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
从企业的形成历史和运行机制看,中国与美国存在很大的不同。由此而产生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方面,差异性更大。以下是几点很显著的差异:
(一)企业文化是一个层面,如果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两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是首当其冲的。我们从霍夫斯坦德的理论来看,中国是权力距离大、集体主义为特点,美国正好相反。这意味着,美国更容易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个性更为张扬;中国则更容易建立一种等级规范的文化氛围,个人要服从集体。所以美国不喜欢集权,它是没有中央银行,美国的每个州都有一个行使央行职能的金融机构;而中国的组织架构则都是金字塔式设计,我们的很多央企的架构都是总部---省--市,甚至细化到县、村。这种民族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企业文化方面,最突出的差别就是美国人的企业更容易建立人性化为主体的文化,而中国的企业则更容易建立规范控制型的文化。
(二)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应用存在差异。美国的企业建设文化,一般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到文化后期,即文化的描述都非常的简单,也很清晰。关键就是怎么去让员工按照公司文化倡导去做。而且美国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每当面临需要变革的时候,他们发现唯有通过文化去引领变革,其他的管理变革才会取得成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则表明,我们往往将精力放在文化建设的前期,比如我们的理念怎么描述才能彰显企业的文化品位、企业个性,而后期文化的应用则是通过培训、宣贯加一般性企业活动就万事大吉。至于企业有意识地通过企业文化的变革去引领企业的管理变革,更是少之又少。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不同。在美国,企业文化从开始形成到逐步的完善调整,基本都是由公司高层带头去做,他们一般将自身定位为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而且他们很少就文化而谈文化,比如确定了文化的调整方向和内涵后,从高层到管理者、员工一般更多地思考我们如何在工作中去做,如何去调整?所以在美国,很少有专门的部门去负责企业文化,他们更多的是全员的参与。每次的文化变革,都会有一个专门的文化临时机构来引领。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所致,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重担,大都落到了政工部门手中。而企业高层则只是过问或者适当关注一下文化建设进程进行。政工部门对文化的理解可能很到位,但由于他们一般缺少经营管理经验,所以在文化与管理的融合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不同。美国的企业往往会自动自发地进行公司文化的建立与调整,这样的出发点,往往是企业感觉到有建设文化的必要,或者认为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需要对自身文化进行变革。因而这种主动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使得美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实效,而不是形式。中国的很多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出发点则各有不同。有的企业认为企业发展的不错,需要进行一下文化的总结,有“盛世修典”的感觉;有的企业则是认为企业面临转型,需要通过文化的引领,促进企业管理的变革,这种类型的企业在中国也不乏其人;有的企业则是因为上级单位要求建立企业文化,而且也有这方面预算,因而进行文化建设。总之,因为中美两国的民族文化差异、企业经营环境不同,造成了两国对企业文化,从认识到应用,再到实施,都有很多差异。同心动力建议中国的企业在正视这些文化差异性的同时,应该将目光放在如何通过企业文化来帮助企业切实提升绩效这一点上更为实际。因为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其间必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文化建设总该物有所值才是
第二篇: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集体,美国文化重个人;中国文化重综合,美国文化重分析: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非言语交际上也各有不同。现在从饮食、戏剧、教育以及婚恋观来浅析一下中美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文化 美国文化 差异
一、从饮食看中美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美国人注重“以人为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美国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美国人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美国以至于西方的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而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民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2.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美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处的气氛。这种饮食方式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而美国的餐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美国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美国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美国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美国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美国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二、从戏剧看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的经济、政治情况不同以及民族习惯、文化意识、艺术传统的区别,中美戏剧在发展中走着不同的历史道路,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美国戏剧和西方戏剧是从古希腊戏剧开始的。同美国戏剧的起源相比,中国戏剧的起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国戏剧也是起源于民间,由于它形式特殊,包括说、唱、念、打等因素,是更为综合的艺术,因而是多源的,寻起“根”来,不像美国戏剧那么“单一”和明确。我们拿中美戏剧的起源作一比较,可以看到它们有若干不同点:第一,美国戏剧起源于祭酒神的颂歌,源头明确;中国戏剧的起源是多源的,比较复杂;第二,美国戏剧的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秘的、幻想的、悲剧性的基因多;中国戏剧的起源,虽也和一定的宗教仪式有关,但俳优的活动,角抵表演等却都是娱人的,主要是现世的人的娱乐性活动,现实的、技艺性的、喜剧性的基因多;第三,美国戏剧是从歌舞演变而来,即由歌舞逐渐演变为故事表演;中国戏剧则是通过它们彼此的汇合、交织来实现。
总的来说,中美戏剧是两种不同特质的戏剧。美国的戏剧是剧作家的剧场,剧本是整个戏剧的灵魂,有了剧本,有了演员,就可以演戏。古希腊的戏剧有对话,有合唱,演出时也需要歌队和乐师,但音乐很简单,戏剧的演出主要是靠演员的姿势和声章来表达情感,展开剧情,所以剧本中的语言因素显得特别重要。中国戏剧是多种艺术因素的结合,包括歌唱、舞蹈、对白、武术等,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是这些艺术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这些艺术因素的结合,必须在各方面都有一定艺术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三、从教育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
以数学教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美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则基本上是“点到为止”,教师一般不要求学生做完教科书上的习题,常常只要求做单数题或双数题。中国基础教育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技巧,美国教育只是让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至于学生今后是否要以数学工程作为事业,则由学生今后自己去选择,学校的教育没有必要强迫学生把那些技术练得“炉火纯青”。
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国教育是普及与精英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当平民还是做“精英”。自己选择走“精英”道路的,需要艰苦奋斗;选择走平民道路的,接受普及教育,平平淡淡、与世无争地接受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识的教学只是点到为止而已。这样的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教育。虽然每个美国人在16岁以前必须接受强制性的教育,但是这种大众化的教育却比较普及,也就是标准比较低,它适合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这是因为中国教育资源匮乏、就业市场受限制以及人文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所以国内的教育只能这样“公平”地实施。中国学生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没有选择的余地,美国学生则不同,选择走“精英”道路的少数人,只要艰苦努力、认真学习,力求“精”“深”,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精英”教育。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没有来自社会、家庭强制的压力,所以有一种愉快的发自内心的动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问题之外,在学业课程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四、从婚恋观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人以工作的成就为重,美国人以家庭为重,这与中美的文化氛围有关。中国社会从古到今一直倡导为集体、为国家牺牲自我,牺牲小家,媒体采访中国名人或大人物,他们常常说事业太忙,有些人甚至一个月或者几个月都没有与自己的家人吃过一吨饭,更有甚者,孩子或配偶或父母生病都没有时间去探望,这样的行为在中国似乎人们都觉得可以理解,挺感动的,甚至觉得高尚,生活中的普通人稍有点事业也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当家人抱怨时,他还会理直气壮的说,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而美国人却以家庭为重,如果哪个人的孩子或爱人生病了,而他的丈夫却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陪在家人身边照顾他们的话,他们(大部分人,不含那些特殊行业的人)是会被人瞧不起的。而且他的家人也不会说出类似这样的话:“我要支持你的事业,所以你去忙吧,我自己照顾自己”。不会,美国人包括小孩都很在乎自己的感受,在乎是否被自己的家人在意和重视,他们把家庭和事业分的很清楚.美国倡导的是 ” EVEN IF YOU ARE RUSHED OFF YOUR FEET, MAKE SURE YOU MAKE TIME FOR FAMILY”.(即使你忙的脚不沾边,也要确信有时间与家人呆在一起.)美国人觉得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只有家人才会不管你成功失败都会陪伴在你的身边,他们觉得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才是最幸福的事.结束语:从饮食、戏剧、教育、婚恋观的区别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中美文化之间的确有很大的差别,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逐步走向世界,各种文化也会相互渗透,所以我们要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接受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已达到更好的交流。参考文献
[1] 吴冰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 邢东 中美文化差异管窥 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 1997[6] 陈
平商务礼仪
中国电影出版社
[3] 邓炎昌,刘润青 语言与文化[M].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罗艳丽 从饮食文化差异透视中美核心价值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
Abstract: Cultural differences, will have different mode of thinking;thinking of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behavior and will be produced in different social relations.The collective weight of Chinese culture, American culture weight individuals;Chinese culture re-synthesis, re-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China and the U.S.have different customs and religious beliefs,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also different.Now from the diet, drama, education, and love and marriag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a and U.S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第三篇: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从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看中美文化差异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早期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儿童总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而家庭教育对儿童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每种都呈现出与其文化相关的特点。以中、美文化影响下的中美家庭教育为例,两者在家庭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都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从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和不同结果等三方面展开对比。同时希望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帮助更多的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教育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家长往往着眼于孩子的未来,他们更注重孩子能否找个好工作,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期望,大多数中国父母认为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为此他们愿意付出所有。基于“知识改变命运”的立场,中国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外只关注他们的智力,希望他们一辈子都在刻苦勤奋的学习。而美国家长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适应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还有,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强调仁爱与服从,他们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发展。恰恰相反,美国孩子拥有更 多自主权,因为美国家庭更加注重公正和自由。2.教育目的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母的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觉得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对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是父母最殷切的希望和矢志不渝努力的方向;而美国家长则更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也就解释了为何每年一度的高考在中国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3.教育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教育观念和目的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国家长对孩子往往实行管束性、干涉性、封闭式教育。如在生活上包办代替,包括鼓励孩子只要好好学习,任何家务都不需要做;在社交上过度保护,生怕孩子“学坏”,不愿意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在学习上过于严厉,中国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唯一标准,所以让孩子们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其他都是在浪费时间。4.教育内容的差异
简单说来,中国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重视读书,偏重智力的开发;而美国家庭则注重素质教育,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二. 产生差异的原因 1.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价值观内敛保守,缺乏冒险精神和创 造意识;而美国是一个历史较短的移民国家,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能够较快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更富有冒险精神。2.经济形势不同
中国人口基数大,就业机会少,压力大,想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很难,而好成绩则是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在美国,就业机会多,美国家长认为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能在社会立足即可。3.社会条件不同
截止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和养老制度还不很完善,许多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中国人的观念认为“养儿防老”,他们也就更希望孩子有个好未来,也能更好地肩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不指望孩子的赡养,只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三. 产生的不同结果
由于教育观念、目的、方式、内容上的不同,中美家庭教育的结果自然也有明显差异。如大多数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能适应社会,面对挑战和挫折;中国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强,人机交往能力弱;而许多美国孩子缺乏赡养父母的责任感;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亲密。四. 建议
根据中国的特殊形势,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中国家庭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 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独立意识,自立能力,合作精神;在中国大力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同时,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有互相借鉴学习、取长补短。
第四篇:中美文化差异感想
中美文化差异感想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的交流上越来越亲切,但两国仍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将这两个典型的代表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从美国教育来看,,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而中国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这会对孩子进行刺激,针对不同人会有不同效果。而中国的虎妈,狼爸,这种压迫式教育有时会让孩子受不了,所以才会爆出学生频频自杀的事件。
中国流传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以人为本,强调集体主义,内部和谐,而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起了决定影响:个人奋斗,自主独立。这种价值观使得每个人都有奋进的念头,而中国早就了追求了平均的胜利.美国人的世袭观念很淡他们愿意白手起家来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所以他们在身后只会留下很小一部分的财产留给孩子,而中国人以信仰为基础的家教,牢不可破的团结以虔诚为动力,所以在死后,尽可能地将财产留给子孙。
中国是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的最大发达国家,中国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而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两个甚至没有交集的国家,在文化上当然有很大的差异,当然,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两个国家在文化上开始互相借鉴彼此有益的一面,来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只有全面了解别国文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将文化传陈下去。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中美文化差异,感受了美国的思想,文化精髓,让我们关注国际动态,引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分析能力,加深理解,提高政治素养。
第五篇: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1] Chang, K.C.,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USA: The Vail-Ballou Press Inc., Binghamton, N.Y., 1997.[2] Feng xueyang.Differences on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Beihua University.2012 [3] Hall.E.T, Beyond Culture.New York: Anchor Books, 1989.[4] Margaret Visor.Evolution, Eccentricities, and Meaning of Table manners.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1.[5] Samovar, 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Hall, E.(1959).The Silent Language.New York: Doubleday.[6] 杜莉,孙俊秀,高海薇.中西饮食文化比较[C].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7]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8] 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p.8.[9] 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p.87.[10] 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差异的一次比较[J].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p.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