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穿梭在光荣与耻辱之间
穿梭在光荣与耻辱之间
——观马江海战纪念馆有感 刹那间,一发发炮弹呼啸着划破长空,马江波涛汹涌,“扬武”号破浪前行,大炮发出愤怒的吼声„„126年前那场悲壮的马江海战又浮现在眼前:法方孤拔还是趁落潮的有利时机,指挥法舰突然袭击福建水师。我仿佛看到高腾云、吕翰、陈英、许寿山、林森林、叶琛等清军将领官兵脸上的愤怒和不甘,和法军对峙月余,底下许多官兵请战,但面对着“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也斩”的命令,大家都无可奈何。高腾云他们终于等来了朝廷的旨意,但上面只有十六个字:“彼若不动,我亦不发。保护船厂,固守待援”。圣旨上最后“固守待援”四个字让高腾云产生了些许遐想,也许朝廷会调派其他水师前来支援吧,不过看到近在咫尺的法舰,高远征心中悲哀地想:还来得及吗?
此时福建水师与法国舰队的军舰数对比是11:10,看上去福建水师似乎比法军多出一舰,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法军的10艘军舰中,不仅有4600吨级的铁甲舰“凯旋”号,还有3500吨级的巡洋舰“杜居土路因”号,其它还有“费勒斯”、“德斯丹”两艘2200吨级的巡洋舰,孤拔的旗舰“窝尔达”号也有1300多吨的排水量,法军总吨位达到了1万5千多吨,火炮数达到了77门,而且法军还有最先进的机关炮和鱼雷艇。反观福建水师,11艘军舰中,有两艘是运输舰,其他堪与法军交手的只有“济安”、“飞云”、“伏波”三艘千吨级的炮舰和“扬武”这唯一一艘巡洋舰。其他像“福星”、“福胜”、“建胜”等舰全部都是两百多吨的蚊子船,根本不堪一击。总吨位只有9千多吨,还不到法军的三分之二,就算最大的“扬武”号也不过1500多吨的排水量,不要说与“凯旋”号对抗了,就是“费勒斯”和“德斯丹”估计也能击沉它。高腾云等清军官兵知道面对着装备胜于自己,又占据着有利时机等“决定性战略优势”的法国舰队,这场仗没得打了。然而福建水师却是退无可退,背后就是马尾船厂,若是马尾船厂被毁,大清国的造船业至少要倒退十年,洋务派经营了十几年的福建水师将覆灭,洋务派“师夷技以制夷”的幻梦就被打破。
虽然处于绝对的弱势,但中华民族从没有因为外敌的强大而屈服过,“扬武”作为旗舰用它的炮声作出了回答。虽然数次命中二舰,但“扬武”150磅的前六角膛钢炮根本连“杜居土路因”号的装甲也打不破,更不要说“凯旋”号那厚达153mm的装甲了。而二舰侧弦的速射炮则不断敲击着“扬武”舰,数次命中后,“扬武”舰燃起了大火。冒着大火指挥着舰上的士兵向法舰开炮的张成辫子都被烧着了,这时他就觉得脚下一阵剧烈的晃动,他整个人被抛了起来,一头栽入江水中。“扬武”舰被鱼雷射中了,是法国46号鱼雷艇的杰作。“扬武”侧弦那个被炸开的的大窟窿让江水倒灌而入,不一会,“扬武”舰就倾斜了。扭曲着身体,“扬武”舰依然射出一炮又一炮,直到火炮因为炮膛过热而爆炸,舰上的士兵多半被爆炸和烈火给湮没,他们本可以放下舢板逃生的。在沉没的最后一刻,一名水兵爬上主桅顶挂出龙旗,表示“舰虽亡、旗还在”,最后“扬武”舰和舰上的官兵一起共同殉国。
看到“扬武”沉没,陈英目眙欲裂,他屹立福星号的驾驶台上,看着江面炮声隆隆,血肉横飞,对身后的水兵说:“此吾等报国日矣!吾舰与炮俱小,非深入不及敌舰。尔等愿与我共生死否?”舰上的水兵轰然应诺:“愿效死命。” 陈英仰天长笑道:“大丈夫食君之禄,宜以死报,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说着亲自驾驶福星号向法军阵中的窝尔达号冲去。可惜“福星”只是一艘200多吨的蚊子船,根本挡不住“杜居土路因”一炮,很快就被击沉。
跟随“福星”之后冲向敌舰的“福胜”、“建胜”两舰是蚊子船,仅在舰首装备有一尊不能转动的前膛阿姆斯特朗16吨大炮,火力很弱,而且马力小、笨重迟缓,无法靠近援救“福星”,只能远距离射击法舰。“建胜”开炮击中孤拔旗舰,轻伤其舰首。敌舰以重炮还击,“建胜”多处中炮,管带林森林阵亡,由游击吕翰继续指挥作战。开战后,吕翰短衣仗剑,督率“福胜”、“建胜”两舰迎击敌舰,面部中弹,稍事包扎又继续指挥。“建胜”迫近敌舰时被击沉,吕翰中炮牺牲,年仅32岁。管带叶琛指挥的“福胜”舰开战后尾部中炮起火,但仍坚持不退。叶琛战斗中面部受重伤,忍痛督炮连中敌舰,最后饮弹身亡,“福胜”舰亦被击沉。
永保”和“琛航”两艘运输舰毫不示弱,开足马力撞击敌舰,相继被击沉,舰上官兵全部殉难。法国“凯旋”号装甲巡洋舰罗星塔下游方向,船政的3艘炮舰“振威”、“飞云”和“济安”与3艘法国军舰对峙。海战开始后,“振威”舰最快做出反应,立即发炮轰击附近的法舰“德斯丹” 号。“振威”管带许寿山,今砍断锚链应战,迅速反击,并冒着炮火登上望台指挥。与“振威”同泊的“飞云”、“济安”两舰,还没有来得及启锚就中炮起火,很快沉没。法军集中3艘军舰的火力攻击顽强抵抗的“振威”舰。“振威”舰船身多处中弹,遭到重创,轮叶被击毁。最后关头,“振威”号开足马力向法舰“德斯丹”号冲去,意欲同归于尽。法舰“费勒斯”号急忙以侧舷炮拦击。“振威”舰锅炉中炮爆炸,船身开始下沉。许寿山仍继续指挥顽强奋战。外国的目击者描述说:“这位管驾具有独特的英雄气概,其高贵的抗战自在人的意料中;他留着一尊实弹的炮等待最后一著。当他被打得百孔千疮的船身最后额斜下沉时,他乃拉开引绳从不幸的振威发出嘶嘶而鸣仇深如海的炮弹”,重创敌舰长和两名法国士兵。这位目击者惊叹,“这一事件在世界最古老的海军纪录上均无先例”。32岁的许寿山与大副梁祖勋被敌舰机关炮击中,壮烈牺牲。
虽然福建水师的海军将士们舍死忘生,前赴后继,但是第一支在洋务运动中生成萌芽的海军,在自己的国度,在自己的家里,被法国侵略者全军覆没。
青山有幸埋忠骨,当我站在马限山东南麓的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我以你们为荣,你们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虽然你们沉尸马江,未能保住马尾船厂,但是我仍被你们你们不惧侵略者的豪气所折服,为你们为国捐躯的精神所感动。但是,我不禁抚碑沉思:七百九十六位英雄豪杰,你们本来可以建功立业拥有自己美好的家园,却因何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虽然水师官兵海战经验不足,虽然装备不如法军,但是我们在自己家里作战,士气,武装民众数量超过法军,而且我军的岸上火力不弱,本不应该打败仗的,而且后来把法国舰队赶出国门的史实也证明了这是一场不应该输的战争,可恨清政府的昏庸迂腐,妥协求和,军政官僚落后保守,玩忽职守,贻误战机,指
挥上优柔寡断,杂乱无章,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国耻和中华海军的军耻。
我恨,我怒,我哀,我耻。我恨侵略者的残暴行为,我怒清政府的昏庸无能,我哀掉埋骨于此的796位英烈,我耻上层统治阶级畏葸投降的行径。
马限山炮台的德国克虏伯重炮,英姿飒爽,窥视着整个马尾港区,炮台重地,岂容他人窥探,然而这里不但窥探了,还堂而皇之的建了领事分馆,这看似小事的一座英国领事分馆,却道出了那个时代的无知。或许那不是无知,更多的是无奈。耻辱!奇耻大辱!
船政文化博物馆前的水上飞机模型振翅欲飞,它是巴玉藻创办海军飞潜学校和飞机工程处,并在这里造出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他们所达到的高度,即使百年之后,仍然让我们仰望。
遨游在马江海战纪念馆以“船政工业与科技”为主题第四层。看着船政轮机车间景观造型,制作展示船政造船成果之船模,以及船政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科技成果介绍。回想着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的情景,我感到自豪。船政学堂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他们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他们直面强敌,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疆场上浴血奋战,慷慨捐躯。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爱国志士第一次让世界了解了福州人的骨气、智慧和力量。
但是即使如此,马江海战还是败了,因为前线将领的昏庸无能,.张佩纶等人明知敌人有“密据要害先发制人”的图谋,却借口“不敢事先张皇”,不作认真的应敌准备,甚至将舰上的炮弹也控制起来。张佩纶,何如璋都是不懂军事,只知道奉承李鸿章的昏庸官僚.在他们的指挥下,即使中国军队拥有更先进的武器装备,也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看到这我羞愧难当,我以一个主权国家的军港,竟然听任交战国的炮舰自由出入达1月之久为耻,更以张佩纶、何如璋的行为为耻。以堂堂大清帝国就这样被人任意拿捏为耻。
最让人心痛的是马江海战过后,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逐渐被清政府所放弃。洋务运动十几年的经营逐渐破灭。中国海军由“学习技术自主建造为主,购买外国武器为辅”的强军政策转变为“购买设备为主,自主建造为辅”的建军方针。一条本可以拯救清朝海防的强军路线就这样被摒弃,过分依靠外国军备的清军很快就在十年后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尝到苦果:军舰设备先进的北洋水师一样败给日本海军,又是因为清政府的消极避战让北洋水师折戟东海。
当今社会,父母的溺爱让这一代孩子忘记了责任与天职,在一个男人越来越像女人,女人越来越像男人的社会里,青少年失去了马江海战诸战士的阳刚之气。他们能否面对国际上各种反华势力暗流涌动得挑战?不禁让人感到担忧。
对此我有几个建议: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图强自立科教兴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勿忘国耻;学习先进文化思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从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加强学生军事训练,强化国民体质;关注国际形,势时刻警惕反华势力反扑,以防重蹈马江之覆辙。
马江海战的失败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我们应该牢记这个血的教训.勿忘国耻,图强自立,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的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126年过去了,闽江水依旧从马江入海,罗星塔依旧耸立在罗星山上,见证着那段屈辱的历史,见证着几代中华儿女的富国强军的梦想,见证着我海军的崛起!
犯我中华者,虽死必诛之,向马江海战796位英烈致敬!
2010年6月6日
第二篇:光荣·耻辱——名人名言
1、不要借别人的高贵来自豪。——[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
2、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
3、让别人来称赞比自己称赞好。——[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4、承认贫困并不是可耻的。相反,不为改变贫困而努力才是确实可耻的。——修昔底德
5、只因忘宠辱,到此不伤神。——惠严
6、谁追悔而不知道羞耻,他就得永远追悔。——[德]席勒《唐·卡洛斯》
7、人有羞耻心——就会更聪明。——[苏]叶夫图申科《来吧,毛头小伙子们!》
8、性清者荣,性浊者辱。——左芬
9、心出是非外,迹辞荣辱中。——许浑
10、贫莫贫于不闻道,贱莫贱于不知耻。——李西沤:《药言剩稿》
11、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贾谊:《新语·本行》
12、辱,莫大于不耻。——《文中子.关朗》
13、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道德经》
14、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刘向:《说苑.立节》
15、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范晔:《后汉书.荀悦列传》
16、名誉是人生的第二生命。——格拉蒂
17、金钱诚可贵,荣誉价更高。——普卜利利乌斯.绪懦斯:《警句》
18、履行诺言是名誉的保证。——法国谚语
19、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可说是奇耻大辱。——西塞罗:《致友人书》
20、哪里有懦怯,哪里就有耻辱。——罗马尼亚谚语
21、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魏征
22、避开耻辱,但别去追求荣耀,没有什么东西的代价比荣耀的代价更大。——西德尼·史密斯
23、对于光荣的企求,和生物所同具的保全生命的本能,其间并无区别。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孟德斯鸠
24、凡真心希冀起初而永久的光荣者,不介意暂时的光荣。——纪德
25、光荣常常不是沿着闪光的道路走来的,有时通过遥远的世俗的小路才能够得到它。——达·芬奇
26、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孟德斯鸠
27、好胜者必争,贪勇者必辱。——林逋
28、美名胜过大财,恩宠强如金银。——佚名
29、贫困不是耻辱,羞于贫困才是耻辱。——托·富勒
30、屈服在权威的前面是一种耻辱。——佚名
31、死是可怕的。耻辱的生命是尤其可恼的。——莎士比亚
32、最可耻的,却是那些袭父祖的余荫,不知绍述先知,一味妄自尊大的人。最好的光荣应该来自我们自己的行动,而不是倚恃家门。——莎士比亚
33、尊于位而无德者黜,富于财而无义者刑。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陆贾
34、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佚名
35、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王聘珍
36、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荀子
37、见辱于市人,越夕而忘;见羞于君子,累世不泯。——钱琦
38、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安从生哉!——孔子
39、名人对生命的依恋程度不同,所以对于光荣的敏感程度也不一致。——孟德斯鸠
40、如果你打算谋求一已的幸福,你就不要为扬名显迹最大的光荣并不在于从来不摔跤,而在于每次摔倒后都爬起来。——哥尔德斯密斯
第三篇:一线教师教学论文:穿梭在方法和策略之间
一线教师教学论文:穿梭在方法和策略之间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探讨中,一线教师已经明确;策略≠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不同于遗忘的教学,不同于遗忘的应用题教学。可在实际教学时,让老师们最头疼的就是寻找把握方法和策略教学的平衡点,处理不好,要么成为一类问题的训练课,无策略味;要么成为“飘”的课堂,学生了解了这个策略,但缺少具体方法的指导,到了独立解决问题时又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倒过来推想属于技术性策略,是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更将这个矛盾凸显出来。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穿梭在方法和策略之间的过程及思考。
思考一:例题该不该调换 方案一:
1.出示例题2,研究一个量的变化如何倒推,学会整理信息,列式计算。
2.反思解题过程,初步感悟倒推的策略。
3.出示例题1,研究两个量的变化如何倒推,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列式计算。
4.比较两道例题的思考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感到倒推的策略和不同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方案二:
1.出示例题1,探究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在一次变化中激活倒推的策略。
2.出示例题2,探究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在两次变化中感悟倒推的策略。
3.比较两道例题的思考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反思中生成倒推的策略。
比较两个例题,很多教者认为例题2更能突显倒推的特别之处,而将其作为第一个例题来教。但本人实际教学效果显示:方案一更侧重于解题思路的训练,而不是策略的教学,学生留下的痕迹是解题思路的定势而不是策略意识的形成。
观点:“策略味”应是教学的主线,用检验激活策略。由于这是教材开辟出的独立的单元让学生了解策略,所以我们在教学时的主线应该是策略,而不是一类题目的解答和训练。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学设计的主线应应该是激活策略——感悟策略——生成策略——提升策略,而不是对一个类型题目的解答。例题1的设计主要是唤醒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感悟,将蕴藏在学生潜意识中的策略激活。而例题2主要是让学生感悟倒推的策略,如何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
倒推的丰富内涵蕴藏于具体情境,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才能亲身经历如何把现实问题提炼、转化为教学问
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全面理解倒退策略的内涵。在处理例题1时,我为学生创造了操作的机会,用“小军和小明共有12张画片,小军送给小明3张后,他们两人同样多,原来小军和小明各有多少张画?”替换了例题1,并提供了若干画片让学生操作讲解,紧追的问题是:从哪里开始想的?用你的方式讲给大家听。有了学具和学生的操作和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要从两人现在画片一样多想起,要将拿来的还回去,送出去的拿回来,再用列表的方式回顾解题的过程,从现在想起的意识自然明晰。效果远远超过用课件演示两个杯子里倒果汁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列表整理中清晰了解题思路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最重要的是,操作过程激活了学生潜意识中的倒推策略。
思考二:整理信息与反思感悟孰轻孰重
随着倒推的策略“浮出水面”,例题2所承担的任务也很清晰:抓住整理信息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适合用倒推的策略解决的这类实际问题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倒推的基本方法。几次试教发现,有的学生不会整理信息,他们只会将信息摘录下来,有的不愿意整理信息,直接写算式。有老师认为:用符号理事量的变化过程后学生自然清晰解题思路,无需强调如何倒推,由此教会学生整理信息是重要的一环,若不会解题,又如何反思感悟?
观点:反思是感悟策略的重要途径,用设计点化策略。由于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题目会显现差异:有的读题后就能正确列式,有的需要在整理信息后才会发现数量是如何变化,有的理解题意需要帮助,整理信息还不知如何入手。这差异的显现为策略的形成增加了难度,但我们不能放弃策略意识的培养,束缚于一种方法,而是寻找适合学生的起点来设计教学,让学生充分经历倒推的过程,让整理信息成为解题手段,让策略逐渐成为一种需要。
如倒推的注意点和关键的强调,并不能由教师告诉学生,而是设计活动让学生感悟,去体验,然后在交流中形成对倒推的意识。“小军有一些画片,她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试教中发现学生很容易理解为25??+1=51(张)。错误的原因一是变化的顺序颠倒了,二是对于多1张认为先搁在旁边,多出来的,然后再加起来。我将错就错,设计成辨析题,让学生选择25??+1=51(张)、(25+1)??=52(张)哪种列式对。学生的争论产生一种需要,有的学生画线段图,有的学生整理信息(整理信息已经成为需要,教师在适当点拨,提醒学生用符号或线段表示即可,而不必将整理信息占去了形成策略意识的重心),用自己的方式阐述对问题的理解,理解越辨越明,学生在争论中、思辨中感悟倒推时变化方式和顺序
对结果的影响。
第四篇:中国农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中国农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编者按:今年春节后,媒体上刊发了不少回乡见闻、回乡散记等,颇受追捧,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潮之下,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受关注度。编者特约此文,与读者分享一位“三农”问题研究者对中国农民的某些观察角度。
需要从多个角度着眼,才能更好地把握真实的农民群体形象。
我国外出农民工大约有2.7亿,这些农民工都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
我国的农民比起城里人更加嵌入于“理性不及”的传统与文化当中。
总而言之,现代中国农民所展示的积极和消极两面形象,与其他阶层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一)我国还处在政府与市场转型阶段。政府正从管治朝着治理转型,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朝着市场经济转型。与此相应,我国的农业正从小农经济朝着现代农业转型,我国的农民则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均处在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型。
在国人当中,看高农民者有之,看低农民者也有之。不过,看低者的人数要远远多于看高者。我国农民总体上处于被歧视的地位,这一点可以从农民工的处境中看出。一是经济方面,比如工资福利待遇差;二是社会方面,比如有些地方农民工子弟往往不让进当地普通学校,只能上子弟学校,甚至还出现过强行关闭子弟学校,同时又不安排农民工子弟进当地学校的事情。又如公交车上的一些乘务员可能对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动辄横眉冷对;三是政治方面,比如人大代表 1 和政协委员中的农民代表比重偏低,农民缺乏自己的利益代表组织;四是政策方面,比如迄今为止我国仍然存在城乡户籍隔离制度,尽管当前各地在引入居住证制度。
其实要看准农民群体的形象特点并不容易。与我们看待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记者编辑和工人一样,我们对农民群体不能一概而论。正如哲学家波普尔所言,一个人不能绝对把握真理,但可接近真理,其方式是试错。这意味着,我们只能尽可能通过试错的方式日渐更为准确地去把握农民群体的形象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描述农民群体这样一个职业群体的时候,往往采取先入为主、一概而论的态度。需要从多个角度着眼,才能更好地把握真实的农民群体形象。
(二)现代中国农民这一职业有些特殊性,它集众多职能于一身。在某种程度上,农民既是企业家,又是经理人;既是老板,也是打工仔;既是技术员,又是庄稼汉;既是地主,也是佃农。
对农民的地主-佃农身份,国人可能容易犯迷糊。根据宪法,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怎么会变成“地主”了呢?这是因为集体是有边界的,由其成员农民组成,农村土地虽然归集体成员共有,但毕竟集体成员人人有份。但是,农民怎么又变成佃农了呢?这是因为农村集体所有的农地又依法承包给了农民,这样农民等于佃租了农地。
我国是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工”的重要性实际上排在“农”之前。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现在,我国都是推行赶超战略,“三农”虽然被重视,但实际上城市地区和工业化更被重视。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通过人民公社制度、户籍控制政策和统购统销等政策措施,长期压低对农业生产要素的回报,把由此挤压出来的农业剩余转移到城市地区,用于推进工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于1984年基本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并到1992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城乡户籍隔离政策一直延续到今天,近年来才有较大松动。1998年以来我国各地政府大兴土地财政,迄今为止仍以无补偿或低补偿方式大量征收农民土地。
过去十几年里,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则是史无前例。连续十二次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均锁定“三农”,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政府的实际政策仍然朝着城市倾斜,比如城乡户籍隔离政策毕竟还没有完全撤除,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也有待提升,还没有完全基于公平市场交易价格实行补偿。
当代中国企业家会对传统中国所遵循的“士农工商”等级秩序感到天然的反感。毕竟“商”在这一等级秩序中排在末位,这与现代人的观念大相径庭。到了现代,企业家的地位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升。改革开放的一大成就,就是企业家阶层的重新出现。多少人都想成为企业家,都以成为企业家为荣,这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学家熊彼特甚至说过,在经济和社会的金字塔中,企业家应该占据塔尖位置。
很多国人认为农民守旧、保守、目光短浅、不思进取。这不符合我们对农民群体的就近观察。我们一般很难把农民和企业家这两个群体扯在一起,但中国的情况是:农民与企业家有着巨大的交集。我国外出农民工大约有2.7亿人,这些农民工都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愿意冒风险背井离乡去打工谋生。这么多农民工背后有着大量的留守老人、妇女或儿童在支持他们。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出现大量乡镇企业,成为经济的半壁江山。这些乡镇企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中,大量是农民企业家,像希望集团的刘永好、万向集团鲁冠球和华西集团吴仁宝。
(三)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其实都或多或少嵌入于习惯与传统当中。其实“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以及“温良恭俭让”这些行为规范,在任何文明体中都可以发现,只是存在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也可能不同。而在我国,反而是在农民当中更能发现这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并不奇怪,因为我国的多数村庄虽然已经脱离了封闭的传统村庄的范畴,介于半封闭社群与开放社群之间,但农民比城里人更为嵌入于传统。试图回到过去很难,很多现代化派人士可能也不屑于回归传统。社会学家将我国农村发生的这种现象称为传统的“断裂”。这种“断裂”差不多发端于阎锡山于民国之初在山西大搞“村本政治”,从那时起,权力开始直接介入村治,其后一发不可收拾。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重视对农村的外部正式制度供给,所谓“破四旧”、“文革”、村级民主,其实都属于此类,其结果就是传统的“断裂”。社会学家 陆学艺警告中国可能走向“社会结构的断裂”。著名人类学家、耶鲁大学教授萧凤霞女士曾经说过,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村庄已经消失,而且一旦消失,就难以复原。不过,部分传统已经内化在农民的言行中,世代相袭,父母言传身教,必然在子女身上留下一些烙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将传统和文明视为一种自发秩序,属于“人的行动而非人为设计的产物”,是一种演化秩序。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它是“理性不及”(non-rational)的,不服务于单个人的特定目的,不是由单个人的理性所创制,不为单个人所完全把握、影响或者操纵。它是很多人互动的结果,又为很多人接受,体现在很多人的行为当中。这种高频度行为所体现的特征,又被瑞典社会学家伯恩斯称为“文化”。这种文化或者传统里面,有着大量的自然法和习惯法因素,也难免有着一些与个人自由不兼容的成分。在古代的“礼”中,就包含了大量的自然法和习惯法因素。孔子在2500多年前“述而不作”,其弟子将其言行编入《论语》,其中大量内容属于孔子对当时存在的自然法和习惯法规范的提炼和总结,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国的农民比起城里人更加嵌入于这种“理性不及”的传统与文化当中。中国文化区分大传统和小传统,其中儒家文化属于大传统,而民间信仰或者农民的日常生活文化被称为小传统。比如很多农民会祭拜财神爷,在农闲时节或节日期间往往打麻将,这种财神文化和麻将文化均属于小传统。儒家的某些传统对经济发展有利,比如反对官员经商,重视教育。但是,如果要说中国农民旺盛的企业家精神从何 而来,则需要更多归因到上述小传统。生活条件的恶劣与生活压力较大,助长了这种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和发挥。温州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当地农民在古时候就需要依赖海洋和经商生存。那里在宋朝时居然出现功利主义色彩浓重的永嘉学派。在改革开放之前,温州农民就闹过分田到户。改革开放之后,温州的商业文化迸发出力量,在发展实业方面找到了着力点。
(四)很多学者往往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去忖度农民的心态与行为,纠结于农民是否属于“理性农民”这一问题。其实,农民的经济行为一般都是有成本收益计算的,这就是说,农民是理性的。经济学家喜欢讲“理性人”模型,假设人是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但这只是假说,用在现实世界,只要一个人能够有意识地尽量经济地选择和投入手段去追求自己的目的,就是理性的。比如,浙东农民到虾塘打小工帮助抓虾,打工一个长潮约8小时,收入大概240元;一个短潮约4小时,收入大概120元。低于这一水平,则不接受这份短工。但是,近邻亲友之间也相互帮助对方抓虾,不计报酬,只提供一包烟,管一顿饭。很明显,农民与其他阶层一样,精于讨价还价。青年农民工出外打工,更是基于计算,虽则是一种对预期成本收益的毛估,不保证出外必然会挣到钱,但仍属理性计算。理性计算不能保证不犯错,只说明其有预期成本收益的计算,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现在沿海地区的工厂往往找不到足够的外来农民工,这也是农民工们理性计算的结果。随着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改善,农民种粮直补的增加,本 地工商业的发展,以及本地就业机会增加,外出打工的吸引力在减小。一些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被称为第二代农民工,一方面不愿意像父辈一样辛勤劳动,另一方面享受不到与本地人子女一样的舒适生活和平等待遇,对城市社会充满怨恨。可以说,沿海地区大中小城市不为长期在本地工作的外地农民工及其子女解决户籍问题,这本身已经成为其非理性的表现。
我国农民生活有着很大的礼仪经济和面子经济成分。婚丧嫁娶支出和人情费支出已经成为他们的巨大负担,他们为习俗和礼仪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介于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农民,其家计经常处于尴尬的处境。浙东地区的一些村庄里,婚丧嫁娶都需要花费巨额资金,很多农民家庭为此负债,有些甚至为了婚礼借入“高利贷”。男方娶媳妇,一般需要造好新房子,或者在镇里买新居,然后要用红缎被包着10万~20万元送到女方家。女方可以留下,也可以悄悄退回男方。留下者一般在嫁女时提供加倍的陪嫁,甚至包括一辆10万多元的小汽车。来喝喜酒的亲友一般要带人情费,人均800~1000元。丧事方面的铺张也很惊人,比如出丧之前,亲朋好友和邻居们每日都来相聚,需要安排麻将桌、烟酒和用餐,费用很大。而且请乐队吹打,请道士做法事,均需要花费。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这一礼仪很重要:大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规矩做事,均会比较从容,否则会感到不知所措。虽然婚丧嫁娶均可收入一笔可观的人情费,但这方面的花费仍然是实实在在的负担,因为收入的人情费其实是需要分头归还的。如果别人家婚丧嫁娶,或者造房生子,也需要跟进人情支出。对于一位来自外 部的不偏不倚的旁观者而言,村民的生活就像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笔者曾经调查过很多农户,村民们一般认为这确实是负担,但又是情愿的,没别的办法,必须跟进,否则不合礼仪,丢失面子。
农民之间存在大量的民间借贷行为。民间借贷分为无息和有息两种。多数农民是讲信用的。如果他们欠了你的钱,可能会拖欠,但一般不会否认欠了这笔债。传统上的父债子还这种家庭无限责任仍然有效。
最后需要关注农民的消费习惯和文化娱乐生活。很多农民存在不良的消费习惯,其文化娱乐生活也比较单一和贫乏。在一些沿海农村地区,青年农民习惯于抽高规格的香烟,比如中华牌,而且当地的礼俗是见面递烟。在娱乐方面,像电影和戏剧节目,每年一般是在节日或婚礼时组织观看,更多的时候是无所事事,到处摆麻将桌。据说一些沿海农村地区现在正盛行六合彩,流动赌博窝点仍然存在。
总而言之,现代中国农民所展示的积极和消极两面形象,与其他阶层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反倒是农民阶层更凸显其朴实和诚信的一面。在农民生活中,在保持其积极因素的同时,如何消除其消极因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最近笔者看到,全国各地越来越重视乡贤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比如佛山市三水区很多村庄设立了家乡建设委员会、乡贤慈善会,鼓励乡贤参与村庄建设。这应该是个好的趋向。
第五篇:光荣与责任
光荣与责任——帮别人写的演讲稿
90年前有这样一批青年,他们饱含热情,在国家衰亡之际发出“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的呐喊,这声音铸就了五月四日不寻常的辉煌;
90年前有这样一代青年,他们胸怀天下,在国家危难之时走上街头,唤醒民众,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壮举赋予了五月四日别样的光芒;
90年来有这样一辈辈的青年,他们只争朝夕,与国家休戚与共,将全部的热情和梦想倾注在这片让他们深沉热爱的土地上,这不逝的情怀让五月四日成为一种纪念。
五月四日,在我们的心头不仅仅是一种令人热血沸腾的回忆,也不仅仅是那些让我们骄傲的英雄往事,甚至不再是那场涅槃重生的革命,幻化在我们心中的竟是一种呼唤,一种启蒙,一种中国赋予青年的责任。
梁启超诗云: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我们早已不为国家的独立而浴血奋战,也早已不为个人的自由而抗争不已。我们更深层的体味五四精神,品出的是那爱国情怀。那是一种为了民族振兴而不断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精神,那是一种为国家兴旺而不断追求科学、追求民主的精神,那是一种为祖国繁荣而勇于创新、知难而进的精神。
中国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大声疾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从“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无不充分印证:青年的命运只有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需要只有与祖国的需要有机结合才会展现生命的辉煌与灿烂。
一年前的今天,我还在大学的校园里,为了能够迈入神圣的法官队伍而努力;而今天我由衷的自豪,我是这精英法律人队伍中年轻的一员了,虽然他依旧稚嫩,依旧无措,依旧需要历练,但是他肩头有了责任有了动力。
(加一些你当法官的社会责任上的想法,如你能够通过你的智慧维护更多公平,100-150字)
五月四日在我们心中不再是一个句点,而是个让我们无法抗拒的引号。他等着我们去续写,无论是惊心动魄的辉煌还是润物无声的关怀。我们的责任是国家的稳定是人民的自由,是这些让我们听起来肃然起敬的名词,是这些让我们有些担当不起的文字,但是我们无法拒绝,因为我们肩上的责任。这是每一个青年法官今日的抉择,也是每一个年长的法学前辈曾经的抉择,这是我们在选择这项职业时的内心操守,是这项职业灵魂的传承。
让我们秉承这样的传统,怀着这样的心境上路,在五月四日号角吹响之时,让年轻的心在任重道远之路上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