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教育学院
江苏教育学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地处人文荟萃、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主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清凉山麓、秦淮河畔。是一所省属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前身为始建于1952年的江苏教育学院。2013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院改制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院现有草场门、浦口、小行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24.32亩。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同时面向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开办了部分非师范专业,学院现有16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7千多名。
第二篇:(江苏教育学院4
语文学科信息素养课程立体开发策略例谈
侯器
(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江苏 邳州221300)
[摘要] 语文学科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信息素养课程资源。本文从教师课程开发意识淡薄等方面
分析了当前语文学科信息素养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教材为主线整合了各种资源形式“三位一体”的立体课程开发范式。
[关键词] 语文;信息素养;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一、语文学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界定,多数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它与读、写、算能力一样,属于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基础学力”。[1]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以来,信息素养教育受到了国内外教育人士的广泛关注,为此,西方国家不仅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评价标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且还开发出诸如“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在中小学课堂加以推广,这些举措推动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起点低、起步晚,课程开发和培养训练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这体现在学科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培养训练等方方面面,仅以信息素养课程资源开发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1. 课程开发观念滞后,课程开发意识淡薄。课程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首先取决于教师课程开发意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始终被排斥在课程开发活动之外,这导致了教师课程开发意识的淡薄。事实上,具备课程开发的意识对教师而言并非难事,有学者指出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甚至就“来源于教师对‘语文’的正确诠释与把握”[2],因此关键还是要赋予教师课程开发的自主权。
2. 教师信息素养低下,课程开发能力较弱。教师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与开发主体,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然现阶段教师信息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的低下早已成为制约教育的一个“瓶颈”,成为深层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块“绊脚石”。在中小学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信息素养,他们在拓展课程开发渠道、重组整合各类资源、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以及对资源进行有效“嫁接”利用等方面存在着重大能力缺失,这无疑限制了对信息素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 课程开发渠道狭窄,信息利用方式单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网络信息固然要充分使用,但文本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等生命性课程资源、自然文化古迹等地域性课程资源、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性课程资源对教学同样不可或缺。相形之下,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堂往往比较偏重语文知识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较为忽视学生生活资源、家庭资源、生命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内容与课程形态极为单一。许多一线教师往往一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就
以为是让学生“上网查资料”,这不仅是对课程开发的误解,同时也是对信息素养教育渠道的“窄化”。
4. 课程开发缺少深度,教学实施成效较差。信息素养课程开发问题多多,最大问题还是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缺少开发利用的广度与深度。经常见教师们或抛开文本漫无目的地“挖掘”,或偏重查询零打碎敲地“拼凑”,或简单呈现浅尝辄止地“交流”,或缺少整合生搬硬套地“嫁接”,不仅耽搁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还降低了学科信息素养训练的成效。
二、语文学科信息素养课程资源开发的构想与策略
语文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多质性与潜在价值性的特点,[3] 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说,语文学科信息素养课程开发可以通过四条途径展开,即依托教科书、教学辅导书开发,依托语文课外活动开发,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发,依托网络学习环境开发,不过,鉴于语文课程设置的有限性以及语文学科“文选型”教材的特点,我们以为语文学科信息素养课程开发应以教科书为中心、采取整合方式立体展开,其目的是要通过对各类资源集中有效地发掘,拓展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课内外活动紧密衔接及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信息素养训练的成效。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例,谈谈信息素养教育立体课程开发的构想与策略。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普文,文章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相关知识,阐明了保护地球生态、节约地球资源的重要性,文章语言生动,且寓环境教育于生动叙述之中,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教材。从信息素养教育的角度分析,课程开发可以紧密围绕课文内容采取以下三种策略展开:
(一)切入—深加工策略:紧扣教材内容,深入发掘文本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是充满“张力”的学习源泉,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语文教育完全脱离语文教材展开,所以开发课程资源首先要深度发掘教材课程资源,这也被称为教材的“二次开发”。
1. 找准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层次处理文本信息:
●训练学生概括信息要点,总结信息中蕴涵的思想。如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理解“课文围绕地球生态保护,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填空:“地球母亲多么,多么,她向人类慷慨提供了、、,而人类却向她”等。●交给“浏览式读书法”“筛选式读书法”“问题式读书法” 等筛选信息的方法,掌握筛选信息的基本策略。如要求学生用找中心句的方法,说说每小节的主要内容?学习用钩玄提要的方法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等。●引导学生言简意赅地将获得的信息从一种表述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表述形式,深入阐释获取的信息,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地球母亲是怎样慷慨地对待她的地球儿女的?”
●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相关性和可用性,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如问学生“面对地球,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了‘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对宇航员的说法你同意吗?你是怎样认为的?”
●引导重组、创造新信息,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信息做出新的预测或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人们像课文叙述的那样继续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二十年后,地球生态环境将会变得怎样
了呢?”“还有没有解决地球环境问题的好办法呢?”“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帮助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式组织、整理、储存有用的信息,教会学生用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方法储存信息,比如“将课文中描写地球美丽的词语整理起来”“把含义深刻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分门别类抄写下来”等。
2. 倡导查询检索,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与习惯。
●布置学生课前查询,像收集有关地球的图片资料,查找地球生态相关信息等,课上交流,以引导学生欣赏地球的美丽壮观和慷慨无私。
●联系课文有关语句查找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课文中说“地球上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网上收集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填写“我国资源状况一览表”(森林、煤、水、石油的储藏量,居世界第几位,人均占有量),让学生尝试从搜集的数据中分析得出初步结论,然后以小记者的身份做一则“追踪报道”。
●课后联系课文内容查询相关资料,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比如“课文中说‘只有一个地球’,你是否相信?你若不信,请你查询一下太阳系九大行星及相关卫星(如月球)的有关资料,看看它们可否能满足人类生活居住繁衍的需要?”等。
3. 引入相关资源,加大教学信息的密度和容量。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学生的阅读量的多寡密切相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阅读是其中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对此很多一线教师都是这样做的,比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就十分崇尚“主题教学”,她每上一课都要扩展些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堂文化的内涵,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水平。还有不少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重组效应”“模块效应”,通过加大课堂信息的密度和容量,培养锻炼了学生信息操作能力。《只有一个地球》在教学各个环节都可以“嫁接”进一些有效信息资源。
●导入环节引入航天员杨利伟在“神州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美景的录像,让学生去说一说“感觉地球怎么样”,带领学生去感受人类居住地球之美。
●新授阶段引入人们恣意破坏森林资源、无节制开发矿物资源、肆无忌惮破坏水资源、大气环境的有关资料,问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去畅叙抒怀,教育学生要“善待”地球。还可以引入补充材料《生物圈2号计划》,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感受人类移居太空的遥远,增强保护地球的紧迫感。
●总结阶段教师可以范读薛卫民长篇诗歌《地球万岁》,与学生共唱《热爱地球妈妈》歌曲,在《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中结束新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情感的激荡和熏染。
4、开发拓展式作业,提高学生整合、创生新信息的能力。
●布置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布置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写上环保宣传标语。
●朗诵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唱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曲。
●办一期环保教育手抄小报,给小报配上插图,加上“编者按”。
●以个人的名义给全国的小朋友(破坏环境的单位、集体或个人„„)写一封环保倡议书。
●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改编成《地球诊所》课本剧。
„„„„
(二)笃行—整合策略:引导走进生活,充分开发活动课程资源。
“课堂小天地,社会大课堂”,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语文活动能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供运用信息的机会,拓宽学生的信息获取的渠道。丰富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信息的价值,学习把生活信息转化成语言及其他形式的信息,学习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掌握信息搜索的基本技能,增强在现实社会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科整合学习,如联系社会学科中《我国的资源》《我国的环境》等相关内容举办我国生态环境教育橱窗;联系音乐课学习《热爱地球妈妈》等歌曲,美术课安排学生以环保为主题的想象绘画等。
●系列专题讲座,比如以学生为主体开设 “地球概况”“人类居住环境”“地球环境与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法”等系列专题讲座。围绕“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9·16”国际臭氧日、“12·29”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节日,精心组织、安排“保护地球”主题宣传活动。
●综合性学习活动,比如开展“小行动保护大地球”一分钟演讲,开展“热爱地球妈妈”主题队会活动,开展“拥抱地球母亲”诗文朗诵活动,课本剧表演等。
●调查采访活动,比如调查家庭中塑料袋使用情况,调查塑料袋使用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调查本地河流或水资源污染情况,完成“本地区水资源污染情况调查表”;调查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填写“一月大气质量报表”;调查本地餐馆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推算我国一年用于一次性筷子的木材使用量等。
●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举办“清理白色垃圾”行动,举办“让大地变绿”拯救行动,设计节水节电方案,开展环保创意大赛,带领学生捡拾塑料垃圾,到路边植下一棵树等等。
(三)协作—研究策略:运用现代媒体,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网络信息丰富,信息形式多样,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同时,网络又是个富有“魅力”的虚拟课堂,有高技术作为教学的支撑,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语文教学要大力推行网络化教学形式,大力倡导网络环境下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任务的驱动学习、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以及基于协作的研究学习活动的开展,以此推动学生信息意识、检索能力、整合能力、传播能力及创生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许多老师实践证明,即便是教师使用最简单的课堂演示工具(PowerPoint课件或Flash动画)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情感的培养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功效。而基于Webquest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则更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与表达能力,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甄别与评价水平,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4]具体到《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我们可以构建出如下多样的课程形态:
●依托课件的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和声音资料,因此可以利用PPT课件或网络课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活动。
●网络专题学习:围绕课文主要内容制作专题学习网页、网站,结合网上地球资源、环境保护网站(如,选取“地球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开展专题研究,并通过E-mail、QQ聊天室等建立起信息沟通交流平台。
●任务驱动学习:比如设计如下“任务”:“2007年10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的‘嫦娥1号’顺利升空,几天后‘嫦娥1号’踏上了奔月之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奔月梦想。同学们都知道‘嫦娥1号’并不是人类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在此之前早有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向月球发射过多个月球探测器,报纸上说日本、印度等国在开展月球探测方面同样‘野心勃勃’。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国家急于探月背后的‘玄机’吗?人类探月、探测外太空活动究竟还有着怎样深层次的原因呢?”在此基础上驱动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基于网络的协作研究:比如就“地球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水土流失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保护环境国际会议和宣言”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写出研究学习报告。可以是小组合作研究,也可以是远程协作研究。
„„„„
语文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资源。在上述《只有一个地球》课程开发课例中,我们以课文内容为主线采用了“三位一体”立体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了信息素养课程的深度开发利用和学生信息素养由单项向综合渐进式发展。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方便易行,容易操作,它的实施可以促进课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为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对课程资源有针对性的选用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与课程形态。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
[2] 章师亚.试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五个点[J].黑龙江教育,2007,(1-2):31—33.
[3] 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75.
[4]何险峰.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J].中国电化教育,2006,(5):59.
第三篇:江苏教育学院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报告
江苏教育学院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报告
江苏省教育厅: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苏财办绩[2007]2号)、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苏教财[2007]6号)的要求,我院制订资产清查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江苏教育学院创建于1952年,是省属成人本科师范院校,2003年7月22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由江苏教育学院、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同时保留江苏教育学院牌子,江苏教育学院仍是办学实体。
江苏教育学院定编人员500名,均为事业编制,单位现有在职事业编制人员485名,长期聘用人员5名,离休人员15名,退休人员227名,科研单位在职人员4名。全日制在校学生数5,476名,其中本科生4,403名,大专生1,073名。
江苏教育学院目前设有16个院系,开设了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1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江苏教育学院现有本部和浦口校区两个校区,占地425.3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5.2万平方米。
江苏教育学院的财务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学院财务处作为一级财务机构,在院长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学院的各项财务会计工作。除江苏教苑后勤服务有限公司、江苏教育学院培训服务中心、江苏教育学院印刷厂设相对独立的二级财务外,其他所有教学院(系)、部和行政部门不设立独立财务。二级财务单位接受学院财务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年中和年末向学院财务处提供会计报表和相关资料。
二、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组织、实施情况
(一)资产清查工作基准日:2006年12月31日。
(二)资产清查工作范围:全院各单位、部门(企业除外)的固定资产。
(三)成立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和清查工作办公室:
1、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方国才
党委书记 副组长:李久生
副 院 长
成员:施
忠
院长办公室主任
资产管理中心主任
刘青平
监察室主任
顾
枫
财务处处长 成洪
人事处处长 张
静
审计室主任 钟
群
后勤管理处处长 林
建
基建办公室主任 章长志
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
(2)资产清查工作办公室成员: 主
任:章长志
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 副主任:王桂兰
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
张
红
财务处处长助理
成员:吴运宝
谢爱香
胡
霞
李保东
王
胜
杨玉英
朱文国
朱桂云
徐晶远
曹秀凤
(四)资产清查工作内容、报表编制及分工:
1、资产清查工作内容及负责部门:
(1)单位编制和人员状况的清理:由人事处负责清理并填报《事业单位人员基本情况表》
(2)账务清理:由财务处负责,会同其他相关专业部门及相关人员共同清查。
(3)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是指对我院各项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对和查实。重点是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对清查出的各种资产盘盈和盘亏、报废及坏帐等损失按照资产清查要求进行分类,提出相关处理意见。其中:
一、货币性资产清查,具体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的清查由财务处按照资产清查的要求负责。
二、固定资产的清查,由资产管理中心、后勤管理处、基建办 公室、各资产使用部门,按照资产清查的要求,明确具体的责任分工,实施清查工作。
2、报表编制及分工:
财务处12张表,资产管理中心8张表,后勤管理处4张表,图书馆、历史系1张表,人事处、教务处1张表。
(五)固定资产清查的工作程序:
1、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本单位固定资产清查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协调、上报、处理机制。
2、将固定资产重新分类,将固定资产由十六大类调整为按十一大类进行分类。
3、资产管理中心对前期经过审批确需报废处理的资产进行相应处理,打印好盘点日各部门的资产明细表。
4、院资产清查办公室成员分组到各单位去进行资产盘点核对,对照各单位的资产明细表,以帐查物,帐物卡核对,确保帐帐、帐物、帐卡相符。
5、各单位资产清查小组对清查核对过程中发现的资产盘盈、盘亏、报废、毁损、遗失等情况,填写相应表格,写明原因,经单位负责人、技术鉴定人、院资产清查小组审核后,确认资产清查结果,按照统资产清查报告一格式,汇总本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情况,形成电子数据文件,将本单位的资产清查报告及电子数据文件报院资产清查工作办公室。
6、院资产清查工作办公室汇总各单位的资产清查情况和相关数据,进一步核对后,将其输入省财政厅资产清查系统,编制资产清查报表,形成汇总报表数据,报省教育厅、财政厅。
(六)资产清查工作日程安排:
1、前期准备工作阶段(4月23日-5月14日)
制订资产清查实施方案;成立我院“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和“资产清查工作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及《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各单位主管领导和兼职资产管理员会议,对我院资产清查工作进行总动员,统一部署、明确职责、明确要求、组织学习,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2、全面清查阶段(5月15日~6月20日):
对我院的单位编制和人员状况、账务、财产进行全面清理,填报相关报表。
3、数据确认、报表填报阶段(6月21-25日):
院资产清查工作办公室对各单位上报的资产清查材料进行审核确认,填报所有报表。
4、数据输入、汇总报表上报阶段(6月26-30日):
院资产清查办公室组织专门力量将全院的固定资产全部输入省财政厅“国有资产资产清查系统”,填报国有资产清查的全部报表。
5、委托审计阶段(9月10-15日):
在教育厅指定的中介机构中,委托一家中介机构对我院的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审计,出具《资产清查专项审计报告》。
6、完整的清查报告上报阶段(9月20-30日):
上报向省教育厅、财政厅上报所有资产清查资料,具体包括:《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报表》、《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报告》、《资产清查专项审计报告》电子版和纸质文件等。
三、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结果
经过对本单位2006年12月31日会计报表及资产损益情况的清查,并经江苏永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确认:
(一)资产负债表清查结果:
江苏教育学院资产清查前资产总额为508,213,507.83元,负债总额为140,866,425.74元,净资产总额为367,247,082.09元。清查后资产总额508,213,507.83元(包含本次资产清查待处理-16,482,249.50元),负债总额为140,866,425.74元,净资产总额为367,247,082.09元,核查后资产总额508,213,507.83元(包含本次资产清查待处理-16,482,249.50元),负债总额为140,866,425.74元,净资产总额为367,247,082.09元。本次核查结果与清查结果无差异。
(二)资产损益核查情况:
经核查,江苏教育学院资产盘盈16,737,964.00元,其中增加对外股权投资3项合计16,567,000.00元(江苏教育学院培训服务中心1360万元,印刷厂 206.7万元,江苏教苑后勤服务总公司90万元);盘盈66项固定资产,金额为170,964.00元;资产损失为255,714.50元,系盘亏325项固定资产。
(三)经营性资产核查情况:
江苏教育学院申报经营性资产金额29,120,439.96元,其中用于出租的房屋建筑物资产金额12,453,439.96元,应收租金4,596,857.36元,实际确认租金收入4,596,857.36元,实际取得租金收入4,596,857.36元;应收收益与确认收益、实际取得收益一致。江苏教育学院申报经营性资产金额经营性资产核查情况与清查情况无差异。
四、资产清查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问题:
在清查中,做到清查全面彻底、不重不漏,账实相符,切实摸清了“家底”,对清查核实的固定资产,已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建立健全了固定资产明细帐和固定资产卡片,确保每项资产“帐、卡、物”相符,并与财务固定资产帐面金额完全一致。
对资产清查工作中发现的各项资产盘盈、盘亏、损失和资金挂账等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上报。
在此次清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因年代久远(80年代购置)、技术淘汰、损坏无法使用的资产需要报废,已经江苏永和会计师事务所核查确认,总计有1835项,价值为1,863,638.85元。我们将严格按照资产报废处置程序进行处理。
江 苏 教 育 学 院
二○○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2012年江苏教育学院应届生就业须知
1.《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核发工作
请各院(系)结合《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做好核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有关工作的通知》苏教办[2011]3号文件要求,做好《自主创业证》申领政策和相关程序的宣传工作。自主创业证申领网站http://cy.ncss.org.cn/cyzs/。
持《就业失业登记证》(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在三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应缴纳税款小于上述扣减限额的,以其实际缴纳的税款为限;大于上述扣减限额的,应以上述扣减限额为限。
2.院第二届大学生技能竞赛
竞赛时间为2012年3月15日-4月15日,每院系确定一项与本学科或专业紧密相关的竞赛项目于2012年2月25日前报送至就业中心。请各院系积极筹备,认真遴选相关项目。
3.近期招聘活动安排
(1)南京市建邺区2012年新教师招聘
招聘时间:2012年2月22日上午10点
招聘地点:草场门校区教科研楼511会议室
(2)巾帼牵手创业就业援助行动——江苏省2012届女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时间:2012年3月3日(周六)上午8:30-11:30。地点: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南京市上海路203号)二
楼招聘大厅
(3)江苏省2012年高校补充师资供需洽谈会,时间: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8:30-11:30。招聘会地点: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招聘大厅(南京市上海路203号)。
(4)南京毕业生就业市场公益性招聘会,地点:南京市北京东路63号人才大厦三楼毕业生就业市场。时间:2月25日,8:00-12:00。
第五篇:江苏教育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办法
江苏教育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办法
为了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切实推动我院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我院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选范围
进校工作5年以上,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成绩突出并取得优秀成果的我院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外籍教师以及承担教学任务的教辅人员、科研人员和行政人员。
二、评选条件 1.政治思想方面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师德修养;关心集体,积极参加我院和系科的各项活动,关心系科和教研室建设。2.教学及科研方面
(1)具有良好的教风,治学严谨,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近五年中年终考评均为良好以上。
(2)教学工作量饱满。近五年内,专任教师完成本院教学工作量文科平均每年不少于220课时,理科不少于180课时;兼任教师课时可适当低于上述标准。教师工作量可作参考因素(科研工作、论文指导、学会工作及有关教学活动或学术活动)。
(3)严格执行教学规范,认真做好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包括备课、讲课、辅导、实验、考察、实习、考试、批改作业等)。
(4)严格遵守各项教育法规和学校的教学纪律,近五年内,未发生过教学事故。
(5)所任教课程有规范、完整的教学大纲,出版或参与编写具有一定水平的教材或教案,在制作教具、教学课件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
(6)在科研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果。近五年内,出版过具有一定影响的专著、译著和教材等;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教授不少于5篇,副教授不少于4篇,讲师不少于3篇,其他人员不少于2篇);或主持省级以上(包括省级)科研课题。(科研成果认定时间为近五年内,以出版、发表、鉴定时间为准)。
三、评选办法
1.由本人提出申报,填写《江苏教育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申报表》,并提供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实绩(物)材料,在系教师会议上公开述职、展示成果。
2.在民主测评的基础上,各系进行初评和推荐。经核实申报人填报内容与材料后,系评选考核小组评议(系评选考核小组由3-5人组成,其中包括系党政领导和教师代表),并由系主任签署具体推荐理由和意见后报教务处。各系推荐名额不超过本系教学人员(含兼任教师)的15%。
3.教务处将组织教学督导和有关人员对各系推荐人员进行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并在此基础上将材料汇总后报院评审委员会评审(院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另行公布),最后由院长办公会议审定批准。
4.优秀教学质量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三个等级。凡经评选获奖的教师发给江苏教育学院第四届优秀教学质量奖荣誉证书和奖金,记入个人档案,并在全院通报表彰。
5.院优秀教学质量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教务处负责评选工作的具体事务,各系评选考核小组做好初评和推荐工作。
四、材料要求 1.个人向系评选考核小组提交的材料(1)申报表。
(2)本人近三年的教案、开课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以及指导实习、实验、考察活动的报告等材料。
(3)近五年以来所任课程考试、考查的原始试卷。
(4)有关教改资料,如教具、课件、录音带、录像带等。
(5)近五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论著、教材、教学参考书等,以及所主持的省级课题通过鉴定评审的材料。
2.系向院提交的材料(其中1-7项必备)
(1)申报表(填好表中有关系科评价推荐栏目)。(2)申报者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3)教案检查记录表。(4)试卷分析记录表。
(5)教师教学质量评议记录。
(6)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议记录。(7)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教材等材料。(8)教书育人的事迹材料。
(9)能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力和实绩的有关材料。
(10)近五年以来获院、省级及省级以上的各类获奖证书(原件)。
五、评选程序
1.由本人申报,各系评选考核小组进行初评和推荐;填写《江苏教育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申报表》,并连同申报材料报教务处。
2.由教务处牵头,会同有关部门、院评审委员会成员和教学督导,对各系推荐申报者进行听课,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院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并将评审结果报院长办公会审定。
3.将获奖人员的名单在全院进行公示。
4.公布获奖人员名单,并颁发获奖证书、奖金。
六、其他
1.江苏教育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原则上每2年评选1次。2.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