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社会治理”角度下看政府管理(范文)
在“社会治理”角度下看政府管理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使得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做出改变成为必要。突出社会自治,建立政府和社会合作治理的伙伴关系,向社会治理方式转变,已成为新的潮流。
【关键词】政府管理;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96-01
一、政府管理的现状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正不断增强。然而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规律也不可避免地在国内上演,例如交通问题,环境问题等等。另外城乡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房价节节攀升,诸多因素对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转化政府管理模式,改变政府管理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近些年里不断完善起来的“社会治理”思想,给政府管理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而社会治理的起源也是根植于这样一个事实:传统的管理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或者帮助改善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二、“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政府管理
“社会治理”这些年在中国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词。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个文件里正式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新一届政府在处理政府与公民关系时的这种新思路,新理念,应该说是个积极的信号。而这对于已经习惯了旧模式管理权威的人们来说,似乎真的是个好消息。
简单地说,所谓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①。
谈到社会治理,就不免要谈到社会管理。在比较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区分社会领导和社会管理的区别。领导学中讲,领导与管理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在领导关系中两个群体是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关系,倾向于命令和服从;在管理关系中两个群体是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关系,倾向于规章和制度。这两种关系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而在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比较中,社会管理中政府更多的是强调社会规则的制定、发展、完善和维护,并尽力在公众宣传中以道德义务为先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确保社会整体的有序性,来推动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在社会治理中政府更多的是强调社会协作关系的建立、拓展、改良和维持,尽可能地调动公众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再单一地只是政府行动,换句话说也不再是以政府为中心,以社区、非营利组织、公共事业单位为辅助的社会运行模式,而是改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之间的平等合作型伙伴关系,不再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所理解得防范管控社会,这种防控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编织一张严密的防控之网将社会一网打尽、一览无余。”②
社会治理在运用权力之外,也形成了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融合了市场的、法律的、文化的等各个因素。一般地,突出政府领导主体性的情况下,社会治理要求政府应更多地引导和减少管制,让民间组织及公民社会更多地承担社会治理的责任,让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成为改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
政府管理,或者说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必然就要牵涉到一个话题,即常见于诸报端的“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有人提出过此方面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即:一是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社会行政成本。通过改革减少机构、理顺关系、压缩职能、下放权力来便利百姓。二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减少各种社会矛盾。三是要通过改革,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③这三个原则虽说是深化社会管理的改革,但其实无论是哪一条,都没有跳出社会管理的圈圈。要在改革上有所突破,只有真正地激活社会团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地赋予社会团体自治及服务社会的自主权,真正地转向社会治理思维和模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放在社会领域,就是要在政府领导下,使社会各种团体、组织、社区及个人进行自我管理,成为政府之外社会治理的第二主体。
三、向社会治理转变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导致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较大的变动,也就是说社会管理环境有了不同。这种变化是反映在方方面面的,比如当下热门的农村土地征收征用问题、城镇房屋拆迁问题,还有农民工讨薪、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因素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管理环境,且引发了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
矛盾的解决除了过去靠政府调节之外,应该说让社会服务团体,即社会第三方介入调停解决是十分有益的。这不仅分担了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压力,同时又激发了社会自治活跃性,还使得政府与社会团体有了良性互动,增进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了解程度。因此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使社会管理模式转向社会治理是有必要的。
四、总结
虽然社会治理模式优点很多,但是应当看到,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治理观念的落实与实现有相当大的难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官本位思想严重,全能政府色彩浓重,较少采取合作、互动的方式。同时,中国民间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凡事找政府、吃财政饭的惯性还很大,一时难以纠正。
因此,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中,我认为可以提倡社会治理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在社会舆论下,逐步实现思想开放,然后逐步地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有限、责任、法治、服务政府的观念。不过应当承认的是,虽然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但不应该也不能否定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总而言之,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密切互动,或许是社会稳定和谐、不断发展的一剂良药。
注释:
①陈家刚.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N].学习时报,2012-10-22.②何增科.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和社会善治[N].学习时报,2013-01-28.③李绪斌.关于深化社会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N].经理日报,2011-08-02.
第二篇: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作者:丁飞虎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6期
【摘要】社区警务工作是新时期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集中体现,也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参照,积极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健全协同参与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并完善相关保障制度。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区警务;完善路径
一、当前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
社区警务战略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群众的认可,公安机关在稳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对社区警务的本质认识不深
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社区警务的基本内容是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把警察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时候打击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通过依靠社会公众力量抑制犯罪,是警务工作由被动型、打击型、管理型向主动型、防范型、服务型转变。但一些单位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如片面认为把责任区改为社区,户籍民警改为社区民警之后就是社区警务,流于形式化;把“社区警务”简单理解为“社区范围内的警务”等,实质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社区警务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程度不高
美国警界泰斗和麦认为:“若是警察没有民众合作的话,即使用一半的人充当警察,也不能保证治安的良好”。社区警务建设的目的是使警务工作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发挥群众在社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犯罪的预防和社会治安管理。然而传统的某些因素造成某些社区民警崇尚权力、妄自尊大,没有树立服务理念,未能与社区群众打成一片,从而陷于单打独斗的尴尬境地。
(三)社区警务工作机制不健全
如警务工作仍然是被动的“反应型”,即发生案件或接报案后,民警才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被动式的警务对于控制犯罪来说,只能是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形成恶性循环;社会防控网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对巡逻缺乏检查考核,工作起来是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社区民警职务过多,负担过重,导致工作无条理化等。
二、社区警务建设的基本原则
社区警务建设的关键是社会协同。社会协同要求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相配合;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来审视,社区警务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
社区警务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我们必须按照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要求,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满意作为社区警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区警务工作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原则
社会管理创新在社区警务建设中,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并在发挥好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区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互律作用,形成推动社区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三)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原则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犯罪总量仍高位徘徊。做好社区警务的关键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把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及时发现矛盾问题,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源头上主动解决问题、减少矛盾。特别要将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互相衔接、相互支撑的工作机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三、推进社区警务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协同参与社区警务机制
1致力于社区警务群众化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社会管理创新明确要求推动城乡社区民主自治。公安机关应适应社区改革的新形势,培育社区自治功能,大力加强群防群治力量建设,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工作。具体而言,要在“区—镇—村—户”四级联动新模式下,遵循便于互相联系的原则,实施以“十户联防”小组为主要形式的防控新举措,每10户为1个联防小组,将防范任务落实到楼、院、户,形成看门望户,看楼护院,邻里守望的联防联动新格局。同时,要大力推进“阳光警务”,既要发挥社区警务的执法效能,震慑违法犯罪人员,又要教育群众,提高社区公众守法和护法的信念。对于社区公众普遍关心的执法活动,可尝试举行社区行政听证会,鼓励民众参加,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执法变成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活动,确保执法的社会效果。
2致力于社区警务社会化
社区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自治自管组织。公安机关作为其中的责任主体之一,要健全与社区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机制,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解决社会前端管理缺失问题,防止警方孤军作战。如以社区民警为核心,驻村保安为纽带,治保干部、村级巡逻队等为依托,物业保安等为必要补充,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安全资源网络;由社区居委会召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治安积极分子召开社区治安防范联勤会议,通过发放治安预警提示、治安防范宣传资料、举办防范知识讲座等方式,通报治安形势和刑事发案规律特点,提醒企事业单位做好内部治安防范工作等。
(二)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和形式
1创新实有人口管理制度
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是社区警务的基础和重心。要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对流入人员实行居住证制度,实现以证管人;对出租房屋实行登记许可证制度,实现以房管人;按照从事职业,实行谁用人、谁负责用人管理责任制,实现以业管人。强化社区、业主责任,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真正做到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同时,指导基层组织建立重点人员信息档案,落实教育、监督责任,使他们能够更好、更早地融入社会,从源头上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此外,坚持把实有人口与实有房屋信息的采集录入作为一项常规的基础工作来抓,及时将变动的实有人口信息录入警务综合平台,确保录入及时准确。
2深化“网上警务室”建设
依托互联网建设“网上警务室”,开设警务公开、法制宣传、安全防范、警情通报、便民服务等栏目,突破传统社区警务模式受到时空限制的约束,将社区警务管理延伸至虚拟社会。在“网上警务室”建设中,建议综合运用“微博”、“人人”“QQ”等新媒体手段,丰富警民沟通的形式,并探索以优秀社区民警姓名命名警务室,在内容上进一步凸显个性化,真正把网上警务室建成夯实公安机关基础工作的网上基石、维护辖区稳定的网上阵地、联系服务群众的网上平台。
(三)完善社区警务相关保障机制
社区警务建设不仅涉及到基层公安机关,更涉及到整个公安机关的运行体制。要确保社区警务建设取得实效,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障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1加强各警种之间的合作
健全责任区警种联动机制,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解决警种合力问题。公安工作的根基在基层,警务工作基础在社区,各式各样的警务活动都要依靠社区有序推进。社
区警务工作不仅强调社区民警尽心尽责,治安、刑侦、巡逻民警也要全面参与,共同承担起辖区群众的安全重任。并按照整体配合、协同作战的原则,以派出所为轴心,以情况信息为纽带,加强各警种之间的横向协同配合,建立完善情报信息采集、处理、反馈机制,做到衔接紧密、互为促进、协同处置。
2完善社区警务的基础保障
首先要通过优化警力配置增加社区警务的警力投入。在当前警力不足的情况下,解决社区民警的人力资源问题有两个渠道——机关警力下沉和社区民警协作联勤。总体上应进一步落实警力下沉、警力向一线倾斜的政策,同时深化警种合作和社区民警联勤,缓解社区警力不足问题。其次要改进社区民警工作机制,通过压缩会议、减少非警务活动等方式,减轻社区民警“压力”,同时优化社区民警作息时间,确保其有更多时间在社区,真正落实各项社区警务工作任务。第三要建立科学的社区民警激励约束机制。以民警对警务社区情况是否熟悉、警务区治安状况好坏、群众是否满意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社区的差异性,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和奖惩机制;并在选拔制度中规定从优秀社区民警中提拔基层所队长,同时适当提高社区民警的各类津贴、补助标准,改善社区民警的职级待遇和生活待遇。
参考文献:
[1]熊一新,王太元 最新社区警务工作指南[M] 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2]张兆瑞,张建明 社区警务[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贾征,刘化杰 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张兆瑞 现代警察管理之道[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第三篇:孙子兵法角度看管理
孙子兵法角度看管理
我今天准备了十八条来跟各位分享,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尽量的把精华跟大家分享和交流。这里面有很多基本的观念和重要的理念需要去沥清。我们才能把团队管理得非常好。
我觉得在任何一个管理的环节执行力不够,都是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意识不到位,你不知道该这样做。所以我们必须要先知之,才能够行之。所以我们今天带来六则意识篇。第二,心态不够积极。所以今天会带来三篇心态篇跟各位分享,还有九篇方法篇,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把我们知道的东西落实下去,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内容。在我们今天课程开始之前,要跟各位复习一下,我上一次跟各位分享的所谓思想决定命运这一段话。
刚才讲过了是意识不到位,就是知的不到位,所以思想决定命运。种下思想的种子,会收获态度的结果。我们种下态度的结果会收获行为的结果,种下行为的种子,我们会收获习惯的结果,种下习惯的种子,我们会收获性格的结果。当你的性格决定之后,你的命运也从而决定了。一个有效率的人总是积极进取的,而一个没有效率的人总是拖拖拉拉的。拖拖拉拉的性格会造就你悲惨的命运。积极的性格最终你一定会是人中之龙凤,这个道理大家应该非常清楚。这段话里面我用两个红字把态度最终标了出来,所以最后告诉各位,态度决定一切。所以在我们分享后面孙子兵法优秀管理十八则的时候,我们要清楚,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态决定了你将来能否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今天我们来了很多的管理者,也希望所有的管理者都在我们分享的过程里面,如果你有任何的想法,请积极的参与进来。
首先,十八条里面一开始要跟各位讲的就是意识篇。不知,则不行。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这样的道理,所以你根本做不到,因为你做不到,所以我们的团队产生不了效率,我们没有办法提高团队的力量。所以,首先有六条让各位先知道。
第一守则。是罗伯特汤森讲的一句话,把它记起来了,在我做管理生涯的一二十年,这句话始终伴随着我,而且替我带来非常大的收获。这个人很好记,我第一次记他,就把这个人的名字记住了。因为我总把他叫萝卜汤,至于你要不要加排骨,就随便你了。这个人曾经是艾维斯全世界第二大注册行业的副总裁,我在讲这句话的时候,所有的员工都深深受到感悟,都受到一些影响。我看了这句话,我也觉得非常受启发。如果各位愿意的话,请跟我一起把这句话念一次。各位都是管理者,希望你把它记在心里。“真正的领导者,是为跟随着创造利益,而非扩张自己的权益。这段话我第一次看就深受启发,我们经常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发现,每一个人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有的人几乎无所不用其及,可是在我们捍卫利益的同时,我们很可能未顾及他人的利益,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最终的结果使自己的利益保有的并不长久。所以当我工作多年以后看到这句话,我深深受到启发,当我看完这句话的时候,就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带领我的团队。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台湾北区的一个业务主管,我有十几个业务员。我看到这句话以后,我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我开始在每一周的周一周二,我会花大量的时间跟我的业务员做业务推广的沟通。我开始跟他们讨论原因、分析原因,最终帮助他们找一些对策,在我的帮助之下,下一个礼拜我们再来检讨进度的时候,往往他们能赶上进度。各位,当我开始关注我部属的利益的时候,我发现每一个月结束之后,他们的完成率都非常理想,都非常的高。完成率高的结果,就是他们奖金领的也很高,所以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兴奋和喜悦。当每一个您的团队成员完成得都非常理想,而且奖金都很高的时候,领的最多的那个人会是谁?肯定是我自己。所以当我开始用这句话来改变我的行为、关注我的团队成员的时候,我发现每一个月我都是这个团队收获最丰硕的人。可是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充满着喜悦,会去支持。所以我希望各位记住这句话。本是跟随者的利益,末是你跟所有人的利益。希望每个人放在心里,好好的思考它,它真的存在非常大的价值。这是孙子兵法的第一条守则,希望各位记得。排骨萝卜汤告诉我们的这句话,我记完之后,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相信只要我还有一天在做管理工作,我都不会忘记这句话。
第二条守则。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叫无为而治。我培训工作做了快11年了,我跟很多的企业,中间的、基层的、高层的,我都给他们做培训,做分享。每一次上课的时候,总有很多的管理者,电话随时开着,随时等着有任务进来,他随时要处理一些突发的状况会经常干扰培训。我就会告诉他们,请各位一定要记得,今天除外,你们下一次再来参加培训的时候,我建议你们一定要把手机关掉。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就会有人告诉我说,不行,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我就会告诉他,如果你今天来做最重要学习的工作,你还不能把手机关掉,不能专心的学习,代表你的轻重缓急搞不清楚,时间管理的经验非常差。第二,你时间管理的效率非常低。因为如果你的团队还有很多很多的事在你接受培训这样重要的过程里面你还得去处理,代表你没有把你的团队成员教育好。帮助他们成长上来,能够承担你可以去做的一些任务,所以我告诉他,你们离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还有很大的差距。无为而治就是你什么事都不用干,但是你的团队成员仍然非常的有效率,而且非常上轨道。这就叫无为而治。所以,一个管理者一定要要求自己,给自己定下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叫做无为而治。当有一天我可以拿着吊杆,每天上班时间去钓鱼的时候,而我的团队成员仍然是最有效率的时候,我要恭喜你,你的管理工作就成功了。请各位不要担心,有人在课堂上跟我开玩笑说,可能老板会把你炒掉。我说如果你的老板看到你去钓鱼不工作,把你炒掉了,我说这样的老板你不跟也罢。因为聪明睿智的老板会说,这个家伙,我付那么高的薪水,他跑去钓鱼。先看他的业绩成果,一看还是NO1。聪明的老板会说,这家伙有本事,什么事都不干,团队绩效还NO1。聪明的老板会给他更重的任务,去复制另外一个NO1的团队。所以当老板把你炒掉的时候,你要谢谢老板,你提早告诉我了你是一个不可以跟的老板。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叫无为而治。
第三个守则。你不知道,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你知道了就会找方法去做。管理者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培养部属成长的能力。大部分的管理者心中都只有一个指标—任务,我又要讲到本和末了,完成任务是末,怎么完成任务是本。我们看过很多的管理者,很多事情放不下,自己要去做。举一个例子,孙老师销售的经验很多年了,我自己做销售主管,带几百个人的团队,我也有很多经验。今天在中国大陆在很多销售单位做培训,每一次跟销售主管、销售经理做培训的时候,我总问他们一句话,请问你们现在手上还有多少大客户是握在你们手里,你们自己要去经营的?每一次问,几乎80%的销售主管,总有几个大客户握在自己的手里。甚至还有把十几个大客户握在他们手里。他们说这些大客户太重要了,这是我的资源。我要把他放在手里,才体现我的重要。第二个就是我的部属能力还不行,我放不下。我说你是一个完全不合格的管理者。今天如果我是你老板,我一定降你的职。把你降成业务员,可能对你不公平,你又不是一个合格的销售经理,给你一个什么职务呢?你比一般的业务员优秀,所以叫超级销售员。当你把一些客户握在自己手上的时候,代表着你永远不会成长,代表着你永远要做执行的事,代表着你会非常辛苦、非常累。我说今天送你四个字,他们眼巴巴的很期望,看我送他哪四个字,你们知道哪四个字吗?我送给他的四个字是很有讽刺的,叫累死活该,你是自找的。你不是一个聪明的管理者,所以只能累死活该,希望各位记得,一个伟大、优秀的管理者,他的价值体现在不止是完成任务。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是你的基本价值,你最大的价值在于你能够复制别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也就是培养你的部属成长的能力。当你把自己的能力不断的复制,让你的A部属越来越接近你的能力,让你的B部属不断的接近你的能力,甚至让他们超越你们,你将是无价之宝。中国人现在还有红颜症。美国的企业很懂得包容、分享,他不怕你超越,你想知道的我都可以教你,你要超越我,我也要等你来超越。中国人不是,中国人当面就说你太棒了,我永远赶不过你,回头马上立誓两个月之内干掉你。干掉多慢?超越多快,我要用三年时间超越你,干掉你只要一两个月就可以了。我们的思维不健康,当然我们现在正在改变。所以希望各位知道,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协助你的部属成长。当你有能力协助部属成长,你不断的复制他们的时候,有人说我的竞争力就丧失了,各位,你的竞争力会丧失吗?我的部属每一个人都变得很优秀了,个人的效率都已经不输我了,请问会不会影响到你的升迁?你们一定会说有。我跟各位汇报,原则上是永远都不会有。因为你有一种能力和价值是他们永远没有办法凌驾你的。如果你的老板看不到这样的价值,那我还是要说一句,谢谢你的老板做这样的处理,因为你可以重新做选择老板了,复制别人的能力其实是企业管理里面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是无法取代的。你会把你家里的聚宝盆给丢倒垃圾对去吗?什么叫聚宝盆?你的元宝一定不要花晚,当你剩下最后一个元宝的时候,晚上回家把盆子擦干净,把元宝放在盆子里面,就会变成一盆的元宝。有能力复制自己的人,他就像一个聚宝盆一样,我相信没有一个企业会把他丢掉。所以很重要的一个意思就是希望各位知道,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价值是体现在你有没有能力复制你的部属像你一样这么强。如果你能做到,你必然是最棒的管理者,你的团队必然是最棒的团队,毫无疑问。
第四篇:从行政法学角度看政府“临时工”问题
从行政法角度看政府“临时工”问题
马金龙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0300130089
摘要:当前众多政府部门在被媒体曝出不妥行为,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之后,均推说其具体执行者是单位临时聘用人员,且给予了相应处分。“临时工”俨然成为了政府护短的一种模式化处理方式,并已经在全国范围推广和深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以“临时工”做挡箭牌和替罪羊,社会各界早已是一片哗然,批判之声不绝于耳。从行政法角度来看,以“临时工”作为搪塞社会大众的工具,不仅有违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也起不到任何规避责任的作用。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机关,不仅要对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负责,而且在人事制度上根本不允许“临时工”行使行政执法职权。“临时工”一说,没有合理合法性依据,政府部门欺骗社会大众的行为最终是欺骗了自己。从行政法角度探讨当前政府“临时工”问题,对规范政府作为,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政法,政府,临时工
“在中国,有一个神秘的部门,名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麾下有一群神奇的人物名唤‘临时工’。之所以说他们神奇,在于他身兼数个角色。犯错第一名,认错第一名,他们无所不在地安插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神出鬼没。一出事,总是挺身而出。干活时,临时工是‘马前卒’;犯了事,临时工是‘挡箭牌’;追责时,临时工又成了‘替罪羊’”。从媒体报导来看,以上可谓对当前政府以“临时工”为由推卸责任之举的经典表述。当前,政府一再挑战公民智商,任何不妥行为都希望采取一定手段掩人耳目,于是乎“临时工”这一替罪羊便应运而生,而这种免责流程也日趋标准化,各地出现问题,只要照方抓药,基本可以保证大家平安。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有免责作用?其合理合法性依据又何在?下面从行政法角度详细分析。
一、基本案例及其模式
仅从去年下半年来看,如:河南郑州某城管队长掌掴卖菜老翁,后被领导证 明是“临时工”;江西某政府部门多个工作人员上班时间聚众玩牌赌博被记者现场捕捉,后经领导澄清,这些人都是“临时工”;今年9月,江西修水县 “女民警发飙打人”视频在网上传开,舆论哗然,随后,修水县公安局做出决定,将 1
因服务态度欠佳引起网上热炒的户政员蒋某辞退,并称,蒋某为聘用人员,非在编警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从以上案例来看,因出事被打入“临时工”行列的公职人员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和社会基本道德准则而导致行为过失,造成不良影响,如城管队长和打人女警;二是工作作风和个人作风存在问题,但并未体现在行政行为之中,如上班打牌和车上擦鞋。引起上级注意并做出处分的原因在于,该事件社会普遍关注,并饱受谴责,舆论压力较大。而处理方式是,政府部门迅速回应社会舆论,做出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的姿态,对当事人予以处分,并将其划入“临时工”范围。这样做的目的有:
一、不仅要维护组织声誉,避免组织被追责,而且要树立政府部门高度负责的形象,做好危机公关;
二、挽回领导面子,避免追究领导责任;
三、警示在职人员不可胡乱作为,否则,处分就是丢掉铁饭碗。一举三得,不可谓不高。
二、从行政法角度来看
以上处理方式,在思维逻辑上存在严重的法盲倾向。
首先,从行政主体的角度来看,“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能,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
【1】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这里尤其强调“以自己的名义”和“承担
行政法律责任”。作为行政行为的实施者,公务员实施行政行为必然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进行,而其行为的后果自然不能由行政执法人员本身承担,只能由行政主体。而在“临时工”案例中,行政主体不是别人,正是政府部门,所以其理应承担相关责任。
其次,从公务员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是依法定方式和程序任用的,执行国家公务的国家公务员。所谓“临时工”指不在国家公务员编制,政府临时聘用的人员,让“临时工”进行行政执法,法律法规上是不被允许的。在外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代表,不是一方当时人,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这就注定了公务员不可能也没能力承担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临时工”事件的法律责任怎样都不能推到行政执法人员头上。当然,在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以公务员的名义作为一方当事人与行政机关发生法律【1】 张树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关系,所以,政府部门有权对这些“临时工”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处分,也有权设置行为规范和录用原则与程序,以避免公务员胡乱作为而损害行政机关的形象。如果以上案例中,“临时工”确有其事,那只能说明政府对公务员的录用存在问题,也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另外,国家对公职关系设立了保障措施,以防止来自公众和行政机关的侵害,包括权利保障和权利救济措施,除非开除公职,行政机关无权对其既已存在的公务员身份予以否认,所以,一旦出事,行政执法人员就成了“临时工”无疑也是不合法的,建议“临时工”们申请行政救济。
第三,从行政行为来看,行政行为的主体不是行政执法人员,而是行政主体,也就是政府机关。前述“临时工”有一种是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造成了不良后果,不管他是不是临时工,只要他实施的是行政行为,行政机关这一主体都要承担全部责任。
综上所述,无论以上案例中,无论当事人是不是“临时工”政府都难辞其咎,在民意上如此,在法律上亦然。而如果真是临时工,则政府需要追究更多的责任,因为临时工参与行政执法历来是国家法律所禁止的,而由此造成的法律责任还是由行政机关承担,如此,上述“有关部门”的违法违规行为则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如果行政执法人员不是“临时工”,而就是公务员呢?那么,政府机关不仅要承担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而且要承担对编制人员的监督管理责任。“临时工”这一做法可谓愚不可及,毫无行政法意识,如此一来,不仅领导们要被追究更多责任,政府机关的声誉也会更差。妄图以“临时工”搪塞社会大众和避免追究相关责任,既不合理,也不合法职能招致社会舆论的谴责。
三、不良影响
“临时工”这一做法不仅直接侵害行政执法人员的权益,而且使受损的社会利益更难挽回,真相更难查明,责任更难追究,严重损害法律严肃性和权威性以及行政机关的公信力。
此外,“临时工”这种做法还被行政机关广泛认可和接受,使得满城尽是“临时工”愈演愈烈,严重扭曲执政理念,更是助长了政府的胡乱作为。当下,“临时工”还发生了转化,例如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走了“临时工”,又来了“实习生”。如果在行政体制中,这一说法就可以很好地规避今年刚颁布的《行政强制法》中,针对“临时工”问题的条款,可谓流毒无穷。
四、改正建议
无论是不是“临时工”,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部门都应该对其行政行为负责,妄图以“临时工”为由规避责任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坦诚面对错误,并实施一些补救措施,追究相应责任才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利,提升政府声誉和公信力,也才能真正维护领导面子。
真正“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不可能以“临时工”作为犯错的托辞的,这就说明了建设责任型政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树立政府的责任意识仍然是一个长期任务。
当然,我们的目的应该是避免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待事情发生后才去想如何补救。这就要求行政机关规范作为,尤其在人事制度上必须严格遵照现行《国家公务员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合理的公务员录用、培训、监督和考核制度,提高公务员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结语
从行政法角度而言政府部门“临时工”问题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它不仅不能规避行政机关的责任,而且一旦有此提法就追究更多责任。一旦出事就声称行政执法人员是“临时工”肯定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处理好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严格对公务员的考核、培训和监督管理才是避免类似事故的解决之道。了解了这些,希望以后出现类似事件政府不再做出如此荒谬的解释,而是踏踏实实将责任落实到位,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做到“以人为本”。
第五篇:从法律角度看雾霾治理
2013行政管理 胡琳 ***
从法律角度看雾霾治理
摘要:近来,各地频现雾霾天气,大气污染程度较严重,雾霾严重影响了民众生活和劳动生产,大气污染和雾霾治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法律必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武器。笔者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把众多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补充,本文主要由雾霾的现状、成因、法律对策等部分组成,并重点介绍法律对策这一部分。
关键词: 雾霾;防治;法律对策
一、雾霾背景介绍
(一)雾霾的定义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霾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的现象。雾和霾的区别是:一般相对湿度小于 80%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 80%-90%之间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
①和霾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主要成分是霾。雾霾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但是人为因素是根本诱因,雾霾的治理也应该从人为因素着手。
(二)雾霾的危害
雾霾天气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强度大的特点。2012 年以来,我国众多城市变身为“雾都”,雾霾覆盖了25个省份、100多个城市、受影响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
4、受影响人口高达6亿人。特别是中东部地区连续发生多次大气重度污染事件,多个地区能见度不足 500 米。
② 穆治霖在应对雾霾污染的法律思考的论文中指出雾霾的危害主要体现在: 一是影响交通安全。雾霾天气不仅给各地航班正常起降带来不利影响,还导致高速公路发生多起严重交通事故;二是危害人体健康。雾霾组成成分中的气溶胶粒子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除了癌症,雾霾天还是心脏杀手。阴霾天中的颗粒污染物不仅会引发心肌梗死,还会造成心肌缺血或损伤。雾霾能吸附大量有毒害物质,形成非常大的雾核,极易被人吸收。这些有害物质会刺激人体的敏感部位,容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一些过敏性病症。根据学术机构的统计研究,2011 年的雾霾天气和重度污染,仅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四城市因此死亡之人数就超过 8500 人。
(四)我国雾霾治理的现状
雾霾治理面临的问题是防治雾霾与保证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过度的追求经济发展以及立法的滞后使得我国雾霾治理的现状面临许多问题。第一,环境治理理念滞后。“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仍然唯 GDP 至上;第二,环境立法空白与滞后;第三,环境保护部门的执行力较弱。环保部门受级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的双重领导,会较大程度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缺乏相关部门的配合;第四,相关配套措施与制度不完善 相关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颁布没能同步,不能进一步细化保护环境的相关配套措施与制度;第五,环境保护责任承担的缺失,没有明确规定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企业作为现代市场交易中的一类重要主体也并没有被赋予环境保护责任;第六,雾霾治
③理缺乏国内多层次政府合作和缺乏国际合作。
防治雾霾的法律手段从大的方面看就主要是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监督三方面。
①② 吴悦: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建议[J].广东气象,2004,(04).穆治霖:应对雾霾污染的法律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01).③ 薛春威:雾霾治理的法律对策研究[J].科技世界:70-102
2013行政管理 胡琳 ***
二、雾霾的法律对策
(一)完善立法,确保防治雾霾污染有法可依
1、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立法,完善总量控制制度。
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并对控制指标量进行细化、标准化。其次,制定 《总量控制计划程序条例》,规范政府具体实施总量控制制度的行为。主要是完善政府计划的确定程序、执行程序、变更程序、救济措施等。其次。在严格保证总排放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度加大减排的力度,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各类污染物的减排力度应逐步加大。
2、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霾的治理,必须加大对被环保部门列为重点排污单位的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其中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制度是有效预防企业超标排放的重要手段。
①
3、建立健全救济机制。在救济机制上,中国可借鉴美国的责任保险制度和损害救济基金制度。大规模环境污染侵权损害救济基金制度通过建立损害救济基金,通过责任保险、公共补偿等损害填补制度,由社会承担消化此不利后果,分散环境侵权给加害人和受害人带来的风险,受害人也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②同时,在完善立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很多问题,王振在依法治霾的法律理论分析中提到了依法治霾的价值目标、法律位阶以及法律协作这三个概念,他指出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标是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二元论思想。在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当下,依法治霾应当更加凸显和保障环境保护的价值地位,宁愿降低GDP的增速,也不能以公民的健康作为代价;在各区域为治理雾霾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过程中,应当考虑上位法与下位法的立法衔接问题,但根本上《大气污染防治法》应当根据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做出适当修改,加强治理空气污染的各项措施,并给地方政府治理雾霾问题留有合理的立法权限;在全国范围内,应当对与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作进一步细化和修改,将国家治理全国空气污染问题的策略变得更加长期化、稳定化以及合法化。
(二)严格执法,确保防治雾霾污染有法必依
1、限期治理制度应该进一步完善。应当将限期治理制度的范围扩大至流域性、行业性、产业性的污染源,以排放标准为衡量依据,凡是超标的整个行业、产业皆在限期治理的范围内,这样就避免了行业面源污染源形成。
2、完善排污收费制度。一方面,提高排污收费的标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行业收费办法,扩大征收面。另一方面,在环境保护立法中强化追究环保部门违法排污收费行政责任的硬性规定,对挤占挪用者、不按标收费者、腐败收费者、造成环保资金流失者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同时强化排污收费的程序性立法,制定明了的排污收费程序或图解并将其公之于众,使执法者依法行政,排污者依法缴费,程序公开,为民便民。
3、加强环境监管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法律和高端专业人才充实环境监管队伍,从而高效的对重污染企业进行监管治理。企业为了利益往往会忽视环境甚至通过一些手段做出达标的假象,这就需要我们的执法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来做出对策。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节约成本。
(三)鼓励公众参与,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雾霾的良好氛围
1、普及环境法律宣传教育。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需要整个社会的社会的共同努力,应该倡导全民参与。比如,电视台制作一些有关防治雾霾的广告,广播也经常播放一些治理雾霾的措施,贴一些保护蓝天等等字样的大字报„„用这样的细节更能打发动我们,让公民印象深刻,更能达到宣传环保的效果。
③
2、强化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责任。我们的民间环保组织也会成为治理雾霾的一股不可忽视
①② 谭斌:雾霾法律问题研究[J].法治在线:28 王振:依法治霾的法律理论分析[J].公共安全,2014.,(2)胡蔚:从环境保护法角度对我国“雾霾”形成原因的深层思考及防治对策建议[J].法制视点,2014,(06)
③
2013行政管理 胡琳 *** 的力量。在国外更有“罗马俱乐部”这样唤醒人类环保意识的的学术研究团体和社会团体。企业环境责任和公众环境责任二者在责任的落实程度和要求上应有所不同。除了加强对企业强制性规范遵守的监管之外,还应注意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比如酝酿开征碳税。征税对象范围主要针对那些导致雾霾频发的高能耗排放企业,比如钢铁、石化、电力等企业。参考文献
(1)吴悦.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建议.广东气象.2004(04).(2)穆治霖.应对雾霾污染的法律思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01)(3)薛春威.雾霾治理的法律对策研究.科技世界.70.102(4)谭斌.雾霾法律问题研究.法治在线.28(5)王振.依法治霾的法律理论分析.公共安全.2014.(2)(6)胡蔚.从环境保护法角度对我国“雾霾”形成原因的深层思考及防治对策建议.法制视点.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