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官选拔模式的改革

时间:2019-05-15 15:0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法官选拔模式的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法官选拔模式的改革》。

第一篇:我国法官选拔模式的改革

我国法官选拔模式的改革

浅谈我国法官选拔模式的改革

滦县人民法院刘占林岂延江韩宁

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是写入宪法和党的文件的一个基本的司法原则。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司法独立。司法独立的实现需要很多要素,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人的要素。笔者认为,应当改革我国法官现在的选拔模式,使法官的选拔

适应司法独立的需要。

建国以来,我国的法官队伍建设不断取得进展,法官队伍逐渐专业化、正规化,法官素质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官队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民主法治建设、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分析我国法官队伍现状,应该说是不容乐观的——法官队伍虽然庞大,但素质不高,法官个体参差不齐——这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二是经验型人才多,知识型人才少;三是成人教育培养的人多,正规教育培养的人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法官的选拔模式。我国关于法官的任职条件从建国到1995年以前,没有具体规定。选任法官主要看政治条件,而对业务素质、司法能力的要求则相应不高。这样的选任模式使众多的法官缺少深厚的人文素质,缺乏扎实系统的理论功底,难以形成以法律的概念去思考问题习惯,更不能形成良好的继续学习氛围。也许正是为了适应法官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防止素质较低的法官的心理肆意,便在法官之间人为地划分了不同的行政等级,使得在审判中,不同等级的法官对案件的意见“效力”也不同等的怪现象,使本应独立审判的法官,不得不屈从于等级有别的行政权,导致法官过于关注上级法院或本院“领导”的好恶,这无疑为司法独立打上了行政管理的烙印,是与司法独立、法官独立背道而弛的。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要实现司法独立和法官独立,提高法官整体素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而改革法官选拔模式,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可谓势在必行。

1、可供借鉴的当代世界其他国家主要的法官选拔模式

当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了选拔合格的法官,对法官的选任非常严格,并且把法官人选的选拔和培养结合进行。

(1)在大陆法系国家,首先进行大学本科法学教育,然后进行司法实践训练。德国对法律专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分为完全不同的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理论上的培养,另一部分则侧重于实务方面的训练。要取得在司法部门任职的资格,必须通过两次州考试,参加第一次考试至少要在完成七个学期的法律学习之后,参加第二次考试则必须是完成了30个月的实习或见习服务之后。在法国,未来的法官必须在大学读完四年法律课程,大学毕业后还必须通过由政府主持的考试,合格者进入国立法官学校进行为期四个月的专业培训,包括在该法官学校正式学习和在警察局、律师事务所、监狱及在巴黎的司法部这些部门中实习,接受细致的指导以深化具体的法律知识,这种培训最终完成于司法试用期。

(2)在英美法等国家,绝大多数法官要从律师中产生。英国法学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法学理论家和教师,而是律师。英国的律师培养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习阶段。学生通过3年法学院学习,通过严格考试,取得法学学士学位。二是职业训练阶段。由取得法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提出申请,参加考试通过者再进入大律师公会所属的四个律师学院学习一年,再通过考试后即可获得其所在的律师学院授予的法律学位,成为大律师。三是实习阶段。取得大律师资格后,必须到律师事务所跟职业大律师见习一年,由承训的律师事务所根据学生见习期表现决定是否录用。经过一定年限的律师经历后,才能参加法官选任。美国法官的培养方式和英国基本相同。从法学院学习到律师再成为法官是一个具有严厉性和漫长性的过程,使英美法官具有优良的法律专业素质。

(3)在日本,对法曹(即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学者的统称)的培养非常重视,有着严格的考试,录用,培养制度。根据日本新宪法的规定,法学本科毕业生无论想当法官、检察官或律师,都必须经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是各类考试中最难的一种,每年约有3万人报考,只录取500多人。考试合格者必须作为司法实习生进入司法研修所进行至少2年的学习,期满经严格考试后,取得法曹资格。然后根据本人志愿分别担任助理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上述三种人一般要经过10年的司法实践,才能被任命为法官。在这10年期间,他们必须重新回到司法研修所进行四次短期(最长4个月,最短7天)进修,以进一步提高法官的业务水平。

2、改革我国现有的法官选拔模式

从上述国外的法官培养选拔模式可以看出,法官选拔的基本过程,基本上是法官人选首先必须经过大学系统的法学教育,然后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长期的法律实务训练,方可任命为法官。结合我国司法现状,在三种法官人员的选拔培养模式中,笔者认为英美法系的做法更适合我国。我国法官的培养选拔,可以考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正规的大学法学本科教育阶段。大学法学本科以素质教育为主,让大学本科生系统地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和法律的具体规定,同时也要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以适应未来法律职业的要求。毕业后,想做法官的,作为第一次筛选,必须考取律师资格。

第二个阶段,从事律师实务阶段。要想从事法官

职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必须从事8年以上律师职业;法律专业研究生,必须从事5年以上律师职业;法律专业博士研究生,必须从事2年以上律师职业,从而获得法律职业训练。这样要求主要是考虑一下因素:首先,从事律师职业都经过律师资格考试,因此所要求担任法官的人,专业知识要求的起点一致。其次,通过从事律师职业,获得法律职业经验。再次,在我国,有“三十而立”之说,一般来说,人到30岁基本进入成熟期,从这个时候开始当法官,有利于保证案件质量,国外一些国家特别是英美法系国家基本上是30岁以上才能做法官。因此在我国从事法官职业的年龄应控制在30岁以上,以保证法官具有丰富的法律职业经验。

第三个阶段,从事法官职业阶段。要从事法官职业,在经过规定年限的律师职业生涯后,还必须参加由最高法院组织的全国性的法官资格统一考试,再次进行筛选。考试通过者,方能任命为基层法院的助理法官,再经过3—5年的工作,经考核(考核应由上级法院结合法官所在法院组织进行)合格者,再任命为正式法官。上级法院的所有新任法官从基层法官层层选拔。要通过长时间的、严格的培养、选拔,来保证所有的法官都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同时,要把法官职业设定为法律职业的顶峰,赋予法官崇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否则,谁都不愿意经历如此艰辛的奋斗而成为一个普通的职业者。

之所以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成为法官,一方面是通过从事多年律师职业,有了较丰厚的收入,再做法官就有了较好的物质保障,利于防止受贿和抵御其他物质诱惑;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已具备从律师中选拔法官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律师,有的律师已从业二十年,从规模和素质上都能满足法官选拔的需要。

3、加强对现职法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

我国法官法规定了法官的任职条件,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职的一些法官还没有达到法官法规定的条件。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998年底,全国还有三成的法官没有达到法官法规定的最低学历要求。而目前不达要求者也仍然大有人在。那么,这部分人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对不合格的法官应区别对待。对50岁以下的,其他条件符合法官法规定的,要求其必须参加法律专业教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50岁以上的法官让其从法官岗位上退下来,从事法院行政、后勤工作;对那些既没有达到大专水平,又有其他不符合法官条件的人,无论年龄大小,限期调出法院。应建立良好的现职法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现职法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司法能力,确保法官法律知识的随时更新。一般情况下,每年都应对现职法官进行不低于10天的轮训,就新颁布的法律知识和司法解释等进行学习,每隔三年应在国家法官学院或省级法官培训中心脱产培训三个月。所有经费由上级法院保障。

4、加大法官职业保障力度

法官是行使司法权的主体,法官在独立审判、身份保障以及物质待遇方面的保障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纵观世界各国,凡是采取司法独立原则的国家,都有着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一是要保障法官的独立。保障法官的独立包含两重含义,即外部独立和内部独立。外部独立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受来自司法机关外部的诸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以及其他社会势力的任何形式的命令、指示和干涉;内部独立是指法官在审判时不受来自法院系统内部的干涉。二是要实施法官的身份保障。主要包括法官的不可更换制,不兼职制和退休制。法官的不可更换制,即法官在任期届满之前,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弹劾更换,不得违背本人意愿予以免职、撤职、调任或者令其提前退休。三是要实施法官的高薪制。从世界各国来看,法官的高薪制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如此,主要目的是保障法官有较高的生活水平防止产生司法腐败以及使法官这一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对于司法的进步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大幅度提高法官的待遇,实施法官高薪制。

5、我国司法改革的应有内容

要改革我国法官的选拔模式,相对应的就必须改革我国的司法体制。笔者认为,主要应在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修改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建立以最高人民法院为顶点的独立自主的司法体制。具体即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掌握司法行政权,即对法院人、财、物以及设施等方面事务的管理权。具体包括:一是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掌握对下级法院法官的提名权,所提出的人选经权力机关同意后任命为正式法官。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掌握法官以及法院其他职员的配置、调任、考评、晋升,奖励以及对违纪法官的处分权,统一管理法官培训。三是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掌握法院设施建设和管理事务,决定法院内部的工资、报酬以及事务费预算,彻底排除行政机关的司法的干涉。四是法院的经费保障由财政部直接划拨。另一方面是修改我国的法官法,建立法官的身份保障制度。提高法官的物质待遇,使之与法官的崇高社会地位、与法官担负的神圣使命相适应,并补充法官因专职化而减少的收入,从而使法官职业成为能够吸纳优秀法律工作者的职业。适当延长法官的任期。在正常情况下,法官于任期内不得被免职、辞退,也不得违背本人意愿将其调职、停职、减薪或令其提前退休。应当更加明确任命、免除、辞退和处分法官的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实行惩处权和任命权的分离,即行政机关有权任命法官,而无权免除法官职务,而非惩处机关非依法定程序和法定事由,不得对法官行使惩戒权,从而减少法官惩戒中的随意性和不稳定因素,给法官更高的职业安全保障。

我国的司法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法官队伍也逐步向职业化、精英化迈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个部门的坚决配合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部门以及个人的利益,这就需要从国家大局出发,服从整体利益的需要,切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以最终实现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第二篇: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与治理模式

课程:非政府组织(NGO)管理 任课教师:吴湘玲 学号:200691158007 姓名:李莹

浅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与治理模式

一、引 言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态,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本来是为克服“市场失灵”和弥补自由竞争机制缺陷而产生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却以克服“政府失灵”和修补国家的社会服务职能为契机而获得了巨大发展。可以说,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作为三个基本的构成部分,共同形成现代社会的三大体系。由于国外的“非营利机构”大多是一些科研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慈善救助等方面的社会组织,其功能与我们的“事业单位”在外延上具有一定重合性。因此,自90年代中期,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进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视野,一直被部分学者及实际工作者所倡导,试图作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主导模式。这种观点提出不久受到了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非营利机构”或“非营利性机构”作为一个固定用语已在科技、卫生等领域的改革性文位改革的现实考察,认为现实中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转化已经在相当高的水平上发生着。这一转化符合社会转型与公共事业发展趋势,是我国公共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受制度变迁相对滞后等的影响,这种转化尚未形成规范、成型、制度化的路径,而且不少人对“非营利机构”的理解还仅仅滞留于一种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的水平上,所以,对于“非营利机构”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模式的适用性问题上,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辨析。本文从公共服务营销的角度,通过对NPO受益人特质的分类研究,将非营利组织划分为以公众、顾客、成员为导向的三类组织,并分析了这三类组织的行为特征。以此为据,针对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实际,探讨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与治理模式。

二、基于受益人特质的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由于非营利组织的行为特征千差万别,以目的、组织、部门等进行的分类及其管理也一直都是一个模糊的过程。特别由于各国对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制度空间的关注焦点有所不同,所以对非营利组织这样一种组织形态的叫法多种多样,例如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免税组织等等。但是,无论非营利组织的形式多么复杂,它的寻利活动及其本质是一致的。“我们说一个非营利组织之所以被称为非营利性组织,并不在于这些组织实际上是否赚钱,更正确地说,这个称谓是指那些以推进科学、教育或慈善事业而非以赚钱为其首要目的的组织,即便实际上他们的财政搞得很好”。因此,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之间可以说是从纯粹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到纯粹商业性的营利组织之间的连续形态,差异则体现在动机、手段和目的,以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行为。Anthony和Herzlinger从受益人特性的角度可将非营利组织分为三类:以公众为导向的组织、以顾客为导向的组织和以成员为导向的组织。由于非营利组织主要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位于“光谱图”的前两列中。因此,从服务营销的角度,这三类组织的行为特征从接近纯粹慈善性到一定的商业性(见图1):

图1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之间的“光谱图”

1.以公众为导向的组织

以公众为导向的组织是以向公共的整体或部分的利益提供服务而存在,常见的公共系统包括中小学义务教育、慈善机构、环保组织、公共卫生保健及其它公共物品(如公益或福利救助机构等)。这类组织以追求名誉,完成公益使命为动机,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目的,常常吸引大量的志愿者参与服务。组织的经费主要来自社会捐助和政府资助,受益人无需付费。由于组织的很多服务都是无形的,其效率难以衡量,且易出现“公地悲剧”。因此,常常面临管理有效性的危机。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是治理的关键。

2.以顾客为导向的组织

以顾客为导向的组织是为特定需求的个体顾客提供服务的。这类组织主要是社会服务领域,如非营利医院、大学、养老院、博物馆、垃圾回收站、邮电局和许多公共交通系统等,他们作为非营利组织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经常得到政府等组织的补偿,但同时要向受益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往往低于成本)。鉴于不同的公益项目,有时还可以吸引部分志愿者(专业)参与服务。在这类组织中,由于有公共部门的支持,其规模、活动范围和力度都很大,所能提供的服务市场发育良好,适于引进市场化机制,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有偿收费来获取部分收入。这类组织可以学习企业的治理经验,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以成员为导向的组织

以成员为导向组织仅向其成员提供服务,俗称会员制。组织直接且经常以低成本的服务或免税为成员获取利益。组织的收益一般来自于会费、内部捐献和一些服务获取的费用,它们的受益人(会员)都是以会员费的形式支付所享受的服务。因此这类组织的管理由于涉及成员的具体利益,管理者多数需聘用业内专业人士,有较高的工作效率。由于受益人的特殊性,互惠机制是主要的动力机制,其治理模式必须体现合作。

当然,一个组织如果不能很好的界定自己组织的导向就会陷入困境。区别以顾客为导向的组织与以公众为导向的组织比较困难,主要集中在谁的利益为先。在以顾客为导向的组织中,即便是政府付款,顾客的利益还是先实现;而在以公众为导向的组织中,则是公众利益首先实现;以成员为导向的组织则是实现利益互惠。

三、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建立起来的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依附于国家机关的公共服务组织系统。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由国家机关或者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组织的一种基本形态,几乎遍布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在机制都属于政府职能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国有的医院、学校、剧团、养老院、研究所、中心图书馆、美术馆等等。它协助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但它们在性质、组织形态、资金来源、隶属关系、服务对象等方面却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转型与公共事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自组织能力与资源动员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力量举办的事业组织发展迅速,国家先后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公益基金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条例,在法律层面予以承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要求,经过前几轮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说,我国现行的社会事业体制,其主要特点是“政事不分”,政府职责范围缺乏明确的界限,包办了所有社会事业,而不论其是否具有公益性。从而使得事业单位同时承担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本应由多种组织形式承担的社会事业职能。这既表现在宏观层次上,整个事业单位部门同时承担了多种社会事业职能;也表现在微观层次,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也同时承担多种职能。这种职能上的多元化是导致事业单位许多弊端的深层次根源。经历了近20年的改革,事业单位的这一基本特征仍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构成了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焦点和难点。要进行彻底改革,必须建立在对事业单位进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朱光明依据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功能的不同,将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大致划分为行政执行类、社会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三种类型。但仍然仅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管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西方非营利组织分类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与模式

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质是公共服务由国家机制提供转为由社会机制提供。公共部门向社会转移资源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与客观要求,事业单位非营利化应是上述要求的具体体现。因此,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可以按照公益性的程度和其受益人特质进行分类改革。对于那些具有政府职能的单位,应将职能回归政府;提供市场化服务的单位应向现代企业方向改制;具有较强公益性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可以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见图2)。

图2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光谱图”

1.以公众为导向———公益运作型组织模式

以公众为导向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提供公共性较高、市场性较低的公共服务产品。这类组织是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主体,也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重点,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基础教育、公益文化、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机构。对于这类事业单位,应以公众为导向,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采取公益运作型的组织模式进行改革。在登记授予其独立法人资格的同时,对其业务活动范围做出明确界定,并撤消其享有的行政级别。组织治理结构可参照现代非营利机构的运营模式,实行理事会主导。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社会公益赞助。财政拨款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捐赠实施。对这类事业机构的管理,政府一般不再直接干预其日常业务活动,主要通过对其事业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实行项目管理、对其经营绩效定期进行评估、财务定期审计等方式进行,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组织运行情况。

2.以顾客为导向———服务收费型组织模式

以顾客为导向的组织是为特定需求的个体顾客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这类服务一般具有一定公共性和较高的市场性。其特点是业务成本可以通过服务性收费来补偿,并适当获取利润。例如邮政与公共交通系统、大学、养老院等。这类事业单位一般都拥有比较稳定的财源,也常得到政府等组织的补贴,通常具备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作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对于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应以顾客为导向,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采取服务收费型的组织模式进行。借鉴企业的基本治理模式,实行执行长(CEO)主导,转换经营机制,采用经济核算制,实行企业化管理。

3.以成员为导向———会员互益型组织模式

以成员为导向的组织仅向其成员提供服务,提供的是市场性较低、公共性也较低的公共服务产品。如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学会、俱乐部等。对于这类事业单位,可以以成员为导向,采取会员互益型的组织模式。通过向会员收费,在会员范围内提供服务。由于涉及成员的具体利益,管理者多数需聘用业内专业人士,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对于这类事业单位以他们自行管理为主,建立共享式治理结构,实行理事会治理模式。

4.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竞争型组织模式

对于现在大量存在的、属于生产经营范围的,提供市场性高、公共性低(公益性较弱)的准公共服务产品的事业单位,如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一般性艺术表演团体、新闻出版机构、广播电视机构等,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采取市场竞争型组织模式,核销其事业编制,使其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在转制过程中,国家可向他们提供免税减税、贴息贷款、放宽经营限制等优惠,最终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实行公司治理模式。

最后,对于那些承担政府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应将职能回归政府,由政府主导,实现社会和国家目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的改革,目的是提高组织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促进公益目标的实现。在大量社会需求促进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无效率的非营利组织也会被淘汰出局,只有坚持“做好事也要精益求精”,才能不断提高组织的社会效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公益宗旨。以上提及的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和模式,不管采取何种模式,还需要社会变迁、体制改革、人事制度等相关配套措施,因此,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

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重视研究教育教学模式,明确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本文简洁阐述了探讨教学模式对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有重要意义;研究了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几个基本趋势,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情意化、注重教和学的结合。

关键词:中小学

教学模式改革

基本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系列特殊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采用系统的观点研究教学模式,了解教学模式的功能及教学模式发展的基本趋势,以使教学设计最优;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一、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事业蓬随着勃发展,我国相继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启动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随着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的颁布,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强调,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素质教育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现阶段由于多种原因现有的教学模式普遍不达标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许多教师面对素质教育出现新形势、新问题无所适从,缺乏应有的变通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差。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全球化要求教育改革与教育国际化,要求教育的开放,信息化带来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呼唤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总之,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运用,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的教育事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生存环境,其弊端越来越明显。为适应信息化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研究模式的基本发展趋势以获取最佳效益。

二、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2.1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就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实际而言,长期以来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没有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及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影响了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目前教学中中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教学应当多样化,教学活动操作程序机械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教学的影响,各种教学模式纷纷出现,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比如有情境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协同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等。不同的教学模式相互批评、竞争、借鉴,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教学模式提供了广阔的余地。目前和今后相当时间内,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将成为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历史任务。

2.2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不免有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还不能自圆其说。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这种模式有利于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提高。

2.3“教”为主向重“学”为主教学模式发展

有什么样的教学理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剥夺了问的权利,处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状态;问答的内容限于认知性的问题,答案是预设、惟一和定型的,学生机械学习、惰性学习,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较重。这些弊端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强调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的协调、和谐、互补。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学改革的趋势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2.4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媒体的发达,今天知道的东西,也许明天就会过时。加之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变化等因素,均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全球范围内,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已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现代教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任何时代、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有与其相应的“教学技术” ,只是“技术”的含量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已。人类教学技术的水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 ,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教学技术。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心理论、新成果。有些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注意利用电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成果教学条件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带动了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全面改革,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

2.5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从心理机制角度科学地设计和叙述教学模式,不仅是必然的,而且能够越做越好。力求课程的生活化人性化,乐趣化,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讲究课程的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目前,世界各国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都避免模式单一化及形式化、僵化的缺失,而力求达到弹性化、有效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洪发.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04)[2] 董彪.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03)[3] 张景斌,蓝维著.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纪德奎.变革与重建:课堂优质化建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5] 吴晗清.新课改以来我国教学模式研究及对它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9(03)[6] 索桂芳,任学印.新课程体系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6(08)[7] 王敏勤.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01)[8] 肖美艳.我国近二十年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9] 段作章.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4(06)[10] 杨小微著.中小学教学模式[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第四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发展方向浅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发展方向浅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要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以特色、质量求生存,深入联合行业企业,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工学的紧密结合,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并不断壮大。但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发展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尚未摆脱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这种障碍至今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科学发展。2010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试图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分析,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深入联合行业企业,使校企更加深度合作、工学更加紧密结合,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特色、追求质量,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现状

所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指“在高等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五个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此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并构建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了诸多模式,如“订单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学校 + 公司 + 农户”模式“、学校 + 基地 + 农户”模式“、学校 +协会 + 农户”模式、“职教集团”模式、“跨区域合作”模式、“酒店”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但从总体上来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办学目的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办学目的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专业设置仍是小而全,一个在校生不足万人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有的专业一届学生只有十几、二十人,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很大程度上是照抄照搬本科办学,办学模式的改革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难以做到“名副其实”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办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层次、各类型技能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二、国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比较早,在理论及实践上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皮茨教授认为,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是大多数年轻人开发就业能力、人格个性和职业后备力量的有效平台,也是夯实持续就业能力的一个基础平台。

2.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

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在教学模式上,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

3.英国的 GNVQs 模式

该模式是通过工作分析把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国家能力标准的单元,以不同单元的组合构成课程,对先前的学习予以认定,采取内外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现场的能力考核。同时,以开发广泛职业领域内所需要的技能和理解力为宗旨,增加了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沟通普通高教及职业资格的桥梁。

4.澳大利亚 TAFE 模式

这种模式是建构在以提高能力为基础的工作现场的工作本位学习、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育,具有与行业联系紧密、课程内容的标准化开发、教学实施的灵活性策略、“双师型”教师队伍充足等办学特色,其培养的也是“专深型”人才,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5.日本的综合高中模式

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学校职业教育不发达,主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职业培训。但最近几年,由于失业率增高,日本的职业教育正在进行改革,趋势是企业或用人单位根据其培养实践型技能人才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招收主要是中等或高等教育的毕业新生,以试用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半年到两年的培训。在培训期满时结合技能鉴定、资格认定等制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根据与学员签订的合同规定及考核结果由用人单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从上述国外几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来看,共同的特点是,首先,政府都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层次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其次,在注意校内课堂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校外(企业)技能的实训实践活动。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把学生专业技能培训放在校外实训场所(企业),做到了实习实训与将来就业所需技能的无缝对接。正是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确保了为经济发展输送足够的接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又具有企业生产所必需的后备力量,也为德国在世界上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和强劲的竞争能力奠定了雄厚的人力技术资源基础。日本则是把职业教育办在企业。再次,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方法上,都更多地向实践教学倾斜。在美国的社区

学院模式中,实践课程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 50%以上,而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不同,强调个性化教学。日本则更多的是通过技能鉴定、资格认定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应坚持的方向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总结国内成功办学模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结合我国国情与文化,以提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出发点,以高标准的质量建设和内涵提升为根本,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目的,实施灵活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加快办学模式的改革步伐。

1.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谋发展

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各国提高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的做法,主要是“以特色取胜”、“以质量取胜”。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H)走的就是与综合性大学完全不同的道路,偏重应用技术,注重学生的实习,这样就形成了其适用性强、学生就业前景好的社会形象,“向 FH 进军”成为德国高中生的梦想。“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不但没有受到鄙视,反而受到很高的“待遇”,其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能够拿出质量、办出特色[2]。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往往受到以往传统高等专科教育发展的影响,而传统高专的办学思路则是跟着普通本科教育走,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办学就形成了“趋同发展”。而事实上,由于基础不同、特色不

一、条件不够、经验不足等原因,高职教育在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方向、同目标的趋同竞争中是无法获胜的。为此,我们必须找出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以突出职业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实用性、实践技能和“就业导向”为根本,以严格的技能训练作为自身的质量保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和优质就业,才有可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2.紧跟产业、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谋出路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不同地区产业和布局结构、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的不同,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上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3]。“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配合,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这是高职院校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依社会需求而办,和社会力量同办、为社会发展而办”的开放型“大职教”理念,积极实施“三个结合、三个定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所谓“三个结合”即坚持校企行结合、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三个定向”是指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定向,因行业、产业需求定向,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定向。高职院校办学只有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要紧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机遇,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特别是根据服务行业、企业、产业的需要,着力提高专业的吸引力的原则,积极打造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不断增强服务力。

3.融入行业、企业,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双赢

在市场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一方面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国内行业标准的要求,还要了解并掌握国际行业标准的新动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联合行业办学,这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还可以走出一条多元化办学的路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业、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办学要坚持“把工厂建在学校,把课堂设在工厂”的办学理念,按照教学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实践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坚持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融于一体,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办学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较好解决“工程师进校做教师”和“教师进厂当工人”的问题,“只有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多元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4]。

4.加快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

职教集团是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连结的办学联合体。实施集团化、联盟化办学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加高效地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形式。职教集团不同于企业集团,它是一种以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的教育联合体,一般以一所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优、社会声誉高的职业院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职教集团中各个组成单位仍保持独立法人资格,各组成单位在法律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在职教集团的活动中,集团的核心学校发挥着主导、示范、辐射的作用。职教集团各个组成单位主要以契约(集团章程)为联系纽带,在集团章程的主导、约束下,分工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及相关服务活动。“组建职教集团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衔接、沟通、加强职业教育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5]。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方式,加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校企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合作,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和集团内部共享,并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工作,促进职业院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5.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以教育素质与行业素质为基本内涵,以教师职称与行业技术职称为外在特征,集教师素质、行业素质于一身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熟悉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高职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更多强调是要具备丰富的职业能力方面的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最终目的在于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引导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6]。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既能动口,也能动手,善于动脑,彻底改变“黑板上开机器、课堂上造车子”的现象;要保证人才质量就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

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激励的最大作用是激发教师的潜力,高职院校应通过激励将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在进修、职称考评、加薪、晋级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使他们安心于职业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在评价机制上,通过检查指导课、公开课等形式,严格教师的业务考核管理,加强专业教师技能考核,专业教师要积极学习本专业的最新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7]。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学校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入实践基地,以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通过与企业联合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理论建设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三是组建专兼结合的优秀双师型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实施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在经济全球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要始终坚持国际化视野,走全方位、开放式、多元化办学之路,深度融入行业、企业办学,积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与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1):14-17.[2]石卫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5):72-74.[3]马树超.如何建设中国特色高职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8,(7):56-58.[4]唐智彬,石卫平.国际比较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教育科学,2009,(6):62-67.[5]肖洪涛,张春兰.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76-79.[6]刘艳青.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指向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及实践[J].前言,2010,(4):4-5.

第五篇: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克服传统教育理念桎梏的同时,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发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使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不断升级。教育技术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单纯的以“学”为中心或以“教”为中心的片面的教学设计观念,“教学一体”即双主模式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一重大变革正是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教育改革制高点引领的结果。

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 ‘ 导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老的谆谆善言告诫我们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 没有人的情感,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民主、平等、融洽、合谐的师生关系的就更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通过运用素质教育最先进的思想,使教育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高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可提供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富有挑战性的信息,即学生学习材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也得到增强,这样变 “ 苦学 ” 为 “ 乐学 ”,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因此,一方面,教育技术应随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符合社会演进模式;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现代之教育技术”是立足于“学”的基础上,倡导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既重视“教”,更重视了“学”的过程;而教育技术更多强调的是一切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因而较教育技术而言,“现代之教育技术”应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在处理和转换。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和创造实践能力。在教育目标上,既要满足社会要求,也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需要,鼓励学生向多样化发展;在教育内容选择上,应从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需要出发,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安排;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应更多地提倡合作化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技能等;在教育形式上,可以结合多种教学理论,并采取非常灵活的方法,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很好地协调。

不同于教育技术,“现代之教育技术”综合了多种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客观主义等等),强调了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强调了学习的意义活动过程,强调了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加上传播学理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论基础,为了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现代之教育技术”紧密与教育传播学结合,发展多媒体交互式视听传播技术,运用系统方法为指导全面分析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建立相关的策略方案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试行解决的方案并对试行结果进行修改,从而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之教育技术”,即要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树立系统的教育技术设计思想,运用系统的方法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策略、资源和环境等各个教学要素之间关系,重视经验技术,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之现代技术”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包括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现代教育媒体被引入教育领域,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即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媒体要由仅仅作为教师演示和讲解用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媒体不应是传递教学刺激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即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四类用途:指导、探索、应用和交流。

除了现代信息技术外,将传统教育媒体有效地整合利用,并配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展现现代教育媒体改善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教育教学内容等特点。“教育之现代技术”更多的是从技术的智能层面,描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的基础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它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的要求。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了信息化发展阶段,因而“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之现代术”,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对一切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为核心,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体系。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未来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显然,未来的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考察20世纪末直到现在的新技术革命形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人工世界虚拟现实技术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代表了信息技术正是形成“教育之现代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信息时代的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手段、新的教育模式等在配合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包括了: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以及由“学”为中心而发生变化的整个教学师生关系等等,都无不形成了新的教育理论的代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从教育模式上,而且从教育的各个方面要素(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上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改善了传统观念对教育技术的曲解。它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并已成为教育变革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提高教育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而且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它即是一种应用技术,也是教育的内容,更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明确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抢占这一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方面的新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模式、教育理论都将产生深刻变化。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以后“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育的信息化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概念,并赋予现代教育技术新的内涵

下载我国法官选拔模式的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法官选拔模式的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改革

    浅议主审法官办案责任改革需解决的问题 一、确定主审法官的权力和责任,现有的法官选任条件应该改进和完善。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必......

    美国科州法官的选拔与监督

    美国科州法官的选拔与监督 高一飞 【学科分类】外国宪法 【写作年份】2005年 【正文】 美国法院组织由两大部分构成:联邦法院系统和州法院系统。国内对于联邦法院特别是联邦......

    我国银行业改革

    我国银行业改革[摘要]全球银行业发展明显地呈现出金融管制放松、银行业通过并购走向巨型化、银行业务全能化、国际化、电子网络化的趋势。这也是入世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形势......

    我国税制改革

    我国1994年进行的全国税制改革,以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为指导思想,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税制体系,形......

    我国报关模式现状及改革的方向(5篇范例)

    国本0902班 0713090211 李德英我国报关模式现状及改革的方向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单极和多极的矛盾继续加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全球经济失衡矛盾突出,贸易冲突和......

    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已有许多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时代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应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彻底改变英语教育观念,......

    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初探 电气技术学院 张红梅 2015年12月13日,我们参加了学院举办的“胡格”教学模式专题讲座,培训授课的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高吕和教授及其团队......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树立科学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学习两个积极性,打破以“教师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