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言现象
现代汉语论文
————论“语言与数字”的关系
自古以来,数字和语言之间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时候,文人墨客会在诗词歌赋中引入数字来丰富句段篇章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与“万”的运用突出了雪花的繁密,表现出雪花如梨花开放,花团锦簇般从天而降,压弯枝头的壮观景色;而在现代社会,数字仍服务于语言,之所以这样说,基于当今网络上“数字语言”这一新兴语言载体已经蔚然成风,而“盘口数字语言”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数字融入语言这种现象的出现,丰富了语言的魅力,同时给数字带来一种独特的使用方法。所以说,数字和语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写在前面
现如今,如果你是“上网一族”,每每在聊天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或长或短,十分有趣的数字串,比如“526”“1314”“77543”„„它们在网络上一直活跃着,并且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其实,上述几个网络流行数字语言在聊天中十分常见,它们的意思分别是“我饿了”“一生一世”和“猜猜我是谁”。透过这些数字,再回想诗词歌赋,不难联想到,从古至今,数字和语言就像“孪生姐妹”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向前发展着。
回归古代封建王朝,历朝历代文学研究者们时不时就会在文字中穿插一些数字信息。想唐朝,李白《观放白鹰》“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韩愈《寒食》“目暮汉宫传蜡烛,清烟散入五侯家”;览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梅饶臣《陶者》“十指不沾泥,鳞鳞居人厦”„„在这两个诗文鼎盛发展的时代,数字被无数文人所应用,那么,数字在这些诗文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换言之,语言中多了几个关键的数字来点缀,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呢?
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为表现瀑布倾泻直下的场景,而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无与伦比,瀑布落差之大令观者惊叹,因此李白在描写时运用了“三千尺”这一数字。“三千尺”寥寥几字就将庐山瀑布从高山之上,沿悬崖峭壁飞流而下的气势与形态展示得淋漓尽致,更平添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与气势;而杜甫的《绝句》(其三)一诗则“句句有数”,两个黄鹂,一行白鹭,千秋雪,万里船,四个意象,简单的数字,构成精妙的对仗,数字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诗人视角由近及远的变换,也表现出诗句独有的风格——时而细腻时而豪迈,时而微观时而宏观,富于变幻之美。除了上述两位诗人,在清乾隆时期,伶牙俐齿的纪晓岚也是一位善于将数字嫁接于诗文的“奇才”。相传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游览江景,乾隆皇帝见江中一叶渔舟正搏浪而行,便命纪晓岚据景赋七绝一首,且须含10个“一”字。纪晓岚望江面,略一沉思,随口吟出了诗的前两句:“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皇上听了颔首频频以赞许。可此时纪晓岚却苦于续不出后两句。皇上见其窘态,一拍桌子,道:“今天可难住你啦!”言毕哈哈大笑。然而这一举动意外地触发了纪晓岚的灵机,他忙道:“有了,有了。”随即便朗声诵出上诗的三四句:“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乾隆听后拍案叫绝。看了纪晓岚的“一数复用诗”后,很容易发现,全诗的三分之一都被数字“一”占据,但读起来时并没有令人
产生重复单调之感,相反,这十个“一”的巧妙运用,充分再现了江上的事物与风景,同时增强了全诗的节奏感与韵律,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数字的魅力不仅仅在诗词中完美体现,如果当我们了解了古代才女卓文君写给其丈夫司马相如的“情书”后,会发现数字也能准确且含蓄地表达自我内心的想法,尤其是男女之情。当年卓文君朝思暮想,盼望丈夫的家书,但只盼来丈夫的十三个数字,文君反复看信,终于发现数字中无“亿”,表明已对她“无意”,于是卓文君为表达她的悲痛与愤恨,当即回复司马相如:“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因其所回之信而倍感羞愧,深感对不起痴情一片的妻子,于是终于驷马高车,返乡接文君于长安。卓文君的一篇数字情书拉回了司马相如的心,而此时信中的数字则起到了准确巧妙的表达其心情的作用,就像信中所说:“重九等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而断,”句句运用数字,再现文君日思夜想之情状,同时数字的运用巧妙地表现出了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更迭,更体现出司马相如迟迟不归,只留文君空等好几个春夏秋冬的现实状况,这比用大段的抒情来得更为深入人心,比运用更多不必要的修饰来得更为简洁明了。
古代的“数字诗意”在今天看来依旧焕发着生命力,而现在的人们为了延续这一语言现象,则创造出许多纯数字语言。在网上聊天时,当你还在键盘上费力敲字时,可能对方用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予以回应,于是,这种快捷的聊天方式就快速传播开来,于是许多类似于886,586的数字语言便被人们创造出来。数字语言在网上聊天方面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运用,但不代表数字语言就是一种完美的说话方式,它固然简捷方便,但也存在着不足。它最大的不足就是过于简略,不够具体,可以快速传达信息,但不具备文字语言的美感。并且,运用纯数字语言可能会让不经常在语言中使用数字的人产生疑问,困惑,甚至是误解,所以说,我们应理性地对待网络数字语言。
与网络数字语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盘口数字语言”也是一种新兴的“数字语言”。或许很多人对它还不熟知,不过对于每天泡在股市中的股民们而言,这是他们研究股票走势,甚至是看盘的一种重要手段。盘口数字语言是股票买卖时右上角上下的挂单或买卖成交的数量,关键时刻暗藏玄机。在其刚刚出现时,有人曾发出质疑,否认盘口数字语言在股市里发挥的作用,并认为电话等通信工具完全可以取代盘口数字语言,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认识到电话,短信等方式都可能留下利益分配不公或者被另一方所“黑”后的证据,而盘口数字语言则较为直接,隐蔽。
现今信息时代,一些数字代表的简单含义为人们所熟知,而这些数字在股票里看似随意的买卖中,它们之间互相结合,就可表达一种含义,告诉另外一些约定的“庄”自己操盘的用意,就像有人总结所说,4,6,8等三个以上数字重叠连用,就是盘口语言,在关键时刻444或4444多表示强壮的不满与示警,4466,4488等则多表示主力态度或通知关系仓或锁仓机构;而三个以上3或9表示拉升或出货倒计时,如3336可能表示6分钟(或小时)后拉升,9则可能是出货信号。
上述所提及的古代数字和语言的魅力,现代网络数字语言与盘口数字语言都在各自不同的时代与领域中发挥作用,可以这样说,语言里因融入了数字这一元素而变得趣味盎然,同时意义丰富,而当数字被拿来简单组合,被人们当成交流的工具来使用时,我们会发现,人
们的思维火花正在这种看似简单的数字之间进行激烈的碰撞,我们会感受到,社会因我们而一直在进步。
语言并非独立的有机体,相反,它与数字的关系密不可分。
第二篇:浅谈网络语言现象
浅谈网络语言现象——“火星文”
英语(国际金融)072 卢进驹 20070300137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人与人交流的方式逐渐发生改变,人们交流使用的语言、文字也在发生改变,逐渐演变出多种在网络中被广泛应用的网络语言。“火星文”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
火星文,或者叫“脑残体”,意思是看多了容易脑瘫,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字面上顾名思义可理解为“火星人”使用的文字。火星文并没有比较规范的定义,通常只要让人无法立即判定、理解的文句皆可泛称为火星文,其使用和成立条件是必须要造成阅读、理解上的困难。在网络上的QQ空间、论坛、聊天室、网络游戏这些”90后”经常光顾的地方和个性签名中,到处可见这些奇怪的字符。
火星文通常由日文、韩文、繁体字、错别字以及英文字母、网络口语和表情符号等组合而成,甚至还夹杂着方言和乱码。比如用“3Q得ORZ”代表“感谢得五体投地”,用“1切斗4幻j,↓b倒挖d”表示“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
“火星文”作为网络的一种行话,有其内在的规定性。
一、象形字。“ORZ”很像一个人在伏地叩首,以此表示“五体投地”。
二、声母组合代表汉语单词。如wl—网恋;py—朋友。
三、数字谐音类。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
四、数学符号加英语字母。+U—加油。
五、拆字组合。走召弓虽—超强。“火星文”与一般的汉语词汇相比,有的追求简约化,如“ORZ”;有的则复杂化,如“走召弓虽”;还有的则繁琐化和晦涩化,如“饿箌魜魜笕箌都吥堪杁眼”(饿到人人见到都不堪入眼)。
面对让人困惑的火星文,许多人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加鞭挞,认为火星文是“对中国传统汉字的肆意篡改,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有的人表示担忧,认为“如果这些孩子养成了使用怪字体的习惯,对语文的学习和考试都会带来影响”;有的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90后”喜欢用火星文可能是为了标新立异,也可能是出于一种叛逆的心理„„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认为,“火星文”背后的动机很好理解:年轻人觉得他们的前辈没劲,不愿用他们的腔调说话,自然会想要自创一种腔调。90后对造字方法的活学活用,如象形、会意、反切注音、加减部首等,再现了方块字曾经历的诞生过程,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一次激活。符号的拆拼、解密,本身就极富乐趣。他们正是游戏文化中成长的一代,对游戏的欲求格外强烈,在他们手里,语言的游戏面孔被大大强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语言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的武器,可以听从心灵的意愿自由控制,通过“说什么话”,就能感觉“是什么人”。所以青年总会借由语言默契,划下楚河汉界,语言成了表达自我的最后领地。在语言世界里自制规则,从符号的解构、再创造中,重新获得主宰一切的优越感——这是一种超越成人世界的资本和象征。成人社会的文化焦虑可以理解,但更应该相信进化论。没有谁占领道德的制高点。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在我看来,“火星文”的出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冲击,给人们生活带来一点点的波澜。但是,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从量变到质变,新事物会总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这是不变的事实。“火星文”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网络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火星文”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我们不能一味地发对或者一味的提倡,应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火星文”在“90后”新青年中风靡一时,我们应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宽容。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对许多青年喜欢标新立异,不断追求独特的自我风格的做法,我们不能一味地扼杀,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夺目的创新思维的光芒,这也是时代不断发展的动力。更何况,传承和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根基,又岂是只发展了几年的“火星文”能撼得动?如果真的能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较大的冲击,那中华文明以后又何以立足于世界文明之林?
接下来,我们应该以冷静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火星文”现象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正面地引导,倡鼓励那些“90后”新青年自觉地使用规范语言文字,更好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在追求时尚、独特的同时,更应该自觉学习、继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永远树立在世界文化之巅。
第三篇:“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
“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也是在某个特定的言语团体中使用的,社会生活必然对语言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在语言现象中,习惯的力量很大,因为习惯而形成的不近情理或不合事实或不合逻辑的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约定俗成”。它很像不成文的法则,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表达。
比如:“差一点摔倒”与“差一点没摔到”相比,后一句明明加了一个表示否定的“没”,但二者的语意却完全一样,这就有点不合逻辑。因为按逻辑推论,如果前一句对,后一句就肯定不对,但奇怪的是,这两种表达却偏偏一模一样,居然都是对的!
再如:“四季如春”是人所共知的成语,但细想想却不当也不妥,四季皆如春,说“冬如春”“夏如春”“秋如春”当然可以,说“春如春”岂不是地道的废话?但既然“约定俗成”了,人们也就不再追究这一荒唐的表达样式了。
还有一种语言现象叫“变形”。人们之所以认可它,也是因为约定俗成。
比如,从字面上看,“鬼”是恶的,是狰狞的,是面目可憎的,当然是个贬义词,但只要将它变化为“机灵鬼”、“鬼机灵”、“红小鬼”,就能立刻感觉到这些表达都是褒义的。这是因为人们的感觉在起作用,这感觉也是来自习惯。
约定俗成有时还有点强词夺理。
比如:“老”这个词,含意很明确,是指“年岁极大的”,或者“年岁最大的”。如老奶奶,老公公,老婆婆,老爷爷,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年纪最小的那个人却也可以叫做“老”,如最小的舅舅叫“老舅”,最小的姨妈叫“老姨”,最小的孩子叫“老疙瘩”。“老”既是“年长的”,又是“年少的”,这的确矛盾。
“约定俗成”很像不成文的法则,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表达。歌德的名言告诉我们:“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才是常青的。”它提醒我们,语言理论是严格的,是一丝不苟的,但语言现象却也是万花筒。既然如此,评价一句话究竟对还是不对,就千万不能仅仅看理论,还要同样关注一下它是否体现着“约定俗成”的传统规则。如果理论上不对,但它却符合“约定俗成”的潜规则,那就来个一分为二吧!既要看到它的“不合法”之处——这个“法”是指语法或逻辑,还要承认它的“合理”之点——这个“理”就是人们的风俗习惯等久远的文化积淀。也只有这样看问题,才不致于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
第四篇:凡客体语言现象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凡客体语言现象初探
作者:孙思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04期
任何事物得以一夜闻名,究其原因,现象本身一定是迎合了特定历史切片的某种集体无意识需要。不论是在万象纷呈的网络海洋还是在群魔乱舞的客观世界中,一拨一拨不断涌现的各色新鲜事物和词汇你方唱罢我登场,早已证明了这一点。现而今,还有谁会耐烦去听那些道貌岸然的陈词滥调?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仿佛已经成为了那并不太久远的过去,唯有细节上的差异化才能彰显真实的人性。中庸之道在中国大行千年,存在自有其合理性,然而,在这个强调自我表达意识的后现代,类似的说辞多少显得有些不合适宜。“凡客”恰好适时搔到了人们的痒处,用策划和网络密织成一张大网,网络住但凡你可以想到的所有情结:“爱……,爱……,也爱……,我只代表我自己,我是……”这种标准模板太适合表达情绪:赞美,抒情,调侃,讽刺,咆哮……所有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凡客体”都能成全你,来自“凡客诚品”公司的这一成功的广告文案创意几近成为市场营销学的经典案例。一年前,仅仅还只是作为一个尚处于试水阶段,被风投资本争相追捧的公司品牌宣传广告,颇具特色的符号形式何以在一年后的今天,风靡地铁,报纸还有网络等大众传播平台?其传播速度之快、使用频率之高、应用范围之广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值得我们探究。
一.模因论
尚属新鲜事物的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来阐释说明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何自然认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使用“模因”(meme)一词,作为模因论理论的核心概念,“meme”又被《牛津英语词典》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作为一种前沿理论,模因论对解释文化进化和传播具有较强的理据。它与语言学的结合可以为人们研究包罗万象的社会语言现象,包括深入地探究“凡客体”多次演化,变异,及流行打开新的视角。同时,也可以把握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进化传播的规律性,从而推广应用语言规范化设计,创造强势语言模因。
二.模因论视角下的凡客体
(一)模因
模因(meme),它是基于基因(gene)一词仿造而来。meme源自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我们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到它是指一些模仿现象,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然而与基因不同的是,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而非繁衍, 它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在模因论中,模因往往被描述为病毒(viruses),具有传染性。受感染者,不仅本身会成为病毒的宿主,而且还会将这种病毒传染给其他人。这种病毒会改变被感染者的行为,并促使被感染者去宣扬同种行为模式。如标语口号,时髦用语的大众传播行为。
(二)凡客体是语言模因
凡客体(“爱……,爱……,也爱……,我只代表我自己,我是……”)是一个文化基本单位,它可以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或从人的头脑被拷贝到网络上,说话的声音上或是印刷制品上,从这种意义上讲,凡客体具备成为模因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到从公众人物韩寒发布的第一条标语式广告开始,作为原始模因的凡客体开始传播。而后,作为一个模因单位,这个句式感染了最早一批对VANCL比较熟悉和关注的人,他们不仅传播这个模因,并开始„学习‟制作„凡客体‟:
爱表演,不爱扮演;爱奋斗,也爱享受;爱漂亮衣服,更爱打折标签;不是米莱,不是钱小样;不是大明星,我是王珞丹。我没什么特别,我很特别;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
伴随新的语言变体的产生,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感染群体扩大到对„VANCL‟并不太熟悉的其他目标受众群。如魅族版:
爱魅族,爱生活,爱灌水,爱综合讨论区,爱魅八,也爱尚未出世的MINI-@,我不是什么枪手,不是谁的五毛,我是魅友,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样,我是过客。
这些受众群恰恰是„VANCL‟的重要目标消费群,喜欢网络新鲜事物的上班族、上学族。如J·Wong版:
爱电子,爱数码,爱论坛,爱大半夜发帖,爱炒作,也爱默默地做自己的M-PHONE,我不是什么老大,不是谁的克隆,我是J·Wong,我只做自己喜欢的。我和你不同,我是偏执狂。
至此,且不谈它的商业效果,仅作为一个模因单位,凡客体完成了它传播的任务。
(三)模因借助三种方式传播
模因的生命力得以实现就必然需要在残酷竞争中通过模因的适时变异,保留原始模因的本质特征才能生存下来。诚如Blackmore所提到的模因得以生存的个三特征:变异、选择和保持。“凡客体”也正是通过这三种方式得以广泛传播开来的。
1.变异
“凡客体”在不断地模仿、复制过程中,已经被重新赋值,发生了变异,产生了新的语言变体。由语言传播之始作俑者,韩寒仅就“凡客”这个身份含义本身所作的白描:“爱……,爱……,也爱……,我只代表我自己,我是凡客”到后来以“郭小懒”网友为代表在对韩式凡客体模仿的基础上,注入具有个人身份特色的因素:为自己所在团体“饭醉团”成员所作的纯属娱乐式的PS(润色,修饰,改写)三张,或是网民们进行“再创作”的雏形———根据趣味取向来看,几乎涵盖了所有层面,也表达了各种情绪:从被大众讨厌的浑身是毛病的明星们,到以卖丑成名的网络话题人物;从被崇拜和被痴迷的足球明星,流行文化中的象征物(从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到搞笑日和动画中的主角)、政治人物、充满自恋之情的自己……你愿意恶搞谁都可以——“全民调戏凡客”。在每一次的生成过程中,“凡客体”都或多或少地被转述者加以润色,所以,“凡客体”在每一次被模仿、复制的过程中,都被重新翻译,重新阐释,变异由此产生。也正是借助变异,传播得以实现。
2.选择
Blackmore认为:某些模因更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更真实地被人们记住、更易于被传递给别人,而另一些模因则从来得不到传播。“凡客体”得以传播同样也是优胜劣汰的结果。与同年的其他流行词汇相比,“凡客体”当仁不让的表现出更为强势的传播势头,经过一轮大范围传播和激烈影响,百度百科中“凡客体”已作为专有词汇被收录在册,定义为“凡客广告文案宣传的文体”,这场“全民化的广告创意狂欢”已然记录在内。
究其原因,“凡客体”不仅语言形式的优势明显,也在内容上迎合了当下社会的众生百态。一方面,在语言形式上“爱……,爱……,也爱……,我只代表我自己,我是……”的句式,大都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二者交互使用使得表达:内容集中,气势宏伟;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长于抒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这一点大大推动了信息在更为广大的受众范围更好的传播;在其传播过程中,仿词这种修辞手法也常常被使用到,这无疑会使得句式内容长久的保持一种新鲜感,使得客体在年轻人——这个网络主打群体中能够历久弥新。
另一方面,在内容旨趣上,迎合了不同层次受众的口味。在《消失的搭车客》一文中,布鲁范德,曾有过这样类似的描述,人们花时间讲述和传播,不仅仅是因为内容中有吊诡有趣的情节,更深层的原因是它能传达出创造者和传播者所处的语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并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知识和行为规范系统。从这个角度看,“凡客体”所引发的文化狂欢,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全民行为,不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模板和内容,而在于它所创造的特定语境。这个语境海纳百川,能够包容人们在这个浮躁年代,多元化的甚至是杂合的感性表达方式。
基于以上句式形式和受众心理的两点分析,“凡客体”能在与其他词的竞争中完胜,并成功地生存下来,像“病毒”一样占据人们的大脑,又像“病毒”一样从一个“宿主”跳跃到另一个“宿主”便显得不足为奇了。
3.保持
“凡客体”同样也借助保持来传播,正因为它一直保持其独特的形式或核心价值,由此形成一种旗帜鲜明的符号系统,指示性能强大,才会吸引更多受众自觉纳入到它的麾下,被这种独特结构所感召,所操纵,帮助它在更为广阔空间大有所为。当我们看到五花八门的凡客体语言变体(“爱……,爱……,也爱……,我只代表我自己,我是……”):
爱网络,爱摄影;爱泡妞,爱开潮店;爱女人,也爱29元一件的T-SHIRT;我不是什么男主角,不是谁的爸爸;我是陈冠希;我只拍我爱的。我和你们一样,我是爱自拍。
爱表演,爱喜剧;爱自嗨,爱买房子;爱低调,爱讲笑话;烦采访,讨厌颁奖礼;只当主角,害怕老婆;我不是农民,更不是结巴;我是范伟,请叫我知识分子;
喜欢东京,铁塔里有我的秘密;喜欢富士山,那里有我的故事;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我是林夕,原名梁伟文;心参佛法,笔绽莲花;写过很多歌词,但却赢不到一个人;如果你知我苦衷,何以没一点感动。
虽然在措辞和达意上有所不同,但不难看出“凡客体”使用的句式始终如一保持一致,都以情态动词“喜欢/爱”加上物质名词的形式开篇;形式上短句为主,或三五成群,错落有致,形成句群;修辞上,大都使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文旨保持高度统一性:即宣泄某种情感,表明某种身份…都是借此形式来表明特定主体的个性特征,打上个人风格鲜明的Logo,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完全走样。当主体以别人为榜样学会了“凡客体”,或模仿他人使用“凡客体”,那么“凡客体”就是模因,而且在我们头脑中被保留了下来。受传双方易位频繁,主动性全面增强,推出的作品又为凡客扩大了传播。传播主体已然消解,几乎人人都是传播主体,在接受信息,也在主动传播信息。
三.凡客体模因的认知基础
Dawkins曾指出模因从发展趋势上可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模因在进化传播中由于人类认知的某些特点会显现生命力的不同,分化出弱势和强势模因。弱势模因则随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消失,失去传播复制功能,甚至被人们遗忘。反之,强势模因具有保真度、多产性和生命力,它必须精确,散布广泛,复制长久,从而在文化进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一个模因,“凡客体”具有保真度、多产性和生命力,是一个强势模因,这与人类的民族文化心理因素密不可分。正是由于“凡客体”模因体现或满足了宿主的某些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才使其成为强势模因,得以不断发展传播。
(一)追求语言高效经济的心理
语言在其演化过程中自发适用 “经济原则”,即要求在人们交流过程中,尽可能使用较少的词表达更多的意。用“凡客体”寥寥数行,若干短句就能够准确精练的勾勒出个人的身份脸谱或
宣泄出人们的某种情绪,回避了冗长的累言赘句,迎合了当下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语言简洁高效的心理,与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一致,便于人们记忆而成为强势模因。
(二)追求语言标新立异的心理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总是挟持一种求新猎奇、挣脱传统的前景化心理。尤其在当今网络主打,青年群体为主体的大众传媒世界,厌倦既有的传统表达方式,彰显个体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凡客体”成功满足了年轻人趋时求新的潜在需求,便于理解接受而成为强势模因。
(三)追求语言形式美感的心理
作为人类特有的能力和符号,早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那里,语言就已经被定义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因此它有着自身特有的形式美。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总是潜意识趋向追求这种形式美感的最大化。“凡客体”作为语言模因,引起受众的注意和青睐,自然而然的体现出了使用者的心理特征。以著名 填词人林夕的个人凡客体为例:
喜欢东京,铁塔里有我的秘密;喜欢富士山,那里有我的故事;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我是林夕,原名梁伟文;心参佛法,笔绽莲花;写过很多歌词,但却赢不到一个人;如果你知我苦衷,何以没一点感动。
用词典雅,结构上的修辞效果,多用对称的排比,反复,或者是仿词,甚至体现出中国古代特有的骈散句相结合的特点,使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一种和谐,对称的美感,表现力强且富有感染力,满足了人们追求语言形式美感的审美心理诉求,而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强势模因。
(四)追求语言权威的心理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会因其使用者地位的不同而出现地位和影响力的差异。我们知道“凡客体”的最早发起人是人气作家韩寒同学,这样一位社会上的公众人物,相对广大的默默无闻,显然享有话语权威的地位。在凡客体后来的传播过程中,又有多位公众人物参与其中,如赵本山等,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Bloomfield在论及语言发展中的常见现象借用(borrowing)时,曾作过这样类似的论述:讲话者总是要模仿自己佩服或尊敬的人们的语言,以避免受到歧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存在着趋向权威的心理。信息模式若具有权威效应,则可以顺利快速传播。“凡客体”源于韩寒的振臂一呼,满足了人们的趋炎心理,由此响应者众,语言单位加快了其传播速度,最终成为强势模因也就不难洞见了。
总结
一方面,作为国内一个较新的理论,模因论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使用,来解释不同的语言现象。在语言模因的作用下,一个语言单位得到复制,在一定时期成长为强势模因,形成了人和语言的互动模式,加速了语言的发展和进化。
另一方面是群体思潮的不可预知性。妙手偶得,却借助传媒推手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宣泄狂潮。看看图,读读字,俨然成为一种现当下特有文化娱乐方式,由此而产生的蝴蝶效应,恐怕连始作俑者也未曾料及。网络的突飞猛进告诉世人,如今的成功早已没有了所谓的即定规则,剑走偏锋,琵琶反弹也大可以收获一鸣惊人的效果。“凡客体”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出的一朵奇葩,起初它作为且仅作为商业推手的杰作,传播过程中却因为吻合了当下社会人群隐秘的多种心理,而一时蔚然成景。
作为一个强势模因,“凡客体”的复制、传播是成功的。所以用模因理论去阐释一个流行词句的复制、传播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规律,创造强势模因,更好推广应用语言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编著,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Dawkins.卢允中,张岱云,王兵译.自私的基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刘润清编著,西方语言学流派[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2005(6):56-66.
[5]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6]吴燕琼.国内近五年来模因论研究述评[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3).[7]刘桂兰.李红梅.从模因论角度看“XX 门”现象[J].外语学刊,2009(2)
[8]刘冬玲.模因论视角下的“吧”族外来新词浅析[J].文学教育,2010(12)
[9]武和平,王玲燕.强势模因的生成、复制及传播———“山寨”一词的个案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孙思,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责任编校:李凤兰
第五篇:网络语言现象之我见.
网络语言现象之我见
詹彬菡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本072班 学号07010241)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极具特色的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本文试从网络语言的词汇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态度的角度来阐述网络语言现象。
关键词:网络语言 特征 问题
网络语言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即网民这一特定社团的社会方言,是受网络与网民影响的一种语言变异。①
(一)词汇特征
创新性
网民年轻化、知识化的文化特征使得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他们勇于创新,更易于接受新事物,也更具有个性和反叛精神,这些文化心理决定了网民们在他们特有的交流空间中对交流语言的创新,网民们用自己的“新语言”显示着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网络语言的创新性。
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含金量 “青蛙”指网上的男性公民;“水母”则指在BBS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大虾”指网上高手,或乐于助人者。据说此词最早的形式是“大侠”,后写作“大虾”,后一种写法很能表现弓背于电脑前的网络高手的形象。“菜鸟”是电脑水平比较差的人。“竹本一郎”用来称愚笨者,“竹本”是“猪一样笨”的意思。“斑竹”是网上聊天,讨论中负责专题版面维护的人,“版主”的谐音。虽然“斑竹”、“版主”字面意义毫无联系,但写成“斑竹”却使平实而缺乏生气的“版主”平添了一种朦胧的浪漫意境。
可爱性
可以说,网络语言的可爱性与它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关系。这里把它单独列出来是因为网络语言的可爱性是它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一大原因。网络常为有闲、有情人士所光顾,是松弛紧张神经、轻松打发时光的好“场所”,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俏皮可爱的特点。再比如说,称自己为偶,音同粤语的发音;夸别人可爱不叫可爱,叫“可耐”。
网络语言的可爱性还体现在它的符号化上,它构成了网络上一片特殊的风景。如表示“高兴,笑脸,开开玩笑”的用“:)” 或者“:〉”;如果是戴着眼睛的笑,用“B-)”,舔舌头的笑“:-9”,头晕目眩“%—”,犹豫不决“:-”,说错了,应该闭嘴是“:-#”,等等。
这些词汇看上去都带着年轻的气息,所有这些都让枯燥的计算机生动起来,成为生活情感的一方乐土,让人流连忘返。
简约性
简约性是网络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网络语言通过进入网络的计算机屏幕与键盘得以实现,这就决定了网络语言与思维的同步性不如一般的语言,因为打字没有说话快。②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在最短的时间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网络语言简约的特征非常明显。1.数字谐音。
520表示“我爱你”,用59430表示“我就是想你”,345是“相思苦”,9494就是“就是就是”5366是“我想聊聊”,657是“对不起”,078是“你去吧”,3166是“再见”(撒扬娜拉,再见的日本语)。
2.词语缩写。
英语单词的缩略。BTW=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IMO=In my option(照我的意见),JAM=Just a moment(等一会儿),GF=girl friend,BF=boy friend,等等。
看看下面这些缩写,你都知道它的意思吗?LP,LG,JJ,GG,DD,MM。其实分别是老婆,老公,姐姐,哥哥,弟弟,妹妹的意思。这一类都是汉语拼音的简缩。
还有一类就比较有意思了。如U(=you)是“你”,Ur(=your)是“好”,CU(=see you)是“再见”,IC(=Isee)是“我明白”,18ly(=lately)是“最近”等等。
3.直接缩略。如问“你在哪儿?”,通常直接用简单的一个“哪”字。MF即问你是男还是女。
(二)存在的问题
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它的特征一样十分明显。由于网络语言没有一定的规范,加之很多网民喜欢运用属于自己的“网络语言”,所以不要希望用清晰、完整、确凿的语言来解释网络语言。站在规范现代汉语的角度上看网络语言,它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存在一定的语法问题。
1.语序的变异。很多句型由于受英语语序的影响,在网络语言里盛行倒装句。比较经典的如“郁闷呀我现在”,“什么呀你”,“我都急哭了快”。有的倒装甚至还形成了固定的句式,如:“……先”,“你走先”,“……都”,“难过死了都”。
2.词性的变异。如“他很阳光”,“你这个人反映很慢,你要耐心我了”等等。
名词作动词。例如“别忘了伊妹儿我!”汉语名词不直接充当谓语,更不能带宾语。例句中的“伊妹儿”是E-mail的音译,即“电子邮件”,是名词,在此处却作了动词,而且带上了宾语“我”。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别黑我”等等。名词作形容词。如“他很阳光”,“阳光”是名词,在这里作形容词,修饰“他”。这种用法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经常这样使用。
3.中英文混杂使用。“开心ing”,“一切OK啦”等等。
4.歪用词义。在网上,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是他的偶像,千万别得意的太早,这可能是
一个陷阱。在他们眼中,“偶像”是“呕吐的对象”的意思。类似这样的,“旧瓶装新酒”,以求达到标新立异之效,往往带有挖苦、讥讽的意味。如“贤惠”(闲适得什么都不会),“不错”(长成这样子的确不是你的错),“可爱”(可怜没人爱),“天才”(天生的蠢才),“神童”(神经质儿童)等。这种“脑筋急转弯”的游戏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很容易造成词义的混乱。
5.语言幼稚化。很多网民喜欢模仿小孩子的语言,奶声奶气的,爱用叠音,故作天真。比如把“好东西”说成“好东东”,“漂亮”说成“漂漂”,“一般”说成“一般般”,“试一下”说成“试一下下”,“小猪”则变成了“小猪猪”。
(三)我的态度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已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必担心网络语言会使我们规范的汉语言遭受致命的打击,因为我相信我们的语言有它自己吐故纳新的能力。汲取网络语言中优秀的部分,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抱有宽容的态度,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予以适当的引导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最终促使其健康正确地发展。
注释:
①《略论我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及趋向》,星座网 ②《网络语言特点探微》,《语文建设》2001年08期
参考文献:
[1]张冬烁,《网络语言——21世纪重建“巴比塔”的工具》,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6年12月 [2]邹小阳,《网络语言变异的语法现象及原因分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 07期 [3]于根元主编,《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4]刘海燕,《网络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5]张震,《网络时代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6]廖小鸿,杨宁主编,《网上语言表达》,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7]戚晓杰,《网络语言特点探微》,《语文建设》,2001年08期 [8]詹勇,《网络语言刍议》
[9] 胡吉成,《当前网络问题探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10]中国语文网、新浪网、人民网、星座网、中国知网等网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