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立校快乐教育
文化立校快乐教育
2011年11月24日,我们学校全体语文老师和几位校长参观了城郊乡蒋湾小学,我认为该校校长有经验,他把虽然只有200多人,但是我想也应该是当地的名校。我们参观了该校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现把自己的体会小结如下:
走进学校,一条条关于教学、求知、为人、卫生、节约等方面的醒目标语不时地感动着我们。一条条标语,具体、亲切、实在。它启示着、熏陶着、激励着每一个师生,我们一进入校园就开始接受了无声的教育。如有关教育理念方面的标语:办学思想:以优秀文化育人、校训:吧每件事情做好、校风:文明、上进、求真。教风:爱生、敬业、务实、创新。学风:勤奋学习、扎实开拓。领导作风:仁爱、明止、崇实。团队精神:我以笑容、校以我荣。蒋湾“文化立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1、他们积极开展“诵经典、品美文、享乐趣”读书活动。掀起读书背书的热潮。
2、开展以校行雅行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和作为教育子女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及中华经典诵读等,浸透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其感染性、教育性无时不在向广大师生潜移默化中熏染,这种“文化立校”的崇高立意使校园凸显出的浓厚文化氛围不能不令人佩服。
3、班级文化:丰富具有创新性,浸透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学生及教师的书法作品展示、手工制作等。劳动工具、各种用品摆放有序加上一条条温馨的提示语。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有教育了学生。
学习蒋湾小学“文化立校”,我们没有这么长久的文化积累,但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促成文化在教育上发挥潜移默化熏染的功能,持之以恒地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我们学校的教师在紧张的一周内布置了班级。虽然时间短,但是名为教师非常积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得到了领导的赞扬。我想,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折射学校品质和风范的一面镜子。我校在与人为,本全面发展只要是学校,只要是育人的场所,都值得我们去试一试。
第二篇:文化立校科研兴校
文化立校科研兴校
——解读萧县师范附属小学“特色办学”之路
萧县师范附属小学是一所局属小学。现有32个教学班,2300多名学生。在新课程改革浪潮推动下,该校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目光前瞻,鹄立潮头。积50余年办学经验,以武鹤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班子在县教育局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定坚实基础”的办学理念和“夯实基础,注重特色,全面育人”的办学目标,并由此实施“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两大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这是校长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办好“人民满意学校”的关键所在。采访中武鹤校长阐述了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去丰富德育的内涵,以文化提升办学品位,以文化造就学生美好未来,以及以科研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科研提速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等思想,使记者深有领悟。科学而前卫的办学思想和开拓创新的教学实践,让萧县师范附属小学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品牌办学的成功之路。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示范家长学校”、“宿州市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示范学校”、“县教科研先进单位”及“县写字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多措并举,创建书香校园
武鹤校长多年来致力于文化立校与特色兴校的完美统一,以文化创特色,以特色强文化。创建书香校园、文化校园,让学生在浓郁的 1
人文环境中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具体措施是:
建立三级图书网。一是学校斥巨资改建扩建图书室、阅览室,购进大量适合少儿阅读书籍。二是每个班级都建有“图书角”,师生共同捐书充实班级图书角。三是号召家长购书建立“家庭小书屋”,让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能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
落实读书时间。仿效古人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读书,确定每周一、三、五午间和周一下午第三节课为读书时间,共享读书之乐。
以活动促读书。一曰设立“读书作业”,如“佳句摘抄”、“美文赏析”、“读书笔记”,绘制读书简报,定期展示评比;二曰创建 “书香班级”,营造比学赶超读书氛围,三曰“以赛促读”,开展演讲比赛,讲故事大赛,征文比赛,促进读书;四曰创设阵地,倡导读写结合。创立了“艺苑文学社”,创办了《艺苑文学报》,鼓励学生笔耕不辍。不少学生的文章在《作文大王》、《快乐作文》、《小学生作文选刊》、《故事会》、《作文报》等报刊上发表。五曰创新活动,例如开展“经典诵读”,成立“少年红学会”。举办“名人故事交流会”、“赛诗会”、“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活动。
以读书活动为契机,以文化立校为指引,该校读书活动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书法育人树立写字特色
汉字,既是汉语言交流的工具,又是中华灿烂文化的载体。该校选择“写字育人”为办学特色,就是把育人之道,寓于书法教育之中,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指导学生从小就要“认真写字,诚信做人”,告诉学生“字如其人”的道理。
首先提高教师的写字技能和书法素养,学校为教师举办书法专题讲座,要求中青年教师每天“三个一”,即写一篇钢笔字、一篇毛笔字、一板粉笔字。每周一次集中讲评、辅导、示范,定期比赛、展览、奖励。通过书法教研,探索出“一看二描三写四评五改”五步书法教学新模式。五步教学法环环相扣,步步递进。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熟练掌握了写字的要求和技巧。
其次,指导学生持之以恒,练字养性。每周开设一次专门写字课,通过教室闭路电视进行指导。每天安排20分钟写字小课,配以旋律优美的古筝名曲,让学生心静如水,进入空灵专一的书法境界,投入到写字中去。写字课有教材、有作业、有讲评。学生在勤奋练字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增长了智慧,净化了心灵,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第三,教育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注重学会观察,学会专注、学会欣赏,学会感悟。每年庆“六一”书法展示活动中。许多家长和孩子们同台献艺,现场挥毫泼墨。最让记者感动的是,该校从“写字”出发,以“立人”为落脚点;以书法为载体,着眼的是德育内涵;开展写字活动,实施的是“文化立校”、“文化强校”的发展战略。近200名师生书法作品在县以上大赛中获奖,学校两次荣获“写字特色学校”称号。
科研兴校推进课程改革
萧县师范附属小学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坚持走“科研强师,科
研促教,科研兴校”之路,在教改浪潮中激流勇进,在新课程改革中扬帆领航。
该校成立了课程改革与教科研领导小组,建立了有关制度,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和足够的经费,以超前意识,锲而不舍的精神开展教科研活动。通过课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动,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他们的做法是:
A、构建教育科研网络,成立学校教科组。目前学校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常识等七个教研组。
B、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实行“四个一”即每天学一点,每周摘一点,每月写一点,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心得、反思,教学片断等。
C、创新集体备课模式。
(一)学校深入开展集体备课,把集体备课视为各项活动的重中之重。集体备课每三周循环一次,每次研究一种课型。创设了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第一周初备;第二周集体交流,形成教案;第三周上课,评课,修改教案,个性调整,付诸实施,反思。记者认为,这种模式,既有利于集中智慧,集思广益,又具备个性化、特色化的特征,达到了“时间化在集体备课上,功夫显在课堂教学上”的效果。
(二)开展推门听课。他们听推门课的一般程序是:“一听二看三访四评”。即一听课,二看教案,三访谈学生,四评课。通过“一听二看三访四评”的推门听课,他们不仅了解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班级建设情况,更能通过他们掌握的丰富信息找到教师课堂教学及专业化成长中的共性问题,并通过校本教研的方式来解决问
题,达成教师及学校的双赢发展。记者了解到在宿州市教科研工作互查互学活动中,该校的集体备课模式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肯定与好评,并多次在市、县教科研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
D、课题研究取得成效。2005年《小学写字教学与实践》、《怎样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等两个省级课题均已结题,并获得了优秀成果奖。2009年该校语文组申报的“语文教学困难儿童的特征、成因及其干预的研究”课题被列为省级研究课题,数学组申报的“新课标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被列为市级重点研究课题。目前,两课题研究进入冲刺阶段,预计明年均会圆满结题。
E、师资培训措施给力。运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培训,自主式培训,互动式培训,专题式培训,案例式培训,观看《课堂实录》等多种形式培训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业已形成,拥有省、市骨干教师,市、县教坛新星,县级教学能手共40多人。有30多位教师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有50多篇论文公开发表。
F、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纵观萧县师范附属小学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机制已经形成。通过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被学习”的状况已经彻底改观,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主旋律。在活泼、灵动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智慧得到激发,思维、表达、交际等多种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经过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团结拼搏,无私奉献,一所“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正在“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绽放异彩!
第三篇:文化引领 质量立校 内涵发展
文化引领 质量立校 内涵发展
——记蓬勃发展的某某市某某学校
近年来,某某市某某学校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质量中心,坚持宏观指导、底层突破、督查落实、突出实效的工作方针,不断强化制度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逐渐形成了“文化引领、制度约束、情感激励、物质奖励、团队创优”的管理模式,打造了一个“风正气顺干劲足,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办学平台,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和谐发展。
一、尚高雅文化之气,塑和谐校园之魂
文化是学校的根本,是立校的灵魂,是学校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某某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厚植了多彩的育人文化。
在精神文化方面:一是办学理念务实前瞻。“一训三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生培养目标、校歌、校徽等厚重丰满,共同拓展了学校、干部、教工和学生四个层面精神内涵。二是各种制度规范完善。各项工作责任明确、目标清晰,制度管人,机制管事。三是社团丰富多彩。拥有音乐、体育、美术、文学、手工、科技六大类型的活动社团,且有合理的运行机制。四是育人手段绿色现代。完成了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高效利用校园网,服务教学,弘扬正气。
在物质文化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丰厚完备。教学设施齐全,通过某某市标准化学校、现代化学校、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等达标验收工作。二是育人环境和谐优美。校内建筑宏伟壮观,整体布局和谐优雅,被评为山东省花园式单位。三是人文环境典雅浓 郁。楼宇、道路、假山、水系、花木等进行了文化建设,形成了立体性、模块化基本格局。一花一草会说话,一墙一壁能育人。
二、扬“三名”工程之帆,走内涵发展之路
“三名”工程即名师、名生、名校工程。内涵发展对学校来说,主要涉及观念、管理、教师、学生和课程五个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实施“三名”工程,是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关键。
在名师培养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机制。二是加强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三是通过月度人物评选工作,推出了一大批思想品德过硬、专业知识过硬、教学经验过硬的教师,纳入了某某学校首届名师培养轨道。在名师培养工作的激励带动下,学校现有320余名教师获某某市级以上各类荣誉称号,有260余人在某某市级以上教学活动中出示过公开课、优质课。
在名生培养方面:一是下大力气抓了尖子生培养工作,引导鼓励尖子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提高国内外一流大学升学率。近年有一大批学生脱颖而出,继获得市理科状元“四连冠”之后,今年高考,尖子生表现依然熠熠生辉,自主招生获重大突破。理科……理科670分以上全省508人,我校有5人; 文科620分以上全省有325人,我校有6人。二是抓了特长生培养工作,通过缤纷大课间、六大学生社团,让学生的爱好特长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发展。本学期,在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31名参赛学生全部获奖,其中某某市一等奖16人;在“圣陶杯”等全国作文大赛中,获1等奖3人,2等奖6人,3等奖14人。
在名校建设方面:一是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积极创造条 件,争创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二是在办学质量、办学机制和特色发展等方面有显著突破,致力于争取用3-5年时间,打造某某市区域名校。目前,我校已被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某某大学确定为“优质生源基地”,被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确定为教学合作学校。学校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餐饮安全示范单位”“某某市现代化学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等160余项荣誉称号。
三、铸团队管理之剑,凝学校执行之力
团队管理是管理的高层次,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加强团队建设,就是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结成管理工作共同体,荣辱共担,整体推进,提高管理工作执行力。
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大管理模块,设置了指挥决策团队、高中管理团队、初中管理团队、后勤服务团队、群团综合团队、监督检查团队六大团队。实施分口管理,分权负责,协同作战,将工作全覆盖,实现集体创优。
团队建设推行以来,初步收到了以下效果:一是在执行层面,把干部、教师、学生三股力量拧成了一股绳,把教师和学生两个团队的力量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形成了大张旗鼓抓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在监督层面,将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利用起来,促进了民主办学,实现了有效监督,合作共赢。三是在决策层面,实现了民主科学决策,从而促成学校人、财、物与时、空的合理搭配,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四、立“三本”建设之基,博教学工作之实
“三本”即生本、师本和课本,“三本”工作是教学的“命门”。某某学校立足“三本”,以关键举措,实现教学质的飞跃。
以课堂为本,扣紧教学的关键节点。如果高考是战场,课堂就是演兵场,教学活动就如同沙场点兵,各个环节必须一一落实,才能迸发出师生的精气神,在“合练”中达到预期效果。工作中围绕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突出落实了七个关键节点,即课堂“七要点”: 激发兴奋点,找准切入点,抓住中心点,突破疑难点,理清知识点,培植发散点,明确得分点。
以学生为本,下足导学的实战功夫。教学工作,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会,会是为了用。在高中学段,检验教学的最终标志是决胜高考—展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工作要取得良好效益,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功能,就必须在导学上下足功夫。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举措,即导学“三讲”。一是讲“实”。所谓“实”,是指学生课堂导学“三落实”,即过程落实、时间落实和知识点落实。二是讲“巧”。所谓“巧”,是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使用“巧劲”,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三是讲“好”。所谓“好”,是指做好学生学习氛围塑造和情绪心态调整两方面的工作,最大限度唤醒和培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以教师为本,完善助教的外围举措。教学工作,学是主体,教是主导。教师的“导功”如何,责任心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科教学的成败,是保障教学工作的决定因素。因此,完善助学的外围举措,就是要让所有教师尽快地成功、成才、成名、成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助推教学向更高的台阶迈进。工作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活动,即助学“四教”。一是“能教”,通过基本功大比武和“三课”评选活动打造教师教学上的硬功夫。二是 “会教”,通过以师带徒和多样培训,更新教学理念,修补了教法“短板”。三是“实教”,所谓“实教”,就是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教出成绩,教出成效。四是“乐教”,通过缤纷大课间、幸福一节课为教师“续航”增力。
“三本”工作的深入落实,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今年高考,我校创新班全部学生超过自主招生分数线。其中理科“千里行创新班”学生平均分 642分,超自主招生线 127 分;文科“国农创新班”学生平均分591分,超自主招生线 62 分。普通班达线齐头并进,本科达线创历史新高。今年参加高考学生1316人,本科达线1194人,达线率90.73%。无论文化课的理科还是文科,无论一本还是二本,我们学校均超额完成教体局下达的任务数。
质立而文随,本立而道生。面对教育变革新挑战,某某市某某学校将继续坚持文化引领、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拼搏向上的团队精神、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向着更高更优的教育理想迈进。
第四篇:实施文化立校 建设和谐校园
实施文化立校 建设和谐校园 打造精品实中 创建中华名校
——诸城市实验中学和谐教育创建活动总结
诸城实验中学是由山东省诸城师范学校和原诸城实验中学(初中)于2001年8月合并而成的一所融高中、初中、希望小学、幼儿园于一体的完全中学,有初中部、高中部、外国语三个校区,占地170余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现有116个教学班,7800名学生,579名教职工。学校有高标准的办公楼、教学楼、艺术楼、体育馆、图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餐厅等。是诸城办学历史最悠久、教师平均学历最高、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资产最多、办学条件最好的完全中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潍坊市重点中学、全国首家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认证的国办学校。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山东省优秀教师4人,省特级教师2人,潍坊市优秀教师9人,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潍坊市特级教师1人,潍坊市级以上教学能手38人,诸城市特级教师5人,诸城市十佳青年教师5人,诸城市十佳教师2人,诸城市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95人。拥有中学高级教师105人,硕士研究生8人。学校常年聘请多名外籍教师执教英语。建校以来,学校秉承“用心思考未来”的校训,积极进行和谐教育创建,创造互相关心、互相信任、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创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创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环境,创造整洁有序、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践行核心教育理念:实施文化立校方略——人本化管理、研究性教师、创新式学生、学习型校园,把学校建设成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努力实现奋斗目标:引入ISO9001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创办实验性、示范性、现代化品牌学校;实施文化立校,打造精品实中,创建中华名校。开拓出一条超常规、高速度、跨跃式发展之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被确定为中央教科所、山东省教科所实验学校,是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全国首批二十家“中华少年写作园”之一,全国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估首批三所试点学校之一,全国知名教研室主任联谊会秘书处、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及秘书处、山东省青语会研究中心及秘书处、山东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高中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山东省当代文学院潍坊分院、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编辑部、延边教育出版社教育教学研究与开发中心、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科研工作站均设在我
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实验先进学校、全国百所社会公认特色育人成功学校、中国特色学校、全国创新教育示范校、全国学法研究名校、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教学示范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十佳学法研究名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第三届学生文学艺术博览会先进单位、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连续19年保持潍坊市文明单位称号。2004年10月20日、2005年4月15日和2006年12月15日,山东省校本教研工作会议、山东省学校文化建设现场研讨会议、全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新时期师生关系论坛分别在我校举行。现将我校开展和谐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和谐创建的长效机制
学校领导班子把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落脚点放在“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和谐创建的长效机制”上。学校党委抓准关键点,以“五保”保长效,即健全创建组织保长效、构建创建网络保长效、完善制度体系保长效、畅通运行机制保长效、落实后勤保障保长效。
1、健全创建组织保长效。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所有班子成员和部分中层干部为组员的和谐创建领导小组。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勤政廉政,以身作则,在创建活动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组建了包括政教主任、校办主任、工会主任、教务、总务主任在内的和谐创建办公室。使创建活动的各项制度、措施能辐射全校、贯彻落实。
2、构建创建网络保长效。学校构建了“以校内为主体、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为背景、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创建网络,加强了与社区街办、与公安部门、与友邻单位、与社会家长的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持续推进创建工作。学校与公安、卫生、城管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开展综合治理,为学校创造了安宁和谐的周边环境。
3、完善制度体系保长效。建立健全和谐创建制度是创建活动常规化、机制化的关键。学校先后制定了《和谐教育创建实施方案》、《文明和谐校园创建工作考核评估细则》、《文明和谐班级考评细则》、《文明和谐教研室(组)评价细则》、《文明和谐级部评比细则》、《文明和谐宿舍评比细则》、《和谐创建办公室职责》 2
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管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
4、畅通运行机制保长效。学校抓实“计划、实施、反馈、整改”几个环节,畅通创建工作的运行机制。学校班子每周例会均把和谐创建作为重要工作进行研究;党委会、校委会提出学校和谐创建工作指导性意见,和谐创建办公室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定期检查反馈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学校校内网、校外网和报纸、电视、电台、校刊等新闻媒体及时宣传创建活动中涌现的典型事例和创建成果。
5、落实后勤保障保长效。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保障创建活动所需。在保证和谐创建的人员、场所、经费等基本条件的同时,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工作、学习条件改善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为建设和谐校园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突出工作重点,夯牢和谐创建根基。
1、建章立制,形成和谐的内部管理机制。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规章制度来保证,更需要自觉遵守规章来践行。制度是校园道德行为的底线,是依法治校的“法”,是学校管理的依据。为此,我校制定并不断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并结集形成《实验中学制度手册》、《实验中学政教手册》,完善了我校管理目标,出台了《安全工作条例》、《突发事件紧急处臵预案》等,以及各处室、各部门的工作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我校狠抓了制度的落实,做到按制度规定的权限办事,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办事,按制度规定的要求办事。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正常、规范、有序。
2、加强思想教育,打造“学习校园”,巩固建设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我校始终将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激励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激励职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阵地,弘扬文明、健康、向上的主旋律,正确引导校园舆论,努力营造有利于我校和谐发展的氛围。
3、坚持民主治校,打造“民主校园”,为建设和谐校园凝聚力量。学校领导坚持听民声、尊民意,使我校管理做到民主化、人性化,以民主凝聚民心,形成民主和谐的集体氛围,营造和谐的校园管理环境。建立和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会主席参加学校党委会议、校务会议,参与学校重大事项 3 的研究与决策。定期召开教代会,各项议程规范有实效,我校各项重大决策都必须反复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并经教代会审议后实施。对于教职工比较敏感和关心的问题,如人事聘任、职称评定、先进评比、大宗物件的采购等都要进行公示或公开招标。通过沟通,加深理解,达成共识,增加了领导与群众、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自觉接受社会、相关部门和全体师生员工的监督。
4、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人文校园”,为建设和谐校园凝聚人心。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贵在人心。我校积极倡导和谐、诚信、关爱、亲和等人文理念, 积极营造两个氛围,即“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师生员工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摆脱偏见、消除隔阂和矛盾,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理解、关爱和帮助的目的,做到以真情温暖民心,齐心协力营造和谐、温馨的人文校园环境。学校想方设法为全校教职工排忧解难,定期或不定期地慰问病困教师。积极倡导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5、打造“文明校园”,建筑建设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柱。
我校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师德教育、学生文明养成教育等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全校师生员工,把“创和谐校园、创和谐班级、做文明师生”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深入扩展到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成绩显著。
6、打造“文化校园”,突出办学特色,为建设和谐校园增添新内涵。建立和谐校园,需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我校大力实施文化立校方略,提出的“学校文化的实践与研究”的科研课题通过省级鉴定,并荣获山东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近日荣获山东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几年来,围绕文化立校方略,我校确立了新的校训、教育理念和奋斗目标,注重以人格魅力凝聚师生,建立亲情接待室,让文化向家长渗透;通过校长寄语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把办学思想整理形成“学校文化系列”,分发到每一个教职员工的手中,让他们在学习中领悟、内化并上升为自觉的行动;形成班主任寄语系列--通过班主任寄语来管理班级; 形成学校活动系列--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文化浸染活动,加大校际交流,聘请学者、专家、教授和作家来校做报告,把文化传达到更深、更高、更广的的层次;实行集体备课--使教研成为集中智慧的汇谈路;举办读书节--使学校成 4
为扩展知识的加油站。每年从12月至次年3月都举办为期一百天的“读书节”活动,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地释放才华、张扬个性;每年学校都给教师推荐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每年为每位教师报销300元购书费。只要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我们都要积极派教师参加,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定期举办语文沙龙、英语沙龙、青年教师论坛等活动,为教师释放自己的潜能提供机会和场所。
我们加大了投入,完善了校园设施。“绿化、美化、净化”是我们校园环境建设的目标。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完成了科技实验楼、学生公寓楼、校园前文化广场、校园的绿化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添臵了大量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目前,学校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各科专用教室等一应俱全,整个校园环境幽雅,四季花开不断。学校育人环境的根本改善,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日我校荣获“山东省省级花园式单位”称号。
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的育人功能。一是我们加强了校园的净化、美化、绿化工作。我校对所有需清洁的办公室、教室及室外卫生区,实行细化管理,责任到人,定时整理、清扫,保证了校园卫生、整洁;校园的树木、花草,由专人管理,精心培育,整个校园绿树掩映,芳草遍地,花香袭人,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优雅的环境。二是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办公楼、教学楼内外设宣传栏,在宣传栏内布臵多种版面,向学生传递各种文化信息。如办公楼内门厅一侧的宣传栏展示着我校的校训、教育理念和奋斗目标,从观念上引导、激励学生;教学管理动态、教育教学信息栏,让学生了解、关注学校的变化、发展,培养学生爱校如家的情感,让学生懂得“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激发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宣传栏成为学生经常驻足留连的一道亮丽风景。倡导建立了高品位的教室文化、宿舍文化。让学生自己创造能起到启迪教育作用的文化氛围,诸如给自己的宿舍拟定一个“锦程驿站”之类的高雅名字,在墙壁上布臵上名人字画、自己手工制作的小工艺品,让宿舍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产生潜移默化的环境育人效应。
7、打造“平安校园”,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保障。
校园安全无小事、学生安全重于泰山。为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让家长放心,我校花大力气,认真创建平安校园。牢记“安全高于一切、安全就是质量、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组织机 5
构,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完善了《安全工作条例》。大力宣传各种安全知识,经常性地梳理和排查各种安全隐患并及时整改。严格遵守食品、消防、用电、财务、锅炉、门卫、交通等安全管理制度,对全校各类设施、设备做到及时检查、维修、保养。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法纪和安全教育。在硬件设施逐步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网络优势,会同公安部门等开展了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做好自查自纠工作,认真做好要害部门(食堂、实验室等)的安全防范工作,杜绝了隐患。
三、加强党的建设,为和谐创建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发挥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学校和谐创建的主导因素。学校党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大力开展“教书育人,建功立业”主题教育。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臶”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队伍的建设和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让党员教师树立文明形象,作文明表率;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岗位成才。8月份,学校又吸收4名优秀名青年教师入党。青年教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了中坚力量。
2、注重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为激发党员的和谐创建热情,提高党组织在和谐创建工作中的影响力,学校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民主生活活动、民主评议活动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深入开展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建设。为了将人心凝聚到学校目标和任务上来,凝聚到学校的和谐创建工作中来,学校定期为教职工健康查体,做到及时检查、及时治疗、及时预防。还对生病住院的教职工及时看望,嘘寒问暖,设身处地解决困难。为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为在本校幼儿园、初中部、高中部就读的教职工子女免除了学杂费。为广大教职工营造了一个以人为本、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学校党组织协同行政一起经常拜访老教师、骨干教师,了解大家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工会干部勤下基层,经常访贫问苦;每年冬夏两季,给离退休人员送上温暖,送上清凉……
4、开展党员与贫困生结对帮扶活动。新学期开学以来,我校全体共产党员每人与一名贫困生结成对子,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实行全面帮扶,充分发 6
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的带动下,广大教职工也纷纷帮扶,使我校的贫困生都能够安心学业。
四、强化班子自身建设,提高和谐创建领导力
学校党委处于全校领导地位,能否发挥好班子政治上的定向作用,决策上的主导作用,力量上的凝聚作用及形象的表率作用,对全校和谐创建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始终重视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
1、抓好学习,提高素质。我们重视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通过抓认识,抓制度,抓考核,努力把理论学习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学习要求上,切实做到“四个性”即计划性、系统性、广泛性、持久性;在学习效果上,学校一班人始终强调要立足实践,联系实际,做好各自的分管工作。
2、发扬民主,完善制度。党的组织原则也是一个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来源和体现。从学校班子建设情况来看,制度坚持的非常好。一是体现在决策程度上,对学校的重大部署,如发展思路,奋斗目标,中层干部竞聘等都能在广泛听取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党委会,校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二是体现在广泛的发扬民主上。通过不断完善校务公开,教代会,教工大会等制度,广泛听取全体教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从而保证了班子决策的科学性。三是体现在具体工作上,每位校级干部能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威信,根据分工,履行职责,既顾全大局,又相互补位。
总体看,学校班子运作和谐,气氛良好,决策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班子人员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教工服务,把代表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与发展的根本,妥善平衡了教师的福利、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五、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和名师培养工程,提升和谐创建执行力
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制度上有保证,管理上有力度,服务上有措施,积极推进“科研名师工程”,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以师德建设为龙头,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自今年7月以来,学校按照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师德教育暨集中整顿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7
召开动员大会,印发学习材料,进行学习笔记检查评比,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道德的力量”颁奖晚会并要求人人写出观后感学校组织展评,每周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集体学习或集体观看《教师礼仪》等讲座、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等,使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始终将师德教育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来抓,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规范学习制度,虚事实做,形成“讲学习”氛围。党员学习、教职工学习、级部学习、教研室学习、教研组学习等都坚持制度,规范管理,有计划、有安排、有主题、有记录、有小结,紧跟形势,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紧扣实际,形式多样,以解决思想困惑和工作、学习难题为切入口,力争学有实效,通过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形成共识,明确方向。二是树立榜样,弘扬先进,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准。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潍坊市市民文明公约》、《潍坊市市民“十不”行为规范》等的学习和考核,针对教师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律己不严、形象不佳等问题,开展自查互查与整改,对先进同志进行表彰宣传,弘扬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
2、实施 “科研名师工程”,培养研究性教师。“物质上的相对清贫,知识上的绝对富有,律己的严格,待人的宽厚,治学的严谨,处世的豁达和心中的真爱”,这是我校确定的诸城实中教师风范。在学校人情化魅力感染和前景的吸引下,学校聚集着一大批英才教师,仅四年来新调入的大学生和教师就有200多人。如何使年青教师走向成熟化、年长教师走向风格化、骨干教师走向审美化?学校实施了“科研名师工程”,提倡教师做研究性教师,一是学校在教职工中定期举办恳谈会,如学海尔恳谈会、学洋思恳谈会、学生成长肯谈会、责任教师班教导会、反思性教学恳谈会,通过交流各自的学习收获,以实现大脑联网,把个人收获变成集体智慧。二是学校成立了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的“导师团”,聘请退居二线的全市名师成立特聘导师工作室,跟踪培养最近四年新调入的200多名大学生和年轻教师,为他们的成长搭舞台、拓路子。实施“创新时效工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常年坚持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四课型达标活动,引导他们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教师管理视角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层面,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三尺讲台,并不能代表教师生活的全部,并没有关注教师生命的本质。应该将重心转移 8
到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关注,对教师生命本质的关注,在教育生活实践中去挖掘和展现教师的生命价值。因此,对教师的管理应该着眼于教师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环境,让学校的管理思想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回归教师的生活,成为教师的行动指南、追求的理想境界。我校倡导教师学习,让教师铭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完善自我;只有认真地思考,才能超越自我;只要努力地工作,才能证实自我;只有精心地育人,才能实现自我。学校不定期地向教师推荐业务理论必读书,如《给教师的建议》等,让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提出实中教师课堂教学的风采:具备科学的内涵,哲学的背景,文学的神韵。提出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变学历为学力,锤炼能力;讲师德师能,争做实中名师。教师要勤勉磨练“三力”:教育能力、事业动力、人格魅力。以发展的眼光体现对教师的关注,让教师能够正视自己,创造卓越,享受生活,体会作为实中教师的幸福感,对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教职工生活。校园需要活力,教师需要放松。学校工会、团委、妇委会每年都要组织一系列文体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又可以促进交流,锤炼集体凝聚力、战斗力。趣味运动会、文艺联欢晚会、春游、男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比赛等都颇受教职工欢迎。
六、实施质量工程,突出和谐创建的根本和核心
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是和谐教育创建的根本和核心,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在和谐创建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根主线,一方面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狠抓学科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壮声威,以质量树形象。
近年来,学校在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等一系列文件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德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德育的核心地位,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常规教育为抓手,进一步改进了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建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框架,形成了“勤奋、求实、拼搏、创新”的校风。我们突出了以下几项内容:
1、确立分阶段德育工作目标,建立并完善了学校德育管理体制,由德育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全校的德育工作,并实行了年级组德育责任制,建立了班主任 9
考核制度。
2、实施 “自主成长工程”,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精神,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高雅的情趣、积极向上的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掌握道德价值的评价标准,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唤起他们的自我内省,创设条件让他们自我强化,自我塑造美好心灵,为他们创造幸福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政治教研室建设,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通过鼓励教师开展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模式、方法、手段的探索与研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和学生两个实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等生动活泼的方式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主渠道课的针对性、生动性和高效性。
4、建立了各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制度,并以此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对教师的常规考核之中。
5、实施了德育工作“2345”工程。“2”是培养学生两个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3”是培养学生三种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精神;“4”是培养学生四方面良好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健身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5“是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素养:人格素养、纪律素养、文明素养、心理素养、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素养。
6、坚持主旋律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搞好升降国旗仪式,完善了国旗下的讲话制度。
7、加强社会实践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强化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完善了起始年级军训及各年级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希望工程”、“手拉手”、“爱心助学”等活动。在9月初开展的爱心捐款活动中,学生们纷纷慷慨解囊,全校师生捐款4万余元,学校将这些捐款和泰盛工奖助学金、移动通信奖助学金、密州酒业奖助学金等建立了爱心救助基金,用来救助和奖励那些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和家庭贫困的教师。
8、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加强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高校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后,重点中学的竞争空前激烈起来,教学质量的优劣成为学校存亡的关键。新学年以来,学校先后组织了新教师、青年教师四课型达标比赛、潍坊以上教学能手示范课比赛、全体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精品课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集体备课制度,积极探索分层教学法、导师制度等。学校学科竞赛硕果累累,在近日结束的2007年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高中组决赛中,我校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市唯一 “山东赛区优胜学校”。
七、和谐创建结硕果
在和谐创建工作中,我们通过狠抓党风、作风、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教学效果。体现在:培养了一批师德优良,能在教育和科研上带头、把关、示范,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骨干教师;在上级组织的历次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检查中,我校成绩均名列全市前茅;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学校连年被表彰为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高考中考成绩位居全市前列;在各级各类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优胜者中,获奖人数占据了诸城的半壁江山,优秀生群体的学习成绩在全市遥遥领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21世纪教育》、《教育文摘周报》、《现代教育导报》、《新华社内参》、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媒体,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宣传。具体成果初步统计如下:
1、自去年8月以来,我校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山东省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实验学校、山东省第三届学生文学艺术博览会先进单位;潍坊市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集体三等奖,潍坊市劳动保障诚信单位,潍坊市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潍坊市教育教学创新燎原奖一等奖;潍坊市第十七界运动会特殊贡献奖,校刊《现代》在山东省教研室第一届优秀文学社社刊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诸城市教育教学“银奖”,诸城市百家示范工会,诸城市中学生篮球赛初中女子组一等奖第一名,初中男子组一等奖第一名,高中男子组二等奖,高中女子组二等奖 ;诸城市中小学乒乓球比赛高中男子组三等奖,高中女子组三等奖;初中组男女团体冠亚军、男女单打冠亚军;诸城市“体彩杯”中学生冬季长跑比赛城区初中组团体二等奖;诸城市“工商学院杯”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11
市直初中组一等奖第一名;初三政治组、化学组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教研组”,高三理科语文组、文科英语组评为“优秀教研组”。
2、自去年8月以来,我校先后有14人荣获潍坊市以上荣誉称号;89名教师受到诸城市人事局表彰和教育局奖励;160人受到学校表彰和奖励。
3、我校初中部郑红缨老师以《甘做园丁,无怨无悔》的精彩演讲分别在市妇联创建和谐社会、市教育局组织的“情系教育,共筑和谐”演讲活动中夺得全市第二名和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并被潍坊市教育局选拔参加全市先进人物演讲团,在各县市演讲中赢得一致好评。高中部秦涛老师在市教育局组织的“情系教育,共筑和谐”演讲活动中夺得全市第六名的优异成绩。8月31日,与郑红缨老师一起为全市教育机关全体干部作了演讲,产生了良好反响,他们同时被评为诸城市师德标兵。
4、和谐创建开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新闻媒体经常报道我校。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山东诸城实验中学用爱心托起李福娟求学路”为题报道我校救助李福娟事迹,潍坊电视台以“搬家”为题报道我校救助李福娟事迹,潍坊日报、诸城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先后以“诸城实验中学盛开艺术之花”、“市实验中学荣获山东省花园式单位称号”、“实中生物奥赛八人获奖”、“环球国际小姐王翠回母校”、“李庆平:用心思考,坐拥未来”、“将和谐教育进行到底”等为题进行报道。
在总结创建工作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创建和谐校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由于我校地处城区,校园面积比较大,学生入学素养参差不齐、有些工作还不到位等因素,在不少方面都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我校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不足和欠缺的项目,逐步开展专项整治与完善。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构建高品味的学校文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和谐发展,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我们将继续努力,扬长克短,查漏补缺,不断推进和谐教育创建,争取在市督导验收中,聆听指导,采纳批评,不断创新、改革、发展,不断书写新的辉煌,为实现打造精品实中、创建中华名校的办学目标而不懈努力。
2011年1月7日
第五篇:坚持文化立校_促进和谐发展
坚持文化立校 促进和谐发展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始建于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地处黄海之滨、如泰河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校园环境优美,设施一流,书香馥郁,是孩子们精神成长的阳光乐园。学校现有1名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名南通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4名南通市骨干教师、6名如东县骨干教师、5名如东县先进德育工作者、1名如东县科研型教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精神,我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坚定不移地走“文化立校,促进和谐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不断丰厚办学内涵,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争创品牌中心小学。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红旗大队”、“南通市雏鹰红旗大队”、“如东县绿色学校”、“如东县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如东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如东县教育科学研究基地”等荣誉。
一、精心布置 营造文化氛围
精心布置学校的每个角落是师生素质提高、学校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我校努力做到让花草树木讲话,让墙壁育人,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利用学校传达室后面的一小块空地,学校插上了三根石笋,栽上了三棵罗汉松,并将罗汉松作为学校的象征,不仅美化了环境,还鼓励师生学习罗汉松的不屈不挠,学习石笋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在学校走廊、过道和室内,张贴了与环境协调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在学校的画廊、报廊等橱窗设置了“教师形象”“学生形象”“我们的目标”等栏目,为师生的健康成长提出了目标,在学校画廊还增添了学生优秀习作以及学校各项荣誉等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强化了竞争意识,培养了爱校之 情,提升了人格,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为了强化学校文化氛围,我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试行了“我的校园我设计,我的校园我美化”的操作方法。学校少先队大队委员经过实地观察,反复讨论,将走廊、过道、墙壁、橱窗、楼梯等分成了艺术作品、学科知识、科学幻想、伦理道德、校园之星等五大版块。根据版块主题,定期组织学生搜集名人名言,自己设计人生格言,书写、遴选书画作品,撰写科幻、学科论文,评选校园之星等。在有关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发寻找购置图版材料并制成宣传图版。然后根据图版主题将学生自己制作的图版张贴布置于相应位置。另外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还定期组织学生学习、欣赏图版内容,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验,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更新图版主题及内容。学生自始至终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设计、美化校园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熏陶了学生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的智能。
根据县局大文科建设的相关要求,我校本学期加强了班级大文科环境建设,每班按照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部署,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逐月设计、出刊一期主题黑板报,并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将拍摄的各班黑板报的照片进行放映,让所有的老师互评互比,充分发挥了黑板报的育人功能。为了深化读书活动,我校在各班设置了“我读书我快乐”专栏和书报栏,分设了“推荐书目”、“美文欣赏”、“读书感悟(我想我说)”三个栏目,坚持每月更换一次内容,传递新的阅读信息,提供新的诗文佳作,并将部分学生的优秀感悟习作张贴于栏目之中,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让学生分享了读书的快乐。
我校在县教育局召开了“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推进会之后,积极启动了1234工程,坚持与师德教育相结合、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开展了以“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守法进万家”为主题的活动。在学校橱窗开辟了伟人廉洁故事、教师格言等栏目,让教师、学生了解反腐倡廉的有关知识,树立了“廉政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和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培养正确、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让每位教师都能遵守职业道德,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二、强化管理
构建文化机制
制度的完善与落实是学校文化机制建设的重要保障。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为了加强教师劳动纪律教育,学校在已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马塘镇潮桥小学教师两签一查考核制》,构建了教师到校签到、离校签离、中途校长不定期查岗三结合体系,在每周的政治学习时间将上周检查情况通报给全体教师,严格了教师的劳动纪律。
教研是学校文化建设深化的平台,为了加强教研管理,将学校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校长首先做到教育科研“六个一”,即:每学期为全体教师上好一节示范课,做一次科研讲座,发表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听好每一位教师的教研课,每周听一节推门课,重点评析一节课。充分利用主题沙龙,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我校教科室制定了教师沙龙的系列活动计划,设立了“我与新课程成长”、“学科教学中的困惑”、“课题探究伴我行”、“读书感悟”等主题论坛,在每月的主题沙龙活动中,学校全体教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论坛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课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为了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根据县局、镇教办的精神,学校制定了《马塘镇潮桥小学教学常规细则》,分别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学生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使所有教师在教学中有规可循,促进了新课 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学校实行了推门听课、评课制,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每学期主动听推门课不少于60节,听后并根据学校教导处设计的听课评价表从理论与实践的双层面进行如实的评价,让教师在互听、互评中增强科研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我校制定了《三网联通促发展实施方案》。(1)注重发挥天网优势,学校教导处、教科室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高质量的教育网页,规定教师每天在校浏览“朱永新新教育在线”、“如东教育信息网”等网页上的教育信息、教育理论等不得少于一个小时,同时学校还要求教师建立博客,创建电子信箱,让博客、让信箱成为教师学习、交流、反思、总结的平台,让教师在天网中遨游,在天网中提升。(2)构建人网平台,要求教师发挥人网优势,充分借鉴学习同轨老师、各班任课老师、不同学科老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学校教导处组织“一周一次教研组集体备课”、“上课之前同轨班级老师共同议课”、“空闲老师随班听课”、“一课一点评”、“一课一心得”、“寻找一课一缺点”、“主题话谈”等系列活动,让教师在人网中学习,在人网中发展,鼓励教师发挥个人优势,努力构建个性化的教学模式。(3)捕捉地网资源,我校根据实际,要求教师在完成授课等任务的同时,必须以创建特色为目标,以开发学校教育资源为抓手,要求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特长等,努力创建特色班级。比如我校是南通市第一个共产党员吴亚鲁的母校,我校创建了“吴亚鲁中队”,要求师生查阅马塘镇烈士纪念馆的相关记载,并通过走进社区咨询先烈的家属、先烈的邻居等方式,与班级学生一同编写《吴亚鲁烈士事迹》等,让学生在讲故事、主题演讲、我能行实践操作等比赛中,在编写教育手册中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教师在地域资源这个网络中成长,通过特色班级的创建,逐步塑造了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培养了 教师的整合资源的能力。
为了构建和谐校园,我校努力将常规管理变为管理常规,学校构建了“三、三、三”运行机制。1.“建好三个组”即:要求各班成立一个校园环保小组,开展“看谁捡的垃圾多”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个成员每天带一个方便袋在下课之后将校园里的垃圾随手捡起,并将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的同学及时向各班主任汇报;各班成立一个文明礼貌督查小组,负责督查同学是否对老师、同学有礼貌,并将在校园里说脏话、课间打闹的同学及时汇报各班班主任;各班成立一个校园秩序检查小组,负责维持课间楼梯、走廊等地方的秩序,并将在楼梯、走廊拥挤、喧哗的同学及时汇报给各班班主任。2.“开好三个会”即:学校要求各班在放学前将一天的小组活动情况进行一次小结;要求上好每天的晨会课,将共建文明校园作为晨会课的必讲内容;要求上好每周的班队会,将一周活动进行一次总结,对不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同学给予教育,对本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3.“做到三个查”即:要求学校大队部逐日检查;负责常规管理的领导不定期巡查;周五下午第三课后组织各班班主任集中查。由于机制的完善、管理的到位,全员的参与,使文化立校蔚然成风。
三、潜心读书
丰富文化内涵
为了使教师登高望远,高屋建瓴,激发教师的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使教师读书活动深入有序地开展,我校根据实际从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提出了教师“五个一”的读书要求:1.每天做到“五个一”:保证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摘录一段教育理论或教育名言;思考一个教育问题;记录一个教育教学细节;构思一篇新教育理念的教案。2.每周做到“五个一”:分类汇总一次上周摘录内容;完成一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后感;自己尝试上一堂融新理念的实验课;完成一篇叙事性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 主题论坛。3.每月做到“五个一”:进行一次当月读书小结;完成一篇教育教学心得;积极参加一次学校或镇以上的读书论坛;设计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格言;听一节名师之课并结合所学理论认真评析。4.每学期做到“五个一”:购买一套教育教学书刊;举办一次读书讲座;上好一节示范课;撰写一篇理论性较强的教育教学论文;设计一篇新理念的活动方案或课堂教学案例。
为了将教师读书活动落到实处,我校专门配置了“读书促成长”的读书笔记,在笔记中设置了5个栏目:1.哲理篇——每月设计一条教育格言;2.理论篇——每月采撷2000字的教育理论;3.案例篇——每月联系所学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撰写一篇教学案例;4.感悟篇——每月撰写一篇学习体会,参加一次读书交流;5.创新篇——每月构思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论文提纲,要求教师以上述五个栏目,每月一个轮回进行读书记录、反思、感悟、创新,并将读书笔记列入“教学六认真”的必查资料之一,因此,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丰富了教师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阅读中丰厚文化底蕴,我校开展了学生读书“五个十”活动,即:1.每学期读10本课外读物; 2.低年级学生每学期能在班上讲10个故事,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能在班上交流10篇心得;3.低年级学生每学期写10首儿歌,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写10篇习作向小学生刊物或校广播台投稿;4.每学期熟记10条名人名言;5.每学期熟背10首古诗。学校将周一、四中午时间作为学生读书时间,要求老师每周给学生上好一节阅读指导课;充分发挥“采蜜集”作用,要求3-6年级学生及时将书中的好词好句以及科学等知识摘录在“采蜜集”上;要求3-6年级学生学写读书笔记,并及时誊写在“采蜜集”上,并且要求每班利用综合实践课和晨会、班会时间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并且通过开展“朗读、讲故事、主题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净化了心灵,升华了人格,培养了人 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我校突出科研引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探求课程改革的新途径。学校教科室根据各课题的研究实际,坚持以行动研究为主,课题主持人将研究任务分解到每周、每人,并要求教师在每周六集体备课之前将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课题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课题研究的成果在课题组进行汇报交流,尽量做到遇到研究困惑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学校教科室每周对照课题要求进行学科理论研究介绍,总结一次课题的研究情况制订下一步研究的对策,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
在南通市、如东县“十五”规划课题研究期间,我校共申报立项了1个市级课题和6个县级课题。其中如东县“十五”规划《农村小学课外活动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互动的研究》、《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农村小学“淘气包”学生心理成因分析及基矫治对策》、《在农村小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农村小学课堂心理气氛的调适研究》等6个课题已于2004年底先后结题,其中《农村小学“淘气包”学生心理成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的结题报告在《沿海教育》“课题传真”栏目中全文刊登,并以优秀级通过如东县教育科学研究领导组验收。南通市“十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雏鹰争章活动的课程化操作研究》的结题报告发表在《沿海教育》,也于2005年4月以优秀级结题。2006年4月学校申报了江苏省“十一五”科研课题《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荣辱观的策略研究》已获准立项,全校教师正以满腔热情投身于研究之中。几年来,我校1名教师被评为“如东县科研型教师”,在市县青年教师课堂比武、说课等比赛中,我校10多名教师获得市县级等级奖,并为“县送课下乡”、“一校两镇”等教研活动开设公开课20余节,为镇教研活动开设示范课30余节。一年来我校教师共有100多篇论文发表或获等级 奖。
四、彰显个性
升华文化底蕴
课堂是学校科研的载体,我校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各科与生活之间引发联想,突破了学科本位,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了“三精、三新”,努力使科研服务于学生,践行于课堂,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1.精。即精备、精讲、精练。学校利用周六上午教师集体备课的时间,要求教师对下周所教内容从理论基础、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三方面认真分析探讨,从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度制订教学方案,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学生已经掌握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对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选题针对性、训练有坡度、人人在磨练、个个有收获。
2.新。即整合教材内容新、活化课堂模式新、师生互动方法新。我校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搜集乡土人文习俗,整理汇编了南通市第一个共产党员吴亚鲁先驱的革命事迹,编写了“潮桥织造文化”手册,先后收集了大量的潮桥歌谣、谚语、歇后语等,作为学校传承文化的教育素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学校要求教师融理论于探究中,构建了“生活体验”、“情境感悟”、“艺术熏陶”等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搜集,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合作”等形式,真正做到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升华学生的文化底蕴,我校于本学期开设了声乐、器乐、舞蹈、烹饪、乒乓球、足球等兴趣小组,做到了人员、地点、计划、措施四落实,充分利用中午时间,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将其划分到各个兴趣小组进行集中训练,学 校定期组织检查、交流、成果展示、汇报演出,在县、市“小巧手”比赛中2名学生分别获得“小实验”县级一等奖、市级二等奖,1名教师获得“县优秀指导奖”。在江苏省金钥匙比赛中我校50名学生获得等级奖,5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奖。在县文娱节目、鼓号队、运动会等比赛中,我校共有100多人次获得等级奖。兴趣小组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彰显了个性,培养了特长,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人格,同时也让我校这些没有特长的教师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在训练过程中学有所长,学有所长,有效地提升了师生的文化底蕴。
为了加强学校的特色建设,我校将绿色环保教育作为升华学校文化底蕴的抓手,我校明确提出了“校园无处不育人,校园无时不育人”的口号,把创建绿色学校,培养绿色使者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任务,使学校绿化、香化、净化、美化,环境优化。学校强调了绿色环保的渗透教育,制定了环境教育低、中、高年级具体目标,要求各教研组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要求各科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在预设教案时有机渗透环保教育,使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潜移默化,从而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了学生关心环保、热爱生命、保护家园的意识,并力争参与社区的环保行动。通过努力,师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学校变得更绿、更美、更和谐、文化底蕴更深厚了。为此我校一名学生被评为“如东县绿色小卫士”,学校被评为“如东县绿色学校”。
我校注重坚持文化立校,营造了文化氛围,构建了文化机制,全校师生将一如既往,携手共进,用心灵奏响课改的乐章,用智慧孕育课改的希冀,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升华学校文化底蕴,促进学校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