作激励机制,建立文化站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绩效考核,有效调动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加强对现有文化人才的培训,去年先后举办全区文化员、村级文化管理员、农村业余文艺骨干、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物普查和十七大精神学习等培训班6期。同时,选送13名文化干部参加全省文化干部培
训班,全年累计培训250多人次,2007年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户38户。一大批农村文艺团队与文化艺人得到挖掘和培养,基层文化队伍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区有农村业余婺剧团3个,有563个文体演出团队8000多人活跃在乡村。
二、当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薄弱。由于我区经济欠发达,加上文化体制的多变,造成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区文化馆正在建设之中,至今仍无区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站仍存在“一站一人一桌”的现象,离国家、省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完成县有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乡有一站(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活动室)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二)经费紧张。文化建设与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虽然区政府逐年加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有限的区乡财力和农村文化建设薄弱的基础,已难以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经费紧张成为困扰全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人才缺乏。现有的文化队伍,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等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需要。区级文化部门人员少,特别是专业人才缺乏,很难承担培训、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任;乡镇(街道)文化员大部分身兼数职,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文化工作上;农村大部分中青年外出务工,在家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缺少从事文化活动的有生力量。
三、对策建议
(一)以夯实基础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文化阵地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一馆一站一场所”建设。在完成区文化馆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新区文化设施。抓住建设文化大省之契机,借力借势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进一步拓宽思路,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努力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并对达到一定标准的村级文化活动室给予配置一定数量的文化活动器材。
二是大力实施广电“百千万”工程。继续深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有效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2008年建好百个村广播室,送千台电视机给困难群众,有万户家庭装有线广播。深化“文明网吧”创建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
(二)以快乐群众为目的,进一步推进群文活动开展
一是实施好文化“百千万”工程。以流动舞台车为载体,广泛开展“送文化”和“种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全年为农村送戏120场、公益电影3000场以上。搞好流动图书配送服务,今年新建农家书屋17个,为农村送图书2万册以上。
二是抓好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围绕传统节庆日以及全区重大活动组织好各类文化活动,并做好相关文化服务和宣传工作,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文艺创作和辅导,选送文艺作品参展参演,促进文化对外交流。鼓励农村群众自编自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每个乡镇(街道)开展一次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展演活动。
(三)以传承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保护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认真开展全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摸清区内文物资源,并对重要的、有一定保护价值的文物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做好申报、公布等工作。继续抓好金仙岩摩崖石刻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相关工作。2008年重点抓好吴氏宗祠维修工作,并把此项工程列入年内文物保护单位维修重点项目。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的安全工作,确保安全无事故。
二是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新公布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市、省级名录申报工作。
三是加强历史文化研究与保护。继续加强对杨炯、杨继洲、吾丘衍、赵抃等为代表的文化名人研究,支持有关方面人士做好文化名人史料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依托内外力量,提炼和明确本区特色文化发展定位,提升xx文化发展内涵和品位,增强xx区文化凝聚力,提高软实力。
(四)以提升能力为根本,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探索和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教育培训等政策,积极完善基层文化队伍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区文化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充实乡镇(街道)文化员队伍,完善队伍结构,提升队伍能力。大力培养和挖掘农村文艺骨干,努力创建文化示范户,加强农村文艺人才的管理,充分发挥乡土艺人的典型示范作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第二篇: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章标题: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市农村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强农村廉政建文化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廉政宣传教育不力,二是制度不健全,三是村干部廉洁用权意识不强,四是文化活动不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是我市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中需要着重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临安工作实际,我们认为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宣传教育倡廉
就我市而言,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行正面教育,二是进行警示教育,三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氛围。
二、建立健全制度护廉
当前,我市应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与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制度建设,真正形成全社会自觉用制度规范、指导行为的局面。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各项制度建设虽有长足进展,但制度建设的步伐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为此今年来着重在村级制度建设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一是着力规范村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前期,我市制订了《临安市村级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对村干部的六种行为进行了规范。为了使村干部的六种行为落到实处,还制订了村务民主听证会、民主评议村干部、谈心谈话、村重大事项报告、村级主要干部离任审计、村干部的考核奖惩等六项制度。同时,制订了村级集体建设工程和集体资产处置实行公开招投标的若干意见,主要解决不规范暗箱操作的问题;制订了农村党员干部外出考察的有关规定,主要解决变相公款旅游和挥霍浪费集体资金的问题;制订规范了共产党员信访行为的有关规定,主要解决个别党员违规带头集体上访的问题。
二是注重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针对近几年来农村信访问题居高不下,而财务管理又是群众反映的热点和焦点的实际,今后要对村级财务管理办法作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解决了财务真公开和群众看了一目了然的问题,使财务公开较好地走向“阳光之路”;解决了财务人员怕得罪人的问题,充分发挥了财务人员(乡镇财会人员)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作用;解决了村民主理财小组“第一关口”的问题,切实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使村级财务管理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消除了群众的猜疑和误解,真正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
三、强化监督执纪保廉
当前,要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充分发挥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特别是要通过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实施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与此同时,要坚持严格依纪依法办案,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让腐败者付出沉痛的政治、经济等代价,形成震慑力,促进农村党员干部廉洁用权。
四、运用文化活动兴廉
廉政文化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只有走进千家万户、被广大老百姓接受和欢迎才能焕发出生命力。今后,我们要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活动。如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歌舞表演、展览展出、书画展和开展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等活动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富有亲合力、吸引力、渗透力,使廉洁理念、廉政意识入脑入心,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效果。同时,使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另外,要积极创作廉政文化作品。我们要充分利用临安人文景观丰富、历史积淀深厚这个优势,努力挖掘、提炼历史文化资源中廉政方面的生动教材,用历史廉政名人、现代廉政楷模来引导和激励干部群众。从中提炼传统廉政文化精华。此外,还应积极构建廉政文化媒体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我市电视台、电台和新闻传媒中心的《廉政经纬》栏目和天目清风廉政网站等传媒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三篇:推进监区文化建设
推进监区文化建设
监区文化的特征
监区文化是社会传统文化在监区的折射和反映。广义的监区文化应该是监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并接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组织、纪律、制度、法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狭义的监区文化应该是监狱对罪犯的管理教育过程中为促进罪犯改造,丰富他们精神生活,所创造的有文化因素的精神环境和改造氛围,本文论及的是指狭义的监区文化。
监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既不同于社会文化,也不同于企业文化,它具有自已明显的特征。
第一、改造活动的和谐性。监区文化是适应改造罪犯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它与一切改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为罪犯的思想改造服务。监区文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罪犯改造的实际需要,它与罪犯的改造活动是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的。
第二、内容的广泛性。监区文化是一种内容广泛的文化活动,其内容涉及面广,它既包括监狱开展的正规的文化、技术教育,也包括监管活动中的规范化管理、队列训练等,同时还涉及到罪犯劳动生产中的环境规划、成品展示等。除此之处,还应包括各类文体娱乐活动。
第三、形式的多样性。监区文化不仅有极其丰富的内容,而且其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诸如绘画、书法、写作、读书会、歌咏比赛、联欢晚会、电影电视、墙报、雕塑、监区绿化、环境净化以及各类体育竞赛等,不一而足。
第四、时间的业余性。监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除涉及到正规的教育、管理的内容外,主要是在业余时间开展的。除少数人外,从事各类文化活动的人员都是业余的,他们还必须接受监管改造、劳动改造和其它教育改造。
监区文化在罪犯改造中的心理调节功能
丰富而充实的监区文化生活,对广大服刑人员来说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改造生活,而且还具有积极的心理调节功能。
具体来讲,主要是: 第一、潜移默化的心理干预功能。心理学原理阐明:在一定环境的作用下,人的受教育心理会发生接受变化的信号。在狱内,监容监貌、高墙电网、威武的警察、严格的规章制度,卫生整洁的监舍,内容丰富的标牌标语以及各种文体活动,营造出监狱庄严肃穆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于服刑人员来说,狱内各种文化载体所迸发的启迪能量,对罪犯不仅能起到警示、教育、引导和抑制作用,而且也能激发起上进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改造,早日成为有用新人。
第二、因势利导的心理疏导功能。罪犯入狱后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狭小的生活空间,漫长的服刑时间,都会使服刑人员产生悲观失望、脾气急躁、食欲不振、心理抑郁等心理特点,而丰富的监区文化影响着每一名罪犯的灵魂,渗透了改造的方方面面,在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上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使得罪犯感到狱内的改造生活不同于自已想象的那样枯燥单调,这样逐渐淡化或减轻刑罚造成的紧张与痛苦心理,从而使罪犯逐步适应狱内的改造生活,走上改恶从善之路。
第三、脱胎换骨的心理升华功能。我国的监狱已建立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监区和学习进取氛围,凡是学习刻苦或在文化、技术学习上取得一定成绩的,都会受到监狱的表扬并能获得一定物质和行政奖励。浓郁的监区文化氛围,不仅会使许多服刑人员从不识字到能读书写字,从不爱好到读书学习,摆脱愚昧,脱胎换骨,在心理上得到升华,从追求低级趣味到情趣高雅,而且自觉抵制消极文化的侵扰。
监区文化建设的目标
监区文化建设是监狱教育改造罪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作为特定的文化,监区文化的目的是通过对犯人的行为约束、心理平衡、情趣转移、环境熏陶、气氛感染,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具体地讲,现阶段监区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培养良好的改造风尚,塑造罪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康的人格,体现中国监狱制度的风貌和时代特色。监狱文化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三个层次”推进。一是表层,即能看到或感受到的形式与内容。包括多种制度、标准、口号、监区环境、文体设施及活动项目等。二是内层,即指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化成果渗透于多项监管改造工作及活动之中,取得有益成果。三是深层,即指罪犯群体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兴趣爱好等。这些文明规范及健康意识,一旦成为罪犯改造的自觉行为,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文明沉积,成为监区文化最终实现的目的。
推进监区文化的途径
随着押犯构成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监区文化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文明监狱建设的需要。与时俱进,拓展罪犯的生理、心理空间,大力推进监区文化建设,是司法行刑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一是利用各种载体大力弘扬格调清新、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主流文化,用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占领监区文化阵地,防止消极文化的侵入和蔓延,这是提高监区文化质量的思想基础。
二是不断更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创造性地开展一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符合现代罪犯文化需求和心理发展的文化活动。如河南省第二监狱在狱内开办一个集展厅、阅览室、文化活动厅、健身厅、多功能厅为一体的俱乐部,整个俱乐部宽敞明亮,设置科学,现代气息浓厚,可以满足不同服刑人员的多方需要。置身其中,让人心灵返璞。同时他们还开办了全国第一家狱内超市,让罪犯在优美的环境中购物,使他们时刻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文明的进步。这是在保障罪犯合法权益,提高罪犯文明消费层次方面大胆的尝试。
三是营造罪犯改造宽松环境,逐渐将一些不符合现代文明建设,有碍罪犯改造的旧的文化载体进行更换。比如在监内张贴的各种训诫口吻较强的标语应代之以使罪犯易接受的带有劝勉性的标语,如“监区是个家,维护靠大家”等,使罪犯对监狱有认可感,从而消除其逆反心理,积极投入改造。
四是积极探索努力营造一个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纪律、讲卫生的监区文化氛围,要建立卫生整洁的监区文化环境,开展一些如“每人养一盆花种一棵草”活动,既美化监区环境,又陶冶了罪犯的思想情操。要有计划地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和文体活动,使罪犯在娱乐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中发展能力,在参与读书活动和智力竞赛中丰富知识,在体育比赛中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在书画展评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从而不断提高罪犯文化品味,拓宽罪犯的生理、心理空间,实现改造人的宗旨。
第四篇: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重点调研专题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乡风文明、农村稳定的重要前提。农村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富足,还要有精神的充实和文化的繁荣,更要有广大农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民众镇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镇,全镇有农业人口6.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文化建设概况
近年来,民众镇十分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全镇总体发展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去谋划,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改善民生的实事去落实,逐年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农村文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农村文化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党委、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投入20多万元,修葺镇图书馆、文化广场。投入130万元建设19间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室,各农家书屋藏书量达2500册(本)以上。针对部分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文体活动场所使用紧张的问题,通过新建、改建、资源整合等方法,着力解决场地紧张问题,创建成村村有健身文化广场或健身苑,实。
水乡特色文化浓厚。
民众镇拥有咸水歌、三人飞艇赛、原新平乡青年突击队的“最积极、最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的“四最”精神等非物质人文资源。建立了咸水歌传承基地,传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深厚的咸水歌文化。今年,还创作和熟唱了一首民众镇全民修身咸水歌,并利用镇广播电视站、学校进行宣传、教唱,使其成为了各中小学校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近年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其他发达镇区相比,与广大群众多元化的文化娱乐需求相比,民众农村文化建设仍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一是基层领导干部认识存在偏差。很多村领导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农村发展的巨大作用,缺乏搞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忽视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人财物严重不足,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基层文化的发展。二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镇级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广场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但是近10年来图书馆、影剧院没有什么发展,建筑物破旧、设施陈旧,已难以承办大型文化活动;镇文化广场面积小,与市内其他镇区相比,位居下游。三是部分文化阵地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虽然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室等实现了19个村(社区)全覆盖,然而由于部分缺乏管理,或设施落后问题,利用率较低,有的文化阵地甚至只有一间室、一块牌,缺乏吸引力,影响了书屋、文化室功能作用的发挥。
四是文化事业经费短缺,开展文化活动受限。由于民众是全市经济欠发达镇区之一,镇财政收入少,财政收支困难比较突出,虽然镇每年均拿出1%财政收入发展文化事业,但安排用于发展文化事业的经费仍十分有限,且绝大部分的文化经费用于文化基础施建设上,导致镇文化部门主动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受限,也无法腾出更多的资金扶持和组织文艺团体开展创作活动或参加各类比赛。
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科学谋划,今后一段时期,要贯彻落实好“建设文化强镇”的战略部署,以推进文化强镇建设为新起点,着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繁荣。
(一)增强基层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农村文化发展的程度。因此,要引导基层党委、政府强化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镇发展、构建和谐和美民众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把农村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列入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密切配合各职能部门,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合力,切实抓紧抓好。
(二)进一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文化阵地设施。加快文体康乐中心、电视传输等文化载体建设。加快建设集电影院、青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历史展览馆、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游泳池、文联各大协会活动中心等功能设施于一体的文体康乐中心,大大满足群众文化健身休闲需要。改造民众公园,将其打造成健身文化娱乐广场。完善村级文化设施,实现村村有中心文化广场、休闲健身公园,完善农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建设,增加村级农家书屋的藏书量,制定相应的场所管理制度,安排专人严格管理,规定开放时间,有序使用,及时维护,为村民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务。开设自办电视频道,播放电视新闻、专题片、广告等节目内容,极大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开设培训载体网络,利用各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定期举办各种融教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作品展览、比赛活动、文化培训班等,提高群众的艺术品位,推动全镇文化艺术活动上档次。
(三)创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依托岭南水乡旅游文化节、宣传文化周、文化庙会以及重大
节庆,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发挥宣传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团委、妇联等部门职能作用,广泛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健康、送科技、送法律进村(社区)活动,确保每个村(社区)每月至少开展一项活动。大力倡导近年兴起的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健身舞和广场大家唱文化活动,使其成为我镇群众文化活动的靓丽风景。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各类修身学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开展道德宣讲活动,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实现广大村(社区)“天天有歌舞、月月有影戏、年年有表演”的生活目标,实现文化育民、文化乐民。
(四)传承和发展特色文化。
第五篇: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论文提要 本人就当前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简析了当今农村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并对其发展与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设想。
如何强化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从摆脱对财政依托、引入市场化运营、满足农民文化消费的视角,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要逐步摆脱对财政投入的依赖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转轨期。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或多或少的残存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方略实践中,彻底根除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必须正视当今的形势,审时度势,灵活多样的适应当今社会农村文化的特质和多元的内质因素;理顺新时代农村文化的运营智略和多变的形态;把握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主脉”和“预见性的方向”。
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最基础的精神富民工程,是维系安定团结和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以来依靠财政的投入,以官办为主导的农村文化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趋向,它的矛盾性和弊端越来凸现。有的经济薄弱村镇可以说是不堪重负,带来了零投入的现象,造成了农村文化一蹶不振、停滞不前的状况,从而导致农民怨声载道,“财政”有苦难言。因此,如何打破国有民办农村文化的模式,走出传统农村文化建设的思维理念,拓展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运作空间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过分依赖财政投入,只会萎缩、只会陷入不发展的境地,它的抵御风险能力软弱,它的生存力减小,带来是的农村文化发展的“穷途末路”。
二、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引入市场化运营的机制
计划经济时代,官(公)办农村文化思维误区,至今还未得到应有的“纠谬”,在找准市场,摸准当今社会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后,应灵活多样地引入市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营机制,采取财政拨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投一点的建设思想,或干脆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以个人的主额投入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镇村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监管。这种黄金搭档,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所特有的运作机制,且切实可行效果甚佳。
具体来说,乡镇财政的投入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权和社会效益;社会或个人捐资可以通过刻碑镌文或通过媒体作表彰,让其扬名彰德;个人投入主要是农村文化设施的经营权,是市场化文化商业运作运营的主要个体。
——个人投入讲经济效益的回报。这个回报是投入带来的效果。农村文化站(或文化市场管理站)的管理监督执法权的使用,让文化经营场所必须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有章可遵。个人投资而获得的文化经营权,必须在较为完善的制约机制下运作,切不可见利忘义,一味讲究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偏离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否则,就丧失了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本义。
——个人租赁承包,是当今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市场化运营的又一机制,它可以提高文化场所最大限度产生的经济利润,并以恰当合适的比例分配,以农村集体制的文化单位和租赁个人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回报,让乡镇文化的从业人员,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具实性的业务工作。如:农村文艺工作、农村文化宣传、农村文化辅导等文化主业。
——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以股份制的形式搞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建设,这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市场文化运营机制。这种股份制是建立在政府文化职能部门监督下的机制,股份制办文化并不是对文化的肢解,也不是当今社会农村文化私有化的变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的文化大家办,办好文化为大家的主题内涵不变,公办民助的股份制只会为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注入大量的经济血液。有这样的建设氛围,带来的是人人关心文化,文化关系人人。
三、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实注重农民文化消费的需求
在乡镇农村,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农村文化活动娱乐场所,却无人问津、门可罗雀,一幅萧瑟的情景。这就又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去刺激农民文化的消费,满足农民文化娱乐需求,实现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原本初衷?其根本课题就是如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蠃。富裕后的农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对文化娱乐如何支出,他们却茫然不知所从,即有钱不会花。这就要靠我们农村文化从业人员去引导、去促销、去刺激其文化消费心理,教会农民朋友怎么花,哪样花值得,花钱买享受是件幸福的事,要让农民知道:文化消费是件赏心悦目的美事。这种促销、剌激不要直接露骨,而要含蓄、变通,要潜移默化。
广泛的宣传。充分利用农村广播站或农村集体广告,宣传流行的文化娱乐和消费时尚,剖解人的生存与文化的联系,告知文化给予人们的不仅是道德情操的陶养,而且是审美感知的愉悦,更是缩小城乡人文环境和个体气质差别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农民不是土老冒,而是与城市人分工不同的农业劳动群体。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朋友,走出家门,在大文化艺术的殿堂里,充分享受人生,感受美好的生活。
深度的发动。通过妇联组织妇女的联谊活动,让家庭主妇们知道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不会导致家庭、婚姻等不利因素的出现,只会让男性公民告别赌桌,远离低级趣味和不健康的娱乐活动;通过团委和文化站组织青年团员,举办卡拉OK、交谊舞会,节庆文艺晚会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农村青年的文化审美方向和文明向上的娱乐行为,树立正确的文化娱乐观。
社会效益在前,经济效益在后。要摆正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主次位置。通过开展广泛的、公益性、无偿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农民领略文化艺术的美,目睹文化从业人员的艰辛劳动,了解文化之于人心无可替代的功用,感受文化的无穷魅力,在此氛围下,适当地收取门票费,茶水费和工作人员的劳务费及场税费,农民朋友们会在理解的情况下,心悦诚服地交付出他们认为值得花的钱。
农民文化消费的增加,对于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反哺功能,它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体系,不断地改造、增新农村文化的软硬件,增强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从而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四、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合本地区的实际
当地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往往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的综合投入大,且投入的方式方法多,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很大。这就要求这一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要有远瞻性的高起点、高水准、高要求,具有相当一段时间不落伍的建设理念,避免造成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浪费。当然随着当地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同样存在着不断积累、添新、壮大的发展过程,文化层次、文化审美品位、文化消费意识、文化消费市场、文化信息与传播、文化时尚接受和观念更新等诸多方面都是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开源开渠的好土壤。我们不赞成经济薄弱欠发达的乡镇,不切合自身经济实际,而大伤元气的大投入,大剂量的劳民伤财的“下猛药”,对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建设会带来不可低估的副作用,会造成农民对文化投入的恐惧感,从而导致农民对文化消费的抵触感和畏惧感。甚至会“谈文变色”。当今农村的文化建设,应以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质,实用性的文化设施来构筑建设观念,低投入高产出的文化经营策略,来绘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模式,避免“好高骛远”或“好大喜功”的不自量力的浮夸风气。这样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又顺应当地社情民意,在一个让农民心理能承受的起点上,求真务实地搞文化建设,才能务实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根基,逐步走蓬勃发展的新平台。
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要贴合新时期农民审美的心理特征,正确引导农民的审美趋向。处理好有偿性与公益性的内在互动关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又注重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网络作用和辐射功能,给广大农民一个健康、文明、科学、有序、向上的文化氛围和阵地,真正实现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双赢,从而又建立了政治文明的高地,让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真正意义上为农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