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农村经济调研与规划(5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4:4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河源市农村经济调研与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河源市农村经济调研与规划》。

第一篇:广东省河源市农村经济调研与规划

河源市农村经济调研与规划

调研地点:河源调研时间:2010年暑假

调研主题:农村经济调查与发展建议

一、河源概述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三面环水。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东北略高、西南部较低,山岭与盆地相间。东江、新丰江及其支流对其地形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山间和东江沿岸,分布着冲积小平原和宽广的谷地,适于耕作。河源市水资源丰富。贯穿全境的东江,是珠江流域在粤东的最大支流,市内87%面积属东江流域,长约254公里,占东江的总长度超过45%。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全市有耕地11万公顷,山地136万公顷,水流6.4万公顷,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林木年生长量6.2万立方米。是广东重点林业基地之一。但由于受季风水田农业集约化程度低,机械化和规模化开发难度大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和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等条件的影响农业发展缓慢,对GDP的贡献力低,农业优势尚未完全发挥。附表如下:

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单位:万元

县(市)区 市区 东源县 和平县 龙川县 紫金县 连平县

地区生产总值 1053291 512531 376425 827803 534304 579591

第一产业 20245 89494 80941 137868 141262 57820

第二产业 618801 300038 162810 403117 206251 412061

第三产业 414245 122999 132674 286818 186791 109710

河源市工、农业总产值单位:万元

工业总产值

县(市)区

2007

市区 东源县 和平县 龙川县

1603419 559429 292473 871039

2008 1771202 627468 327824 815405

2007 32685 123211 109924 186429

2008 37619 147876 130381 222541

农业总产值

紫金县

连平县 515793 881300 644453 1009272 188864 78689 228163 94855

二、发展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土地、森林、水源、矿产、生态等资源的潜力较大。全市人均矿产、森林、水、土地资源均居全省第一。河源土地充足,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2048万亩,耕地165万亩。有三大盆地平原,其中灯塔盆地1941平方公里,川南(龙川南部)盆地1000平方公里,源城盆地1230平方公里。河源有东江、新丰江、韩江“三大江”和广东省两座最大的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淡水水域96万亩,是全省人均拥有淡水资源总量最多的地区。水利设施相对完善。

2、区位优势。河源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境内京

九、广梅汕两条铁路交汇,并在龙川设有京九铁路南段最大的编组站,惠河、梅河和粤赣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河源已经全面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成为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和沟通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大陆桥”,为绿色农副产品的流通运输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还可发展成粤北山区新的物流中心。

3、生态优势。近日在上海浦东举行的2010年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河源荣获“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市”称号.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东江水质保护)再一次在全省被评为“双优秀”,这也是河源市第七年在这两项考核中双双获得优秀,一方面说明河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保障了农产品的优质、绿色。

三、农业发展规划与建议

1、生态农业是重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河源农业经济应以巩固提高生态环境水平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河源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实现河源农业发展的三大定位:“万绿河源,生态农业”的角色定位,“六大产业(优质稻、蔬菜、茶叶、畜禽、水果、水产)、绿色食品”的产业定位以及“广东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地和广东旅游食品生产制造基地”的市场定位。以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为主体,紧紧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做文章,大力发展有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的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逐步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体系。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选择适宜河源的重点产业。按照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目标,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区平台,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把科技研究和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确保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步伐,促进农业产品升级和农业产业化。一是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引进推广力度,加快发展“三高”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增加和增强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二是通过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不断扩大农作物和畜禽水产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农具的应用面积。三是加大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推进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有机食品的认证,集中抓好生产过程技术指导,推动标准产业化生产。

3、综合河源现有生态农业资源,大力发展适宜河源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

种植业。适宜河源农业发展的种植业具体包括有:优质粮食产业、水果产业、茶叶产业、蔬菜产业、特色农副产品、南药生产、花卉产业、林业等。河源应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坚持发展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果茶等经济作物为主导,以发展南药、油茶为培育对象的生产格局。按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产地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提高农业的经济和科技附加值,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强化和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延长林业产业链条,奋力打造林业生态市。

畜牧养殖业。适宜河源农业发展的畜牧养殖业具体包括有:草食动物养殖业、生态养殖业、畜产品加工业、特色养殖业等。河源应大力引进畜禽优良品种,改良当地品种,建立种畜禽测评体系,建立规范种禽生产基地,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重点培育和扶持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业向集创汇型、生态型、规模化、基地化、企业化为一体的方向转变。

渔业。适宜河源农业发展的渔业具体包括有:塘库精养殖业、渔业移植、无公害生态养殖业等。结合河源渔业结构调整和养殖水域、滩涂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养殖管理制度。大力引进、繁殖、推广水产优良品种和珍稀人工二代繁育水产品种,实现渔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带动方向转变,促进渔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4、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创建生态产业品牌。河源在确保农业优质生产的基础上,应重点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产业。依托河源市大量优质农产品生产、养殖基地,采用“抓主业、培龙头、重加工、广流通”的方针,主抓粮食、蔬菜、水果、家禽等产业的加工业,扶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对水果产品初加工、蔬菜产品初加工、肉类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的建设,着力改变目前农产品加工率低的现状,利用加工体系带动物流业发展,拉伸产业链。努力实现“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32亿元,年加工蔬菜60万吨、年加工水果45万吨、畜禽加工量达到5万吨,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以上”的规划目标。

5、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创建生态绿色的产业品牌。一是加快对传统产业产品的改造,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对传统绿色产品进行改造,通过运用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对传统工艺、设备,配方、包装进行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档次。二是通过建基地、育支柱、强龙头、树品牌,继续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认证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三是通过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监督管理,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获证单位进行监管,按照风险信誉度的等级制定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案。

6、软、硬件建设相结合,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河源应按照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分类建设,有效调控,合理布局。河源应根据农产品流通现状,在各主导产业区建立相应的专业批发市场,完善现有批发市场的流通功能,建立畅通高效、安全卫生、交易方式先进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基本实现“到2020年,全市实现批发市场贸易总额达30亿元,建成大型综合批发市场7个,其中源城区建设大型综合批发市场2个(1个为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连平县、和平县、龙川县、东源县、紫金县各建设1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的目标。

河源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应真正形成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产业化,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一是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高层次的、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流通中心市场。二是对区域专业化生产显著,规模比较大的区域,建设完善产品产地集散市场,营造畅顺的农产品流通机制。三是构建网上农产品流通平台,建立权威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权威性,为农业企业、专业户提供网上交流、贸易平台。

参考资料:

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10-2020年)

广东统计年鉴2009官方网站

百度百科

中国河源市政府门户网

第二篇: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关于黎水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黎水镇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5个村民委员会,40个村居民小组,3673户,13042人,耕地面积18748亩。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这里四面环山,沟壑纵横,是郁江的发源地之一。黎水镇素有九溪十八坝之称,辖区内森林覆盖率较高,一年四季气候分明,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畜牧和种植中药材的理想区域。黎水镇政治稳定,人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二、当前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方面:l、农业投入偏少,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滞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2、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极大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土地经营规模小,人均占有耕地一亩左右,传统的种植业长年停留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水平。

(二)产业结构方面:

1、主导产业以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基本没有规模化生产,纯“手工”生产,基础薄弱,结构单一。

2、以养殖为辅,主要养殖生猪、鸡、牛和羊,以放养方式为主,养殖技术落后,条件差,带给村民的收入不高。

(三)农民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接收新事物能力较弱,观念落后,小富则安,小成则满;生产技术落后,效力不高。

三、今后工作整体思路

通过实地走访与调查摸底,对里水镇的发展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又对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就要“对症下药”,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今后的工作的总体思路就是:

(一)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先导就是观念引导、典型促动、政策引导,其中首要是观念,而关键是要转变村干部的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首要转变村“两委”成员和党员的观念,强化责任心,树立公仆意识,通过领导带动,典型促动,邻里帮带等方式,克服群众的依赖思想,调动他们的积极能动性,激发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意识。

(二)抓住机遇,依托县乡经济发展,促进本村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就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所以要抓住机遇,依托县乡三年内达到“人均一亩干果经济林”和实施“菜篮子”工程的号召,发挥本村优势产业。具体做法可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经验,重新整合本村的土地、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和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基地。

四、今后推动本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乘争先创优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之机,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篇:农村经济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重庆大学

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性别()年龄()家庭成员数()

1、您对当前上级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是否满意: 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2、您对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是否满意: 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3、您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的的基础上改变大吗: A、基本没有变化 B、有部分变化 C、变化大

4、您认为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A、思想观念 B、资金 C、技术 D、自然环境 E、基础设施 F、其他

5、您家的劳动力够吗:

A、够 B、基本够 C、不够

6、近几年农产品价格升高但是农业生产成本也升高,您觉得农民增收的多吗: A、基本没变 B、少量增收 C、大量增收 D、收入倒退

7、您认为现在的物价如何: A、偏高 B、中等 C偏低

8、如果您有了闲钱,您会如何使用:

A、再投资 B、购置大件商品 C、存进银行 D、其他

9、您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

A、重大疾病 B、交不起学费 C、自然灾害 D、农产品卖不出去 E、养老 F、其他

10、您认为土地补偿款该如何应用:

A、分给个人 B、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C、社会事业 D、社会保障

11、您希望以哪种方式养老:

A、依靠子女 B、存钱养老 C、办理养老保险 D、其他

12、您认为很多农民一定要生儿子的原因是为什么:

A、养儿防老,解决老来的生活问题 B、传宗接代 C、生儿子更有颜面

13、如果农民晚年一个月有600-1000元得养老保险您是否原因只生一个: A、愿意 B、不愿意

14、现在认为农民的主要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您认为对吗: A、对 B、很大程度是这样 C、不对

15、您是通过哪种途径外出务工:

A、广告 B、亲朋介绍 C、中介组织介绍

D、镇、村等统一组织 E、自己联系的 F、其他

16、您对现在的生活满足吗: A、满足 B、一般 C、不满足

17、您向往城市生活吗: A、向往 B、不向往

18、您在三五年内有能力进入城市吗: A、有 B、没有

19、当前除了增加收入之外,您最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A、村容村貌 B、基础设施 C、社会保障 D、社会治安 E、其他 20、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A、封建迷信 B、传销赌博 C、社会治安 D、村干部作风 E、其他

21、您对村两委班子是否满意:

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22、村干部任期目标是否兑现:

A、全部兑现 B、部分兑现 C、未兑现

23、您对目前的家庭生活质量:

A、比较满意 B、感觉一般 C、感到生活压力很大

24、您认为自己收入不高的影响因素是:

A、本地经济不发达,收入渠道不多 B、农产品价格较低,从事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 C、自身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不高

25、您收入增加,有了剩余资金时会选择:

A、利用剩余资金再投资以发展生产 B、购置大件商品、建房等改善生活条件 C、存进银行以备用

26、您认为现在农民的税费负担:

A、还比较重 B、一般 C、比较低

27、孩子上学的费用您能够承受吗:

A、可以 B、勉强可以 C、承受不了

28、您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态度是:

A、愿意积极参加 B、随大流 C、不想参加

29、您获取各类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

A、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 B、与人交谈 C、阅读公告、通知、广告等

30、您是否受到过地痞流氓的威胁或侵害:

A、受到过 B、间接受到影响 C、没有受到过

31、您认为办红白喜事应当:

A、从简,移风易俗,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 B、量力而行 C、赶上潮流,不落后于人

32、您对目前的居住环境:

A、比较满意 B、感觉一般 C、感到不满意

33、您认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务之急是什么:

A、选好村党支部班子和村委会 B、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C、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D、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34、如果村组召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工作大会,您将: A、积极参加,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B、只参加,不发言 C、不参加

35、您对村领导班子: A、非常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36、您对村务公开状况: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37、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从什么渠道得来的:

A、广播电视报刊 B、技术人员培训 C、远程教育 D、自学 E、其他

38、您喜欢什么方式进行生产的培训:

A、培训班 B、明白纸 C、广播电视 D、现场示范 E、其他

39、您最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A、信息 B、资金 C、技术 D、其他

40、您生产的农副产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销售:

A、合作组织统一销售 B、销售到市场 C、商贩上门收购 D、销售给企业 E、其他

41、每月有不低于多少的固定收入,您才愿意离开本县谋生:

A、1000元 B、2000元 C、3000元 D、无论多少都不出去

42、如果有条件在家里搞来料加工,您是否愿意接: A、非常愿意 B、看工价后再考虑 C、不接

43、如果种养大户邀您加入种养合作社,您是否参加: A、参加 B、看别人参加了才参加 C、不会参加

44、开展种养加工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A、技术不过关 B、市场价格不稳定 C、打不开销路 D、其他

45、如果村里牵头入股办企业,13、您是否愿意入股: A、会入股 B、看项目情况 C、不会参股

46、对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或经商,您是否支持: A、支持 B、反对 C、随他(她)自己

47、您希望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A、进企业上班 B、务农与上班相结合 C、专职从事种养加工

48、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否满意: 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49、您家中去年的医疗费用是多少:

A、500元以下 B、500-1000元 C、1000-5000元 D、5000元以上 50、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这一举措,您是:

A、已知道,非常关心 B、听说过,不太清楚 C、还不知道

51、如果知道,从什么渠道知道:

A、领导讲话中 B、上级文件中 C、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中 D、其它途径

52、您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吗:

A、重要 B、不重要 C、无所谓

53、您认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资金的保证 B、乡风民俗的改善 C、规划的制定 D、其它(请填写您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

54、您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新”在哪里:

A、新的思想观念 B、新的村容村貌 C、新的生产设施 D、新的生活习惯

55、在新农村建设中您最担心出现哪些问题:

A、自筹资金比例过高 B、有人从中以权谋私 C、出现豆腐渣工程 D、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E、成为政绩或形象工程 F、其它(请填写您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

56、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您认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

A、缺少资金 B、缺少技术 C、信息不畅,农产品产销难 D、其它(请填写您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

57、如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您出工出力,您是否支持: A、支持 B、视情况而定 C、不支持

58、为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活条件,组织农民义务兴修基础设施,您的想法是: A、乐意参加 B、不想参加 C、给一定补贴才参加

关于农村经济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摘要:

本次调研以巫山县当阳乡为根据地,对当地的农村经济和地方发展进行了较深入的调研,走访了当地玉灵村、高坪村、红岩村、红槽村、里河村、平定村六个村,还与那里的农民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和当地的人民同吃同住了一个月之久,从当地的山容地貌到人文风俗都有切身体会,感慨颇多。报告的有对当阳乡实地情况的介绍,以及我国农村几十年来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任然面临着很多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像农业发展有地域发展不平衡、农民思想观念陈旧、政府部门针对当地农业发展所特定的政策扶持等问题。再者通过这一个月来在农村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多自己的关于农村建设的想法,在报告中有很大部分是我们对农村建设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通过本次调研能对大家对当前农村经济和农村发展有新的正确认识。

关键字:农民增收、人口问题、解放思想、教育。正文:

一.当阳乡总体情况介绍

当阳乡地处重庆与湖北交界之处,是巫山县北边偏远的一个乡,全乡6六千多人,由平定村,里河村,高坪村,红岩村,槽村和玉灵村组成。全乡六千多人,农民的主要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和种植烤烟,土豆,水稻,养殖山羊等。2010年人均收入4086元。交通比较闭塞。是重庆最后一个硬化公路通往的乡镇。当该乡的旅游资源丰富,有重庆唯一的原生态高山湿地——葱坪,葱坪占地1200亩,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在这些年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行下,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和城镇比起来她的发展速度仍然很慢,和城镇的差距仍然很大。在当阳乡这一个月的挂职活动中我走访了这里的六个村,深入与这里的农民交谈,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刻的了解到了当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想法。了解了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当阳乡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了巫山,乃至重庆和中国的很大一部分农村的状况。因此我主要立足于当阳乡的农村去讨论现在农村的主要问题和如何去解决问题。

二.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中国有六亿的农村人口,农村的经济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有关资料显示:这些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农村取的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农业依靠政策支持,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特别是2004年至2008年,中央连续发出五个“一号文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出台,使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近31倍,平均每年增加138元,年均增长7.1%。实践证明,出台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改善农民多渠道就业环境是农民快速增收的三大“助推器”。

农民收入结构有所改善。随着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农民收入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经营性收入的比重正在逐渐下降。1978年,农业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84.95%,至2007年下降到53%,下降近32个百分点。二是以农民务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正在逐渐上升。1978年,以农民外出务工为主的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为16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92%,至2007年上升到38.6%,增长近100倍。三是农业转移性收入也在增加。随着政府“四减免四补贴”政策的出台,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从2004年的116元增加到2007年的222元,年均增长24.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4年的3.9%上升到2007年的5.3%。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取得的巨大发展有赖于几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的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得到迅猛发展。随着新型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建筑、餐饮、加工制造等行业,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迅速增长,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大量的工业项目上马,农地征占补偿水平得到提高,土地流转、房屋出租、参股投资等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开辟了新的空间。三是市场化取向的农村改革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进程,我国许多农村农业生产走上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的道路,不断增加的产品附加值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四是2004年以来,国务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产品特产税,推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也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有了的巨大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值得高兴的,但在这背后我们也得看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因此,如何解决农村问题主要是发展农村经济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伟大目标的关键步骤。

中国广大的农村当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像巫山县当阳乡的这些身处偏远山区的农村,农民的收入仍然不高,生活条件也相对艰苦,相较于发达地区的农村还有很大得差距,从我们的调研中总结出了当地农村的一些问题:

1.和城镇相比农村的收入仍然很大,农民并不富裕。调查中我们发现按有56%的人不满意自己现有的生活状况,觉得近年来收入增幅太小,和城镇的经济增长水平相比远远落后,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在众多的场合下农村尤其是内陆的农村任然是贫穷的代名词。农民进城任然是弱势群体的象征。

2.在当阳乡(据调查当地农村85%的18-45岁得人都到外地打过工)很多农村很多人的主要收入是靠外出打工,对当地就业和农村经济没有信心。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如农村精干劳动力流失,农民常年在外打工土地荒芜没有人管理,一定意义上就是浪费了生产资料,且农民在外打工等回来务农的时候其生产水平落后,在长远的意义上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收入;农民外出打工就产生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因此在村里随处可见的孤独可怜的老人,和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化问题带来的是恶性循环,留守儿童普遍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学习成绩差,并且有很多孩子有抽烟,喝酒,混社会的坏习惯,长大成人后素质普遍比较低。因此农村就周而复始出现了这样的景象,爸妈外出打工养孩子,孩子成绩不好读到高中或是什么就外出打工再结婚,爸妈老了就回农村只求有口饭吃,孩子结婚了就生孩子,孩子就留在家里给老人带,自己又到外面打工养孩子。就这样循环下去那个农村还是那样只是人不一样了。

3.农民的素养普遍比较低,思想保守。据走访当地的各个村庄以及和当地的农民聊天发现:当地的人仍是沿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当地就只有一个发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且每年的收入只有30多万元,由于文化水平比较低他们学习新的技术比较困难,且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少,据调查他们除了看电视就没有其他的信息渠道来源。此外他们思想比较保守,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5%的人如果有剩余钱款会存进银行,而不是购置生产资料扩大生产。他们不敢去创新也不知道怎么去创新,安于现在的生产方式,很少有农民去打破传统的生产。主要是他们怕那新的生产方式会破坏他们原有的稳定的生产,他们担心如果不成功怎么办。当然这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农民的抗损失能力小。也有就是他不肯去做大或是做新,因为他们觉得只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有点增加就满足了,他们没有远大长远的目标。

4.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虽然说农活很苦,外出打工也是这样,但是留在家里的很大一部分的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在这一个月了挂职活动中我们发现,除了农忙的时候很多农民是在家里闲着无聊的,他们认为搞好主要的农活就可以了,这也许是他们懒惰的一种原因,当然也有一部分的人很少有闲暇时间,这部分人的家庭经济通常都比其他那部分的人好。

5.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积极性难以调动。查阅资料显示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来,农资价格均涨幅较大,部分产品几乎月月刷新历史纪录。从市场行情来看,2008年10月份以前,各种农资的价格涨幅最为明显,上涨持续时间长,2008年9月份,绝大部分农资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产复合肥、国产氯化钾、国产磷酸二铵等化肥价格同比涨幅均超过40%,钙镁磷肥、普通过磷酸钙、进口磷酸二铵等肥料的涨幅也超过了30%,进口尿素和国产尿素涨幅略低于20%,农用柴油(0号)、饲料、地膜、棚膜的价格涨幅也超过了10%。农资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抵销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成效,造成增产不增收,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6.农村的人口过多,人均土地占有量少,良田的占有量更是少。农民没有足够的土地那么想通过扩大种植业来增收就很困难了。

7.农村的教育水平落后,教育是为农村培养人才的根本,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素质,进而达到提高生产力的效果。但农村的教育却比较落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一个学校只有老师,几个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的情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家长没有文化,虽然他们都希望孩子通过上学考上好大学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孩子的学习环境差,在城市教育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农村的孩子是越来越不利,孩子上了高中考的不理想的学校,由于经济的原因就不读。因此农村孩子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孩子很难上好点的大学。

三.关于农民增收和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增收的主要方法,就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有两条大的方向可循:一,农民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开展生产,主要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解放思想。这两条要相结合,同时开展。具体来讲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1.搞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增收之外有41%的人最希望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基础设施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如水利设施使农民进行生产时更有保障,搞好交通设施,是农村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产品的输出使农民增收。2.在惠农政策的势头下鼓励农民扩大生产和创新生产自主增收,打破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如搞养殖场,种换季蔬菜,种高山无害蔬菜,但关键的是政府要大力鼓励和实质性的支持,带领农民“因地制宜,适应适应市场,凸显特色,注重效益”。同时政府也要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难卖”的问题。政府有目的的规划是一个村乃至一个乡镇的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带领那些有所担心而不敢去做大和创新的农民,这样也有利于技术的推行,和产品的销售。

3.尽可能的延长农村的生产链,使村或是乡镇输出的尽量少的是原材料。以户或是村或者是乡镇为单位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如巫山盛产烤烟就可以适当的修建烟厂,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是农民不用背井离乡的外出打工,避免了劳动力的流失,同时也可以解决部分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为农村的下代更好的成长和农村的美好明天打下基础的好方法。

4.发展特色的龙头产业,以龙头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副产业的发展,使农民有更多的收入来源。比如阳乡发展以葱坪为特色的旅游产业这样不仅可以给带地的百姓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可以使农民的农产品有更好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有些产品“难卖”的问题。也使得更多的农民有了新的创业机会如开农家乐。这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5.大力培养农村里的人才和引进外来人才,以人才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阳挂职的一个月中我们发现这里的农村最缺的就是专业人才。农村必须要有人才才能带动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在农村选拔部分人进行技术培训和其它再教育以增加他们的技术,增加知识和提高他们的见识,为农村培养高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政府在经济上和其它的方面大力的支持是他在农村建立起榜样,为鼓励其它人更好的去接受新技术和解放他们的思想的保障。同时要吸引外来人才,村或是乡镇政府要大力引进那些有能力或是有技术的人员到村开展和指导工作,教农民该怎么做,同时解放农民的思想。

6.大户带动小户乃至整个村的再增收。鼓励大户的出现,同时保护这些大户。一般来说农村大户有技术上的优势,资金优势,市场和信息等优势,一个大户的出项和发展往往可以带动小户乃至一个村的发展,以榜样的形象去鼓励其它的农民积极的生产,使农民更好的思考致富的方法从而达到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作用,为农村更好的发展垫上基石。7.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村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农民增收就必须先要足够的土地。只要有足够的土地后才能更好的扩大生产。才有利于新技术和机械化的推行。因此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转成城镇居民。现在重庆也在开展农转非项目。政府应该更好的宣传使更多符合条件的人转户,以减少农民的数量,增加人均占有面积,使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解决很多农民在农闲是无事可做的现象,同时推进机械化的进行使更多的农村成为现代化农村。

8.加强农村干部的素质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修养,让村干部为百姓更多的干实事,而不是想着从政府下拨的各项钱款中苛扣出部分放进自己的口袋。

9.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加大对从村教育的投入,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上更好的学,发展人才,以教育为根基振兴农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9%人认为自己收入不高的原因是自身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所以说教育在农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农村的教育想比有城镇是异常的落后,甚至会出项几个年纪坐在一个教室上课的情景。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的硬件差,是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比例越来越少。孩子上好大学越来越难。孩子就是明天。农村孩子的文化水平低素质低也就意味着农村明天的村民的文化低素质低。因此说教育对农村来说至关重要,好的教育关系到农村明天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上好的大学,即使有一部分孩子离开了农村,随后他就可能带一部分人离开农村,这样有利于减少农村的人口,同时他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有利于发展她身边农民的思想,同时留下的一部分是有文化头思想的,他们将给农村带来新的面貌。因此说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结论:此次的论文选题以及论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基于我们到巫山县当阳乡的一个月的挂职实习,看到到了当地的农村的实际状况,走访了很多村庄,在和当地人们的交谈中采集到了很多信息,由于我们小组成员多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区,通过和自己家乡的农村对比,不难发现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灾区的了巨大成就的同时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大家的意见交流在将其总结组成了这份报告的核心部分,但在此次的调研中我们的调查问卷发出去又完成了问卷上全部调查内容的不太多,这主要是由于在当地作为接受调查的群体的农民们有时候完成问卷有困难所致,望老师理解。

第四篇: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http:///index.shtml河源市人民政府网

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打造“四个河源”、争创“五个城市”、完成“八大任务”,全面推进我市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编制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河源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及《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机遇

(一)“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市教育事业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基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 1813所(其中普通中小学1579所,学前教育215所,特殊教育1所,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12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所,成人高等院校5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 660148人(其中大专学生5790人,中职学校在校生14096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640262人)。由于“十五”时期我市基础教育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对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减少24所,但在校生增加37367人。

2.学前及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

2005年,全市有幼儿园215所,比2000年增加93所,在园幼儿61287人,幼儿入园率为48.74 %。2005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88%,比2000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02%,比2000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5.24%,比2000年提高14.97个百分点。

3.高中阶段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十五”时期,我市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十五”期末,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53%。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50476人,比2000年增加23217人,净增长85%;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151.48人,比2000年增加66.82人。同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096人,比2000年增加2582人,净增长22%。

4.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1年,老隆师范学校升格改制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招收全日制大专生。2004年,占地1500亩、位于河源市区的河职院新校区正式落成。2005年,河职院实现了办学规模的飞跃,在校全日制大专生达到5790人。

5.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全市教育系统大力实施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高校“特聘教授岗位计划”和“千百十工程”,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逐年递增,学历水平明显提高,职称结构渐趋合理。2000年至2005年,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由 14.38 %增加到61.31%;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从2.79%增加到20.39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从34.85%提高到67.08%。2005年,全市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2.46%,比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67.08%,比2000年提高32个百分点。

6.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化,民办学校得到较大发展。全市已批准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185所,其中高中2所(含1所中职学校),初中3所,小学5所,幼儿园176所,在校生(幼儿)31603人。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7.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05年,全市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410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357万平方米增加53万平方米。小学生均图书13册,中学生均图书22册。全市教学仪器总值达 10595.7万元,比2000年增加5805.2万元;拥有电脑室405个,计算机17641台,语言实验室253个,电教室158间,多媒体教学平台550多个,基本配齐教学仪器学校962间,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1%。2005年,全市拥有省一级学校 13所(含2所省重点中职学校),市一级优质学校 70 所,市一级幼儿园11所。中小学在市一级以上学校就读的学生115198人,占中小学生在校生数的19.9%。“十五”时期,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得到推进。2005年,河源教育信息网络中心正式开通,教育资源库建设和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初见成效。

8.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2001至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各级各类大专院校共48842人,其中升入本科院校13436人。2002年,我市启动源城区、连平县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秋季,我市全面启动普通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稳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拥有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9.教育投入明显增加。

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00年以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呈较快增长趋势,“三个增长”基本上得到落实。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2000年的16.2%上升到2004年的23.3 %。积极贯彻执行教育收费政策,全面实行“一费制”,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从规模、质量、水平和效益来看,仍然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全市高质量、高水平“普九”工作的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依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异较大。

2.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

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够合理。2005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65.2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53 %,远远落后于先进市。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短缺,优质学位依然紧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规模质量仍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高。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其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仍然偏小,层次结构有待调整,学科专业不尽合理,办学、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偏弱,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数量偏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弱,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率亟待提高。

4.师资队伍总体素质亟需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改革发展仍然不相适应。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数量不足,老龄化问题较严重,整体水平不高。中学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仍然偏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缺少高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5.教育投入仍然不足。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仍然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稳定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渠道单一,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的保障水平较低;普通高中发展资金缺口大;职业教育投入少,机制不活;高等教育经费不足,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6.终身教育体系有待健全。

县城以上城市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尚不健全。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与物质投入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有待健全。终身教育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尤其是未能真正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非功利性的终身教育内涵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在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推进,教育战略地位必将越来越突出,国家的财政和投资政策也必将进一步向教育倾斜;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我省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快教育发展必将摆在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位置,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必将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政策和经费方面的保障;随着我市工业立市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必将推动教育结构的调整,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以人为本、体制创新、协调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构建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为我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加大对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着重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打造素质优良师资队伍,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7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5%以上。至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全市建立6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每个县区各1所)。

(二)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

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达75000人,市一级以上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普通高中在校生的90%以上。至2010年,全市新建或扩建完成12所符合《广东省普通高中办学基本标准》、在校生2000人以上的普通高中学校(市区2所,各县各2所)。至2010年,全市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达到12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以上)。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至2010年,通过政府投资办学和吸引社会力量办学等多种形式,在市区新办2-3所学生规模3000人以上,学科设备齐全,教育装备现代化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县区重点办好一所学生规模1800人以上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至2010年,全市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6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3所。“十一五”期间,全市中职学校每年招生力求增长15%以上;至2010年,全市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人数之比力争达到4:6。

(四)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与成人教育

积极发展0-3岁幼儿教育,规范3-6岁学前教育。至2010年,全市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70%以上。

努力办好市县各级电大,初步完善成人远程教育网络。至2010年,全市电大在校生达6000人以上,其中普通大专班在校生达2000人以上,业余大专班4000人以上。全市所有镇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达标率98%以上,其中30%以上要办成市级以上的骨干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五)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继续完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力争在2010年全面完成新校区所有基建项目。招生人数逐年递增,至2010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全日制大专生达到8000人,2020年达到12000人以上。

(六)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

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政策和体制,建立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继续教育网络,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市初步建成7个学习型社区(市直1个、每个县区各1个)。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至2010年,全市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5%,省一级学校和示范性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80%以上,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95%以上,本科学历要达到30%以上;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100%,专科学历达到60%,本科学历达到10%。至2010年,全市完成10名名校长、40名省级以上名教师的培养任务。

(八)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网络,每年完成10个左右的市级以上教研课题项目。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教学研究机构,推动建立区域教

第五篇:河源市和平县消防工作十二五规划

河源市和平县消防工作“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消防工作回顾和当前形势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消防工作成效明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一是消防安全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宣传贯彻实施《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各镇全部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定期召开消防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制约消防工作的“瓶颈”问题,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初步建立,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实现火灾“零死亡”,重特大火灾尤其是人员伤亡火灾得到有效遏制,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安全责任网络初步形成。二是城乡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有效改善。我县及各镇基本编制消防规划,新增专职消防队1个、消防车抢险救援车1辆、消防登高车1辆、消防器材数套,新增市政消火栓15个。三是公共消防安全环境持续优化。推行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政府挂牌督办,实施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开展“一畅两会”(社会各单位畅通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单位从业人员会扑救初期火灾、会自救逃生)、建筑消防设施、高层地下建筑、小旅馆、“三小”场所(小档口、小作坊、小娱乐场所)等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创新社会消防管理和消防监督执法服务,火灾形势总体平稳。“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发生火灾17起,死亡0人,受伤0人,直接财产损失79万元,火灾起数与“十五”时期相比分别下降31.2%,直接财产损失分别上升9.5%。四是消防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忠实践行胡锦涛总书记“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总要求,大力推进“三基”(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工程、打造消防铁军、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战勤保障和勤务实战化建设,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和实战能力有效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县公安消防部队接警出动55次,出动车辆171辆次,出动警力652人次,疏散抢救被困人员15人,抢救保护财产价值2千多万元。

当前,我县消防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镇和部门消防工作责任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部门之间消防工作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意识不强,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有待提升。二是城乡和区域之间消防发展不平衡,一些乡镇消防规划不完善,消防规划执行不力,消防安全投入不足,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滞后的现象比较突出,全县应设市政消火栓120个,实有50个,缺70个,欠账率达58.3%。城区消防供水都与生活、工业用水同管铺设,普遍存在消防管网压力小、供水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消防用水的需求。三是各种致灾因素增多,火灾隐患仍大量存在,公共消防安全管理压力大。四是消防综合应急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消防应急救援装备和应急训练基础设施不足,应急救援指挥机制、联动机制和战勤保障机制不完善,消防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够畅顺,消防警力不足,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防火、灭火和综合应急救援任务需要。

二、“十二五”消防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广东省实施<消防法>办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等法律法规,全面加强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和综合应急救援工作,着力提升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努力建设现代化消防铁军,为建设“平安和平”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到2015年,消防安全责任制有效落实,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消防环境明显优化。

(一)火灾形势持续稳定。全县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19人以内,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有效遏制。

(二)社会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各级各部门消防工作组织领导责任、设施建设责任、经费保障责任、检查考评责任以及部门依法监管责任有效落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全部达标,其他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全部开展。“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三)城乡消防安全基础夯实。县城各镇全部完成新一轮消防规划的修订,建制镇全部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及审批,城镇市政消火栓建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农村、社区“五个基本”(消防组织、制度、队伍、设施、教育)建设全面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发展壮大,消防装备结构优化,社会抗御火灾能力显著提升。

(四)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提高。全面实施《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积极推动全民消防安全宣传工作,消防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消防宣传教育有效落实。消防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党政干部培训、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范畴,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及特殊工种人员接受消防安全培训,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控制室管理人员、易燃易爆危险品保管人员持证上岗。消防常识知晓率全民达90%,学生和重点岗位人员达100%。

(五)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增强。完善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导,政府专职消防队为骨干,企业(社区)兼职消防队、单位志愿消防队等为补充的多种形式消防力量体系,消防部队专业化建设全面加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覆盖城乡,消防官兵个人防护装备、特种防护器材和抢险救援器材达标率100%,灭火救援攻坚组装备达标率100%,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有效运作。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1、健全消防规范性文件体系。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广东省实施<消防法>办法》,健全完善地方配套规范性文件。重点建立和完善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消防安全信用体系、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管理等地方性消防规定和标准。

2、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各镇政府要全面负责本辖区消防工作,党政领导要认真落实消防安全“一岗双责”责任。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主要领导主责、分管领导负责、政务督导检查和考核奖惩等制度,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推动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消防安全责任监督考评办法,逐级签订消防工作责任书,每年对本级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兑现奖惩措施,推动工作落实。

3、强化部门监管职责。各部门要依法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对本行业、本系统、本部门的消防安全管理全面负责,建立消防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分解机制,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组织消防专项整治,确保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教育、民政、住建、房管、交通运输、文化、卫生、工商、安全监管、旅游等部门要认真落实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工作会商、信息互通、联合执法机制,在审批涉及消防安全的事项时,依法严格审查把关,凡不符合有关规定、达不到消防安全条件的,不得核发相关许可证照。县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督促、指导、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消防工作。公安派出所要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加强消防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辖区消防违法行为。

4、强化社会单位主体责任。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消防工作全面负责。深入开展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活动,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落实逐级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消除火灾隐患、扑救初期火灾、组织人员疏散和消防宣传教育能力。2012年,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全部达标,2013年至2015年,其他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全部开展。建立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等级评价体系,将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建立行业、系统消防安全自律机制。鼓励发展提供消防设施技术检测、消防安全技术服务的中介组织。推行火灾公众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促使投保单位加大消防投入,改善消防环境,提高防灾能力。

(二)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

5、全面开展城镇消防规划编制、调整和实施工作。各镇政府应相应制定“十二五”消防工作

专项规划和消防工作建设目标。2012年,建制镇全部完成消防规划编制。2015年,县及各乡镇全面完成新一轮消防规划的修订。要加大消防规划的实施力度,解决好消防站、市政消火栓、消防通道、消防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6、抓好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要加强对消防供水、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对公共消防基础设施不足或不适应实际需要的,要及时增建、改建或进行技术改造,确保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凡“三旧”拆迁改造或新区开发,必须规划好消防车通道,并同步建设市政消火栓,已形成欠账的,必须及时补齐;加强对消防用水管网的普查与维护,减少消防用水漏损。2012年,县城、中心镇(重点镇)市政消火栓80%达到国家标准,2013年100%达到国家标准。2014年建制镇市政消火栓建设50%达到国家标准,2015年,100%达到国家标准。要推进农村、社区消防水源和消防通道建设,建有给水管网的乡镇要按标准安装消火栓;解决不了给水管网的地区,要在重点地段或重点单位修建消防取水设施。

7、加强消防器材装备建设。2012年前,新购1辆举高消防车,1辆水罐泡沫消防车、1辆抢险救援车,1辆城市多功能主战消防车。消防器材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全部达到公安部配备标准,8类灾害事故灭火救援攻坚组、专业队和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按标准配齐器材装备;公安消防大队配齐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消防监督检查、火灾事故调查、消防产品监督和消防移动执法所需技术装备。

8、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2012年,每个公安派出所至少招收1名消防协管员。2013年前,建成区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或者居住人口5万人以上的乡镇和国家(省级)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及以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2015年前,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单位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密集的乡镇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其他建制镇和乡镇工业区、开发区建成政府专(兼)职消防队。

9、统筹城乡消防发展。全面落实农村、社区消防工作“五个基本”建设,将农村消防基础设施纳入“三旧”改造、村庄整治等工程统筹建设,全面优化安全硬件环境。乡镇、街道要建立消防安全委员会,行政村和城市社区要明确消防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制定并落实防火安全制度。整合治安联防、巡防和保安队伍,推行农村消防安全户户联防和城乡社区消防工作区域联防制度。

(三)加强火灾防控体系建设

10、强化消防安全源头控制。严格落实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消防安全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制度。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加强对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监管;质量监督、工商和公安消防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强化联合执法。严格建筑工地和建筑材料消防监管,加强建筑室内外装饰装修材料、保温材料的消防安全监管,推广使用不燃、难燃装饰装修材料和阻燃织物。探索建立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等火灾高危单位的消防年审制度。

11、狠抓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积极借鉴“创卫”成功经验和模式,推进网格化管理和排查工作,加强对火灾易发地区、行业、单位以及“三小”场所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完善重大火灾隐患和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政府挂牌督办制度,推行火灾隐患有奖举报,加大消防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优化消防安全环境。对消防部门书面报告的重大火灾隐患,当地政府要在15日内核实情况,推动落实整改;依法报请停产停业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要在7日内作出决定,组织相关部门督促整改。社会单位要建立落实消防安全自查制度,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半年至少进行1次消防安全自查,自查情况及时报当地消防部门备案,并作为消防部门日常监督抽查的重要内容。

12、深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消防宣传工作职责,制定实施消防宣传计划,将消防知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和人力资源培训。科技、司法部门要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纳入科普、普法教育内容。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消防知识纳入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设立消防安全辅导员,开设消防课程,开展消防演练。广播、电视、报刊、通信、网络等传播媒体应无偿开展消防公益宣传并确保一定的宣传发布量,其中广播、电视应每年无偿提供不少于3个小时的黄金时段消防公益宣传。每年“11?9”消防日、重大节日和火灾多发季节,要组织开展全民参与的消防宣传活动,扩大消防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广“家庭消防安全计划”行动,推广落实消防宣传员、“消防楼长”行动。推广消防安全村民公约和自防联防行动。“十二五”期间,学生和重点岗位人员消防常识知晓率达100%。加强消防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消防教育示范学校和消防文化街。2015年,各县城镇和建有公安消防队或政府专职消防队的乡镇全部建立消防科普教育基地。

13、创新社会消防管理。理顺完善消防管理体制,建立统一领导、层级明晰、机构科学、运转协调的运行机制。加强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内外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执法公信力。深化消防政务公开,加强消防监督信息e网公开、消防监督业务e网受理、消防咨询投诉e网办理、消防重点工程e网直通、社会单位e网管理、消防知识技能e网培训“六个e网”建设。推进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消防职业资格等级认定管理制度,实现消防从业人员职业化。加强消防协会建设,充分发挥消防协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增强社会消防自治功能。积极开展建(构)筑物消防员、灭火救援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实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制度。

(四)提升灭火应急救援能力

14、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县政府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各乡镇(街道)要依托乡镇专职、志愿消防队伍和保安力量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全面形成覆盖城乡的消防应急力量体系。将高速公路救援、地震、电力抢险、燃气抢修、医疗救护、建筑工程、石油化工等社会优势专业救援力量纳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立应急管理专家队伍,搭建由相关行业部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技术保障平台。2013年前,完善县一级综合应急救援队建设。

15、健全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响应和指挥平台,提高应急救援指挥效能。建立完善由供水、供电、供气、医疗急救、工程抢险、气象等部门及社会专业救援力量参加的联勤联动机制,落实信息资源共享、定期会商和要情通报制度,确保应急救援联动快速、紧密协同。立足辖区危险源和可调用救援资源,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明确灾情等级、力量编成、组织指挥、处置程序、通信联络和应急保障等内容,经常组织各类队伍开展联合培训和联合演练,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16、强化应急救援综合保障。按照“结构合理、功能多样、防护优先、实用高效”的原则,加强个人防护、防化救援、破拆排烟、生命搜救和反恐处突等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建立适应本地区灾害事故特点的应急救援装备体系,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遵循“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实用适用”的原则,推进消防综合模拟教育训练基地建设,确保训练基础设施满足消防部队日常应用性、专业性、综合性技战术训练需要,实现教育训练基地化、数字化、模拟化、实战化。

17、打造消防铁军。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全面加强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严格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保证队伍稳定统一、正规有序。深入开展打造公安消防铁军和全员大练兵活动,大力加强消防队伍和石油化工、高层建筑、地下建筑、人员密集、建筑倒塌、危险化学品、水域、核生化等8类灾害事故灭火救援攻坚组、专业队建设,强化专业训练,提高攻坚克难能力。坚持从优待警,妥善做好转业干部安置、官兵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工作,切实改善消防部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四、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分工,完善制度机制,推动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积极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在政策制定、资金保障、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经费保障。要进一步健全消防经费保障体系,落实财政部《地方消防经费管理办

法》,结合实际制定消防业务经费保障标准,每年正常业务经费根据当地财政收入情况予以适当增加。要建立消防高危行业补助制度,将消防官兵的生活补贴、灭火救援补贴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范围。消防装备建设、信息化建设、营房基础设施建设、训练基地建设等事关消防发展的重大项目,要纳入政府项目建设库,合理安排经费,重点保障解决。积极拓宽社会消防资金供给渠道,接受社会资助和捐赠,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投资公共消防建设。

(三)强化监督检查。各镇政府要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消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检查督促。

(四)强化工作问责。严格消防行政问责,对在涉及消防安全行政审批、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力量发展等方面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楚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严格火灾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依法依纪严肃追究单位负责人、实际控制人、上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下载广东省河源市农村经济调研与规划(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河源市农村经济调研与规划(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源市龙川县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

    河源市龙川县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按照《龙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草案)的工作要求,县国土资源局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全县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形......

    河源市连平县湖西村调研报告

    河源市连平县湖西村调研报告 2012年4月14日-15日,华中师范大学2011级深圳MBA班23同学到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大湖镇湖西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大湖镇湖西村党支部、村委在农业......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9.12春笋》练习题

    《9.12春笋》练习题 【基础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骤然而到( ) 倏然( ) ..雾霭( ) 瞥见( ) ..竹笠( ) 搔耳根( ) ..(二)给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含义 1.他撅撅嘴巴儿。 ( ) ..A.紧闭 B.“折”的意思......

    河源市紫金县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源市紫金县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

    2014年1-3月广东省河源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4年1-3月广东省河源市经济运行简况 一季度,全市经济呈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财税收入大幅增加、金融形势稳......

    2016年秋季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教师资格认定公告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2016年秋季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教师资格认定公告 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的最新资讯、考试公告及真题资料请详情查看广东教师招聘网,我们会及时更新动......

    农村经济医疗教育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稳步上升,今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也必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按照镇委、镇政府的统一部署,8月2日下午,镇委委员、企业工委书记詹耀东等调研组一行来到××村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了解今年××村的经济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