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自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古代政治家就提出:“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先后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壮大县域经济”等战略目标,并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苏荣书记指出: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县域经济活则全省活,县域经济强则全省强。
一、江西县域经济的特点
从空间布局看,江西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在县域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经济空间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发展格局,处于一种外部行政边界明晰、内部经济不集聚的典型状态。
从产业形态看,江西县域经济呈现出“一产历史悠久而不强,二产百花齐放而不艳,三产有所发展步伐缓”的发展格局,县域经济仍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尽管二、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商品化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支柱产业一般为根植于县域资源禀赋的地域特色产业。
从资源配置看,江西县域经济一定程度上还是行政区经济,注重县域范围内的资源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与周边地区的行政区划壁垒仍然存在。
二、江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县域经济发展瓶颈突显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今天,江西仍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共同体,而县域经济虽然在不断壮大,但发展的阶段性矛盾也在逐步显现,资源、环境瓶颈突显,各项要素难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流通和优化配置。
(二)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小,辐射带动功能弱
城市化水平不高,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小,能级低,不能充分发挥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域缺乏有效的互动与互补,有的甚至同构现象严重,产生恶性竞争。
(三)工业化盲目,发展定位不清晰
江西各县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比较盲目,发展定位不清晰,尤其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盲目跟风上项目。江西81个县的工业园中有特色,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寥寥无几。
(四)城镇化水平低,小城镇的纽带作用不强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工业基础化发展阶段起步晚、城镇化水平较低,虽然自2000年以来江西的城镇化水平以年均近2.0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但这并不能改变江西城镇化水平滞后的状况。目前,江西的小城镇仍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还很落后,不能承担起连接城市和农业的纽带作用。
三、壮大江西县域经济的对策
(一)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县域合作,组建区域经济发展共同体
长期以来,江西各县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条块分割严重,各县域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求平衡的封闭格局。要实现县域经济一体化,就必须打破这种格局,加强县域间的合作,组建区域经济发展共同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江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可以以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建设为依托,不断加强各市县的产业联系,物流联系和旅游业的联系,实现共生、互动、合作、共赢。具体的来说,可由省发改委牵头成立领导小组,组建环鄱阳湖城市合作交流的常务机构,定期举行会议,统一协调制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协调要素资源整合、产业布局和跨行政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研究解决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促进资源共享,发展互动。
(二)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升能级,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2011年江西各设区市经济综合实力分析可看出,南昌的面积和人口规模并不占优势,但经济水平却最高,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这反映了南昌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作用过程中,中心城市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江西各设区市必须发挥相应的资源优势,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强”放在重要的位置,加速产业和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多支撑、多元发展的格局,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强度及范围,努力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域的互动与互补,促进两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立足自身,以工业化为先导,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
江西县域经济大部分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主要以种植业等传统农业产业为主,工业发展起步晚,缺乏主导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步伐缓慢。所以,在选择发展定位时,要看清产业发展的大势,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以工业化为先导,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产业集中,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比如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农产品加工型等等。对于技术水平比较高、发展基础比较好的现代加工型乡镇工业和服务面广的第三产业可以向县城集中,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二是结合区位特点,优化县域工业结构。充分利用县城是沟通城乡的“商品链”、“资金链”、“物资链”、“信息链”以及“交通链”的优势,大力发展交通、通讯、城乡贸易、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三是顺应发展趋势,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防止被淘汰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转移到县域,做到引资不引污。
(四)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纽带作用
小城镇作为农村居民的聚集地、农村物资的集散地、农
村经济的桥头堡,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纽带。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改变城乡经济结构、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协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纽带作用。一是构建县(市)中心城市--重点镇--集镇三级城镇体系。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城镇环境,提高城市化程度。二是对经济比较繁荣、发展空间大的乡镇进行综合配套建设,做好扩容提质工作,高起点、严管理,发挥小城镇的纽带作用和辐射功能。三是按照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的思路来进行,发展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在小城镇用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小城镇的承载力和吸纳力。
第二篇:农村经济发展思考
一、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观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乡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抽出时间下村进行调查研究,到周围县市调查了解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农村市场信息需求,经过分析研究后用来指导农村农业的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网络,加强对农民教育,使其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观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市场经济观,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讯、信息大通畅,农产品大流通。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家底是乡党委、政府必须提前做好的工作,要派人提前做好乡项目库的建立,做好5年或10年乡项目建设规划,平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支持,充分发挥了当前“一事一议”项目的作用,做到施实一个,高质量完成一个,管理好一个,使其长期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后期管护上要引导村、组建立管护的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旅游业的开发联系起来,为将来旅游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三、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是其农业增产,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乡党委、政府一要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报务;二要花钱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乡村,分期分批的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三要培养领头雁,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四是要结合实际,发展市场需求的商品。如利用马溪茶元、塘头村高海拔气候特点,在夏季大量种植冷凉蔬菜。
四、建立农村稳定的信贷体系、互助组织,带动农村全面富裕,鼓励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在鼓励现有农村信贷服务的同时,政府要教育好农民,要学会用明天的钱、用别人的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看准一个项目就应当大胆的把握时机尝试一个项目;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并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递增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服务,为暂时存在困难且又是好项目的农户解决燃眉之急,渡过难关。要调动农民自身的潜力,指导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养猪专业合作社、养羊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或者是农民专业协会,让这些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它的协作、互助作用,同时在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合理进行土地留转,一是解决土地荒芜问题,二是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土地,真正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五、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做好农业服务,确保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一个地方农业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其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基层政府,一要做好国家政策落实服务工作,要将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三农”政策切切实实逐一兑现给农民,要调动全体基层力量,将上级党委、政府“三农”政策向农民宣传到位,实施到位,使农民得到实惠,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二要为农村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使其最终实现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集约化。要排除地方政府保护主义,鼓励农产品流通、交易,要培养乡土物流人才,发展壮大物流业,要筹资为农村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贮藏设施、有条件时还要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要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思想过硬、能吃苦耐劳的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对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四要建立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网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广播电视传媒,利用现代交通枢纽将农民的农产品变成商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变成商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六、朝旅游业方向发展,在特种养殖、种植上下功夫。要长期保护马溪的青山绿水和野生生态资源,必须走旅游业和特种养殖、种植发展道路。马溪地处三地四县五乡镇交汇处,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要充分利用施秉县北环路打通后的机遇,把马溪未来发展融入施秉、镇远、石阡、余庆旅游发展圈,逐步开发佛顶山、九龙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
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食品小吃游。要与石阡的窑上景区、施秉的杉木河、黑冲、云台山景区连成一遍,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保护青山绿水的目的。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五步蛇、乌梢蛇、古妮虫草是马溪的野生自然资源特色,但现在人们仍在非法猎取,除了继续打击不法行为外,政府应鼓励部分农户从事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乌梢蛇、古妮虫草等野生动植物的人工养殖种植,用来满足市场需要,减少对野生资源的破坏,实现保护野生生态资源目的。
第三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
1基本思路
贵州山地面积大,山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度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农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适于发展山区型立体生态农业。全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进行了几年,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农业整体效益还较低;资金、人才、技术紧缺,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场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名牌产品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转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2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2.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
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土改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2.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加”、“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2.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池。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抓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
保障措施
3.1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实施详规,办好试点,强化目标责任制,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一是山区农业县应立足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争取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及政策保证。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非耕地拍卖和招商引资,集中拍卖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联营、集资入股、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3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批懂得贸易知识、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干部职工队伍。
3.4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网络
建立畅通的信息发布体系,通过抓营销、造舆论、做广告等方式,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5形成生态治理机制
其一,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管理森林、湿地、农田和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执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成果保护机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草场、渔业生态,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其三,严格农副加工产品的清洁管理,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董岚.生态产业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2] 冯伟,甄真.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推进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3] 王冰,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9).
第四篇: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思考
**办事处位于**西南部,东南与**省**市**乡、**镇接壤,西与**县**镇、旗内**办事处相连,北与旗内**迹、**二个办事处毗邻。辖区总面积239.2平方公里,辖10个村,29个自然屯,47个社,现有人口15946人,4806户。现有耕地87662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2826亩,占耕地面积的37.45%。办事处经济
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办事处素有“粉条之乡”之美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全办事处始终如一锁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大目标,优势优先,重点重抓,求实、务实、落实,全力推进办事处精神、政治、物质和生态“四个文明”建设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全办事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同样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农村投入情况
由于体制原因,撤乡并镇后,办事处财权上移,导致办事处保运转,解决干部工资尚且困难,实在无多余资金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国家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上也有投入,也见到了一些成效,但投入的资金一是比例不大,二是比较分散达不到预期效果。一是建议恢复建制镇体制,以便争取项目资金,增加农业农村投入;二是建议国家增加对办事处的农业农村建设资金注入,加大扶持力度,同时把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形成合力才能见实效。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情况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尤其**办事处十年九旱,年年春旱,还改变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办事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境内仅有的一条河流也时常断流,原先的抗旱用井十有八九干涸,也无维修价值,已废弃不用。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建议在“水”字上做文章,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多打深水井,增加节水灌溉面积;二是建议不断优化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改变大田玉米增值空间不大的局面,结合各地实际不断提升订单农业份额,增加产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三是建议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鼓励农民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提高粮食单产;四是希望国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农业综合开发”就是一个好举措,**办事处2008年在**村进行了农业开发区建设,共开发4000多亩耕地,现已形成规模,发挥了效益,目前,已能实现在旱季四天之内4000多亩大田农作物灌溉一遍的目标,农户省时、省力、省费用,据测算2008年开发区中每亩农作物单产提高近90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
上个世纪80年代,**传统产业粉业异军突起,现已成为**办事处的骨干龙头企业,在办事处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份额,为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办事处在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之路上现已发展规模粉坊60余家,并建有粉条精加工包装厂一座,加工企业年可加工马铃薯4万吨,生产粉产品5200吨,年产值达3120万元,实现利润300多万元,年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千人,每个劳动力仅粉业一项年可创收5000多元,**粉业已走上绿色、有机、精加工、标准化发展之路,产业化程度逐渐提高,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函待解决,一是粉条加工企业厂房等基础设施已不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需改造扩建,但目前缺少改造扩建资金,建议国家信贷部门在资金上加大倾斜扶持力度,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二是应加大粉业污水治理力度,建议国家立项,通过治理,实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双赢”的目标。
四、生态建设情况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牧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生态建设中,人是根本,只有全民尤其是农牧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提升到一定高度,生态农牧业才能有希望,生态建设才能有实效。多年之前,农民以种树为名,私开乱垦,严重破坏了植被,**办事处近1万亩25°以上的林地现在都变成了耕地,只要是能上去犁杖的地方都种上了农作物,农民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的思想,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害人害己,导致**地区降雨量逐年下降,雨水分配不均,农作物减产,农民增收受到了制约。一是建议教育引导应先行,加大对农牧民保护生态环境培训力度,改变农牧民急功近利的思想,教育引导其增强自觉保护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中来;二是建议林业、草原等行政执法部门从严执法,不得以罚代刑,对违法违纪人员保持高压态势,对已开垦的林地,草原要坚决责令违法违纪人员进行植被恢复建设。
走禁牧舍饲养殖发展畜牧业之路是保护生态环境又一有效途径。**办事处辖区面积为239.2平方公里,且耕地和林地紧密接壤,执法面积较大,同时,**办事处禁牧执法队伍人员少,只有1人有执法资格,经费不足。综上所诉:一是建议加大牲
畜品种改良优化力度,坚决走少养、精养,小规模、大群体的畜牧业发展之路,减少牲畜对植被的破坏程度;二是建议加大执法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增加禁牧执法人员编制,增加执法经费投入,只有人员和经费有了保障,才能收到良好的执法效果;三是建议上级政府除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外,在资金上给与扶持倾斜,信贷部门提供低息、贴息贷款,通过广泛筹集资金、引进项
目,加大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而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情况
2008年,**办事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累计5万余元,推广农业测土配方、食用菌栽培、粉产品加工等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农牧民科技培训达6000余人次。先推广,后应用,目前,**办事处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推广力度还不够,主要是部分农民思想保守,缺少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们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类科技培训活动,逐步增强农民科技意识;二是农村科普类书刊少,基本上还是空白,农民想看书没有,想学科技没场所,建议加大村级文化室和“科技书屋”建设力度,购进科普读物,免费提供给农民借阅;三是建议上级拨付一块科技推广资金给基层,有基层支配开展科技培训、推广活动,审计跟上做到专款专用,这样才能提高科技推广效果,从而使农民把科技应用到实践中去。
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随着新农村创建工作的开展,**办事处、村两级办公场所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得到了逐步加强,但在建设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办事处体制原因,申请诸如文化、体育、小城镇等建设项目资金困难,上级不予立项,不予匹配资金,**办事处本街10里油路属于一条试验路,现已破损不堪,车辆通行不畅,经过多次请示,上级不予立项,办事处又无力修建,影响了办事处发展,建议恢复建制镇体制或撤销办事处完全并到科尔沁镇,以便于立项匹配资金;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全系惠农工程,但惠农工程立项审批速度太慢,建议上级进一步简化立项审批程序和环节,使各项惠农政策尽快落到实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发展中,部分群众以种种借口和理由不愿意投工投劳,更有甚者视嘎查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规定于不顾,自己不但不参加,还无理取闹的破坏公益性事业发展,从而暴露出在管理中约束制约这一部分人的机制少,无强制硬性措施,建议出台一系列约束机制,以法律来支持“一事一议”制度,以此来保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农村公益性事业的顺利发展。
七、扶贫开发情况
2008年**办事处共争取到扶贫开发资金100万元,其中: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资金70万元,“兴边富民”养殖业资金30万元,促使办事处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争取扶贫开发项目程序繁琐;二是能落实到办事处的扶贫开发项目少,资金比例小,扶贫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建议投向办事处的扶贫开发项目多一些,资金额度大一些,审批速度快一些、审批程序简化一些,尽早改变贫困人口的面貌。
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办事处以“五大工程”活动为平台,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执政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工作圆满完成和充实,目前,村级“两委”班子运作良好,工作扎实有效,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尤其是党组织建设上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村级部分党支部书记主观不愿意发展党员,不愿意培养传承者,怕威胁到自己的位子,这大概是渔村党支部三年一换届有关,建议组织部加大考核力度,制定一系列考评细则,在发展党员时限和人数上量化考评,对达不到要求的党支部书记立即停止工作;二是部分村党员队伍出现老龄化状况,党员是青黄不接,党组织后继无人,建议加大发展年轻党员工作力度,壮大党组织队伍;三是老龄贫困党员人数众多,建议上级出台政策,加大对这一部分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使其老有所养。
第五篇:三门海洋经济发展思考
三门海洋经济发展思考
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三门新闻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给广褒无垠的中华大地吹来了和煦的春风,迅速地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黄金岁月”。
三十年光阴荏冉,三十年沧海桑田,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今非昔比,我们敢冒敢闯敢为人先的干部、群众,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创造了名闻遐迩的巨大成就,衣、食、住、医、行等各方面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了中华大地的角角落落。
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本版将推出“我见证,我分享,改革开放30年”栏目。对于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您,应该是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的。因此,请您拿起笔,与我们一道,回顾和总结这段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海洋产业及关联活动。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等22个产业,其相关产业包括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等6个产业。
我县海洋经济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所形成的门类并不多,主要有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这6类。本文从综述我县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展望海洋经济的发展未来,分析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并提出政府应尽快着手的几件工作。
一、三门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海洋产业上,可按海洋一产、海洋二产、海洋三产来阐述。
1、我县海洋一产发展状况
作为浙东的一个沿海县,我县具有较长的海洋捕捞历史,田湾和下万山岛一带曾是著名的大黄鱼捕捞区。然而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我县捕捞业已日益式微,目前捕捞船只主要在舟山嵊泗等浙北近海作业。我县海水增养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在21世纪初达到顶峰,近年养殖面积和产量已开始下滑。2007年,围塘养殖面积约7.2万亩,滩涂养殖面积约
7.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7.8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17.36亿元,增加值6.25亿元。
2、我县海洋二产发展状况
我县海洋二产主要是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
三门盐场原是我省最大的国营盐场,拥有11750亩盐田,盐业税收曾占据我县财政的半壁江山。由于盐田质量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原因,万亩盐田已于2004年废转。
我县船舶制造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于21世纪,目前已有浙江皓友造船有限公司、浙江金茂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等6家船厂投产(含部分投产),另外还有浙江勤丰船业有限公司、三门成州船业有限公司等22家船厂在建(其中年底前能投产的还有10多家)。28家船厂全部达产后,年造船能力可达到400万至480万载重吨,年造船完工量可达到200万至250万载重吨,年产值120亿元至150亿元,年创税3亿元至5亿元(2011年前后)。
三门(健跳)核电一期于2004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投资规模在350亿元左右,现已累计投入40亿元左右(其中建安工程近10亿元);二期、三期的前期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一期工程计划于2009年3月份正式动工(浇铸第一罐核岛混凝土),第一台机组将于2013年下半年试运行。健跳一、二、三期核电总装机容量为750万千瓦,建成达产后(2020年前后),能为我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以上。牛山火电项目,国家发改委已出具项目服务联系单,一、二期工程装机总容量为4×100万千瓦。扩塘山核电,规划装机容量4×100万千瓦,作为我国确定的13个新核电备选厂址之一,已列入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临港石化项目,台州三门120万吨/重油制烯烃项目经县四套班子会议讨论同意引入,省发改委以浙发改办外资函〔2007〕28号出具了项目服务联系单,县建设局已出具预选址意见,县国土局也出具了初审意见,县政府以三政办发〔2008〕1号文下发了三门县后坑涂围垦工程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围垦指挥部。
3、我县海洋三产发展状况
我县海洋三产包括海洋运输业和海岛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尽管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目前我县共有三家经航运部门批准成立的航运企业,分别是:三门海运公司、三门宏达船务有限公司、台州市运盛船务有限公司。共拥有水路运力13.94万载重吨,管理人员35人,年创税收700万元左右,是一个正在逐步兴起的朝阳行业。
我县海岛旅游业于近年起步,主要是蛇蟠岛旅游(五子岛旅游项目尽管已立项但还没有实质性进展)。2007年,实现海岛旅游总收入253万元,相较2005年增长217%。这是一个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行业,预计2020年后,将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二、三门海洋经济发展展望
我县山多地少,根据《三门县域总体规划》,县境内城镇发展空间条件较好的地区只有252平方公里,其中包含134平方公里的基本农田和12平方公里的集镇建设区,真正可供县域城镇开发建设的土地大约只有67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的优势空间主要为海游东部地区(晏站涂和花鼓漫岛)以及健跳和沿赤区域,也就是我们说的“三港三城”区块。对我县而言,发展海洋经济既是趋势所向,也是必然选择。但是因为《三门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尚未编制,许多内容还停留在构思或者展望阶段。现就这些构思内容解述如下:
1、三门优势在沿海
审视世界各国的重化历程,所有重化企业无一不是围港而设的。我县拥有长达315公里的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其中大陆岸线165公里。大陆岸线中,可建万吨以上码头的大陆岸线(即10米以上深水)有猫头山嘴北侧、洋市涂高湾山嘴岸段、牛山涂黄矛栏嘴至南嘴头岸段;可供万吨以上船舶下水并有后方腹地支撑的(即可供船舶制造区块)有六敖北边涂、健跳港两岸、沿赤牛尾塘嘴至赖屿涂、夹礁塘赤头山至盖头山、扩塘山称钩湾涂等区块。
我县滩涂资源非常丰富,列入2020年前省围垦规划的围垦面积就有8.45万亩(其中2012年前围垦的面积有2.83万亩)。在国家实行日益从紧用地管理政策的今天,掌控有这么大数量的可供围垦的滩涂资源,无疑就是掌控了发展的先机,赢得了发展的“权力”。
2、三门养殖将减少
相对一般陆域资源开发而言,港岸资源开发的经济外部性往往更大也更宽泛。根据省环规院的环评资料,健跳三期核电温排水带来的四度升温水域为6.45平方公里,半月潮一度升温区域波及面积达145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一度升温范围西北波及到六敖花鼓漫岛,东西影响到氵里浦石塘湾。如果牛山火电和扩塘山核电先后陆续上马的话,势必会对我县海水增养尤其是对贝类增养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以重化为主要标志的沿海地带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期望具有逆向性。尽管三门目前还有“两个七万多亩”的海水养殖面积,三门青蟹也已创出了一定的市场美誉度,但海水养殖面积及增养量肯定会随着临港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而减少。
3、三门未来在海洋
我县目前的工业用地大数为2万亩,2020年的工业用地大数将随着未利用地的拓展而达到3万亩。届时,核电、火电等中央省属企业将为我们贡献每年7亿元以上的地方财政收入;船舶、机电、橡胶等县属企业也将再贡献7亿元以上的地方财政收入,三门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30亿元以上的规模。我县将通过这十多年的跳跃式发展,步入工业化中后期。
三、我县海洋经济发展的几大瓶颈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积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建设大乙烯、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等大型石化以及板材类优质钢冶炼和深加工项目,积极发展大型船舶和特色船舶修造产业。相关专项规划和战略研究进一步明确,浙江要积极而有重点发展新型滨海临港重化工业。就我县而言,应重点布局发展的临港产业就是电力、船舶、石化、港口。然而,要实施这样庞大的产业战略,我们将遭遇规划、交通、氛围等多方面的制约。
1、规划的制约
《海洋功能区划》与《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在健跳港(内港)的功能布设上有冲突;《港口岸线利用规划》与《台州港健跳港区控制性规划》在健跳七市塘的功能布设有待衔接;《港口岸线利用规划》与《海洋功能区划》在夹礁塘的功能布设上有冲突;《港口岸线利用规划》与《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在多数岸线的功能布设上冲突(健跳港内港和海游港除外);《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与《港口岸线利用规划》的衔接也不够紧密。
2、交通制约
甬台温高速从我县擦边而过,加上有岭枫线的衔接,为我县靠近城关地区的群众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港南人员出行依然不方便。目前,群众最迫切的希望就是浦坝大桥和甬台温高速复线的早日开工和尽快建成(相比之下浦坝大桥更紧迫)。另外,74省道城区过境段、铁路场站至健跳的铁路支线等,都有待加快建设。
3、软环境制约
具体表现在:一是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少数机关和部分工作人员服务经济发展意识不强,工作责任心淡薄,主动服务意识较差,为基层、为投资者排忧解难的能力较弱;行政审批改革不彻底,服务效率仍然不高,有些执法部门过分注重部门利益,缺乏全局观。二是企业准入限制较多。正常的审批涉及到发改、经贸、公安、财政、国土、城建等十几个部门且费目庞杂。创业初期的成本高昂,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三是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目前,我县创业者所需的资金来源渠道基本上就是靠个人原始积累、亲朋好友资助、银行贷款三种渠道。由于个人原始积累、亲朋好友资助非常有限,创业者更多的是依赖银行贷款。但是银行实行的是财产抵押贷款制度,创业者没有有效财产抵押,贷款比较困难。近年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缩紧银根,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贷款的困难。四是各类人才紧缺。由于区位优势不突出,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流动大,因此,我县职业经理等中高级管理人才奇缺,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工人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各种人才奇缺的同时,近几年来,我县的橡胶、工艺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普工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人才教育、培训以及素质再提高工作滞后,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后期发展和使用质量。
四、政府应尽快着手的几件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衔接,尽快开展规划调整修编工作。规划是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履行职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为加强规划综合协调,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快出台由县长主持、相关成员单位参加的政府规划协调会议制度,规划协调会议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县政府规划协调会议的会前初审协调和一般专项规划的审议协调工作。当务之急是调整《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使《三门港口岸线利用规划》可以落地;同时,要尽快组织编制《三门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二是加强研究,尽快着手沿海农户转产转业的前期工作。港岸及滩涂资源从一产向二、三产转换,是三门城市化、工业化的必经之路。然而失海、失土农户的转产转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未雨绸缪,从长计议,早做打算。如一些重大项目涉及到的补偿、群众安置等工作,都需要有专业人员参与,进行统筹谋划。在加快发展临港工业的同时,妥善做好农户的安置工作,年轻的如何转岗,年纪大的如何领养老金,政府对此应有通盘考虑。
三是从严把关,实现从招商到选商的有效转变。我县土地亩产较低,这和我们当初所引进的企业质量有关。时过境迁,随着我县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国家用地政策的日益从紧,我县的土地日渐成为紧俏商品,选商的时机也已成熟,可以多引进和安排一些带动性强的整体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