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国的阶梯

时间:2019-05-15 15:3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通往天国的阶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通往天国的阶梯》。

第一篇:通往天国的阶梯

通往天国的阶梯

这天,教堂里来了个小男孩,五六岁,脸色很苍白,身材瘦小得仿佛一阵微风就能吹倒。小男孩怯怯地走近詹姆斯牧师,说:“牧师先生,您能帮我个忙吗?”

詹姆斯摘下礼帽,并做了个绅士式的动作:“我叫詹姆斯,你可以叫我牧师先生或者詹姆斯牧师,很乐意为你效劳。”

小男孩被詹姆斯的幽默逗乐了,他笑着说:“我叫洛克菲勒,我想问您一个问题,不,也许是好多个问题。”

詹姆斯点点头,表示同意。洛克菲勒擦擦脸上的汗珠,稚声问:“人死后会去天堂呢还是会下地狱?”

这是孩子们爱想的问题,詹姆斯随口答道:“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

洛克菲勒蹲下身子坐在地毯上,仰着小脸又问:“那什么又是好人,什么又是恶棍呢?上帝怎么把他们区分开呢?”

詹姆斯沉吟片刻,便说:“上帝会每一个人所做的事记分。谁做了一件好事,那上帝就给他加分;假如这个人后来又做了一件坏事情,那上帝便会扣掉他一些分值。当某个人即将离开人间,上帝就要看这个人的积分情况:假如这个人还有剩余的分数,那就说明这个人一生做的好事比坏事要多,那上帝就会邀请他去天堂,相反就回被赶进地狱。”

詹姆斯暗自为自己完美的解释感到庆幸,心想洛克菲勒肯定没什么再问的了,可他的问题像是打开的话匣子,一个接着一个。洛克菲勒兴奋地说:“有个小孩子的爸爸离开了人间,你能推算出他现在是被上帝邀请到了天堂还是被赶回地狱了吗?”

詹姆斯不是上帝,当然不可能知道答案。但是他不能敷衍孩子,就正了正礼服说:“那你不得不告诉我,这个小男孩的爸爸生前都做过了什么,比如他做了哪些好事和坏事。”洛克菲勒坐在地毯上,从衣兜里掏出一本日记本,边翻边说:“圣诞节的前夕,小男孩的爸爸在码头上做了一夜的搬运工,挣回了50美元。他给小男孩买了价值30美元的外套,仅剩余的20美元,他买了一只火鸡,你知道,那是小男孩最喜欢吃的美食!”

詹姆斯被洛克菲勒讲的故事打动了,他掏出纸笔对洛克菲勒说:“上帝看的见,他是个仁慈的父亲。毋庸质疑,上帝给他加了5分。”说着詹姆斯在纸上写下了数字5。

洛克菲勒接着念起了日记:“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因为付不起房租被房东太太赶出了家门,那个晚上他们住进了厕所里,小男孩的爸爸用仅有的2美元给小男孩买了个面包。”詹姆斯不知不觉地流出了眼泪,他深情地对洛克菲勒说:“真是个仁慈的父亲,上帝不能视而不见,加5分。”说着詹姆斯又在纸上记下了数字5。

洛克菲勒又翻了一页日记说:“小男孩有次病倒了,他的爸爸整整在教堂跪了一夜祈求上帝保佑。后来小男孩脱离了危险。”

詹姆斯动情地说:“你知道,是仁慈的父亲感动了上帝,并继续为他加了5分。”詹姆斯递过手中的积分纸说:“你看,15分了!如过他没有做什么离谱的事情,那肯定会被上帝邀请到天堂。”

洛克菲勒有些激动,可继而又沮丧地说:“可最后小男孩的爸爸抢劫了银行。”

詹姆斯惊诧万分,他惋惜地说:“哦,真是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上帝整整扣了他20分!”

说着詹姆斯在纸上写上了“—20”。看着洛克菲勒沮丧的神情,詹姆斯有些后悔自己的鲁莽,可他是牧师,不能出尔反尔。

“那小男孩的爸爸被赶回了地狱了吗?”洛克菲勒小心翼翼地问。“也许上帝会网开一面。我说的只是也许。”詹姆斯不得不这样回答。

这时,礼堂的钟声响起,是下午3点钟了。洛克菲勒急忙站起身子说:“我得赶紧回去了,否则珍妮太太会担心的。”

上帝偏爱乖孩子

洛克菲勒掉转头跑出了礼堂。詹姆斯好奇心顿生,他很想知道洛克菲勒究竟想要知道什么,或者有关洛克菲勒的故事。可一连几天,詹姆斯都没有再见到洛克菲勒。詹姆斯甚至有些失望,也许只是个调皮而又有着旺盛好奇心的男孩。可就当詹姆斯即将把这个事情忘却的时候,洛克菲勒又找到了他。

只是洛克菲勒看起来的状况比上次更让人担心,他好象又瘦了许多。洛克菲勒像上次那样坐在了地毯上,又从衣兜里掏出了那个日记本,调皮地对詹姆斯说:“詹姆斯牧师,那个小男孩他活不了多久了,你能不能再推算一下,他会上天堂还是会下地狱?”

像上次一样,洛克菲勒翻开日记本说:“圣诞前夕的那天,小男孩也送了他爸爸一个礼物。他自制了一个暖水瓶,告诉爸爸当他胃痛的时候,就把暖水瓶放到肚子上,那样会减轻疼痛。”

詹姆斯像上次一样拿出了纸笔,写下了5分。“上帝会奖赏一个懂事的孩子。”詹姆斯说道。

洛克菲勒接着说:“小男孩和他爸爸被房东太太赶出家门的那晚上,他们住进了厕所里,小男孩的爸爸用2美元给他买了块面包,小男孩分了一半给他爸爸。”

詹姆斯感觉眼窝发烫,又在纸上记下了5分。

洛克菲勒接着说:“小男孩的爸爸那晚上在教堂跪了一夜,第二天,他的胃病又发作了,小男孩在街上的垃圾桶里收集了50个可乐瓶子换到了2美元,他用2美元买了一盒胃药送给了爸爸。”

詹姆斯终于没能忍住泪水,他激动地对洛克菲勒说:“小男孩是个懂事的孩子,即使他做了错事情,上帝也能够原谅他,因为他只是个孩子。你知道吗,小男孩死后会被上帝热情地邀请到天堂。”

礼堂的钟声又一次响起,洛克菲勒急忙地站起来告别。还是上次的那个理由,如果回去晚了,珍妮太太会担心的。

詹姆斯被这个奇怪的孩子吸引住了,于是他悄悄地跟在洛克菲勒的身后。洛克菲勒穿过教堂对面的布拉尔广场,然后又穿过了马路,再穿过一片树林后,洛克菲勒径直走进了一家医院。

在一间病房外,詹姆斯透过玻璃窗看到一个护士把洛克菲勒抱上了病床,并在他身上缠上了几根管子。病床旁边坐着一个神态安详的妇人,詹姆斯心想她一定就是珍妮太太了。詹姆斯好像明白了什么,也许洛克菲勒的日记并不是虚构,护士脱掉洛克菲勒上衣的一瞬间,詹姆斯想起了一件往事。

带着所有的疑惑,詹姆斯找到了珍妮太太,珍妮太太说:“可怜的洛克菲勒,因为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被生身父母抛弃了,是一个叫安狄斯的贫苦单身汉收养了他,安狄斯为了给洛克菲勒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最后他不得不铤而走险抢劫了银行,在拒捕过程中被警方当场击毙。最后是我们儿童福利院收留了这个可怜的孩子。”说到这里,珍妮太太已经是泪流满面。

听完珍妮太太的讲述,詹姆斯的心仿佛被锥子扎了一样。一切正如詹姆斯猜测的那样,洛克菲勒故事中的那个小男孩正是他自己。可他为什么会问自己那些奇怪的问题? 请求下地狱

再见到洛克菲勒的时候,詹姆斯显得局促不安。洛克菲勒这次像前两次一样,坐在了礼堂的地毯上,他用天真的眼神看着詹姆斯说:“詹姆斯牧师,你能帮那个小男孩一个忙吗?他想让你帮他在上帝面前求情,假如他死了,就让上帝把他送回地狱。”

詹姆斯惊诧地问:“他疯了吗?地狱可不是游乐场,上帝会安排进地狱的人做苦工,忏悔过错,那是件很痛苦的差事。”

洛克菲勒失望地说:“你知道的,小男孩的爸爸有胃病,他离开的时候忘记了带胃药。小男孩只是想去地狱给他送些胃药。”

詹姆斯又一次为小男孩的话惊诧,他感觉到心仿佛被鞭子狠狠地抽打一样疼痛。半晌,他笑着拿过上次记分用的纸对洛克菲勒说:“你知道吗?上帝会原谅动机善良而不小心犯了错的人,像小男孩的爸爸抢劫银行,他只是为了给儿子筹集到治病的钱,所以上帝没有扣他的分,当他离开人间的时候还拥有15分,所以他被上帝邀请到了天堂。你知道的,天堂里没有贫苦,没有疾病,当然也不会有胃痛。”

洛克菲勒瞪大了双眼问:“你怎么知道这些的?”

詹姆斯一副虔诚的样子说:“我还知道这个小男孩不幸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并且他很快会康复起来,这些都是上帝告诉我的。”

洛克菲勒惊讶地听完詹姆斯的“神算”,继而又惊喜万分,他欢快地和詹姆斯告别,离开了教堂。

不久后的一天,洛克菲勒收到了一张来自詹姆斯的50万美元的汇款单,詹姆斯卖掉了自己一套乡间别墅,当然詹姆斯是以匿名身份寄出的,因为每每想起洛克菲勒父子,他都没有勇气来面对这个善良的孩子。那次的医院跟踪让病房外的詹姆斯意外看见,护士在脱掉洛克菲勒上衣的时候,他清晰地看见洛克菲勒的小腹上有枚猩红色的“H”形状的胎记。五年前,他遗弃了自己仅有1岁的儿子,仅仅因为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第二篇:通往廉洁之路

通往廉洁之路

——使反腐在国企运转起来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杨辉)

为什么掌握一国能源命脉的石化一雄的高管会走向自毁之路;为什么担负守卫“国门”的机场首脑会滑入堕落之谷;为什么老牌的”轻骑帝国”会产生腐败窝案;为什么肩负国家新型能源开发的中核集团总裁会坠入贪腐之海„„,陈同海、李培英、康日新,一个个昔日代表我国各自领域的顶层企业高管没能经得起利益风浪的考验在纪检监察和国资委的反腐倡廉浪潮中倒下。因腐败而倒掉的国企和因腐败而倒掉的高管并不代表国企腐败的倒掉,中国的国企离廉洁还有多远,中国的国企高管离责任还有多远,中国的国企反腐最需要做什么?国企在通往廉洁之路还有多少障碍,反腐如何能才在国企中运转起来?

国企腐败的轨迹

细观国企管理层的腐败行径,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列出一条曲线即倾吐国有资产,不断为个人及他人谋取私利,导致让人痛心的国有财产流失甚至是企业破产,有一部分高管东窗事发后逃之夭夭,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在高管的腐败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楚滴看到这样的腐败节点:

一是浑水摸鱼,捞取资本。其表现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重组改制、兼并、破产、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资本运作中,千方百计地藏匿、转移侵吞国有资产。在这方面学者汪晖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在《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江苏通裕集团公司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被侵吞的个案。通裕集团的主管顾雏军在出售集团资产过程中对财产估算、收购折扣和企业职工身份置换金问题上进行一系列的暗箱操作,致使另一集团仅以600万的总价收购了一个资产良好年利税达6000多万元的大型国企85%的股权,一时间给公司所在地的扬州的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冲击。“扬州国企转制的案例揭示和印证着地方国企改制的一个广泛存在的模式:企业原管理层为自身收购低估净资产,但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最终将企业卖给外部投资者,这样一来,原先管理层对企业资产的压价就为低价甚至零价的外部收购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是失察渎职,视国资如无物。其表现是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疏于管理,盲目投资以及泄露企业机密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人们依稀记得当年著名央企“中投集团”投资黑石集团的失利之举,企业管理层不够重视风险评估,使得对黑石集团的投资亏损超过55亿元。此外,在投资摩根士丹利公司过程中也损失数亿美元。人们不禁要问“中投”为什么总是“投不中”,我想因该是体制之殇,管理层的失职腐败所致,视国有资产如无物。人们也不会忘记2009年的力拓对中国钢企的间谍门事件,正是由于钢企内部的{“钢奸”因收受力拓公司的贿赂而出卖钢协机密致使中国钢企在矿石定价上损失上百亿元,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谭以新和其他钢厂代表被带走审查。祸起于萧墙,我们的国企还能经受的住几起这样的失察渎职、泄密“重伤”。

三是大权独揽,据国企为己有。其表现是领导人员违反“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利用职务便利为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自定薪酬。国有企业虽不是中国独有,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国企却是个“怪胎”,我国宪法在第七条中明确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据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是“全民所有”,但在现实中人民很少享受到经营权和所有权。某些国企的高管却在获得企业法定经营权的同时正在一步步蚕食国企的所有权,他们俨然已蜕变为家族式的企业家。中央制定的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如同耳边之风。为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自定薪酬,在某些普通民众看来更是“名正言顺”。尤其是近年来垄断性国企高管的天价薪酬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中央在2009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对国企高管的薪酬也仅仅是“一限了之”。

是“屡反屡腐”还是“屡腐屡反”?

中国式反腐究竟是“屡反屡腐”还是“屡腐屡反”?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原总经理、董事长李培英到古井集团原董事长王效金,从中国石油化总经理董事长陈同海到中核集团原总经理康日新,中国的国企反腐篇章中从来都是省略号。作为国企“全民所有”者的我们在国企“屡反屡腐”的困局中,对国企天价腐败瞠目结舌、怒不可止。作为普通公民的我们在中央和地方对待国企“屡腐屡反”的高压势态中,对政府的立场感到了欣慰。国企的反复腐败与针对国企的反复反腐是一场胜负已定的斗争,但是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使这场激烈的斗争以较为平静的方式收场,以保持社会的持续繁荣与稳定呢?我们是否要继续保持这种同国企的腐败分子进行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困局?目前国企反腐所遭遇的尴尬现状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严厉的制约。

以“硬性权力”制约“软性权力”

国企的性质在宪法上是服务于我国的国体的,但是部分国企的腐败现状却与政府和民众的愿望相去甚远。国企就像一只快要断线的风筝虽然飞的很高,实现了风筝的“价值”,但是同时也脱离了政府的制约,飞出了政府和民众的视线,这样的风筝却没有达到愉悦放筝人的最终目的。国企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其作用之广重要性之大不言而喻,但国企的权力却没有超出“软性权力”的范畴,其权力的作用领域还是集中在经济、生活和社会领域。我们过去一直在上述领域对其进行围追堵截,相继出台一些制约性措施来制约国企的腐败问题,如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对国企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从而实现对国企管理层从经济上作出制约,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对管理层从企业日常生活上作出制约,还有一些地方对管理层所享受的生活和社会待遇做出了制约性的规定。制约何其多,监督何其多?我们的国企反腐收效在哪里?

当时下各式制约、各式审查、各式审计、各式巡视和各式监督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或失效时,我们该怎么办?美国的宪法之父麦迪逊提出以“宪法制约权力”,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提出以“社会制约权力”,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企所处于的特殊腐败困境,以权力制约权力方是良策,而且这种制约就是以政治性的国家所特有的政治层面的“硬性权力”制约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国企所持有的“软性权力”。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自由主义学者、经济学家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将政治和经济目标分离看做是实现个人自由的保证„„经济权力虽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但它在私人手里绝不是排他性的或完整的权力绝不是支配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的权力。同样国企所拥有经济权力是不完整的,与强大的政府政治权力相比显得很弱势。

所以针对“财大气粗”的国企反腐工作在软性约束失灵的时候必须用政治“硬权力”做矫枉过正的制约。这种制约首先是对国企“一把手”的绝对任免和制约权。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出“要让央企领导‘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必须首先要从破除‘一把手’体制入手,建立起真正有效、威慑力强的制约、监督和问责机制”。

反腐制度与反腐精神

著名政治学家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对意大利的制度绩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信任、互惠规范与公民政治参与网络是制度成功的关键。制度对于民主的有效运转的研究在世界学者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民主重要步骤的反腐当然也需要制度使反腐运转起来。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和针对国企近二十年的改制历程使得我们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反腐领域亦然,由以往的个人权威式的反腐逐渐过渡到规章制度式的反腐上,而且制度制定正在向各个专业领域纵深发展。近年来中央针对国企反腐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重磅制度规章如:《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关于中央企业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企领导 人七项要求》等,此外,江苏在国企领导人员选拨、上海在国企领导人员去行政化、天津在国企权力制衡、陕西在国企财务监督、湖北在国企廉洁风险控制等方面对国企反腐做出了多种制度性的尝试,收效良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看到了制度在反腐上的基石性作用,但是制度也有生命和周期,制度能运转多久,我想说的是制度需要精神来维持生命。

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的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证了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他认为某些宗教观念对于经济精神的发展,或者说是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论述科学精神时写道“有系统之真知识,叫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因为缺乏上述定义所包含的三种精神所以呈现出“笼统、武断、虚伪、因袭、散失”等病症。

同样在反腐领域中国不仅需要反腐制度做基石还需要反腐精神的支撑。正是由于缺乏国外深入人心的反腐精神,中国的国企腐败案件才会处于靠美国披露的尴尬境地。虽然在反腐制度仍不健全的环境下谈反腐精神有些漫无边际。但是反腐精神的力量之巨大且其成本之小,代价之低是制度所不及的。反腐制度的制定和运行需要我们努力,反腐精神的构建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或许只有在中国形成公民型政治文化和公民社会中才能得以构建,但中国的国企反腐需要精神的力量。

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在《政治与市场》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政府官员眼中,实业家们不是简单地作为某个特殊利益的代表出现,像利益集团的代表那样。他们是以履行职守的官员身份行事,这种职守在政府官员看来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的国企高管不能简单地以企业利益的代表出现,更应该以为民谋利的“管家”代表出现。通往廉洁之路——使反腐在国企中运转起来,中国的国企需要像创造财富那样追求廉洁!

第三篇:《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

Chapter11真理的终结 读后感

简介:

1.《通往奴役之路》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写于1944年,在那个时候哈耶克先生认为西方世界的民主国家,有重蹈德国覆辙的危险,由于一股崇尚社会主义之风正在这些国家到处弥漫,而作为文明基础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却渐渐被人淡忘。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哈耶克先生写了《通往奴役之路》一书。

2.关于第十一章真理的终结,重要的内容便是关于极权主义国家里对于思想,信仰等抽象意识的禁锢,强加以及再塑造。并且有关如何实现禁锢思想,统一思想这一目的的手段,过程的阐述

感想:

在阅读第十一章真理的终结时,在某几句话出现时总能引起我内心的共鸣。之后我反复阅读此章时共鸣开始渐渐清晰起来。

在每个婴儿诞生之时,我认为他是没有思想价值判断的。而他思想价值判断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标准似乎是在后天的成长中形成的。这个标准也许来源于家庭,也许来源于学校老师,学校的环境,也或多或少的会来源于个人的社交圈子。我认为正确的优良的道德认知,基本的世界观被以规范的形态传授是正确的,甚至是不容怀疑的。例如:勤俭节约,谦虚谨慎都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认知。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他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一套思想观念就像一个面团,在家庭,社会,社交圈,生活环境等多方面作用下最终形成一个大体的形状,但这个形状的细微部分也还是会随着此人的生命进程在或多或少的改变。

在生命进程中思想意识也不是不受错误的因素所影响的。人与人的思想也许会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可能完全相同,没有人是会生活在完全相同的两个生活环境中的。遇到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内所形成的思想意识是不同的。但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希望将相同的思想强加在人们身上。正如书中所写:“社会计划所指向的目标,是一个单一的目标体系,要使每个人为这个单一体系服务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每个人都相信那些目标。要使一个极权主义制度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强迫每个人为同样的目标而工作,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人们应当把它们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目标。虽然必须替人们选择好信仰并加强在他们身上,但这些信仰必须要成为他们的信仰。成为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条,以便使个人尽可能自愿地依照计划者所要求的方式行动。”(P146叶中间)思想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控制了思想也就能控制了行动。就好比说:一个人需要在文明社会中生存,那么他需要填饱肚子,填饱肚子需要钱,钱来自于工作,所以一个人就必须有一份营生。这就是最浅显的思想意识支配行动,思想告诉这个人的是找工作,通过正当手段获得金钱,而非偷抢。这也是思想意识支配行为的一个体现。哈耶克先生认为:“极权主义宣传所引起的一种更为深远的道德影响。它们对于一切道德都是具有破坏性的,因为它们侵蚀了一个一切道德的基础,即对真理的认识和尊重。”(P147下方)

此章中还写到对于官方信条的公开批评,或者甚至表示怀疑都包括在内了,是必须禁止的,因为它们容易削弱公众的支持。这些哈耶克先生的观点激起了我对当局政府的一些看法。最强烈的便是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这一课的看法。我先声明我并不反对对于领导人思想的学习,以及对历史的学习。我认为有失偏颇的便是在书中对于这些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的过分鼓吹,它似乎在营造一种让学习者们对这些伟人,以及他们的理论,领导等的一种崇拜思想。我想对于那些理论每个人都会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在看过这些理论所产生的影响之后自己会判断它的价值好坏。没有必要强加所有人都将这些理论所视为信条,人生信仰,并由此或借此巩固当局统治的稳定性。这个禁锢思想的当代手段让我觉得有些愚蠢了。从小便学习日本当年给战争中的中国所带来的创伤。这些学习让现在的我一想到日本便有一种似乎是本能的仇恨。尽管我一再告诫自己那是个需要从多方面审视评判的历史性问题。但是还是有仇视心理。我不得不重新崇拜一下思想教育的伟大力量。日本的行为在当年所造成的影响的确应当受到职责,但是这种职责应当是理性而且客观的,而非漫骂的职责。

再有便是媒体对当局的政治性报寻的透明度。每个国家都会对于某些社会新闻通过媒体对其进行消息封锁。但是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的透明度确实要高一些。而我们的“保密”工作确实值得“赞扬”。单方面思想形态的挤压当然比多方面挤压能更快的形成政府当局所想要的形状。获取消息的来源单一,思想受诱导的方向更具集中性。

“真理这个词的本身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它不再说明某种有待发现的东西,只有个人的良心才能判定是否在任何情况下它的证据(或者是提出证据的人的身份)会成为一种信仰的理由”(P155 paragraph 2)

有产生出一种思想氛围,对于真理的意识的丧失,独立探索的精神和对理性信念所具有的力量的信心的消逝。也许只有改变现状的禁锢,独立寻找真理的过程才能予真理生命力,令其复活。

现如今,我们有言论的自由,但是在思想都是局限的基础上,言论又能自由到哪里去呢?西方国家,像美国,总是积极鼓励学者们再建立新的,有论证根据的新理论,以此来驳斥之前的旧的理论,学术的进步就是在不停的博弈之中进行的。虽然我十分不愿提起中国本土的学者没有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一事实,但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大批大批的优秀学者流向国外,在国外他们获得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满足,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有获得满足感的机会?

国外的教育,给予学生适当引导,之后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有所体会。而我们呢?小学、初中、高中哪个阶段不是老师手把手的教,学生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学,思维总是走在既定好的道路之上。何来发现?何来思维的发散?当整个社会的思想都归为统一的时候,那么导致的结果也许就真的只有停滞不前了。

我们的思想需要的是一个“海阔平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而不是一个规规矩距,四四方方的盒子。只有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之上,才能够在思想层面上有所前进。多维的思想所需要的是发散而不是定式。当真理在一个社会终结之后,那么这个社会所面临的只是不断的被超越,最后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遗忘,成为历史。

在反复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总能不断的看到新的问题。“创造理论”的行为,的确是存在的。计划者再进行工作时,会发现各种不同的需要之间的冲突,并在必要时,他必须做出决定。而这个决定的道德标准,是被随着各个决定而被创立出来的。”计划者在做出决定时,由于缺乏其他任何根据,必须听凭个人爱憎的指导,把这种爱和憎加以合理化的这一需要和采用能够打动尽量多的人的方式来说明他的理由的必要性,会迫使计划者不得不创造理论,即对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作做出断言,然后这些断言就成为统治学说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149 中部)这一段话使我想到了第二章“伟大的乌托邦”的有关内容,不可否认,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存在基本原则上的冲突。“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相似性,而“共产主义”所带来的美好世界在作者看来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某种意义上,斯大林主义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它是国有化和集体化不可预料但却是不可避免的政治附属物。现代社会

中人与人的想法不可能是统一的,但现实的发展是需要人们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于是强有力的政府便出现了独裁(为计划而出现的)。故而会出现一种强制力来统一思想,这就违背了作者所持的自由主义。第二章中彼得·德鲁克先生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可以达到自由与平等的信念完全崩溃,已经迫使俄国走上德国一直在遵循的相同道路,即通过极权主义的,纯粹消极的,非经济的,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这等于说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本质上是相同的。法西斯主义是在共产主义已被证明为一种幻想之后所达到的一个阶段,而在斯大林主义的俄国和希特勒之前的德国,共产主义已经同样被证实是一种幻想。”(《经纪人的末日》1939年)历史问题错踪复杂,在这里不去根究,但是历史之外的那些假借的外壳,就比如说现在的“共产主义”一说,直观看来,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共产主义被掩盖的毫无关联,但是我个人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根源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即都是立志于建立一个共产的社会形态。想法往往是美好且利于集体中每个个体的,但是微观上看这些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偏差。目前我们官方的社会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已向传统意义靠伍,为了使它更加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则,故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现代人都有一种共性,那便是强大的好奇心,有欲望去探究背后光线所照射不到的地方。(注:有别于对阴暗面的探究)我认为现在是存在这样一部分人的,他们看穿了表面的掩盖,直击问题核心。有人说出来,有人选择沉默。现实中总是将最美好的,最健全的一面展示给公众,而掩盖一些本质问题,漏洞而找不到补救的办法。其实就算将有瑕疵的那部分摆出来,大家共同探究解决,这样也使群众有现实参与感,这也许可以加强凝聚力。

思想的生命力来自不同知识和不同见解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理性的种子在这种肥沃的土地上成长。如果对思想的成长加以控制,那只会起反作用,最终导致思想的停滞和理性的衰退。什么应当发表,什么应当传授都由当局决定,那么这根本不存在对真理的追求。试想一下,消息来源变得唯一后,人们所接触到的,所认知的。所接受的都一样,就算给予自由,这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在存在的问题便是处于不完全自由情境下的思想压迫,失去了追求真理的能力。支持的信念来源于人们的价值判断基础,来源于一种自主自愿的本能意愿。现在所急需的是能有一个机会,将抽象的思想上的质疑,转换成实体文字,需要一个平台交流。

我不愿意看到真理的终结,真理就像理性道路上一束火把,当它熄灭后,当先人失去方向后,选择“精神自杀”的人应该不在少数,理性的光辉最后也只能永远消失。发挥追求光明的本能,延续真理的火种。

(注:以上言论或许存在问题,还望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第四篇:阅读--通往幸福之路

阅读之路,幸福之路

—加强课内阅读的一点浅见

摘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初中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中指出,要注意语感培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说、会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议了阅读的重要性。文本内容,文本语言,文本主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文本中的填补“空白”。

关键词:阅读内容,语言,主旨,人物形象,填补“空白”。

人生是一个读的过程,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是通往幸福之路的境界。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初中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现代语文教学必须走出按照章节条分缕析,肢解课文的老路,要注意语感培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说、会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可是我发现许多老师为了赶课,忽视了这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更严峻的问题是中学生对课内阅读出现一些尴尬局面:大多数学生阅读不深入,一篇文章往往只粗略的读一两遍,甚至有的学生因为作业过多,一遍课文都不读,缺乏对文学作品深读的热情。有时,老师花好几节课把作品讲解分析完了,有的学生居然连文本都没有完整地细读过一遍。有学生说:“我已经完全不会读书了,一拿到课文或其他什么文章,就是寻觅其中有无考点,别的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有的干脆不读课文也不听老师的讲解分析,而是看他们自己喜欢的青春偶像作品。中学生“不会读”、“不愿读”、“拒绝读”经典文学选文,他们阅读的内容趋向低俗化,阅读过程趋向粗浅化。这意味着部分中学生文学作品的课内阅读在逐步偏离“语文状态。”

如何在课内实现这一目标呢?现在的初中课本,每个单元都有教学要求,且讲读课文每课都有学习重点,课内自读课文每课都有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这些要求、重点、提示规定了教学任务,给教与学提供了方便。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内自读时是分单元按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进行的。在开始单元教学之前,我先要学生看“要求”、“重点”、“提示”,再把该单元的文体、教学安排和学习方法告诉学生,让他们根据文体进行自学。每篇课文一般要求学生依次按下列问题进行

初读:(1)标题是什么;(2)作者是谁,写作日期和文章出处;(3)应掌握的字词;(4)文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5)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6)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7)哪些语段是文章的重点语段;(8)文章有什么新思想;(9)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主要特色;(10)记住一些佳句等。指导学生的课内阅读我重点从以下这些方面切入:文本内容,文本语言,文本主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文本中的填补“空白”。

一:抓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又如教学《羚羊木雕》,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大人的重财轻义;”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贵;”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做每件事时应三思而后行等等。”

二:抓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从这句话里你能解读出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揣摩可以读出,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有的学生

读出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有学生还读出了世界上每个人都爱自己国家的语言,都认为自己国家的语言是最美丽的。还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三:抓文本主旨。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

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

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又如《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达五六种:(1)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2)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强求;(3)拥有财富,不能产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四:抓人物形象。

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好,文本中的人物也好,每个学生都会读出他们心中的独有的那个人。例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有的学生认为他是封建礼教毒害下的殉葬品,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善良可爱的人,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一个不爱劳动但又看不起劳动人民的人。这些观点学生们都可以从文中的找到根据。再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学生仔细阅读之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他不断的“变色”过程中反映了当时俄国沙皇统治下的腐朽黑暗。

五:填补文本“空白”。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记承天寺夜游》时我提问学生为什么散步的地点选择寺庙?寺庙一般栽的是菩提树,而这里却选择“竹柏”?散步的陪伴是张怀明,却不是其他人?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再参考课文注解,结合老师介绍的课文背景。可以填补出这些“空白”。选择寺庙是因为寺庙是清净之地,适合谈心赏月;“竹柏”的选择是竹柏在中华文化中它们象征着坚贞不屈,作者隐喻自己就具有“竹柏”的品格;选择张怀明时因为当时张怀明也和他一样被贬职,两人同病相怜,会有共同的语言。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古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今天有许多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可我认为这是一天亘古不变的真理。无论教学方法怎样改变,多读书肯定是错不了的!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具有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幸福!

参考书目:

【1】《语文天地》

【2】 《中学教学参考》

【3】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学参考

第五篇:《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个体的乌托邦组成真正的乌托邦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的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极大满足,人人平等,没有统治阶级的压迫,安居乐业,劳动成为人的精神需求。

社会学家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也承认这样的社会是一个值得人类努力去奋斗的社会。共产主义的旗号曾经吸引了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曾经社会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随着意大利、德国一步步成为法西斯主义国家;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国家恐怖主义的推行以及往后的苏联解体;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大规模的人类自发将社会推往专制和个体被操控而非个体和社会协同发展的道路上,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人们不禁需要再次反问自己,到底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不是正在将我们推向解放,还是推向奴役?

一、自由是无可否认的人类基本需求。

人来到世上,自然而然地会被各种各样的束缚渐渐限制了自己的生命。在一般的经济社会中,穷苦的人,最大的理想是让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加富裕,至少在他这一代机会渺茫的时候,他也将希望寄托到后代身上,希望后代能够争气,不再过着贫苦却总是为了生计而发愁的日子。穷苦的人也许是没有自由的,因为自由需要资本,需要能力,他也许只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没有自己的时间,因为他明白,一旦他休息了,就意味着他再也难以维持家庭的开支了,生活就会出现危机。而他的后代呢?也许他重复了父辈的循环,继续寄希望于后代的后代;或者他/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态,成为了富足的人,至少在他作为家庭顶梁柱的时候,他的家庭就会过的比较安逸快乐,但是尽管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仍然是不自由的,因为他的所有时间还是会有大部分用于工作,然而不自由的程度却比上一代轻了,起码他能够买上自己喜欢的东西,去旅游等。由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到了在一般的经济社会当中,通过个体的努力是如何使得一个人从被奴役走向自由的。这样的过程是自发的,我们并不需要再外加什么动力,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是会有这样持续的努力的,作为政府,只需要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社会上的个体自然而然会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作出对自己最好的选择,而无需再为他们另外“注入某种打扰平衡的激素”。并且政府只需要在个体无法做到的领域上——比如修筑公路,投资教育,医疗保险——行动就可以了。这样的思想可以概括成为一句话:“管的少就是管得好。”

事实上,自从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的商业风气传遍欧洲,启蒙运动将自由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人的脑袋中以后,欧洲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财富总量,美国也是动用了自由经济的手段,人人生活都得到提高,仿佛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

在此我们已经看到了自由经济对于每个个体所起到的作用是多么的伟大,尽管每个人都是自私地去为自己谋求福利,但是正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为自己而活,为了解放自己的物质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享受,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因此每个人都可能活在乌托邦中,如果一个社会当中每个人都是满意的,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由这样一群人构成了社会,我们能不说这样的集合就是一个乌托邦吗?

二、然而支持社会主义的学者和政治家们的理想更“伟大”,他们要解放全人类。他们更多地涉足了他们本不应涉足的个人的领域,哈耶克引用了亚当斯密的一句话点破了社会主义的最严重问题“试图指导私人以何种方式运用其资本的政治家,不仅是其本人在瞎劳神,也是在僭取一种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心地授权给枢密院和参议院的权力;由一个愚蠢和专断到幻想自己是适于行使这种权力的人掌握它,是再危险不过的了。”

社会主义批评个人自由的最主要点在于: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使得社会不能有一个同一的前进方向,因为张三要往东,李四要往西,众口难调之下,所有有价值的道路将因为争吵而难以真正推行,他们仿佛看到了真理,但是他们却因为真理无法被推行而感到沮丧,他们只能很无奈地看着社会一直都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下而深深地自责。“只有政府将一切事物都收集起来统一处理,走向共产才真的有希望。”其实每一个学者也许都有这样的正义感和控制欲。然而哈耶克也给出了明确的反驳:也许当真正的具有绝对优势的道路出现的时候,政府的集中控制是道德的,但是优势的道路本身已经是专制的最好反驳,因为这样优势的道路是在长远看来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举一个简单例子:假如社会上每一个人都使用电而不使用煤炭,电价可以因为大量使用而得到降低,但是电力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优势能源了,烧煤在绝大多数家庭当中已经不复存在了。

哈耶克的反驳点的第二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凭什么经济学家指出的每个人发展的方向就是适合他们的呢?真理更多的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不是以现成的条文而出现的,我们很难希望一个制定经济计划的经济学家能够全盘了解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制定计划的人很可能不是该方面的专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希望这样一个计划是切实可行的,真正适合该领域的。在这样的矛盾下,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将特定的领域的专家安排去做计划,并且自然而然,这位专家需要有一个比较大的自主权,不让集权者给出阻碍发展的意见。然而这样的专家制定计划无意中暗合了自由经济的核心,因为这样的逻辑可以一直向下推及个人,不得不承认,个人的计划将是一切计划的基础,然而,个人的“计划”不就意味着“自由”了吗?个人计划间的协调执行不就意味着“民主”了吗?只有以实际情况出发,才是最好的计划。一个经济学的计划涉及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订立一个全国范围的计划,无形中就是将不同的阶级分成了不同的等级。历史上最经典的莫过于前苏联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发展军事工业,国家对农民阶级的压榨实际上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除了留下足够的口粮,其余的粮食一律上缴。实际上饥荒最严重的反而是农民,因为在某些歉收的季节,上缴的粮食额度也没有弹性,导致农民饥荒严重。但是这样的牺牲在专制的斯大林看来,只是为了共产主义而牺牲目前的利益而已。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每一个个体都是很没有价值的,因为每一个个体随时要为了国家机器的顺利运作而做出牺牲,每个人的出生只是像奴隶一样被利用被奴役到死,必要时还要真正的去死。

高度集权的经济计划意味着完全取消了市场经济,意味着私人企业不复存在,意味着国家将包揽一个人从出生到坟墓的一切事务,每个人都为了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而甘愿成为“一颗社会主义螺丝钉”。我不否认每一个个体都是渺小的,但是我是绝对不赞同每一个个体是因为渺小而应该主动放弃属于自己的“所有权”,以满足集体及其暴力的需求,而集体的需求却只是来自专制者的需求,在这样的制度下,集体成为了奴役的幌子,成为了统治者的屠刀和长鞭,尽管也许专制者和封建统治者不一样,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一整部机器,但是从目的到形式,共产主义就这样一步步将处于这样社会进程当中的人逼迫成了奴隶。然而最可怕的不是这样的形式奴役了人,因为当人发现这样的道路是有巨大问题的时候,他们会自动自觉的去反抗,然而历史那套反抗专制统治的争取自由的事件没有在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反倒是人人主动地为这样的道路而“献身”,并且以这样的事情作为极大的高尚情怀。毫不用怀疑共产主义到来之时每个人还是会继续被奴役,因为专制集权会从订立目标的时候开始,直到永远,因为这是国家管理需要。

三、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这类的口号喊的极为响亮,现在再反观当时,实在是不可理喻。反映集权主义的《1984》不只是一本小说,其实是现实的映射甚至是预言。

哈耶克早就在书本的《真理的终结》一章提到了社会主义国家控制思想的问题。真理来自于哪里?我不敢说真理已经掌握在人们的手中,但是真理更多的来自于批判,来自于不同声音的碰撞,当然不同的声音也会导致混乱,但是不经过混乱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就无法真正触摸到真理的内涵。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 “把这些官方的学说当作一种工具用来指导和团结人民去行动的必要性,早就被极权主义制度的各个理论家清楚地预见到了。柏拉图的“高尚的谎言”与索雷尔的“神话”,和纳粹的种族学说或墨索里尼的工团国家的理论一样,都是为同一目的服务的。他们都必须以对事实的特定见解为基础,然后再经过详尽的阐述使其成为科学理论,以便证实其先入之见的正当性。”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没有其他的声音,即使再有判断力的人,也会慢慢地被同化,被改造。尽管人类中的大多数的意见是来自于别人的意见,社会上大多数的人持有某种观点,不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持有的,他们只是支持别人的观点以避免显得和别人不一样。但是这不是国家控制思想的理由,因为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意味着国家引领人民走向灭亡。

四、综述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正在通往奴役呢?我们也经历过大跃进,也经历过全民大炼钢,也经历过人民公社化,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我们

也曾经幻想过拯救还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的水深火热的人民,这一切现象都典型地反映出国家计划的巨大问题。但是现在的中国情况也许已经和50年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了很大的不同了,因为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引入了市场经济,在各领域都进行了改革,现在中国又正处于政治民主改革的关键时期。而资本主义社会又发展出了一套很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事业,使得每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有基本生存保障。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因为每个国家,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正在往福利国家转型,而真正受惠的自然是每一个在国家中生存的人民。人与人和和谐,社会各部分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实在最根本的人类追求,最贴近每个人的利益。什么主义,不过是名字而已,何必较真呢?

下载通往天国的阶梯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通往天国的阶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通往奴役之路》

    经济思想史课程论文 哈耶克眼中的计划经济 ——读《通往奴役之路》有感摘要 1944年,F·A·哈耶克出版了他的划时代作品——《通往奴役之路》,这并非仅仅 意味着他的首部畅销书......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各种著作中最为公众熟悉的。但由于其激烈的反社会主义立场,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被列为”禁书”。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世界上......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 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 认......

    读 《通往奴役之路》

    读《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是在我读关于中国当下劳工问题相关资料时,了解到的。一直都想读一下,中间,因为各种原因,拖了很久,直到今天——六月的最后一天,才将这......

    通往奴役之路 书评

    通往奴役之路书评 《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的最知名著作。这本书被翻译超过20种语言出版,哈耶克称要将这本书献给“所......

    通往奴役之路 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不得不承认,这本让哈耶克在世界范围内奠定学术声誉的书有着一个让人很难......

    通往成功的道路

    通往成功的道路 -------读《梅里山鹰》有感 通住成功的道路会有千千万万条,但我认为最平坦、最宽阔的一条,便是勤奋、努力。对于勤奋、努力的人,无论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中有再多......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邓洪洁《通往奴役之路》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于1944年完成的一部关于政治社会学的通俗性著作。面对二战期间在英国盛行的反自由主义思潮,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