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沼气在农村建设中的发展利用
西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题目:课程名称:任课教师: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浅谈沼气在农村建设中的发展利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
浅谈沼气在农村建设中的发展利用
摘要:沼气不仅是二次能源,而且是可再生能源。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能源消耗也日益增大,伴随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沼气资源作为一项极具应用前景的新能源,其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紧张形势下农村能源供应问题的有效举措,还可以有效缓解很多的环境问题,其发展更是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沼气的利用特点,针对目前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提出进一步发展农村沼气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建设
前言
当前,世界农业正面临着一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革命,以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农业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1]。而在我国农村中,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之一便是发展以沼气利用为核心和纽带的生态农业。因为,发展农村沼气对解决农民生活用能,缓解能源紧张,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薪柴消耗,实现造林绿化,充分发挥山区和农村环境的生态屏障功能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虽然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才进行了沼气研究和试验,农村沼气建设更是从20 世纪70年代起步,数十年来,经历了发展上的大起大落,但从20世纪
[2]90年代以来,农村沼气建设就实现了健康稳步发展,而且趋势加快,目前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不过,在这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结合现有的一些理论技术方法,来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和改良,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正文 众所周知,在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不断的产生一些环境问题,导致农村环境落后的原因主要就是农村环境的管理体系不够、政府治理的资金来源不足、财政扶持措施不利以及环境治理的技术方法不适等。而真正影响农村环境问题的三大主体就是政
[3]府、企业和公众。企业是资源的利用者,利用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同时也是环境的破坏者。由于处理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成本较高而缺乏保护环境的行动。当一些城市企业往郊区或农村转移后,受到监督的力度较以往减弱,于是放松了对“三废”的处理,直接向周围排污。而技术工艺相对落后的乡镇企业,本来缺乏处理污物的能力,当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够时,一些企业宁愿接受处罚而直接排污,更不愿加强技术改造,和加强污染物排放前的处理,导致企业所在周围农村环境严重变坏。公众则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他们虽然有很强的愿望去监督企业,但是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美丽的环境是公众物品,也就是当个人花费较大的成本去监督企业,而获得的好处却公众共享,所以公众中的个体没有积极性去监督企业维持环境清洁,大家都寄希望于“搭便车”。这时,就需要政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介入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其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技术方法有很多,但为了较好地发展农村经济,而且还能轻
[4]松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沼气利用。在这里,就不得不
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大家都知道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和基础。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十分严峻。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实行农村体制改革和技术
创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来满足当代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冒出来,如果我们划着火柴,可把它点燃,这就是自然界天然发生的沼气。事实上,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在适宜的温度、PH值下,经过微生物的发
[5]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相应的沼气开发及其综合利用技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
沼气为纽带,集能源、养殖业、种植业为一体,把沼气、沼液、沼渣与生物、肥料、饲料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增长,是协调性、可行性、持久性及综合性的统一,是典型的可持续农业模式。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并且还有大部分地区处于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里就不得不依赖大家早已熟悉的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理想的气体燃料,它无色无味,与适量空气混合后即会燃烧,与其它燃气相比,其抗爆性能较好,是一种很好的清洁燃料。
沼气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A.沃尔塔于1776年在沼泽地发现的。1916年俄国人Β.П.奥梅良斯基分离出了第一株甲烷菌(但不是纯种)。中国于1980年首次分离甲烷八叠球菌成功。目前世界上已分离出的甲烷菌种近20株。而世界上第一个沼气发生器(又称自动净化器)是由法国L.穆拉于1860年将简易沉淀池改进而成的。1925年在德国、1926年在美国分别建造了备有加热设施及集气装置的消化池,这是现代大、中型沼气发生装置的原型。这些都说明,由于沼气具有优良的特点,其发展也是极其迅猛的。
而且在我国,沼气产业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中央政策引导及资金投入的支持下,中国沼气产业的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户用沼气池的数量增加明显,已经成为沼
[6]气产业的主力。前瞻网认为,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近几年来逐年增加,2000年底,农村
户用沼气池达到848万户,2006年底已达到2200万户,2007年底为2650万户,2008年底为2800万户,2009年底为3500万户,2010年底已经超过4000万户,可以看出,户用沼气池数量一直呈现递增的发展趋势,并以平均每年约17%的速度增长。据农业部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央投资优先支持向农户集中供气的大中型沼气项目,要在保证“户用沼气”供应的情况下,扩大“沼气用户”,调整沼气发展的布局,通过试点工程的示范带动商业沼气
[7]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用户达到5000-5500万户。
近年来,农村沼气建设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农业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各地以沼气建设为重点,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引导推广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西北“五配套”等多种能源生态模式,建设生态家园,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虽然我国农村沼气建设得很好,但实际上,却存在一定的影响农村沼气发展的直接因素。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确定,我国沼气发展较集中的南北方农村人均收入差异不显著,而秸秆产量与沼气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所以可以确定影响我国南北方农村沼气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地域温度。因为温度是沼气发酵的重要外因条件。研究发现,在10~60℃的范围内,沼气均能正常发酵产气。在这一温度范围内,一般温度愈高,微生物活动愈旺盛,产气量愈高。微生物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温度突升或突降,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产气状况恶化。而南北方的纬度差别的根本就是温度差异。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地表温度在零度以下。因而其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低温的制约。而建设沼气池时加强保温措施则要增加成本,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北方地区沼气的开发与利用。其次便是人均纯
[8]收入对农村沼气东西分布的影响,可以说收入水平对能源消费模式有着显著的影响。
需要明确的是,在农村,农户在使用沼气或沼气池运行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概括来说一是用户缺乏沼气池运行管理的知识,无法保证正常、持续地用上并用好沼气;二是用户对灶具等沼气配套设备的自查、保养、维修能力较弱;三是一些农户
对沼气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认识不足。结合这些问题,政府就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方法了,可以加强对沼气用户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特别是应尽快培养一批业余的农民沼气技术员;以及对沼气推广、应用的意义和作用,沼气池的修建过程和补助政策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对沼气用户来讲,要保证正常用气,坚持长期养畜是基础。“三分建池,七分管护”,说明使用好沼气池重在管理,坚持经常搅拌是关键;还要坚持对沼气户的寻访,及时发现不产气沼气池,并排除故障。
在农村沼气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低温发酵技术与工艺、干发酵技术、高浓度发酵技术等的研发。建池新材料的研发、沼气装置标佳化规范化生产和商品化问题;相应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沼气服务体系不完善,村级服务网汽数量少,缺少必要的进出料没备、检测设备、维修工具等。农村沼气仍然以农户自我维护为主,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部分沼气池产气率下降甚至停用,存在安全隐患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还有较大空间。特别是资金投人的不足,导致供需矛盾突出,当前户用沼气适宜农户普及率很低,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普及率更低,农户和养殖场等候建沼气的现象突出,而且建设成本增加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尖锐的问题,都需要更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解决。在我看来,沼气利用进行有效的产业化管理是一种更积极的方式,而它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对于沼气的发展壮大,就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支持共同努力,而且沼气产业的高技术特性决定了在推进沼气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农户的力量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还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持续的支持,为沼气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结语
随着我国农村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及农业环境污染逐渐严重,寻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办法是很有必要的,那便是沼气利用,沼气不仅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能增加有机肥料资源,提高质量和增加肥效,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良土壤;还可以间接减少乱砍树木和乱铲草皮的现象,保护植被,使农业生产系统逐步向良性循环发展。进行沼气的建设,更是有利于净化环境和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使用沼肥,还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收入,降低农业污染,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奠定基础。通过相关的资料了解到,对于现在的沼气利用,考虑到绿色生态建设,已经发展出一些值得人们借鉴学习的物质循环利用型生态系统,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沼气工程三结合、养殖业—渔业—种植业三结合及
[10]养殖业—渔业—林业三结合的生态工程等类型。总的来说,沼气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将
有效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反过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发展。[9]
参考文献
[1]林卿、高继红、于琳、金彦平,《可持续农业经济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胡国全.农村沼气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论坛,2008(5):15-18.[3]汪海波,杨占江,耿晔强.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生产及影响因素分析[J].可再生能源,2007,25(10):106-109.[4]苏有勇,张无敌,尹芳,等.推广沼气综合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J].能源与环境,2005(4): 75-76.[5]黄岳海,赵伟.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一)[J].新农村,2006(8):61.[6]汪力斌,刘启明,何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对农户的社会经济影响—以沼气生态体统为
例[J].产业观察,2008(12):114-118.[7]尹树红,刘家胜,刘继国,等.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农村节能减排[J].吉林农业,2009(6):17.[8]冯祯民,王效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的现状与发展[J].农村能源,1996(6):3-4.[9]徐晓刚,李秀峰.我国农村沼气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888-2890.[10]林金树.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资源良性循环[J].福建农业,2009(7):32.
第二篇:沼气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沼气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2009-06-30 | 编辑: | 【大 中 小】|浏览次数:6
我国沼气事业开始于1930年,水压式沼气池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研究,目前农村中推广较多的就是这种池型,并且受到国际上的重视,通常把它称作“中国式沼气池”。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于1936年在江西省宜兴县建造了水压式沼气池,用以烧饭点灯,随后浙江省诸暨县安华镇和河北省武安县也建了沼气池。1958年全国不少省市曾推广过沼气,但因技术不成熟和缺乏经验而没能巩固下来。20世纪70年代,由于农村燃料严重缺乏,又一次重视并大力推进沼气建设,再次掀起了沼气建设高潮。农村沼气从1970年的6000户发展到1980年的723万户。但由于技术不成熟,没有专业施工队,多数沼气池质量问题突出,只能使用1~3年,出现了边建设边报废的情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土法上马的沼气池基本上全部报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展了大量有关沼气发酵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我国的沼气建设开始稳步发展。9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试点示范,各地认真汲取沼气建设的教训,加强科研攻关和试点示范,沼气建设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沼气建设从池型设计、建设施工到使用管理逐步成熟,发酵工艺和综合利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沼气事业蓬勃发展。在我国,沼气的研究是与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沼气发酵产物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成了以南方“猪一沼一果”、北方“四位一体”和西北“五配套”(在猪一沼一果的基础上增加太阳能暖圈和暖棚)为代表的农村沼气发展模式。从“八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36万户,“九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75万户,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农村用沼气池980万户,其中,55%的沼气池开展了综合利用。同时,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始起步,先后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已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145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960处。
从90年代初开始,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建设重视强调工程的环境效益并通过开展综合利用来增加工程的经济效益,把沼气工程作为一个有多种作用的系统工程进行设计和管理,通过高质量的设计、建造和优质配套设备来实现沼气工程的综合效益。研究开发了多种新型高效发酵工艺,使厌氧消化器的处理能力提高2~10倍、产气率提高1~3倍、COD去除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这些装置的出现与成功应用,不仅标志着我国沼气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畜禽场沼气工程进一步推广应用和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沼气技术的目标已从“能源回收”转移到“环境保护”,沼气的利用不仅仅局限于点灯做饭,已经发展到乡村集中供气和沼气发电,并且开展了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在国家各部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已经建立了省级和国家级的沼气专业化组织,形成了农村能源建设技术管理与服务体系,进行了沼气技术、管理和维护人员培训,为沼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农村沼气建设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人士、广大农民把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称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能源工程,实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程,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清洁工程,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
第三篇:电气在安丘的发展
关于电气专业所属行业在安丘市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一个地区的电气行业的发展强大的与否就是看到这个地区的电气建设的水平,山东省安丘市的电力系统建设这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正文:
安丘市供电公司是隶属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国有中
(一)型供电企业,担负着安丘市直企事业单位和10个镇、两个街道、1231个用电村、95万人口的供、用 电任务。现有职工677人,下设11个管理部室、4个二级机构、13处供电所。辖区拥有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8座,35kV变电站18座,变电总容量670兆伏安,年供电量12.4亿千瓦时。近年来,公司大力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以国网公司“新农村典型供电模式应用”和“全网无功优化补偿”两个试点项目为契机,大力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增强电网科技含量:率先建成了现代化综合机房与先进的调配一体自动化系统,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35千伏数字化变电站,填 补了省内空白;变配一体数字化配网建设国内领先。全面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三转五警式”特色服务,精心打造的“安信彩虹”品牌,荣获“山东省服务名牌”称 号。顺利通过国家一流县供电企业首批复检、国网公司无功优化试点建设和省级科技示范单位的验收;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等国家、省部级荣誉,连续多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新农村呼唤新电力。新电力催生新服务。
为改善农村落后的供用电面貌,2006年底,安丘市政府决定实施资产上划。用电村本着完全自愿的原则,将原先村集体所属的农村低压资产无偿划拨给供电部门。安丘市低压资产上划率达到85%。移交前的低压资产设备状况差,村两委无力维护改造。移交后,安丘市农村“四到户”售电量每年在2个亿KWH,每年提取的农网维护费在1700万元左右,除去包括农电工在内的农电人员的工资薪酬与运行成本外,根本没有剩余资金用于农网改造。可改变当前极端落后的农村用电面貌,又迫在眉睫!怎么办?
安丘市供电公司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联合地方政府和用电村三方共同参与,开始了艰难的电气化建设征程。
改造资金成为摆在面前的最大难题!虽然用电村百姓是最大受益者,可他们却没有那么大的资金投入。到哪儿弄钱?经过和地方政府积极协商,最终,达成了根据产权决定投资的协议。即:产权属供电公司的,供电部门投资改造;产权属村集体的,由村里进行投资。电气化村建设的程序是:本着完全自愿的原则,用电村召开村民议事会表决通过后,向乡镇供电所提出改造申请,供电公司根据用电村今后一段时间的用电状况设计改造方案。电气化建设产生三部分费用:根据产权归属,用电村只负责村集体及用户产权的设备、线路的材料费用;不属村集体产权的配套设备费用由供电公司负责;免去用电村的施工费用,全部由供电公司承担,把电气化村建设打造成“惠民工程”。
事是好事,可还是有部分群众不理解,他们觉得:村里的电压质量虽然差了点儿,不也能用吗?老百姓就应该勤俭持家,能省则省。还有少数人认为:是不是供电部门在耍花样,打着电气化建设的幌子挣老百姓的钱?供电公司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针对客户的种种误解,安丘供电公司没有退缩,他们认为百姓有疑问说明工作还没做到家。于是全员发动,在全市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发动,同时,在进村入户上门服务时,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获取百姓理解。并对条件成熟的村率先改造,然后组织其它村庄参观学习。各乡镇党委召开村两委专题会,将电气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专门下发了电气化村建设的文件,并将用电村改造纳入到年终村委干部的经济责任制考核。细致的工作
赢得了客户支持,用电村从最初的观望到争先恐后递交申请,电气化建设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景象„„
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新安街道、凌河、石埠子、石堆4个电气化乡镇,建成各类电气化村321个。
电气化建设通过高压入村、低压入地、集表箱配电的供电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三线搭挂、树线矛盾等问题,降低了设备线路损耗,极大地美化了村容村貌,全面提高了安全供用电水平,为家电下乡顺利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铺平了道路。
从安丘市供电公司推广新农村典型供电模式的试点中,三个问题值得深思。
反思之一:县公司代管体制亟待改变。
1999年4月,安丘人民政府正式将安丘市供电公司委托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代管。农网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农电发展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已维持了11年之久的县级供电企业代管模式,如今正严重制约着县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安丘典型的成功,表面上是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体制的对路。遇到问题,哪怕是一个烂摊子都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针对症结,对症下药,体制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思之二:国家应加大农村电网投入力度。
以安丘为例,自1998-2004年,国家投入安丘农村低压电网的总投入为万元,占一二期农网与县城电网总投入的%。随后,就再也没有资金投入。为服务三农,支援农村经济发展,建议再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电网改造,反思之三:解决农村生产电网的投入盲区。
长期以来,农灌生产的用电网络一直属村集体资产或村民个人所用并负责运行维护管理,国家从来没有资金投入,农户也只处于低水平的运行投入,属投入的盲区。
民以食为天,安丘作为农业大市,经济作物种植一直是农民增收的首要途径,而农业生产用电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居民收入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安丘市石埠子镇作为全国草莓之乡与樱桃之乡,大多是蔬菜大棚种植,农业生产用电问题格外突出。像安丘这样的状况,在全国范围来讲,应不是少数,如何冲破这一盲区,成为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安丘市供电公司
第四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利用(推荐)
目录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利用…………………1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起来的可行性…………………………1
二、剩余劳动力发展农业的措施…………………………………1
(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1
(二)效益与生态环境的配合产生效应…………………………2
(三)大力发展订单农业…………………………………………2
(四)做好技术知识的培训………………………………………3
(五)建设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3
(六)强化服务增效益的长效机制………………………………4
三、预计取得的成效………………………………………………
4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利用
作者:王平(丹寨县教科局)
摘要:面对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怎样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的可行性,发展农业的措施,预计取得的成效来阐述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好了是能为农村带来综合效益的。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利用;特色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起来的可行性
第一,政府的支持。三农问题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后,政府开始花资本在新农村建设上。从劳动,土地,技术这三方面来看,劳动和土地是现有资源,技术能获得政府的支持,技术的获取也就简单,可通过互联网学习先进农业技术。
第二,农民自身愿意利用自己的劳动力来建设新农村。这既能为农民带来收入,又能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农村需要建设的很多,交通运输,农作物开发与种植,畜牧业的养殖等等,都需要剩余劳动力来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增加收益。第四,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传统的以农耕为主发展成为包括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剩余劳动力可以整合起来发展特色农业,工农结合,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城市拉近距离。
二、剩余劳动力发展农业的措施
(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立足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的,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业商品生产。
第一,我县的特色农业如茶叶、金银花。是我县种植业中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一个产业。加入WTO,茶叶、金银花出口前景广阔,是出口强项,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二,农产品,主要做好硒锌米品牌。硒锌米属于绿色健康食品,当前人民更注重食物的营养与保健,硒锌米含的多种维生素对身体益处多,所以,不仅做好硒锌米的生产,而且加工,销售,出口,宣传各环节都要做到位。大规模的生产和加工需要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分工。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要抓好无公害水果、无公害蔬菜和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实施,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用3-6年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并与WTO规定标准接轨,为使我县农产品高质量地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二)效益与生态环境的配合产生效应
第一,将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联系起来,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田园农庄,建设一批高标准的设施农业和适应城市绿化要求的花卉园艺产业基地。农村旅游,实现农民就地致富,可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景观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还可促进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城乡文化交流等。以自然、健康和质朴的农家方式为旅游者提供食宿、购物、文娱服务。目前绝大多数休闲农庄对购物的开发仍未重视,很多地方的农业旅游,游客来了,钱却花不出去。农户只有联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才会产生规模效应。剩余劳动力中具备厨师潜能的学习厨技,做好卫生环境,购买部分娱乐设施,让游客留恋往返,这也是一个宣传的方式。
第二,调整当地农业结构,开发利用坡耕地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一个集花卉、果树、种养和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设施农业经济实体。尽快加大开发建设和投资力度,拓宽服务领域,投资合作、共谋发展。既为农民提高了效益,也利用闲置土地与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旅游环境,为农民增加收入。
(三)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的合作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要加快特色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基地,指导农户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投入机制,解决资金相对贫乏问题。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主体。发展特色农业,仅靠农业部门难以快速发展,需要在政府领导下,各涉农部门密切配合,整合集聚政策、项目、资金、技术资源,协调行动,才能取得更好效果。各项力量和资源要围绕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协调行动,搞好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该市优势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四)做好技术知识的培训
围绕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快改革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与产业区域相适应的市场型、专业性的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科技结果,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互联网的应用可以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取得第一手市场信息资料。只有头脑中有了现代的思想意识和科学技术知识,手上掌握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封闭的农民才能变为开放的农民,传统农民才能变为现代网络农民。很多地区的农民纷纷投资上网,根据网上信息来组织生产和交换,了解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新意和内涵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和城乡差别,转变传统农业的经营观念,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拓展农村战略,由单一生产拓展到贸工农一体,使得农村建设工业化,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因此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咨询服务。通过互联网,了解农产品的新知识,积极组织学习。
(五)建设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
大力引进国外省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培植出口创汇支柱产业和产品。北美火鸡的养殖,饲养火鸡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效益高,房舍及设备用具简单,基建投资少,对鸡舍条件和管理水平要求不高,因为它对环境适应能力强,食性广泛,耐粗饲,有采食草,昆虫等特点,用工不多,既能利用闲散劳力,又能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树叶,杂草,瓜果,菜类,变草养资源优势为商品经济优势,然而在外省却很少有火鸡卖,这是个很大的商机。剩余劳动力联合起来大量养殖火鸡,分工合作,割草,鸡肉的加工,销售,消费者意见的回馈,建立网站发布销售信息与渠道,逐步在外省扩大经营,占领市场,也可通过加盟商合作方式扩大销售渠道。
(六)强化服务增效益的长效机制
在中央及省市惠农强农政策的指引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完善城乡统筹机制,积极增加投入。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依托项目为载体,通过一批大型骨干项目的实施,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运销大户,应从税收、信贷、融资、技术与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此外,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资金雄厚、设备优良、技术先进、有品牌、有声誉的企业落户该市,推动自贡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区域性特色农业健康发展,逐步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预计取得的成效
第一,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利用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走产业化经营道路,促进产业互动、城乡互融,推进农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第二,通过特色农业建立起了农民稳定增收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本地特色,积极探索种植业方向,围绕“特”字做文章,逐步培育起增长点,建立起农民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
第三,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把扶持龙头企业放在重要位置。从税收、投资、科技、服务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大力支持,使之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同时,积极支持特色农业基地组建专业协会,支持协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产品营销活动,使专业协会在协调生产者与政府、龙
头企业、市场之间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实施品牌战略来推进标准化。
建设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和产业,需要各具特色的品牌,实行品牌战略是商品生产的重要环节。实施品牌战略首先要科学研制优质商品生产管理标准,包括无公害生产标准等一系列相关商品及品牌的生产管理标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并从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入手逐步推广。加强宣传和营销策划,逐步建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效益。着力解决目前有商品无品牌、有品牌无商品和有品牌无企业的问题,特别重视龙头企业在品牌战略中的核心作用和主导地位。
第五,通过整合资源共建特色农业示范。
发展特色农业,仅靠农业部门难以快速发展,需要在政府领导下,涉农各部门密切配合,整和政策、项目、资金、技术资源,协调行动,才能取得更好效果。发展特色农业,要做到高标准、高起点、可操作,发挥示范作用,达到一业为主、多业互动或产业互动的目的。各项力量和资源要围绕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协调行动,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推进优势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第五篇: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客运市场发展
宜昌市夷陵区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山区面积占四分之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解决农民坐方便车、坐安全车、坐经济车、坐舒心车,纳入了地方人民政府和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笔者根据区情,提出一些想法,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客运市场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提出新农村的建设,它的意义和作用非常明显。其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荣的任务是在农村,城市中除了下岗工人和低收入群体以外,绝大多数居民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下一步全面小康能不能实现?关键就看农村。其二,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农村始终会有上亿的农村人口在那里生活。怎么让他们在那里安居乐业,怎么把农村家园建设好,让他们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要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就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农村公路作为农村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障,发展农村客运则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二、我区的客运现状
(一)通达状况,我区现有12个乡镇(街办),222个行政村(居委会),3400多平方公里,5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80%。现有公路通车里程3688公里,班车营运线路58条,营运里程2250公里。这58条线路中有10条的终点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有46条线路终点到村,贯穿了157个村(居委会),占行政村总数的71%。还有65个行政村未有通客车,主要集中在西北山区。
(二)运力状况,现有客运公司12家,客车378台,其中从事农村客运的客运车辆310台,5846座.日发班次758个,日发送客运量4万人次。
(三)站场建设状况,现有二级客运站2个(夷陵客运站和太平溪港水陆客运站各一个),乡镇五级客运站现有2个(雾渡河、黄花),在建的2个(下堡坪、分乡),拟建的1个(邓村)。现有招呼站5个,拟建75个。现有候车棚27个,拟建50个。原有2个五级客运站(鸦雀岭、土门)因为种种原因闲置。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线路开不通。乡村公路等级较低、通车里程短、断头路多、维护不够、通车数量少,有将近一半行政村未通等级公路,无法投放客运车辆,当地村民无车可乘,步行肩挑,出行困难。原因很直接,就是资金不足。但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未来五年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二)经营者开不起。一是经营者投入大、效益低。农村客源分散,客运量呈周期性变化,农民以自然村庄散居,又受季节影响,实载率低。加上高额的税费、油料和修理费用,使经营难于维系。曾有牛坪的杨柳池、梅子垭、下坪太阳山等数条线路开班以后又停下来。二是有的乡村线路开班以后,双排小货车、“面的”、摩托车等充斥其间,原本少得可怜的一点儿客源被低票价的非法营运车辆所截走。雾渡河至樟村坪线路上就有100多台“小面的”和“皮卡”以假亲戚、货主的名誉等方式进行非法载客营运,长期以往,已开通的客运班车就自然而然地开不下去了。
(三)农民坐不起。乡村客运线路里程短、路况差、票价相对高。山区农民收入少,往往为节省五毛一块钱而改乘摩托车或者其它廉价的“黑车”,甚至绕“山间小道”步行赶集。
(四)乘客不敢坐。一是从事乡村的客运线路大多道路等级低、弯多路急,行驶不安全;二是从事乡村线路的车辆大多技术状况差,有的车辆尽管通过了车辆技术检测,但长期行驶“山间小道”,维修保养跟不上,车况令人担忧;三是部分驾驶员驾驶技术和经验不足,随时可能出现事故。四是司乘人员服务质量较低,坑客、宰客、甩客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乘客不敢坐。
(五)村民出行难。一是客运站场设施薄弱,候车条件差。全区等级客运站数量少,大多数乡镇无等级站,只有简易停车场,行政村基本没有停车场,沿线居民点也没有候车棚,村民只好在路边候车,见到什么车就坐什么车,顾不了安全不安全。二是现有的客运班车,不适应村民随时出行和携带农副产品的需要。
(六)黑车打不死。乡村客运线路上的“黑车”大部分属于当地村民自用的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他们利用农闲时节非法载客,有生意的时候就捞一把,没有生意或遇有执法检查的时候就在家“休整”,灵活机动、随叫随走。即使被查扣,他们也会串通乘客(乡里乡亲的)百般抵赖,造成取证难,执行难,受到处罚后,他们又会变本加厉。
四、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通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加强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发展农村公路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发展运输经济、改善投资环境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使我区通车里程、通车质量和候车条件大大改善。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