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最成功“求职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古代最成功“求职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炎炎夏日,全国各地的大学学子们陆陆续续毕业、就业,毕业生们都在忙着撰写“求职信”、“推荐书”、“个人”这些就业资料,毛遂自荐、极力表现,伯乐希望发现千里马、美玉渴求有慧眼识出,贵人相助、恩师露面,得以斩获一个满意的单位、职位和学位,从而事业和前程能够再次飞跃发展。其实,从古到今、国内国外,找工作、找“伯乐”、找“贵人”、找“恩师”,都是要写自我介绍和推荐的“求职信”的。本质、内容都基本一样,只不过,在方式方法、手段渠道、过程途径等方面,大同小异或者大相径庭而已。
那么,中国古代或者说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著名的一份“求职信”,究竟是哪位“牛人”写的呢?他又是写给哪位“达人”的呢?在我看来,莫过于唐朝的白居易和顾况了。
想当年,一代才俊、文学青年白乐天16岁那年,已经在父母教诲、私塾培养之下,十年寒窗、学业有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基本上算是名牌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了,不免志大眼高、自命不凡,气势昂昂、跃跃欲试,就 从家乡新郑长途跋涉西行入关,飘飘然、贸贸然闯进首都长安,准备寻到一个不错的“铁晚饭”及参加研究生考试(科举京试),以谋求更高的成就和功名。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很是有些狂妄自大的名字“居易”。
白居易初来乍到京城,谁也不认识,求职、拜师毫无门路,在朱雀大街、大明宫广场上盲目逡巡了多日,手头父母给的那点盘缠差不多用光了,吃饭、住店、找小姐快要闹危机了,这才发现自己太轻狂、内心太自信,而人生太艰难、前途不乐观。他变得有些沮丧、卑弱起来。
可当他偶尔听说有个叫顾况的老翁(比他大45岁左右,此时已是60余岁的花甲老人了),大家都称其是文坛及政坛知名前辈,德高望重、乐于助人,于是又不死心了,心中升起一股希望,仍是冒冒失失的做派,很快就拿了自己的“处女作”——刚刚整理好的一部诗歌集子,去拜见顾况。从某个意义上说,他这部“处女作”其实就是他的“求职信”和“推荐书”——但不能说是“敲门砖”,那就是贬义词了。顾况倒也真是有老前辈的大架子,性格高傲、目光睥睨,起初很瞧不起这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乡下少年。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白居易”时(虽然上面还有“请顾大师赐教”之类字样),就先是哂笑了几下,接着讥讽地说:“长安居,大不易!”意思是说:长安米贵,物价很高,房租很贵,生活艰难;天子脚下,藏龙卧虎,人才济济,高手如云。想居住下来,想生存下来,想取得成功,很不容易呢!更何况还是“白居”!这小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见的世面太少了!
也许那天顾况心情还不错(或者昨晚与小妾的床事颇成功、云雨欢娱;或者在朝堂上得到了皇帝老子的口头表扬——尽管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既未升官封爵又未加工资发奖金)、且有些闲余时光,就并没有像过去一贯那样把文坛新人敬呈上来的诗稿潇洒一扔、拂袖而去、再不翻看,而是竟然接下了白居易的诗卷,并随意(虽然只是随意)翻开和阅读起来。大概他是想到了自己当年的遭遇,与眼前这个外省小伙子的情形类似,于是起了恻隐、同情之心吧。
但就是他这随意的举动、偶尔的改变、难得的机会,竟没有把一位文学天才扼杀、埋没,而是通过他的手让这位文坛新星冉冉升起、熠熠闪耀,还让自己以“伯乐”、“宗师”的美名而流芳百代,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原来,当顾况一翻开白居易的诗稿,开篇就读到了那首有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也不奇怪,白才子肯定要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最佳的句子放在最前面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顽强求生的春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少年豪迈,对生活中的波折不屈服、不气馁的乐观情绪。前面写枯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后面写朋友由聚合而分离,切合送别的题意。
顾况此时大为吃惊了,尤其对诗中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两句,反复吟诵,回味不已,十分欣赏,因而立即改口,对恭敬站立在旁、一直忐忑不安的白居易又惊又喜地称赞说:“不错,小伙子既然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看来肚子里确实是有货,所以才牛B烘烘,长安住下来是不难了。老夫前面那么说,不过是同你开个玩笑罢了。”
就这样,在顾况的赏识与推举下,白居易逐渐被京城文学界所接受,在长安基本站稳了脚跟,谋得了“金饭碗”;并高中进士(类似于考上文学硕士和博士),入了中央级研究院,从此名扬天下、锦绣前景。而他与顾况的交往,亦传为文坛美谈、千载典故。
一方面,德高望重、识人有数的前辈,对真正有才学、谦逊、勤奋的晚辈表示欣赏、肯定、赞扬、鼓励、帮助、推举,这是中国历代文艺界的优秀传统,应该很好地继承与发扬下去。这样的典型、生动故事,历史上不胜枚举。
另一方面,青年才俊“初生牛犊不怕虎”,野心勃勃甚至狂妄自大,不畏权贵、不怕失败,给有地位、有力量的“贵人”写信、寄作品,介绍自己、推荐自己,这样做在多数时候、多数地方、多数人、多数情况下是难以成功的;但也偶有一次机会,各种条件齐备,天缘巧合之下,竟然上苍垂青、贵人开恩,从而有幸获得成功,改变自己命运,人生走向辉煌。也就留下了白居易这份中国古代最成功、最著名的“求职信”和“推荐书”。
这难道对当今正走上社会、找工作的大学生没有启发吗
第二篇:论古代儿童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启示
论古代儿童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启示 姓名:傅雅萍班级:12级小学教育(综合)1班学号:1206011006 摘要:“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经历了数百万年漫长的历史时期。”“也有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人群时期,大约从200万年至5万年前;第二阶段,氏族公社时期,大约从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第一阶段极其漫长,教育的发展也极为缓慢。第二阶段发展速度有所加快,氏族公社进行了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点。到了氏族公社的时期,才出现教育机构的萌芽。”
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后,开始形成比较定型的学校,建立了初步的学校教育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奴隶制时期的教育实际是“官守学业”、“学在官府”的制度,学校都属于官学。我国古代儿童教育首先主要是官办的小学。
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发展,土地私有,经济实力增强,社会斗争激烈,经济的发展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实力不仅能养活一大批不从政的脑力劳动者,而且出现了以授徒、教书为业的专门职业。复杂的社会斗争,使得各卿大夫的私门为了和诸侯进行斗争,争相养士,利用士来增强他们的势力。这一时期文化中心迁移,学术繁荣,形成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先声。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转变,以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私学”创设和繁盛起来。虽然各朝都有完整的官学制度,但是直接在官学里学习的人数比较少。官学本身时盛时衰,徒具形式。而启蒙教育的教学又并非官学任务。因此,我国古代儿童教育后来主要是私人教学。也即有了后面我们儿童教育种种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古代儿童教育影响
一.概念的界定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由西方传入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对幼儿年龄的上限规定较晚。“幼儿”:“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汉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即从初生到10岁出外上学这个年龄段称为“幼”。但古籍的记载不一致,一般的说法是8岁。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这里所讲的“幼儿”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从初生之时到8-10岁外出就学。“幼学”,即幼儿教育,就是特指外出就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是需要用模糊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包括社会全体幼儿年龄阶段以内的儿童;第二,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把幼儿置身到一个庞大的社会课堂之中,内容十分广泛;第三,在教育方式上,相对地注意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包含了一定的自然性和趣味性。
需要注意“相对”一词。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的教育一向较少地注意个体的自在意识,而片面地强调集体和国家,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出现“去个性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时也考虑到个体之间在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有意义的教学原则,但实际的目的还是取消这种差异,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标准模式。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尤其突出。古代私学较发达,一般有钱人家都会请私垫辅助儿童学习,由于所教人数尚少,老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予以不同教育方式,已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同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幼儿教育较多考虑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并采用了具有形象性等特征的教育方式,如:游戏、儿歌、玩具、舞蹈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而且,由于幼儿教育的范围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因而为儿童成人提供了较多的自由选择的时机。儿童在这种比较自然的机会中可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天才,而成人也利用这种机会或者施加影响,或者发现儿童的特长。在普通教育史中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而这个形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在一定限度内相对摆脱了封建正统观念的约束,获得了一些自由活动的余地。当然,这种自由的余地是很有限的。
二.古代儿童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一)古代儿童教育的目的:2400多年前柏拉图曾在《理想国》这么说过:“凡是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因此幼儿教育不可或缺,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先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我们要把握好自身的分寸,给儿童带好一个榜样的作用。使国家富强壮大,家庭幸福安康,人民和谐相处。
于社会来说,一个好的幼儿教育机构至关重要,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美好的未来需要他们来创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富国民强,成就美好未来,必须先做好充足准备,教育好儿童是第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
与家庭来说,把孩子培养成才是每个父母希望并乐意为此效劳一生精力的大事,也是他们值得骄傲的事,所以每个父母都极力教育好孩童,希望孩子能够光宗耀祖,有所成就,从而家庭幸福美满。
与孩子本人来说,自身得到了锻炼与发展,能力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加深,精神层面就上升了层次。对未来生活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不说学习就一定是一件可以令其衣足饭饱的事,但不学习肯定不行,自己将会在很多方面受到制约。
(二)古代儿童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是通过教材传授给学生的。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有其传统教材。即所谓“养蒙书”或“小儿书”之类。我国古代儿童教育传统的启蒙教材多用韵语、诗歌和偶名编写而成。这些教材的主要用途是为了训练识字读书及初步作文的基本能力,进而传授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古代的启蒙教材是在封建统治下出现的,就内容说,首先是宣扬灌输封建的伦常道德,培养封建伦常的思想意识。其次要能掌握文字工具,能够认识文字阅读应用,又能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识、生活知识与历史知识。再就是在这基础上作深造进修或应科举考试的准备。这些内容在启蒙教材中都分别得到反映。从内容上看,传统的启蒙教材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综合性的教材。
综合性的教材以它丰富的内容、功用兼备的优势,压倒了其它专门性的教材而最为风行。一般来讲,在学塾的课堂上,都是以综合性的教材做教本,最著名的综合性教材,当然是《三字经》。一般认为它是南宋末年的大学者王应麟所作。《三字经》内容精当、结构精巧、形式精妙,虽篇幅不大,但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知识前人论及此点,无不交口称赞。《三字经》以通俗浅近的文字,叙及人性与教育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常识,伦理道德与学习的方法,无论形式与内容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的社会价值,是宋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私学蒙童的必读之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传统启蒙教材的代称。直到现在,《三字经》的形式和名义依然没有丧失它的活力。
第二类为对儿童进行封建伦理说教的教材。
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即是这个时代的主要教育内容。在封建社会里,培养封建道德意识,纲常伦理的等级道德是那个时代的教育中心内容。
①训释有关性理一类概念的涵义。
这一类型的启蒙教材最有影响的是《性理字训》。它的书名极为准确地传达了它的内容。全篇凡分造化、性情、学力、善恶、成德和治道六个门类,每四字一句,各条少或两句、多则八句。它不求声韵的谐合,所以颇棘唇吻,尤其是它专讲性理,颇为玄奥,从形式到内容都极不便于儿童。尽管如此,由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这个颇为奇异的读本依然受到人们的赞赏。
②汇编所谓先贤的格言至论而成的。
这一类型最著名的是《增广贤文》。它或辑自雅言,或采录俗语,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内容也就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杂陈,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而不再仅仅一味地宣传儒家的道德思想。人们称它是做人的良方,处世的诀窍。此书自清后期以来,即风靡全国。
③诗歌。
它们用四言、五言、七言写成,内容不外乎入孝出悌、尊师敬长一类,目的是为了规范儿童的行为举止。我国最早的启蒙读本《弟子职》就属于这一类。宋以后越来越多,到清朝更是空前繁荣。这类教材,专门对儿童进行道德说教,要求他们接受儒家。
第三类是历史教材与历史故事书。
这类教材在过去占有重要位置。其主要的要求是用历史或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充实并说明封建伦常道德。同时也使儿童从幼时便记得许多典故,扩大儿童的历史知识,从此中亦可以吸取经验并以历史人物作为榜样。
《五言鉴》的作者是万历十一年的进士李廷机,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张瑞图进行过修订。它以五言韵语的形式,叙述从结绳之事、年代难详的三皇之世,直到明末的历史。它力图勾画出一个清晰的脉络而又尽量包罗丰富的内容,往往在王朝更代和历朝大事之外,曲为陈述社会和文化的内容。
第四类是专讲名物的(近于自然常识)教材。
这一类主要有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名物蒙求》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在“名物”书中亦仍然提到伦理纲常
之教。
封建纲常伦理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教育中心。他是为封建秩序服务,同时起着巩固封建秩序的作用。这些在传统启蒙教材上,有鲜明的反映。孝悌仁义那一套。
三.古代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⒈记诵熟读
古代儿童教育在识字和取得知识方面都强调记忆牢固。宋明教育家对于读书方法有许多主张,一般都重视记诵熟读。程颐即说过,“勿谓小儿天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又认为人有记性有悟性,儿童阶段,记忆力强,因而必须从幼小时便熟读记住,“读多自然晓”(朱熹语)。
⒉潜移默化
古代儿童教育注重“豫”的原则。程颐曾说教育之法,“以豫为先。盖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则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者”。要通过幼时连续不断的习练,使儿童安于所习,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长”的境界。把封建伦常道德具体规定到言动视听行为举止上,身体力行,由习惯化的过程而成为儿童以至成人的自己原来具有的做法一样,读书要精熟到如同自己要说的一样。
⒊循序渐进
王阳明多次提到为学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躐等。他认为教学必须注意“从本原上渐渐盈科而进”,个人的发展从婴儿起到成人有他的阶段性。他说仙家说的婴儿是个好譬喻。婴儿在母腹中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渐渐方能啼笑,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改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到后来天下事无不可能。要顺着他“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顺序为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应用上要顾到儿童的心理发水平。王阳明认为良知到何水平,便就此水平教学。
⒋培养诱导
王阳明对于儿童教育,提出了培养诱导等方法,这与专门教书背书的记诵教学方法是有区别的,他在这种方法论中,提出了他的“儿童心理”的见解。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他把儿童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比作时雨春风,盎然生意,情意舒畅,而不是冰霜剥落,生意萧索。因之教学必须注意启发诱导。作为教学方法,这较之拘束防范和体罚威迫要好得多,而且也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点。
⒌寓教于乐。
儿童的心理性情自有其特征,王应麟深谙此理,主张在传授知识、灌输纲常伦理的过程中,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采用鼓舞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使其乐学,日有长进。他的这种主张,体现在内容上,即注重提高儿童读物的趣味。如《三字经》寓忠孝节悌等伦理道德于故事之中,即能使学习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又照顾到通俗性和趣味性,因而备受欢迎。
⒍因材施教
古代儿童教学不是班级制。一般是在总的“教学计划”下各人进展不一,教师分别教学。这种方法实际上在有经验的教师手里有因材施教的效果。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他重视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有比较深的了解。孔子在进行教育时,常按照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例如:同样问仁、问学和问孝,孔子对每个学生的答复都是对症下药、不相雷同的。因为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各个人的长处,使他的学生的成就各不相同。
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验颇为丰富,其中不无可充借鉴参考之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与教育改革的深入,儿童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儿童教育的路程还很艰辛而漫长。我们应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精华,真正了解儿童,了解儿童教育,思考与创造儿童教育的未来。
五.古代儿童教育的历史借鉴
中国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屹立两千多年不倒,必有其可取之处,而教育占其重要地位,首先来谈谈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利与弊,我们应当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利: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奴隶社会时已有儿童早期教育的主张,这些主张零散地记载在古籍中。
胎教思想:孕妇要注意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多接近有利的环境影响;注意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绪和顺,心境平和即胎教;注意的事项包含于日常生活起居中,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诗和琴音,宜看合乎道德规范与要求的图书等等。怀孕期间须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良好的情绪并辅之以知识、音乐、道德的陶冶与教育,才能“生子聪明,才能贤德过人”。而这一点目前秉承的很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人更加注意这一方面。
早期教育思想:因为婴幼儿处于“学期未充”、“精神未定”的阶段,可塑性大;再幼儿精神专一,教习效果好。爱教结合,宽严相济。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早已深深贯彻人心,因此现在有许许多多的针对儿童的课外拓展班,就连广告也都是让儿童赢在起跑线上。但凡事都应把握好度,尊重孩子的自己选择,随他们的兴趣发展,勿操之过急,揠苗助长,而适得其反。
家庭教育思想:古代私学较多,而蒙养学不属官学范畴类,所以一般在家教育,父母教育儿童做人的道理,读书写字,工作劳动,对人尊重等等。而现在大家一昧的依赖学校教育,学校即使分班,每个班还几十号学生,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其因材施教,只有在家,父母可以,你们与孩子朝夕相处,要善于观察发现他们的思想近况,每个阶段采取不一样的措施。
教师思想:教师本是一门高尚的职业,是受人爱戴和尊敬的。而现代出现许多新闻报道老师猥亵儿童,这是师德的问题,为人师表不应该这样,社会风气出现乖戾,不忍直视。师道乃传道授业解惑矣,教学生做人道理,率为人先,做一个积极的榜样。而非无所顾忌竟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古代老师也是一般和学生住在一起,方便交流思想,谈论问题,现代来学校只有在上班时间,下课期间很少见到老师,自然与老师交流就会减少,感情就不会特别深切,互相学习的机会也会减少。
弊:古代儿童教育者如父母老师总会有种功利主义的成人化儿童观,总是把自己的希望加注在儿童的身上。不管他们自己的意愿喜不喜欢,不能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其所需,总是说我这是为了你好,我累死累活还不是希望你好,你一定要考取功名,才会对得起我们,施与无穷的压力,而现代更是越演越烈,把人逼疯的都有;古代一般母亲在家负责整理家务,教育儿童,父亲则是在外赚钱养家。而中国古代强调男女有别,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女子一般不让上学,到中国近代才解放这种思想,成立第一个专门女子师范学院供女子学习。儿童应该由父母共同培养教育,这样才能吸收双方的好处,男子刚而不失柔,女子柔而不失刚,互相辅助。而现在出现特别普遍的现象关于留守儿童,父母赚钱养家到外地打工,孩子则交给近亲抚养,由于留守儿童出现诸多问题,大部分犯罪的青少年都是留守儿童或者单亲亦或家庭不和谐,他们缺少爱,希望得到大家特别是父母的爱,多些关心与爱抚,可能世界上就不再那么多犯罪事件。
对待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秉承“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不能毫无顾虑全接受,而因此丢失美好的东西。凡事多些思考,儿童教育重在眼前,需学校老师社会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共同努力为儿童创建一个美好舒适的学习环境,注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身体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壮大共同拼搏。
尾注
1、引自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修订版,第十一页
转引自《1994十大科技成果》载1995年8月30号《光明日报》。据考古学家及人类学家的最新发现,“人猿相揖别”的年代约始于440万年前。
2、引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第一页
3、引自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修订版,第二页
转引自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5,第71页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史》《外国幼儿教育史》《中国教育名家思想》《童年解放》《发现母亲》
第三篇:五四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五四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1919年5月4日,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掀起了一场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当代青年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最终目的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这些已经过去95年了,五四运动本身早已成为了历史。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既然国家的宏观形势已经改变,那么我们就不能死守着95年前的斗争方式去表达爱国情感。但纵观当今青年,却造就了“非主流”,“啃老族”、“月光族”等鲜明特征的当代青年,一些爱国和民族主义者的青年渐行渐远,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只是挥霍着时间,虚度年华。谈到自己内心的感受时,最多的是对现实的困惑,迷茫,空虚。是社会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而当谈到关于爱国的时候,多数人的反应则是冷漠淡薄,更不用谈关心国家命运,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
我认为这是社会环境与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的原因,与当时五四时期的社会现状相比,当今社会,人民安居乐业。人们往往就考虑自身的利益,仅仅关注自身发展这个“小我”,忘记了关注社会这个“大我”。而大学生所最关心的问题也就局限为自身的基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实现。学生只是社会的软弱阶层,作为一个阶级其自身不仅在政治上是软弱无能的,而且也缺乏社会的或经济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但为什么青年越来越少?历史浩浩荡荡,然而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心灵状态却固执地停留在原处,没能走出悲愤而迷茫的荒漠。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人有责任将五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首先应把五四精神融入自身的发展中,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改变单纯接受性的学习习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通过对五四运动的精神回顾,承担起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不要出现信仰迷茫,要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应认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当代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应该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掌握各种技能,而我们作为学生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为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自强而努力学习。其次,要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爱国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最后,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积极热心与于国家的大事,提高自己的民族责任心。对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不能抱有麻木的心态,应学习五四青年的爱憎分明的精神状态,进行科学批判。我们在面对有些事件时,要谨防盲目排外的民族主义思潮的出现,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应该具有大国心态,应当具有宽广发展的眼光。因此我们应当在不忘历史的基础上爱国,分清哪些是国外对我国的敌视,哪些是我们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陋习。用真才实学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才是爱国主义在当代学生中的体现,更是五四运动精神在当代环境下的宗旨。五四运动事件本身已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对五四运动精神的而理解与实践!去其形式,保留本质!那就是五四运动留给我们当代人最好的启示。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什么,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在,因而大学生学好实事求是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我们应从中受到启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提出了“实事求是”这一态度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并在会议上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而这一理论在我们大学生中,也是会起一定积极作用的。我认为“实事求是”即求真务实,能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好的工作作风,更进一步的积极作用是,“实事求是”能使我们大学生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团结,对实现理想越加信心!所以,实事求是与大学生是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实事求是精神。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一实际。因为在当代大学生涯中,大学生活是十分丰富多彩的,那么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里,怎样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联系在一起呢?我认为,首先在学习上得实事求是。上课的时候,求真务实,该专心听课的时候就要集中精神,这样你才能学有所成,才能知道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同时,在老师所提出的你所不懂得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大胆地去提出疑问。实事求是,把问题真实地解决开来。另外,作业也要“实事求是”,作业是检验我们所学知识的一个小小的测试,如果是抄袭的作业,那绝对谈不上实事求是!我们在大学应当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大学学习的意义。
2.理论联系实际
这个概念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一些基础性的作用。在实践中,就应该果断,看准了,就要大胆的去尝试和闯荡。我们要看准问题和正确地总结、积累经验,还必须要有科学地理论指导,对于问题的判断应从实际真实作为出发点。理论联系实际,一切要客观地评价,包括评价自己也要联系实际情况。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这一概念中,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当旧理论中与新理论之间产生矛盾时,就要敢于由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剪裁为新的理论,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发展。我们大学生就应该受到启示:平时我们对新事物吸收的同时,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这里是否真的正确,是否合时代的发展。世界要变革,一切不好的都要改革,只有符合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使国家发展得更美好!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的事业,进而地解决温饱问题,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使人们的明天更美好!
4.结语
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独特的性格,同时也是青年生气勃勃时期,我们富有创新精神。我们肩上扛着的历史责任是光荣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学生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在学校期间,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有益的资源来全面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巩固学业的基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目标。我们在大学这一个大舞台上,应展开全面的学习,各方面都应有所了解,积极地参与学院的各项力所能及的活动,用知识来巩固自己、武装自己,从中要多吸取教训,大方面的积累更多的经验,等到步入社会工作以后,在各自承担的角色和岗位上刻苦锻炼、积极培养兴趣爱好、顽强地拼搏,只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样才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学习“实事求是”,对我们美好理想的设想和追求具有永恒的价值。我相信,我们大学生只要领悟了这一真谛,我们祖国的伟大理想将会实现,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第五篇:青年毛泽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青年毛泽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资源,是国家的未来。在探究了青年毛泽东的经历后,我们应该明白,毛泽东的成功和青年时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青年毛泽东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学习的。
一、青年毛泽东的精神
(一)年少立志,胸怀天下
湘潭县韶山冲,在一片山峦绿茵环抱中,土墙草房间,水田杂陈。1893年,毛泽东出生在一户条件较好的农家。取名泽东,意即“润泽东方”。16岁之前,毛泽东一直在这里生活。16岁之后,他的人生出现两个方向:父亲计划他去县城米店当学徒;他自己则筹划到一所新式学校读书。两种主张互不相让。争吵之余,毛泽东开始四处活动,暗中借钱。一日父亲抱怨,不做学徒,家中一年少12块钱。毛泽东当即拿出12块银洋,说,“我明日离家。”临行前,他写了首诗,夹在父亲毛贻昌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由此可见,青年毛泽东的志向是多么远大。
(二)探求新知,追求真理
青年毛泽东从少时起就勤奋好学,其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求知求真理。读书不畏苦,方能得真知。青年毛泽东刻苦学习的态度,在于他一同求学的学习中是有口碑的。青年毛泽东刻苦读书,可谓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他常常因为读书而忘记了吃饭,实在饿了,就到伙房吃点冷饭,优势则连冷饭都吃不上。当时,同学们抱怨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图书设备少,食堂伙食差,厌烦学习。毛泽东出来不参加同学们的议论外,还进场开导他们:学习当然要适当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假如自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没有努力学习的决心, 纵然学习条件十分优越, 也还是学不到多少东西。毛泽东除了刻苦读书外, 还特别注意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 诸如不动笔墨不看书;不耻下问, 虚心向他人求教;喜欢独立思考, 不盲从他人意见, 等等。正是由于青年毛泽东孜孜不倦地求学, 不断地在刻苦学习中获取新知, 探索真理, 最终, 他的知识大为长进, 政治觉悟也大为提高。
(三)艰苦奋斗, 顽强拼搏
青年毛泽东认为, 青年人要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一种精神是必须大力提倡的, 那就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他在《讲堂录》的“ 修身” 一节中指出: “ 懒惰为万恶之渊薮。人而懒惰, 农则废其田畴, 工则废其规矩, 商贾则废其所鬻, 士则废其所学。业则废矣, 无以为生, 则杀身亡家乃随之。因而懒惰, 始则不进, 继则退行, 继则衰弱, 终则灭亡”。因此, 他主张:
“ 少年须有朝气, 否则暮气中之。暮气之来, 乘疏懈之隙也, 故曰怠惰者, 生之坟墓。他认为, 人的至刚至强的意志也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练和考验, 努力奋斗而形成的。基于此, 毛泽东很赞成孔门弟子的“ 安贫乐道” 精神, 认为“ 安贫者能成事”, “ 咬得菜根, 百事可为。”毛泽东不仅赞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 而且, 他将这一精神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在长沙求学的几年中, 他利用一切机会自觉地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 每到假期, 他总是身无半文, 仅带一把雨伞和几件换洗衣裳, 邀好友去乡村“ 游学”。渴了, 就到溪边喝几口水, 饿了, 就摘山里的野果充饥, 夜里露宿河滩边, 以大地当床, 月亮作灯, 自寻其乐。毛泽东就是通过这种方式, 既体察了民间疾苦, 又养成了自己能吃苦的品格。1918年, 新民学会成立时, 他把“ 不懒惰” “ 潜在务实” 等, 写进了新民学会的会章中, 希望会员们都能养成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能打硬仗的精神。
(四)积极向上,勇于进取
毛泽东认为人生态度不只是指对衣食住行等问题所关注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对社会改造的个人感想, 以及对人类进步的处世态度。毛泽东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国家现状民族前途所抱的悲观态度以及厌世情绪, 作了严肃的批评。他主张个人应当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 竭力提倡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才不胜今人, 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 不足以为学” 因此, 青年毛泽东在求学中, 忍劳苦, 制嗜欲, 淡泊明志, 节俭朴实倾全力与读书学习、求新知、找真理之中。可见, 毛泽东在求学期间, 就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完成改造中国社会的大业。1915 年秋, 毛泽东通过“ 征友启事” 的方式,联络了一批“ 刻苦耐劳的, 意志坚定的, 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这批人, 都是生活态度严肃, 不屑于谈论身边琐事, 几乎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他们谈论最多的是“ 人的天性, 人类社会, 中国, 世界, 宇宙”, 是怎样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的问题。1918 年, 毛泽东以这些青年志士为基础, 成立了进步社团新民学会。可见, 毛泽东不仅自己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就是结交的朋友, 也要求他们的人生态度必须奋发向上。
二、给予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青年毛泽东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丰富了各个方面的知识。他组织参加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了他的书本以外的知识,锻炼了他社会活动的能力,也使他认识到改良救不了中国。
而如今的当代大学生,总是茫然地看着未来,却不知道要做些什么。现在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对于一些人来说甚至是无聊,每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是玩游戏看电视,完全堕落了,这使当代大学失去了它最基本的意义。青年毛泽东在这个年纪时,已经在思考国家的出路和民族的前途,已经在为自己的理想日夜不息的奋斗和积累着。强捻毛泽东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他理应成为我们的榜样,成为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而我们应该反思过去,下定决心好好利用未来的时间。在未来里,我们还可以改变自己。我们有着比青年毛泽东更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比青年毛泽东更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还在等什么,还在犹豫什么,努力,奋斗,明天再我们脚下。正如毛主席曾今说过,“世界是
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在我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