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5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
人文学院07级语文教育<2>班黄晓丽
内容摘要: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人生的很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她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声名和深远影响与上海息息相关,上海是张爱玲的本命城。张爱玲内心里有一种深厚的上海情结,她选择了上海这个现代化的都市作为描写对象,上海也成为她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都源于她的这种上海情结。张爱玲的小说中展示了上海的传奇与世俗,描写了上海一般市民的形象,着重刻画了上海情结的代言人——上海女人。上海是张爱玲创作的源泉。关键词:张爱玲上海情结传奇世俗生活上海女人
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城市文明和经济高度发展的城市,其丰富独特的人文内涵培育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海派”作家。而在这批作家群体中,张爱玲是特殊的,她用自己独特的笔调写着她所熟悉的上海生活的点点滴滴。尤其对上海生活、上海市民的描写细致入微,对上海女性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审美趣味和价值观都倾注了很多自己的关注。张爱玲内心里有一种深厚的上海情结,她选择了上海这个现代化的都市作为描写对象,上海也成为她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都源于她的这种上海情结。她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人生的很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这些都使得她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得上海成为了她的本命城。张爱玲崛起于1942年,仅仅一两年的时间,张爱玲就以无比的才情和她身上所特有的气度征服了在战争浮世中无以聊生的上海人。在这一时期,她发表了她一生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品。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1943——1944年,可谓是张爱玲一生创作的巅峰。战火纷飞的上海是张爱玲得以生存的最佳空间。她为自己所在的这个传奇的城市做着最真实的写照。
张爱玲生在民国,无缘见到曾外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等在时代的洪流中弄潮的风姿,因此她对生活、对世界的最开始的感受来自家庭。而家庭给她最早的印象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这对她后来的人生及创作产生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张爱玲的第一本小说集《传奇》出版后,四天便销售一空,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同时她也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最耀眼的明星。从此光艳夺目的张爱玲便一下子跃上了文学的舞台。《传奇》里的故事带着张爱玲家族、家庭和岁月的痕迹。而这些故事 1
更加多彩的展示了张爱玲对上海传奇与世俗的独特认识。
一、对上海传奇与世俗的展示
张爱玲透过了上海这个都市表层浮华的背景,通过描写上海租界里腐朽旧式家庭中没落的人物和生活在都市角落里的芸芸众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来表现都市平凡人物的世俗生活,张爱玲着力于饮食男女心态刻画,把对上海传奇、世俗人生的书写与对人性的思考结合在一起。如她的短篇小说《封锁》,仅仅只是一段发生在电车上的相遇,就让两个之前从来不认识的人之间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男主人公宗桢断定女主人公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对女主人公翠远有了特殊的想法。但这只是如梦一样的镜头。封锁开放后,她和他会不会再见就变成了未知数。作品中的男女很普通,吕宗桢想拥有吴翠远的想法很正常,但却不现实。作者巧妙地把一段发生在电车上的传奇与对世俗生活的思考结合在了一起。
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引起森然的世界。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余。爱情的虚假,婚姻的圈套、生命的惨白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这些无不源于张爱玲的少年经历以及她对上海世俗生活的认识。在传奇的世界里,张爱玲通过现代中国融汇的文化嬗变来呈现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书写普通人的人生。同时,又从普通人的人生状态中展示变化中的上海社会。正如《传奇》中那个著名的“使人感到不安的”封面所象征的那样。家常的一幕与鬼魂相映衬,传统与现代的需要因素相比对照,二者奇妙地叠加于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中。在《传奇》的扉页上,赫然印着张爱玲的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着力表现的是“奇”与“凡”的辩证统一。她努力将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故事写的曲曲折折,充满了出人意料而又超凡脱俗的传奇色彩,通过“奇”来表现“凡”,从“凡”中来发现“奇”,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朴素的底子。
现实就是现实,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传奇也是现实的。在张爱玲作品中的那些饮食男女虽然有着各种华丽的外衣做掩饰,但却摆脱不了安稳的底子。《多少恨》中的虞家茵和夏宗豫最终就没有摆脱这安稳的底子,从而回到了各自原本的生活。
在上海传奇的叙述中,作为上海生活的经历者、见证者,张爱玲用高度平民化的叙述,在相对静止的叙述时间和相对封闭的叙述空间里,以人生的安稳作底子,书写着上海三、四十年代传统与现代因素叠加下上海世俗生活的旧式“传奇”。
二、对上海市民的书写
市民是现代都市生后的主体,也是张爱玲上海小说中对人生的展现。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对上海生活日常的描写,对市民生活的刻画,成为张爱玲书写上海的主要切入点。生活、生长在上海的张爱玲,在观察和记录上海时,把眼光投向了这座城市的主体——市民阶层身上,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状态。从普通市民阶级的立场出发,摈弃宏大的叙事和重大题材,把笔触深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再现社会变革中市民的生存状态,具有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张爱玲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海派作家,总是以“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自称,自称要做个“俗人”。张爱玲在其中一篇小说《多少恨》前的题词中说:“我对于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种难言的爱好;那些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因此我是这样的恋恋于这故事”。①张爱玲一直喜欢看《红楼梦》、《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世情小说,并对此颇有研究,晚年在美国的主要创作即综合一生研究心得的《红楼梦魇》、《(海上花列传)评注》等著述。不仅如此,张爱玲还喜欢听“市声”——电车声;喜欢服饰和化妆品;喜欢逛商店、吃冰激凌;喜欢看电影和中国戏剧;喜欢西式糖果的味道和臭豆腐的强烈气味;更喜欢听街上小贩的叫卖声。
张爱玲对上海的日常生活,并且是现实中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怀着一股热切的喜好。她的小说世界与大时代、大历史毫不相干,只是由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和情感故事构成,她关心的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市民生活的点滴。张爱玲的作品甚至只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她自己说:“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②
张爱玲要写的市民是芸芸众生中最广大的负荷者,并且在最普通的俗事中透视人生的悲凉。那些有着“不彻底的道德观念”讲求实效和世俗的算计,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而精打细算的的小人物,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群像。张爱玲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他们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有血有肉、具体可感。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成功,对母亲孝顺,对兄弟友爱,对工作认真,对朋友热心,“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③他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玫瑰是个混血姑娘,振保爱他,但要把她娶来移植在自己家乡的社会是行不通的,劳神伤财,而且不划算。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娇蕊偷情的公寓也“像大得不可想象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来过来,遮得日月无关”,他要做一个“好人”。于是,他便匆匆与烟鹂结婚。尽管这样,婚后他对烟鹂的态度并不好,打骂妻子,不回家。但他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人”,在善的外衣下裹着恶的本质。张爱玲用冷冷的笔调描写着这样一个世俗社会下伪
装成“好人”的世俗之人。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物质和经济因素是她揭示这些上海市民生存的有力途径,也是她成功揭示上海市民生活的体现。
《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描写的是一对精明过分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功利全局、斤斤计较的,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故事虽然主要发生在香港,但仍然写的是上海市民的种种生活。张爱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学生葛薇龙出于经济角度的考虑投奔姑妈,而梁太太却把自己的亲侄女作为投资工具,是薇龙不得不按照姑妈的安排,不是替姑妈玩弄人,便是替丈夫弄钱。不劳而获的诱惑和寄生性的生存是薇龙日渐沉沦,最终在清醒中堕落。姑侄俩的身上也透着张爱玲对上海市民经济与物质利益的描写。
张爱玲的小说反映着新旧交替中的上海市民生活,人物关系出于互相封闭、隔离甚至敌对的状态,致使张爱玲笔下谈到的经济话题,一般都处于紧张和尖锐中。受个人身世的影响,加上她生在四十年代的历史变动中,张爱玲怀着一种虚无、苍凉的心情,对当时的上海市民生活的现状和未来都有着一种深沉的怀疑,从而持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
三、上海情结的代言——上海女人
在张爱玲有关上海的书写中,她总是用她笔下的上海女子来体现她的上海情结。张爱玲认为:“男子偏于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女人是普遍的、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环,生老病死,饮食繁殖。女人把人类飞跃太空的灵智栓在踏实的根桩上。”因此,张爱玲在有关上海的小说中,将女性作为立人的视角,时刻关注着女性的命运,从生存状态、情感层面等方面对女性加以描写,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新商品、新名词伴随新思想、新文化一起进入上海人的社会。然而,上海根底上还是旧式的,是“传统的中国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张爱玲所写的上海女人,毕竟还是旧中国的女人,男权社会的女人,这就是沉重的现实。她们很少反抗,因为反抗是无济于事的只能给自己招来更多的痛苦。但是这些女性又把自己的不幸,自己的命运代代相袭,导致着一代又一代的悲剧。
《金锁记》通过写一个被黄金的枷锁泯灭人性的女性曹七巧的不幸人生,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揭露了几千年封建历史沉重积压在女性身上的桎梏。因为金钱,曹七巧被迫守着一个活如死尸的丈夫。黄金如一把沉重的枷锁使曹七巧逐步走向异化。当她以青春④
爱情乃至一生的代价赢得黄金后,她却变本加厉地报复在子女们身上。破坏儿子的婚姻,拆散女儿的姻缘,亲身埋葬了儿女的幸福。曹七巧“疯子”般的一生扮演了双重角色,她既是“被害者”又是“施害者”。小说的结尾颇引人深:“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⑤悲剧还在继续着。张爱玲的又一部小说《半身缘》(原名《十八春》)中的顾曼璐为了能有个孩子拴住丈夫的心,竟然与丈夫合谋奸污了自己的妹妹,导致妹妹大半生的悲剧。
张爱玲是现实的,现实的几近乎悲观,她笔下创作的一大批女性,可谓多姿多彩,丝毫不逊色于曹雪芹笔下的那些大观园的女子们。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淡漠的亲情,幻灭的爱情是这些上海女人的命运,落寞的海上花是她们那个岁月的忧伤,折射出的是无常的命运,苍凉的人生,阴暗的人性。
所以很多时候,上海一直都是张爱玲创作的源泉,1967年远在美国的张爱玲写了又一部小说《怨女》。《怨女》的故事以女子银娣一生为主线,叙述她如何从一个无知少女,变成一个恶毒刻薄的怨妇。《怨女》的故事情节听起来就是张爱玲早年作品《金锁记》的翻版。从《金锁记》到《怨女》,从中文到英文,张爱玲不断写着同一个故事,离开上海——她创作灵感的源泉多年后,张爱玲也许是想借着不断书写老上海,来救赎日益模糊的记忆,中西夹杂的风情、日夜喧嚷的市声、节庆仪式、青楼文化,混合麻油味儿、药草味儿,及鸦片烟香的没落家庭„„都一一化为《怨女》的背景。最重要的是,张爱玲写银娣,兼亦写出她所爱的城市——上海的兴盛与沧桑。
张爱玲描写的上海是灵动、感性的。在上海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张爱玲用她自己的方式——写作来寄托她对这个城市——上海的情感。用她的话说“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⑥
注释:
①张爱玲著,《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第184页
②张爱玲著,陈子善主编,《流言自己的文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③张爱玲著,《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第27页
④张爱玲著,陈子善主编,《流言到底是上海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⑤张福贵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59页
⑥张爱玲著,陈子善主编,《流言自己的文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参考文献:
【1】王德威著,《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
【2】张爱玲著,陈子善主编,《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
【3】张爱玲著,《怨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
【4】张爱玲著,《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
第二篇:论《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推荐)
浅谈《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如果说起张爱玲的小说,人们往往无法回避的是,张爱玲所最钟爱的两套书,即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张恨水的若干作品。然而尤以曹雪芹的作品影响最为深刻,张爱玲就曾说人生三恨中有一恨为红楼未完,甚至还写下一本《红楼梦魇》来考据《红楼梦》,可见其对《红楼梦》痴迷之深,喜爱之狂热。那么这本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带给张爱玲的难道仅仅是考据的欲望么?我想,《红楼梦》对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同样有一定的影响。
一、环境的架构——家族
《红楼梦》中分别写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以贾家为主,作为故事发展的场所和背景,而王史薛三家为辅,交代和推动故事的发展。并且这样的家族是由许多小家庭构成的,大家长的子嗣娶妻生子开枝散叶,从而构成了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例如贾府荣国公贾源这一脉中,其子贾代善与史太君生贾赦贾政贾敏,二儿一女,贾赦生贾琏、迎春,一儿一女,贾琏与王熙凤生巧姐。贾政与王夫人生贾珠、元春、宝玉,与赵姨娘生探春和贾环,贾珠与李纨生贾兰,宝玉也与宝钗育有一子。贾敏外嫁,自此不谈。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的大家族是以封建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一个个小家庭为基础组成的。
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张爱玲构架了一个家族——白家,白家这个没落的家族居住在家族世传的老公馆中,外表虽说光鲜却已走到了穷途末路,全靠典当祖上传下来的物品过活。这个家由老母亲白老太太,三儿子与四儿子的家庭以及三个女儿构成。还有如《金锁记》,《怨女》等故事都是发生在中国旧社会的大家族中。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家族小说,其发生的背景,以及故事的架构,对张爱玲的小说都产生了影响。同时,以家族小说为背景,也使得小说中的人物为家庭成员,小说的情节多以家庭纠纷为主。
二、人物的共通
(一)男性角色
1、父亲角色的弱化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以父系血缘为纽带,以主要的男性成员为框架,形成了中国社会中的家族。男性角色,尤其是父亲的形象,除了承载着传统社会赋予的权利、责任、义务等社会性特征外,还被作家赋予了与此相协调的“高大”、“果断”、“威严”、“勇猛”等自然性特征。然而在《红楼梦》和张爱玲小说的写作中,这样的特征却有所流失。
《红楼梦》中,代表贾府这一大家族威望的是贾母,然而对于从父系社会名义上而言的家长贾赦和贾政的描写多为面目可憎的。详见《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官银子,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阶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问二爷说:“人家怎么弄来了?”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的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老爷听了就生气了,说二爷拿话堵老爷。因此,这是第一件大的。还有几件小的,我也记不清了,所以都凑在一处,就打起来了。
由上可见,贾赦为了一把扇子,便唆使贾雨村,使得石呆子坑家败业,不知是死是活。然而贾赦在面对儿子贾琏指责时,显得不以为然后来更是恼羞成怒,与几件小事凑在一起,便打了起来。然而这样一个设定,这样一个有关于父亲的形象,是不符合一个中国传统所谓“诗礼簪缨之族”的。
作者曹雪芹在描写主人公贾宝玉时,除去描写其与丫鬟姐妹的嬉戏,还常常描写到贾宝玉与其父亲贾政的冲突。如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中,贾政几欲打死贾宝玉。第三十六回击鼓传花时,花传到贾政手中,贾政讲了一个怕老婆的人,舐老婆脚的笑话,这个笑话是相当恶心的,可见贾政品味之低级。更由俞平伯先生所说,贾政之名谐音为假正经,并且通过其周围其他人的描写对他进行烘托,如门下清客之流。
张爱玲的作品中对父亲形象的淡化较之《红楼梦》更甚,在《红楼梦》中,作者对于父亲的形象架构并不高大,但是却给予了父亲在家族中一定的地位和权威,对于父亲形象的架构,张爱玲继承和发展了《红楼梦》的这一特点。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进一步的淡化了父亲在家庭中的影响,对于子女的影响。例如在《倾城之恋》中,白家这个靠着夕阳余晖而生存的家族,并不存在一个定名为父亲的大家长,这个大家长留给儿女的除去一些回忆,没有任何在精神上的影响。相反,白家中的白老太太虽少发一言,却仍然居于核心地位。《金锁记》中的姜老太太,《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她们都是张爱玲笔下由于家族中男性大家长的缺失,而自动扮演家族权威的女性。这样一个与《红楼梦》相似的架构,则反映出张爱玲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抽离了男性父亲的形象。
2、其他男性形象的塑造
《红楼梦》和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家族作为事情发生的背景,家族中有男性有女性,然而不论是《红楼梦》还是张爱玲的小说她们都对男性形象产生了变化。
⑴、男性形象的坦诚化
《红楼梦》中的男子并不同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平面形象,他们有更多的欲望,或许是拿不上台面的欲望。而《红楼梦》中的男子,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荣耀之极的大家族中,则给了他们更多的欲望和实现欲望的手段。比如其书中好色如贾琏,“在情操的表现上是动物似的人,连欲望都是动物似的,因为没有矛盾冲突的内心,常能在性生活上得到肤浅的快乐,对他所接触的女性,不论凤姐、平儿、多姑娘、鲍二的前妻、尤二姐、秋桐,他所表现的一样糊涂而简单,永远是饿狼般的饥不择食。他所沉迷的性的对象,是没有选择、没有品位的。”贾琏则是个“身处在不幸之中而自身已经麻木的精神病患者”。再如呆霸王薛蟠,他为因香菱而引发的纠纷而打死对方,体现出其“愚而好强”的性格。可见曹雪芹对于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与读者坦诚相见的,曹雪芹写这些男性的好色与愚昧,同时也写到了他们身上的优点,例如贾琏对于贾雨村强抢石呆子家的扇子来巴结父亲贾赦的行为不屑一顾。同时曹雪芹也写到了这些人身上有趣的现象,比如贾琏和薛蟠同时惧内,贾琏惧王熙凤这样的女强人,而薛蟠则惧夏金桂这样的悍妇。可见曹雪芹并未将男性形象平面化,而是使其丰满起来。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张爱玲也以毫不掩饰的方式描写了一系列的男性形象。比如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范柳原放浪形骸,四处留情,收买女人的心。但是通过与白流苏的调情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范柳原对于女人爱情的一种需求,这是否可以归结于由于范柳原私生子的身份,而导致其对于人间温情的缺失,一方面他渴望体验所谓温情,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负责任。在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调情或者说是交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矛盾心理在范柳原的身上不断交织。可见,范柳原这个形象,是一个坦诚的形象,对于男性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的正面描写,使得这个形象丰富起来,与读者坦诚相见。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怨女》中的姚二爷是一个残疾或者说是从生理到心理的畸形人。这样一个畸形的,无法满足女性对于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的幻想的男性,张爱玲对其的塑造也是非常坦诚的,不加掩饰的。尤其是姚二爷在于其妻子的交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既希望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但又沉湎与现状的状态。
⑵ 男性职能的弱化
针对男性在家族中的职能,《红楼梦》中的描写却没有女性的那么多,例如,红楼梦中重点描写了王熙凤管理家族,但是却没有重点写道贾琏所做的事情,对于贾琏的工作着墨不及王熙凤得多。贾府的核心人物也是贾母而非其他的男性家长,那么,男性职能的弱化有事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如何体现的呢?张爱玲塑造了一系列的被畸形化、残疾化和根本就不存在的男性形象。例如《怨女》中的姚二爷,《花凋》中的郑先生。通过对这样一些从身体到精神都残疾的男性形象的塑造,来淡化男性在家族中的职能,凸显了女性的作用。
(二)女性形象
1、女性作用的强化 伴随着男性形象的淡化,女性形象开始强化起来,在红楼梦中,最为令大家津津乐道的的金陵十二钗,或是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曼桢或白流苏这样的人物。可见,女性在小说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红楼梦》中,贾母就作为贾府的权威人物人物而存在,而故事的主体架构则是由一群女子来撑起的,这就与传统的父系家族形成了矛盾。《红楼梦》中的女子形象比比皆是,最著名的有金陵十二钗,围绕着这金陵十二衩,发生这故事,金陵十二钗之间也发生着故事,这些小故事便构成了《红楼梦》。并且在曹雪芹的笔下,着墨最多的仍然是女性,钗、黛、湘云不提,也有元、迎、探、惜,以及众多丫鬟。都是有血有肉,有才情,有思想的人物。
张爱玲的笔下这样的描写更多了些,
第三篇: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武小洁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张爱玲的生平,一部分是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在张爱玲的生平中我简单的介绍了张爱玲的家庭情况、童年生活,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及她的创作经历。之所以写张爱玲的生平,是想让大家在理解她的经历的同时,知道是她的经历决定了她的性格和创作方向。在创作风格中我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创作文体、写作手法、语言、内容、取材等几方面的分析来写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在创作风格中我将张爱玲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优美的语言单独拿出,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张爱玲作品的独特之处。在论文中我还简单介绍了张爱玲的几部小说作品,并选取了张爱玲小说中的精彩片段。在文章及最后的总结中我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写出了欣赏张爱玲之处。
张爱玲的生平
张爱玲原名张缨,1920年出生在上海,她的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张佩纶她虽出生于这样的一个家庭,但家庭给她的印象却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母亲成为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失去母爱的她是个小天才,6岁就开始小说创作,7岁的时候她和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他的母亲一直有着罗曼蒂克的爱,她对母亲的感情是很浓郁的,她的性格中有很多无意识的承袭了她母亲的影子。1934年张爱玲的生活中发生两件大事,一是父亲再婚,一是她开始上中学。从此她生活更决定了她的创作方向。她在十八岁的时候获得了远东考试的第一名,但因战争的爆发去了香港大学。她在1942年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可谓是一鸣惊人。她的处女作是《不幸的地》。在1942年到1944年这两年中创造了一系列做品,我们比较熟知的有《第一炉香》、《 倾城之恋》、《金锁记》等。这段期间可以说是张爱玲创作的黄金期。而给她创作灵感的人正是影响她一生的一个人——胡兰成。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可以说是浪漫的,也可以说是凄惨的。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他们的爱情。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相识源于他们的互相吸引,他们的意见相投,才气相吸。也许你会觉得胡兰成这样的一个国家罪人他会有什么吸引张爱玲的呢?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他的才华,张爱玲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他的意见。他们的爱情类似于李清照与赵明诚,但不同的是政治身份和对爱情的忠贞度。胡兰成的身份,他的年龄,他的政治思想完全没有阻碍张爱玲对他的欣赏和爱慕。但张爱玲不能容忍的是胡兰成对他们爱情的不忠贞,他们曾有过一纸婚书,“原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张爱玲亲笔写下的承诺,还有炎樱做他们的证人,但他们还是在张爱玲的绝望中结束了,1947年6月一份诀别信将他们结束了。从此张爱玲的创作开始了另一个阶段。1956年8月张爱玲开始了她的另一段婚姻与赖雅结婚,1960年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1973年定居美国洛杉矶,1975年,她唯一的依靠赖雅逝世,1995年秋天张爱玲孤独的逝世了。但她的许多作品却是留给我们张谜的精神食粮。
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张爱玲之所以在沦陷的上海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首先归功于她创造了一大批不一样的人物形象。
1、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结婚员”:张爱玲独辟蹊径之处,是抓住“破落户”最年轻,也最敏感的一代女性,让这些走出破落家庭后即将被时代潮流无情推向社会、碰得头破血流同时也磨练的异常精明的“女结婚员”,曹七巧是《金锁记》的主人公,也是张爱玲塑造“女结婚员”的代表她本为“油麻店的活招牌”,却被兄嫂逼迫,嫁到有钱人家做妾,伺候残疾的丈夫,她压抑这正常的生命欲望,并经受了大家族特有的勾心斗角,丈夫死后,她虽继承了遗产,另立了门户但她内心的压抑并没有停止,长久的压抑像一把金锁,不光锁住了她的幸福,也使她看不得别人幸福,尤其是对他的儿女,她不让他们与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污蔑自己的女儿抽大烟。对自己的情人也是放心不过,她的心比她的命还苦。她在慢慢的吞噬她身边的每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这就是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认真的活着,拼命地活着,谨慎的活着,怕生活得威胁,怕别人的威胁,但他们始终摆脱不了的是束缚在自己身上的金锁。
2、有知识、有文化敢于大胆追爱但逃不过命运悲剧的现代女性——曼珍①:张爱玲笔下的婚姻很少有纯爱,都是出于目的性的,而曼珍却是个特例,她爱世均,他们的爱情是美好的,干净的,可她却被姐姐曼露当做维持婚姻的工具,让姐夫祝鸿才强奸为姐夫生子,这样荒谬的故事,是我们不愿见到的悲剧,虽然很多年后,她又与世均重逢,但命里注定他们终是只有半生情愿。我也曾为曼珍惋惜也着实恨过曼露,可后来想想这也正是中国式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也是作者参差写法的一大体现,有人爱了不曾得到想要的幸福,有人强迫得到幸福,最终无力再争。
3、以佟振保为代表的大上海男性:在《红玫瑰与白玫瑰》这部作品中,张爱玲塑造了一个表面近乎完美的人——佟振保,他事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代友,侍奉母亲。整个一近乎完美的现代男人,他在别人面前都会展现出自己的完美。他先后爱过两个女人,白玫瑰孟烟鹂,也是他的妻子,他虽然厌恶他的妻子,但在别人面前从不表现出来,因为他认为那是丢面子的事。还有一个是红玫瑰王娇蕊,虽然他很爱她,但他却逃不过世俗对他的看法,他害怕自己建立的一切功亏一篑,因而她抛弃了娇蕊。本文通过两个女人,来展现男主人公赤裸裸的虚伪,表面的完美掩盖不了内心深处的功利、世俗。张爱玲也是通过这两个女人来一点点的解剖了男主人公,将他的缺点慢慢的展现给大家。在这里我想借张爱玲的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佟振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②”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张爱玲真正了解现代女性的生存处境,她的作品也多以女性为主人公,而这篇貌似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也在生生的揭露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的故事。
4、以丁阿小为代表的下层人:《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第一个以女佣为主角的中篇,“要强的苏州姨娘”丁阿小看不起好色吝啬的洋主人,但别人批评她的主人,就会刺激她的“母性”来呵护,甚至拿自己的户口面在妓女跟前为主人撑世面。她在别人的屋檐下认真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只要不在“她的范围内”别人“作脏”与她无关,但实际上正是这个善良本分的阿小帮着自己的洋主人“作脏”和上海的上等人一样,上海的下等人同样也不坏,只是没出息,不干净,不愉快。
张爱玲在内容上也与当时的作家有所不同,她的作品很少涉及政治,没有大背景,只是单纯的写一些男女间的婚姻,和软弱的凡人,故事多以上海、香港和南京为场景。她自己就清楚的知道“一般所说‘时代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来的——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但这并非完全因为情势所迫,也和她独特的文学观有关。“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虽然这种安稳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会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③”
还能让她在文坛上掀起**的是她所涉猎的文体多种多样。
1、随笔:代表作《流言》张爱玲的随笔虽然未能避免一般早熟的天才常见的青涩和张扬,但人生体验的深透与修辞造句的精炼,并不逊于许多老作家。就文体来说,则已经脱去了20年代的生硬和30年代的驳杂,呈现出40年代特有的知心贴肉的圆融畅达。
2、小说:文坛最关注的就是张爱玲的小说她的主要作品有《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年)、《沉香屑.第二炉香》(1943年5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阿小悲秋》(1944年9月)、《半生缘》(1948年)、《色戒》(1979年)。我觉得这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我简单介绍几部作品 《心经》:《心经》是一篇演绎弗洛伊德理论而用力稍猛的作品,但立意很微妙:许太太为了拴住丈夫,竟然默认甚至纵容女儿的恋父情结,使本为正常的少女性倒错倾向在一种畸形的家庭关系中发展的不可收拾。一个女人想获得幸福,不得不眼看着至亲骨肉陷入罪恶,即使这样——或正因为这样她离幸福越来越远。《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个动听而又尽人情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机关算尽的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潜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虽然结局在我们看来是美的,但在作者的眼里是庸俗的。虽然他们拥有好的结局,但这并不是作者所要给我们的结果,作者总是在丑陋上点上美,本来就是两个精明的人,他们勾心斗角,虽是换来了想要的结局,但改变不了的是他们丑陋的目的性。
除了小说和随笔张爱玲还涉猎散文,剧本和译作。她的散文主要有《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剧本有《太太万岁》、《未了情》、《小艾》等。她的译作有两种一是译外文一是译方言创作。张爱玲晚年主要从事《红楼梦》的研究。
张爱玲独特的写作手法及优美的语言
张爱玲最别树一帜的是她独特的写作方法,他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的苍凉,基调冷艳雅俗并存。且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她能在叙述中运用联想,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都不约而同地富有照映心理的功用,充分感觉化,造成小说意向的丰富而深远,这里明显留下西方现代派的痕迹。而作者构造故事,设置人物,又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从题目到叙述风格,都有极强的市井小说的色彩,使其古典与现代并存。
更为吸引人的是张爱玲作品的语言,犀利,优美。我在这里摘了几段:
1、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④
2、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流苏交叉着胳膊,抱住自己的颈项。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得到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⑤
3、她一向怀疑漂亮的男人。漂亮的女人还比较经的起惯,因为美丽似乎是女孩子的本份,不美才有问题。漂亮的男人更经不起惯,往往有许多弯弯扭扭拐拐角角心理不正常的地方。再演了戏,更是天下的女人都成了想吃唐僧肉的妖怪。不过她对他是初恋的心情,从前错过的,等到到了手已经情况全非,更觉得凄迷留恋,恨不得永远逗留在这个阶段。这倒是投了他的缘,至少现在是这样。⑥
张爱玲的创作在取材上、内容上、语言上都有着独特之处,但最终这些还是要归于她的人生经历,及在这些经历中磨练出的性格。
张爱玲的一生经历了很多,也写了很多,也许她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也许她是在抚慰沦陷区人们的情绪,但不可否定的是她的在文坛上的贡献和地位。现在的很多人都喜欢她,也许是因为她的孤傲,也许是因为她的淡定,但毋庸置疑的是她的作品很吸引人,让人们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到了孤僻的角落,在一个漂移的城市,找到心的归所,不论你有多少烦躁,但看她作品的那一刻你将心归一处——书中的故事,也许同样的喧嚣,同样的世俗,但你却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情去审视这一切,孰是孰非,你也许会和他们一起爱,一起恨,但不会再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者,因为书中有人比你更孤独,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个世俗人,因为故事中的人也很世俗。不会觉得自己的爱情不够浪漫,我们看到的是更千疮百孔的经历,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太过复杂,因为与四十年代的大上海比,我们生活的环境很优雅。这一切,足以让你爱上她的作品。也许你是因为张爱玲的一部作品爱上她这个人,但我是因为她这个人喜欢她所有的作品。当然我最爱的作品是她的《小团圆》因为这是以她一贯的讽刺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身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心的滋味,故事中的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出诸多复杂的情绪。注释: ①张爱玲:《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②张爱玲:《天才梦》见于《张爱玲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③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载《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④张爱玲:《倾城之恋》,见于《张爱玲全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⑤张爱玲:《倾城之恋》,见于《张爱玲全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⑥张爱玲:《小团圆》,见于《张爱玲全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页。参考书目:
[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1992,3(11). [2]胡兰成.评张爱玲[J].杂志.1944,2(13). [3]饶岚子.黄仲年.张爱玲小说艺术论[M],1987.[4]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5]仝彦芳.洋场才女张爱玲[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6]夏志清.论张爱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7]余斌.张爱玲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8]万燕.海上花开又花落——解读张爱玲[M].南昌: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9]李雪英.张爱玲女性形象浅析[J].大众科学.2007,(15).
[10]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四篇: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启示
教科院2009级 中外文学导引作业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启示
最初迷上张爱玲,是源于她的一句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①。在这里,没有故事的轰轰烈烈,没有情感的狂悲狂喜,有的只是最简单的语言、最平淡的场景,却讲述出世间最巧妙的缘分、最难得的感情。
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迷恋吧,读了很多张爱玲的作品,有些喜欢的文章甚至还不止读过一遍、两遍。然而,毕竟是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讲不出那些专业的文学理论,因此无法从更深的层次上来探究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启示意义。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我也无意于用一些高深的、他人的“专家语言”来谈论我所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因为我觉得那是属于“他们”的张爱玲、“他们”的《倾城之恋》或其他。我只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谈一谈我对张爱玲作品的几点粗浅认识: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她的作品好在哪里?或者说,一部好的小说创作会体现出哪些特点?我想,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启示吧。
一、好的小说创作要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这里所说的“特定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二是指与作者相关的时代背景。
任何好故事的发生、发展都不应该是孤立的、局部的,只有将其置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其设置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故事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多彩,也会更便于读者理解、引起读者的共鸣。读过金庸作品的人都知道,经典的《射雕英雄传》以遭受靖康之变后的宋朝为其时代背景,《鹿鼎记》的故事则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而至于那部《白马啸西风》,我却一直没有发现它在讲述何年何月之事,读起来似乎有一种被“搁浅”的感觉。也许这也是造成它不如前两部作品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再说张爱玲,一提到张爱玲小说中的画面,首先会想到什么?是歌舞升平、却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上海滩,还是洋味十足、但随之陷落的香港;是依依呀呀的胡琴,还是现代的钢琴、无线电;是鸦片的迷雾、小脚的女人,还是工厂、洋房和电车„„如果要用几个词汇来描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的话,我会选择:20世纪初;“双城记”——上海与香港;社会动荡;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些,都是属于张爱玲的典型时代的,正如革命时期是属于鲁迅的时代、土改时期是属于周立波的时代一样。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这一时期只有这么一位代表作家,只是这些作家以这一特殊时代为背景而创作的作品更为优秀;或者说,这是一个与作者本人高度相关的时代。
二、好的小说创作要有独到且细腻的笔触
说起独到、细腻的描写,不禁想起张爱玲在《桂花蒸 阿小悲秋》一文中对阿小及她家主① 《爱》,P80
人形象的描述。阿小生成这样一副模样,“脸一红便像是挨了个嘴巴子,薄薄的面颊上一条条红指印,肿将起来。她整个的脸型像是被凌虐的,秀眼如同剪开的两长条,眼中露出一个幽幽的世界,里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①。她的主人呢,“脸上的肉像是没烧熟,红拉拉的带着血丝子。新留着两撇小胡须,那脸蛋便像一种特别滋补的半孵出来的鸡蛋,已经生了一点点小黄翅”②。这样的两个人,生动得让人无法遗忘。这就是张爱玲的小说。
(一)张爱玲的小说是色彩浓重的张爱玲极爱用各种鲜活的颜色来写人、写景、写心、写情,因此她的句子常常是深刻、形象且丝丝入扣的。
她曾用红和绿来写振保朋友的太太王娇蕊,“她穿着的一件曳地的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了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衣服似乎做得太小了,两边迸开一寸半的裂缝,用绿缎带十字交叉一路络了起来,露出里面深粉红的衬裙”③。虽然是平日看似过分冲突、刺眼的红绿二色,在这里却无疑是最适合描写“红玫瑰”的颜色了。娇蕊不但成功的“染绿”了她曾经占有的空气,更无意间“染活”了振保的心,成为他心口上的那颗朱砂痣。
在小说《金锁记》中,她曾这样描写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④。同一个月亮,却因不同的人而产生不同的感受,这种差异,张爱玲是借助颜色简单而生动的体现出来的。
她还曾用“野火花”的红来写白流苏的心,“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其实,漫延开的不仅仅是那不可收拾的火红而已,还有在流苏内心里悄然涌动着的恋爱的情愫。而在流苏初到香港时,也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蹿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⑥。这一抹抹犯冲的颜色,不仅彰显了当时香港社会的繁华与凌乱,更将流苏心里那股兴奋与无措交织的复杂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还有什么会比这些“蹿上落下”的颜色更能表现出流苏对未来忐忑不安的心情呢?
(二)张爱玲的小说是可以聆听的“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⑦。范柳原与白流苏的故事,便是在这“咿咿哑哑”的胡琴声中拉开了序幕,拉出①
②⑤ 《桂花蒸 阿小悲秋》,P384《桂花蒸 阿小悲秋》,P383
③ 《红玫瑰与白玫瑰》,P338
④ 《金锁记》,P3
⑤ 《倾城之恋》,P67
⑥ 《倾城之恋》,P61
⑦ 《倾城之恋》,P48
了高潮,又拉向了尾声。而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故事,还有那仿若一直在耳边萦绕着的胡琴声,咿咿哑哑„„
她写安静的时候,“难得有人说句把话,只听见银筷子头上的细银链条窸窣颤动”①。但更多的,还是有声音的时候:那街上小贩远远地摇着拨浪鼓的“不楞登„„不楞登”的声音,“包车叮叮地跑过,偶尔也有一辆汽车叭叭叫两声”②,那封锁时“叮玲玲玲玲玲” ③的摇着铃的声音,那“工隆工隆”响的电梯的声音„„多亏了这些拟声词,读张爱玲的小说,永远不会寂寞,却又很容易陷入永远的寂寞。
这就是张爱玲的小说,她用自己独到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绘着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文字世界。
三、好的小说创作既要有挖掘“美”的眼力,又要有直面“丑”的勇气
张爱玲的小说便具有这样的魅力,尤其是后者。在张爱玲的笔下,许多人物都被作者有意地撕下了伪装的面具,将他们“赤裸裸”地展现给大众。君子也好、恶人也罢,在她的小说里都原形毕露;人性中贪婪、自私、懦弱的一面,在她的文章中也无所遁形。相比之下,那些一味歌功颂德的文章在浩瀚的文坛中一闪而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述这几点,能否算作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启示呢?但不管怎样,它们足以说明我为什么喜欢张爱玲的小说、为什么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是好的作品了。其实,还有一点更为关键的是,她的文字能够轻而易举地贴近人的心灵、触动人们内心深处那抹难以察觉的感情。就犹如平静的湖面,哪怕投以小石,也会涟漪不止。套用《半生缘》中的一句话⑤:我要你知道,在张爱玲的作品里总有一些文字是能够触动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些文字。
参考文献:
[1] 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2] 张爱玲.传奇[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3] 张爱玲.半生缘[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④
①
②
③
④
⑤ 《金锁记》,P9-10 《金锁记》,P9 《封锁》,P274 《心经》,P211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一个人”,P321
第五篇: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1、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时间跨度很长。最早的《迟暮》创作于1933年,最晚的《忆西风》创作于1994年,60余年间,其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也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率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她的散文有着浓郁的文化意味,这尤其反映在她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思考中。在艺术与审美追求止,她强调苍凉的风格,注重情绪化的写意,又具有幽默品格,语言的运用上也十分精致和讲究。张爱玲散文的这种独特的文化与艺术气质,莫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散文是历来就有的文学样式,在现代文学史上也取得较高的成就,散文创作兴旺、名家众多。尽管如此,张爱玲以她薄薄的一本《流言》仍能于众多的名家中独树一帜,卓然而立。这与她散文的内容的世俗化,生活化是分不开的。《流言》的出现给文坛吹进了一股清风。张爱玲的散文,是一个精心营造的世界,里面充满趣味,亲切怡人。她的散文内容非常多,涉及面广。在散文集《流言》里谈吃,谈穿,谈钱,谈艺术,谈女人,谈自己的生活,常有令人捧腹叫绝之语。张爱玲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她看来,“举目四眺,世界满目疮痍”,可正是对生命意义的悲观,反而导致她了对生活小趣味的近于过分的嗜好;她对“寻常的反常”的发现,使她产生了对万物超然对俗事谅解的洒脱态度。我们在《流言》中看到的是一贯对人生的一切表示了强烈好奇、强烈的爱好而又善于享受人生乐趣的张爱玲。吃、穿、玩、游戏花钱无一不让她感到愉快,而声音、颜色、气味都能给她带来快感。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的散文题材大多取自身边的小事,而这也正组成了女人特别爱好的一些生活内容:打扮、购物、买菜、逛街、吃零食等等。她的话题也几乎可以归入女人的话题:女人的天性、女人谈论男人、身边杂事的乐趣等等。她的散文里也浸透了女人的感性,她对那些琐事的叙述和谈论充满了女性对生活特有的一种体验和感应。她一往情深谈起一块衣料,一件衣服,那种从穿衣中体味到的喜悦对于男人来说的确是微不足道,而她对“细细森森”的美,对那种“牵牵绊绊”、“意意思思”的感觉不胜低徊的回味,透露着女性纤细的感性。她在《天才梦》里就向我们描述了她从生活中得来的种种乐趣: “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颠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即使在描写战争的《烬余录》中也充斥着吃、穿、上街游玩等等这些琐事带来的快乐。
“我记得香港沦落后我们怎样满街地找寻冰激凌和嘴唇膏。我们撞进每一家吃食店去问可有冰激凌。只有一家答应说明天下午或许有。于是第二天我们步行十多里路去践约,吃到一盘昂贵的冰激凌,里面咯吱咯吱全是冰屑子。街上摆满了摊子,卖胭脂,西药,罐头牛羊肉,抢来的西装,绒线衫,累丝窗帘,雕花玻璃器皿,整批的呢绒。我们天天上城买东西,名为买,其实不过是看看而已。从那时候起我们学会了怎样以买东西当作一种消遣。——无怪大多数女人乐此不疲。”
张爱玲的散文多而杂,不仅描述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直逼世俗人生。中国文人士大夫生活艺术的背后总是衬着“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崖之生”的潜台词,张爱玲不矫情,不撇清,她对生活的情趣更有一种清新的气息。她生活的艺术是直逼世俗的。张爱玲母亲出身名门,是典型的西洋淑女。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这样写她的母亲:“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决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立面去。”她自豪地给自己冠上许多俗气的头衔:
“一学会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童言无忌》)
“每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带着这样的红绸字条。她连自己“恶俗不堪”的名字也恋恋不舍:
“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个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
琐屑的世俗生活是实际的人生,张爱玲不耻于宣布自己是一个俗人,在俗世中体味牵牵绊绊,拘拘束束的苦乐的世俗而又真实的生活。她非常欣赏好友苏青的朴素、实在的生活态度,因为那里透着对世俗生活的执着和认真,而对苏青成名后失去了朴素则含蓄地表示了不满和惋惜。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因为太感兴趣的缘故,仿佛只有兴趣没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慕恋。” 这是《流言》中的张爱玲最终定格于她对自己的一张照片的描述。
张爱玲老年时曾在为自己文集所做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我热闹不起来。我的心永远是平止的,平止的如一潭死水,与死水不同者,只在我独立水边,望着自己瘦弯的身影,添觉出几分苍凉。”的确,张爱玲是安静的,她个性内敛,不喜张扬,习惯偏安一隅静坐。对于人生,她是一个安静的看客,又是一个安静的听众。她把喜怒哀乐收藏,自己品味,她不在乎外界,也不顾影自怜,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细加呵护,不经意间流露的是一股淡淡的悲凉。她的喜静,许是从小的家庭磨难,许是经历了一些世事变迁,许是心智的早熟早慧,然而互补在她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沉默,少言让她在一派沉静中淘取到了她笔下所要的金子。于是,她手中那支笔飞扬起来,她的散文,便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她繁富的内心世界。
10级石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