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之策(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13:5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产业发展之策(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产业发展之策(本站推荐)》。

第一篇:产业发展之策(本站推荐)

2上述哪些建筑材料与水泥产业有关?如何发展和延伸水泥产业?

广义上讲,以上所有材料的生产应用都与水泥产业有关。但从水泥产业链延伸的角度讲,我个人认为,重点关注的事情应从以下五个层面进行研究。

一是从产业结构层面,在当前产业政策、市场准入、生产许可、行业管理等的严格监控下,各水泥企业应以水泥熟料生产为核心,通过规模集约、品牌提升、市场联动,努力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向上延伸可到与上述建筑材料有关的矿山开采、原材料、可综合利用的工业废渣或矿物掺合料、粗细骨料和再生骨料的生产与精细加工,混凝土外加剂的生产、配制等;向下延伸重点是加快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着力研发水泥基材料和制品,特别是发展可大量消化水泥产能的行业,如预拌砂浆、干粉砂浆、预拌混凝土、特种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水泥混凝土、高性能及多功能的墙体屋面路面材料,新型水泥基保温材料,拼装式预制板柱、箱梁,墙体、屋面部品构件,工业输排水管,建筑管桩、水利水工混凝土、轻质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功能型产品,地铁管片、钢筒预应力混凝土管、大跨度混凝土双T板,高铁无砟轨道板等高端水泥基产品。

二是从产品结构层面,努力提高现有大宗建筑材料产品的档次,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水泥基建筑材料,提高产品质量等级,通过研发和科学使用各种化学外加剂,重点提高建材产品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抗渗性、抗冻融性、抗碳化性、抗化学侵蚀性、抗收缩性、抗碱-集料反应性等。尽快提升特种水泥、高强高性能水泥、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品的产品比重;重点发展42.5级及以上通用水泥、低碱水泥、白水泥、抗盐卤水泥、油井水泥、高标号早强水泥以及满足特定工程需要的高铁轨道板水泥、装饰水泥、抗硫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钙镁铝酸盐水泥、防辐射水泥、抗菌水泥等特种水泥产品。充分利用活性掺合料(工业废渣),减少水泥熟料用量,从而减少水泥行业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CO2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通过磨细和复合技术的科学化管理,充分利用活性掺合料的特性,优化混凝土胶结料的化学组分,将混凝土的服役寿命从现在的50~60年延长到100~150年或者更长时间。开发新型建筑材料产品,丰富水泥基建材产品系列。通过产业政策和行业监管,来压缩和限制低强度等级、低耐久性混凝土生产规模,控制预拌砂浆、干粉砂浆企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的过度竞争。

三是从技术结构层面,要尽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艺装备,在水泥工业、墙体屋面材料生产工业、混凝土制品生产工业,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的应用;提高建材产品生产制造工艺现代化、养护工艺工厂化和环保管理密闭化水平;全面消除现场搅拌混凝土等落后工艺,从中心城区到重点城镇再到成片的乡村,凡有条件的地方都要推广使用预拌砂浆、干粉砂浆、预拌混凝土。大力发展现代混凝土,加快高性能混凝土商品化进程。提升省级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推动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四是从投资结构和组织结构层面,引导资金投向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项目和有利于水泥产业链延伸的高性能混凝土项目,鼓励技改创新和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生产工艺的使用。借国有企业改革之机,推行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新型集团化、规模化企业建设,优化经济和组织结构,发挥国有资本在水泥、新型建材、现代混凝土、砂石资源等领域的主导地位,带动水泥基建筑材料工业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技术进步等各方面的不断提升。

五是从人才知识结构层面,抓好引智工程和既有人才集聚平台的建设,推动包企业、包项目、包课题的重点支持工作,走好“知本”与“资本”结合的道路。加强在岗人员水泥产业链延伸知识培训,在高等院校水泥专业课程中增加相应知识比重,改善新入职职工知识结构,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把水泥工业从业大学生和经过产业链延伸知识培训人数比重提高到一个较高比例,以彻底改变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在清理、淘汰、关停水泥企业,优化产业布局,整合重组并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的同时,做好被清、淘、关企业的技术支持服务,为这些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知识支撑。

第二篇: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应对之策1

三、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与时俱进,认真研究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和培养对象不同,其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也有所不同。成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培养目标,是要能适应新世纪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基础理论好、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以及各类高、中级从业人员。因此,在制定成人教育培养目标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成人教育保驾护航

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成人高等教育立法工作的重要,现在正积极地推进这项工作。当前,我国在成人高等教育立法方面要做的主要事情:一是将成人高等教育立法提上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二是对全体人员进行成人高等教育法制教育,并注意发挥现有的成人高等教育有关法律法规文件的作用;三是积极开展对成人高等教育立法理论的研究并借鉴外国的经验,从理论上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立法予以积极指导。首先,在保证提供最基本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前提下,把决策和管理权放到地方,做到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地方化。针对我国幅员辽阔,边疆与内地、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镇的地区差异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成人高等教育立法应对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成人高等教育提供帮助与便利,使其利用法定的倾斜政策,结合地方特色与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其次,成人高等教育立法应确保国家就业政策的实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企业体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职工下岗已成必然,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国家应从法律上为下岗职工提供应有的再就业教育与培训,使其获得再就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国家就业政策的实施。最后,成人高等教育立法必须明确法律责任,完善执法程序,使其成为必须执行、能够执行的“硬法”,加强其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成人高等教育立法与经济发展同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持久且法律法规应灵活有度、适当修改。

第三篇: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及承接地应对之策

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及承接地应对之策 2013-04-28 进入新世纪以来,珠三角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在向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同时,一部分行业、企业积极到省外寻找投资地和转入地。

一、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一)规模偏小、进度偏慢

据统计,过去3年,珠三角6个产业转出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累计转出企业5983家,这个数字只相当于珠三角港资制造业企业的1/10。截至2011年6月,广州向市外转移的企业只有266家。其中,转入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为136家。佛山与清远、云浮结对共建产业转移园,累计转移项目只有581个。产业转移之所以进度较慢或规模偏小,一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园区等承载平台建设滞后,尤其是产业配套跟不上。二是广东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愿转则转,愿留则留。三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招用工环境并不比珠三角地区有显著比较优势。四是珠三角传统产业多为资金实力不强、融资条件较差的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无法承受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二)企业普遍选择就近转移

珠三角核心区6市产业转移的半径很小,多为就近转入周边市县,普遍在100~300公里的区间(相当于1~3小时的车程)。如,广州-韶关、梅州、阳江、湛江,佛山-清远、云浮,深圳-汕尾、潮州、河源、惠州等。(三)多属自发转移和分散转移

各地进园项目的来源地都很分散,原因在于:一是目前珠三角几乎所有传统产业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研发和设计核心如果不走,整个产业链很难轻易转移,即使转出去也很难形成集聚效应。二是各个承接地招商人员多向派遣,招商方式各异,引资目标区域多样化,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来源结构。三是产业转移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虽然部分转出地政府已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有关市县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但力度远远不够,很多企业只得自觅目的地、自发转移、分散转移。(四)增量转移多于存量转移

产业转移有两种基本路径,即贸易和投资。目前,珠三角传统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是投资转移。据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调研,项目以增量转移项目为主,存量转移、整厂搬迁的不多,特别是大企业整厂搬迁的很少。之所以如此,一是与企业求稳定有关。大多数企业实际上只需要对产能和生产布局、原材料布局、产品市场布局、研发和销售的区域布局进行适当调整,并不需要对整个经营格局进行重大调整。二是与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取向有关。大多数地区都将招商的主攻目标放在科技含量高、投资额大、竞争力强的“高大强”项目上,而这些企业在珠三角“抗压(成本上升压力、要素保障压力)能力”本身就较强,不会轻易整体迁走。

(五)多数企业采取分步转移

通常第一步是将部分组装、分装、加工业务从原地转入某地,这个过程为试探性转移。如果成功,则按原计划实施投资,反之则减少投资甚至停止建设。第二步是将大部分或全部产能从原地转出,总部暂留原地,称为战略性转移。第三步是将销售系统从原地转出,意味着企业总部也基本上转移出去,这个过程为标志性转移。第四步是将研发部门转出原地,至此企业所有资产、设备和人员都被转移,这个过程为整体性转移。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目前多数转移项目倾向于试探性转移,新项目的适应期在项目落地后可能持续数年。这直接导致“进驻项目多、项目成长慢、园区效益差”的现象。(六)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珠三角传统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驱动方式为成本驱动;但转出地的政策诱导、承接地的招商攻势、企业家的情感因素也往往起了很大作用。笔者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调查发现,很多进园项目属于政策诱导型、领导鼓动型、凤归巢型;由于政府高密度的公关,有些企业向外转移未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落户后才发现决策不当。产业转移领域过多的行政介入,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利于资源高效配置。

二、未来发展趋势

(一)转移进程将持续很长时期

珠三角传统产业企业由于大企业数量少,小企业实力弱,处于中间层次、占据主体地位的三类企业最值得关注,即科技含量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型企业,科技含量不高、综合实力不强的中型企业和科技含量较高、综合实力不强的小型企业。目前这三类企业对转移发展多处于观望状态,再加上这三类企业如果能灵活调整经营方式,积极应对经营压力,可能就地转型升级,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不需转移。(二)存量转移将逐步增多

目前,从珠三角输入欠发达地区的多数项目为扩产增资项目,多为企业在异地设立子公司。随着珠三角经营成本持续上升,及企业在新转入地稳固下来,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把存量部分也转走。另外,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普遍增强了自信心,一方面,要下大气力改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求进驻项目增加投资,尽早融入当地。从增量转移向存量转移转变,意味着更多的核心企业将迁离珠三角,从而实现部分产业链的整体外迁。(三)大批企业将向省外转移

据统计,实施“双转移”3年来,珠三角累计转出的企业中有2800多家转到了省外。其主要原因:一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比较优势正在加速弱化,尤其是部分地区要素成本已与珠三角相差无几;二是受用地指标限制,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已经无法接纳更多的项目,部分园区规划用地所剩不多,而调节、追加用地指标十分困难。由于大批项目无法在省内找到接收地,只有转入省外。

(四)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抱团转移

同区域或同行业结伴转移有助于企业在异地克服陌生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困难,增强企业转移的信心。抱团转移,即指有一定地缘关系(互为同乡)或业缘关系(互为同行)的企业结伴向外部某一地区转移,在转入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集中区。(五)产业转移将呈高端化发展趋势 一是将有更多的大型企业转移,带动承接地项目投资额度和科技含量的整体提高。二是珠三角的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亦将在转移过程中出现竞争,有利于承接地提高输入项目的层次。目前,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及广东周边地区对投资项目高端切入、招强选优的思维日渐深入,一些承接地明确提出要从一般性产业承接向战略性产业承接转变,从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转变,项目准入门槛越来越高。

(六)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将日趋激烈

目前,在广东周边,北到衡阳,东北到赣州,西北到永州、南到玉林,形成了一条全国面积最广的半月形、连片状产业承接带,部署了多个省级和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些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区的公路里程多为400~700公里。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交通、物流、电力、城市建设、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培训、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产业支撑条件日臻完善,这些地区的区位优势,尤其是作为珠三角企业西进、北上桥头堡的战略位置日趋凸显。由于多个重量级经济区在珠三角外围兴起和发展,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无疑将日趋激烈。

三、对承接地的若干建议(一)承接产业转移不能急功近利

我国新一轮工业化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全国传统工业品的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这一基本产情行情不会有根本变化,各地区和企业若不避免重复投资,迟早会面临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不会松动,用工、用地、环保、节能等限制因素只会增多。这就要求承接地看清形势,研究产业定位和承接模式。否则,一旦做出错误的产业定位,不仅错失发展战略机遇,而且还会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空间丧失,使本地区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变得被动。(二)创新产业转移方式

目前,珠三角产业转移方式,对于承接地,主要是政府“直接投资办园、直接招商引资”;对于转出地,主要是“退二进

三、腾笼换鸟”;对于企业,主要是“直接投资建厂”或“直接租房生产”,实际上都是走传统的产业转移之路。应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创新产业转移方式,尤其应充分发挥产业界的能动性。比如承接地可发挥行业、龙头企业或国内外投资集团的作用,由他们来负责开发经营;鼓励珠三角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在转入地成立行业投资集团;试探由跨国公司和珠三角的供应商合作在转入地设立生产企业;鼓励和策划科研院所、技术开发公司、专利经营公司等与传统制造业企业合作在转入地设立成果转化应用型生产项目,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三)加强区域合作

产业转移既需要承接地的重视,又需要转出地的支持,既要有“婆家”的好环境、又要有“娘家”的强后盾,企业转移才更有信心,因而在产业转移方面一定要加强区域合作。很多地区最不擅长的就是推动区域合作。有些地区对区域合作有浓厚兴趣,但由于承接地缺乏商业操作意识,停留于区域帮扶的层面,不能提出令人信服、切实可行、互利共赢、持续发展的合作方案,使珠三角地方政府看不出区域合作的价值和长远合作的前景。(四)改进办园思路

一是变独立开发为委托开发,变外行管理为专业管理。欠发达地区搞园区建设,缺资金、更缺人才和缺经验,理念落伍,措施陈旧。因此,可委托珠三角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大型专业市场或龙头企业进行开发建设。目前,珠三角有些专业镇已有意向在异地投资建设工业园区,作为镇域集体经济投资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兼有“飞地经济模式”、“工业地产模式”和“城市经济模式”的特点。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园区。很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是综合性园区。各行业的企业除部分共同需求外,差异性的需求非常多,如物料采购、设备维修、技术攻关、产品交易、产品检测、物流运输、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招聘和培训等。走专业化、特色化办园之路,围绕特定产业的共同需求设计园区开发方案和投资服务方案,有助于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三是精心谋划建设“园中园”。“园中园”模式被很多地区、很多园区验证为一种促进企业抱团转移或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路径,是发展特色经济的有效模式。(五)创新招商引资策略 一是重视信息投放。认真研究如何将本地的经济社会信息、投资信息有效地传播给特定的地区和企业。二是善于借力招商。很多承接地招商能力有限,可借珠三角之力招珠三角之商,委托珠三角的民间组织、大型企业、招商中介乃至科研机构、媒体进行招商。粤商帮派意识较重,凝聚力较强,各承接地在珠三角开展招商尤其要注意这种商业文化。三是提高招商工作层次。欠发达市县在珠三角开展招商往往较难获得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应当提高招商工作的层级,变以市招商、以县招商为以省招商。四是鼓励区域联合招商。单个市县举办招商经贸活动,不仅难以办出规模、办出水平,而且往往相互拆台、引起恶性竞争,应提倡区域内各市县在招商方面加强合作、协调行动。(六)增强项目发展活力

一要聘请专业人士认真考察拟引进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技术含量低、创新动力不足的项目通常很难存活,即使更新了设备和扩大了产能也很难有出路;创新能力较强的项目,其适应性明显比一般项目要强些。二要引入项目竞争机制,引导进园项目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一方面,建立项目激励机制,集中资源和财力重点扶持那些能够更新工艺和设备、提升产能、增强创新能力的项目;另一方面,建立项目淘汰机制,鼓励必要的项目实行资产重组或直接退出。三要狠抓产业配套和项目服务建设,为落户项目在招工、研发、技术咨询、专利申请、融资、培训、人才引进、物流、原材料和辅料(零部件)采购、产品检测、进出口报通关、节能、环保及职工生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切实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减少后顾之忧。

作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叶嘉国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1期

第四篇:青州花木产业30年发展之思考

青州花卉产业30年发展之思考

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以来,至今已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花卉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青州市作为全国最为重要的花卉主产区和花卉集散中心,紧紧抓住开革开放30年花卉产业发展的黄金时间,立足市情,把花卉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坚持三十年“一贯制”,常抓不懈,使花卉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体系逐步增强,产业档次不断提升,花博会展会效果明显,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仙客来之乡”、“中国花卉之乡”。

一、青州花卉业30年发展历程及现状

青州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古“九州”之一,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青州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花卉资源丰富,花卉种植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民间就有养花赏花的传统习惯。改革开放以来,青州花卉业迅速发展壮大,开始由传统花卉业向现代花卉业迈进。回顾青州花卉业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至1989年的十二年时间,为起步阶段。政府抓住农村家庭联产联包责任制改革的重大机遇,积极发动引导,鼓励群众大力发展花卉生产。这一阶段我市的花卉生产主要以农户零散种植、传统培育、集市销售为主,品种单一,规模较小;第二阶段,从1990年至2000年,前后历时十一年,为发展阶段。该阶段以万红花卉有限公司成立和建立青州花卉市场为标志,花卉种植业户越来越多,以转包、转租、反租、联包等多种形式的土地转流开始形成,花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陆续出现了一批花卉专业村、专业户和龙头企业,花卉生产开始由小而散向专业化、由分散种植向集中种植转变;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2006年,共七年时间,为产业化发展阶段。从2001年开始举办花卉博览交易会为标志,以坚持每年举办一届花博会为平台,以打造青州花卉品牌为目标,以打造产业集群为中心,加大扶持和引导,强化组织程度,使全市的花卉形成了生产、科研、销售、流通、服务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到目前,全市花卉生产专业村达到 1

136个,专业户16000多户,花卉栽植面积达到10万多亩,年交易额达到25亿元,花卉业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第四阶段,从2006年以来,以举办第四届山东省花卉博览会和申办筹办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为标志,花卉产业开始向现代花卉业发展阶段,花卉业发展趋向专业化区域化,生产设施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市场分工日趋明确,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青州花卉业的品牌效益越来越突出,被誉为“山东花卉第一县”和“江北花卉第一县(市)”。

二、青州花卉业发展的几点体会

回顾青州花卉业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六点体会:

(一)发展花卉业离不开党的惠民政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一系列对农村发展的支农、便农、惠农政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民自主生产的热情,有力促进了花卉业的快速发展。从青州发展花卉的实践看,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把农民从土地禁锢中解脱出来,使农民有了高度自主权。政府及时加以引导,花卉传统种植开始恢复,为花卉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活力。其次,随着花卉业的发展,土地问题成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使土地向大户集中,向龙头企业集中,有力地促进了花卉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第三,在花卉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难题。为此,我们抓住国家贷款向农、林倾斜的政策,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实行“三户联保”、“五户联保”等惠农信贷措施,有效解决了花卉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从而为花卉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花卉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花卉产业是朝阳产业,在花卉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对于推进花卉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顾我市三十年花卉发展的实践,我们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重点突破的原则,一是抓产业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在花卉业发展的初期,我们就敏锐地察觉到花卉产业的发展潜力,从规划入手注重培育产业,聘请中国社科院、中国林科院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家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规划论证了占地35平方公里的“青州花卉博览园”,规划建设占地4000亩的“青州花卉高科技园”。二是抓基础投入,搞好服务。花卉生产的通水、通电、通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必须由政府来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为花卉业的发展解除后顾之忧。据统计,仅花卉核心园区道路建设,各级政府就累计投入3.6亿元,使花卉园区全部实现了道路网格化。三是抓重点扶持,典型带动。在发展花卉生产的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万红花卉公司等一批大户,重点扶持,使之迅速膨胀,以这些企业活生生的例子带动花卉业户发展。截止到目前,青州市已建成了万红花卉种植园区、桂花盆景栽培基地等六个较大的专业花卉生产区,初步形成了“一片(黄楼镇花卉片区)”、“四区(城区花卉种植区、东高花卉种植区、王坟花卉苗木区、云门山花卉种植区)”的种植格局,年产各种盆花3亿盆,花卉品种有3000多个,使青州花卉生产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花卉产业主产区。

(三)发展花卉业离不开完善的市场体系

市场是生产的导向标,完备的市场硬件、健全的信息和流通体系是发展花卉业的必要前提。青州花卉业发展之初,在抓基地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适时从抓生产转到抓销售上来,把精力转到花卉市场建设上来,从1992年开始建市场,到现在已先后经历了16年,建设了六代累计15万平方米的市场交易大厅。在市场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走多元化投资的路子,一是政府投资。花卉业发展初期,花卉产品以本地消化为主,为满足花卉业的发展需要,由政府投资建设了初期的交易市场。二是政府与从业者合作投资。随着花卉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初期的花卉交易市场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大的花卉产品交易,为此,我们采取了政府和从业者合资方式建花卉市场,既扩大了市场规模,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三是招商投资,多形式并存。近几年通过招引客商投资建设的花卉交易大厅就达到8万多平方米。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青州市建成了占地260亩中国北方花卉交易中心,形成了“十里花街,百户经营,千家营销公司”的格局,成为南花北运,北花南移的集散中心。四是以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为依托,大力培植花卉专业营销队伍。截止到今年十月底,青州已有花卉经纪人已有1200人,专业运输车辆1600余辆,在全国设立了130多处销售点,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市场流通体系日益成熟,初步建成了覆盖面广、批发量大、集散力强的中国北方花卉苗木批发中心。青州市也因此被山东省林业局、山东省花卉协会确定为山东省花卉交易会永久会址,成为全国三大花卉集散地之一。

(四)发展花卉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发展现代花卉业,必须着眼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花卉业的高效益。在花卉发展过程中,我们一是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先后与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目前,已合作研究成功了日光温床扦插育苗、无土栽培杜鹃等60多项技术,其中有5项获国家专利;专门建设了花卉苗木试验基地,成立了山东省仙客来研究所、青州兰花研究所;开发了三大系列260多个花卉苗木新品种,引进培育成功国内外名、优、稀、特花卉苗木品种230多个,推广自动化滴灌、喷灌、二氧化碳气体施肥等花卉苗木生产技术30多项。二是加强科技人才引进。积极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到目前,我市从事花卉苗木生产的大专院校毕业生达1000多人。去年,我们又面向全国招聘了10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花卉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加强对花卉业从业者的素质培训。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20多期,培训人员12000多人次,8000多人次获得“绿色证书”,为花卉苗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发展现代花卉业离不开展会的强势拉动

基地、市场和展会是推动花卉业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为促进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花卉产业影响力,从2001年开始,青州市先后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承办了两届山东省花卉博览会,成功申办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八年时间,青州花博会实现了由县级到国家级的飞跃。通过八届青州花博会和两届山东省花博会的举办,青州花博会先后吸引了国内外5000余家知名花卉企业参展交易,合同交易额39.6亿元,373万人前来参观交易,为青州花卉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了信息及科技交流的平台,提高了青州花卉在国内知名度。

(六)发展花卉业离不开舆论宣传的积极引导

舆论宣传是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前提。积极的舆论宣传,能够让花卉行业更有效、更直接、更广泛地接触广大群众,贴近日常生活。我们在抓花卉产业的过程十分注重发挥舆论的引导推动作用,一是充分利用市内的新闻媒体阵地。开辟了青州花卉旅游频道和报刊花卉专栏,编辑出版了青州花卉系列丛书。保持高强度、高密度的宣传,为花卉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定期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花卉业从业者宣传新政策、新技术、新品种,免费赠送《中国花卉报》等专业报纸报刊。三是积极争取上级各级媒体的大力支持。多年来,国家、省、潍坊市等各级主流媒体和专业报纸报刊一直高度关注支持青州花卉业的发展,对青州花卉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正面的宣传报道,特别是《中国花卉报》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层次的对青州花卉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大力宣传,对促进我市花卉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以筹办举办“七博会”为契机,大力推进现代花卉业发展

(一)坚持错位办会、突出产业的办会指导思想,把“七博会”筹办重心放在发展现代花卉业上。中国花卉博览会是目前中国规格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花事盛会,被誉为中国花卉界的“奥林匹克”,每四年举办一届,已举办了六届,效果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对产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能够在青州举办,是青州百年不遇的机遇,千载难逢的良机,这对于促进青州花卉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坚持立足山东和青州的实际,从申办开始,提出的口号就是“办好一届盛会,壮大一个产业,富裕亿万百姓”,要把“七博会”办成一届农民的花博会。省委、省政府在研究“七博会”筹办工作时明确提出,“要错位办会,突出产业,扩大影响,拉动经济”,这为我们筹办举办“七博会”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在筹办过程中始终坚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这一工作思路和要求,把壮大花卉产业规模、提升花卉产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目标,通过筹办举办“七博会”,进一步做大做强花卉产业,拉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抓好“青州花卉博览园”的规划和实施,打造集花卉生产、科研、销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花卉基地。青州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促进花卉产业发展,规划论证了占地35平方公里的“青州花卉博览园”,从2008年至2020年十三年时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围绕实施这一规划,我们坚持政府投入、经营业户投资、招商引资等多元投资机制加大投入,做好水、电、路、通讯等园区公共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现有种植布局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种植栽培水平,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花卉创新团队建设,促进花卉生产的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打

造江北一流的现代花卉基地。

(三)集中抓好青州花卉开发区建设,打造花卉高科技示范园。为进一步促进青州花卉业发展,提升花卉科技含量,市委、市政府研究成立了青州市花卉开发区,为正科级事业单位,规划面积10000亩,作为青州花卉产业的核心和“硅谷”,参照各类经济开发区的做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把花卉开发区打造成花卉业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招商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外花卉龙头企业,吸引知名花卉龙头企业入驻,带动青州现代花卉业的发展。面向全国招聘优秀科技人才,完善专业服务队伍,为花卉业从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推动现代花卉业发展进程。

(四)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北方花卉交易中心”,打造中国花卉界的“中国义乌小商品城”。在现有的基础上,一是逐步建立起立足山东,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的花卉营销体系,建设现代化的花卉大市场。二是建设花卉物流,打造中国花卉物流中心。加快物流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管理和市场服务,建立花卉物流行业标准,逐步实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有机结合,加强对市场的规范性管理和有效监督。三是努力打造花卉界的“中国义乌小商品城”。整合种苗、花肥、花械、花药等各种市场资源,拓展花卉外延市场,规划建设拍卖市场,逐步形成花卉销售、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花卉交易模式,加快现代花卉市场建设进程。

第五篇:千古之策-兵团发展史

一、兵团的历史与现状 1兵团成立以前简况: ①解放战争胜利和新疆和平解放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奠定军垦事业基础 ③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

2、兵团发展的五个时期 ①兵团初始时期(1954—1957)②兵团事业大发展时期(1958—1966)③兵团事业遭受挫折时期(1966—1975)④兵团撤销时期(农垦总局时期)(1975—1982)⑤兵团恢复和兵团事业振兴时期(1982_至今)82年团场改革以来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83--87)借鉴农村改革经验,推行家庭农场 第二阶段(88--92)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第三阶段(93--00)在团场全面推行承包职工两费自理承包经营及产权制度改革

第四阶段(01--05)出台1+3文件,提出“固定、自主、分配、服务”的改革重点

第五阶段(06—至今)提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出台1+3补充文件,团场改革进入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二、兵团的体制、任务及精神

1、兵团的体制、性质 简单讲,就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具体讲,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党政军合一的领导体制。

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复合性质是由兵团承担的多重任务所决定的。兵团特殊的性质是合一的而不是分离的,其中党是领导核心,企是基础和载体,政和军的职能依附于企这个载体。实践证明,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是完成屯垦戍边任务的最佳组织形式,也是兵团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特点。

2、兵团的特点 ①集中统一的特性 ②权威效率的特性 ③上下贯通的特性 ④劳武结合的特性 ⑤整体负责的特性

3、兵团的任务

兵团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屯垦是经济任务,戍边是政治任务。具体为“三个队”(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担负着四个方面的任务:

①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②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维护新疆稳定、捍卫祖国统一 ④巩固边防

4、兵团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热爱祖国——兵团精神的灵魂 无私奉献——兵团精神的本色 艰苦创业——兵团精神的体现 开拓奋进——兵团精神的追求

兵团精神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业者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在半个世纪的奋斗中,兵团儿女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凝成了兵团精神,成为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值得兵团人永久珍惜、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弘扬和提升兵团精神,着力构建兵团人的核心价值观

弘扬和提升兵团精神,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 弘扬和提升兵团精神,将推进屯垦戍边与构建和谐兵团结合起来

弘扬和提升兵团精神,与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结合起来

弘扬和提升兵团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三、兵团的地位和作用

㈠新疆的特殊性决定了兵团的地位的重要。(江泽民提出看兵团要三个放到)

2003年5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的历史和发展白皮书》

1、新疆的领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 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新疆:古称西域,远古时期公元前2000年以前就有人居住 ②新疆从西汉时期起就建立了归中央管辖的机构。汉宣帝公元前60年就在今轮台县(奇迪尔)建立了西域都护府。③在分裂和割据时期、新疆与祖国内地仍然保持着一体化的格局 ④新疆各族人民近200年反分裂反侵略斗争。

2、新疆的民族问题(特点)

①多民族聚居区;②自治层次多;③民族人口比例高; ④跨界民族成份多

3、新疆的宗教问题

①多宗教并存区;②信教群众众多;③有些民族是全民族信教;④都是外来宗教

4、新疆的能源问题(关系到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生命线)①中国属于资源(油气)不丰富国家 ②中国进口油气量日增,但进口能源渠道狭窄

③新疆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能源替代区(能源资源战略基地)

5、新疆的国防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安全)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 ①美国、西方国家极力遏制中国发展 ②西方势力对中国的包围态势越来越明显 ③新疆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

6、新疆的向西开放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战略)①向西开放是国家战略

②中国与亚欧众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很强

③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

7、新疆反三股势力的斗争问题 ①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活动不断加剧(公开化、长期化、国际化)(例如:七·五事件)②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是一项长期任务。㈡兵团的作用

1、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

2、增强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

3、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 ㈡兵团的作用

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宣传队

四、兵团的发展

1、坚持“致富职工群众,发展壮大兵团”的工作思路

2、认真处理好三种关系

1、屯垦与戍边的关系;

2、市场经济与特殊体制的关系

3、地方与兵团的关系

四、兵团的发展

全面落实国务院07年32号文件,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兵团事业的全面发展。

农牧团场“1+3”文件及补充文件。工交建商企业“1+8”文件。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认真落实兵团工业现场会精神,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大调整和发展方式战略性大转变,以单一的农业发展为主、以水土资源开发为主扩大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没有出路的。

这一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使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到了尽头,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使经济承受能力到了尽头。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实施战略性的大调整大转变,事关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发展全局。

抢抓机遇为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3.29)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5.17---19)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召开(7.5---6)

新疆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全疆掀起抓机遇促发展热潮。面对新形势,只要兵团牢记自己的使命,发挥自己的作用,找准自己的坐标,兵团就一定能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兵团的历史与现状 1兵团成立以前简况:

①解放战争胜利和新疆和平解放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奠定军垦事业基础 ③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

2、兵团发展的五个时期

①兵团初始时期(1954—1957)②兵团事业大发展时期(1958—1966)③兵团事业遭受挫折时期(1966—1975)④兵团撤销时期(农垦总局时期)(1975—1982)⑤兵团恢复和兵团事业振兴时期(1982_至今)82年团场改革以来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83--87)借鉴农村改革经验,推行家庭农场 第二阶段(88--92)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第三阶段(93--00)在团场全面推行承包职工两费自理承包经营及产权制度改革 第四阶段(01--05)出台1+3文件,提出“固定、自主、分配、服务”的改革重点

第五阶段(06—至今)提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出台1+3补充文件,团场改革进入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二、兵团的体制、任务及精神

1、兵团的体制、性质 简单讲,就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具体讲,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党政军合一的领导体制。

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复合性质是由兵团承担的多重任务所决定的。

兵团特殊的性质是合一的而不是分离的,其中党是领导核心,企是基础和载体,政和军的职能依附于企这个载体。实践证明,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是完成屯垦戍边任务的最佳组织形式,也是兵团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特点。

2、兵团的特点 ①集中统一的特性 ②权威效率的特性 ③上下贯通的特性 ④劳武结合的特性 ⑤整体负责的特性

3、兵团的任务

兵团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屯垦是经济任务,戍边是政治任务。具体为“三个队”(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

担负着四个方面的任务:

①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②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维护新疆稳定、捍卫祖国统一

④巩固边防

4、兵团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热爱祖国——兵团精神的灵魂

无私奉献——兵团精神的本色 艰苦创业——兵团精神的体现 开拓奋进——兵团精神的追求

兵团精神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业者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在半个世纪的奋斗中,兵团儿女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凝成了兵团精神,成为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值得兵团人永久珍惜、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弘扬和提升兵团精神,着力构建兵团人的核心价值观

弘扬和提升兵团精神,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 弘扬和提升兵团精神,将推进屯垦戍边与构建和谐兵团结合起来 弘扬和提升兵团精神,与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结合起来 弘扬和提升兵团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三、兵团的地位和作用

㈠新疆的特殊性决定了兵团的地位的重要。(江泽民提出看兵团要三个放到)2003年5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的历史和发展白皮书》

1、新疆的领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 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新疆:古称西域,远古时期公元前2000年以前就有人居住

②新疆从西汉时期起就建立了归中央管辖的机构。汉宣帝公元前60年就在今轮台县(奇迪尔)建立了西域都护府。

③在分裂和割据时期、新疆与祖国内地仍然保持着一体化的格局 ④新疆各族人民近200年反分裂反侵略斗争。

2、新疆的民族问题(特点)

①多民族聚居区;②自治层次多;③民族人口比例高; ④跨界民族成份多

3、新疆的宗教问题

①多宗教并存区;②信教群众众多;③有些民族是全民族信教;④都是外来宗教

4、新疆的能源问题(关系到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生命线)①中国属于资源(油气)不丰富国家

②中国进口油气量日增,但进口能源渠道狭窄

③新疆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能源替代区(能源资源战略基地)

5、新疆的国防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安全)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 ①美国、西方国家极力遏制中国发展

②西方势力对中国的包围态势越来越明显 ③新疆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

6、新疆的向西开放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战略)①向西开放是国家战略

②中国与亚欧众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很强

③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

7、新疆反三股势力的斗争问题

①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活动不断加剧(公开化、长期化、国际化)(例如:七·五事件)

②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是一项长期任务。

㈡兵团的作用

1、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

2、增强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

3、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 ㈡兵团的作用

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宣传队

四、兵团的发展

1、坚持“致富职工群众,发展壮大兵团”的工作思路

2、认真处理好三种关系

1、屯垦与戍边的关系;

2、市场经济与特殊体制的关系

3、地方与兵团的关系

四、兵团的发展

全面落实国务院07年32号文件,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兵团事业的全面发展。农牧团场“1+3”文件及补充文件。工交建商企业“1+8”文件。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

认真落实兵团工业现场会精神,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大调整和发展方式战略性大转变,以单一的农业发展为主、以水土资源开发为主扩大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没有出路的。这一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使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到了尽头,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使经济承受能力到了尽头。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实施战略性的大调整大转变,事关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发展全局。

抢抓机遇为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3.29)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5.17---19)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召开(7.5---6)

新疆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全疆掀起抓机遇促发展热潮。

面对新形势,只要兵团牢记自己的使命,发挥自己的作用,找准自己的坐标,兵团就一定能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员姓名:******* 及格分数:60%

一、单选题(单选题的答案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单击选择你认为正确的选项)下列关于新疆能源问题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

A、中国属于资源(油气)丰富的国家 B、中国进口油气量日增,且进口能源渠道广泛 C、新疆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能源替代区 D、新疆属于资源(油气)丰富的地区 兵团的发展应坚持的工作思路是()

A B C D

A、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 B、认真处理好四种关系 C、认真处理好三种关系 D、致富职工群众,发展壮大兵团

二、多选题(多选题的答案有一个以上是正确的,请单击选择你认为正确的选项)1 下列属于兵团发展的五个时期的是()

A B C D

A、1954—1957 B、1958—1976 C、1966—1975 D、1969至今 2 兵团的作用有()

A B C D

A、建设大军 B、中流砥柱 C、铜墙铁壁 D、天山丰碑

三、判断题 新疆从西汉时期起就建立了归中央管辖的机构。汉宣帝公元前60年就在今轮台县(奇迪尔)建立了西域都护府。()

A B

A B

A.正确 B.错误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

A.正确 B.错误

下载产业发展之策(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产业发展之策(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执行难破解之策(二)

    以对执行权严格管理为前提 执行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民法院内部的执行不规范所导致,我们提出基本解决执行难,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对执行权的严格管理,将执行权关进“铁......

    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之策

    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之策 ■专家建言 ■何德旭刘海虹王朝阳 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它既包括银行、证券、保......

    浅谈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应对之策5篇

    浅谈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和应对之策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有将近9亿,广阔的农村和农民构成了农村金融的巨大市场。农村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农村的经济发展缓......

    产业发展报告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一、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7年,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增长。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全......

    乡镇产业发展

    长丰片区人大代表小组联组活动发言材料 (胡茂开) 2012年8月8日 尊敬的简主席、各位代表: 你们在百忙之中莅临长丰片区人大代表小组联组活动,是对长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重......

    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1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自主创新,把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

    休闲产业发展[★]

    休闲产业发展 1. 2. 3. 4. 休闲产业的概念界定 休闲产业体系 休闲产业分类 相关理论:休闲理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 经济学、空间经济学(......

    新能源产业发展

    (1)新能源产业 【产业发展前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能源需求有着很大的增长空间。为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同时也为了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