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宣传推荐“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暨“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的通知

时间:2019-05-15 14:4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宣传推荐“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暨“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宣传推荐“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暨“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宣传推荐“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暨“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的通知

关于宣传推荐“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暨“河南

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的通知

豫科协文„2011‟4号

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河南中的重要作用,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决定组织开展 “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暨“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宣传推荐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 下:

一、活动宗旨

大力宣传贯彻我省的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在全社会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增强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积极引导并培养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主创新精神,充分激发并调动参与开展自主创新的主动性,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推荐对象及条件

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创新精神为核心,在我省优势学科、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重点领域方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学术和工程研发前沿水平的拔尖人才和单位;注重科技创新,并能积极主动进行科技创新,取得一批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性科技成果的单位和个人。

(一)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条件

1.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热爱科技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2.工作勇于创新,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有突出的科技成果。

3.主持研究的课题或主持研发的产品获得省辖市科技奖励三等奖以上,或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类期刊上发表过有创新性观点的论文,或个人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

4.在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方面成绩突出,其科技成果在我省的科技经济发展中作用明显。

5.年龄在45岁以下,科研成果获省辖市科技奖励三等奖以上,或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者,可申报“河南省青年科技领军人物”奖项。

(二)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条件

1.注重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突出,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

2.拥有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单位创新氛围浓厚。

3.单位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排放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4.所研发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省辖市以上科技奖励,或取得突出的经济效益。

5.诚信经营,依法纳税,无不良记录。

三、组织机构

宣传推荐活动成立“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暨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专家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相关领导及省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评委会将结合公众投票情况对参加推荐者进行终评。

专家评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河南科技报社,具体负责材料的验收、整理及其他日常工作。

四、推荐办法

(一)推荐人或单位按要求报送推荐材料。所报送材料要求如下:

1.认真填写《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推荐表》或《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推荐表》,一式6份,单位加盖公章;

2.推荐“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需附个人二寸免冠照片4张。

3.单位或个人简介。内容包括主要业绩、主要科技成果、所获重大荣誉、所获专利等,要求800字以内。

4.报送材料需附电子版,文字格式要求为word文档。

5.相关荣誉证书、专利证书要附证书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上述村料全部用A4纸打印(复印),左侧装钉,一式6份。

(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报送材料进行初步审核,符合要求者将在《河南科技报》及中国科技110网上进行公示,并接受公众投票。

(三)专家评审委员会结合社会投票情况进行终评,产生“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和“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名单。

五、宣传表彰

1.对入选者届时将由省有关领导为获奖单位和个人分别颁发“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和“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的奖牌和证书。

2.“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及“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的入选名单将在省会相关媒体上进行公布,获得前十名的单位和个人,将被命名为“河南省十大最具科技创新力单位”和“河南省十大科技领军人物”。年龄在45周岁以下,业绩特别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将授予“河南省十大青年科技领军人物”奖项。

3.组织入选单位和个人开展学术交流、课题培训。

六、材料报送时间

即日起至2011年5月30日前将相关材料报送至宣传推荐办公室。

七、联系方式

地 址:郑州市花园路59号邮政大厦19层河南科技报社1902室“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及科技创新型单位宣传推荐办公室”邮编:450008

邮箱:xutao8688@tom.com

联系人:徐 涛(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成员:董明超刘永合 刘爱德张书睿

电话:0371-69333602***

传真:0371-693335780371-69333588

备注:文件及推荐表可登录河南省科协()、中国科技110网()下载。

附件:1.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推荐表

2.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推荐表

二O一一年二月十八日

第二篇:河南省皮革行业科技创新型企业评审表

河南“领先名鞋”和“十大名鞋”评审表

请评审专家在“同意”栏中打“√”号,或在“不同意”栏中“×”号。

专家姓名(签字):

河南省皮革行业科技创新型企业评审表

请评审专家在“同意”栏中打“√”号,或在“不同意”栏中“×”

号。

专家姓名(签字):

第三篇:河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河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草案)

“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调整经济转变方式为重点,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努力建立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提升政府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新型创新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十五”科技成就及“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发展工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在“科教兴豫”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导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应用开发研究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加快,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为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关 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实施河南省专利战略推进工程意见的通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出台,推动了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全面开展。

围绕科技创新活动,针对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奖励、科技咨询业、科技中介机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试验动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为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

(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全省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由2001年的28.3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2.36亿元。

以实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新药研究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为主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进一步提高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农业科技部分领域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或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等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十五”期间,我省有221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有88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优质专用小麦、杂交玉米、抗虫棉、杂交芝麻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农产品特别是优质专用小麦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以郑麦9023、豫麦

34、豫麦47等为代表的优质专用小麦大面积推广应用,一举改变了我国优质专用小麦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郑麦9023还实现了我国优质专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十五”期间,我省粮食总产合计20690万吨,比“九五”增加592万吨,实现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小麦和玉米品种普遍更新了一代;实现了夏玉米高产1006.5kg和小麦683.4kg及在同一地块亩产吨半粮的技术突破。养殖业技术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了畜禽疫病防治的技术水平。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的成功研制,为该病的快速诊断和免疫监测提供了一种特异、敏感、简便、快速的新产品;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到“十五”末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4%以上。

高新技术解决了一批支柱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

双汇集团和莲花集团分别承担的“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和 “FM00-187谷氨酸高产酸菌种选育”项目,为加快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洛阳铜加工厂承担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用铜基引线框架材料及异型铜带的研究开发”项目,其产品产销量已经达到1万吨,产值占洛铜集团铜加工材的20%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安钢集团承担的“专用热轧板卷生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主要攻克了炼钢精炼、超宽板坯连铸、炉卷轧制等三大系列关键技术,其技术和工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预计年增销售收入26亿元,创利税4.9亿元,利润3.3亿元。洛玻集团承担的“超薄浮法玻璃”项目,总结出更为完善的均匀拉薄成形和产品质量稳定控制技术以及产品缺陷检测方法,实现了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天冠集团承担的“含醇汽油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开发研究”项目利用陈化粮发酵生产的酒精为原料,攻克了低成本脱水和汽油混配燃用等关键技术,完成年产1万吨工业试验,建成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后处理装置,生产出的变性燃料乙醇产品,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一拖集团承担的“大功率农用柴油机的开发”项目,通过英国里卡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研制出填补国内空白的大功率农用柴油机,替代了进口,已形成大批量生产能力,成为我国多种大型农用机械的重要配套产品。以郑州、洛阳、许昌、南阳和新乡五个城市分别作为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以部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成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及网站建设为重点实施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专项,全面推动了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大大提升了我省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资金利用率,其中双汇集团完成了居国际先进水平的“SW连锁配送管理系统”的客户化工作。宇通公司应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ERP和PDM软件,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

医药生物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显著提高。

在重大疾病检测生物试剂的研制中,“国际第三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抗体酶标法诊断试剂盒”填补了我国艾滋病快速检测诊断试剂的空白,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十五”以来通过该专项的实施,我省包括医药生物在内的新药研发已获得20多项国家新药证书。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十五”以来,全省大力发展具有河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200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增加值达到7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5%。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截止2004年底进区企业达2551家,上亿元企业81家。全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25亿元,工业总产值626亿元,工业增加值245亿元,利税总额98.87亿元。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中部软件园、国家火炬计划濮阳化工产业基地、郑州信息 安全产业基地等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和郑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省级产业园。

1999年开始以贷款贴息的方式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6年累计投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专项资金2.65亿元,吸引银行贷款128.5亿元;项目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75.2亿元,实现利税53.2亿元。

(四)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十五”以来,全省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目前全省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企业组建占76%;省级重点实验室30个;中央驻豫科研单位38个,省属科研机构79个;在高校、企业共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6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省部级奖励101项,授予专利72件,其中发明专利19件;省级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62项,申请或授权专利87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

由17个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和57个生产力促进中心组成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已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地。2004年在孵企业1857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4.23亿元。

实施了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支持306名省内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国内外及海外归来的学者创新活动。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6人,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6.4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44万人,居全国第10位。

全省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0112件和1145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86件。2004年专利申请量达到6318件,专利授权量达到3318件,分别位居全国第14位、第13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06件。全省科研成果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34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55项;共签订技术合同13860份,技术合同成交额80.3亿元,其中2004年签订技术合同2824份,技术合同成交额21.3亿元。

(五)民营科技不断发展壮大

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1.1万家,技工贸总收入1683亿元,出口创汇21亿美元,研发投入26亿元,超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216家。在我省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三分之二以上。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八位。

(六)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领域和形式不断拓宽 全省已经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面向独联体、欧盟、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组织实施了100多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了“白钨回收技术”、“等离子燃煤点火技术”等一批产业升级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科学普及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坚持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学普及。举办了五届科技活动周,组织开展了15次科技月活动,组织实施了1000项科普适用技术传播工程,建立了25个科普示范点,组织开展了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企业、科普进村户活动,建立了省市两级科普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为我省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省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人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科教实力。同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农”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亟待提高,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待加强。全省科技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研究与发展经费严重不足,R&D经费占GDP为0.48%,大大低于全国1.44%的平均水平,位于全国第25位;二是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位于全国第10位,但是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5人,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22位;三是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相对薄弱,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偏少;四是创新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省“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开放带动、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突出奋斗目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发展布局,加强政府科技发展宏观协调和指导,加快科技发展战略部署。

2、坚持市场导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步伐。建立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提升政府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的创新体制和机制。

3、凝炼战略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关键问题聚集科技资源,加强集成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4、增强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并完善科技创新 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坚持以人为本。营造环境,优化机制,大力激发创新精神,鼓励发展知识产权经济。

6、促进协调发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布局和战略举措,调整和优化科技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包括县(市)在内的地区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工业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力争在主要领域缩小差距,在优势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局部领域实现突破。

发展目标:

1、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全部采用新装备、新技术,实现装备、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

2、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推进人口与健康、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发展环循经济。为构建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上广泛应用,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土壤、水等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基本实现农业发 展的可持续性。到201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95%以上。

4、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科学研究实验支撑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到2010年建成50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8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

5、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加快科技队伍建设。

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提高科技人才质量,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培养一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到2010年,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达到65%左右。

6、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推动原始性创新,专利技术产出量进入全国前10名;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优势领域加强集成创新。

7、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

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左右,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例保持70%左右,高新技术骨干企业R&D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

8、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整体水平接近国内先进水平,重点领域和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发展战略布局与重大科技任务

(一)战略部署

“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继续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奋斗目标这一核心任务,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凝炼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在“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竞争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加大社会公益性科技研究”三个方面,实现高效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

(二)区域经济科技发展布局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布局,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加强自主创新,为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提供科技支撑。

1、中原城市群。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电力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食品、化工和新型建材工业等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原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和郑洛工业走廊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地区。结合地区现有产业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豫北地区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优势,为建成重要的钢铁、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基地提供科技支撑;豫西地区发挥矿产、林果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建成重要的煤化工、铝工业和林果业生产加工基地提供科技支撑;豫西南地区以形成中药生产、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带提供科技支撑;黄淮地区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为大力发展食品、纺织、制药等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为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提供科技支撑。

(三)重点任务

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构建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解决现代农业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和优化研发支撑体系和资源服务系统,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力争在相对优势领域或关键领 域实现重大突破。

1、健全并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重要力量;加快建立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支持系统,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水平,提高并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与质量,推动企业确立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支持国家科研机构在豫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

优化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健全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加快学科发展、提高学术水平;调整和优化大型研究设备和科学仪器设备布局,实现资源共享;加快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建设和开发利用,推动科技信息系统与网络科技环境建设,做好实验动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加快取得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积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推动社会科学研究活动。

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和创新主体互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管理。形成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开放协作、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满足科技发展和创新活动的服务需求。探索引入国外科技中介服务新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构建政府战略决策和宏观调控的科技管理体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制度基础,研究解决建立健全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形成有利于优势科技资源联合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有效机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和指导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2、加快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化产业发展优势。

重点开发计算机网络高速路由器、交换技术与产品、各种宽带网络的接入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网络攻防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安全认证技术、信息隐藏技术、病毒防治技术等各类应用软件产品;开展现代通信技术与产品、新型数字视听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研发,大力发展LCD、TFT等电子玻璃;开展电力电子自动化技术研究和电力电子装备的制造,开发生产继电保护与配网自动化产品,高压超高压新型断路器及开关产品,各种电能计量仪表及装备等,并带动电力软件业、电力通信业和相关配套产业技术的发展;加强片式元器件等电子器件的研究与开发。

加强信息化的开发应用,研制开发新型农业信息系统,建立为农业政策、农产品供求、国内外农业动态、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和农业资源等综合信息服务的信息网络;加强农业资源数据库建设,提升农业智能化专家系统的服务功能;利用3S技术为农业资源、环境、产量、灾害等提供动态监测、评估、预报、预警系统。

生物工程。加强在医药生物、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形成产业化发展的群体优势。

开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继续进行工具酶临床诊断用试剂新产品及更新换代产品的研发,开发新的血液制品;加强在抗生素药物方面的研究,保持在部分品种抗生素原料药生产技术的国内领先水平,保持抗生素发酵吨位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地位。

加强发酵工程、酶工程和工业微生物优质高产菌种的选育和新型酶制剂的研制;进行高产新型木聚糖酶、普鲁兰酶菌株的构建及其环保发酵生产新工艺,高活力菊糖酶、乳糖酶的开发与应用;开发核糖、核苷、谷氨酸胺、L-乳酸等生化产品;采用生物高新技术对传统味精、酒精、乳酸等食品加工技术进行嫁接改造,积极开发高产新菌种、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发酵与生物化工产业的形成。

围绕基因操作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重点研究重要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结构和功能,生物芯片、分子遗传标记育种技术,微生物重组技术,农用生物制剂,牛羊胚胎工程等。

新材料。加快新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加工两大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发展超硬材料、优质高效耐火材料、铝镁合金新材料、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电子材料、纳米材料等。开展高性能超硬工具、材料、自动化生产工艺装备与仪器、产品性能检测技术的开发研究;开展耐火材料应用理论研究,重要冶金容器高效长寿综合技术研究及冶金新技术、新工艺用耐火材料研究;开展铝、镁合金等有色材料研究、变形镁板带加工技术和产品应用研究、镁高效节能制备技术开发研究;开展多功能及节能环保的新型建材工艺、产品、装备、检测技术的研发;集中力量研发新型锂离子电池与电极材料、电池隔膜材料,大力开发高效燃料电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多晶硅、硅抛光片和太阳能电池片等新材料技术及产品开发。

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推动高新区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二次创业”。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超过25%,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新区要初步形成从研发、孵化、转化到产业化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建设,突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建设一批具有各个高新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要积极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超硬材料及制品、优质高效耐火材料、计算机软件、彩管玻壳、光学仪器等产业特色鲜明的高 新技术产业基地。

3、解决支柱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

食品工业。食品工业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的发酵生产技术,代谢调控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酒类专用发酵剂、酶制剂的应用技术,天然食品中有效营养成分与活性成分的提取与保存技术;推动食品安全技术应用,加快生物防腐剂、保鲜剂在食品生产、贮运过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及食品中生物毒素、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冶金建材工业。冶金建材窑炉余热余能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和高温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应用钢铁和有色金属的新型连铸连轧技术,电解铝、电解铜和电解铅液直接合金化生产合金材料工艺;节能型氧化铝生产技术,大型予焙铝电解高效节能生产技术,带钢炉卷轧制技术,水煤浆燃烧炼镁技术,氧气底吹和侧吹炼铅技术等新工艺新技术;铝矾土矿、耐火粘土矿、钼矿和铅锌矿等的低品位资源和废弃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及产业化;提升“洛阳浮法”工艺技术,浮法玻璃在线镀膜加工技术等高效节能短流生产技术和ITO导电膜玻璃等玻璃新产品,超厚、超薄玻璃、弯钢化玻璃、微晶玻璃等玻璃新品种。

能源与化工。煤和石油生产及其深加工技术。石油化工(乙烯、化纤、尼龙66盐等)、煤化工(煤焦化及其焦油综合利用、合成甲醇、乙醚等)、化肥(尿素、磷肥等)、洁净煤技术、精细化工、轮胎橡胶、纯碱与烧碱等新产品技术。

机械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和轿车车身开发技术、汽车排放控制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数控加工技术与装备,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超精密加工及超高速加工技术与装备,以及关键配套基础部件。发展新型输变电成套设备、开发电子元器件;发展新型纺织机械、印刷机械、造纸机械等成套设备以及高性能农业机械、工厂化农业成套设备、工程机械、机械基础件和 矿山机械等产品。

轻纺工业。造纸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新型废纸脱墨技术及其废液处理技术;木材纤维为主的新型造纸生产技术。纺织行业采用高档面料和新型纤维以及电脑分色、数字喷墨印化、激光剪裁等技术;大豆蛋白纤维特高支高密超仿真高档抗皱系列服装(饰)面料,动物蛋白合成纤维,特宽幅环保面料,永久性抗病毒、负离子粘胶纤维防护服面料等纺织新材料。

4、解决现代农业重大科技需求

主要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培育。加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创造新的种质资源,加快畜禽新品种培育。

以改善品质为主,培育专用、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确保在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重点支持专用小麦、饲料玉米、优质棉花、高蛋白大豆、保健型花生、双低油菜、出口型芝麻以及地方特色作物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支持蔬菜、花卉、经济林新品种选育,特别是适合保护地栽培的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利用航天诱变、离子束诱变、小孢子培养、花粉培养、染色体倍性育种等现代技术不断创造种质资源,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支持种子加工技术研究和测定技术应用,逐步建立在优势动植物品系基因品种资源库。

加强畜禽新品种引进、培育、改良和快速扩繁技术及配套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加强畜禽地方良种保护及开发研究,优化养殖业品种结构,加强安全性饲料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优化饲料产品结构。

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形成我国优质小麦加工基地和畜产品加工基地为目标,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工艺与设备、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开展专用小麦、玉米粉、糯米粉配制技术,谷物蛋白和生物活性物质、谷物生理活性物质、功能性油脂及脂肪代用品等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畜产品汁液流失控制技术、初始菌数控制技术、防腐保鲜护色技术、包装技术等,尽快形成以小麦和有关畜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链条。开展粮、油、果、蔬、肉、蛋、奶等农产品贮运、保鲜、包装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研究生物技术、膜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纳米技术和超临界淬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加工领域的应用,开发新的保质调控技术,研究食品增香、营养强化技术,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功能食品和专用食品。

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与设施。研制开发农业耕作、灌溉、施肥、贮运等现代农业技术装备。

加强配套农机具、节水型灌溉成套设备、粮食和经济作物干燥机械、粮油深加工成套设备,粮食储藏、保鲜、加工技术与大型成套设备的研制,生态农业设备、精确农业设备、设施农业设备和各种农用运输工具的研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农业供水、灌排和防污技术研究。

绿色农业技术。围绕主要农作物、蔬菜、果品、畜产品等,开展无公害农业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及畜禽疫病和病虫害防治控制技术研究。

加强农业生产专用型肥料、安全无药残新型兽药、生物制剂、饲料添加剂等研发,建立高标准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制订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安全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加强环境监测,重点开展土壤重金属、农药、化肥及其它有害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和灌溉水污染处理技术研究,净化包括土壤、水和空气等农作物生长环境。重点开展生物农药、生物化肥、安全饲料、安全兽药的筛选与推广。探索研究转基因作物及 转基因作物副产品再次利用的安全性评价。

5、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人口与健康。以人口结构优化及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提高节育新技术的应用率和效果,研究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技术,提高优生优育率。加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流行性传染病和爱滋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重大疫病快速救治技术支撑系统。开展远程现代化网络技术医疗服务。进行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开展中药现代化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快中成药新剂型研制,研究开发适应现代产业化生产的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和新包装材料。

资源和新能源。重点开展水资源综合配置、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雨洪利用及空中水资源人工调控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研究;重点实施国土资源信息技术、测绘与遥感应用技术、实验测试技术、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技术,推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重点开展矿产资源集约开发利用、矿产资源采选与深加工技术、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治理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实施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技术及相关产品开发研究;发展沼气和太阳能利用技术,加快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研究和开发天然气、电能节约利用技术。

生态与环境。重点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水体污染物、城市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控制和处理技术研究,开展区域性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加强生态与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研究及预警系统和装备开发。

食品、药品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重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综合示范,开展食品、药品成分快速、精确检测技术和方法研究。重点研究重大恶性事故及多次重复性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研制高灵敏度工业安全检测仪器和自动报警系统,研究各种职业 病和职业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术。

减灾防灾与救助。开展对干旱、洪涝、冻害、干热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及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预警研究;开展自然灾害监测高新技术和监测仪器设备研究,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率、预报时效;发展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处置和救援技术;完成地震前兆台网数字化改造,加强成套救灾技术与设备研制。

交通与物流业。提高交通运输的技术与装备水平,发展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全面提升交通与物流业的科技含量,为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物流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电子数据交换的普及和应用,推进物流的一体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6、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实现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相结合,资源建设与资源整合相结合,围绕整合、重组、建设和共享。建设以省属科研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为基础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以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的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建设以加强动物、植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标准物质、实验材料和生物标本等资源的搜集、安全保护为主要任务的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以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报告等文献资源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理、汇集科学数据资源,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以提供科技信息、技术交易、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风险投资和人才中介等方面的综合性、全方位服务为主要任务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四)重大科技工程

围绕战略部署、区域经济科技发展布局和落实重点任务,加强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资源配置,“十一五”时期全力推进实施现代农业 重大科技工程,装备制造业重大科技工程,能源及新能源开发重大科技工程,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重大科技工程,人口、健康与医药卫生重大科技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科技工程,科技创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基地及园区发展工程,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等十个重大科技工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对科技发展要发挥宏观调控和组织领导作用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特别要在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咨询等方面,为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支持;加强科技工作的目标制定和绩效考核。

(二)加强政策法规环境建设,加快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

加强科技法律法规的施行力度,推动科技立法,营造科技发展政策法规环境。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科技政策和宏观科技管理制度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激励政策。

(三)加大科技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建立政策引导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明确政策导向,通过资金、政策等引导机制,激励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大对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投入体系,确立企业成为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的主体。积极培育风险(创业)投资主体,壮大规模,大力扶持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加快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建设,促进资本市场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优化科技人才结构 努力营造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结合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做好重点尖子人才的引进,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引进、培养和选拔,聚集各类优秀科技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

(五)加强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工作

以激励自主创新、保护创新成果、优化创新环境为重点,推动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鼓励、尊重和保护创新的社会氛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转化的政策法规体系,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引导广大发明人创新创业,培育应用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培育一批能够运用知识产权战略、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全面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和投融资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转化机制,推动专利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营造自主创新、扩大开放的良好环境。

(六)不断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按照“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多渠道”的方针,广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和效益。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切实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我省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品的输出,提高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积极推进高水平的中外合作研究机构、高层次合作交流平台等建设。加快国际科技合作中介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为国际科技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加强科学普及,扩大科技宣传

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技方法。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科学和技术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和传播渠道,宣传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科技进步的巨大成就。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把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做为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任务,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

(八)强化县(市)科技工作,显著增强科技在富民强县中的支撑作用

在营造政策法规环境、构建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队伍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园区建设、加快科技普及等项工作中实现联动。依靠县(市)科技力量,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和条件支撑;加强宏观指导,健全县(市)科技管理体系,调动和发挥县(市)科技工作的积极性;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县(市)科技工作步伐,提高全省科技实力。

第四篇:河南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附件:1 河南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总体规模

2009年拟选派500名科技特派员(省一级100名,市一级400名),深入到企业和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工作(待取得成功经验后,根据需要再不断扩大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

二、科技特派员的选派

(一)科技特派员工作期限。原则上是时间服从任务,期限暂定为2年,根据需要可延长;一般每2年集中选派一批,确因工作需要可增补选派。

(二)科技特派员选派形式。科技特派员以选派科技人员个体为主,也可以采取法人科技特派员和团队科技特派员的形式。法人科技特派员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法人服务地方、服务产业发展,与地方共同开展产学研的科技合作。团队科技特派员是由5人以上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队,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帮助所派地培育一个产业或做大做强一个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科技服务。

(三)科技特派员选派原则。科技特派员选派由组织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遵循自觉自愿、双向选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同时还要把握好以下5个“结合”。

1、与企业服务年活动相结合,围绕中小企业及部分重点骨 干企业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技术,解决企业内部科技人才短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为企业服务。

2、与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相结合,特别是与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工作和科技示范乡(镇)、村工作相结合。围绕乡镇主导产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3、与全民创业行动,特别是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相结合。鼓励科技人员走向农村一线创新创业。

4、与科技扶贫工作相结合。我省贫困县比较多,围绕扶贫开发工作,发挥科技特派员优势,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

5、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求,选派科技特派员,依托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服务,提升产业水平,服务新农村建设。

(四)科技特派员选派条件。选派的科技特派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热心基层工作,志愿到生产一线从事科技服务和创业。

2、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农村科技特派员一般要求具有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企业科技特派员一般要求具有副高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有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的人员可优先选派。

3、有一定的科技服务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

4、身体健康,作风踏实。

(五)科技特派员选派步骤: 第一步:组织发动

1、各省辖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当地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动员。第二步:征集需求

由各省辖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小组组织有关单位,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对企业和农村存在的科技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才需求,并上报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

第三步:人员选聘

1、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根据人才需求计划,发布引进人才需求公告,并接受申请和报名。

2、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按照科技特派员选派条件对申请者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推荐人选。

3、用人单位与初步推荐人选协商,同意后签订合作协议。

4、科技特派员确定后,分别由省、市两级工作小组办公室颁发聘书。

三、科技特派员的管理

(一)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

1、协调各地、各部门按照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小组的部署抓好落实工作;

2、开展省一级选派的科技特派员上岗培训,使科技特派员能够明确任务和职责,尽快进入角色,更好地开展工作;

3、通过组建网站、编发简报等形式,做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宣传工作;

4、做好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小组的日常事务工作。

(二)省辖市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

1、负责本地区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的具体实施;

2、负责市一级选派的科技特派员的上岗培训;

3、做好省市两级科技特派员的管理工作,组织进行科技特派员考核和任期考核;

4、向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上报本地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情况;

5、做好市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小组的日常事务工作。

(三)派出单位:

1、落实科技特派员的各项政策措施;

2、科技特派员派出期满,配合市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对其进行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表现突出者并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优先提拔使用或优先评定、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3、科技特派员服务期满,经所在单位批准可申请延期或申请离岗。申请离岗者所在单位原则上应予批准,离岗期间的待遇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四)用人单位:

1、用人单位应当为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建立用人单位动态管理制度,对由于不能提供必要的工作条 件,使科技特派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应当及时做出调整;

2、落实服务协议和技术服务合同。不履行服务协议、技术服务合同等规定的义务,依法追究责任。

四、工作安排

(一)筹划阶段(2009年2月~4月)。成立科技特派员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及有关政策措施。

(二)选派阶段(2009年5月~6月)。在征集技术需求、发布需求公告、组织专家筛选、供需双方洽谈的基础上,确定首批下派的科技特派员及派驻的企业和乡村。

(三)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10年12月)。在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工作小组办公室协调有关单位做好“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施工作。

(四)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在全面考核、绩效评估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同时做好下批科技特派员选派的有关工作,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第五篇:河南省科技计划专项简介

省科技计划(专项)简介

科技计划

科技攻关计划:涵盖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含中试、工业性试验)阶段; 普通攻关:支持探索、培育萌芽; 重点攻关:对有苗头的项目重点培养;重大攻关:培育闪光点。一类是实验室研究已完成,产业化或推广应用前景明朗,一旦攻关成功即可衔接产业化的项目;另一类是体现省政府经济、科技发展战略需要的项目;

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面向院士、国外专家、留学(含归国)硕士以上、国内博士和省管以上专家。主要支持直接为我省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的应用与开发研究活动;

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对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进行贴息和优惠政策等支持(由高新办组织申报);

火炬计划:支持高新技术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星火计划:支持农业、涉农及乡镇企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开展应用前景较明朗的基础研究;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培养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为目的,支持他们的基础研究活动(由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办公室组织申报);

软科学研究:支持为我省经济、科技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的软科学研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以推动科技成果工程化、配套化、产业化

为目的的基地建设。主要涵盖应用开发研究和产业化阶段;

重点实验室:支持以提高科研与学术水平,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基地建设。主要涵盖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阶段。

科技专项(以下专项不在本次集中受理范围)

成果推广专项:对科技成果鉴定、评奖过程中发现的有较好推广前景的项目给予专项支持;

科普专项:对市地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有较大意义的科普活动给予专项支持;

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对有重要意义的国际科技合作活动给予专项支持;

科技扶贫专项:对重点科技扶贫活动给予专项支持;

科研事业发展专项:支持省属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项目。科技专项由归口管理的处室单独组织申报,即成果推广专项由基础研究与成果处负责,科普专项由政法处负责,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由国际合作处负责,科技扶贫专项由农村中心负责,科研事业发展专项由条财处负责。

下载关于宣传推荐“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暨“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宣传推荐“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暨“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

    河南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 发布时间:2006-08-15 阅读次数:524 为全面贯彻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

    推荐河南省农村优秀科技基层干部的事迹材料

    文章标题:推荐河南省农村优秀科技基层干部的事迹材料[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一、基本情况___,男,汉族,本科学历,1963年5......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对象为高校、科研单位、公益机构,以及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包括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河南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区域创新体系的......

    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支持实施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规范和加强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 科技......

    河南省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附件 河南省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级......

    大力发展科技,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大力发展科技建设创新性国家【背景材料】 材料一: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成功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神舟”一次次圆满飞行,一次次向世人昭告,中华民族完全有......

    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工作总结

    晨光院是科技先导型企业,科研基础设施完善,在生产过程中实行DCS控制系统,在设计部门推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管理上全面实施ERp信息化管理,具有完整的科研开发、工程设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