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看待在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下
1.如何看待在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下,许霆案为民众所知,进而把何鹏案的无期徒刑改为11年呢?(减少从前冤假错案的危害性,使法律判决更合理)
2.当社会舆论不应该影响法律的时候,人民参与法律的意识越来越淡薄,这不是更不利于人民当家做主吗?
3.社会舆论能保证司法活动透明公开,这能使人民群众相信法律,相信法律判决,进而更好维护法律权威,这不是更好么?
4.任何一个”理性的法院”和”理性的法官”都有其人格局限性和认识局限性,社会舆论这时不正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意见或看法吗?(使法律判决更公开透明)法官贪污例子
5.请问对方辩友,怎么看待邓玉娇案?
----在传统上人们认为独立而理性的司法不应该掺杂公众舆论,而这件案件不是让人民意识到自己的言论得到重视吗?
6.北京大学何斌教授说“中国司法界之所以冤案频现,根源就在法官对于司法的垄断和人民参与司法的缺乏”,对方辩友你如何理解?
7.当你遇到难题,同桌跟你的交流互动,你会不会受之不理呢?(当你准备辩论赛中,深思立论,驳点,师兄师姐或身边朋友的意见,你是否也从他们说的方面思考过呢?)
-----不会
-----那么对方辩友法官毕竟都是人,面对案件的复杂性难免会困惑的时候,这时社会舆论为之提供意见跟看法,不正是有助于法律判决吗?
8.法律判决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的利益,而社会舆论也正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那么两者相辅相成,不应该吗?
9.社会舆论具有公众性,公开性、自发性和灵敏性,可以制约权力的滥用,从而有助于法律判决,如此怎么就不应该影响了呢?
10.案件新奇复杂,而法律的适用具有局限性,这时的案件又该通过什么方式解决呢?-----社会舆论难道不是给法律的不足进行补充吗?
第二篇: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在我国,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已经深得民心;像《焦点访谈》、《社会经纬》,及其他中央与各地的报刊、电视反映社会热点、民众疾苦、腐败现象的各种专栏,在揭露社会矛盾、鞭挞违法乱纪、洗雪百姓冤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成为人民信任的 “喉舌”、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反映民情、社情的重要渠道。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舆论的途径表达对社会权利组织及其人员,以及各种公共事务的看法,这种途径在互联网诞生前,主要是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然而,当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开始把舆论监督的目光投向了这个新兴的事物上,网络舆论监督由此而走进了社会生活中。网络舆论监督以其主体的公众性、客体的广泛性和监督过程的及时行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众多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都是网络舆论监督率先介入,并由此而掀起了舆论浪潮。在我国,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已经深得民心;像《焦点访谈》、《社会经纬》,及其他中央与各地的报刊、电视反映社会热点、民众疾苦、腐败现象的各种专栏,在揭露社会矛盾、鞭挞违法乱纪、洗雪百姓冤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成为人民信任的 “喉舌”、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反映民情、社情的重要渠道。
第三篇:舆论监督的作用与艺术
舆论监督的作用与艺术
在我国,舆论监督虽然不同于行政的、司法的、纪律的监督,不能直接产生法律和行政的效果,但是,广播电视等是当代生活中最具有大众色彩的传播媒介,无论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新闻纵横》、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还是地方电台、电视台,在舆论监督中都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和催化作用。广播电视拥有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其舆论监督作用具有覆盖面广、迅速及时、震慑力强等特点。它突出表现在: 一是防腐预警作用。当社会上的某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处于萌芽状态时,通过及时的舆论监督,可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同时也可引起领导机关的重视,迅速采取措施予以制止,以防止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的蔓延、泛滥,收到预警之效。
二是防腐提醒作用。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有损于群众利益的现象,或严重的官僚主义行为,只要受到新闻舆论监督,并被追踪报道,那些职能部门互相推诿不办的“疑难杂症”,新闻媒体大多能起到旁敲侧击作用,促其改弦更张,进而使其恪尽职守,履行职责。以致许多老百姓遇到有冤难申、有忧难解时,纷纷求助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这种特殊作用,越来越受到领导的关注、百姓的信赖。
三是防腐揭晓作用。一些执纪执法部门认为,当前查办案件阻力重重、说情风盛行,每查一个案子,总会遇到求情电话,说情条子,一旦案情被新闻媒体曝光,说客往往顷刻消散。可见“阳光”能净化环境。舆论监督作用能否发挥得好,监督艺术至关重要。批评者如何让被批评者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有很大的学问。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实施舆论监督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抓准问题,选准时机。对一些社会难点热点问题的“曝光”,首先要从全局出发,抓住要害。选择“曝光”题材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选择中央或者省市领导正在关心、正在设法解决问题的题材;二是选择揭露出来后有条件解决而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题材;三是要选准时机,懂得相机而动的道理。否则,就有可能事与愿违,未能帮忙,反而添乱。
第二,客观公正,科学分析。舆论监督不能以势压人,而要以理服人。事实应该是客观、确凿的;分析应该是科学、透彻的。事实一定要搞准确,决不能搞虚的假的,采访时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抓批评报道要以事实为依据,现场取证,反复核实,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的批评具有说服力,效果也好。另外,要尽量争取让稿件播出刊出前与被批评人见面,这是对批评者的尊重,也是防止片面、防止差错的好办法。这样开展批评才更有利于做到客观公正。
第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批评报道要把道理讲清楚,要与人为善,惩前毖后,不训人,不整人。要用生动的对比材料,让事实说话,不滥加指责,不乱扣帽子。既要让被批评者有反省的机会,又给听众和观众留下思考的余地;既要对腐败和丑恶现象疾恶如仇,又要掌握政策以理服人;既要接触热点,又要破解难题;既要指出问题的实质,又要分析问题的成因。
第四,把握分寸,内外有别。把握分寸,内外有别,可以说既是批评的艺术又是批评的纪律。在语言上,分寸把握不好无法描述问题的真相,或者言过其实、耸人听闻,或者言之无物、清汤淡水。在方式上,分寸把握不好,可能给批评者造成伤害。在范围上,分寸把握不好,就会把党内和人民内部不宜公开的问题、矛盾社会化,造成不必要的思想动荡。
江总书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广大新闻工作者只有时刻牢记江总书记的教诲,树立科学的舆论监督观,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中的作用,才能实现党和政府廉洁、高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舆论监督视角下的反腐倡廉
山东科技大学政治学基础 结课论文
舆论监督视角下的反腐倡廉
摘要 衡量一个政府优劣最重要的标准是办事效率和清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力大为增强,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近年来我国暴露出的官员贪污腐化和外逃问题,在有的地区和部门已经相当严重,如果不加以重视,社会的大量财富必将集中在许多贪官污吏与其亲属的手中,社会矛盾将会激化,国力就一定会日益衰落,势必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舆论监督有其自身具有的独特功能,通过表达真实的民意,使权力受到民意的约束,从而克服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和隐蔽性,已成为当代社会监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重视发挥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中作用的最大化,对我们党的建设意义巨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巨大。关键词: 舆论监督 反腐倡廉 社会主义建设
正文
自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就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几十年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当今社会贪污腐败问题频发、大批高官相继落马,在共产党的队伍中有极少数人抱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享乐主义还有部分人在权利和欲望中迷失自我,侵蚀共和国的根基,“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1],我们必须予以重视。近年来党和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把反腐倡廉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红头文件加以整治,如2010年12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这是中国
山东科技大学政治学基础 结课论文
深入对腐败问题的认识
明确腐败问题的途径,深入剖析腐败问题的根源,对腐败发生的根源、途径整个过程都有全局的了解,才能“从源头上根除,在途径上斩断”,彻底解决腐败问题。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积聚和丰富的产物,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封建残余意识是滋生腐败的历史渊源。虽然新中国建立已半个多世纪,但封建社会的利己动机仍侵蚀着人们的思想,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思想残余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以致有些党员干部因迷信金钱万能和权能通神而陷入腐败之中。
因此,腐败的根源归根结底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先期教育问题。教育对一个人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早期的教育中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伴随一生。教育问题存在两个阶段,山东科技大学政治学基础 结课论文
腐败滋生的两个根源,前者是主观因素,后者是客观因素。避免造成主观的腐败一方面要端正对当代学生的教育,净化教育体系,还学术教育一片乐土,避免校园教育的行政化和功利化,如某些大学中的学生会等学生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变成一个“微型官场”,使学生过早的形成了官本位思想,功利思想严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服务人民、做人民公仆的意识。以防止被腐化。如果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的活动基层能够进行实质性的落实,一定会取的非常显著的效果。对于客观因素,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最容易在这里取得效果。因为客观因素不涉及体制上的东西,比较容易操作和实施。如从法律上增加媒体的独立性,避免政府权力对媒体的干扰压制;增加政府运营的透明度,为公民、媒体监督扫清障碍;提高公民对政府运作的监督意识等等,这些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当前形势下,中央也就反腐倡廉工作提出的一系列加强教育、健全法制、强化监督、深化改革的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反腐倡廉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舆论监督的优势
舆论监督因其自身具有的独特功能已成为当代社会监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通过表达真实的民意,使权力受到民意的约束,从而克服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和隐蔽性。在我国现阶段,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等现代传媒,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
山东科技大学政治学基础 结课论文
其具体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成本低。舆论监督的社会成本最为低廉。这是因为,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本身都存在,现阶段中国的媒体在市场化运作中实现了自负盈亏,自我消化了社会的监督成本,无需专门投入。这是对社会的一个贡献,也是媒体赢取人民信任、获得经济回报的正当渠道。另外个体的上访,国家也只是附设一个接待机关而已。而监督机关的监督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要聚集相当数量的精英人才。
2.便捷迅速。发达的舆论监督体系可以在几个小时或数十天内即可产生舆论效果,干预非常迅速,这是现代舆论监督非常显而易见的优势。对于报纸,今天的事情明天就可以见报;对于广播、电视等媒体,可以做现场直播,新闻记者可以现场实录,形成“铁证”。
3.具有威慑力。与其他监督形式特别是法律监督相比,舆论监督具有非直接强制性,但舆论监督同样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不怕通报,就怕见报”,舆论监督在各阶层尤其是政府及商业部门中立下“虎威”。
4.预防作用。舆论监督主要针对国家政治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行径。虽然舆论监督不像法律监督那样具有直接强制性和制裁性,但也能较早地发现不良行径,及时地制止危害社会公德的丑恶现象发生。“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已经对贪污腐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舆论监督是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舆论监督的作用日益彰显。加强舆论监督,有助于吸引广大群众参政议政,增加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
山东科技大学政治学基础 结课论文
民主化与科学化;有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加强立法执法工作,促进民主治国和依法治国;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但在实践中,我国舆论监督遭到抵制和对抗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说,与我们的舆论监督体制有关,即舆论监督在我国大多要得到官方的事先认可。这种舆论监督的权力背景,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扩张,进而使得公民的权利流失。基于此,我认为,在我国实施舆论监督,必须妥善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舆论监督与立法权、舆论监督与行政权、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以及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关系,改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介的直接控制为间接监控,以防止舆论监督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各种权力干预,避免新闻媒介的批评和监督具有行政和司法的功能,从而保持新闻媒介独立负责的地位和作用等等。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健全政府公示制度,增大政府权力运行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3]。监督的前提在于知情,最大限度地拓宽与群众交流的渠道,是舆论监督开展基础性工作的重点。
2.完善舆论监督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的保护机制,使舆论监督有话敢说、“有丑敢揭”。刚刚开通的胶州湾跨海大桥,为了赶进度,尚未完工就已经开通,置行人安全于不顾,可率先曝光的却是中央电视台,而不是尽在眼前的地方
山东科技大学政治学基础 结课论文
电视台,其中的渊源耐人寻味。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从严立法。贪污腐败是危害国家、危害民族的行为,包庇腐败的行为更应从严处罚。
4.提升舆论监督品牌效应,形成良性发展,提高舆论监督的良好形象。
权力不受监督必然会被滥用,舆论监督是揭发政府体系中的不作为和不法行为,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也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民主的必要环节,实行舆论监督是一个制度化进程。“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还比较严峻”[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胡锦涛明确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包括消极腐败在内的四个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因此,我们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
山东科技大学政治学基础 结课论文
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5]。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2] 叶战备.权力制约视角下的舆论监督[J].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篇:现今社会如何做好新闻舆论监督
社会如何做好新闻舆论监督
社会如何做好新闻舆论监督分为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宏观控制,把握引导方向。有了科学高效的宏观调控,就如同为新闻舆论筑就了一道安全的防火墙,防止“谬误出于口”。加强宏观控制,要健全在党委领导下宣传部门负责新闻舆论宏观指导的管理体制,党委宣传部门要守土有责,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进行有效指导和管理,以保证正确的舆论始终占领阵地。要广泛建立信息联系点,及时掌握舆情信息。要通过建立完善新闻评阅、新闻调研、新闻通气会、形势报告会等制度,及时通报情况,提出要求,总结经验,加强对媒体引导。
二是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牢牢把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现在国内一些小报、杂志、广播、电视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价值观严重扭曲,是非观严重混淆,美丑观严重颠倒。少数新闻媒体为了迎合为数不多读者的味口,竟把庸俗误为通俗,污点当卖点,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他们热衷于报道一些道听途说的绯闻、丑闻,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错误舆论,不予抨击,对先进人物和事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我们党要实现执政目标,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用党的思想理论、纲领路线、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凝聚群众,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正确地把握形势。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的监督。在监督时要结合利用人力和软件来监控最新动态,人力有信息管理科,软件可以选择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因为人力无法替代电脑的繁琐数据的过滤排查,然而电脑也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的对全文语义分析,针对重要信息要即使正确判读,控制负面舆论。
三是要把好新闻宣传的“关”和“度”。把好关把好度,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新闻宣传要把好关把好度,首先要在政治上绝不能给错误思想和观点提供传播渠道;二是政策上必须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精神;三是必须全面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社会发展中光明的、健康的、积极的东西;四是在热点问题上要政治坚定,头脑清醒,该热的要热,该稳的要稳,该冷的要冷;五是舆论监督上要端正目的,摆正位置,把握好监督的时机,运用好监督的形式,注重监督的效果,做到实事求是,结论正确,出于公心,有利工作;六是宣传格调上要反对嬉戏打闹,低级无聊,反对荒诞怪异,肤浅浮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七是要珍惜维护好媒体的良好形象,不做虚假新闻,不做有偿新闻,不做不负责的广告宣传。
四是加强新闻媒体在网上的舆论引导。现代网络是以互动性为主要特征,受众的地位空前提升,摆脱了被动的地位,开始与职业传播者一样成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参与者,他们可以任意在网上发表评论、发布新闻。根据网络特点,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各自网站加强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各专业新闻网站在网络传播中继续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积极利用网络快速有效的交互式反馈机制,反映和引导舆论。加大对技术的控制力度,通过科技手段管理网络媒体。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和研究有效的立法,规范好各新闻网站的新闻发布。
五是处理好舆论导向和市场需要的关系。在市场的影响和冲击下,新闻媒介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巨大变化,新闻传媒将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还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很多报纸如雨后春笋发展并壮大起来,许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纷纷登上报纸的版面,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事实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并不矛盾,尤其是一些令人关注的热点新闻,只要注意加强引导,关注民生,贴近实际,解决问题,同样能赢得读者,赢得市场。
六是提升新闻工作者素质,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继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新闻工作者,努力提高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使每个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都能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要培养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新闻工作者对工作满腔热忱,恪尽职守,认真负责。继续做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