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应作到“五个坚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民主与法制的日臻完善,依法治国不置可否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司法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维护着司法的正确统一实施,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角色,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如何找寻着力点和切入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即作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
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做好检察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在具体检察工作中就是要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为经济建设保好驾、护好航,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要按照高检院和省检院的要求,认真落实查办职务犯罪大要案请示报告制度,将检察工作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保证党的主张和对国家事务领导意图的实现。
二、坚持宪法、法律至上,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自古以来,“法”是神圣不容侵犯和亵渎的。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其性质和地位决定了是宪法、法律的捍卫者和忠实实践者,因此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和绝对权威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综观中国的近代史,以身试法者不乏其人,远有清朝大贪官和砷、近有改革开放时期的省部级干部成克杰、陈希同、胡长青、慕绥新等,他们之所以陷入犯罪的泥潭,走向毁灭,主要与个人将手中的权力高阁于法律之上,任意妄为,有着必然联系。在工作实践中,检察机关要敢于站出来,同一切违背或凌驾于宪法和法律的人较真拼狠,不论其权有多高位有多重,不论事大事小,始终作到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不为权势所屈服,不为权势所压倒,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坚持素质强检、提高执法水平
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就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清正廉洁的检察队伍,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队伍的素质:一是加强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利观,要通过不同形式的专项教育和整顿,让每个干警清楚检察权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用来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用来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服务,绝不能用来为个人谋取私利,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公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切实加强和改进司法作风,克服态度粗暴、方法简单的做法,做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位为民正、情为民系,运用人民赋予的司法权为人民伸张正义、维护稳定。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培养专业型司法人才。要走精兵之路,大力倡导求实的学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干警参加高学历的法律专业的再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知识积累和储备,采取上挂、下派、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案件研讨、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干警业务能力培训,通过多头并举、多管齐下,提高检察干警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三是加强拒腐防变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要认真贯彻落实高检院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积极引导检察干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常修为检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过好权力关、地位关、金钱关、美色关,始终作到慎警、慎微、慎独、慎交。
四、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治学态度,主张“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赋予其辩正唯物主义的深刻含义,使之成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根本原则。实事求是的思想不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适用,在法律工作中也同样适用,我们在办理各类刑事案件和职务犯罪案件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案件事实不夸大、不缩小,不放纵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归根结底就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坚持实事求是是我们每一个执法者应具的道德底线和品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说情,会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甚至会面对人身攻击和来自不同层次的威胁,这就要求我们执法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畏威逼、不为利诱,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法认真办理每一案,取信于民,增强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保障人权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保障中国公民享受人权和基本自由的重要原则之一。2004年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明确下来,成为我国法制史上人权保障发展的里程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强调指出:“检察机关要认真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按照宪法原则,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同时,强化保障人权的观念和措施”。主要作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依法维护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要坚持以“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的刑事诉讼原则,平等地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作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依法、客观公正。二是加大反腐力度,严肃查办侵犯人权的犯罪。要加大对侵犯人权案件的查办力度,积极防范以公权侵犯私权行为的发生。认真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人权的案件,重点查办非法拘禁、非法搜查、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破坏选举,以及渎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案件,严格执法,敢于碰硬,无论其发生在什么领域和部门,无论涉及到什么人,都要坚决查办,依法追究,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三是依法、文明办案,体现人性化办案理念。要严格遵守《刑法》、《刑事诉讼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高检院的相关规定,规范执法行为,坚决杜绝刑讯逼供、严禁超期羁押、变相超期羁押,注意保护人权,作到用法律震慑犯罪,用政策开启心灵,用平等相待感化,在采取拘留、逮捕、搜查等强制措施过程中,尊重无罪人员的地位,保障其合法权益,要避免未成年子女等家人在场,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第二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
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法治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因此,检察机关必须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开展工作,充分履行各项检察职能,为加快法治国家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当前,要认真学习领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指导和促
进正在开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规范化建设是“标”,法治理念就是“本”,因此在检察实践中,必须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自身实际,力求取得实效。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的指针
(一)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
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国家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力,这种权力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检察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思想来指导,这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它是中国国情与马列主义法治思想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和精髓,是经受了历史和现实考验的开放与发展的思想体系。检察机关作为执法机关,只有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执法,才能保障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体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法治特色,才能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当前,在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中,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充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检察队伍的规范化执法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一些环节执法不够规范、不够文明,甚至不够公正、不够廉洁;一些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在实践中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建设法治社会,任重而道远。在这种形势下,检察机关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增强建设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严格规范执法,努力促进司法公正,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努力促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和检察队伍建设,把检察机关打造成国家法律的模范执行者和有力监督者、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忠实维护者、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捍卫者。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终于踏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当前正处于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形势,要适应新形势,必须认清形势,提高适应力。法治社会进程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要发挥法律监督作用,必须要“打铁还须自身硬”,努力搞好规范化建设,迎接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必须会带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凸现的人民内部矛盾、经济和社会管理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高发的刑事犯罪、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亟待提高……这些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检察机关必须主动出击,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努力化解社会矛盾,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为社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用科学、正确、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指导工作。
(二)检察机关自身建设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利益法则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检察干警在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分不清私利和大义的界限,以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立检为私,执法为已”的错误思想对检察事业有着极大的危险性和颠覆性。同时,几千年封建特权思想的残余,人治观念的消极影响,使得当前检察机关不同程度存在着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一些干警创新意识不强,特权思想严重,一言堂、等级观念、权重于法、人情重于原则等等,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信号和考验。加之,在学习借鉴外国法治思想的过程中,一些人缺乏政治鉴别力,有全部“拿来”、“崇洋媚外”的错误倾向,否定我国法治思想和成果,造成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和混乱。
这些问题使得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步履维艰。因此,非常有必要正本清源,首先要解决好认识观念上的问题,从端正广大干警的执法理念入手。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广泛的教育整改,让大家明白“权为民所用——因为权是民所给”、“利为民所谋——因为是为民掌权”、“情为民所系——因为人民的信任与期待”,进一步提高检察队伍的政治素质,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以此来促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更好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推动检察工作深入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一)用理念查找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能光喊口号,搞形式,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联系自身检察工作查找问题,每个检察干警要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用法治理念来指导检查。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执法思想上找差距,从实际工作中寻不足
第三篇:检察机关应树立服务大局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执法理念
检察机关应树立“服务大局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执法理念*州人民检察院*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所共知的“大局”概念。“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能有效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因其稳定、强制、公平的特点,调整社会矛盾,服务于国家的建设,显示出非常重要的作用。检察机关作为执行国家法律的专门机关,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应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树立“服务大局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执法理念。只有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做到脑里想着大局、心里装着大局,牢牢把握党和国家大局的主要内容和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善于围绕大局筹划部署工作,自觉地把各项工作融入大局之中来思考、谋划和部署;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做好政法工作与大局“结合”的文章,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研究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调整策略方法,增添工作举措,努力有更大作为,政法工作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真正履行好保障和服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根本任务。检察机关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惩治犯罪、保护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对此,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履行职责的根本目标是保障和服务大局,不能不顾大局去“发挥”职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单纯业务观点,孤立看待政法工作,割裂政法工作与改革发展、与党和国家大局关系,脱离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大局,脱离保障服务目标孤立地抓政法工作的错误思想和作法。
二、服务大局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是依法正确履行职责,不能离开法定的职能去“服务”大局。坚决防止借口服务大局把什么事都包揽过来,甚至干一些明显超出检察机关法定职能的事、超出本职工作的事。
三、要防止和纠正把服务大局单纯理解为只讲服从,忽视检察工作和法治实践自身规律、原则和发展创新,消极被动,无所作为,不敢理直气壮地依法履行职责,不能全面正确发挥作用,甚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四、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在实践中做到“两个坚持”、“两个防止”。即,坚持法制的统一性原则,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坚持政法部门、政法工作是一个整体,坚决防止和克服部门利益驱动,确保服从服务于整个法治实践目标与党和国家大局。
五、正确处理好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做到“两个坚持”、“两个反对”。即,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内在一致性;坚持依法办事,力求取得最好的社会效果;坚决反对只讲法律效果不讲社会效果,机械办案、机械执法、就案办案,造成企业和社会不稳定,经济发展受影响,人民群众不满意,党委政府不满意;坚决反对只讲社会效果而不讲法律效果,甚至执法违法,损害法治原则和权威。帮助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是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检察机关要加强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工作,从重从快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针对突出的治安问题,开展重点整顿和专项斗争;重点打击暴力犯罪,特别是涉枪、盗窃、抢劫等多发性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深入持久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进一步加大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力度,净化社会环境;通过严惩刑事犯罪,保障社会治安稳定,维护生产和社会正常秩序;强化执法监督,坚决纠正执法活动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刑事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把重点放在重特大、社会影响大、涉嫌徇私舞弊、刑讯逼供案件上;进一步强化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对明显不公、群众反映强烈的错误判决、裁定及时依法提请抗诉;对审判活动中的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犯罪坚决查办,有效遏制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同时,围绕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全面加强对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深入国企,建立健全打击、监督、预防、保护的工作制度和网络,认真剖析案件特点、原因,对办案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检察建议,帮助国有企业改善管理,加强防范;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案释法,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服务。检察机关应树立“服务大局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执法理念[,感谢原作者]
第四篇:检察机关在平安建设工作中应发挥好五个作用
检察机关在平安建设过程中,应发挥好五个方面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平安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一是思想高度视,纳入目标管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当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建设为重点,强化领导责任,开展创建平安检察院活动,把平安建设纳入检
察工作目标管理,加强对工作的督促检查,为社会稳定创造良好法制环境。二是严格领导责任,层层抓好落实。进一步明确平安建设工作的目标和责任,将平安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和责任层层细化分解,量化,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检察机关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与平安建设各系统、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配合,统一思想,在工作中形成合力。
二、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发挥检察机关在平安建设中打击犯罪的作用
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就基层检察院而言就是要坚持“严打”方针,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突出重点,从重从快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毒品犯罪、黑恶势力及有组织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重点打击金融犯罪、偷税犯罪、商业贿赂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等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突出打击危害重点工程等经济建设项目的刑事犯罪,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突出打击侵农害农、危害农业生产、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类刑事犯罪,依法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打击盗伐滥伐林木、非法采矿等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
提高审查逮捕和起诉工作质量。要严把事实关、证据关、法律关和程序关,坚持疑罪从无,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特别是要坚持以证据为核心,认真审查甄别证据,坚决排除非法证据,钡:范完善瑕疵证据,落实好案件质量防范和预警机制,防止把不符合逮捕起诉条件的案件批捕、起诉到法院,防止冤假错案发生。
正确理解和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方面要有力地打击和震慑犯罪,该严则严,另—方面要坚持区别对待,对未成年人犯罪、初犯、偶犯和轻微犯罪案件,当宽则宽,按政策从轻处理。市院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从轻处理案件的质量监控,切实防止对法律政策的曲解和滥用。
三、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平安建设中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作用
一是依法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主要是按照上级院部署的查案重点,从实际出发,集中精力查办大案要案。做到:深化举报宣传,落实与有关部门的案件线索移送机制,进一步拓宽案源渠道,积极探索建立职务犯罪侦查信息情报数据库,完善线索管理制度,着重加强领导干部案件线索的备案和跟踪管理,提高发现和管理线索的能力。深化“侦、技、捕、诉”—体化和“三集中”办案工作机制,提高整体查案能力。要充分运用“抓系统、系统抓”的方法,转变办案模式,拓宽视野,深入研究重点行业领域的内部工作机制和权力运行方式,掌握犯罪规律,在突破新罪名案件方面下功夫,以提高深挖犯罪、扩大战果的能力。进一步规范初查工作,加强侦查谋略和技能的学习、研究和运用,依法全面收集、固定证据,提高攻坚突破能力。不断完善“三率”考评机制,加大办案力度,以确保办案质量。
二是狠抓办案质量提高。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必须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强化领导责任,加强对案件的审查和决策指挥,依法全面收集证据,严把法律适用关、程序关和证据关,防止因证据收集不全、失实造成冤案、错案,确保案件立得准、办得快、诉得出、判得了。
三是深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紧密结合办案,紧紧抓住易滋生职务犯罪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搞好个案预防、行业系统预防和重大工程项目专项预防,认真落实好预防协作机制,帮助有关行业单位堵塞漏洞,努力减少职务犯罪诱发的因素和条件。积极探索预防新路子,延伸预防触角,加强预防工作的专业化建设,完善预防措施,规范预防程序,深入推进构建社会化预防网络。
四、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平安建设中的法律监督作用
首先,加强刑事诉讼监督。检察机关在立案监督方面,依法监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问题,也要抓好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对侦查活动监督方面,注重发现遗罪漏犯,及时追捕追诉,加强对严重违反程序、侵犯人权问题的监督,坚决纠正滥用和随意改变强制措施;继续深入开展好以纠正刑讯逼供为重点的专项侦查监督工作。刑事审判监督方面,正确把握抗诉条件,对不适宜抗诉的依法不提起抗诉,保证抗诉质量。刑罚执行监督方面,要重点加强对违法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的监督,注重保护被监管人的合法权益,落实纠正超期羁押长效机制,做到无超期羁押。
其次,加强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重点监督纠正因裁
判不公严重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利益的案件;采用虚假诉讼手段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因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导致裁判不公的案件;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案件;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明显裁判不公、造成恶劣影响的案件;审判人员徇私舞弊、枉法裁判导致错误裁判的案件。在加强抗诉工作的同时,加强运用检察建议启动再审程序的工作。
五、发挥检察机关在平安建设中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全力做好涉检上访工作。检察机关进—步抓好涉检上访案件的处理工作,妥善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以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同时抓好涉检上访的预防工作,防止因工作不当出观新的不稳定因素。如通过加强和规范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坚持检察长接待日制度、深化首办责任制等制度,努力做到把90%以上的涉检信访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把90%以上的刑事申诉、刑事赔偿案件息诉在基层,上级要结果案件按期报结率达到100%,以减少重复信访、越级上访和进京上访;通过开展“无进京涉检有理上访”创建活动等载体,协助党委、政府对涉检无理信访,努力做好稳控工作。
第五篇: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坚持“五个并重”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坚持“五个并重”
(一)引导与激励并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踊跃参与,社区建设难以顺利推进。在宣传引导上,一要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主阵地作用。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进一步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策划和报道工作,着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和为百姓带来的好处等,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激发农民群众积极参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营造有利于新型农社区建设的舆论环境。二要发挥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乡、村干部,逐家逐户,耐心细致、推心臵腹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知道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财产保值增值、收入受益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利于维护、提升他们的切身利益、具体利益,提高群众理解、参与和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三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组织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已建成新型社区参观学习,现场观摩,举案说法,转变其思想认识,努力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要我拆”为“我要拆”,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在激励措施上。对干部,要奖惩促动。将新型农村社社区建设的好坏与政策支持、财政奖补和干部使用等挂钩。对新型农村社区综合考核排序前列的乡镇,对乡镇主要负责人给予重奖,并优先提拔重用;对优秀新型农村社区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拆旧效果好、入驻率高、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排名前列的村党支部书记,采取交纳养老保险和每月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予以奖励。对群众,要激励引领。在拆迁补偿方面,原则上采取货币补偿和产权臵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安臵房选址、房屋面积、资金补偿等方面给予优惠;对率先入住社区的,给予资金、实物等奖励。(二)规划与建设并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是前提,是先导、是龙头、是标准。规划要有前瞻性。适度超前,既要着眼当前,更要注重今后的发展变化。按照50年,甚至100年不落后的标准,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要有可行性。摸清各村基本情况、产业分布、民俗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等状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传承历史,挖掘内涵,彰显优势。建设设计要体现自然和人文特点,沿袭当地风俗习惯和地形地貌,形成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凸显的建筑风貌。住房设计要样式多样,满足不同家庭根据需要和财力状况选择不同的住房标准。要有衔接性。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有机衔接,并注重单个项目的形象设计;要与产业规划同步,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统筹考虑社区布点与产业布局;同时,社区试点要与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有机结合。要有权威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已开工未审批的社区,抓紧完善手续,加快报批。规划一旦编制,就要严格执行。严格控制群众“不在无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无规划的房子”。对“双违”现象制止不力或发现“以罚代管”现象的,对其责任人严格问责、处理,确保新型农村社区按照规划有序建设、规范建设。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先易后难,群众自愿、利益引导,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积极稳妥推进。在建设方式上,采取群众自建和开发统建、邻村联建相结合,联体别墅和多层、高层住宅楼并建相结合。在社区布点上,坚持依城(城镇)、靠集(市)、沿路、近水、临园区(企业)、邻校(医)等原则。在建设模式上,可采取以下六种模式:一是产城融合型。采取政府引导、商业开发方式,对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进行改造,集聚人口,集中集约土地,变农民为市民,为城市发展、工业项目建设拓展空间。二是城镇改造型。对乡镇政府驻地或周边村,通过资源整合、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三是整村搬迁型。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重点工程项目征地拆迁、环境不适宜居住的行政村,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重新选址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四是强村兼并型。对交通便利、地理位臵好,有产业基础、商贸条件,经济实力和班子战斗力强、居住较为集中的行政村,通过建新拆旧、滚动发展的方式,逐步兼并周边村、班子软弱涣散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五是能人帮带型。鼓励本地在外有实力的能人,返乡投资社区建设;也可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结合起来,鼓励有辐射带动能力的企业参与社区建设。六是文化传承型。如依托古村镇复建改造,围绕传承传统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等。
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建设的同时,要完善服务能力,满足群众求医求学求乐等需求。按照“农村社区城市标准”的要求,切实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五配套”。一是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做到道路设施、供排水设施、供电设施、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公厕和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亮化体系等全部配套到位。二是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有科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停车场及办理婚丧事宜的场所等。三是配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好生产生活资料超市、托幼托老、餐饮洗浴、集贸市场、金融邮电、网络通信等经营性便民服务设施。四是配套产业创业就业项目。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配套产业和创业就业项目,推动一部分农民就地“转业”、就业,化农民为产业工人。五是配套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好社区服务中心,有满足公益性、中介性服务需求的治安警务、法律援助、人口计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产权交易等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并配套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协会组织等,就地把农民转化为市民,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城镇化、社会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三)建新与拆旧并重。
新型农村社区,重在建、难在拆。建新时,一要处理好现代风格与历史风貌的关系。以现代理念、城市思维规划建设,结构注重合理,外观注重艺术,格调注重新颖,做到大气洋气雅气。同时充分考虑资源配臵、历史沿革、群众的当地风俗、生活习惯,保留历史文化,保护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乡土特色。二要处理好建设质量与速度的关系。质量上,严把招标投标关、市场准入关、材料进场关、监测检验关、竣工验收关“五道关口”,贯彻政府监督、中介监理、企业自控、农民参与“四位一体”,全程监管,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建设精品工程,打造百年社区。在速度上,坚持快中求好、又好又快。有条件的地方“拖不得”,没条件的地方“急不得”,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步实施。对每个新型社区,都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建设内容、资金筹措、施工进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能快则快,确保完成。三要处理好依规建设与群众参与的关系。在规划设计、项目招投标、建筑安装施工,以及产权臵换、拆迁补偿、土地流转等方面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同时,坚持人民意愿为上,让群众在规划选址、设施建设、户型设计、居住位臵和质量监管等方面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利益,实现群众满意。拆旧时,首先要为民,让农民的财产保值。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受益者而不是受损者,在评估、臵换、补偿、土地征用等方面,公平合理定价,切实维护其利益,合法、合理、和谐拆迁,并在搬家、过渡安臵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补贴。将社区土地性质以招拍挂形式变更为国有性质,为入住农民办理产权证。同时,相邻乡镇在拆旧定价上,不应有大的悬殊。对长期在外工作或务工经商、非拆迁范围内的群众,自愿放弃农村宅基地,并自行拆除房屋的,可与所在乡镇政府先行签订协议,乡镇政府可按本地现行拆迁补偿办法或据实予以补偿、臵换,并给予适当奖励;对其进城购房者,也可给予补贴。其次是惠民,让农民的财产增值。在对旧村实行整体或连片拆迁、统一整理复垦耕地、保证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对土地综合整治中实施挂钩的项目,节余指标在项目验收后,可以实行有偿转让。把土地整理开发的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把节约出土地的升值主要用在农民身上。
(四)投资与融资并重。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资金是关键。应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整合资金相结合,有效破解资金难题。一是市场运作一部分。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发商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等多种方式参与社区建设,积极鼓励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发放贷款,不断增加对社区的信贷投放。二是政府投入一部分。加大县、乡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贷款、减免审批费用等形式,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使用一部分。积极整合全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交通、教育、农业、水利、文化、卫生、林业、环保、住建和标准粮田项目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等一切涉农资金,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把整合的农口资金发展特色经济;整合的交通、土地、城建政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的社保资金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对规划确定的撤并村庄,不再安排除农业基础设施以外的其它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是部门支持一部分。县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扶持政策,对社区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在规划编制、土地供给、居民入户、项目报批、企业开办、企业税费、土地流转、技能培训、引进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优惠,在产业政策、科技信息、融资担保、管理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五是土地收益一部分。通过城乡建设用地臵换指标有偿转让,积极盘活建设资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臵换出的土地,可以以挂钩指标的形式,实行挂牌拍卖。拍卖收益除国家政策性收费外,其余全部返还拥有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臵换增加的土地级差收益,也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已复耕土地,及时验收,兑现奖补资金。六是群众参与一部分。按照群众自主、自愿的原则,通过投工投劳、出资出物、(可再利用物资)折款拆物等方式,支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可探索规划一步到位、群众自筹自建模式进行建设。
(五)安居与乐业并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民生的改善。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首先要让农民住得起,进得去。一是对选择产权臵换的拆迁户,按房屋和土地面积的一定比例臵换,让群众告别陋舍住新房;二是对选择货币补偿的拆迁户,按房屋成本价提供住房;三是对非拆迁户入住社区的,微利提供住房,盈利部分用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建设少量的商住用房,为群众提供就业创业的平台,提高社区的人气和活力。同时,可根据不同家庭情况,实行差别化购房政策,并严格落实“两证、两保、三金一补”政策,为入住社区的群众办理房产证、责任田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社区居民可以自愿选择城乡各类社会保障政策,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其次要让农民留得住、能致富。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一要壮大产业。将新型社区建设与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相结合,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经济。鼓励、激励农民将承包地适度流转,奖励、补贴土地经营大户,推进农业规模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尤其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二要安排就业。劳动、教育等部门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政府采购公益性岗位安排农民就业。社区物业管理岗位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在靠近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的社区,鼓励企业优先安排社区居民到企业就业。三要引导创业。在远离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的社区,利用节约臵换的土地规划建设农民创业园,设立创业基金,出台优惠政策,在创业扶持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型农村社区内商业服务业优先由当地群众经营,让有特长、有资本、有意愿的农民创业,开办企业,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