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湛江师范学院——做好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培育的“抓点”工程
做好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培育的“抓点”工程
中共湛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会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研究、整合、创新的机构,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广东省属本科师范院校,湛江师范学院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主动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通过做好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培育的“抓点”工程,为校园文化品格“凝神”加“标点”、为校园文化品质“植根”筑“基点”、为校园文化品牌“塑形”呈“亮点”,不断提升文化自觉、积极实施文化育人。
一、为校园文化品格凝神加标点
把握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在师生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题教育。通过抓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提升领导干部、教职员工的政治素养,提升校园文化管理水平;通过举办“燕岭时政论坛”,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国庆迎新、毕业典礼、元旦校庆等节日举办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校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02年以来,我校相继有15名毕业生到西藏林芝任教,学校获“全国东西部学校结对帮扶先进单位”。
把握主基调,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我校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始建于明朝的雷阳书院,学校把校史校情教育作为活水源头,以环境建设为依托,按照有“大师、大楼、大树与大气”的目标,打造 “绿树成荫、香飘四季、花不间断、文化品味、师范特色”的理想家园。把 “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训精神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楼宇、景观、道路的命名,形成了富有内涵的校园标识系统。通过把优秀文化-1-
“物化”、“固化”,建设了东大门、“百年师范纪念塔”、“古榕文化广场”、“日晷”等文化景观和“大运纪念石”、“谭平山雕像”、“流芳亭”、“雷阳书院”棂星门、“三陈”景墙等文化景点。学校是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
把握主方向,坚持师范文化的教育实践。学校注重弘扬“言教身教、经师人师”的师范文化精神。通过举办百年师范庆典活动,编撰校史、建设校史展览馆,深入挖掘蕴藏在校史文化中的师范文化传统;通过承办海峡两岸师范教育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教师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论坛,加强师范教育和师范文化交流;通过开展“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等评选活动,开展师范生技能大赛,引导铸师魂、树师表、练师能、行师德的校园文化实践。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认为,我校“为广东基础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央领导同志称赞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立志献身小学教育,非常高尚!”。
二、为校园文化品质植根筑基点
着重素质提升,焕发文化活力。学校每年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IT”科技节等科技文化活动,开展“教育名师论坛”、“雷阳大讲坛”、“博士论坛”、“周末读书会”等素质文化活动。涵盖思想理论、文艺体育、科技创新、公益爱心等领域的50多个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奇葩。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获奖的层次和数量不断攀升,获得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誉。2011年,在中央六部委和教育部主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中获9项奖励;生科院烹饪专业代表队在全国高校烹饪大赛中获团体金奖;信息院四课件获全国多媒体大赛一等奖;商学院获ERP沙盘全国总决赛二等奖;雷雨话剧社的《雷氏絮雨》在中国大学生戏剧节上获银奖。
着重社会实践,提升文化功力。各种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同学们运用自身的知识优势,走出校门,上街头、进社区、到部队、下农村,为社会提供志愿者服务,在服务社会的活动中提升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成立于1998年的法政学院“爱我湛江”历史知识服务队享誉全省;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红嘴鸥”护鸟队成为城市品牌,2008北京奥运餐饮服务队享誉京城;在2010年亚运会中,体育科学院61名同学参加开幕式志愿服务,音乐学院6名同学参加开幕式珠江巡游,教育科学院1名同学成为“传说广州亚运特使”。
学校是“全国社区志愿服务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是“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
着重文明创建,突显文化魅力。学校积极开展与周边社区、驻军、公园、学校、企业等各单位的共驻共建,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建设高雅文化园区广泛共识和积极行动。通过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文明修身、依法治校、文明共建“六大工程”建设,推进了校园文化与精神文明的融合发展。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所驻赤坎区“共驻共建十佳单位”,连年获湛江市“开心广场”优秀组织奖、“湛江市读书月活动先进集体”。近二年来,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心组理论学习、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精神文明创建、人才培养探索等5篇经验材料在教育部主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高教领导参考》上发表,其中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这两项经验列在“本期要目”。
三、为校园文化品牌塑形呈亮点
抓好项目评选,探寻校园文化载体。近年来,学校通过系列评选活动进行总结、引导、促进、示范,树立起文体活动的标杆。如2009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2010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网站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并将评选结果先后汇编成《博雅之韵》、《校园网的价值导向》、《实践、探索、超越》等书。2011年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评选活动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这些先进的载体、单位、个人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通过榜样的力量,激活了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明晰了校园文化建设方向。
抓好项目宣传,凝练校园文化特色。学校依托《湛江师院报》、《燕岭雷阳网》、《湛师新闻网》、《燕岭画廊》等校园媒体和宣传平台,注重从媒介的内容、形式、方法创新中凝练校园文化特色。通过组织深度报道和纪实报道、人物特写与消息通讯等多种形式将学校的文化现象艺术化的展现,理性化地总结,系列化地宣传,从而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内涵。近二年来,策划报道的“天南地北湛师人”、“湛师学子从军记”、“少数民族同学的故事”、“贫困生成长印记”、“湛师学子的域外情怀”等事件成为校园突出的文化现象。《湛江师院报》获2011年广东高校校报二等奖,校报作品获全国和省级
高校“好新闻” 奖20多项。
抓好项目创优,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精神引领,以争创全省、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为抓手,形成了系列融传统文化、时代要求、师范特色于一体的品牌项目。“学术人生”系列访谈活动、“环保时装设计大赛”、“IT”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成果连续三年获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红嘴鸥”志愿服务大行动、学生学术报告会、“榜样湛师”评选与教育活动分别获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二、一等奖;我校《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探寻——湛江师范学院个案研究》获2011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论文特等奖。2011年8月,我校《大学文化育人的探索——湛江师范学院个案研究》一书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第二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响应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作出更大贡献,教育部决定设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以下简称“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用以支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为加强“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注重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防等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的作用,其目标是推动原始性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学术骨干,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的能力,推动我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乃至国家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三条 “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由教育部负责组织与管理。
第二章 申请与立项
第四条 教育部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重点领域为依据,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立项建议方向,确定项目申报指南。
第五条 “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资助的重点:
(一)科学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且具有优势,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沿性基础研究;
(二)国家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对开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要影响或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应用基础研究;
(三)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或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科学数据积累等基础性工作。
第六条 申报“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具有与国家相关重大科技计划衔接的明确背景;
(二)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科学、可行的研究路线或技术方案,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突出,能针对关键性科学问题组织多学科科学家合作开展交叉综合研究;
(三)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科研业绩优秀、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队伍,可以保障足够时间投入项目工作;
(四)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基地和工作基础开展研究工作;
(五)具有完成课题的良好信誉度。
第七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申请必须符合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项目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具体申请办法如下:
(一)2名院士推荐并填写《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推荐书》(格式见附1,推荐专家不能同属于一个单位);
(二)5名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推荐并填写《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推荐书》(格式见附1,推荐专家不能同属于一个单位)。
申请者需提交2名院士或5名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推荐并填写的推荐书,方可填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申请书》(格式见附2)。教育部负责项目申请的受理、资格审查、制定评审方案及组织评审等工作。
第八条 “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评审按照专家评议,择优支持和“公开、公平、公正” 的原则进行项目遴选。具体程序如下:
(一)教育部对项目申请书进行形式审查;
(二)教育部组织召开评审会议对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进行集中评审;
(三)申请单位需要在评审会上就项目的总体目标、研究方案、研究队伍、工作基础、预期成果等进行答辩,评审专家组成员均分别填写评审意见并对是否支持进行讨论和表决,提出立项建议。
“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
第九条 依据专家评审结果,经教育部审定后,将择优遴选拟资助项目清单在教育部科技司网站主页上公示,公示期15天。公示期满且无异议,即正式批准立项。
第三章 实施与管理
第十条 “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教育部根据评审意见及资助项目任务合同书(格式见3),向项目负责人及其依托单位下达项目批准通知及项目经费。
第十一条 教育部负责“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总体组织与宏观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专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科技发展趋势,编制项目申报指南,并在每年第二季度予以发布;
(二)对项目申请书进行形式审查,组织专家对通过形式审查项目进行评审;
(三)依据评审结果,择优遴选拟资助项目进行公示及立项,并与承担单位签订任务合同书;
(四)根据任务合同书下达项目经费;
(五)对项目进行随机抽查和阶段评估检查,根据项目的工作计划,组织项目验收;
(六)其他需教育部决定的有关重大事宜。
第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科技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组织所属高校根据项目申请指南编写项目申请书并进行初步审核;
(二)督促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填写《高等学校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任务合同书》和编制经费预算,报送教育部审查;
(三)与教育部签订任务合同书;
(四)按要求每年向教育部报送所属高校承担的项目执行年报(格式见附4)及各类统计报表和经费预、决算;
(五)根据项目性质和情况匹配部分经费;并为项目完成提供必要的条件,负责项目组织协调,监督、检查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
(六)负责向教育部申请和组织项目的结题验收。
第十三条 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
(一)根据项目申请指南组织编写项目申请书;
(二)严格执行任务合同书,按规定内容和进度完成任务;
(三)严格按照规定使用经费;
(四)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报告(格式见附4)及各类统计报表和经费预、决算;
(五)项目结束后,按要求完成结题报告及相关材料,做好验收准备工作。
第十四条 项目执行期限原则为1年半到2年。对于研究期限2年以上(含2年)的项目,每年年底应提交进展报告(格式见附4),由学校科技管理部门于次年1月20日前报送教育部(科技司承办)。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得中途更换。在项目实施阶段无正当原因离岗不得超过3个月,遇有特殊情况确需离岗3个月以上的,须安排合适人选代理(组织、业务能力应与原负责人相当),并报教育部备案;离岗超过半年,确需更换项目负责人的,应由所在学校在离岗之日前1个月内报教育部审批(附更换候选人简历,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的文字说明及
完成项目的计划等),教育部视情况批准或中止项目执行。因非自身原因或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延期的项目,报教育部批准后方可适当延期完成。
第十六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确需对计划目标、内容进度、经费预算及承担单位等进行调整时,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职责管理范围提出调整或中止的书面申请报告,报教育部审批后执行。
第十七条 项目执行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撤消:
(一)配套条件不落实,导致项目难以进行;
(二)项目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研究工作无法进行;
(三)组织管理不力致使项目无法进行。
撤消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已做的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的设备仪器等情况作出书面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教育部批准后执行。
第四章 结题与验收
第十八条 项目完成以后,应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结题验收。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申请书、任务合同书作为执行、检查和验收工作的依据。具体验收程序如下:
(一)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应在项目完成后3个月内填写验收报告(格式见附5)。将申请验收函、推荐验收的专家人员名单和全部验收材料一并报送教育部。验收申请一经批复,由教育部组织项目验收。
(二)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应为验收专家提供任务合同书原件、项目验收报告等完整的项目验收资料。
(三)验收专家组由至少7名熟悉了解专业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中本校的专家不得超过三分之一。验收专家组应独立、负责地提出验收意见,维护项目的知识产权和保守其技术秘密。
(四)项目结题或验收以后1个月内,验收报告、专家意见、经费决算等相关材料均需经学校科技主管部门确认并加盖学校印章后报教育部存档。
第十九条 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通过验收:
(一)未完成合同规定的研究任务;
(二)未取得预期成果;
(三)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不完整;
(四)擅自更改《申请书》或《任务合同书》规定的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第二十条 凡是项目逾期未结题、验收未通过或未经教育部批准擅自延期的,教育部将视情况予以通报,项目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此类项目,同时对承担单位予以核减课题申报数量。第二十一条 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专利以及鉴定证书、成果报道等,应注明“教育部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资助”[Supported by the Cultivation Fund of the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Project,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NO„„)]和项目批准号,未注明的不予列入验收材料。
第五章 项目资金与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条 “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来源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经费。
第二十三条 “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资助经费按拨至项目负责人所在学校,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 “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 项目资助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必须遵守财务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不得提取项目管理费。项目负责人在本单位财务和科研部门的管理监督下,按计划合理有效使用资金。第二十五条 凡使用“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应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合理使用,认真维护。
第二十六条 “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资助经费不得用于各种罚款、还贷、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也不得用于弥补与项目无关的日常公用经费开支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入的其他支出。对违反规定的,应当责令其限期返还被截留或挪用的经费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因撤消而终止的项目,项目单位应及时清理账目,编制终止项目的决算并上报,项目所在学校须将已拨经费的余额退还教育部,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负责解释。
附件(略)
第三篇: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创新的培育与创建
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创新的培育与创建
摘 要随着各高校大兴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被各地中小学所重视.当今来看,各地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显露出观念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现代意识淡薄、开放程度不高等方面的不足.文章从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建设推进,由校园主文化向子文化亚文化建设推进,由传统型的文化向现代校园新文化建设推进,由封闭型的文化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型文化推进等四个方面,全面揭示了新形势下中小学校园文化培育与创新的新策略.关 键 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亚文化;开放型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效而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各地各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倾注了很大热情,对校园文化建设所作的理论上的探讨与实践上的探索,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各级教育部门以及行政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各地中小学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断创新培育模式,摸索新方法、新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在许许多多中小学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因为没有新的思维,不敢探索新的模式或者还有其他一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渐渐显露出疲软的态势.经过多年建设,各校普遍感到难以再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似乎遇到了一个高原期,不少学校认为校园文化的诸多要素该有的都有了,于是不再象过去那样费心尽力了.校园文化建设中遇上的高原期现象,引发了我们更多更深的思考,如何走出高原期,实现新的跨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地发展,并向更高层次跃升,已成为摆在我们所有中小学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如何通过研究与实践,创建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能承担起培育新人任务的校园文化体系,亦是困扰着许许多多学校领导班子的难题.二、现实的反思
通过调查走访,查找资料,我深切地感到: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只能算是起步,值得我们探索的空间还很大,需要改进之处良多.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少学校存在的误区与盲区主要表现为:
(一)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与精神观念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物质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唯有精神观念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种顽固的排他性,变革殊属不易.但精神观念文化是最为核心的,制约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构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就物质文化而言,各校校舍越造越漂亮,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固然,物质文化也能折射出精神状态,但作为精神观念文化的集中反映,各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仍很有市场,初中变相分快慢班的做法屡禁不绝,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还显得相当薄弱,这些无不昭示着观念文化的滞后.(二)校园文化中的的传统色彩浓重而现代意识淡薄
我国是一个很讲传统的国度,传统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持久地产生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广大.但也无需讳言,传统文化中的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被我们所继承,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份,不少学校把勤奋刻苦作为校训,孜孜告诫学生: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得以持续下去并使之具备了合理性,再如传统文化推崇谦和而排斥人的自我表现,这对我们内向有余外露不足的民族性格的形成不无关系,而在自信心普遍不足,表现欲望不强的中小学生身上强调谦和品德的培养,这也是值得商榷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三)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
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难以割断.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形态,既有本土的又有外来的,既有传统的更有现代的,既有健康的积极的,也有不健康的消极的,还有虽无益亦无害的文化.多元、多彩,多变的社会文化,早已渗入到校园中,想堵也堵不住,但学校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构筑起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的有害的东西渗入,使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静的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正是在这种美好的愿望下,传统学校不仅以一面围墙阻隔着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观念,也通过制度
文化的形式,割绝学生同社会的诸多联系.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显露出来的问题显然不止这些,但仅就上述问题,足以表明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尚需付出很大努力.三、培育创新的构想
(一)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向精神环境建设推进
“环境育人”已是教育界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校园环境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微观环境”,它由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部分组成.前者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后者是校园环境中本质内容.学校精神环境作为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的教育力量,有着极大的德育价值.它能对学校全体成员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一方面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情操、意识和行为,同时又有一种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师生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所以,校园精神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价值导向、智能发展、身心健康、审美陶冶、特长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它的积极的整体功能就表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人格和谐发展.因此,我们着力将校园文化建设向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深入推进.1、加强积极向上的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内容.它包括政风、教风、学风.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学校领导.作为学校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民主评议.及时调节反馈改进各部门工作.工作严谨踏实,不谋私利.真正做到尊师重教,甘当公仆.只有用自己的行动赢得教师信任,才能做到政令畅通,才能把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这盘棋走活.作为行政一班人要带头做到“四要”.即要关心教师疾苦,要理解信任教师,要与教师平等相处,要激励教师提高,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实现其取得成就的愿望.重教即重视教育规律,努力搞好学校的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理顺干群关系.2、促成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的支点.它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与教职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能增进友谊,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学校团结向上的小气候.3、优化公正健康的舆论氛围校园舆论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的根茎.集体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规定着他们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行为方式.我们在操作时特别重视学校舆论环境的1、方向性.紧跟形势,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任务.发挥广播、书刊、墙报等舆论载体的功能.每周一,全校师生在国旗下庄严肃立,聆听校领导结合形势的“国旗下讲话”,紧跟时代脉搏.每班的“小主人报”,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绿洲电视台”是一个个文化窗口,时时传递着党的声音.让这些健康的舆论帮助师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价值观.2、从众性.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用榜样示
范来引导师生,是优化舆论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3、客观性.既大力宣传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和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又要有的放矢地鞭挞时弊,抨击歪风邪气,使不良风气在公正的舆论下土崩瓦解.春游变“吃游”现象,进“三室一厅”现象(录象室、台球室、电子游戏室、歌舞厅),说脏话现象,都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其危害性,动员人人与之斗争.重视校园精神环境建设这一隐性课程,确实净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人才培养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二)校园主文化向亚文化建设全面推进
校园文化似一棵参天大树.只要根系饱满发达,主干粗壮有力,那么,它的每一片枝叶都能照出一片绿荫.并能吸纳阳光,吞吐精气,使整棵大树蓬蓬勃勃,焕发出无限旺盛的生命力.校园主文化指的是整个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就仿佛是根,是干.而滋蔓的浓浓郁郁的枝叶即是校园亚文化.它是校园主文化统辖下的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方方面面.从文化群体看,有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员文化,领导者文化.从文化的组织形式看,有班级文化,团队文化,自由群体文化.从文化的内容看,有课堂文化,活动文化,休闲文化等.而只有真正抓实抓好这些亚文化建设,才能使校园文化真正充满生机活力.1、班级文化建设个性化当代教育强调对完满人格的追求与培养.但是,教育者如何利用、营造、调控、强化某种环境,以促使学生逐步自觉地追求自我人格的完满,这并没有一条人人皆走得通的通衢大道.不同个性特长的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发展情况,构建适合自己操作样式并形成某种类型的班级建设模式.做到千帆竟发,殊途同归.走进每一个教室,接触每一班学生,都给你崭新的感觉,但积极向上却是个性中表现出来的共性.2、兴趣活动文化大众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文艺、体育、科技、学科兴趣小组形式的活动,可以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特长的发展.从而为国家能够尽早尽快地培养特殊人才出一份力.同时中小学是发现和初步造就特殊人才的摇篮.我国著名技巧运动员黄瑞芬就是从原先骆驼小学简陋的训练棚走向世界,登上冠军领奖台的.因此,我们要广泛开设兴趣小组.接纳有兴趣每一个学生.要设立钢琴、书法、美术、奥数、电脑、游泳、足球等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活动做到“六定”,定辅导老师,定活动地点,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内容,定参加人员,定成果展览.兴趣小组给予学生一展身手的舞台.3、休闲文化高雅化自减负和双休日以来,学生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如何积极引导,不使“黑色文化”“黄色文化”侵蚀他们,这也是极富挑战意义的课题.第一,延伸积极有意义的学校教育活动不失为一项有效措施.第二,发挥学校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过滤作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青少年逐步形成与
改革开放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外文化碰撞,新旧文化交替,使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变得空前复杂,正确吸收社会先进文化,防御社会文化消极因素,以保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质,这在休闲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主动引入适合学生的电影、录象、电视.学校引入了小小电影院,开办了绿洲电视台,定期向学生展播,同时广泛开展影评、视评,进行正确的休闲文化导向.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纳入学校的正向轨道.相对独立的校园亚文化建设,丰富了校园主文化的内涵.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协调的,共同支撑着校园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三)由封闭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推进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学校已一改以往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其计划、内容、目的、理念都表现出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冲击了教育领域.1、校内外一体化,共建爱心工程 “爱的教育”历来为中外许多教育家提倡并付之实践,也是我校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以“爱社会、爱自然、爱生命”为主要内容的爱心教育,能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介入周围世界,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意识,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为此,我校积极开发校内外资源,挖掘多种教育力量,着手“爱心工程”建设,努力营造爱心育人的氛围.应当利用校友资源,强化道德认识;应当抓住身边事件,参与爱心行动;应当开发周边资源,建立爱心基地.2、校内外一体化,实施礼仪教育礼仪是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尊敬的言语和动作反映出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而近年来,我们普遍感到小学生道德行为出现滑坡现象,那些以“孝” 为主的家庭伦理,以“礼”为主的行为规范等为人所景仰、人所必备的美德、在他们身上逐渐淡化、失落,口出脏话、狂妄自大、自私自利,这一些贬义词无情地成为我们一部份学生的品性.造成这一事实的一个直接原因便在于学校文化建设中行为规范的欠缺,礼仪教育的单一封闭,远离学生生活而导致的无序低效.新世纪要求我们青少年塑造崭新的形象,即文雅大方的举止,亲切得体的言行,整洁合适的衣着,高尚健康的行为.而这些正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将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作为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砥石.3、校内外一体化,提高文艺素养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也必然受到整个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在大众文化媒体日趋多元交汇的情况下,如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流行音乐等文化传播渠道繁多,社会文化的种种思潮总是通过这些渠道反映到青少年的思想文化意识中来.缺乏审美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学生很容易与大量的娱乐性强、刺激性的通俗文化交上朋友,一个时期以来,许多学校中高年级的一些学生的厌
学情绪、迷恋现代手段的各种游戏及流行音乐的倾向,足以说明社会消极文化对学生带来的影响.丰富学生校内外的文化生活,让健康、高雅的文化气息感染学生,是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四)由传统型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富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推进
时代已迈入新世纪的门槛,中国社会正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这一以现代科技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文化在价值选择、内容、存在方式的多元化和全方位的变革.一方面,传统价值系统受到挑战,而新的主流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撞击尤为激烈;另一方面,在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外来文化以十分强劲的势头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当然,如叶澜教授所言,这种转化,既不是拒时代变化于校门之外,同样不能把以往的经验文化包括教育本身的传统弃之不顾.新文化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寻吸资源,从现实生活中重塑规范,提炼理想,才能成为其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所谓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不仅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的由现实趋向未来,同时在价值维度上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现代性,即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比,它的范围更广阔,内容更多样,思想更文明进步.简言之,新时期的校园文化不仅应有传统文化精神,还应体现时代精神,和指向未来的本质.它要求我们教育者用发展的眼光、未来的标准来对待今天的校园和校园中的学生,审视传统文化中有碍现代化进程的保守因素,寻找新生长点;研究现代或外来文化中我们迫切需要的、最有助于我国当前发展的内容,加以融通创造,给传统注入生命的活力.具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其着眼点是为学生的明天,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向世界作好准备,其内核是人的成长和人性的完善,其立足点,在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上.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各学校抓好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大势所趋.如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探索新方法,寻求新路子是各学校领导班子的当务之急.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建设推进,由校园主文化向子文化亚文化建设推进,由传统型的文化向现代校园新文化建设推进,由封闭型的文化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型文化推进,我们定能取得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新突破收获更多更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1
[2]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 载 新世纪教育展望[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3]戴联荣、薛晓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M].江苏:南京师大出版社,1998
[4]朱小蔓.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江苏:南京师大出版社,1996
第四篇:培育国税“三大工程” 做好青年干部工作
培育国税“三大工程” 做好青年干部工作
总书记强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要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国税系统要契合当前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围绕“政治上关爱、思想上关心、精神上关怀、生活上关照”的思路,坚持德能兼备,行稳致远,倾力打造“暖心工程”、“墩苗工程”和“扎根工程”,切实做好新时期的税务青年干部工作。
一、打造“暖心工程”,树优青年价值“品牌”
国税青年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国税进步的重要力量,这就要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好正确的价值追求,增强他们的组织观念和行为意识,浓厚政治理论功底,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一)扣好人生信条的“扣子”。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党内生活培养锻炼,鼓励年轻干部尽可能多的参加组织的各类会议活动,如局办公会议、理论学习会等,通过上党课、团委课,做到思想上有理论、行为上有规范、结果上有彰显,实现对系统的要求熟,工作的方向明,个人的修养好,更快更好融入组织家庭,能够对组织忠诚老实,乐于倾情干事创业。
(二)穿好思想理论的“鞋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党员干部的头脑,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做好新时期国税工作。引导青年干部坚定信念,树立崇高理想,面向未来振奋精神,立足当前摸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把做好现实工作同实现崇高理想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的 “从政为了打一份工”,真正意义上为政从税,服务于民。
(三)塑好行为规范的“外衣”。廉洁的要义要时刻遵循,自我的要求要严格落实,穿好守纪律、讲规矩的行为“外衣”,持续增强对外部环境氛围影响的“免疫力”,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通过系统同志敲警钟、提意见、讲 1 信仰、真引导,能够增强年轻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做一个人民的好公仆”的理念,真正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
二、实施“墩苗工程”,活化青年培育“模式”
(一)注重岗位锻炼,一线提升能力。当前系统青年干部大多数均具备高学历,文化水平较高,思想较为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但在不同程度上都体现出来实际工作经验欠缺的问题,实践是培养年轻干部最有效的方式。有计划的选派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工作环境中锻炼,特别是要有重点、分批次、分专业的安排年轻干部积极参与,能够帮助年轻干部提升服务群众、服务税户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敢于给年轻干部压担子、出难题,不能因为怕打击工作士气而放低要求,但也不能压着胆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要多鼓励、多表扬,既能多说成绩,也能多指出问题,帮助解决,提高干创事业积极性。
(二)加强多岗磨练,培育大局意识。由于我们大部分新招录公务员现在从事的岗位不是大学所学专业,同时个人认识能力、锻炼能力有限,所以往往在思考问题、进行决策、贯彻落实上存在偏差,与实际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多交流、多锻炼是必须也是必需的。一是业务政务都要硬。要多在政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多锻炼,不能因为“能人多劳”关在一个部门而不能“动弹”,导致“软腿子”而跑不快,要建立制度,通过岗位轮岗、跟岗学习等形式,丰富岗位磨砺,让政务和业务能力都强都硬。二是上线下线都能干。加大年轻干部在省市局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学习交流力度,帮助年轻干部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业务水平的能力,以此丰富多岗位锻炼的工作经验,增加工作阅历,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宏观决策能力。三是补岗设岗都可搞。最大发挥出青年干部的才能和干创能力能够注重因人施岗、因才设岗,做到岗责匹配。对重要岗位、缺干事能力的岗位,要尽可能将富有朝气、有活力、创造力的干部进行补岗。
(三)增实岗位担当,创新主动履责。青年干部快速成长离不开勇于担当,而压实岗位责任,能有利于发挥青年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心和能动心,更能更好履责干事,出成绩、出成果。“带头+创新”才能“行稳致远”。青年要主动带头,要示范引路,站高位、谋先进,坚持“创新+效能”带动,补齐自身能力不足,更新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就有能创造成绩、成就事业的可能,在事业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坚持+担当”方可“蹄急步稳”。“世上无难事,不怕肯攀登”,青年干部干事创业贵在坚持,重在持之以恒,遇事冷静不慌,敢于担当、闯劲十足,才能“稳扎稳打”,在岗位上更能履好责。
三、构筑“扎根工程”,增实青年愿景“效应”
坚持以人文关怀为导向,依托工会、团委、妇联等组织,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常态化组织开展活动,以实际行动构筑“扎根工程”,真正让“干部有困难,组织能帮忙”落实处,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夯实工作制度,增实组织“认同感”。有组织才有归属感,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会、团委、妇联等组织活动制度,夯实组织岗位与人力配备,在位在岗办事办实事和办好事。一方面,组织运转常态化。主要是有组织,就有旗帜,有旗帜就有“名号”“名义”,办事情有理有据,有章可循。可以尝试设立“工会之家”“团部小青”等组织机构,举行干部恳谈日活动、“一对多”帮扶制等工作建立起与青年的日常联系,不仅为全面了解青年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及时了解青年的需求,给予相应的帮助,重要问题可以直接向工会、县局党组反馈请求解决。另一方面,活动开展系统化。注重实效和策划,开展主题明确、特色鲜明、感召力强的活动,将青年干部吸引到活动开展,通过鲜明的“读书活动”、跟班学习等建立起浓厚的学习氛围,围绕“道德讲堂”、志愿者服务等工作,增加提高修养增强奉献热情,组织关心慰问、情暖社会等,展示青年干部风貌,提升国税形象。
(二)实施人文覆盖,提升关怀“亲情感”。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关怀活动,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爱护青年干部,努力实现服务关怀全覆盖。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科室负责人配合、党员干部示范,通过一对一帮扶、心连心结对、工作庆贺、节日座谈、交心谈话、走访慰问等形式,及时了解干部职工特别是青年干部的思想动态,着力解决他们的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坚持创新引路,制造成长“危机感”。坚持创新引路,领导带头,先试先行,增强干部教育创新引力,营造主动干事、认真创业氛围。要坚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的原则,根据新形势下工作要求,围绕绩效管理、“数字人事”,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贯穿,能够科学谋划干部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将教育工作同干部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突出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新颖性,提高干部学习积极性。
(四)注重愿景塑造,分享成绩“获得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积极塑造国税工作愿景,通过提炼国税精神、挖掘工作理念,增强青年干部归属感和国税工作成果的获得感,进一步引导青年干部留得下来,静得下心,做得好事情,干得出成绩。一要管理好。重视和浓厚好青年干部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抓好他们的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督查和指导。二是兑现好。营造“以实绩论英雄”的讲成绩干事氛围,干部的合理要求、单位的承诺,能够给干部实际兑现,即政治上有“获得感”,思想上“不忧虑”,生活上有保障,工作上被肯定,有为才有位,干事创业才有激励,个人活力和集体凝聚力能够积极彰显。
第五篇:社区党建项目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社区党建项目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社区党建项目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社区党建项目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社区党组织建设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根据区、街文件精神,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总书记来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八届七次全会、市九届十一次全会以及区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
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探索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掌握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健全和完善项目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创新方法,务求实效,积极稳妥地推进项目党建工作水平,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项目快速推进,促进社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真正实现党组织发展与推进项目建设实现双赢目的。
二、目标任务
根据《党章》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1、提高支部班子成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党支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促使全体党员增强党性,提高党员发展项目和服务群众的水平,党员在推进项目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创新党建项目,把党建工作与项目
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项目党建工作让项目实施单位、镇党委、党员和群众四满意。
4、落实项目党建流动党员活动场所、配备“机顶盒+电视机+宽带”等设施,结合实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项目党建工作制度,实现党建工作硬件标准化、软件规范化。
三、实施步骤
1、摸底调查
与相关职能部门联手,全面摸清街辖区范围内工商企业市场的分布情况,重点摸清楼宇企业和市场的流动党员分布情况。
2、建立台账
根据流动党员分布情况,逐一对相关楼宇企业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台账,对达到党组织建设设置要求的企业进行重点走访调查,适时研究,确定党组织设置的具体方案。
3、建章立制
按规定建立相应的流动党员规章制度,包括流动党员党员学习制度、教育管理制度、党员活动制度等,保障制度能正常运转,不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保进本社区经济发展。
四、主要措施
1、健全项目党建组织机构。配备一个团结协作、密切联系群众、项目实施单位、得到党员和群众拥护的党总支部班子。
2、健全党建工作制度。结合项目实际,健全流动党员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支部班子成员岗位责任制度等一系列项目党建工作制度。
3、抓好六项规范建设。一是党组织生活规范,一月召开一次支委会,一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并做好会议记录。二是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制订党员学习培训计划和外出参观接受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三是发展党员规范,严格按发展党员程序发展党员,努力把推动项目建设中优秀分子发展为党员。四是活动经费规范,做好此次项目党建创新活
动经费预算和收支帐目。五是活动阵地规范,做到“二室十有”,即落实党员活动室和支部办公室,有支部牌子、党旗、党建工作制度、活动室桌椅、文件柜、支部活动记录和电教设备。
五、工作要求
1、要提高认识。社区党总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并由总支宣传委员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门负责做好每个时期的有关工作,此项工作凡涉及到的项目实施部门和人员,都应积极配合工作,不得推诿。
2、要加大宣传。一是要在项目党建创新工作开展做好动员工作;二是支部要开辟项目党建创新宣传专栏,及时通报项目建设进度,表扬先进、提出不足。通过宣传,使全体党员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做好项目党建工作既是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执行地位的迫切需要,又是项目建设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而营造良好的项目党建工作氛围。
3、组织学习提高质量。有计划的组织负责创新工作人员学习有关党组织工作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单位在创新工作好的做法及经验,分析本社区在创新工作的不足,做到组织创新工作有特色,有亮点,以组织创新工作,促进组织建设工作。中共区街道社区总支部委员会 二o一o年五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