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政热点: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在今天的发展,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动力新陈代谢,革故鼎新,谋求发展;二是积极进取,对外开放,吸收包容中外优长,以达到创新发展的目标。传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两种途径:一是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以文献档案的方式作用于当下;二是有选择地汲取阐发,与当代文化相融以传续发展。中华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其在今天的繁荣发展,正如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所指出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选编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其中,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发展并形成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丰富的智慧和优秀的精华,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是在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行为操守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时代精神,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经验成果,发展现代科技,创造现代文化形式,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竞争的历史进程中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快速发展所遭遇的挑战和困难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是中国走出了一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在国际上树立起全新的大国形象,这正是得益于中国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巨大的勇气和底气,努力践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转化”是在已有基础上做出顺应时代的变革与完善,“创造性”则是在前人没有的条件下从无到有的新创新建;“发展”是在既有基础上的向前开发拓展延伸,而“创新性”是在旧有基础上新的发现、发明、创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正是需要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创新思想理论,创新价值观念,并通过理论成果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教化国人,进而确立并形成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理念。
中华民族在历尽百年屈辱之后痛彻意识到:只有国力强,文化才能强;文化强,国力则更强的深刻道理。我们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转变发展模式,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物质富裕、文化水平提升的成果,增强国人文化需求的意识和文化消费能力是基础;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服务体系和思想道德教化,统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提升国民人文素质、文化修养、行为养成、艺术鉴赏水平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是前提;整理挖掘国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粹、研究阐释新义,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是要务;不懈努力,不断推出和积累真正具有世界水准的人文学术研究成果和文艺作品,鼓励艺术大胆创新实验是核心;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提升高端文化对话的参与和发声意识是重要的举措。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面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为中国的伟大变革与复兴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支撑。(冯远)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第二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人民政协报2018-01-13期04版
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每年在郑州新郑市黄帝故里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充分发挥凝聚人心作用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教化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文化,引起华人世界广泛共鸣。大典传播的“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有力促进了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纷纷在当地与黄帝故里遥相呼应举办“三月三拜轩辕”大典,并把在当地举办大典的重要史料捐赠给郑州市政协文史馆,充分体现了世界华侨华人的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郑州市政协文史馆虽然刚刚建馆,但主题鲜明、内容务实,展示手法先进,引起较大反响。不断升温的海内外拜黄帝热潮,将为郑州市政协文史馆更好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为世界华侨华人凝心聚力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第三篇:2018贵州招警申论热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
2018贵州招警申论热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
【背景链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公解析】 [权威论述]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习近平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习近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习近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习近平
[辩证看待传统文化]
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包含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华文化也是一个良莠并存、具有内在矛盾的统一体。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
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也要正视缺陷,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传统有优秀与不良两种性质,我们要弘扬的是优秀传统,对不良传统则必须舍弃。
区别优秀与不良两种文化传统,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也就是看其是促进社会的进步还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两种传统的存在往往不是纯粹独存、绝对对立的,而是交叉互渗。比如,儒家的仁爱观念,既表现了人道精神,也包含了等级观念。佛家的因果报应说,既是一种因果律的理性观念,也是一种神学说教。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正确理解和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前提,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
[原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第四篇:2018年江西三支一扶考试内容-申论热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
2018年江西三支一扶考试内容-申论热点——传统文化创造性
转化与创新发展
【导语】三支一扶考试中,申论热点会较普遍的存在于选择题的考点设置中,而对于考申论的省份,申论材料中一定会有申论热点内容。为了帮助三支一扶考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动态,丰富申论热点知识,中公三支一扶考试网整理了国内外申论时事热点,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此申论热点文章。
背景链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公解读 [权威论述]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习近平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习近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习近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习近平
[辩证看待传统文化] 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包含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华文化也是一个良莠并存、具有内在矛盾的统一体。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也要正视缺陷,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传统有优秀与不良两种性质,我们要弘扬的是优秀传统,对不良传统则必须舍弃。
区别优秀与不良两种文化传统,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也就是看其是促进社会的进步还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两种传统的存在往往不是纯粹独存、绝对对立的,而是交叉互渗。比如,儒家的仁爱观念,既表现了人道精神,也包含了等级观念。佛家的因果报应说,既是一种因果律的理性观念,也是一种神学说教。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正确理解和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前提,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
[原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参考对策]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厚重的传统文化而言,进行原汁原味的复制和借鉴,显然有点保守和僵直。将其文化记忆和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才是更为现代的文化转化方式。
第一,要有虔诚的传统文化敬畏感。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人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文化精华,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道德观念,它是“我们”的,具有典型的中国精神、中国风度,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特点、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更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虽然今天已经进入21世纪,这些文化记忆和精华,一点都没有过时。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对工业化文明带来更为细腻的滋润和影响功效。比如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到了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因此,今天的我们要树立虔诚的传统文化敬畏感,放在社会发展的最高处,当作“须臾不可离也”的精神家园。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记忆的根基上,创造更多持久与和谐发展。
第二,要有忠诚的文化保护意识。当下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国际社会,不同文化间存有这样那样的交融交锋和博弈,人们容易出现精神迷茫和价值迷失。比如有人就对西方文化过于崇拜,而对于传统文化有所忽视,以至于不少传统文化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疲软和后继无人的态势。印度国会议员曼万达说:“文化认同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身份认同之一,如果我们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我们将成为生活在自己土地上的文化难民。”文化断了根,民族没了魂,社会没有了传统记忆,这当然是一种巨大的软实力损失。因此,今天的我们,才要登高望远,将文化保护和继承,当作义不容辞的发展责任、精神责任,让传统文化在我们手里得到复兴和光大。甚至要敢于和各种戕害传统文化的不良做法坚决斗争。留住我们的根,留住我们的魂。
第三,要有与时俱进的文化转化和发展意识。文化申遗、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最终目的是要让文化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和继承。因此,今天的我们,在盘点和整理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树立紧迫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意识,通过各种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统文化的面孔不再是呆板的、抽象的,而是鲜活的、水灵灵的,人们当然就非常喜
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乐其心不违其志”的方式,用时尚化的方式来解读古老文化,让传统经典和文化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产品。让传统文化好懂、好听、好读,成为不可或缺的最爱,传统文化就能在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转化路径上,越走路越宽。
第五篇:推进调研成果转化促进工作创新发展
推进调研成果转化促进工作创新发展
组织工作调研是一种应用性调研,其成果的转化运用是组工调研的目的和归宿。市委组织部和基层组织部门对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工作都非常重视。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转化求实效,以实效求实绩,使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依据、制度文件、具体举措、工作要求等。
一、主要做法
1、转化为领导决策。各级组织部门坚持调研服务决策,决策吸纳调研成果。比如,我市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356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在培训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部通过对3年来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和总结,向市委提交《杭州市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356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得到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和市委副书记朱报春等领导的批示,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要求进一步完善方法,抓好落实,予以推进。比如,市委组织部就加强重点工程挂职干部的管理进行了调研,提出要根据挂职干部管理目标的特殊性,明确管理职责,改进管理方式等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再比如,我部在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通过与馆藏档案管理的对比分析,提出了现阶段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定位要从“必不可少”提升到“全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全面融入干部工作中,对推进干部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2、转化为制度政策。各地紧紧围绕组织工作热点、重点、难点,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具有面上指导意义的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性文件或制度规定。比如,拱墅区针对干部监督管理和政绩评价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针对一
1些新任领导干部“新官不理旧帐”、一些比较特殊的经济责任难以科学界定,以及由此带来的领导干部任期政绩难以科学评价等问题,制定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交接制度》,严把离任“交接关”。富阳市在充分调研并总结该市近几年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好的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五个方面的思路和对策,并形成了《共产党员“亮身份许承诺”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六个文件。
3、转化为具体举措。各地对基层一些创造性的做法,及时进行总结提炼,提出具体举措,实现工作的整体推进。比如,上城区在“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拓宽党员发挥作用的新渠道、新领域”方面的调研中,针对“两新”组织日渐增多,组建党组织难、发展党员难、开展活动难的问题,创造性地摸索与寻找党员发挥作用、服务群众的载体,建立了功能型党小组,为社区中各类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桐庐县建立了“村干部工作交流论坛”制度,由县委组织部每季度确定一个主题,每次挑选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村党员干部进行现身说法,重点介绍村级组织建设和村务管理中的特色做法和亮点工作,通过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全县农村党员干部收看,并座谈讨论,促进广大农村党员共同学习和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余杭区围绕“四民主两公开”,以“村情村民知,村务村民管”为途径,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努力反映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愿望的新路子。该区在全国首创的村委会“自荐海选”模式,设计的“六道程序民主决策流程图”被中国—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中心推广。
4、转化为工作要求。各级组织部门把调研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思路或建议,及时转化为对面上工作的要求,用于指导基层实践。比如,江干区通过实证式
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党建区域性工作平台进行了研究,其成果为该区的区域性工作平台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支撑,社区党建区域性工作平台建设在该区正在积极稳妥推进和深化。淳安县从整合党建资源的思路出发,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在全县大力推行“支部加协会”和“组会合一”的党组织设置模式。这种模式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联系更加紧密,有效加强了党组织对农村经济的领导,促进了村级经济发展。
二、几点体会
1、要坚持围绕中心开展调研。为中心工作服务是我们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原因,也是调研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调研内容必须紧贴中心,提出的建议和对策能推进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比如下城区围绕区委提出的发展楼宇经济的工作思路和中心,就如何在楼宇中建立党组织,开展组织覆盖工作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在楼宇建立党组织的三个步骤、建立楼宇党组织的三种模式和开展楼宇党建的一些措施,并通过加强楼宇党建工作,使其成为中心城区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最佳抓手和有效手段,对推动中心城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并促进楼宇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安市围绕市委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路,提出“第一资源服务第一经济”的人才工作目标,对全市工业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强化四支队伍、健全四项机制、抓好四个环节、优化四种环境”的加强工业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和工作建议,有力推进了工业经济人才工作。
2、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调研。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开展调研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决定调研成果有没有可行性,能否有效转化的前提条件。比如,西湖区针对集聚型经济区域发展模式的特点,探索建立了首个商务中心党委—
黄龙商务圈党委,为做好非公企业集聚地的党建工作,强化党的阵地建设探索了新路子,有效推动了党在区域性非公企业中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进程。高新区(滨江)从本区非公有制高新企业大量集聚的实际出发,从研究分析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基本类型及其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入手,深化了指导员、联络员、评议员队伍建设。市建委以建筑工地为重点开展了建筑业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调研,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建筑业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建议。市直机关工委对如何加强机关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和近三年来市直机关发展党员质量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3、要坚持带着问题开展调研。“有问题”是开展调研的第一动因。通过调研,分析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就为调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比如建德市针对部分村党组织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全面推行了农村发展党员“预警制”。萧山区结合私营企业主担任村干部的现象增多的趋势,就全区私营企业主担任村主要干部情况作了专题调研,提出并落实了一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办法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总体上看,重视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已逐步成为各级组织部门思想上的共识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