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山市休闲观光农业简析
江山市休闲观光农业简析
柴琪瑶
(浙江大学应用生物科学类 3100100127)
摘要: 本文通过介绍江山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呈现江山市现代化农业建设格局,并结合市区域地理位置,探讨江山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以及面对的挑战。同时,分析其发展走向与发展特点,并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江山市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Jiangshan's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situation, which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geography.It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Jiangshan modern leisure agriculture.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direction of its development, I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Key Words: Leisure;Agriculture;Tourism;Jiangshan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它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旅游业与农业结合的理想模式,既可促使 “三高”农业即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和无污染的绿色农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也迎合了新世纪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一、江山市农业及旅游业基本概况
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隶属浙江衢州,是浙江省西南门户和钱江源头之一,南邻福建浦城,西接江西玉山、广丰,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
江山是浙江省农业大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白菇之乡、中国蜜蜂之乡、中国白鹅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2010年,全市粮油及食用菌、畜禽、蜜蜂、茶叶、果蔬等“1+5”农业主导特色产业总产值46.63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食用菌栽培量达3.8亿袋,产值12.77亿元;新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2.87万亩,流转率达36.28%,;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累计6家,省名牌农产品累计8个。
同时,江山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形象主题为“千年古道·锦绣江山“,主要自然和人文景观突出体现为“奇、古、特”三个字。“奇”指奇山,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全国丹霞第一奇峰江郎山,古代地壳运动形成的原始生态景观、国内罕见的磊石洞群浮盖山。“古”指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延伸通道仙霞古道、仙霞关、廿八都古镇、三卿口古瓷村等。“特”指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名人,历史上共出过400多位进士、10多位尚书、3位中共将军、6位院士,是“古有尚书、今多骄子”的江南宝地。
此外,江山市现代示范农场规划总面积4195亩,总体布局为 “一带、四区、一中心”。“一带”,即120亩的黄衢南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四区”,共4063亩,即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区、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区和农业休闲观光区,是现代示范农场建设的重点区块。农场以江山市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围绕种子种苗繁育、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观光等主导产业,形成极具特色的经营体系。“一中心”,即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占地12亩,是农场高效管理、综合服务、科技展示和基础配套的中心。
二、江山市休闲观光农业优势分析
根据江山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农业旅游业的基本情况分析,在市内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区位地理优势。江山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地处黄衢南高速公路互通口附近,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作为江山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依托城市——江山城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至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的跳板(过渡)地带,处于接受沪杭宁、苏锡常等东南大中城市圈客源群出游辐射的合适空间,这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其二,农业旅游资源优势。示范园区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丘陵地貌独特,是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的绝好佳境。园区内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区、特色效益农业生产示范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农业休闲观光区专设的农耕文化展示、新奇特作物观赏,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柑橘、茶叶、果蔬采摘,农作物种植体验,可让游客充分享受乡土情趣;农家乐、水上度假、山体健身、野营等,让游客流连忘返。
其三,品牌响应优势。2010年,市内江郎山景区与丹霞山、龙虎山、赤水等共6地以"中国丹霞”的名义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浙江省首个世界遗产。同时,江郎山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 级旅游区。依托江郎山的品牌效应,并随着市旅游文化产业的攀升,周边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
其四,政府扶持力度优势。一直以来我市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对接台湾融入海西,争当浙闽赣三省边际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市》试行意见和具体行动方案,其中,农业交流合作是我市对台合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江山农业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是中国白菇之乡、蜜蜂之乡、白鹅之乡和猕猴桃之乡,而台湾在农业科技、食品加工、农产品运销及休闲农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江山与台湾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
其五,客源潜力优势。园区地处从江山城区去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风景区的必经之地,可依托江郎山现有的客源,作为江郎山风景区的互补景点和过路景点,形成“农业科普教育”游。同时,江山位于全省三大旅游经济带之一——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经济带,正面临打造上海后花园的天赐良机,主要接待以上海、杭州、金华、宁波、温州地区游客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高,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需求强烈,这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江山市休闲观光农业持续发展将面临的挑战
其一,季节性旅游周期面临的挑战。农业休闲观光的季节性很强,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差别。由于气候的因素,春季和秋季是休闲观光农业的黄金旺季,夏季和冬季则为旅游淡季。虽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季节性因素,但仍无法避免由季节性因素引起的旅游淡季。
其二,开发筹建项目面临的挑战。各观光园区开发选址需要仔细斟酌,部分村区卫生环境较差,环境整治困难;尤其是休闲观光区所属的区域范围内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散,属农户一家一户所有,土地难以集中,加大了建设开发的难度。
其三,人才竞争面临的挑战。江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人才配备极不对称,优秀的规划建设人才、宣传促销人才和饭店经营管理人才、导游人员相对匮乏,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行业经营人才奇缺。
其四,区域竞争面临的挑战。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周边旅游竞争激烈,西面九江,东临温州,且临近的开化、龙游、常山等市同时在开发观光旅游农业,区域竞争相对激烈。
四、江山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根据以上江山市的观光旅游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资源和景观为依托,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展示和推广现代高效农业。
二是要通过兴建休闲、娱乐、度假设施,为游人提供休憩、游乐、就餐、住宿等服务,满足游客“回归宁静自然、享受安逸生活”的消费需求。
三是用“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场,发展农场”的思路,通过盘活国有林场土地资源,开展现代示范农场建设,进一步拓展农场发展空间,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是开发体验农村生活的度假休闲游,集趣味性、休闲性、知识性、新奇性于一体,让游客感受宁静的气氛、清新的空气、生机盎然的林草花鸟,使之成为人居环境优美、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民俗乡风文明、旅游服务优良的乡村休闲场所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五是强化江山旅游文化品牌,对外引进技术,吸引人才,创新拓展以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为主的生活、生态、文化功能,最终建成集休闲、观光、娱乐、餐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强市。
参考文献
[1] 万先进,邱映贵.乡村旅游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58-59.[2] 刁宗广.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发展和建设诌议[J].2006,(11):63-67.[3] 王 莹.对发展我国农业旅游的思考[J].旅游开发与实践,1997,(1):20-23.[4] 舒象连.我国乡村农业资源及其开发散论[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7,(2):18-25.[5]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修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6] 乌 恩,蔡运龙,金 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3):78-82.[7] 徐 萍,王美青,毛小报.2007,江山市现代农业园区休闲观光农业的SWOT分析及开发构想[J].旅游研究与实践,2007,(1):19-21.[8] 陈文龙.本周日快报邀请15位读者去江山看创意农业[N].都市快报,2011-7-28(A23).
第二篇:休闲观光农业规划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
产业经济研究院认为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景观,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参与、购物、休闲度假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体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一)自然生态游模式
在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上,“多样、和谐、健康、安全”成为生态建设的一个目标。目前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诸如“生态园”、“农业生态园”、“竹园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生态休闲农庄”、“生态农业休闲园区”、“生态农庄”等,均是以自然、生态为核心,“自然生态”类成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核心。
(二)乡村休闲游模式
就是根据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以乡村生活、乡村意境、乡村生产为核心,开发独具乡村氛围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开展垂钓、划船、烧烤等休闲活动;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等。
(三)农业观光游模式
就是利用农村的基本设备与地理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旅游者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受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游客不仅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四)农家度假游模式
主要依托旅游景点、生态优势或民俗风情,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乡村特色村。同时,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品铭、避暑、度假等服务。
(五)民俗文化游模式
就是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故民居、故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
(六)农业经贸游模式
就是充分挖掘农产品研发和加工能力强、市场活跃、商务会展业发达的优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特殊设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借助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和多种形式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宣传品牌、带动消费,把乡村旅游和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上述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单位均能利用当前农业经贸活动,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等等,并通过挖掘当地特有的民间节日,节庆活动,开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市场推介活动,以扩大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三篇:观光农业市场分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在短短的20余年发展当中,通过挖掘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经过技术组装与体系建设,在农业生态型品种、农产品加工、生物疫苗、生物肥料农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形成了一批生态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逐步总结与完善出了一系列适应于不同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受我国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落后的严重影响,没有取得应有效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不利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中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仅有42%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高达70^-85%;作物良种覆盖率仅有80%,发达国家己经达到100%;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35^-40%,发达国家达到60%以上;我国化肥当年利用率30 % ^'40%,发达国家在60%以上;我国农田机耕率仅54%,机播率28%,机收率14%,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具体分析,制约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创造乏力,原创性生态农业技术很少,技术的集成度还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态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国家级生态农业基地尚未建立起来,示范推广体系远未形成。二是国家生态农业科技投入资金不足,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农业科研的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自1985年以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996年降到0.36%,目前仅为0.2%左右。
只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80年代平均水平的50%左右,同时也明显低于 30个最低收入国家的加权平均数0.37%。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投入比例一直比较稳定,研究投入占农业部总预算的比例一般在2}-5,平均为3%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也为1%。三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不畅,经费缺乏,功能乏力,农业科技转化能力较低,我国每年5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中,只有40%左右的成果实现了转化,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 X2297。
四是农民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业科技推广的瓶颈因素之一,这不但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本。五是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支持不够,近年的呼声很高,但通常说的多,实际做的少,真正付诸农业以及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及其措施不多,基层农业科技人才严重流失,农民培训的投入和机制有待改进,农民当中的科技“能人”还很缺乏。
第四篇: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推荐]
台湾的休闲观光农业
关键词: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时间:2010-05-31阅读:2454 次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分享到:湖南省乡镇企业局
“台一生态教育农园”距美丽的日月潭约有半小时车程,这里的游客常常比日月潭还多。周末,农园大门前至少停着二三十辆大小客车,其中不少
挂着台北、高雄等地车牌。人们兴冲冲地踏进红花绿草为顶的木屋,看虫子怎么变成蝴蝶、亲手制作押花扇面、品尝香草野菜烹制的佳肴„„农园占地不多,却值得都市人盘桓一日,体验久违的田园生活。
“台一生态教育农园”很像一座农业的主题公园,呈现出旅游业的鲜明特征。例如,农园精心设计了押花生活馆、才艺教室、亲子戏水区、花卉迷宫、浪漫小屋、蝴蝶甲虫生态馆等不同区域.游客可依序参观。农园专设观光部,负责旅游推介、接待与导游业务,同时还制作与花卉有关的食品。在市场定位上,农园平时主要接待学校师生,为其毕业旅行或户外教学服务,周末则以吸引度假的客人为主,天天都有生意做。
台中东势林场是一个以造林为主的林场,面积有225万平方米。这里环境清新,近百种四季花卉与林场内种植的各种树木相互映衬,一派山野情趣,林场原来主要产木材,收入很低。1984年林场改建成“休养林”,成为台湾第一个以农业形态经营的游乐林场,对外开放后一下子名扬全岛,平均每年有上亿元的收入。
在南投县埔里镇“丰年食用菌种场”,游客在这里可获得有关各种菇菌的知识,体验采摘之乐,并品尝以菇菌为原料开发的系列食品、饮料。在嘉义县,邹族人正在阿里山公路旁规划以高山茶和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区,希望这里能成为观光客游览阿里山的又一新景观。
这就是台湾新型农业方式——休闲观光农业所展现的场景,如今,它已成为台湾农业发展中的新亮点。据介绍,2008年到台湾旅游的游客增长
3.5%、民众出岛游下降5.5%,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台湾观光游仍然逆势增长,这其中少不了观光农业的一份贡献。
20多年培育催生新型农业方式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人均年收入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观光果园在台湾一些地区应运而生。
1983年台湾农政当局实施“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农民设置观光农园首先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并由县当局及“省农林厅”和区农业改良场协同实地勘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草拟计划由“农林厅”审核编立计划,再由“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
1989年4月台湾“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对休闲农业的概念、想法都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指出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应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经营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三个层面。取得共识后,“农委会”通过省农会鼓励各
地农会、农民或各种经营主体申请经营休闲农业。
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
1992年12月30日,“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接成片;必须有许多农民参加且受益;必须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以观赏;必须有丰富农业经验可让人体验等等,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游乐区。为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聘请了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亦提供配套资金。
历经20多年的发展,台湾观光农园已经处于普及阶段,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管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观光农园的管理体制已相当健全。另外,文化因素的渗透也在不断提升观光农业的层次和水平。
观光农业实现了农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延伸,产生了叠加效应,在旅游、教育、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
观光休闲农园类型繁多
台湾的观光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程度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各有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观光农园:指开发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摘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对生产者来说、观光农园虽然增加了设施的投资,却节省了采摘和运销的费用,使得农产品价格仍然具有竞争力。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自采自买的方式,不仅买得放心,而且还达到了休闲的效果。所以,观光农园已经成为目前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农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景色观赏、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解说、垂钓、野味品尝等,除了观光旅游、采集果蔬、体验农耕、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外,还可以住宿、度假、游乐。目前,休闲农场己广泛被人们所接受,台湾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很多会议已由市内宾馆饭店转移到休闲农场。
市民农园:指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这种示范性的体
验型市民农园一般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多数租用者只是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市民农园里所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出售,只可自己享用或者赠送给亲朋好友。
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大多数农业公园是综合性的。园内设有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农业公园的经营方式,既有政府经营免费开放的,也有收取门票的公园。从提高经营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方面考虑,以财团法人的经营方式最受欢迎。
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假日花市、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其他形态。而且除了种植业观光园林外,近年来,观光农业还不断向畜牧业、渔业方面发展,出现了观光渔场、牧场等,利用林产、畜禽、鱼贝之类,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台湾观光农业的特点是观光与产品选购结合,进行农产品的展销活动;观光与农业科技普及相结合、开展各种知识性宣传;观光与娱乐相结合,利用节假日在园内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吸引游客。
2000年以来,台湾已划定了20多个“休闲农业区”,建设了数百个景点。创造园区农业品及周边休闲产业数十亿元新台币的商机。目前台湾每个县都设有休闲农场,约有3000户农民在各园区经营田园料理、套装旅游行程、农特产品销售、生态解说等服务业。
台湾农业正加速转型为“精致化的初级产业”、“具高附加值的食品产业”及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
丰富经验可成大陆宝贵借鉴
20世纪90年代起,大陆一些大城市周边乡村陆续出现了观光农业。最近几年,随着农村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观光农业更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展开。
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休闲农业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在2006年5月发布的《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中,福建明确提出,要以福建山海田园特色景观为主,利用自然、生物、文化、历史景观资源,以及观赏动物和花果竹木生态经济开发,发展观光、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区;以都市周边为重点,建设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着重发展绿色、高效、精致产业,建设城郊观光休闲项目;利用福建海岛港湾资源,建立休闲渔业旅游度假区;利用福建丰富的森林资源,结合各地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建设休闲森林生态旅游区。
福建丘陵地貌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农业资源特征,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它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还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投资者自身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能力,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有的地方没有把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是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发展。
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有丰富经验,其制度、法令及规范条文完善,规划管理运作成熟,服务意识和质量高等优势明显。随着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深入,休闲观光农业也成为两岸农业合作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借助闽台农业合作,发挥福建山海资源优势,发展观光农业,是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潜力所在。对于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地”为目标的福建,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发展观光农业,也将成为福建旅游业最具特色的部分。
第五篇: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调研报告
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吃穿以外的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更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相对匮乏,这就为休闲生态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鹤浚大道的改建升级,钜桥镇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市场优势更加显著,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钜桥镇休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钜桥镇以科技为依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刘寨万亩粮食高产示范方;生态高效农业;观赏苗木花卉基地等优势产业。芦笋、礼品西瓜等独具特色,催生了“益乾园苗木花卉有限公司”、“富贵养鸡合作社”、“喜洋洋合作社”、“饮马泉薯业合作社”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目前的主要做法及思考:
1.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明确发展方向
结合钜桥实际,我们聘请了河南农大设计院,高标准规划了涉及21个行政村,面积3.5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划分为珍稀植物园、设施农业园、娱乐餐饮区、观光采摘园、花卉种苗生产园、园林苗木园共六个产业功能区。计划建成集生产、科研、示范、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具备成果展示、科技孵化、辐射带动等功能的现代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努力把钜桥打造成为名、优、特、稀农产品集聚地、鹤壁都市花园、河南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立足实际、提升品位,拓宽发展空间
一是以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为龙头,大力推广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目前,该项目已落户市职教园区内,预计总投资8亿元,预计项目建成后可形成超过30亿元的产业规模,安排高端就业人员5000人,社会效益超过200亿元,能够为我市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支撑。
二是在刘寨一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土地流转,组建专业农机合作社,实现机械化全覆盖,搞好小麦、玉米等基本农作物的生产供应,继续保持粮食单产全国领先地位。目前已组建三个农机合作社,拥有大型农机具52台套,流转土地1.1万亩,2013年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697.61公斤,玉米平均亩产873.4公斤。
三是以喜洋洋生态农业园为中心,发展建设设施农业。建设蔬菜物流园、观光植物园和生态餐厅,发展以温室大棚蔬菜为主、兼顾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生态观光农业园区。截至目前,一期流转土地640亩,投资3000万元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33栋,果蔬拱棚4栋,日产蔬菜5吨,吸纳就业人数70人。二期计划流转土地1400亩,投资
1.2亿元,建设标准大棚60栋,蔬菜瓜果大棚30座,工厂化育苗室20栋,建设蔬菜物流园、观光植物园和生态餐厅各1个,建成后将解决1600人的就业问题。
四是依托岗坡饮马泉绿色生态园,发展精品农业,建设小杂粮生态基地,重点发展彩色脱毒红薯、芡粉、小米、绿豆等绿色有机小杂粮产品。打造特色农家乐体验区,力争创出品牌。目前拥有固定职工60人,种植面积430亩,固定资产320万元。
五是依托连洼绿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在沿岗连洼、枣林一带种植薄皮核桃、优质葡萄、柿树等优质水果,发展优质林果示范区、采摘基地。让游客在休闲观光的过程中体验收获的快乐。目前农民入股8家,发展社员120余户,流转土地526亩,合作社建设已初具规模。
3.招商引资、重点突破,发展农业产业项目
占地1800亩,投资17亿元人民币的鹤岛香轩园生态农业项目准备建设。内容有占地1000亩的农业生态观光中心、占地200亩的儿童天地中心、占地100亩的青少年拓展教育中心、占地50亩的文化健身中心、占地300亩,含1000张床位的养老康复中心和占地150亩的接待中心。建成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三、存在问题:
钜桥镇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还是起步初期,能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都市型农业还不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
题,主要有:
一是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投入大、见效慢,钜桥镇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形式单一,仅限与反季节大棚为主要生产方式,缺乏科技含量,生态绿色特征不明显,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手段不完善,与科技含量高、高产出、工厂化生产、抗灾能力强等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二是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属农业范畴,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游客。钜桥镇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还不够,导致一些水资源的污染以及浪费,人文景观被破坏。
三是精品农业缺乏经营意识。大部分农产品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通过高科技手段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生产方式简单,产业链短,同时商品产出后,缺乏相关认证,没有包装,主要以散装的方式进行销售,这样就无法进入各大超市,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措施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设施农业标准,使我镇农业设施在模式上,档次上,标准上有进一步提高。要根据市场要求,不断加大设施农业内部调整力度,合理安排品种布局,积极发展瓜果、菜类等品种,适应城市需求,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标准化水平,是设施农业向工厂化迈进。
二是注意对当地文化的整合和风土人情的梳理,加强农业与本地文化相结合,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自然景观、深厚的民俗文化,加强乡村自然资源和原始人文景观的保护,提高其文化品味。同时,要注重项目的策划和创意,不断提高观光休闲农
业项目的知名度,不断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提升企业效益。
三是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生态农业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的认知水平,激发发展生态经济理念和热情,四是打造农业生产企业文化,提升产品品牌。要用大开发大开放的思维大胆引进资金人才和技术,对旧有的农业进行改造,实现生产加工次销售一体化,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对农业生产、经营、消费各环节进行质量监督,打造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文化。努力把钜桥镇农业打造成为我市生态休闲观光的“都市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