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法如何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浅谈如何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中心
法律援助是维护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论述中提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为进一步抓好我县的法律援助工作,结合司法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健全法律援助制度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浅谈如何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也称法律救助,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普遍采取的一种司法救济制度,其具体含义是:国家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上,对因经济困难及其他因素而难以通过通常意义上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会权利的社会弱者,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它作为实现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行为,在一国的司法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法律援助政府责任落实及职能作用发挥情况
×××县司法局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七日向县委、政府主要领导请示汇报,并以×司发(1999)24号文件要求成立× 1
××县法律援助中心。县编委以×机编(1999)13号文件,同意设立×××县法律援助中心,明确了法律援助中心的职级(股级)和人员编制(×人)问题,解决了法律援助中心的正式立编立户问题,当年,县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解决了两万元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法律援助工作,之后,法律援助经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每年的法律援助工作由县司法局专门以文件进行安排部署、年度进行考评,并对优秀工作者进行奖励,县委、政府分管领导,经常过问法律援助工作,及时解决法律援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县委、政府领导是关心重视法律援助工作的。
××法律援助中心成立后,全体法律援助工作者,认真开展了法律咨询、代书、民事诉讼代理、非诉讼调解、刑事指定辩护、公证法律援助等工作,在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法律援助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情况
(一)法律援助组织实施情况
1、咨询和案件办理情况
近三年来,法律援助咨询量在每年800件左右,办案量在每年200件左右、咨询和案件构成主要以农民工讨薪和交通事
故受害人申请援助居多、诉讼案件占全部援助案件的三分之一左右;
2、便民服务开展情况
×××县法律援助中心紧紧围绕有效化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保障和服务民生,在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诉求,突出抓好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妇女儿童、老年人、特困企业职工零就业家庭的援助、降低法律援助、受援门槛,最大限度地满足困难群众的法律需求。
3、办案主体情况,我县有一个国办律师所和一个私营律师所共××名律师,有××名法律援助工作者,有××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具体承办法授案件和法律援助业务、有××名公证员承办法律援助公证业务。我县的法律工作者,基本能够满足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需要。
(二)法律援助监督管理情况
我县的法律援助工作、接受县司法局纪检干部的直接监督和县纪委、人大的监督、每年的办案质量接受市局检查和县政法委的案件质量评查。没有投诉现象发生,也没有因援助不力引发的上访事件发生。
三、物质保障情况
(一)经费保障情况
1、经费来源及构成:县级财政预算、中央专款和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基本能保证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2、经费使用和监督情况:经费使用严格按照铜仁地区财政局和××地区司法局联合下发的×地财行(2007)9号文件《××地区法律援助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办理。严格财经纪律,并接受纪委和上级部门监督检查。
3、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标准: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是按×地财行(2007)79号文件发放,待年末中央专项补助金到位后,按办案件数中刑事辩护、民事代理、非诉讼代理、值班补贴的标准进行发放,对律师、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不同办案主体的支付方式都是凭案件卷宗支付。
(二)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县法律援助中心有临街的门面房两间,有专门的接待场所、有专门的便民服务窗口、建立了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有“12348”法律服务热线、有专用电话一部、有专人值班、有电脑×台、传真机×台、基本能满足工作开展。
四、机构与队伍建设情况
1、法律援助机构情况
全县有一个法律援助中心、有××个法律援助工作站、有×百××个法律援助联系点。遍及全县机关和××个乡镇,做到了全覆盖。
2、法律援助机构人员:占编×人、实有×人,三人均是××以上文化,业务能力较强,基本能满足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的需要。
五、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法律援助情况
工、青、妇、老、残等社会团体设立法律援助组织及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情况:×××县司法局于2000年先后以×司发(2000)16号、17号、18号、19号、20号文件与县残联成立了残疾人法律法律援助的站,与县总工会成立了县总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与县妇联成立了妇女法律援助工作站、与县团委成立了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2013年还与县人事劳动局成立了劳动人事仲裁法律援助工作站。
六、立法及制度建设情况
制度建设方面:严格执行“统一受理、统一审查、统一指派、统一办理”的“四统一”办案规定,还建立有接待制度、审批制度、内勤工作制度。重大疑难案件讨论制度、重大案件及时报告制度、督检制度,法律援助工作者“五不准”等制度。
保证了我县法律援助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法律援助是党和政府针对弱势群体实施的一项“阳光工程”,全体法律援助机构和广大法律援助工作者;一是要大力宣传法律援助工作的成效,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网络、通讯等方式,宣传法律援助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和国家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要重视向各级党委政府宣传。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是一项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公益事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要通过宣传引起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三是要重视扩大社会全面的宣传,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了解支持法律援助工作的良好局面,大力宣传法律援助工作先进典型,通过开展“法律援助进万家”、“受援群众大回访”等活动,充分挖掘、树立、宣传法律援助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展现新时期法律援助工作得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四是要面向基层,要使每个一困难群众知道,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为其撑腰维权,只有这样,我们的法律援助事业才会越来越兴旺。
2014年4月8日
第二篇: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是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论述中提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需加强法律援助“五要素五保障”建设,大力发展法律援助事业。
以宗旨要素为核心强化观念保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法律援助工作是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强化群众观念,努力做到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使法律援助工作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满腔热情地做好服务困难群众工作,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办理好每一起案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拓宽民意沟通渠道,把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作为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着力点,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作为改进法律援助工作的切入点,有效发挥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确保法律援助各项工作措施更加符合社会实际、体现人民群众意愿。
以制度要素为基础强化规范保障。推进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建设是基础。应着眼于建立层次清晰、体系完备、内容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体系,认真总结《法律援助条例》实施经验,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借鉴国外法律援助有益做法,推动通过国家立法明确政府法律援助责任、法律援助机构和人员管理、范围与标准、经费保障、组织实施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等关键问题,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法律援助与相关部门工作协作机制,健全刑事诉讼中公检法司各部门工作衔接配合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组织实施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和服务标准,不断提高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大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实现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理业务、靠制度管理工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科学化奠定基础。
以质量要素为根本强化标准保障。质量是法律援助工作的生命线。实现案件质量标准化,对于推进法律援助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间法律援助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严格遵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以及相关执业规范、服务标准的要求,做好受理、审查、指派、承办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根据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和案件类型,推出专项服务措施;改进案件指派工作,结合法律援助人员业务领域和专业特长合理指派人员,提高案件办理专业化水平。综合采用旁听庭审、办案跟踪、受援人回访等行政评查和专业评估措施,强化案件质量监管,加强投诉处理工作,确保法律援助办案质量。
以设施要素为重点强化便利保障。以设施便利化为重点提高法律援助服务的可及性,是加强便民服务的必然要求。应继续建设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深入开展便民示范窗口创建活动,改善服务环境,改进服务态度。完善基层法律援助服务网络,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站和联系点建设,打造一(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方便城乡居民就近获取法律信息、申请法律援助。做好“12348”法律服务热线升级改造工作,保持热线畅通,为群众提供咨询、解疑释惑。加大信息技术在法律援助服务中的应用,优化法律援助事项办理流程,逐步推行网上申请、审批、指派,实现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县(区)法律援助机构和工作站点,提高服务效率。
以素质要素为重心强化队伍保障。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关键要有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的高素质法律援助队伍。法律援助工作者应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学习,努力掌握履行职责需要的经济、政治、法律、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提高依法执业能力;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站稳群众立场,把握群众工作规律,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保持清正廉洁。应加大队伍培训力度,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力量配备,选派优秀律师、大学生志愿者到律师资源短缺地区服务,加快解决律师资源短缺和欠发达地区法律援助工作力量不足问题,满足这些地区人民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
第三篇: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
《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
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保障经济困难公民和特殊案件当事人获得必要的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法律援助条例》,法律援助覆盖面逐步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相比,法律援助工作还存在制度不够完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援助范围亟待扩大等问题。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健全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实际需要,落实政府责任,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援助质量,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完善便民利民措施,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便利、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将涉及困难群体的矛盾纠纷纳入法治化轨道解决,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公平正义。把保障公平正义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的首要价值追求,依法履行法律援助职责,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使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获得法律援助,平等享受法律保护,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推进改革创新。立足基本国情,积极探索法律援助工作发展规律,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实现法律援助申请快捷化、审查简便化、服务零距离,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
二、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三)扩大民事、行政法律援助覆盖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经济困难公民请求国家赔偿,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支付劳动报酬等法律援助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将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帮助困难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参与申诉案件代理制度,开展试点,逐步将不服司法机关生效民事和行政裁判、决定,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综合法律援助资源状况、公民法律援助需求等因素,进一步放宽经济困难标准,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使法律援助覆盖人群逐步拓展至低收入群体,惠及更多困难群众。认真组织办理困难群众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领域涉及法律援助的案件,积极提供诉讼和非诉讼代理服务,重点做好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军人军属等群体法律援助工作,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四)加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注重发挥法律援助在人权司法保障中的作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落实刑事诉讼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制度关于法律援助范围的规定,畅通刑事法律援助申请渠道,加强司法行政机关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办案机关的工作衔接,完善被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济困难证明制度,建立健全办案机关通知辩护工作机制,确保告知、转交申请、通知辩护(代理)等工作协调顺畅,切实履行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法律援助工作职责。开展试点,逐步开展为不服司法机关生效刑事裁判、决定的经济困难申诉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工作。建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法律援助机构在法院、看守所派驻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健全法律援助参与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机制。建立法律援助参与刑事和解、死刑复核案件办理工作机制,依法为更多的刑事诉讼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
(五)实现法律援助咨询服务全覆盖。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安排专业人员免费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对咨询事项属于法律援助范围的,应当告知当事人申请程序,对疑难咨询事项实行预约解答。拓展基层服务网络,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向城乡社区延伸,方便群众及时就近获得法律咨询。加强“12348”法律服务热线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开设针对农民工、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的维权专线,充分发挥解答法律咨询、宣传法律知识、指导群众依法维权的作用。创新咨询服务方式,运用网络平台和新兴传播工具,提高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的可及性。广泛开展公共法律教育,积极提供法律信息和帮助,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
三、提高法律援助质量
(六)推进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组织实施各环节业务规范。完善申请和受理审查工作制度,推进援务公开,规范法律援助机构审查职责范围和工作程序。改进案件指派工作制度,综合案件类型、法律援助人员专业特长、受援人意愿等因素,合理指派承办机构和人员。严格办理死刑、未成年人等案件承办人员资质条件,确保案件办理质量。探索办理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受理、审理案件的指派机制。完善法律援助承办环节工作制度,规范法律咨询、非诉讼事项、诉讼事项办理流程,制定刑事、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标准。
(七)加强法律援助质量管理。认真履行法律援助组织实施职责,规范接待、受理、审查、指派等行为,严格执行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使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教育引导法律援助人员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和执业规范,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根据案件不同类别组建法律援助专业服务团队,探索创新法律援助案件指派方式,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集体讨论、全程跟踪、重点督办,提高案件办理专业化水平。完善服务质量监管机制,综合运用质量评估、庭审旁听、案卷检查、征询司法机关意见和受援人回访等措施强化案件质量管理。加大信息技术在法律援助流程管理、质量评估、业绩考核等方面的应用。逐步推行办案质量与办案补贴挂钩的差别案件补贴制度,根据案件办理质量确定不同级别发放标准,促进提高办案质量。完善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投诉事项范围、程序和处理反馈工作,提高投诉处理工作水平。
(八)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便民利民措施,加强长效机制建设,简化程序、手续,丰富服务内容。加强便民窗口规范化服务,优化服务环境、改进服务态度,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援务公开制,规范履行服务指引、法律咨询、申请受理、查询答疑等职责。拓宽申请渠道,发挥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点贴近基层的优势,方便困难群众及时就近提出申请,在偏远地区和困难群众集中的地区设立流动工作站巡回受案。对有特殊困难的受援对象推行电话申请、上门受理等服务方式,逐步实行网上受理申请。简化审查程序,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等正在接受社会救助的对象和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以及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的农民工,免除经济困难审查;逐步建立法律援助对象动态数据库,提高审查效率;对情况紧急的案件可以先行受理,事后补办材料、手续;开辟法律援助“快速通道”,有条件的地方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符合条件的申请实行当日受理、审查,并快速办理。加强军地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在转交申请、核实情况、调查取证、送达法律文书等环节的协助配合,方便受援人异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延伸服务领域,注重对受援人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完善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社会救助工作衔接机制,提升服务效果。
四、提高法律援助保障能力
(九)完善经费保障体制。按照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原则,完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体制,明确经费使用范围和保障标准,确保经费保障水平适应办案工作需要。中央财政要引导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加大对法律援助经费的投入力度。省级财政要为法律援助提供经费支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保障能力。市、县级财政要将法律援助经费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根据地方财力和办案量合理安排经费。适当提高办案补贴标准并及时足额支付。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律师承办案件成本、基本劳务费用等因素及时调整补贴标准。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捐助,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基金会的资金募集作用。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法律援助经费的绩效考核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法律援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设与服务困难群众工作需要相适应的服务设施,提高办公办案设施配备水平。鼓励支持地方加强临街一层便民服务窗口建设,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完善无障碍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接待群众需要。各地要支持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配备必要的工作和服务设施,方便困难群众就近获得法律援助。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层信息基础设施,提升法律援助信息管理水平,实现集援务公开、咨询服务、网上审查、监督管理于一体的网上管理服务,实现与相关单位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
(十一)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人员。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提高法律援助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探索法律援助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模式,加强法律援助人才库建设,培养一批擅长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专业人员。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培训教材、师资、经费等投入,完善培训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法律援助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完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相关权益保障、政策扶持措施,调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人员的积极性。加大政府购买法律援助服务力度,吸纳社会工作者参与法律援助,鼓励和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多渠道解决律师资源短缺地区法律援助工作力量不足问题,充实县区法律援助机构办案人员,在农村注重发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作用,加大力度调配优秀律师、大学生志愿者等服务力量支持律师资源短缺地区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将其纳入党的群众工作范围,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民办实事和民生工程,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援助工作需要,及时审查、调整补充事项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促进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法律援助责任履行情况考评机制、报告制度和督导检查制度,确保落实到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依法有序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推进法律援助立法工作,提高法治化水平。
(十三)强化监督管理和实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是法律援助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要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对法律援助机构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监督,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法律援助机构和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加强《法律援助条例》配套规章制度建设,构建层次清晰、体系完备的制度体系。法律援助机构要切实履行组织实施职责,认真做好受理、审查、指派、支付办案补贴等工作,组织引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律师每年应承办一定数量法律援助案件,建立健全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开展法律援助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依法减免相关费用制度,并加强工作衔接。加强对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从事法律援助服务的指导和规范,维护法律援助秩序。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扩大法律援助宣传的覆盖面,增强宣传效果。
(十四)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意见,研究提出落实措施。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要为法律援助办案工作提供必要支持,进一步完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法律援助与诉讼费用减免缓制度的衔接机制,健全国家赔偿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完善刑事诉讼法律援助中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配合工作机制。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工商、档案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支持法律援助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提供办案便利。各人民团体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四篇: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法律援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依法治国伟大工程的不断推进,法律援助这项司法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笔者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以***法律援助工作为载体,试对如何完善现行法律援助制度作一番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当前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短缺成为制约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瓶颈,法律援助自身亟待“援助”。**的法律援助经费来源两个途径:首先是政府的财政拨款。*政府每年拨出1万元用于法律援助工作。**属省级农业贫困区,经济总量处于**市末位,经济发展欠帐多、困难大,财政收入相当部分用来保工资保运转。尽管2002年3月1日颁布施行的《贵州省法律援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律援助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但是,《条例》没有明确规定法律援助经费占同级财政预算的比例,以及是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政府投入的弹性比较大。其次是自上而下逐级下拨的法律援助专款。近几年各级下拨的法律援助专款没有实质增加,每年金额为4万元左右。而急于获得援助的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数量呈逐年增加之势,现有的专项经费显得杯水车薪。因为经费不足,导致法律援助工作存在3个不良现象:1、导致法律援助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无独立的办公场所,极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2、增加了办案成本,挫伤了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法律援助者在调查,取证、会见被告、到有关部门调阅档案、就餐时,都需要经费支出,因为没有经费保障,办案者往往要自掏腰包,无形中增加了办案者的负担,办案质量难以提高,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3、无力到外地为受援人提供援助。**农民工在外地务工的较多,遭受拖欠劳动报酬、工伤、意外伤害等权益的损害案件逐年增加。因为经费不足,再加上没有与外地法律援助机构建立协作机制,中心无法派员去外地为本地农民工提供援助。2007年,中心仅派出一人到安徽办理一起农民工工伤索赔案件。
(二)法律援助资源与法律援助的需求矛盾突出。
1、受援对象和承办案件的法律服务人员比例严重失调。
目前,*总人口6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69万人,占总人口的79.67%。而全区只有1个法律援助中心、1个律师事务所、1个公证处,4个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服务从业人员34人,法律援助工作者5人,已建立的10个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没有律师。今年3月份,中心受*法院的指定,为8名犯抢劫罪同案的未成年人作刑事辩护,当时由于法律援助者不够,万般无奈下,中心不得已又临时抽调3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辩护。2、乡镇司法所法律援助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与我省的其他地区一样,**的司法所也是一人所,全区19个乡镇至今有6个乡镇在编缺人,要完成司法行政工作任务和“五五”普法依法治理任务显得牵强。同时,司法所还要承担大量的乡镇中心工作,司法所助理员深感身心疲惫。此外根据有关规定,乡镇司法所助理员不能申请办理法律援助工作者证。这制约了法律援助工作在农村的开展,从而大大增加了中心的工作量。(三)群众对法律援助知晓度的不高,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方面,群众中特别是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当其合法权益遭受到侵害时,不知道求助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群众知道法律援助,但不清楚《法律援助条例》所规定的援助对象、条件、范围、程序,有些群众认为只要涉及法律问题,就要求法律援助;有的群众认为法律援助就是免费打官司,不符合条件也要求法律援助;还有的群众甚至把法律援助看作一种新型的“低保”或“救济”。造成上述现象,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城区普法活动固然频繁,但脱离不了一切宣传活动的特点,即单向的,灌输式,例如设摊点、发资料、挂横幅、贴标语等,大众被动地接受普法部门提供的法律援助知识,其效果难免会由于受众的兴趣,注意力的原因而大打折扣;
2、作为我国农村最基层一级政权组织的乡镇,工作繁杂,千头万绪,仅人口计生、安全生产、“两基”攻坚等三项工作就让乡镇党委政府伤透脑筋,没有过多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普法宣传中,普法宣传自然成为一个“软肋”。如2007年***司法局与*人口计生局联手合作,决定对农村计生户在法律上提供援助。按理说,这既发挥了法律援助服务于农民和人口计生工作的作用,又弥补了法律援助金费的不足,可谓“双赢”,但是宣传跟不上,导致全年没有办理一件农村计生户法律援
第五篇:法律援助制度
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制度
为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促进和规范司法鉴定援助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司法鉴定援助范围
1.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因不法侵害或意外伤害需司法鉴定维护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司法鉴定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2.低收入人群、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因不法伤害或因工致残需司法鉴定的,可以向司法鉴定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3.因见义勇为行为需司法鉴定主张民事权益的,可以向司法鉴定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4.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可以向司法鉴定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二、代为提出申请的范围
5.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诉。
6.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法定代理人之间发生诉讼需要法律援助的,由与该争议事项无利害关系的其他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
三、公民申诉援助应提交的材料
7.身份证或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8.经济困难证明;
9.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10.申请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四、法律援助申请审查
11.司法鉴定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不齐全的,可以要求申请人作出必要的补充或说明,申请人未按要求作出补充或者说明的,视为撤销申请;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需要查证的,由司法鉴定机构向有关机关、单位查证。对符合援助条件的,司法鉴定机构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对不符合援助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
五、援助标准和援助数量
12.对符合援助条件的对象可以在正常收费标准以下,收取少量费用或者免收全部费用。
13.司法鉴定机构每年至少办理2件司法鉴定援助案件。
本制度如与上级法规相抵触,以上级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