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法学体系: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体系。以研究一切法律现象为对象的所有学科构成一个体系,这就叫做法学体系。
在法学体系中法理学占的地位: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法理学是将全部法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它所研究的这些问题不是某一个法律或几种法律的问题,而是法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共性的问题。所以说,它与部门法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研究的是一般的具有共性的理论问题,而部门法学是某一个部门具有特殊性的问题。法理学为我们研究部门法学提供了立场、观点。我们站在什么样的基本立场上,持有什么样的基本观点学习法学呢?这是法理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法理学除了提供观点、立场、根基以外,法理学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原理、问题又指导着部门法学。
法理学与法史学之间是论与史的关系。论是指法理学研究的是基本的观点、理论、学说。法史学研究的是史,史就是历史的发展。论来源于对历史的研究和发现,但是论又要在新的时期有新的观点,不局限于历史的范围,要在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给新时期下的法律制度提供一个正确的、持续发展的方针理论观点。
通过一般与特殊,论与史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法理学,同时把法理学作为必修课的原因。
第二篇: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 B.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C.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D.政府各职能明确分工,互不干涉,各自执法。
2、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的是()A.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B.必须把维护政府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C.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D.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制,评议考核应当听取()的意见。要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A.公众 B.领导 C.监察机关 D.人事机关.
4、《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秩序得到有效维护。A.经济社会 B.政治社会 C.文化社会 D.生态社会
5、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不包括()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程序合法 D.高效便民
6、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内容的是()A.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B.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 C.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D.认真贯彻行政监察法,加强行政复监察工作
7、《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秩序得到有效维护。A.经济社会
B.政治社会 C.文化社会 D.生态社会
8、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方面内容的是()A..加大政府管理成效的力度
B.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C..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
D.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9、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制,评议考核应当听取()的意见。要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A.公众 B.领导 C.监察机关 D.人事机关.
10、焦某为县公安局民警,与李某为好友。在一起案件侦破中,焦某怀疑系本县村民王某所为。李某举报王某正在非法贩运药品,焦某遂将路途中的王某截住并带回公安局审查。此后,焦某将王某车内的药品私自交给李某到外县卖掉,将所得钱财与李某平分。后经县医院举报,查明此药品系县医院委托王某运送,并非王某非法贩运。则,本案中,县医院能否向焦某所在公安局请求国家赔偿?()
A.以,因为焦某违法行使职权并给县医院造成损失
B.不能,因为焦某的行为不是行使职权的行为,而是个人行为 C.能,因为公安局是焦某所在单位
D.不能,因为县医院的损失是由焦某的职权行为与李某的共同行为造成
11、焦某为县公安局民警,与李某为好友。在一起案件侦破中,焦某怀疑系本县村民王某所为。李某举报王某正在非法贩运药品,焦某遂将路途中的王某截住并带回公安局审查。此后,焦某将王某车内的药品私自交给李某到外县卖掉,将所得钱财与李某平分。后经县医院举报,查明此药品系县医院委托王某运送,并非王某非法贩运。则,本案中,县医院能否向焦某所在公安局请求国家赔偿?()
A.以,因为焦某违法行使职权并给县医院造成损失
B.不能,因为焦某的行为不是行使职权的行为,而是个人行为 C.能,因为公安局是焦某所在单位
D.不能,因为县医院的损失是由焦某的职权行为与李某的共同行为造成
12、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国家不予赔偿的是:()
A.某地政府为挽救当地一濒危倒闭的国有企业,强令另一企业与该国有企业订立订购合同,该企业不服,政府将其银行帐户冻结 B.税务局工作人员钱某与一个体户赵某素有嫌隙,以赵某偷税为名借税务局名义没收其价值5000元财物
C.工商局张某骑自行车上班途中与人相撞,发生争执后将人打伤 D.狱警梁某的朋友被犯人陆某打伤,梁某指使同监犯人将陆某打伤
13、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方面内容的是()A..加大政府管理成效的力度
B.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C..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
D.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14、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内容的是()
A.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B.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 C.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人事保障机制 D.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15、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行政机关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小金库”;严格执行()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严禁以各种形式返还。
A.收支两条线 B.罚缴分离
C.执法上审裁分离 D.决策上审裁分离
16、胡某系某个体音像行老板,因为被怀疑出售黄色淫秽光盘,而被县行政执法机关将其全部光盘没收。胡某不服,于是向市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经过复议后不仅没有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反而对胡某又处以1000元的罚款。后查明,胡某并没出售黄色淫秽光盘。胡某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胡某应当向何机关提出行政赔偿?()
A.应当由复议机关赔偿对其造成的全部损失
B.应当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承担赔偿责任 C.县级行政机关应当对其没收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复议机关应当对其加重处罚的部分承担赔偿义务
D.胡某可以向二者中任何一个行政机关要求赔偿损失
17、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选项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是()
A.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
B.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依法行政还存在不少差距
C.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D.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相对健全,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者纠正,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得到及时救济
18、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内容的是()
A.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B.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 C.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人事保障机制 D.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19、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的是()
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注重政绩 D.高效便民
20、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法律议案和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设,重在提高()。A.质量 B.数量 C.总量 D.积累量
21、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原则是违法归责,下列对违法的含义不正确的理解是:()A.违法指的是行为违法 B.违法指的是行为结果违法
C.违法指的是违反法律,是一个客观标准
D.行政违法既包括积极的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
22、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内容的是()A.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B.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 C.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D.认真贯彻行政监察法,加强行政复监察工作
23、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的是()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注重政绩 D.高效便民
第三篇:2014政法干警专业综合II 法理学—法学的体系
2014政法干警专业综合II 法理学—法学的体系
在政法干警考试中,法学是一个由各不相同,又都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构成的庞大知识体系。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研究社会的各种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法学所研究的范围也就十分广泛,从而形成若干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系统,这就是法学体系。由于对法律现象的认识与分析的角度不同,对法学分支学科的划分问题,国内外大学尚无一致的观点。接下来,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就为大家分享我国对法学分支学科的划分。我国的法学应划分为六大类,每一类再分为若干分支。
理论法学,是研究法的基本原理、概念、思想和规律的学科,包括:(1)法理学;(2)法哲学、法逻辑学;(3)法社会学和更细划分的法政治学、法经济学、法伦理学、法文化学等;(4)实证法理写;(5)比较法总论;(6)法律控制论和更细划分的立法学、法律实施学、法律解释学、法律监督学等。
法律史学,从历史角度研究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学科,包括:(1)中国法制史;(2)外国法制史;(3)中国法律思想史;(4)外国法律思想史;(5)法学史等。
国内部门法学,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个法律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研究所形成的学科。包括:(1)宪法学;(2)行政法学;(3)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4)民法学;(5)婚姻法学;(6)经济法学;(7)自然环境和环境保护法学;(8)刑法学、犯罪学;(9)诉讼法学;(10)法院、检察院组织法学;(11)军事法学等。
外国法学,是指一切以外国法律文化、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例如,英国宪法学、法国民法学等。
国际法学,本来是指国际公法学,现在常常泛指一切对涉及国家的各种关系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学科。包括:(1)国际公法学;(2)国际私法学;(3)国际贸易法学;(4)国际经济法学;(5)国际刑法学等。其中国际公法学是本来意义上的国际法学,而其他只是涉及国家的问题的意义上,才被列为国际法学。
法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是把法学与有关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学科,包括:(1)法医学;(2)物证技术学;(3)法律心理学;(4)司法统计学等。
本文摘自:福建政法干警考试网:http://fj.offcn.com/html/zhengfaganjing/
第四篇:试论巡警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地位
试论巡警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地位
巡警,即巡逻民警,是依法在公安机关中组建的专司巡逻勤务的人民警察。巡警队伍从成立以来,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使巡警队伍更好地发挥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预防和打击犯罪,服务人民群众的职能作用,促进巡警队伍和警察勤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有必要对巡警有一个科学、正确的定位,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巡警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我看来巡警的定位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一是专业巡警产生背景,二是巡警的性质,三是巡警的地位。
一、专业巡警产生的背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安机关在完成镇反运动及社会主义改造后,形成了一套以户口管理为主的静态管理模式,强调走群众路线,依靠对户口管理控制辖区的治安问题。此时的警察巡逻主要在重大节假日、及重要活动时期,民警带领群众联防力量,对繁华街道、重点部位进行分散、低密度、零散、临时性的巡逻。1984年,公安部在全国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为严密控制治安局面,我们的公安机关应当把基层的大部分警力摆到街面上”。1989年,根据中央决定,全国城市公安机关普遍组建了防暴队伍,成为当时公安机关担负巡逻勤务的一支主要力量。但这一时期,由于规范化程度不高,人员数量少,规模小,多以临时性巡逻为主,巡逻效果不尽人意,巡警制在全国仍未成燎原之势。“十八公”会议上,公安部正式提出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和完善人民警察巡逻体制,并将此举视为公安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在全国加以推广。1995年,公安部牟新生副部长就巡逻问题作了专题讲话,他说:建立巡警体制,绝不是在现有警种之外简单地再加一个警种,而是考虑到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现代化城市公安工作机制必须改革,必须适应动态社会、动态治安这种新形势,警力配置要改革,勤务制度要改革,运作方式要改革,建立巡警制就是这种改革的突破口。牟新生副部长的讲话促进了巡警体制在全国的蓬勃发展。巡警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一次新旧公安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各地公安机关尚处在摸索阶段,做法又不尽相同。巡逻作为公安勤务的主体勤务方式的各方面条件并未完全成熟起来。我市专业巡警力量由于当时规范不健全,责权分离,巡逻勤务运行机制陈旧,出入口不畅加之对以建立巡警体制作为公安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认识上的不到位、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致使专业巡警力量逐渐衰落。
近几年来,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呈现出了经济大发展,人员大流通的良好局面。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社会治安的管控工作,现实地摆在了各级党委政府、公安机关和警务专家的面前。应该说,公安工作无论在从观念的转变还是在具体措施的实施上,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冷静分析,我们应该看到,有些改革还存在“就事论事”的状态,没有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警察勤务方面的改革,并没有从实质上触动原有结构模式和运行方式,以科学的态度,从效率效益的目的出发去改革警察勤务的做法还不多,效果还不好。
二、巡警的地位 巡警的地位,是由其产生背景、性质作用和现实社会面治安管理工作来决定的。十年来,巡警把大量警力摆在街面上,实行“全天候”巡逻,对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的行为,及时发现、查和打击,对违法乱纪犯罪分子有巨大的威慑作用,有效地预防、遏制了违法犯罪。巡警忠实履行“五必”承诺,为民服务的功能较之其他警种发挥的更加充分,使用权守法公民增强了安全感和依靠感,也在无形中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和信任感受,可以这样说,巡警已成为公安机关的门面,成为人民警察的缩影。巡警作为公安队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都要在指导思想上对这一警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巡警也不应例外。
1巡警是一个独立警种。
与世界各国警察勤务方式相比较,我国人民警察巡逻工作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我国城市人民警察巡逻体制要求建立一支专司巡逻勤务的专门队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由静态变为动态,原来公安机关控制社会治安的被动、静态模式已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公安机关的管理模式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静态为动态,也正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巡警队伍应运而生。随着警察巡逻体制的建立,巡警应作为一个独立的警种开展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并应严格按照《人民警察法》、《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职权、履行义务。
2巡警是一个基本警种
警察勤务可分为内勤和外勤两大类,外勤承担了警察的大部分工作,而在外勤的各种勤务方式中,巡逻是其中最主要的勤务方式。在英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巡警已占警力的40%至60%,有的城市甚至达到80%。在我国,巡警的数量占民警总数的比例还太低,外勤是一切警察工作的核心和外勤警察的最主要勤务方式是巡逻的警务原则远远得不到体现,导致我国现阶段的警察勤务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
3巡警是一个基础警种
巡警作为专业巡逻队伍,其勤务方式是巡逻,但巡逻这种勤务方式并非巡警一家独有,各警种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组织非专业巡逻队进行巡逻勤务。因此,巡逻是各警种必备的共同经验和基础经验,不少国家正是把巡逻工作作为警察的基本功。将巡逻作为培养民警的“课堂”,取得所谓的“街道经验”,为从事其他的警务工作奠定扎实的业务基础。巡逻勤务的工作对象异常广泛,能使民警见多识广,能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丰富必要的警察工作经验,这是任何书本和课堂所无法比拟的。它既能磨炼民警的艰苦意志,培养敬业精神,又能积累工作经验。通过这种基础工作的锻炼,有些民警便可以被提拔分配到其他专业部门工作,这从用人角度来看更为科学。要求新警察必须从巡逻工作开始做起。
4巡警是社会面治安防控体系的主力军。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及时有效地打击、控制和预防各类违法犯罪的社会治安管理系统与机制。它包括对各类警情信息的搜集、反馈、分析、处理功能,对现行犯罪的快速反应处置功能,对社会治安实施科学有效管理的功能,对治安事件和各类犯罪的预防控制功能,对各类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抢险和救助功能等。专职巡警队伍,担负专司社会治安防范、控制、打击职能,它的第一项重中之重的职责就是管理社会治安。由于巡逻这种勤务方式的基础性地位,巡逻分布的广泛性,以及巡警的性质、职责特点和作用,都决定了巡警在社会面治安防控体系中的主力军地位。
三从巡警的性质来看:
巡警是人民警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巡警的性质首先与全体人民警察的性质相一致,即人民警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执法队伍,是维护社会治安和国内安全的专门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其次,巡警是专司巡逻勤务的人民警察,从巡警的职责特点来看
1、巡警是快速反应机制的骨干力量。
机动灵活,快速反应是巡警的突出特点,巡警与“110”报警服务台、指挥中心接轨后,在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下,一旦出现刑事案件、治安事件和意外事故,巡警就能就近出动,赶赴现场,采取抓获现行、设卡查堵、平息事态、紧急救援等措施,使快速反应机制名副其实地发挥作用。
2、巡警是打击和防范相结合的进攻性手段
巡警勤务以巡逻的形式把警力摆在街面上,一方面强化对巡区的专门控制,对那些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的行为,及时发现,查处和打击。另一方面,巡警的巡逻扩大了警察的社会影响,对违法犯罪分子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了违法犯罪。
3、巡警是先期处置的专业队伍
由于巡警具有机动灵活、快速反应的特点,在接警后能迅速出警,赶赴现场。在各种不同的刑事案件、治安事件和意外事故现场,先期处置则成了巡警的专业工作,包括制止犯罪、保护现场、维护秩序、登记在场证人、劝阻说服群众、平息事态和抢险救灾等各个方面。
4、巡警是综合执法的战斗实体
根据公安部颁布《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巡警有权力、有责任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查处治安事件、先期处置刑事案件、盘查可疑人员、检查可疑物品、纠正交通违章、纠察人民警察警容风纪等,它是集多警种职能于一身的综合执法队。
5、巡警是各种社会信息的收集网络
巡警昼夜在街上巡逻,穿梭于大街小巷,接解社会面广,能广泛收集到各种社会信息,包括治安情况、社会情况、犯罪动向、犯罪线索及群众要求等各个方面,并随时把收集到的信息传送给指挥中心及有关业务部门,为领导决策、出警处警提供可靠的依据。
6、巡警是服务群众的有效形式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巡警在巡逻勤务中,履行着“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承诺,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巡警已成为人民群众与公安机关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人民群众最熟悉和喜欢的公安队伍之一,“四有四必”的提出和实践,加强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理解和支持。
从我国现行巡逻的勤务实践来看,其作用有如下几方面:
1、具有预防非法行为的作用。警察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非法行为。由于巡逻勤务的活动面广,形成伞状勤务构架,具有主动、攻击的勤务特性,能够消灭完成不法行为的实际机会,或粉碎犯罪者对完成不法行为的成功信念。这便是巡逻勤务的基本目的。由于巡逻勤务的全时空特性,客观上造成了警察无所不在的印象,总是给违法犯罪分子一种“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感觉。因此,它一直是各国预防违法行为的最佳勤务方式,即“警之于先,察之于后”的警务效果。
2、具有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增强公众安全感的作用。西方警界的研究表明,公众安全感受的强弱以及他们对警察工作的评价,委大程度上并非源自警察的破案数、破案率或其他业务行动的结果,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公众对这些行动及其结果没有直接的感受。公众安全感的强弱以及他们对警察工作的评价,很大程度是源于警察在他们身边的出现和存在。换言之,巡逻警察进行全时空巡逻,对整个社会面进行控制。对一切危害国家、社会与人民安全的活动,均进行取缔和打击,以维护社会的安宁。同时,巡逻使守法公民的心目中产生了警察无所不在的印象,使他们感到警方在致力于制止违法犯罪,并可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援救,无形中增强了公众的安全感及对警方的满意度。
3、具有提供服务,促进警民关系的作用。毫无疑问,打击违法犯罪是各国警察的首要职责。然而,为社会提供多种综合服务也是各国警察的另一重要职责。由于巡逻警察的“办公室”就在街面上,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奔走、困乏于街头寻求帮助的公民相遇,其服务功能较之其他勤务方式发挥得更为充分。由于巡警置身于群众之中,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服务,办好事、办实事,接受群众监督,增强群众安全感,无疑是提高警民关系质量的最佳勤务方式。
第五篇:高校教师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质量监控体系 过程控制 质量管理环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着监控主体单
一、缺位等缺陷,必须改革监控模式,实现质量监控由单视角向多视角转变。文章从教师也是教学过程管理的监控主体的观点入手,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质量活动中应扮演组织者、监测员和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应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发挥主编、主导、主检和主管作用。
随着教育部评估工作的推进,各高校纷纷建立了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的甚至参照ISO9001管理标准,建立了各种规范标准,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也进行了层层分解,然而,全员参与的问题未能完全解决,教师参与管理的热情不高,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其原因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主要由教务处、院系、教研室领导承担,教师仍然处于被管理的状态。发挥教师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主人翁作用,应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缺位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学校根据教育规律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条件、教风学风状况、教学效果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因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与评估,并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管理系统。实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首先要解决谁来监控的问题,即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有哪些。从目前情况看,对谁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有以下几个片面认识:
其一,监控主体是教学管理部门领导者。认为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学校为了评估,是学校领导的事,是新的行政性检查、评比,检查过了即可完事大吉;似乎教学质量监控只是教学管理部门领导者的事;认为质量监控体系和传统的目标管理、教学管理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变一变形式而已,教师认为与己无关。
其二,将教师看做被管理者。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教师成为“监控与评价”的对象,对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有抵触情绪。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的控制是学校职能部门对教师实施的一种行政管理,教师只要按程序写好计划、备好课、准备好教学资料、按教学课程表上课就行了。
其三,教学过程难以监控。职能部门认为,教学过程的监控难度太大,它不像企业生产流水线上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监控,只能对那些操作性比较强的环节进行,如教学环境(教室、灯光等)、教学进度、教学设备的检查以及教学计划、教案、课程考试等环节的审核。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的作用,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不够;对教师实践能力和是否能在实践环节中有效教学重视不够。似乎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就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部,而对实践教学、课程质量和学科专业质量等缺少质量监控。
其四,教学监控过程是走过场,对审核和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虽有解决的方法却未能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对效果怎样、会不会再发生则关心较少;更没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缺少宏观规划。
其五,片面夸大学生在教学监控中的主体作用。认为教学质量高不高、教学效果好不好由学生说了算,有的甚至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
其六,教师缺乏管理意识。从教师个人意愿出发,在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方面随意,开设课程缺乏整体设计和科学依据。
二、对教师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体的思考
1.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应是多元的。教学质量是多层面的,“教学质量由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及由教与学质量进而形成的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等组成”。①高校每一个院(系)、处室教职员工的教学、服务质量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构成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也应是多元的。一是教务处、院(系)教学管理机构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起主体作用;二是成立各级教学督导组,构成教学质量监控的专家主体;三是组建教学信息员队伍,构成教学质量监控的学生主体;四是引进社会各行各业专家,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成教学质量监控的社会主体。除此之外,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策划与组织,因此,教师也应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由若干个小的质量环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是把质量管理从传统的对结果(产品)实行的评估,转为对过程实施的控制。即对形成最终结果的全过程实施控制,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和所有保证计划实施的教学文件的编制,以及招生、师资、设备、教材、学生管理、毕业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监测、纠错、反馈、修正,以保证每一过程的质量管理在严格的监控下进行,确保在计划—教学和培训—学生合格毕业各个环节的培养质量。因此可以说,质量体系是一个大的闭环管理系统,而这个大的系统又是由以质量要素为核心的若干管理闭环和以质量活动为内容的若干小管理闭环组成。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全过程中,大、中、小各个质量管理环均按照计划—实施—检查—纠正处理进行闭环管理。各个质量管理环相互联系,没有若干个小质量管理环的高质量,就没有质量体系的高质量运行。
3.教师是课程教学过程质量活动的组织者、监测员和管理者。对教师个体来说,处在各个中、小管理环的交汇处(或者说是处在质量体系的重要监测点上)充当着多种角色。既是被监测的对象,又是守卫在这个监测点的监测员;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既是质量活动的执行者,又是组织者。在教学过程控制与管理的闭环中,教师作为质量活动的被监测者,所有质量活动都要接受上级的检查;作为监测员,要做好质量活动记录,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作为被管理者,教师必须服从上级的领导并接受业务指导,不断改进工作;作为管理者,有责任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实施控制与管理,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质量活动的执行者,教师必须按照教学规范和一定的管理程序进行教学准备,按教学的进度实施教学和训练;而作为组织者,教师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素质来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学质量监控不是对监控对象的管制,而应充分分析研究教师在被监控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减少教师对监控的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变对教师的监控过程为培养提高的过程。要重视育人过程,不断提高所用之人的水平,注重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
4.教学过程管理是由职能部门和教师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互动的双边过程,教师教学的质量决定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和教师职业的独立性,每位教师承担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质量,虽然学校职能部门对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环节进行管理,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却缺乏控制。多年来,各高校虽然都在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有的已把教学质量评估纳入质量体系,这无疑对完善质量体系的运行起着促进和保障作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效果并不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在课程教学这个小的质量管理闭环中,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角应该是教师。职能部门负责对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前准备和教学进度,以及对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等环节进行检查;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有了主人翁意识和质量意识,才能有效地组织质量活动。教师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控制,通过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二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指导解疑等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因此,只有职能部门和教师共同协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的作用
教师实施课程教学过程管理是学校教学过程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纳入学校的质量体系,我们认为可从计划—实施—检查—纠正处理四个方面实施控制并编入程序,把课堂教学的质量活动作为质量记录归档,充分发挥教师以下四个作用:
1.教师在编制授课计划中担当主编。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均有描述,但如何实施、怎样完成却是教师的创新工作。教师在编制授课计划中作为主编,从目标分解到课时分配均需精心设计。教师要以“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进度表”为依据,吃透教学大纲,在内容、课时、授课方式以及实验和教学实习安排、技能考核项目的落实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出完成课程总目标的若干阶段计划,真正担负起主编的责任,既要防止出现教学计划、课程授课计划不一致的现象,又要制定单元教学和训练目标。
2.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控制,学校职能部门只能从教学进度方面实施调控,而学生究竟学得如何,教学目标的阶段实施计划是否完成,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自觉进行教学调控。在教学准备中,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教的效果”,并进行双轨道教案设计,把教学过程分为教师和学生两大块,既备教学目标又备学习目标,既备教法又备学法,既备教师活动又备学生活动。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做到为培养学生能力而教,为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教,具体体现为:
(1)强调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3)教师的教学形式,转移到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4)突破教材体系,及时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方法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3.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质量检查中当好主检。教学过程检查是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职能部门通过教学检查、课程考试来了解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和训练过程实施控制。教学中查出的问题及其解决,不像企业流水线中的检测纠错那么快。因此,加强任课教师的日常教学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质量检查中应是主检查官。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教师进行综合练习或活动,以了解本阶段学生学习的效果及困难,并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点、难点及时归纳整理,填入课程教学过程质量记录,作为教师纠偏和辅导解疑的依据,同时也作为职能部门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
4.教师在不合格的纠正中充当主管。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某一课程不合格,相对于四年或五年的教育来说,仍是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一门课程不及格可以重修、补考;多门课程不及格,可以补学或退学。然而,对于某一课程而言,学生课程不及格却是一种结果。为此,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对发现的问题还应及时纠偏,行使该门课教学过程主要管理者的职责。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通过辅导解疑和补课,把学生的不合格消除在日常教学之中。辅导解疑的纠偏记录填入课程教学过程质量记录。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长期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考虑教育自身的特点,既要强化学校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编、主导、主检、主管作用,完成从计划—实施—检查—纠正处理的闭环管理,使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落到实处。
[注释]
①黄秋明,王正,龚蓓.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1):21.[参考文献]
冯永平.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J].中国农业教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