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经典文献目录及阅读要求

时间:2019-05-13 09:0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经典文献目录及阅读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经典文献目录及阅读要求》。

第一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经典文献目录及阅读要求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经典文献目录及阅读要求按照培养方案要求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尽早进行经典文献阅读。现将经典文献目录及要求发布如下:

一、经典文献目录

1.Bishop, A.J.Secon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2.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3.王策三.教学论稿

4.格劳斯主编.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

5.马忠林主编.数学课程论

6.丁尔升,唐复苏.中学数学课程导论

7.克鲁切茨基.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

8.李士锜.PME:数学教育心理

9.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

10.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

11.G.波利亚.怎样解题

12.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

13.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

14.亚历山大洛夫等.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15.COMAP申大维等译.数学的原理与实践

16.李文林.数学史概论

17.雅克·阿达玛.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心理学

18R.柯朗.什么是数学

19.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

20.夏基松、郑毓信.西方数学哲学

二、要求

每位硕士生必须在以上文献中选择5本书进行精读。从第二学期第二周开始将举行经典文献阅读报告会,每位硕士生都必须在该报告会上报告自己阅读经典文献的情况。第2学期期末之前每位硕士生都至少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合格记1学分。

第二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学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学习该学科的意义,明确地指出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作用.同时对我国数学教育发展概况和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内容:

1、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

2、如何学习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重、难点: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学习该学科的意义为本章的重点;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作用为本章难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的发展,把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学科知识与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有机结合,系统研究数学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本章要解决的是五个问题:

1、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

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

4、数学教学系统;

5、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 1.1 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1.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不能代替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修养

当代的数学教师,不论是初中的、高中的还是大学的数学教师,都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它包括: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多元的人才观、立体的教学观、课堂教学的多功能观、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掌握和运用。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教师,他会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换位思考”,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会使数学教科书中各种静态的知识达到动态、发展的境地,从而使讲授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数学教育专业的合格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描述为:具备一定深度的物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并使这些知识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

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解决数学教学低效率问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教师中的不少人,把自己和他所教的学生训练成应考的机器。一切为了考试,可以不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讲教学艺术。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大搞题海战术的、不动手去做而只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的„„这种既耗费师生精力和时间,也难以让师生都体验其中乐趣的教学,效率是相当低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其基本内容来源于数学教学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方法都是多年来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们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而不少的理论又汲取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再把它们与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及过程结合起来,使之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的学习,我们可以找到造成数学教学低效率的各种原因,理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来。

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是倡导素质教育的需要

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弊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提出素质教育的主张,特别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指出,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把研究和遵循认知规律、教育规律,追求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放在第一位,在内容的选取、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建立等方面,都力求突出上边的“两全一化”,因而是符合当今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精神的。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说: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4、学习要求:(1)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精神,理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掌握分析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能力。(3)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数学教学法(包括实验教学法)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数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4)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具有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数学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符合各地各类学校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 1.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中学教育系统中的数学教育现象、揭示数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是中学数学教学。因此,它必须研究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材,当然还要涉及到其它直接相关的内容。

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和要求

历年来,在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及采用的教材一般称之“教材教法”或“教学法”,它们多以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往往是建立在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怎样教”的研究为核心,着重研究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法。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应当利用现代教育理论中许多新成果来丰富我们原有的内容,上升为比较系统而严谨的知识体系,以达到引领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探索性的一步。它以数学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也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以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科学方法论、数学教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为主体,现代数学教学的方法为核心,提高数学教学能力为目的,力求融理论、方法和技能为一体,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突出一般教学理论在数学教育中新的发展与应用,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综合研究数学教学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和方法,使课程既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我们可以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去研究: 教学目的(为什么教?);教学对象(教谁?);教学内容(教什么?);学法(如何学?);教法(如何教?);学习效果(学得如何?).我们力求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从整体上不仅知其然,也知道一些其所以然,或者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探求其所以然。为了适应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多数学生的学习特点,本书在强调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仍把“怎样教”作为重点问题阐述,仍介绍数学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如下: 首先,我们通过对数学学科的素描,让读者从知识、方法、能力、价值观诸多方面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数学学科。清楚“数学学科”的内涵,就能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许多最基础的东西,对进一步明确数学课程的地位、作用显然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我们通过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剖析,进一步明确初中、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使读者从中理解数学教育教学与德育、智育乃至素质教育的关系。

紧接着,凭借现代教育理论和系统论的知识进行“学习”概念的再认识,阐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

对学习的客体--携带信息的材料--主要指教材,我们从初、高中现行数学教材中抽取部分内容,进行知识结构的剖析,使读者懂得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典型问题及教材的分析处理的训练,让读者初步掌握其中一些基本方法。

再往下,我们阐述数学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读者在了解数学教学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是些什么,进一步对一些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规律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对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数学教学过程,则借助现代教育理论、系统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多角度阐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一重要命题,并通过一些实例介绍能启发思维、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模式,让读者自己去体验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对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扮演特殊且重要的角色的教师,我们通过教师的备课、教研活动、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技能方面的阐述,让读者基本掌握课堂设计和教案编写的方法,并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对方法进行调整和组合;能通过一些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达到可以上讲台实习的基本要求。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本书的最后两章围绕: 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数学教学评价这两个问题展开,希望能让读者对数学教学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了解有关教学测量和评价的基本知识。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我们要让学习本课程的学生: 1.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理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掌握分析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数学教学法(包括实验教学法)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数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4.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具有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物理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符合各地各类学校对物理教师的要求。

§ 1.3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

数学教育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极为广泛。因而它也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综合性

它处于数学、教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交界”处.在数学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中,它针对自身研究的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运用相邻学科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总结出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具体规律,从而归纳创造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所谓综合性不是这些学科的随意拼凑与组合,而是从数学与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运用这些学科的原理、结论、思想、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数学教育本身的问题。

研究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修养,而且数学的造诣越高,越能把握数学内部的精髓?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一刻也不能离开数学,但值得指出的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不是数学的自然结果,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数学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当然要受制于一般的认识规律.但是数学学习的对象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抽象性、概括性较高,基本上是演绎的体系,知识的前因后果联系比较紧密等),这样,数学学习又有其特殊性.数学教育的综合性就是这种一般性与特殊性的高度统一。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是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规律,其中有课程、教材设置、编写的规律,教学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之间的关系,以期更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二、实践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它的实践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人们把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作为认识过程来深刻分析的成果.这种认识过程旨在寻求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规律以及数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是由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得来的.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教学实践,运用数学教学的基本原理总结出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并受教学实践的检验。

三、发展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发展中的理论学科.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基础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及教学方法也需不断改进。

当前,由于中学数学内容正面临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九年义务教育已作为公民教育逐步得以实施,传统教育观、教育理论也正处于彻底更新的时期。因此,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理论体系正处于初步创立阶段。无疑这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第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要以广泛的实践经验为其背景。它是数学教育研究的源泉,离开了实践,数学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总结出许多方法,如引入新概念的具体--归纳法及抽象--演绎法;揭示概念本质特征的对比、类比及正反例证的方法;在概念体系中教学概念以求掌握知识结构与内在联系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概念的教学与学习的丰富的背景.离开这些背景,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论述,是不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

第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所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实践。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数学教学论去研究。如对传统的中、小学数学内容如何评价?对数学教材的现代化如何理解?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数学课程中要不要反映人人都要达到的水平? 如何反映? 如何组织数学课程,是按结构化的方式还是按学习心理规律的过程? 随时代的发展,哪些学科应逐步引进中、小学数学课程中? 新时期的数学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等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应该研究的问题。

第三,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能指导实践,并能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由于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在较高层次上研究数学教育,所以它对教学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四、科学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科学性一般体现在,要符合数学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符合其它学科的一般规律,符合实际。数学教育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是否已被人们所认识,认识的深度如何? 就以教学说,教学的一般规律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是教学原理,根据教学原理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就是教学原则.由于人们认识的深度、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许多种教学原则体系),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不像数学那样,对于同一个问题,虽然方法不同,但正确的结论是唯一的。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却不一样,对于问一个问题,可能有许多种处理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较为理想的结果。这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性的一个特点,客观规律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人们的认识也是无穷尽的,人们的认识总是要受着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某种条件的限制,因而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也是会发展的。

五、教育性

数学教育学始终要员串一条红线,那就是要强烈地体现党和国家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就现阶段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个性而德诸方面部要有所要求.特别能力、态度、个性品德不是知识教育的自然结果,而是有意识培养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论中研究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意志力、想象力、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求在课程设计时,仔细地研究它们的要求,如何安排、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进程中.在教学论中就要研究采用何种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达到要求。

事实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五个特点有其各自的作用。综合性是数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依托,实践性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出发点与归宿,发展性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规律。科学性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要求,教育性是贯串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始终的一条红线。

§ 1.4 数学教学系统剖析

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的构成视为一个系统,系统的要素至少应当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教师、数学教学客体。

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知识信息的接收者、数学教学目的的体现者,还是检验教师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的效果的实践表征。学生情况,如学生智能水平、年龄、性格、健康状况、兴趣、动机、情绪、家庭情况等,是主体这一要素的重要指标参量。我们要求学生明确学习数学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端正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具有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自觉进行学习反馈和控制活动,表现出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能不考虑上述的各指标参量。教师的一切主观努力,只有符合学生各种心理规律和实际状况,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作为数学知识信息的传播者,教师可视为学习的媒体;作为数学教育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获得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信息反馈,依反馈的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时还存在教中有学、教学相长的问题,因此,教师又是知识信息的接收者。一句话:在数学的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数学教学目的能否落实到学生身上,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素质,如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兴趣、动机、性格、情绪等,它们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开展数学教学过程。

数学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然后才是数学教学工作者。要为人师表,就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热爱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甘愿为这项工作做奉献的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要教书育人,就应当以对学生的尊重、热爱、期望为基础,形成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管理;用既看到世界和人类的未来,又不脱离我国国情、历史和具体现实的科学思想去教育学生;就应当努力克服数学教育与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认真细致地对待学生中的各种问题,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先进的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处理问题,坚持向书本、同行、学生学习,改进和完善本职工作。

另一方面,要完成数学教育与教学的任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它包括:数学知识、数学史和数学方法论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统计与教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必须具备比较系统和熟练的并在数学学习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必须具备必要的哲学、美学、逻辑学方面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教师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发送数学知识信息,在系统中发挥主导调控作用。

数学教学客体,即携带数学教学信息的材料。如数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数学课外读物、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具、实验装置、挂图、练习册等。就数学教科书而言,它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和组织,把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思想、方法等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它通过自身的结构,指出了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程度和要求;通过分布和渗透在其中的观点、方法、要求,启示和指导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能力发展和其它非智育的教育.对教材内容最起码的要求是: 教师可运用教学手段加以表述,学生能够接受、理解,而且还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的表述进行转换。

分析了数学教学系统的三个要素,我们可以分析数学教学系统的运行: 这样,教学中的数学知识就由静态变成了动态,知识变成了信息,使三个要素的匹配关系成为可以即时调整的组合,成为动态的系统。这就是数学教学系统的运行情况。

按照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即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以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确定最优化方案的主导思想是: 系统整体效果最佳,整个系统的功能才最佳。

要使教学系统的功能最佳,必须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组合最佳。这就涉及到: 1.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即花费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有效地获取最多的知识信息量。

2.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即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而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3.“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即教师的“启发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与学生的“思考求疑--积极质疑--创造解疑”彼此配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4.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最佳结合。

5.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的最佳结合,即教与学双方相互适应,使每个学生都处于自己的“最佳发展区”。

6.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教学过程,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

7.德育、美育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即寓德育、美育于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很好的培养。

可见,数学教学系统的运行,并非简单的知识信息传输和接收过程,需要我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去剖析和认识它。

§ 1.5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中一门颇具特色的必修课,要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好,需要了解它的研究方法,并努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同样的科学方法去体验、感悟,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正在展开研究并已取得一些成果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应当说还有许多东西有待完善,因此,完整地表述它的研究方法还有困难。这里仅就一些有明显实效的方法作简单介绍。

1、科学实践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要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发展变化,就必须从教学过程的内部去深入进行考察,从研究教学过程发生的各种现象与其它现象的联系入手,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实地的观察、实验或调查),我们称之为科学实践方法。它包括:(1)科学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不加外来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观察数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为总结某一地区或某所学校在数学教学上的先进经验,组织人员深入到该地去听课、录音、录像、摄影等等,并作出评课记录和参加教研组活动的记录,在搜集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其中的特点,提高到理论上去认识。还有为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而采取的追踪观察,包括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中的监控、与学生的交流等等。再有为研究学生中的个体或群体学习数学中某个章节内容时,对整个过程的表现的现场观察,包括他们对数学情境的兴趣程度、疑虑程度,对学习讨论的参与响应程度等方面的观察„„均称之科学观察。

由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因素多,综合作用性强,观察的时间短,难以获取明确的结论;观察的面窄,结论难具代表性;又由于育人过程的长期性,被教育者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要显现出教育者的意图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科学观察具有时间长、范围广的特点。也因此,数学教学观察的报告必须强调指出具体条件、特征现象和完整的数据。否则,可能会给下一步的逻辑推理带来较大的偏差。

对数学过程的研究,采用科学观察,还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原则,即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避免观察中出现主观偏见和谬误。同时,要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原则,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观察事物的全体,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努力避免下结论时有片面性。

(2)科学调查

科学调查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方法。它通过各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了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问题。其目的是: 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调查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取得的成绩,找出经验教训,从中概括出数学教学过程的规律问题来.科学调查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访问、座谈和问卷等方式向熟悉研究对象的当事人甚至第三者了解情况;也可以通过搜集书面材料的途径来了解情况.科学调查一般要经历准备、实施、整理、总结这四个步骤.调查前,明确调查目的、课题,确定调查范围、对象,草拟调查提纲、计划,这是准备;采取各种手段广泛搜集材料,实事求是地记录,包括文字和音像方面的记录材料,这是实施;将调查搜集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鉴别、核实、系统化和条理化,这是整理;根据调查材料进行理论分析后作出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这是总结.(3)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运用人工控制某些变量,建立实验条件,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比如,为研究数学教学中对某一知识单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效果最佳,就可采用实验的方法:在甲班采用“数学情景与提出问题”的实验模式,突出对数学现象的观察思考与提出问题,不涉及该现象是谁发现、谁概括总结出规律的;在乙班采用“背景→思想→阅读→实验→指导”的教学模式,重点介绍科学家数学探究的经历,把概念建立起来之后,通过阅读理解规律,最后,再以实验进行验证。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结论来.2.科学思维方法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以数学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在内)为基础,以此建立起来的理论属于应用理论。其概念和规律一般不与既定科学的相关概念、规律相矛盾。其中,既有依数学本身的特征及数学教学的实际特点,直接建立的,比如“数学学科”、“数学模型”等;也有以此为基础,引申、拓展相关学科的概念、规律之后建立的,如“数学美”、“数学素质”建立概念和总结规律离不开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研究数学教学过程时,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数学理论、物理实验自身的性质不随教师、教材编写者、时间及地点的不同而改变;而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经验则可能因人而异。一时一地成功的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检验其是否符合物理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科学思维中要注意数学知识的客观属性以及数学教学的客观特征。这样,既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更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容易比较高效率地获得适用范围较广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第三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读书笔记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姓名:孙金辉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学号:2130402021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本书是对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由于近年来,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行,但是实施的效果还不是很满意,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随即开始进行新的教育改革。再此主要的是课程改革。下面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立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因此教育和学习是起核心作用的。但是我们存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的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课堂实施基本以教师为中心;课程评价只重视学业成绩等问题。所以本次改革着重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身的问题,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

本次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制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和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总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

二、课程结构

通过对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研究,我们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本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它以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活动探究,为了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其自我、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理念和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它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采用整体观、多元化和过程性的评价理念。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出的美国;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欧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而我们今天提倡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区别在过去旨在培养“理性的人”或“智力的卓越性”等,而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然而我们必须对于实际中存在的关于它的误解进行澄清,首先“研究性学习”应该防止成人专家化倾向,再次“研究性学习”应该防止功能上的过分窄化倾向,最后“研究性学习”应该防止学科化的倾向。

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于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材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地掌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养的物质对象与观念对象。现时代的教材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日本的清水厚实将这些形式概括为:教科书教材、图书教材、视听教材、显示教材和电子教材。另外还有一种从力学论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概括和分类的观点。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确立起“教材系列”的概念和观念。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决不仅仅限于教科书。所谓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教育理念。所以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动机--效果原则、能力--适应原则、练习--适切原则和引导--持续原则。

四、教学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校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是所要做的工作。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它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为了更好的展开教学,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在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加德纳认为面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具有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凑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用正式的评价工具,而是要通过观察学生及他们与同学、朋友谈话和讨论的情况来了解学生。他认为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而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学习的新形式,也确实出现了许多好的学习形式,我们举例如下: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hands--on的活动,hands--on意识是动手活动。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这一教育思想和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它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它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验,而不是死记硬背事实性知识。3.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4.小课题和长作业,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即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这一段时间可以延续几周或者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伸。

五、课程与教材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课程评价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它的发展经历了大约四个时期:测验时期、测评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它们又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从取向的维度看,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纷繁复杂的课程评价归纳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在西方世界正在进行一场称为“评定改革运动”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系列新的评定方式,如“档案袋评定”、“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表现展示评定”等等,形成了一种“表现评定体系”。

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体现的是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发展性课程评价正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最新思想,同时又是针对我国现行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它的评价理念主要包括: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个体的发展。它具有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和积极导向的功能。

六、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如何构建符合决策分享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课程管理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部分将提供给我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制度改革的国际背景和分析的参考框架,尝试阐明国家、地方、学校在三级课程管理中的具体权利与职责,特别是对国家课程管理中的教科书管理以及地方与学校如何在三级课程管理框架内进行各自的课程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七、课程改革与教师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关注的不同,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关注的视角不同会看到学生的多元智力,会看到一个真正的学生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学习机械。新的课程也要求教师对于课程知识进行重现界定,对于课堂情境进行新的组织,通过不断地改变找到适合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合理状态。所以新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要进行创新,也需要教师大胆创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对于本书的思考:

读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本书,看到了改革的宏伟蓝图,看到了改革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为了课程基础教育课程勾勒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朝气的蓝图。下面结合书中内同谈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一、首先谈改革,这本书从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谈论改革的方方面面,可见改革力度之大,当然也可以看书我们存在太多的问题。我认为改革就等同于革命,革命是什么,革命是血的教训,我认为要有切实的好的改革就必须得有“牺牲”,必须的“流血”。国家制订了好的改革方案,但是我们的实施怎么样呢?正如素质教育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应试教育也抓的紧紧实实。我们国家今天的教育现状,我认为必须的解决资源分配问题,因为城乡相差太多。当我看到北京的基础教育投资,在回顾我原来学校的状况,我为之一振,是真正的心在震撼,也使我意识到为什么很多老师宁愿在城市里拿那些“高额的工资”,也不回农村过“舒适的生活”。是他们变了吗,是他们没有建设自己家乡的理想与抱负吗?我认为是现实打败了他们的梦想。但是不得不承认农村教育是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是稳稳当当的为了升学,那我们期待的公平难道只有通过“升学”改变吗?但我们的结果也不是那么理想,因为其实我们的命运改变了,但是我们农村的教育还在如此进行着、反复着,所以改革不是一种政策,而应该是一种意识,当我们人人有了改革的意识那么我们的改革的春风才真正得到来了。

二、谈理论依据,这次改革的理论依据是统整的建构主义,因为建构主义包括: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点、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论系统观,所谓统整就是融合这些建构主义流派的优势,进行合并得出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包括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然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生固有的经验,认为学生进入教室学习不是空着脑子来,而是带着一定的经验而来,所以我们要以他们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面对学生进行教学,从他们已有的经验上面生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还强调情境性,强调情境教学。当然还有学生观、评价等就不一一展开了。我们既然提出来好的理论,理论是什么,理论我认为是灵魂,正如人如果没有了灵魂就会变得呆滞或者说是活死人,那是很可怕。但是理论有了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是主要的,如何正确理解学生,如何制定教学内容等等才是难点,只有把理论付诸实践,用理论知道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才是最佳的方法,而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应该是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当我们所有老师开始正真的思考实际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时候,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就会越来越好。

三、谈“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一种好的学习如何得到实施,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很好的指导,老师是学习过程中的指挥者,只有你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技能与态度,那么才能够创设出好的课堂氛围。目前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而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内容和范围的一种界定,只有教师将其理解并赋予自己的知识,才能够发挥真正的教材的作用。我们不是需要死板的教书匠,要想让学生有创新、有发展、有提升,那么我们就得不断地进行反思,不断问自己的课程是不是合适、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否欠缺,只有自己进步了,学生才可能会进步。正如加德纳说的“教育的起点不是学生有多聪明,而是把学生叫聪明,从哪里把学生叫聪明”。我认为佛赖登塔尔提出的现实教育思想就很好,因为我们最终留下的知识都是必须的,而我们却话很多时间去重复的干一些事情,以使自己掌握那些繁琐的知识,最终也会被我们所遗忘,遗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效果。所以我们要把教学当成一种知识化的过程。

第四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读《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王文明中学 邓小花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学观念”的改变。归根结底意味着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得到转变。“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点我们每一位教师能理解,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到三个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能力更新。通过阅读此书让自己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在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后,更坚定了自己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

何谓“教学设计”,对此概念的涵义远末达成共识。本文暂认为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的经验、特点,从学生知识、能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统筹整合,制订教学方案的技术性活动。当我阅读到此书第二章第二节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发现学习深有感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正如《标准》所强调: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实践中,在“发现学习模式”的操作中,我们应注重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同时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数学教师要给足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垂直》这一课时,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的互相垂直的两条边,用身体的姿势或手势表示互相垂直,用两支笔表示互相垂直。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以上是我阅读此书的点滴体会,而此书的博大精深不是几个月可以理解消化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切实学以致用,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读书笔记

阮美好 @ 2010-1-4 22:43:00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本质》读书体会

一、专题阅读简况

本章通过实例《诗歌可以这样教学》引入,探讨在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当今教育,我们的课程与教学观念、形式等变化的问题,从“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课程层次“”课程与教学的定义“”课程与教学观的演变”等方面分四节阐述,循序渐进地帮助我们清理课程与教学的本质问题。本书编者的研究立足点高,研究视野广,研究落脚点明确,研究意识超前,涵盖面广,言简意赅,不枝不蔓,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本书“学程”的特点,率先垂范地体现了

课程与教学本质。

作为一线教师,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自然是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编者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理论认识、实践体验,对教材内容加以理解,犹如重新经历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有不少地方产生思想的共鸣。

二、阅读收获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因素的种类到主要影响因素,把影响因素逐一梳理,继而逐渐明确,这是影响“课程与教学本质”的的基础与前提。编者既尊重传统研究的成果,但有不局限于传统成果,把研究的视界放于不断变化的改革进程,把科学创新的力量容纳进来,如把“自然环境”纳入“课程与教学影响因素的种类”,把“生态”纳入“课程与教学的主

要影响因素”,让我佩服之至!

长期以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一直孜孜以求地探索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近一两年,“生态”一词逐渐进入我的探索视野,我发现,从以往的“关注教师本位”到“关注学生本位”到全面关注学习环境,是一个走向教育本质的探索过程。“生态”一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生态危机的产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忧虑和不安。世界各国相继成立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组织和召开了相应的国际会议。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为全球所关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上升为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战略。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成为全人类共识的背景下,生态教育应运而生。《21世纪议程》中强调“教育促进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它能提高人们对付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最早探讨的是自然环境的问题,继而拓展到教育等各个社会领域。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旨在充分发挥教育在应对生态危机中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道路。生态的思想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所倡导的“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生态教育”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人境合一”、“互惠共生”的思想。“生态教育”重视“生态场”的构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生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教育”中,师生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而存在的。它所追求和突出的是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教育通过使用各种教育形式和传播媒介,使受教育者清楚地获得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如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个体、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通过生态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氛围,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开始从“生态”教育的角度考虑自身的教学,重新审视与部署学校的校本教研,从“生态”教育理念出发,构建学校生态德育文化网络,确立以专题课例研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开创了学校教育的新局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

第二节“课程层次”,从课程决策层次到课程运行层次,体现了新课程实施的宗旨——集权与分权、统一与多样、标准与特色的平衡,自下而上、分级构建、自主实施。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体现了地方与学校一定程度的课程决策自主权,也体现了“生态”教育的理念。所教课程与所学课程体现了教与学双边互惠共生、和谐发展的关系,这也是“生态教育”的理念。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定义”,从课程的定义和教学的定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又分别从已有的定义到新阐释进行论述,体现了编者的研究思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梳理,进而提出新的定义,如果时间充裕,精选参考文献的相关内容,组织研读,我们的理解会更深刻。联系刚刚完成文献综述作业,我觉得,编者的研究与论述思路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对于“课程的新阐释”,回顾新课程改革的历程,我非常认同编者的观点:“课程实质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课程研究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就是实践形态的全面的教育改革”。对于“教学的已有定义”中的“突出„教‟的含义“”重视„学‟的含义“”强调„教‟与„学‟相统一的含义“”揭示„教学生学‟的含义”这四种不同的指称,我的感受是极其深刻的,可以说,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自己就经历过了这四个探索的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如制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本世纪初,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释放了我的教育视野,使我得以从学生的角度关照教学,挖掘学生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纯生本教育并不符合现有的教育制度与教育形势,学生的学业无法与教师的教分离,于是,我又举行探索教与学有机整合的道路,开展了构建师生交往性的教学模式,我又发现,师生的交往并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的,并不是完全平等的,也不可能完全平等,因为学生毕竟是学习者,他们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本书中,我终于发现了当年冥思苦想而不得其果的答案——“然而历史铸就的„教‟的„上所施‟和„学‟的„下所效‟含义和性质,是抹不去也遮蔽不了的,也是„交往‟无法包含和承载的”!多年思索终于有了答案,我无法形容自己的激动心情!的确如此。那么,教学过程毕竟有交往的充分,虽然不是全部,近几年,我苦苦寻找师生交往的科学合理的方式,逐渐发现,教师的责任在于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当然,学生也是重要的营造者。因此,我注力于教会学生学习,这与十多年前的学法指导不同,更加全面综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系统和方法系统,引导学生弄清楚学习的实质,明明白白地学习。事实证明,我的探索是成功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都大为提高,不少学生升上初中、高中,依然觉得这个学习方法有用。直到读教育硕士,我才弄明白自己不自觉地使用学习理论中建构主义原理,教会了学生各个层次的知

识。这也体现了“生态教育”的理念。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观演变”,分别从“课程观的演变”和“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进行论述,层次分明地阐述了演变的过程,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观念从死板单一走向灵活多样、从狭隘的时空走向时空的开放,从不科学合理走向科学合理、从关注课程与教学到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等分明的特点。总而言之,在创新中前进,在前进中回归教育最本质。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 2011-8-23 20:29:55 | By: 11陈庆来 ] 课程的现代发展

1.从强调学科发展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关注的是学科体系,学科内容,这样的课程就把学生的直接经验排斥在外,关注学习者的经验与体验的宗旨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的核心,这样的课程并不排斥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使学科知识成为学生发展的资源,而不是控制的工具;

2,从强调目标,计划发展到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强调目标,计划的课程忽略了教学过程中许多非预期因素,而当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时,教学过程必然生成许多事先无法预料的创造性的因素,正是这种非预料的创造性因素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强调过程性的课程才能使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科教学中潜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体现,3.从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片面强调课程即学科,目标,计划,必然出现把教材等同于课程,教材控制课程的认识与现象,而强调学生的经验,体验,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必然会把课程作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四个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动态的,具有生长力的课程生态系统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发展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传统的课程观只看重根据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学校里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是显性课程,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对人的发展有着计划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施显性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使两者成为学习课程的有机整体。5.从只强调学科课程到强调学习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已不仅仅来自于学习,老师,如果把学生在校外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所获得的经验与体验称之为校外课程的话,那么,课程改革就不能仅看到学习这个狭小的领域,而应当赋予课程的开放性,以实现学习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互补。新课程特点剖析:1.增补了一些具有时代特此的学习内容,2.关注实践与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人为素养。4.关注知识的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5.关注知识的获得过程,形成对知识的完整感受。6.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7。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了重新定位。

教学发生的必要条件;1.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2.明确学生所学的内容,3.采用易于学生觉知的方式。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By syxxzjf 发表于 2011-5-16近期利用空余时间仔细阅读了刘娟娟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本书,读完之后发现此书站在理论的高度,结合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和前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及一些有效的教学设计,给我们一线教师以指引和启示。虽从教近二十年,但总觉得自己实践得多,总结得少,因为总结提升时总发现自己缺少的是理论支撑,现行教育改革和现在学生的特点,迫切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数学论及相关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我争取从这本书的学习开始,多学习,多体会,促提高,求发展。

这本书基本内容的安排特点:首先根据不同阶段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将教学对象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各阶段儿童学习的能力指标,分析了各阶段教材的特点和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如何确定使用的教学方法。其次,每一个教学阶段编写的内容均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确定的。第三,每一个阶段的四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学习能力指标的了解;教材分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前人优秀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借鉴;教学过程的设计。这部分内容又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任务分析、教学设计思路与方法,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优秀教学设计借鉴及自己来设计这几部分。层次清晰,分析透彻是这本书编排特点,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收获较多,下面就结合各年级学习能力指标、前人优秀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的学习,谈谈本人的收

获。

一、各年级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指标的学习体会

本论著着重根据新课标的相关目标规定以及各年龄段儿童数学学习特点,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方面确定了不同年龄儿童数学学习能力的具体指标,这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分别强调了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学习了本书中的学习能力指标的确定,让我这个长期教高年级的老师对低中年级的各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明确的了解,能正确把握每个知识的教学方向及深度与广度,了解到高年级所学的每一块,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在教学时能更加有效的调控,有效地利用正迁移,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这样就能改掉以前在课堂上总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面面俱到地讲,从而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机会,在今后课堂教学时就能做到精讲,留下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练习,将学生各方面

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一节课。

二、前人优秀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学习收获

本论著中收集了多个先进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给我们一线教师以指导,让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使用更加先进合理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本书中介绍的马芯兰的“迁移——发展”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以及“分层异步集体性”教学模式,这些课堂研究成果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均是在教师正确地引导下,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索认知结果,从而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数学能力。

在推行 “五严”规定之后,我们一线教师都感到现在的数学教学时间明显减少,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那些学困生根本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与其他学生一样的学习任务,成绩明显落后,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或自暴自弃。作为长期任教毕业班的我来说,以前班上出现学困生后,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帮他们逐题讲解,凭着自己的耐心,再利用很多师生的休息时间,终于将这些学生勉强拉入合格的队伍中,可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占用学生艺体课与节假日时间,那么该怎么办呢?我正对这种现象感到担心但不知如何解决时,学习了“分层异步集体性”教学模式,它可谓是现行数学教学的“及时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为了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课标、教材所规定的内容有区别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提高,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体现了《课标》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它能解决以往课堂上的“陪读”现象,学困生由于得到老师直接辅导的时间多了,学习劲头足了,又由于完成任务都是基础性知识,成功的机率就高了,从而培养了他们积极学习的心态。而优等生学习的自主性会不断增强,学习需求更高,发展了他们“再创造”的能力。

三、优秀教学设计的赏析

在这本书中我再一次学习了特级教师张齐华的《认识分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数学学习就是学习‘数学化‟” 这一基本理念而逐层展开,学生借助平均分实物,利用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实现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认识分数;接着借助于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或图形,深刻理解了、,利用一步步设问,将分数意义引向深入;最后学生能根据头脑中的预想做出相应的几分之一,并借助图形独立比较分数的大小。最后应用提升这个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各国国旗、巧克力、黑板报中的几分之一,学生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不断得到提升。尤其令我欣赏的是张齐华老师独到的练习设计和课件设计,如由整数“1”,引导学生估计下面两张纸条中的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一表示,这个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估计结果,谈估计策略,再逐步延伸不仅渗透了几分之一与“1”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估计能力和极限思想,将课本习题处理得如此丰满,真是值得我学习。课堂以一个广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广告中动态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的潜力,不仅巩固了本课的知识,也为学生接下来对分数中单位‘1‟的进一步理解打下了基

础。

本书主编彭小虎在《前言》中说:“教学方法是一个教师综合能力的反映,是一个教师专业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本书中正提供了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满足的三个前提要求,只有认真研读了这本著作,理解了不同学龄阶段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需求,掌握了课标对学习内容的规定以及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即充分理解了编者意图;了解前人在此学习领域中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得失,我们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取

得较高的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作者:徐雄英 教师频道来源:摘抄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11-10-28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是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美国数学教师国家委员会。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是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美国数学教师国家委员会。

《课堂与教学论》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0/12/23 11:16:00 来源: 作者: 点击:209

古人云: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道出了学习的真谛。认真拜读了《课程与教学论》,发现此书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充分反映了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

细细品味此书,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教学过程的本质”一节。书中说到,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表现为三大方面。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首先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闻道在先,因而应担负起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的职责,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绝对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自主的,民主的进行课堂学习,应注重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自我的权利,学生也是主体。其次,教师与学生应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纵观教育史,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学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课堂中的静听者、服从者;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本份是绝对服从儿童的需要,一切围着儿童转。当然我们知道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与学生交互主体地参与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有效的引导、组织、参与,以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

二、教学过程时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这个统一是教学过程本质的又一根本问题。教学认识过程自然必须符合人类一般认识规律,即直观——思维——实践。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陷入两种困境。一种是用成人的认识替代学生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急于把所知的东西灌输给学生,甚至替代学生说出来、做出来。读了此书后,我懂得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认识尽快地过渡到成人的认识做准备。另一种做法是使学生认识的发展流于自发状态,放纵学生认识的发展。这种做法在当前的课改情况下也有发生,以为教学以学生为本,就任由学生,课堂只发散而不集中。学生似一盘散沙,其实教学过程是有其特殊性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授学科的知识,即“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如何教授特定学科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这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内在的整合于教师的认知开结构中,形成教师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素养。

三、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养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所谓教养,是指体现于各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所谓教育,这里指道德教育。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哥们学科知识,总会是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品德管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或机械的模仿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则往往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逐步自主的解决问题,就有可能养成学生独立的、创造性的、友善的实现目标的态度和性格。再次,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会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因此,所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道德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每天所经历的过程。通过品读此书,给我们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中注入了理论的指导,为我们平时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更确定了目标。

第五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2012---2013学第二学期(11数专)《初等数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导论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讨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数学教育研究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第一章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1、《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分学段按哪四个领域展现?

2、《九章算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是什么? 第二章

主要数学教育理论概述

1、弗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对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简述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基本观点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3、波利亚在数学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

领域?

第三章

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视角

1、数学探究学习有什么特点

2、数学学习过程包括哪三个阶段?

3、数学技能的含义是什么?

第四章

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有哪几种?

2、张奠宙教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哪三条

具体的数学教学原则?

3、什么叫讲授法?它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

数学能力及其培养

1、数学的一般能力包含哪几种?

2、简述数学能力的含义。

第六章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史修养

1、数学史教育应遵循哪四个原则?

2、数学思想方法从接受的难易度上可分为哪三个层?

第七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1、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要步骤分哪几步?

2、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无

限生机(三个方面P266)。第八章

数学教育评价

1、数学教学评价的要素有哪些?

2、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

3、数学课的评价由哪三部分组成? 第九章 数学教育实习

1、教育实习成绩评定的考核内容主要有哪几项?

2、简述数学教育实习的任务。第十章 数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

1、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哪些?

2、简述选择论题的策略。

3、简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第十一章 数学教学的实践训练

1、掌握说课的内容和要求,会写说课稿。

2、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会分析教材,会写教案。

(如:

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

二、人教

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4章《一次函数》第一节)

3、会创设问题情境。

下载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经典文献目录及阅读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经典文献目录及阅读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答: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2)从“双基”与“三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称)三力: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曾秉华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并利用定义证明函数是否具有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

    历史文化学院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目录

    历史文化学院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目录要求:凡报考本院硕士研究生,在确定录取后,由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提供一份经典文献目录(见下),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阅读(至少两本......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浙江师范大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孙庆括 工作单位:江西教育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邮箱: QQ:441435300这个专业总结起来,无外乎三种......

    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专业学位硕士) 招生学科、专业、 方向代码及名称 拟招生人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数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98)法 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 ④(498)法......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

    第二次作业: 1、 阐述现代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特点。 答:共同的特点: (1)数学课程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2)数学课程目标面向全体的学生,从精英转向大众。 (3)数......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大全5篇)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自学提纲 1、 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001年1月,教育部在华南师大召开正式启动大会,第八次课程就此拉开,2001年9月全国27个省, 38个国家级实验区起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