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

时间:2019-05-15 15:1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

第一篇:浅析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

试论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和推动。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法治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要求能否落到实处,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一、法治文化素质的含义

1、法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崇尚法治、服从法治、遵循法治、维护法治的文化状态和精神面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建设。

2、法治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中对法律及其内涵的价值、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并在行为方式中自觉地将法律规定、法治原则作为行为准则。

总之,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精神之舟、沟通之桥、立国之基,人们的法治文化素质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法治观念能否得到树立、法治原则能否得到遵从、法治精神能否得到弘扬。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1、一方面, 法治文化建设的成就显著。一是大力构建联动机制,培育法治文化。二是积极推进形式创新,繁荣法治文化。三是通过宪法和法律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相结合的道路。五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2、另一方面, 当前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法律的权威还未完全树立。在政府管理层面,还有为数不少的领导者认为权比法大、文件比法律管用,各方面干扰司法等一些现象还常见。二是法治文化宣传较为单一。一些地方的法治文化缺少适合群众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宣传形式, 不能有效的吸引民众。三是法治文化建设队伍参差不齐。目前, 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中懂法律知识的工作人员和文化宣传的专业人才不多。

三、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素质是当代领导素质的构成要素。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者肩负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任务,因此领导素质面临着新的要求,除具备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外,法治文化素质成为越来越不可缺少的素质。

(一)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履行依法治国方略、变人治为法治历史使命的要求。领导干部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率领者、引导者,在公权力的行使中负有重要职责。领导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法治的原则和精神,更好地执行、实施法律,自觉将权力行使置于法律制约之下,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二)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职责的要求。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维护社会稳定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责任。领导者没有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就无法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就不能做到善用法律定纷止争,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具体环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推动科学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的基本条件。领导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才能牢固树立人权观念,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推动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科学发展;才能进一步掌握多方面的法律知识,在发展中更好地坚持统筹兼顾。

四、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途径

在法治文化素质中,有三个构成要素尤为重要——法律信仰、法治理念和法治能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法治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必须把法律信仰、法治理念和法治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一)塑造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人们能够尊重法律、信任法律,进而自觉遵守法律。对领导干部而言,依法

行政,公正执法不仅需要法律知识,更需要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根本。

1.塑造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法律信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应该深入领导干部的内心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领导干部是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应该对公民权利予以肯定与保护,将保障公民的权利作为一项重要的责任。领导干部塑造这种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

2.塑造法律至上的信仰。社会主义的宪法和法律应当具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保证宪法和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和尊严,按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办事,这样才能使宪法和法律落到实处。

(二)强化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是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核心。作为新时期肩负使命的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促成现代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1.善法之治理念。社会要法治,首先要有善法和良法,要有反映公平、正义,维护民主的法律。我们制定出来的法律不应该是恶法,不应该背离人类理性,不应该背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不应背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集中意志。

2.人权保障理念。领导者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切实谋求与保障公民的各种利益。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里,人民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必然通过法律作出具体的和明确的规定,并运用法律的权威来保护这种利益。

3.权力制约理念。权力具有双重性作用,领导干部若正确运用权力,可以有序科学地管理社会,造福于人民;如果权力被滥用,就会践踏社会公共秩序,贻害于人民。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权力受到制约,不仅于国于民有利,而且也是个人避免少犯错误、不犯严重错误的重要保证。

(三)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

领导干部通过法律的形式和途径达到预期目标的本领就是法治能力,法治能力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能否依法履行职责,是评价干部法治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1.依法科学民主决策。领导干部要依法行使决策权,坚决防止越权决策、违法决策。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在决策过程中,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民智民力参与决策,确保决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2.自觉接受监督。自觉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只有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时刻将自己置于党纪国法的约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能做到正确用权、廉洁从政。

3.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塑造法律信仰,强化了法治理念,还要把这种信仰和理念切实的落到实处。在日常工作中,依法办事,依规定执行,不断提高法治能力。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国家管理的法治原则就是依法行政。我国的法律体系中,80%以上的法律法规由行政机关负责实施,行政管理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依法行政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第二篇:规范语言文字 提高文化素质

规范语言文字 培养高雅人才

----洪湖实验中学语言文字工作汇报

语言文字工作是关系到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对于教育而言,也是各级各类学校理应承担的重要责任。一直以来,洪湖市实验中学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注重校园内普通话的普及和汉字的规范使用,注重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将几年来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向各位专家作一个汇报。

一、基本情况

洪湖市实验中学地处市区城西园林路,是洪湖市教育局的一所市直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38个,学生2502人,教职工161人,其中教师141人,学历达标率100%,普通话测试成绩合格率98%。

学校近年来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取得的主要荣誉有:湖北省中小学50强学校,荆州市示范学校,省文明单位等。

二、常规工作

语言文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在这方面的常规工作中,我校注重了以下两点:

1、作好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做好环境宣传。十年前,我校就在每个教室、办公室的门上,印制有“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宣传标语,校园内也设置有相关标语牌。2003年,学校开展“校园标语征集活动”,语言文字工作就是当时标语征集的主题之一。涌现了“文明从语言开始”,“语言和您的容貌一样重要”等标语作品。这次“迎检”,学校对这类标语进行了维护和增补,现共有门墙标语100条,校园提示牌90个。这些标语,形成一种无声的环境氛围,时刻提醒每位师生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

二是做好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来提高全体师生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认识。历年来,组织师生学习过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关于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的通知》等。此外,对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有关语言工作的条款,也组织教师进行了学习。

三是做好活动宣传。主要是做好一年一度的“推普周”活动宣传,利用专刊、比赛等活动形式,宣传语言文字工作的动态,宣传每一次“推普周”的主题。如2004年的推普周,学校结合当时普通话测试的形势,在教师中开展了一次“普通话知识讲座活动”,主要内容是分析洪湖方言语音上相对于普通话的主要缺陷,及矫正方法。今年的推普周以“规范语言文字,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学校广播室利用一周时间,播放传统名篇朗诵带,有《春江花月夜》、《明月几时有》、《岳阳楼记》等,用高雅的名篇名作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2、建章立制,确保落实

在日常工作中,只有做好制度建设,才能确保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期性,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因而制度建设也是我校语言文字工作中非常重视的一点:

一是成立专班。学校成立了以王校长为组长,舒校长具体负责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了联系教务处、教研组、政教处、团委和学生会的工作专班。

二是完善制度。早期,学校制定了《教师规范语言文字工作实施方案》,主要体现了“三纳入”的工作思路,即将规范语言文字纳入学生培养目标,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把语言文字工作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是,在每学期开展教学听评课活动中,把普通话教学和板书作为评课项目,设立单项奖。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又相继制订了《双推工作责任制》,《校园语言文字规范细则》等文件,对必须使用普通话的场合进行具体规定,对双推工作涉及到的教研组责任、班主任责任等进行规范。例校团委负责校广播室的语言规范,为落实这一责任,团委每年举行一次播音员选拔活动,并向每期广播员印发了“规范广播用语示例”文件。又如,每周一的旗下讲话,由当值的各班主任负责,班主任要亲自或安排语文教师负责讲稿的审稿和讲话学生的演讲指导。

三是树立榜样。要推动语言文字工作的落实,“树立榜样,榜样带动”是一种好方法,因此学校十分注重培养这方面的带头人。语文教研组为探索把语言文字工作融入教学的途径,推出了罗娟老师的示范课《安塞腰鼓》,罗老师普通话标准,朗读感染力强,该课以激情诵读为特色,得到了荆州教科院王佑军的高度好评。之后,她的示范课《声情并茂读美文》继续发扬了这一特色,先后获得荆州市、省级优秀课例一等奖。校教科室为落实对教师的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在“双

推”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张聘、张萍、黄纯刚、姚敏四位教师参加荆州市教育观念辩论大赛,获得银奖,司霞红老师则在市教师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此外,在“写规范字”方面,学校也树立了李克胜、凌佳新等榜样。

三、活动开展

利用活动的形式来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是学校的一大优势,实验中学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总是把语言文字规范方面的活动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一同部署,一起安排,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一是开展书法兴趣班活动。早些年,学校邀请我市书法界的名人、市电大退休教师王旱霖,到学校开设书法兴趣班,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情,培养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当时,书法兴趣活动成为我校的一大风景。

二是开展“读诗诵经”活动。2003年,我市各学校广泛开展读诗诵经活动,我校则把这一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自主开发了《读诗诵经》活动读本,学生人手一册;语文组开设《读诗诵经知识讲座》,大部分语文教师轮流走上讲台授课;最后,学校组织了《读诗诵经成果展演会》,学生登台进行背诗擂台赛。这一活动,在我校持续了几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是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近两年,受电视节目启发,学校重点组织“史地生知识竞赛”活动,活动由各班选拔、学校预赛、学校决赛三阶段进行,决赛采用抢答形式,活动是把知识丰富而又普通话优秀的学生遴选出来参赛,预决赛上抢答环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积

极。总之,这类活动把知识学习与普通话的推广相融合,为学生喜闻乐见。

四是盘活班级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成为一大趋势,学校也极力鼓励各班开展各有特色的活动。如有的班级发起了《校园拒绝脏话》倡议活动;王弘老师则带领班级学生走上街头,开展户外标牌不规范汉字采集活动;梁洪老师的班上还选出了几名“用字规范检查员”,收集语言不规范的常见例子,并利用黑板报定期出专刊,促进同学们规范用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今年,由于不少班组织写字比赛,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次“硬笔书法比赛”,参赛选手众多,100余名学生得到表彰。

四、自我评价

这些年来,我校虽在语言文字工作上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

1、因教学任务繁重,语言文字工作人手不够。

作为我市教学质量突出的一所初中,我校教学班级多,每班的人数也很满,教师教学工作繁重,语言文字工作人员都是兼职,因而倍感人手不足。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是资料建设滞后,有时开展了活动,却没有落实到详尽的资料建设上。其中,特别是对语言文字不规范的常见现象缺少系统汇总。

2、活动开展中,主题无鲜明特色

在活动开展中,缺乏差别性的主题定位。如不能针对普通话推广中普遍性问题,不能针对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开展主题活动等,使

活动开展的内容单一,效果不佳。

3、在制度建设上,对师生的激励措施不够。

4、虽教师整体普通话水平有所提高,但某些学科某些教师课堂上仍未能使用普通话,或普通话水平不高。

5、学生校园内说脏话现象仍然存在,语言不文明。

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回顾这些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人才培养中理所当然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将深入总结经验,正视不足,不断推进校园语言文字工作的深入,同时也期待得到各位专家的指教。

第三篇:提高法治水平,领导干部当作表率

提高法治水平,领导干部当作表率

李先波

2013-3-21 5:15:12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1日 15 版)法治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无法可依”问题逐步解决,国家各项事业都纳入了法治化的轨道。然而,在具有两千余年封建历史和人治传统的中国要实行法治,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迄今,“领导的看法比法大”在某些地区还很有市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循私枉法等违法行为仍然存在,极少数行政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部分地区执法司法标准不统一,司法腐败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下大气力,用新思维、新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变革,才能解决。

“十二五”时期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总体局势良好,但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容易失调、社会规范容易失序、心理状态容易失衡、人文精神容易淡漠等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法治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快速建立”的法律制度与法律秩序“缓慢生长”之间的矛盾。这不仅对加强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预示着我国已经迈入以全面提高法治水平为中心的法治建设的攻坚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奋斗目标,切中时弊,是全面提高我国法治水平、建设法治中国的攻坚令。实现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责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这主要体现在:

其一,各级行政机关是法律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者。众所周知,我国绝大多数的法律、法规都是由作为执法机关最重要主体的行政机关实施的,因此,政府是否依法行政以及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依法行政能力,而各级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的强弱和法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政府是否依法行政以及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

其二,自上而下推动的法治建设模式,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是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并为当代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了的先进的治国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的党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自觉地提出了依法治国战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主要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党的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能力直接关涉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法治水平。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其三,法治的本质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吏治清则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依法治国本质上是依法治权,主要是依法治官。操作国家机器,行使权力的是遍及全国的各级政府机关。依法治国,实质上是国家权力与法律的一种配置和关系,各级领导干部的行政活动是法治的治理的对象。历史表明,诱惑性、腐蚀性是权力运行的内在属性。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制约行政权力重在“治官”、“治权”。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否受到有效制约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是否遵法依法行政,直接影响到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韩非子说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现代化中国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必须靠法治予以保障;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带头奉法,在遵法守法执法中发挥表率作用。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切实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组织应领导和监督各级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律意识,形成人人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历史经验表明,领导干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必然会促进相应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提高其法治水平。发挥领导干部的领导作用和表率作用,是全面提高法治水平的助推器。

(作者为湖南警察学院副院长、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第四篇: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徐遥

领导干部法治水平直接关系权力能否得到正确行使,直接决定依法治国成效和国家的治理水平。笔者认为,真正形成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找法依法的法治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具有一定的艰巨性,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既要着眼于主观,也要着眼于客观,通过不断扎实的努力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法治思维,提高依法行事的能力。

着眼于法治信仰。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但真正的依法治国却是艰难而漫长的。从民国建立到1949年旧政权终结,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制宪活动频率之高,在世界宪政史上亦为罕见。尤其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宪法和宪法草案有10余部之多,事实证明,宪法的制定与真正的推行并不是一回事。法治真正有效地推行,须深深根植于法治精神的普及,根植于民众对于法律的信仰。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是法治的灵魂,人们缺乏法治精神、没有法治信仰,社会也就不会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领导干部作为“关键的少数”,是法律制度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崇尚法治、尊重法律,树立法治信仰,是履职的起码要求,更是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只有对法治有着发自内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维,才能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依法行政,纾解矛盾靠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才能水到渠成。

着眼于规则和程序意识。提起法治,有不少人直觉认为法治是人治的对立,强调法治就是对人治完全彻底的否定。任何时候,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社会都是人的统治社会,法律是由人来制定的,更是要人来执行的。人治有可能是贤人之治,也可能是庸人之治,甚至还可能是坏人之治。人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需要通过法律这一工具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予以修正平衡。法律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是基于规则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所以,规则是法治的载体,法治思维形式上是规则思维,即要将实践证明正确的规则及时上升为法律,并严格遵循现行规则,权力不能突破法律,法律是不能逾越的底线。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为强烈,有时甚至把一分公平看得比几分利益还重,不仅要求实体公正,而且更加看重程序公正。因此,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还须切实增强程序意识,真正做到懂程序、讲程序,按程序办事。缺乏程序意识,实质上是缺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意识。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守规矩,不折不扣地按程序办事,不仅有利于工作开展,而且可以减少错误、减少麻烦;不仅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可以让人服气。增强程序意识,要求克服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和无原则的弹性,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办事,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有序,使工作开展更加阳光透明,从而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着眼于道德基础。法只是生活的一个局部,在法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文化和习俗以及政策等等,尤其是在生活领域中,法律的功能和作用往往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表现为非唯一性、非最佳性和非最终性,因此,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在人类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是只有道德没有法律的,一切社会问题都通过内在自觉和外在习俗就基本上解决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自我意识增强,利益竞争出现,仅靠道德自觉已无法满足社会规范的要求,不能保证社会生活的有序,尤其是对于道德自律意识淡薄的人来说,内在的自我约束已很难奏效,这样就不得不借助外在强制力来迫使其遵循人类的道德要求。可见,法律是以道德补偿和保障的功能出现的。在一个治理良好的社会里,法治总是以人类的道德正义精神为其存在前提和依据的,而道德也总是以法律规范作为其保障。所谓“礼法结合”“出礼则入于刑”正是说明了这两者的互补共治性质。道德强调内心合理合情,要求人的自律;法律强调行为合法合规,要求国家他律。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没有道德认同的法律是难以持久的。法治国家中,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道德,法律是一部分道德内容的强制版,违反法律就是严重失德,有道德的人一定是守法的人。因此,法治思维本质上是道德思维,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是树立法治思维题中必有之义。

着眼于评价导向。领导干部是不是能够主动学法、深入知法、自觉用法,总之是不是能够主动自觉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还取决于干部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这就要求各级职能部门在考核选拔使用干部时,须严格贯彻法治导向,把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能力、能不能遵守纪律依法办事作为重要依据,对懂规矩、守纪律,法治思维能力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解决问题,不擅权不谋私,群众公认度高的好干部,给予充分肯定,跟踪培养,提拔重用,对那些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甚至无视法律制度胡作为乱作为的干部,不但不能提拔,还应进行谈话教育,限期改正,问题突出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依法依纪进行查处,通过这样的政策导向,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深化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学法规、用法规、守法规,将法治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用法规制度规范言行,使法治思维内化为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自觉将法治思维运用到议事决策、工作部署、检查指导、跟踪问效各个环节,切实提高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着眼于立法质量。讲法治,首先要有法,还要有良法。王安石说过:“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还取决于实践中作决策、办事情能否找到适用的法律依据,能否依据这样的法律真正解决问题,只有有法可依、依法能够妥善解决问题,才能促使干部进一步增强学法用法的主动性自觉性。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在谈到法治建设的问题时指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的确,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立法质量不高现象并非个案,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比如:立法空白犹多,无法可依的现象依然存在;现行法律可操作性弱、内容过时的现象并不罕见,往往是有法难依;一些法律自颁行以来一直未有修订,有的法律规范甚至成为阻碍改革发展的桎梏;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与部门规章多,争权诿责的现象较为突出;法律、法规、规章等重复建设、相互打架的问题也不少,执行中让人无所适从,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直接会影响各级领导干部对法律的信任,某种程度上还会造成法治思维能力越强,越无助于正确决策、解决问题、办好事情。

(作者系《党建》杂志社副总编辑)

第五篇:如何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

如何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

一个企业的安全状况如何,取决于安全生产管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控制程度,全管理就是要控制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环境、设备设施和人的不安全因素,使这三者关系协调统一。事故的发生往往是这三者关系不协调所致,在这三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是最重要、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设备设施不安全状态依赖人去改善,良好的作业环境需要人去创造。所以企业安全状况的好坏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文化素质的高低。如何提高广大干部员工安全文化素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各级领导的素质是提高广大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决定因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状况如何,与各级领导安全生产重视程度密切相关。领导干部安全意识淡簿,自身安全文化素质较低,就不能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各级领导干部不懂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就不可能领导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也无法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高低也与领导干部安全素质有很大关联。如果各级领导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不化力气抓安全生产基层和基础工作,特别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而以罚代管、以包代管,则很难扭转员工中“要我安全”局面。相反,各级领导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狠抓“双基”和员工的教培工作,且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广大员工中会逐渐形成一种“人人、事事、时时、处处”

讲安全的良好氛围,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最终形成“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良好局面。为此各级领导要不断加强学习. 提升自身安全文化素养和水平,倡导企业安全文化,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素质,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着力提高广大员工安全文化素质,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基础。首先要十分重视安全生产思想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通过对员丁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育,使员工知道自己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安全生产法制观念。通过对员工的责任感教育,要使员工深感自己同样也肩负着重大的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不仅对企业负责、对杜会负责,更主要的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情感,员工在生产劳动中不仅要努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他人伤害”,而且还应该及时提醒周围员工注意安全生产和制止他人违章作业。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培训。对员工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培训主要从3方面着手。

(1)坚持做好新员工入路三级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全员安全教育、班组长安全教育等。

(2)安全知识教育培训不能流与形式,必须培训到位。通过培训要使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各工种、设备、工艺流程、安全操作规程、消防安全知识以及劳保用品正确穿戴等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和正确操作。

(3)有计划地组织开办专业安全知识培训班.不断提升员工安全生

产专业知识。

三.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培育选拔聘用足够数量的优秀员工到安全管理岗位,要求既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又要具备较为全面的安全生产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重点进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系统理论培训,提升管理队伍的安全文化素质。

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平安、和谐、快速发展的铁路公司。

下载浅析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安全文化教育提高安全文化素质

    加强安全文化教育提高安全文化素质 334省道黄桥收费站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值得重视研究的永恒课题。倡导安全文化要以安全教育为主,要......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答案(共五则)

    兵团干部在线学习2014年第三季度必修课参考答案: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单选 1.( )是指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单选 2 分) [A]合法......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中)试卷80分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中) 试卷80分 1、领导干部的成长过程当中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很重要。 正确 2、领导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潜能逐渐变成一个显能的过程。 正确 3、......

    文化素质

    的出现和盛文化素质一个酒店的文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店外文化和店内文化。所谓店外文化,是由于经济发展,商贸往来频繁,酒店的宾客的来源多样化,使酒店成为地区文化的交汇点。文化的......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的措施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的措施2.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努力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2.1.1积极设置跨学科、大专业的课程针对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知识面越来越窄的特......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作者:封丽霞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78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重要阐述,强调要更......

    关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建议

    关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建议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当前,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其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特质......

    关心下一代成长 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

    倾力关心下一代 举力营造新家园 三工河乡以提高农牧民素质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三工河乡地处阜康市的南端,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汉、回、维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