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路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运输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了国民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高速公路具有汽车专用,分隔行驶,全部立交,控制出入以及高标准,高要求,设备功能完善等功能,与一般公路相比具有很多优点,所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正处在“质”与“量”并重的重要发展阶段。从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开始,中国大陆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高速公路在二十多年间展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在以建成的高速公路沿线及腹地迅速兴起了工业企业建设的热【1】潮,地价增值,地方税收增加,投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我国的沿海地带,大部分是淤泥质海岸。因此,沿海特别是大江大河河口附近多为河相、海相或泻湖相沉积层,在地质上属于第四纪全新纪 Q4 土层,多属于【2】东南海岸土的类别多为淤泥,淤泥质亚黏饱和的正常压密黏土。土。这类地基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含水量、大孔隙、低密度、低强度、高压缩性、低透水性、中等灵敏度等特点;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由于这类地基存在这些特点,在软粘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普遍存在稳定及变形的问题。以高速为例,由于高速的路堤高度不大,所以稳定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变形问题很明显。目前高速桥头跳车以及高填方段、填挖结合部等位置因地基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造成的不良影响已引起公路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部门的日益重视。如何解决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造成桥头跳车的原因【3】有很多:
1、土质不良引起的地基沉陷:土质不良,由此产生沉陷是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桥涵通常位于沟壑地方,地下水位较高,此类土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常含有机质,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一旦受到扰动,天然结构易受破坏,强度便显著降低,桥头路基填筑高度较大,产生基底应力相对较大,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更容易引起地基沉陷,且变形稳定历时往往持续数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既便是在一些稳定地基,在外荷作用下,也无可避免出现这个问题。
2、台后填料的压缩沉降:台后填料一
般为渗透性材料,存在着多孔隙,加上施工时受施工作业方面影响,压实机具不能过分靠近接触台背,不能将填料颗粒间孔隙完全消除,在车辆荷载和自身重力作用下,填料迅速压缩,孔隙率降低,便在短时间内产生压缩沉降,造成跳车。在工程实践中,就是施工时工序符合要求,压实度达到要求,但台后填土较高,随着时间推移,也会产生不可避免沉降。有时台后填土荷载对基底产生附加压力,严重时会使桥台向后倾斜,发生不均匀下沉,危及行车安全。
3、施工措施不当:当前一些施工队盲目追求高速度,没有严格按施工规程作业,台背填土速度过快,对地基造成扰动和破坏,没有充分时间固结,对台背挡土墙等构造物挤压力大,施工时没有按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层检测“三分法”施工。用料没有把好质量关,排水措施没有做好,压实度没有达到要求。这些人为因素使高填土引道不稳定,工后沉降大,且不均匀,是造成跳车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桥头跳车会造成极大的危险,解决桥头跳车的问题十分紧迫和重要。由于目前我国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普遍采用水平砂垫层和竖向塑料排水板,它们在施工阶段起到良好的效果:缩短排水路径,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固结度,提高软土路基的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从而保证基础及地基的安全和稳定。但是,塑料排水板在地下很难降解,在工程竣工之后,仍然保持相当的排水能力,水平和竖向排水系统的存在,给孔隙水的消散提供通道,加速工后沉降,促使桥头跳车产生,给高速公路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目前我国所采用的主要的处理方法是当桥台于路堤相邻处的高差达到 10cm 以后填筑重度较高的沥青混凝土填料,新增加的荷载又会增加新的沉降。由于这样消极的处理方法,使得年复一年的进行维护施工,不仅在经济上是种很大的浪费,并且每年的维修也会给交【4】通带来不便,影响道路的使用舒适度。目前采用轻质材料处理桥头跳车问题,轻质材料换填以减少荷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控制沉降作用无疑是明显的,施工工艺主要是老路面铣刨挖除、浇筑膨胀珍珠岩高性能混凝土、铺筑沥青路面,技术上也是可行的。但是也有不利因素,主要是施工组织复杂,影响公路正常通行,且利用膨胀珍珠岩高性
能混凝土作为沥青路面基层,其配合比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应的沥青路面结构形式也需要探索研究。加强台背所在位置的地基处理。处理好台背软弱地基,是控制桥头跳车的重要措施。对软基处理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处理方法,如排水固结法、换土法、振动碎石桩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以改善地基性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缩小桥台与路堤的沉降差,避免错台。同时,考虑到桥头大多为高填土施工,故在桥头可考虑采用材质较轻的粉煤灰填筑,且应控制好填筑宽度,严禁因填筑宽度不够进行贴坡,致遇雨期间引起滑坡,导致桥头路基不稳而沉降。如在漕俞路高填土施工时,因遇暴雨引起滑坡现象,致外侧 3m 范围内结构层开裂等现象。加强路桥过渡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公路路桥过渡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该有利于减少路桥间的工后沉降差。在桥台结构完成后,尽快安排过渡段路堤与一般填土路堤的施工。并使用具有同等压实度能量的压实机械将过渡段路堤与一般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填筑碾压。在路堤与桥台连接部位,路堤与锥坡预压填土应同步填筑与碾压,使用大型机械碾压困难时可改用小型振动压实机械进行充分压实。此外,对一些路基工后沉降可能大的工点,如深层的软土地基和桥头高路堤,除了采用一切必要的地基处治措施外,必须优先安排施工,进行静置预压直至符合规范要求为止。选择有利于减少工后沉降的桥台结构。在形式多样的桥台结构中,桩接台帽的桥台结构施工过程是:填筑路堤,钻孔桩基施工,台帽和耳背墙施工。从其施工步骤可知,其过渡段路堤在桥台结构施工前填筑,不受施工作业面的限制,有利于大型机械碾压,不遗留施工死角,压实均匀,压实度易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桥台结构施工时,又为过渡段软土地基和路堤填土留有一定的沉降期,有助于减少过渡段路堤工后沉降。因此,在桥梁设计时,宜首先选用桩接台帽式桥台结构。加强路桥过渡段路堤填料的选择实施路桥过渡段路堤填筑之前,要有目的地选择施工路段的填料,采用各种土壤作对比试验。试验项目包括:土壤的液限和塑限联合测定,实施筛分和击实试验。各种土壤在相同压实机具下达到同等压实度时的压实遍数与松铺厚度的关系。从实验结果中比较各种土壤的技术指标,从中选出最适宜的土壤作为过渡段路堤的填料。【5】【6】【7】而处于领先地位的日本针对此类问题采用打穿或半打穿水泥搅拌墙方法,对桥头跳车可以做到较好的限制。要减少工后沉降应该从软土地基的沉降与固结理论出发。Terzaghi1924建立了饱和土单向固结微分方程,并获得了一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上的解析解,迄今仍被广泛应用。【8】 Biot1940根据连续介质力学基本原理,联列土骨架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线弹性本构方程、有效应力原理以及渗流过程的连续性方程,将空间任意点的三向位移 wx,w y,wz 及孔隙水压力作为四个基本未知数,建立了 Biot 固结理论。Biot 固结方程反映出了固结过程中总应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揭示了这一规律的本质原因:土体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消散和土骨架变形之间的耦合作用。Biot 固结理论比 Terzaghi 固结理论更为合理完整,但计算比较复杂,往往借助于有限元解。Biot 固结理论与太沙基一伦杜立克固结理论相同之处在于两种理论都认为土是饱和的多孔隙介质,骨架变形呈线性弹性,渗流满足达西理论;都应用有效应力原理;也都假定渗流的连续【9】条件。Biot 固结理论比太沙基固结理论更为合理,实际观测资料也证明了这点。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Biot 固结理论也被应用的更加广泛,然而针对经过竖井处理后的地基,目前我们主要采用方法有 2种,一种主要为数值解,最先由谢康和、Hird 和 Indraratna 等人提出【10】,而另一条思路即是解析解,就目前的研究来说,对解【11】析解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只有唐晓武教授得到的解析解能够比较好的推广到 2 层地基,因此具有比较好的适用性【12】。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有限元方法下的数值解。根据日本最新的理论和工程实例,结合之前的理论和经验,提出一种新型的处理方式,即П型水泥搅拌墙,控制沉降,延长维修年限的间隔,满足使用期的要求。路堤软基沉降变形研究主要涉及沉降与时间之间关系的问题。要求追踪整个施工、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沉降变化,以填筑体分级加载过程为研究过程,采用对比的办法进行研究,对比采用新方法处理和未采用新方法处理两种情况下软基中某点或某个截面
处的物理指标竖向位移、侧向位移或者孔隙水压力等的不同,分析这些指标在总不同时期沉降中所占的比重,提出控制这些指标的措施。这些工作可以利用现有的商用计算软件 Plaxis 进行模拟。【13】文章需要做的是结合典型工况,考虑实际施工和使用情况,模拟整个施工过程中软基任意点各物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验证新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对于最不利工况和最普遍工况分别提出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法。为防止桥头沉陷而引起跳车、以及高填方段和填挖结合部因差异沉降而造成对路面结构的不良影响,借鉴已建和在建高等级公路在处理类似病害方面比较成功的工程实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桥头跳车从表面上看是由桥台和路堤的沉降差造成,而实质上影响工后沉降差的因素很多,由于施工中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未能做到尽善尽美,还有很多未经实践的措施等待我们今后去研究和实施。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以减少桥头在软粘土地基上差异沉降的总和。【14】桥头跳车问题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问题,由于П型水泥搅拌墙这种处理方法并没有真正在实际的工程中的到过应用,所以目前对于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目前国内采用的方法有些问题,必须结合新型水泥搅拌墙方法给我新的解决桥头跳车的方法。文章主要就是用 PLAXIS 软件从理论角度给出П型水泥搅拌墙这种处理方法的优越性。具体实践需要工程实例的证明。【1】张诚厚,高速公路的发展及软基土修筑高速公路的几个土工问题,1997【2】魏汝龙,软粘土的强度及变形,高速公路软基计算,1987【3】探讨公路桥头跳车产生原因及处治措施,中国论文联盟【4】马磊,IT 型水泥搅拌墙处理桥头跳车问题的数值模拟,2007【5】浅谈桥头跳车处理方法,罗桂兰【6】预防桥头跳车的施工对策,倪官康,华东公路,1993.【7】公路桥头跳车的预防及处理,张振勤,詹晶萍,陈超,黑龙江交通科技,1994【8】李广信.高等土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9】 Biot A.General theroy of thre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J.of Applied Phys.,1941,vol.12.【10】 Hird C.C.Pyrah I.C.and Russell D.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vertical drains beneath embankments on soft
ground J.Geotechnique 1992Vol 42No.3499~511.【11】 IndraratnaB.and RedanaI.W.Plain strain modeling of smear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verticaldrains.J.Geotech.Engrg.ASCE1995123(5)474~478.【12】 Tang Xiao-wu.A study for consolidation of ground with vertical drain systemD.Saga UniversityJapan.1998a【13】 PLAXIS 岩土工程软件使用指南,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4】 Kai Qiu Lin Ing Hieng Wong Use of Deep Cement Mixing to Reduce Settlements at Bridge Approaches.ASCE 1999.
第二篇: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浅谈宾馆设计
摘要:现代宾馆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想象空间的地方了。它不但包括 了很多的实用性内涵,更逐渐成为人们乃至整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新型宾馆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满足一个极为简单的休憩目的而存在,因此越来越多的宾馆的经营者开始重视宾馆设计。关键词:历史 现状 趋势 影响
Abstract: the modern hotel is not a simple can imagine space.It not onlyincludes the practical connotation of many, but gradually became a symbol ofpeople and the whole city culture.The new hotel is no longer as in the past,only a very simple recreational purposes,more and more operators of hotel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hotel design.Keywords: historical trends influence
0引言
宾馆室内设计是室内设计中的专业之一,在做设计之前,应先去了解宾馆设计 领域的一些新型理念,新型材料、管理制度。进而更好地组织宾馆内部的功能关系、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和环境营建,为客人提供周全、方便、优质的服务。
1宾馆设计的概念、理念
目前国内对于宾馆设计概念及理念上的探讨并不多见,在宾馆领域如此,在建筑 领域同样如此。宾馆设计,是基于硬件的设计即宾馆的建筑,机电,室内装饰,家 具,灯饰,照明等方面的设计。是集住宿,餐饮,娱乐,办公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环 境设计。从环境上可分为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从功能上又分为住宿、餐饮、娱乐、办公、商场等场所;空间上又可分公共空间与私密性空间,同时,空间分隔也可分 为封闭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宾馆设计包括选址、外型、土建、机电、装饰及酒 店经营管理六个方面, 宾馆设计准确说来应称宾馆总体规划设计。宾馆设计是一种 商业文化设计的类型,如同文化场所、交通场所、办公场所、医疗康复场所,均是 一种社会的需求,即是文化,有其文化的属性。成功的宾馆设计不仅是满足其使用 的功能的需要,设计新颖,更重要的是具备其不同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宾馆设计的 元素有很多方面,功能是最重要的,在同一个主题空间中,功能与文化元素和谐发 展,已经成为一股日渐强大的潮流。文化品位是宾馆设计的灵魂。宾馆设计的范围 不仅包括总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装修、设备安装这些硬件,也包括功能布局、流 程规划、文化定位、经营分析、形象策划这些软件。好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五个理 念,即人性化、实用性、超前性、经济性和艺术性。宾馆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建筑学、机电工程、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信息工程、心理学、财政学 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宾馆本身独特的经营模式等等。众多不同风格宾馆的经营者及对自身宾馆设计理念的把握时,都追求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建立自己的独 特的风格。国际通行的宾馆规划设计做法分为原则性标准和应用性要求两大部分, 并且始终在不断地发展完善。这包括总规划、建筑、设备设施和室内设计,也包括文 化定位、经营定位、市场研究和发展研究。
2中国宾馆设计的历史、现状及趋势研究
2.1中国宾馆设计的历史
关于中国宾馆设计的历史,不同学者对其划分认识并不一致。中国人对宾馆的 认识和理解是从二十多年前开始的,最初人们认为宾馆是一个展示豪华的场所,是一 种富有的标志,所以当时的宾馆设计普遍选用大理石、花岗岩、毛织地毯等高档材料, 以营造一种环境来满足人们对高贵和财富的向往,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宾馆设计的 演变发展,归纳为了两条主线,一条是功能空间结构从单一的满足旅行者的食住发 展为今天的满足各种人群的更多更
1文献综述
复杂的需要-一个可以居住、工作、聚会、娱乐、休闲、用餐、购物以及各种不同活动的地方,另一条是宾馆装饰艺术的发展,装修 技艺日趋精致,设计风格不断创新,从繁琐的装饰,到简洁的多元并存,从个性的 展现到文化的交融。中国的宾馆设计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慢慢起步并发展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几乎没有自己的宾馆设计,寥寥无几的 设计作品也不过是上世纪50年代俄罗斯古典主义与中国传统装饰符号相混和的设计 样式;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宾馆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 段。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宾馆设计尚处于简单的模仿“跟风”阶段,毫无突出的个 性色彩而言;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宾馆集团携其设计风格的多元思潮又接踵而至,它们让国人领略到了设计的专业化,看到差距的中国宾馆设计在乱象纷纷中朝着专 业化的方向努力前行。从装饰艺术鉴赏的角度分析,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起步 阶段:是将境外的宾馆经营理念和装饰设计全盘照搬的“拿来主义”。多由香港或 国外的设计师主笔。当时国内基本没有装饰设计的专业人才,设计理念也相对落后,所完成的作品也仅仅限制在辅助设计或装饰工艺施工图的细化设计范畴;高速发展 阶段:出现在九十年代初。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国内的装饰设计行业带来了良好的 机遇。一大批从事建筑学及艺术学科的中坚分子投身到这股浪潮之中。一些大专院 校也及时的设置了相关专业,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及艺术借鉴,在近十年的 实践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学习,模仿,吸取和摒弃的成长路程。展现在眼前的作品,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景象,以孰优劣去评价这些作品是片面的,重要的是这个时期为国内的室内装饰设计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它的历史意义远远地 超出了设计作品本身地价值;渐入佳境地阶段:将它划分在二十一世纪。客观地说,这个阶段并未完成,更确切说是正在进行之中。在近五六年来的装饰作品中,无论 是在功能设计层面上的与市场概念和经营理念的贴近,还是在技术层面上运用智能 化科技含量和把握新材料能力的提高,或是艺术风格层面上所散发出来的多元文化 气息和装饰个性的发挥,都紧紧地扣住了这个高速发展中地时代脉搏,与工业技术 地发展和新型材料的涌现紧密相连。
2.2中国宾馆设计的现状
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宾馆建筑设计教育体系,只注重外表的设计,而 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宾馆内部功能的衔接以及日后的使用便利加以考虑。只考虑把宾馆设计的够“档次”、够漂亮用各种高档的材料给宾馆安装上时髦的外 衣,忽略了内在功能的衔接和使用的人性化,忽略了宾馆长久发展的需求。宾馆设 计在传统“面子”观念的影响下,呈现片面追求“豪华主义”的风潮。中国的宾馆 设计大多处在简单的“拿来主义”水平。中国本土宾馆设计力量正在快速成长。但 我国宾馆设计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严重地制约 了我国宾馆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宾馆设计目前仍在模仿国外最初的阶段,很难有 自己的特色。部分宾馆已经意识到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推出了各种个性化、人性 化的服务,但是,骨子里的本质还没有改变。
2.3宾馆设计的趋势
不强调显贵奢华;把更多的空间让给卫生间;减少餐厅数量(个别确有市场的饭 店除外);压缩公共面积,并突出个性化;避免铺张,崇尚简洁;宾馆建设和改造的技 术成本提高,但总成本不能突破。世界宾馆建筑与环境规划设计的新趋势为:生活品 味和设计;住店客人的需求设计;考虑安全设计,重视宾馆后台的功能要求的设计;设计具有综合用途的宾馆。回归大自然追求大面积共享空间;客房卫生间扩大面积,装修豪华,功能多元化;追求多功能,趋向多样化。注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以消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消费文化的视角为指引,对当前的宾馆设计趋势进行具体的归纳和分析,认为由 于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宾馆发展有与发达国家趋同的趋
2文献综述
势:消费人性化和专 业宾馆,消费生态化和绿色宾馆,消费信息化和智能宾馆,消费文化化和主题宾馆,消费品牌化和品牌宾馆,消费特色化和特色宾馆。宾馆设计将更多地迎合客人的期望值,处处体现一种人性的关怀;将更注意投资的回报率;将更多的体现地域特色;将在多元化的趋势下体现出文化品位。
3宾馆设计与经营管理的影响研究
好的设计展现了宾馆的优雅优质时尚和高贵带给宾馆好生意的同时也让宾馆成 为大众的关注焦点。优秀的设计通过演绎新的创意和流行趋势,从而完善建筑结构 并改变城市构架。它甚至能够活跃宾馆周围的一个地区的经济。好的设计会给客人 一种新鲜感,一种恰如心境的时代感,能够有效激发客人的消费欲,以至显特立独 行的品质风格,并不乏文化内核的勾塑,对宾馆经营效益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宾馆的整体设计风格不仅为客人提供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 了精神的享受,提升了宾馆的文化品味。宾馆的精心设计的风格为经营带来了好的 收益,带来高住房率,吸引了客人从而提高了客房的创收。合理的设计布局为宾馆 减少了人力和能源成本,从而提高了运营效率。优秀的宾馆设计通过人性化的细节 处理和提升客房舒适度来提高入住率和增强赢利能力;优秀的设计会通过人性化的 设计手法以合理的资金分配来延长硬件寿命从而延长工程的改造周期,达到节约投 资,增强赢利能力的目的。宾馆设计是满足精神空间需求的聚落形态,它与经营管 理相互作用,协调于整个宾馆的运营体系中。科学、现代的经营管理为宾馆在市场 中的竞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恰当、合适的宾馆设计则为长效、高效的经营管理运 转起到了积极催化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在现代宾馆自身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总结 随着我国宾馆业的不断发展,宾馆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一家宾馆想赢 得更多的客人就应在客人踏进宾馆第一步时力求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是非常重 要的。宾馆设计是否成功营造了一个宾馆与环境极为和谐的整体已经成为决定宾馆 经营成败的一个要素,宾馆专业化设计逐渐提为日程。
人性化的设计即能为宾馆节约透支成本同时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关怀客人,能 使客人对宾馆的印象更为深刻会使更多的客人忠于宾馆,有益于宾馆长远发展,为 宾馆带来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谢详明《酒店设计细节的艺术》[J]酒店设计现代化杂志社 2004 [2] 杨荫稚 陈为新编著《宾馆业概述》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3]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宾馆设计》[J]宾馆设计现代化杂志社2006 [4] 王琼《宾馆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J]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2年6月 [5] 张工《设计宾馆之文化情节》[J]宾馆设计现代化杂志社2007年5月 [6] 《经理人眼中的宾馆设计》[J]宾馆设计现代化杂志社2004年3月 [7] 张景泰 宾馆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五个理念[N] 中国旅游报 2003年 [8] 傅娟《当代消费文化与宾馆设计趋势》[J]新建筑出版社 2005年2月
[9] 吕莉《“冷”眼观潮-宾馆设计主题的实现》[J]宾馆设计现代化杂志社2004年7 月 [10] 涂青《营造空间美--浅析酒店设计》[J]广东建筑装饰 2006年4月 [11] 郝树人《现代宾馆规划与建筑设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2] 王捷二彭学强《现代宾馆规划与设计》[M]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2年 [13] 《酒店设计理念的延伸》[J] 酒店设计现代化杂志社 2006年5月
[14] 四川省旅游星级宾馆评定委员会《旅游星级宾馆设计与建设指南》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年2月 1 3
第三篇: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红外遥控电动玩具车的设计
学
生:程
非 学
号:10021020402 专
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
级:2010.4 指导教师:王
秀
碧
四川理工学院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
二○一四 年 三 月
1前 言
1.1 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器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而这些家用电器大都由红外遥控器操控,过多不同遥控器的混合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设计一种智能化的学习型遥控器,学习各种家用电器的遥控编码,实现用一个遥控器控制所有家电,已成为迫切需求。首先对红外遥控接收及发射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对红外编码理论的学习,设计以MSP430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遥控器。其各个模块设计如下:红外遥控信号接收,红外接收器把接收到的红外信号经光电二极管转化成电信号,再对电信号进行解调,恢复为带有一定功能指令码的脉冲编码;接着是红外编码学习,利用单片机的输入捕捉功能捕捉载波的跳变沿,并通过定时器计时记下载波的周期和红外信号的波形特征,进行实时编码;存储电路设计,采用I2C总线的串行E2PROM(24C256)作为片外存储器,其存储容量为8192个字节,能够满足所需要的存取需求;最后是红外发射电路的设计,当从存储模块中获取某红外编码指令后,提取红外信号的波形特征信息并进行波形还原;将其调制到38KHZ的载波信号上,通过三极管放大电路驱动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红外信号,达到红外控制的目的。目前,国外进口的万能遥控器价格比较昂贵,还不能真正走进普通老百姓的家中。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国外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一款以MSP430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型遥控器,通过对电视机和空调的遥控编码进行学习,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 发展历史
红外遥控由来已久,但是进入90年代,这一技术又有新的发张,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红外遥控是一种无线、非接触控制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信息传输可靠,功耗低,成本低,易实现等显著优点,被诸多电子设备特别是家用电器广泛采用,并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中。6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究民用产品的遥控技术,单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遥控技术发展很缓慢,70年代末,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遥控方式上大体经理了从有线到无限的超声波,从振动子到红外线,再到使用总线的微机红外遥控这样几个阶段。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准确无误传输新信号,最终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最初的无线遥控装置采用的是电磁波传输信号,由于电磁波容易产生干扰,也易受干扰,因此逐渐采用超声波和红外线媒介来传输信号。与红外线相比,超声传感器频带窄,所能携带的信息量少扰而引起误动作。较为理想的是光控方式,逐渐采用红外线的遥控方式取代了超声波遥控方式,出现了红外线多功能遥控器,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
1.3 当前现状
红外线在频谱上居于可见光之外,所以抗干扰性强,具有光波的直线传播特性,不易产生相互间的干扰,是很好的信息传输媒体。信息可以直接对红外光进行调制传输,例如,信息直接调制红外光的强弱进行传输,也可以用红外线产生一定频率的载波,再用信息对载波进调制,接收端再去掉载波,取到信息。从信息的可靠传输说,后一种方法更好,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数红外遥控所采用的方法。由于红外线的波长远小于无线电波的波长,因此在采用红外遥控方式时,不会干扰其他电器的正常工作,也不会影响临近的无线电设备。
红外遥控的发射电路是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来发出经过调制的红外光波;红外接收电路由红外接收二极管、三极管或硅光电池组成,它们将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光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再送后置放大器。
1.4 前景展望
随着检测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红外遥控是一种无线、非接触控制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信息传输可靠,功耗低,成本低,易实现等显著优点,被诸多电子设备特别是家用电器广泛采用,并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准确无误传输新信号,最终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最初的无线遥控装置采用的是电磁波传输信号,由于电磁波容易产生干扰,也易受干扰,因此逐渐采用超声波和红外线媒介来传输信号。与红外线相比,超声传感器频带窄,所能携带的信息量少,易受干扰而引起误动作。较为理想的是光控方式,逐渐采用红外线的遥控方式取代了超声波遥控方式,出现了红外线多功能遥控器,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课题研究内容分析 2.1红外遥控的优势
红外线在频谱上居于可见光之外,所以抗干扰性强,具有光波的直线传播特性,不易产生相互间的干扰,是很好的信息传输媒体。信息可以直接对红外光进行调制传输,例如,信息直接调制红外光的强弱进行传输,也可以用红外线产生一定频率的载波,再用信息对载波进调制,接收端再去掉载波,取到信息。从信息的可靠传输说,后一种方法更好,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数红外遥控所采用的方法。由于红外线的波长远小于无线电波的波长,因此在采用红外遥控方式时,不会干扰其他电器的正常工作,也不会影响临近的无线电设备。
2.2 红外遥控研究现状
目前家电中用的最多的遥控方式是红外遥控,红外遥控的特点是不影响周边环境的、不干扰其他电器设备。价格低廉,编码简单,近距离的遥控使用红外遥控非常有优势。由于红外一体化接收头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红外遥控的成本和技术难度,目前不仅在家电领域,在玩具、安防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红外遥控系统主要由红外遥控发射装置、红外接收设备、遥控微处理机等组成。因此,遥控系统是一涉及单片机的数字系统。目前国内红外遥控电子元器件的竞争很激烈,导致了价格的低廉,表面上有利于消费者,可是长期恶性竞争,互相压价格,必将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最终损害的只能是消费者。红外遥控的前景依然看好,不过红外遥控的现状不容乐观。3 总 结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看了很多资料和程序,明白了红外遥控的来由和发张,也懂得了它的很多涌出,在我们现实生活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但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软件方面对程序的编写还比薄弱,编写出的程序还不能完全实现预期的目标。通过这次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这次的设计经验,相信在以后的学习设计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主要及公开发表的文献)
1] 陈权昌,李兴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金戌,沈庆阳,郭庭吉.8051单片机实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侯玉宝,陈忠平,李成群,等.基于Proteus 的51系列单片机设计与仿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 郝建国,郑燕.单片机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6]余家春.Protel99SE电路设计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7] 陈汝全等.电子技术常用器件应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07
[8] 李光飞.单片机课程设计实例指导[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9]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部分(第四版)[M].武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 马忠梅等.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第四篇:毕业设计-毕设文献
一、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制造业)中的作用、地位及行业现状
1.1 作用与地位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 其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 既是高新技术载体, 又是高新技术产品。由于使用模具批量生产制件具有高生产效率、高一致性、低耗能耗材, 以及较高的精度和复杂程度, 因此已越来越被国民经济各工业生产部门所重视, 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通信、航空、航天、轻工、军工、交通、建材、医疗、生物、能源等制造领域, 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现代化和高端技术服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也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节能降耗作出了重要贡献。模具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工业。工业要发展, 模具须先行。没有高水平的模具就没有高水平的工业产品。现在, 模具工业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也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产品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之一。
1.2 行业特点与现状
绝大多数模具都是针对特定产品而生产的, 因此模具企业与一般工业产品企业相比, 数量多、规模小,多为中小企业。由于模具产品技术含量较高,活化劳动比重大, 增值率高, 生产周期较长, 因而模具制造行业就有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均衡生产和企业管理难度大、对特定用户有特殊的依赖性、增值税负重、企业资金积累慢以及投资回收期长等许多特点。由于模具产品品种繁多,大小十分悬殊,要求各异,因此模具企业发展适于“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行业发展适合于集聚生产和集群式发展, 以建立较强的协作配套体系。这也是模具行业的重要特点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过去长期依赖钳工、以钳工为核心的粗放型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正逐渐被以技术为依托、以设计为中心的集约型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所替代;模具产品的传统概念也正被模具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概念所替代。
二、我国模具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及存 在的主要问题
2.1 主要差距
我国模具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由于在理念、设计、工艺、技术、经验等方面存在差距, 因此在企业的综合水平上, 特别是产品水平方面必然会有差距。差距虽然正在不断缩小,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们还处于以向先进国家跟踪学习为主的阶段, 创新不够, 尚未到达信息化生产管理和创新发展阶段,只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仍有 10年以上的差距,其中模具加工在线测量和计算机辅助测量及企业管理的差距在 15年以上。管理水平、设计理念、模具结构需要不断创新, 设计制造方法、工艺方案、协作条件等需要不断更新、提高和努力创造, 经验需要不断积累和沉淀, 现代制造服务业需要不断发展, 模具制造产业链上各个
1环节需要环环相扣并互相匹配。面对差距,我们既要努力追赶,更要开创自己的发展道路。综合水平的差距最终都会反映到模具产品中可以量化和感知的具体指标上。综合我国各类模具情况,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模具使用寿命低30% ~ 50%(精冲模寿命一般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1/ 3左右), 生产周期长30%~ 50% , 质量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差, 制造精度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等等。与此同时, 我国在研发能力、人员素质、对模具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造成在模具新领域的开拓和新产品的开发上较慢, 高技术含量模具的比例比国外也要低得多(国外约为60%, 国内不足 40%), 劳动生产率也要低许多。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发及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差、能力不足、投入少、不够重视、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观念等都是造成模具产品及其生产工艺、工具(包括软件)、装备的设计、研发(包括二次开发)及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
(2)数字化、信息化水平还较低。国内多数企业数字化、信息化大都停留在CAD/ CAM 的应用上,CAE、CAPP尚未普及, 许多企业数据库尚未建立或正在建立;企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软件应用水平都低,软件应用开发跟不上生产需要。
(3)标准和标准件生产供应滞后于模具生产的发展。模具行业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有不少已经落后于生产(有些模具种类至今无国标, 不少标准多年未修订);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还刚起步;大多数企业缺少企业标准;标准件品种规格少,应用水平低,高品质标准件还主要依靠进口;为高端汽车冲压模具配套的铸件质量问题也不少, 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模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4)以模具为核心的产业链各个环节协同发展不够, 尤以模具材料发展滞后最为明显。模具材料对模具质量影响极大, 长期以来, 国产模具材料不论从品种、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模具生产的需要, 高档模具和出口模具的材料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模具上游的各种装备(机床、工、夹、量、刃具、检测、热处理工艺和处理设备等)和生产手段(软件、辅料、损耗件等)以及下游的成形材料(各种塑料、橡胶、板材、金属与非金属及复合材料等)和成形装备(橡塑成形设备、冲压设备、铸锻设备等), 甚至包括影响模具发展的物流及金融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大都分属于各有关行业, 联系不够密切, 配合不够默契, 协同程度较差, 这就造成了对模具工业发展的制约。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在信息化社会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模具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模具产品向以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为代表的, 与高效、高精工艺生产装备相配套的高新技术模具产品方向发展;模具生产向管理信息化、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制造数字化、精细化、加工高速化及自动化和智能控制及绿色制造方向发展;企业经营向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行业向信息化、绿色制造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3.1 产品发展重点
(1)为 C级汽车及以上等级中高档轿车配套的汽车覆盖件模具及为汽车配
套的模夹具一体化产品。
(2)大型及精密多工位级进模具, 包括汽车零部件和OA设备等大型多工位级进模及高速运行的长寿命精密多工位级进模等。
(3)大尺寸零件和厚板精冲模及复杂零件连续复合精冲模具等。
(4)高强度板和不等厚板冲模,包括热成形模具和内压成形模具等。
(5)大型精密铸造模具(包括压铸模、重力铸造模、低压铸造模等), 特别是要重视镁合金压铸及新型特殊成形工艺铸造模具的发展。
(6)高等级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包括汽车、工程车、飞机等轮胎模)。
(7)新型快速经济模具。
3.2 技术发展重点
(1)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及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以推广应用为重点, 并进行软件集成和二次开发), 包括模具全三维 CAD和CAD/ CAE/ CAM 生产技术及CAPP、ERP、MES、PLM等管理技术。
(2)模具加工新技术, 如高速高精加工、复合加工、精细电加工、表面光整加工及处理新技术、快速成型与快速制模技术、新材料成形技术、智能化成形技术、热压成形技术、厚板精冲技术、连续复合精冲技术、标准化自动化加工技术、大规模定制生产技术、网络虚拟技术等。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具生产和管理专用软件的开发及升级。
(4)模具精细化制造和精益生产。精细化制造与精益生产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而是设计、加工、管理技术和科学化、信息化的有机结合的综合反映,对提高模具质量和企业效益至关重要, 应作为发展重点予以特别关注。
总结
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对冲压模具技术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模具设计力求简单、经济、实用、生产难度低、效率高,在这里借鉴了许多模具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参看国内外模具行业发展情况,对我国模具产业的快速发展感到欢欣鼓舞,但是看到与国外先进的成型工艺的巨大差距时,作为一名材料人又感到任重而道远。当今工业高速发展,模具的发展也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发明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关注模具行业甚至整个工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李硕本等编著。冲压工艺理论与新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1
[2]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模具行业“十二五”规划[J].模具工业,2011:3-8
[3]李大鑫,张秀锦。模具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模具制造,2005(2):1-4
[4]李德群,肖祥芷。模具CAD/CAE/CAM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模具工业,2005(7):9-12
[5]杜继涛,甘屹,支架精密多工位级进模设计[J].模具工业,2005(9):15-17
[6]姜奎华主编。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1998.5
[7]薛奕翔等编著。冲压模具设计制造难点与窍门[M].机械工业出版,2003.7
[8]模具实用技术丛书编委会编。冲压模具设计应用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6
[9]郑家贤编著。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5.1
[10]《冲模设计手册》编写组编著。冲模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1999.6
[11]窦智。级进模设计中的要点及生产中的故障排除[J].冲模技术,2005(3)
[12]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修订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0
[13]周岁华,汽车冲压材料的合理选择[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5(12):25-28
第五篇: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嘉兴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 土木工程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前言部分:
大学四年的最后阶段,毕业设计是最后一个重要的一个作业,做毕业设计是学会如何将大学四年的课堂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它是对我们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不但能使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使所学知识实践化。通过毕业设计,要求我们了解并且掌握建筑设计,尤其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锻炼我们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查阅资料及阅读中、外文文献的能力等,为以后独立工作贡献社会做大学期间最后的准备。
我选择的设计题目是:嘉兴市南湖区王安里小区住宅楼设计,建筑层数5层。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房地产行业显得越来越重要,居民住宅是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主体及核心,设计的技术也是比较成型的,而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从简单的住宅楼设计入手还是比较合理的。
框架结构是由梁和柱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主梁、柱和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联系梁连接起来而形成框架体系。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应用范围很广。因此,选择框架结构作为住宅楼的主体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二、主题部分:
一般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二是结构分析,三是构件设计,四是绘施工图。结构分析和构件设计是结构设计中的计算阶段,在现代,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这一工作,常采用PKPM建模计算。但是,结构的计算并不能代替结构的设计。良好的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应该是合理组织与综合解决结构的传力系统、传力方式,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多层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形式非常的灵活,将框架结构按照承重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类:
(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以框架横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承担。由于横向框架数往往较少,主梁沿横向布置有利于增强房屋的横向刚度.同时,主梁沿横向布置还有利于建筑物的通风和采光。但由于主梁截面尺寸较大,当房屋需要大空间时,净空较小,且不利于布置纵向管道。
(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 以框架纵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由框架纵梁承担。由于横梁截面尺寸较小,有利于设备管线的穿行,可获得较高的室内净空。但房屋横向刚度较差,同时进深尺度受到预制板长度的限制。
(3)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 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是沿纵横两个方向上均布置有框架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由纵,横向框架梁共同承担。它具有较好的整体工作性能。
.上层建筑,并可能引起相邻柱距范围的上层建筑连续倒塌,所以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形式;且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都由抗侧力构件承担,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框架体系;框架结构的柱与梁宜上下左右贯通,不宜采用复式框架;以及砖混框—剪结构。在填充墙的布置方面:宜采用轻质材料,且应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避免形成短柱;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
在地震力作用下,框架柱尤其是角柱和大开间、大进深的边柱,一般均处于双向偏心受压状态,而电算程序是按两个方向分别为单向偏心受压的平面框架计算配筋。因此,框架柱配筋应进行如下调整:一是选择最不利的方向进行框架计算,也可对两个方向均进行计算后取较大值方向的配筋,并采用对称配筋;二是控制柱单边方向钢筋的最少根数。四是选择井字形或菱形的框架柱箍筋形式,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五是由于多层框架电算一般不考虑温度应力和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当多层框架水平尺寸较大以及地基为软弱土层或地基土层不均匀时,可适当再稍放大框架柱的配筋。
最后,我们还要进行“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进行抗震设计:首先是做好“强柱弱梁”的设计,由于框架柱受轴向压力作用,其延性通常比梁的延性小,一旦框架柱先于框架梁出现塑性铰,就会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甚至形成同层各柱上下端同时出现塑性铰的“柱铰结构”,从而危及结构承受垂直荷载的能力。其次做好“强剪弱弯”的设计,为了防止梁端,柱端在弯曲屈服前出现脆性剪切破坏,在设计中要求做到“强剪弱弯” 亦即构件的受剪承载力要大于构件弯曲时实际达到的剪力。再次做好“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还要对节点进行抗震结构设计要求框架节点核芯区不先于梁柱破坏。
三、总结部分:
由于框架结构具有空间大、平面布局灵活多样的特点,满足了人们不断追求使用个性化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框架结构(住宅、公共建筑)将会得到较大发展。设计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人应首先判断结构方案的可行性,对可能碰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对所有计算结果认真分析、判断,准确无误后方可应用于实际工程。
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运用各种通用图集和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地方标准,完成住宅楼建筑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设计及建筑图、结构图、施工图的绘制。这不仅要求我们有较强文献检索、规范应用、图集观摩、综合应用所学各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对于我来说,在做嘉兴市南湖区王安里小区住宅楼设计时,要根据规范以及实际的环境,选取构件参数和设计参数。此外,还要多了解一些结构细部构造等设计,通过查看规范,导师的指导,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争取将毕业设计作好。
对每个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们用它来检查和提高我们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这也是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四、主要参考文献:
规范类: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10-2002;
5、《建筑制图标准》GBJ104-87;
6、《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J1-86;
7、《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01;
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10-2002;
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指导书类:
《房屋结构毕业设计指南》,周果行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教材类:
《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地基与基础》、《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设计与原理》、《建筑抗震》以及其他相关标准图集和专业技术资料。
五、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