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的强国富民治学精神[范文]

时间:2019-05-15 14:5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费孝通的强国富民治学精神[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费孝通的强国富民治学精神[范文]》。

第一篇:费孝通的强国富民治学精神[范文]

费孝通的强国富民治学精神

作者:王道勇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3104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有关费孝通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费孝通本人有《师承读书治学》一书专作介绍,费孝通的弟子也先后发表过不少个人的感想和解读。只是这两年讲的人少了。以史为镜,可正衣冠。在当今这个阅读日益表面化、著述日益短平快的时代,再次旧话重提,借此引起我们这些后来的读书人和治学者进行一些反思。

以费孝通为代表的那一代学者身上都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即读书治学绝非仅仅陶冶情操、自娱自乐,而是为国为民。结合费孝通和他身边亲人、学生的回忆和记录,可以看到,费孝通用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强国富民”这一治学精神。与鲁迅先生一样,费孝通原来上的是医学预科,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严酷现实使他意识到:“学好医学只能治一人之病,学好社会学才能治万人之病,治社会之病。”为此,费孝通改学社会学,希望借此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梦。也正是基于强国这个理想,费孝通和其他同时代的中国精英一样,心怀报国为民大志去“向西方寻求真理”。解放前的1948年,因触怒国民政府正在英国避难的费孝通接到伦敦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任教邀请,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回国。在1952年社会学学科被取消和1957年被打成“五大右派”之一以后,费孝通当泥瓦匠、做过炊事员,但他从来没有对新中国、对学术丧失信心,仍然坚持研究民族问题和学术译介,如参与了民族识别工作,统稿完成了《世界史纲》这部巨著的编译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年逾七旬的他更是争分夺秒全力忘我工作。正是由于心怀报国之志,费孝通的言行与论著并不仅仅是为学术而学术,他身上强烈地体现了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经世致用精神。

与强国相并存,富民也是费孝通读书和治学的直接目标。在1990年费孝通的80岁生日宴会上,有人问他一生中干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他的回答就是志在富民。他以诗明志:“志在富民,皓首不移。”解放以前,他关心旧社会乡村工业发展问题,写作《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等名著,是志在富民,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解放后,他关心民生,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调查研究,提出苏南模式和其他区域发展模式,也是志在富民;晚年他希望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让富民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更是在精神层面实现富民目标的集中体现。

为了实现强国富民这一治学精神,经过他自己、学生和其他后辈学者共同的总结,费孝通形成了一整套的读书治学方法,这就是至今仍然为读书人所津津乐道的治学“四勤”法。

一是脚勤。脚勤这个词就是他从英文jogging创译而来,他于1982年写《脚勤》一文。他说:“无论搞自然科学的,还是搞社会科学的,都要深入实际,这样,才能使理论真正对社会有用!”事实上,他终身践行这一理念。解放前的1935年夏,刚从清华研究院毕业即将留英学习的费孝通,就与新婚爱人王同惠结伴赴广西大瑶山进行实地考察。当时国内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还非常罕见,后来的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和玛格丽特 米德等人当时也刚刚在南太平洋群岛等

地进行各自的田野工作。但不幸的是,费孝通在山中误踏陷阱,新婚刚100多天的夫人王同惠女士在求援的路上遇难。而改革开放以来,据不完全统计,费孝通20多年间每年有1/3时间均在途中,在当时交通条件还不发达的背景下,费孝通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27次回访江村。2001年,已经91岁的费孝通身患哮喘病,身体明显发胖行动不便,但他的足迹依然遍及上海、常州、深圳、沈阳、成都、兰州等十几个省市,历时180多天,让后来的人们为他的治学精神击节赞叹的同时,也都自叹弗如。二是脑勤。行为因,论为果。费孝通一生脚勤所得回报极为丰厚,脚上的功夫都集中在脑中得到了汇集和升华。按费孝通自己的总结,他一生走过的路可以表达为:“江村经济―小城镇―中小城市―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同时,他一生的思想路径也可以表达为:“江村经济―行行重行行―文化自觉―天下大同。”行动与思想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重合性。他后来提出的乡村工业发展、差序格局、小城镇理论、文化自觉思想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提法,是在汽车上、在马路边、在农户家中酝酿和逐步成形的,都是来自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的思想结晶。他后来总结提炼的苏南模式,以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提法,更是在理论界、政府和普通民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是手勤。费孝通在《简述我一生的写作》一文里说:“我这一生一直在写文章。”此言非虚,费孝通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洋洋洒洒550万字的15卷文集,却蔚为壮观,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学问。他的名著《江村经济》资料即收集于在家乡养伤期间,解放前他写就出版了100多万字的论著。可谓是,文思泉涌,滔滔大观,不可遏也。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费孝通“狂来笔力如牛弩”,写成了300多万字的文章。按费孝通的说法,他是“走一趟,写一篇”,每年冬季是他集中写作的时间,脚勤的他开始稍放慢脚步,把脑勤的成果通过双手呈现出来,他总结脚勤的心得,提出新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除了学术著作,费孝通业余还写作和出版了大量散文、随笔和诗歌。著名记者和作家曹聚仁谈到费孝通文章时,曾盛赞其“深入浅出,意远言简,匠心别见,趣味盎然”。

四是嘴勤。费孝通认为,“文为心声,读其文,闻其声而识其人矣”。在手勤的基础上,费孝通还勤于也勇于直接向国家、学术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表达,希望借此直接实现强国富民的治学目标。1957年,费孝通写就了著名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较早地对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提出了抗议,并因此恶运缠身23年,直至1980年,但他对此毫无怨言。改革开放以来,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更是借此平台为国为民大声疾呼,向国家建言献策。他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上出过大力,他全力促成了小城镇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并在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推行,他建议农民工可以“离土不离乡”,他强调国家要重视边区开发,他全力支持浦东开发,等等。譬如,在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主张把“三大差别”和农民一起“消灭”在小城镇里,提出了苏南模式,直接影响了珠江模式、温州模式等地区发展模式的兴起;在1990年他又提出了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建议,后来又更具体地提出了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长江为脊梁,以南丝绸之路和西出阳关的欧亚大陆桥为尾闾的宏观设想,与现在我们所说的长三角城市带、新丝绸之路等发展战略的出台都有直接的关联。值得一提的是,费孝通特别强调,小城镇建设,一定要加强引导、合理布局,否则可能无法解决人口过少、资源浪

费、环境污染等病症。

费孝通一生的治学之路,可以用艾蕾斯在其《我的一生》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凡是我双脚踏过的地方盛开着芬芳的玫瑰。”2005年费孝通先生逝世后,曾有学术史研究者说:“费孝通的逝世,标志着20世纪完整受过中国传统教育,又完整受过英美教育的知识分子的时代结束了。”甚至有人哀叹说,过去那个时代的学者是“学贯中西”的,而后来的治学者国学功底不行,西学也没吃透,是“不吃东西”的半吊子文人。其实不用如此悲观。事实上,费孝通也曾多次在文中哀叹自己的国学功底远逊于老师潘光旦、吴文藻等人。时代的发展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些东西的流逝虽然可叹可惜,但只要我们能够继承那些在前代治学者血液中流淌着的文化基因,继承并宏扬费孝通“强国富民”的治学精神,那么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声称:学术不死,中国读书人的本性依然在传承。

第二篇:孔子的治学精神

孔子的治学精神

提起古圣先贤,在人们心目中形象最鲜明的就是孔子。孔子的门下有三千弟子丶七十二位贤人。直到今天,世界各地没有不知道中国有一位伟人孔子的。西方各国很多地方树立孔子的圣像,可见人们如何仰慕这位伟人的高风。我们身为中国人,每日生活在中国的文化薰陶中,他老人家就是贡献中华文化的一位巨人,影响我国千秋万世,我们怎可以不知道他呢!孔子的事迹或回答弟子和时人的话语,在论语中可以看到,那麽,论语这部书实在是人人必读的好书!本文就来谈谈至圣先师──孔子的治学精神。

论语为政篇第四章记载孔子述说自己修学的过程,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笃志求学,三十岁才能自立,四十岁不为外物所惑,五十岁知天命的道理,六十岁声入心通丶洞悉常道,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违背规矩。」我们知道,孔子是生而知之的,其思想影响我国两千年的文化主流,竟然还需要求学吗?是的,不但要修学,而且比任何人要早立大志呢!他十五岁就在求平天下之学,他用功时,好像赶不上似的,恐怕学不到真理,担心比不上哲人,怕言行举止有差错。他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由此可见他对精神生活的讲求,连身子也不在乎了。当然不见得当下就死了,这话是说,只要能得到道的真义,即使当下死了,也没什麽遗憾了。他以这种精神来勤学,所以能三十而立,不管是学术方面,还是品行方面,都足以为社会之典范。

宇宙之大,生命之奥秘,实在不是一生就可以明白的啊!但是圣人掌握了普遍的规律,不断修学,四十岁就能悟解天地一贯的道理,不再疑惑。继续做自明诚的功夫,时时观照自己的心理言行。五十岁时,境界已到知天命了。这时穷究天道人事之理,通达古今的变与不变。到了六十岁就能耳顺,一切正邪,声入心通,自然明明白白,绝不会为人事所蒙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会有差错,事事合乎中道,不违背天理。

孔子是人类的导师,告诉天下人成圣贤的道理,又提醒世人要成圣贤必须立志修学。先由凡夫修养人格丶增进智慧,渐渐迈向贤圣的境地,也就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但在思想上除去疑惑丶私欲,一立志就能言行合一,所以在论语中常勉人做君子,而且勉励我们效法天地的自强不息,只有勤才能补拙,只有一步步向前才能达成志向,所以这一章列出孔子多少岁在进德修业到什麽地步,这不是说: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也不是每隔十年或固定的年数才能达到这个程度。凡是有志於修学的君子,绝不可以急於成就而去躐等,孔子告诉我们进德修业是先凡後圣的,用力日久,自然而然有进展,急不得丶勉强不得,就像水到渠成那样。

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孔圣人的境界,我能学到吗?孔子有位学生冉求说过: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所教的道,只是力不足呀!孔子说:力不足的人也要尽力求进,半途力尽而止,你现在没有向前更进的心,实在是自己划地自限,自己限制自己的前程呀!所以说: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力不足,没法像圣人那样,我们更需要努力,补足自己的缺点,勤劳用功的人总会学得更多,千万不要自己挡住自己。

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七章提过,在十户人家的小邑中,必定有忠厚信实像我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的好学罢了。我们知道,保持忠信这种先天资质,已经难得了,能加上後天的修学更是可贵。孔子强调自己好学笃行,才能发挥天生的本质,人人如果循着所知的道而去行道,就奠定明道的基础,所以,我们更要加强後天的修学,才能更接近道,才不浪费人人本有的资质。

楚国的叶公曾经问子路,孔子的为人如何呢?子路默然没回答,孔子知道这件事,就对子路说:「你何不回答说:他这个人啊!好学不倦,发愤时忘了吃饭,快乐时忘了忧愁,不知道老之将至。」在另一章,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只是仰慕先圣的嘉言善行,及圣贤书所记的义理而已。如果有所得,实在是黾勉考究而来的呀!」由这儿看来,孔夫子一再的劝勉世人勤学,如果好古敏求,一定可以进步的,纵使愚鲁,也会聪明起来,虽然拙笨,也有成功的一天,怎可自我菲薄而自暴自弃呢!孔夫子乐於圣王之学,所以乐而不倦,俗世的忧愁可以消除,连吃饭也忘了,如果我们也认真求学,得到真理的滋味,那该多好呀!

世人以为孔圣人的明智是天纵之资,生来就觉知的,然而,孔子自己就不认为自己是这样,一方面可能由於谦虚,一方面为了勉励懒於学习的人,绝口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而让我们知道,纵使像孔子那样的伟人,也是靠努力成功的。述而篇另一章记载孔夫子不愿时人称他为仁丶圣,他说:「圣人丶仁人丶是与天同德之人,那麽,我怎麽敢当这种称号呢?我只是笃行仁人丶圣人之道,愈做愈不厌烦,同时以仁圣之道来教人而不懈怠,可以说,我只做到这样而已。夫子治学最实在了,他学了圣贤之教,就为之不厌,学成了还想到天下人,所以他又能教人不倦,不管是自修还是化人,都把握「不倦」两字,这和前头的好学有

关,他所以能够不厌不倦,实在是得到求学之乐呀!

孔子心存冲虚,所以能容万物,求学勤勉,所以能得大道;学问本来就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常感叹学不完哪!孔子不是感叹而罢了,常常存着赶不上的心理,孜孜不倦,所以亲身体验,学了马上做到,就不会失去。孔老夫子勉励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是这个意思。

圣人孔子乐於道,喜好求学,所以没了忧愁,他的确得到人间的真乐,真正忘记俗世的忧愁,但是孔老夫子也有忧心如焚的事,他老人家不是担心一般人所担忧的事,他说:「德行不修明,学业不讲习;听到好的事情不能取来改进自己;发觉自己不好的事不能革除;这些都是我的忧患!」原来孔老夫子只担心进德修业,一般人的忧愁怎能干扰他呢!他是这麽样的态度来修学,所以苦尽甘来,而终究得到学问的真乐了。

孔子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删诗书丶订礼乐丶赞周易丶修春秋,所以他说:「循述古人的遗法而不自己创作;信服古人,并且喜好古人之学:在这些事情上,我敢私自和我那商朝大夫老彭相比。」孔子有德无位,不像周公制礼作乐称为创作,所以不轻易说自己创作,这和一般并凑人家作品而说自己创作的人截然相反。他的学术思想所以能集我国文化的大成,是他积极的吸取了人文的通义,历史的经验,一直黾勉求学丶信而好古,所以使先圣之学更发扬光大,奠定了儒家的基础,使儒家思想一直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孔子治学丶做人都有一个主旨,就是「忠丶恕」这是始终不变的。他平日做学问十分讲究方法,不管见闻有多麽多,所学的有多麽深,都是以一个道理为纲领,以精熟的一个理,去学别的道理,所有道理都可以统摄起来了,所以他告诉子贡不要以为他是多闻多见一一都记在心里了,而是以一个理为根本,去贯通宇宙万事万物的理,他老人家一生勤勉治学,掌握了根本的求学方法,融会贯通,所以博学多闻,教化了不知多少人。

孔老夫子存着悲悯化人的心志,以最踏实的态度,孜孜蛚蛚的研究学问,绝没有自满的时候,直到老年还说:「让我多活几年,或五或十,以从事学问,那麽,我就不会有什麽大过失了。」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他老人家治学的精神启示我们:求学没有侥幸的,绝不能躐等而得,有什麽因缘,必有什麽结果,所以不必担心圣贤之道太遥远,只要忠信加上好学,使德行修明了,学业自然增上。读书不是片断记忆,定要讲求方法,把握根本,以求一贯之道理。这些宝贵的启示,只要做一端我们的德业就开始前进了。我们效法圣人,不管能否成圣贤,至少也做个守住人格的君子,不管能否成为圣人,至少也做个始终努力的读书人;不论那一行业,如果做人做事都本着孔子的精神,必然可以成为社会的中坚丶国家的栋梁;我们时时记得先师孔子,那麽他的光辉就会永远照耀前途,让我们遵循孔圣人的指引,马上努力吧!

第三篇:走强国富民之路教案

课题:走强国富民之路

课 型:复习课

单 位:

姓 名: 年 龄:

职 称:

走强国富民之路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2.能力:提高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培养运用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现象的能力。

3.知识:知道党的基本路线内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第三单元《关注国家的发展》第六课内容。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单元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本单元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为主题。“走强国富民之路”帮助学生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懂得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复习重难点:

1.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4.改革的必要性、性质、作用 5.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6.怎样正确对待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时主要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两个方面进行复习,具体通过“自主感悟 导入复习——合作交流 知识梳理————链接中考 提升能力——点击热点 拓展延伸——实战演练体验中考————感悟收获 学后反思”六环节实施课堂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结合往年的中考试题,明确中考的考点;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从宏观上来掌握本单元内容,教师应注重留给学生自主复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尽量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识记,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在课堂上通过习题的实战演练,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组织试题答案,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这样的设计思路既帮助学生理清横纵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能结合时政热点背景材料,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支持,较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教学方法与策略

因课堂容量大,涉及知识面广,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增强主观性和兴趣性;体现生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互问互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留给学生足够的复习时间,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建构,形成知识网络,掌握相关知识点,注重学生迎考能力的培养。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实战演练、学后反思等教学方式,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答题的技巧以及归纳、演绎、运用、迁移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自主感悟 导入复习

教师出示相关材料: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12日下午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份文件集中了中共全党和各方面的智慧,将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标志着从1978年开始的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

教师提问:1.我国为什么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2.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

教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短短2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走上强国富民之路。

(设计意图: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导入复习,既引起学生对时事问题的关注,又调动起学习复习积极性。)

环节二:合作交流,知识梳理 活动一:自主复习

阅读课本66-76页内容,进行自主复习,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学生结合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内容进行自主复习,进行知识建构和内化。(设计意图:复习课不同与新授课,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复习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内化,明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活动二: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完善知识网络。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行查缺补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知识网络。)

活动三:共同建构

1.学生分组展示知识网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

2.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细化,师生共同形成知识网络。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建构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边提问边展示知识网络,为学生提供识记的思路,形成知识结构图。)活动四:夯实基础

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识记老师指定的下列问题。【重点复习题】

1、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4.改革的必要性、性质、作用 5.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6.怎样正确对待改革开放?

(设计意图:教材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更是学生应考时作答的根本源泉。离开课本谈答题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于第一轮复习中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环节三:链接中考 提升能力 活动一:直面中考

【2013德州】15.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了“中国梦”。之后,又多次论及“中国梦”。近日,某校九年级(2)班的同学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部分资料:

改革开放再出发

改革开放是我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回顾过去三十多年的历程,正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打出了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才让中华民族空前之近地迎来中国梦的曙光。党的十八大描绘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激发起13亿人实现中国梦的豪情壮志。要完成这些宏图伟业,实现中国梦,还必须要坚定不移地用好改革开放这 关键一招。

【我分析】为什么说实现中国梦还必须要坚定不移地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6分)

教师精讲点拨,然后展示出参考答案:

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风险、机遇和挑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才能破解,还必须要坚定不移地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

活动二:决胜中考 材料题解题技巧:

第一步:精析题意,把握材料的关键点,信息点。第二步:回归教材,寻找知识的落脚点。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第四步:看分值控制答题点数。最后,注意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总结答案注意事项:

1.在写出要点时,不要围绕某个方面展开进行大段论述。

2.答案要落实“四化”,即层次化、要点化、序号化、学科化。即层次化(分段回答,不要一整段)、要点化(只写要点,不要过多描述)、序号化(层次要表上①②③④)、学科化(使用政治学科规范用语).环节四:点击热点 拓展延伸

教师:中考通常以党的十八大和每年年两会为素材,考查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等内容。同学们知道哪些相关的社会热点?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展示:

(1)材料一:2013年7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会议强调,在上海外高桥(600648)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新一届政府在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具有失分深远的意义。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一届政府为什么实施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政策?

(2)日益开放的中国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我国虽然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源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设计意图:针对中考试题的特点,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联系相关时政热点,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及时把握社会热点所能考查的教材知识点。)

环节五:实战演练 体验中考

一、我来选择:

1.(2013.烟台)总书记在2012年12月视察了广东省深圳、珠海、顺德等市,展示了新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习近平表示,党中央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今

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之所以强调要走这条道路,是因为 A.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B.只要改革开放,就能解决中国面临的所有问题

C.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D.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2.(2013.泰安)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贯穿了改革的思想,共“86”次提到了改革。这是因为改革()

A、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

B、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不竭动力

D、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3.(2013.威海)2012年12月31日下午,十八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改革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待改革,我们公民个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A、积极参与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实践 B、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参与改革 C、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D、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在推动者 二.我来回答:

4.(2013.淄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我国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

材料一:李克强说,我们身上肩负着两幅担子,发展和改革,发展就要靠改革,改革在在推进过程中,完全可以推动发展。

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发展就要靠改革,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完全可以推动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C 2.B 3.D 二.(1)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升级和活力(3)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

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设计意图:做为复习课,必须要让学生进行限时训练,提升学生的做题速度,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反馈,实战演练有利于学生尽快提升应试能力。)

环节六:感悟收获 学后反思 1.通过复习,我掌握较好的内容有: 2.通过复习,我还存在的不足和困惑有: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后反思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时的复习内容,把复习的知识点进一步梳理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教后反思

1.典例精析,体现生活化,时政性。本节课做到了三结合:结合考纲、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着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都熟悉的时政热点“党的十八大”、“两会内容”为背景材料设计问题,逐层深挖,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谈认识、谈体会、谈感受,符合“三贴近”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2.典例精析,体悟规律。我结合“党的十八大”和“两会内容”的时政材料,紧扣考点、要点,学生讨论分析,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分析试题的考查目的,对答案进行分析,指出学生答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学生解题技巧的指导与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3.本节专题复习课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复习,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应试能力。

4.由于复习任务重,涉及的知识点多,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在时间的安排上还不够合理,学生合作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引导、深化,也没能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

第四篇:第二课 立足国情 强国富民

第二课 立足国情 强国富民

(三)第三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领会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和历史任务;知道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掌握在新的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合作与探究性小组讨论、分析,从自身出发真正理解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从而使艰苦奋斗精神从认同提升到行为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堂学习和探究加深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感悟和体验,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向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从我做起,培养和增进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

1、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

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难点: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意义,以及如何在生活学习中发挥艰苦奋斗精神。

三、教学方法:演绎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课时数:2教时

五、教学过程:

1、时政播报

A嫦娥二号整装待发,“嫦娥二号”为“嫦娥三号”探路;

4、“嫦娥二号”7天可入轨道;

5、“嫦娥二号”绕行轨道距月降至100公里;

6、三个月球坑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

7、命名月球地理实体,为月球定位;

8、为月球地理实体命名,有何规则;

9、为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的幕后故事;

10、人类为何钟情于登月;

11、谁将成为第二个成功登月者。

B新时代的青年楷模——邓亚萍出任人民搜索网总经理,曾经的“乒乓女皇”、剑桥经济学博士、国际奥委会官员和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邓亚萍经历了几次成功的大跨度人生转折。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拼搏、进取精神,以及她本人所具有的国际影响力,将使企业化、市场化运作的人民搜索在国内外资源拓展方面获得巨大推动力。

2、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向同学们介绍江苏省华西村: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华西村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吴仁宝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华西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10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600万元--2000万元。村民变灵,村庄变新,土地变多,产品变精,集体变富,生活变好,贡献变大,环境变美,正在谋求it帝国的华西村,将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它是中国未来小康社会的缩影。

(一)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何谓“小康”?—— “小康”的基本内涵。

通过演绎法向学生们介绍“小康社会”的起源与内涵(P35知识窗)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当时发展情况给“小康”赋予的新时代的意义。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由表格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小康”的基本标准,从数据指标中可以得出结论: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总体上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是“总体小康”不等同于“全面小康”。通过演示文字和图示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捕捉信息,归纳出知识点:即

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针对我国小康发展的现状,党和国家制定了六个“更加”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美好的蓝图。而要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和比较平衡的小康,则必须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的内容从三个层次来展开:即艰苦奋斗的内涵是什么、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原因和途径

1、艰苦奋斗的内涵是什么?(书本P41)

2、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它有怎样的意义?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的优良传统。通过交流故事的方式介绍长征精神。

(2)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具有时代赋予的新的内涵。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不同的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同样,引出并介绍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有着新的内涵。通过阅兵仪式训练、抗震救灾、铁人王进喜等影音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简要地谈谈观后感,从不同角度归纳出艰苦奋斗在新时期的表现: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

(3)青少年如何培养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和作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在新时期,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否还有必要?为什么?得出结论三:艰苦奋斗是一种优良品德和作风。

(4)反思与提高:我们应怎样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既然我们了解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意义和重要性,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通过活动设计——反思与提高:让学生从一些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思我们的不足之处以及出谋划策,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图示: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与社会不良风气作斗争。

(5)总结:作为学生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第五篇: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经典摘要

序:《乡土中国》可以说是一部贯穿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这部著作流露出作者渊博的知识与高尚的人格魅力。

10页: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

由;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18页:所谓学就是在出生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做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27页: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结构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

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性的社会圈子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30页: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

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42页: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

人一般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局中养成的性格。44页: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46页: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探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

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

求。。。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54页: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

教化,而不是折狱。

58页:法治秩序的建立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是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还得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生了。

74页: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

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立契约时,个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却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中国社会所缺的。

77页: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恐、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

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

84页: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计出来的经验,思想

只有保留这些这些经验多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运。

106页:社会知识的传递对于个人的生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人不能

个别地向自然去争取生存,而得在人群里谋生活。一个没有学得这一套行为方式的人,和生理上有欠缺一样,不能得到健全的生活;他也就没有能力为人类种族绵续尽力的机会。125页: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

127页:婚姻的目的是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对于生物性的父亲的确定,倒还属于次要,事实上父与子的生物关系的要求确定本身是一种社会的规定。

140页: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191页:权利是社会控制个人的力量,它发生在人类本性和集体生活的不相谋和处,生物和社会的矛盾场合下。

217页:家庭里训练不出战士,嘴上衔着银匙的成不了好汉。

265页:生活内容的增加,文化水准的提高,把抚育作用拖到了家庭的范围。

下载费孝通的强国富民治学精神[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费孝通的强国富民治学精神[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严谨治学 演讲稿

    严谨治学——不放过作业中的任何错误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讲的主题是:严谨治学——不放过作业中的任何错误。 一、好成绩来自于平时的作业。 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

    治学格言(模版)

    治学格言 一、 我们要建设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 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这样就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毛泽东) 二、 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

    治学名言摘抄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摘抄的治学名言,供大家阅读参考。治学名言摘抄:1、不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读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科学家,一生著述丰厚,不仅有在国外闻名的《江村经济》,还有在20世纪40年代成书的《乡土中国》,而后者的影响力似乎更......

    费孝通与中国文化自觉

    费孝通与中国文化自觉编者按:费孝通先生以伟大的社会科学家为人们所熟知,但他也同时在一个更广阔的学术文化思想视野中思考着文化的自觉,对以孔子为代表的特别是早期儒家思想......

    费孝通社区研究方法

    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

    生育制度费孝通电子版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在授课期间的讲义和心得体会编纂而成,主要探讨了涉及家庭生育相关的理论问题。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的提出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古至今,农民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农民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也作出了极大贡献。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费孝通《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