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陕西证监局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施意见的通知[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3 21:1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陕西证监局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施意见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陕西证监局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施意见的通知》。

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陕西证监局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施意见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陕西证监局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施意见的通知

2006-3-27 16:6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发文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陕政办发〔2006〕20号

发布日期:2006-3-27

执行日期:2006-3-27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证监局《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

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实施意见

陕西证监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34号)精神,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上市公司对我省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现就提高我省上市公司质量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提高全省上市公司质量工作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上市公司竞争优势是推进我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活力,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关键,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

目前,我省有境内上市公司25家,总股本6124亿股,总资产29048亿元,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累计1054亿元。一批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了经营机制,增强了活力;获得了长期资本,改善了资产结构,提升了持续经营能力。有的已成为行业龙头,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和因素的影响,我省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不高。一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规范运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甚至存在违法违规现象;一些上市公司竞争能力不强,经营业绩水平低,有的甚至陷入困境。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制约了我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与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势极不适应。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以完善公司治理为重点,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和规范运作水平

(一)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完善公司治理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基础和保障。要重在防止“所有者缺位”造成的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用控制权,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问题,解决公司治理“形备而实不至”的问题,切实提高公司内部制衡机制的有效性。

(二)健全并有效执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要通过自查和外部审计全面核实公司运营各环节的风险因素,及时发现薄弱环节,认真进行整改,堵塞漏洞。要重点做好大额资金划拨、贷款及担保、对外投资等事项的风险控制,坚决杜绝乱投资、乱担保。

(三)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及员工的激励约束。上市公司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股票期权等方式,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强化高管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要健全高管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强化责任目标约束,使其真正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变为自觉行动。

(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上市公司要明确和优化公司发展战略,重视培育技术和人才优势,提高管理效率;要积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主业不突出、盈利能力不强、经营业绩下降的上市公司,要通过资产重组,焕发新的生机。

三、标本兼治,着力解决影响上市公司质量的突出问题

(一)维护上市公司独立性。上市公司必须做到机构独立、业务独立,与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方面彻底分开。控股股东要依法行使出资人的权利,不得侵犯上市公司法人财产权,不得违反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程序,干预上市公司正常经营决策和投资活动,损害上市公司和其他股东合法权益。

(二)严禁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不得以向上市公司借款、由上市公司提供担保、代偿债务、代垫款项等任何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对已形成的资金占用问题,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现金清偿、红利抵债、以资抵债、以股抵债等方式,尽快偿还,到2006年底前全部清偿完毕。要坚决防止还旧借新,严禁发生新的资金占用。

(三)坚决制止违规对外担保。上市公司要严格执行《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规定,及时修订公司章程,完善对外担保审批权限和程序。未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或授权,不得用上市公司资产对外提供担保。要严格控制对外担保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在2006年底前解决已形成的违规担保问题。

(四)规范关联交易行为。上市公司要严格控制和减少关联交易,尽可能消除经营业绩中的非市场竞争因素。要完善关联交易决策程序,坚持关联交易必须有利于上市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的原则,并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要严格执行关联方回避制度,并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保证关联交易价格的公允性和交易过程的透明度,禁止利用关联交易转移或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五)严禁编报虚假财会信息。上市公司要严格执行有关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

度,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不得伪造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不得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变更等手段制造虚假资产、收入、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不得阻碍审计机构正常开展工作,限制其审计范围;不得要求审计机构出具失真或不当的审计报告。上市公司董事会及其董事、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承担主要责任。会计事务所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中,必须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原则,严格把关,审慎发表审计意见,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对未及时发现和揭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虚假问题的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要实行市场禁入等措施加大惩处力度,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一)大力推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通过资产重组,提高资产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引入战略投资者,调整产业结构,开拓新领域,求得新发展。要根据我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提高全省上市公司质量的总体规划和相关公司的具体方案,引导支持上市公司实现与全省优势资源、支柱产业的嫁接和整合,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近期,要重点加快组织实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煤炭、石油、天然气、旅游等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转移,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培育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结合起来;要创造有利于资产重组的良好环境,降低重组成本,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优质企业参与陕西上市公司重组。要把股权分置改革与资产重组结合起来,通过股改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对已经陷入经营困境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国资管理部门要限期制定重组方案,加快重组进程。

(二)加快优质企业改制上市步伐。凡有条件的国有企业都应积极进行改制,争取发行上市,通过上市融资做优做强。中小企业也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在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影响企业上市的障碍问题,推动企业上市。要积极培育符合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成长性的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

近期,要大力支持具有我省资源优势的油气煤、有色金属、电力能源等行业优质大型企业集团的整体改制上市;同时,要充分利用我省高科技中小企业众多的优势,抓住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及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具有良好成长性的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上市步伐。通过增量改善上市公司结构,提高整体质量,树立我省上市公司新形象。

(三)加快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全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股权分置改革的认识,加快推进我省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确保实现省政府确定的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工作目标。上市公司要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积极解决影响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少数存在困难的上市公司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按期完成改革任务。

五、协作配合,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综合监管

(一)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监管。证券监管部门要深入分析研究我省上市公司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监管工作,提高监管效率。要切实加强对上市公司董事及其高管人员的监管,对不适当人选,要及时通报股东单位,并责成上市公司按照法定程序予以撤换;对

严重违规的,要实行市场禁入。要健全、完善与司法部门的协作机制,依法打击证券违法犯罪行为。

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省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全省各级国资、公安、税务、海关、银监、证监等部门要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监管信息共享和监管合作机制,实行监管联动,积极稳妥地做好上市公司风险处置工作。

(二)加强上市公司诚信建设。有关部门要建立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相关高管人员的信用信息和监管信息的共享机制,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对严重失信和违法违规者予以公开曝光;督促商业银行严格审查上市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对外担保的文件和信息披露资料,审慎判断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合规性和担保能力,严禁控股股东向上市公司转移贷款及担保责任,切实防范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和信贷风险。

(三)国资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国有控股股东行为规范的约束,把维护上市公司独立性、资产安全性、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纳入对国有控股股东负责人任期考核目标,严禁任何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督促国有股东及关联方加快清偿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限期内未清偿或出现新增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要对相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直至撤销职务。非国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限期内未清偿或出现新增资金占用的,要对其股权性融资和信贷融资进行严格限制。要依法查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用非公允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

(四)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督促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忠实履行尽职调查、诚信推荐、持续督导的职责。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证券执业行为的监管,督促其勤勉尽责,规范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要加大对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予以惩戒。

(五)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发挥陕西上市公司协会等自律组织在促进上市公司完善治理、规范运作方面的作用,加强对上市公司董事及高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依法规范运作的自觉性。

六、加强组织领导,为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检查督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共同促进上市公司质量全面提高。

(二)防范和化解上市公司风险。全省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风险处置应急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重点防范和化解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转移、掏空,财务信息虚假披露,违规担保、不规范运作导致的经营失败、破产、退市等重大风险问题。对上市公司退市、破产、财务危机等引发的重大突发风险,要及时启动上市公司突发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妥善处理。对陷入危机、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上市公司,各级政府必要时可实施托管。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舆论氛围。要切实加强对上市公司新闻报道的管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防止失实报道,误导投资者。严肃查处违背事实、蓄意对上市公司作虚假报道的行为,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二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 卫生厅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

卫生厅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1〕46号 2001年4月18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卫生厅《关于陕西省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陕西省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卫生厅)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陕发〔1997〕7号),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要求的卫生监督体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6号)和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卫办发〔2000〕16号)精神,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把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规划,统筹考虑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根据《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要切实加强领导,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相衔接,本着政事分开和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卫生监督与卫生技术服务的职责,将有关的卫生监督职能相对集中,组建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到2001年底前,基本完成全省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任务。

二、卫生监督机构的设置

(一)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名称:陕西省或ⅩⅩ市(地区)或ⅩⅩ县(市、区)卫生局(厅)卫生监督所(局)(以下简称卫生监督所)。

(二)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性质:卫生监督所是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其辖区内,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行使卫生监督职责的执行机构。

(三)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设置:省、市(地区)和10万人口以上的县,原则上要建立独立的卫生监督机构;对10万人口以下的县,可先实行与防保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但要将卫生监督职能、卫生监督员编制和经费与防保机构分开,待条件成熟后,组建独立的卫生监督机构。市(地区)所在地的区(市)级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可由市(地区)设立派出机构或派出卫生监督员,以减少卫生监督管理层次。各级政府要根据《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的依法行政、政事分开和综合管理的基本原则,调整卫生资源

配置,理顺和完善现行的卫生监督体制,建立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新体制。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内设机构应根据卫生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和执法管理程序,结合卫生监督任务的特点设置。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原则上由综合管理、许可审查、监督执法、稽查等四部分组成。各地市、县可根据卫生监督管理程序、卫生监督执法任务以及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合理设置内设机构。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卫生监督范围、服务对象等因素予以核定,一般按每万人口1人左右设置,由原从事卫生监督职能的卫生事业单位的编制中划转。具体组建的实施方案,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商同级编制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核定,并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

卫生监督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依法开展综合性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具体职责为:

(一)组织拟订卫生监督执法综合管理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二)负责卫生许可和执业许可的申请受理、初审、上报和批准后证书的发放,以及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发放的具体工作;

(三)组织卫生监督执法检查,定期上报卫生监督抽检结果;

(四)依法对所管辖的卫生行政处罚案件进行调查取证,提出并上报处罚建议,执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

(五)依法对适用简易处罚程序的违法行为作出处罚决定;

(六)依法对所管辖的污染、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取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提出处理意见;

(七)组织现场卫生监督检测、采样工作,负责卫生监督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

(八)负责受理卫生监督方面的投诉、举报,法律咨询与稽查工作;

(九)开展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工作;

(十)根据有关规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新、扩、改建的选址、设计进行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

(十一)对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采供血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许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承担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其他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四、卫生监督队伍建设与管理

为保证卫生监督执法的公正性,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必须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过硬、素质优良、秉公执法、廉洁自律、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卫生监督员的录用要严格按照中组部、人事部和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0〕31号)的规定和要求,坚持公开招聘、考核录用、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的基本原则。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一般应从原职能划出单位承担卫生监督的专业人员中选拔考核后录用。组建后人员的调动,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编制情况,按人事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卫生监督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和加强卫生监督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做好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纪律整顿和业务培训工作。未经公共法律和卫生专业法律知识培训的人员,一律不得上岗执法。要坚持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对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要依法严肃处理。

五、卫生监督机构的经费管理

根据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0〕17号)的精神,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履行卫生监督执法职责所需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和发展建设支出,由同级财政预算支出;其人员经费按照国家核定的编制人数和国家规定的工资、补贴标准核拨;公务费可比照当地同类行政执法机构的预算定额,由财政部门核定;卫生执法等专项业务费根据工作需要,列出明细项目,合理安排;发展建设支出按项目论证意见予以核定。在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组建初期,同级财政应安排解决所必须的开办经费。

为保证卫生监督执法的公正性,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不得从事有偿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工作。卫生监督执法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罚没款上交国库。任何行政执法机关都不得向行政执法人员和下级机关下达收费和罚款任务指标。既要加强卫生监督检查,又要注意减轻受检单位负担,避免重复检查,制止乱收费和乱罚款。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1年04月18日 实施日期:2001年04月18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陕政办发[2000]139号 【发布日期】2000-12-05 【生效日期】2000-12-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0]139号2000年12月5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陕西实际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调动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改进医德医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整顿医药流通秩序,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促进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让群众享有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 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6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一、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政事分开,从传统体制下“办卫生”为主,逐步转变为主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管卫生”。要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积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切实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

(二)各级卫生、计划、财政等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健全医疗服务技术规范,严格管理,依法行政,禁止各种非法行医。

(三)理顺和完善卫生监督体制,合理划分卫生监督与卫生技术服务的职责,依法行使卫生行政监督职能。加大对卫生相关产品、社会公共卫生、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治及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等监管力度。

(四)按照国家《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我省《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指导意见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加快实施区域卫生规划,采取多种措施对卫生资源的存量和增量进行调控。今后,卫生资源供大于求和医院床位超过《陕西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地区,不再新建或扩建医疗机构。对重复设置的医疗机构和过多的床位可转向护理、康复服务。对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难以正常运转的医疗机构,要积极引导其拓展老年护理等服务,或通过兼并、撤销等方式进行调整。

优化卫生人才结构,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全科医生。积极引导富余人员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医疗服务薄弱的地区流动。

(五)严格大型医疗设备审批管理。购置核磁共振、CT、伽玛刀、X刀等8种大型医疗设备,均需省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后,报国家卫生部审批。其他医疗设备的审批办法,由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医疗设备实行政府采购或由医疗机构公开招标采购。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可在区域内建立检验、影像中心。其他城镇可先将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现有大型医疗设备组织联合,待条件具备时,逐步过渡到大型设备集中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市,要先行试点,积极进行探索。

二、二、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一)按照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和承担的任务,将医疗机构划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制定并实施不同的财税、价格政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由同级财政给予合理补助,医疗服务价格按扣除财政补助和药品差价收入后的成本制定;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补助,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政府指导价。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二)各级卫生、财政等部门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公平、有序的竞争。医疗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分类核定发证后,财税部门按国家有关财税政策执行。

三、三、建立功能健全、分工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

(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要健全功能,合理分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纳入社区功能范围;要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城镇社区建设规划和当地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投入引导资金,支持帮助解决必需的业务用房及其他基本设施,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二)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主体,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工作。二级及以下医院主要承担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任务,开展急症抢救工作,指导基层及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开展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三级医院以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服务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等综合服务,支持、指导基层医疗单位业务建设,承担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援,并结合临床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据各级医疗机构的社会功能和所承担的任务,有重点的加强业务建设和管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与二、三级医院之间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引导人民群众合理选择医疗机构,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尊重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职工可以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和医生就医,可在医疗机构购药或持医生开具的处方选择定点药店购药。同时,鼓励患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参保职工,首先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治疗。

(四)位于城市的企业医疗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各地应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通过试点逐步将其移交当地政府统筹管理。

四、四、改革和健全预防保健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保证。根据“区域覆盖、就近服务”的原则,将设置分散、服务对象单一的预防保健机构,对除卫生监督以外的疾病控制职能和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业务进行分类重组,建立综合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负责搞好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领域的业务技术指导,并提供技术咨询和调查处理传染病流行及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完善和加强各级妇幼保健院(站)建设,坚持以保健为中心,面向群体,面向基层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妇女儿童常见病的防治,保障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医疗机构要密切结合自身业务,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组织要发挥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作用。

五、五、转变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

(一)扩大公立医疗机构运营自主权,实行公立医疗机构自主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根据任职标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采取公开竞争、择优聘任等多种形式选拔任用医院院长。实行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和落实院长的责、权、利,加强院长任期目标管理。进一步强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考核工作,实施任期内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

(二)加强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进行成本核算,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凡社会能有效提供的后勤保障,逐步交由社会去办。在医疗机构相对集中的城市,可通过医院联合,组建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集团,成为面向社会的独立经济实体;暂不具备组建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集团条件的,实行单独核算、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三)医疗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科学、灵活、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业务科室设置,要以医疗服务需求和学科建设为导向,明确岗位职责,实行以质量和创新项目为主的目标管理,定期量化考核,做到权责明确,奖罚分明,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行政职能科室要精干、务实、高效,做好服务工作。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标准,遵守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四)深化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定编定岗、公开岗位标准,鼓励员工竞争,实行双向选择,逐级聘用并签订合同。实行全员聘任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责任合同制,管理人员实行职员聘任制,工勤人员实行合同制。对学科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专家等优秀人才采用不同的办法,实行不同的聘期,给予较高的待遇,以稳定技术骨干。建立和完善岗位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晋级、分配、奖惩和解聘的主要依据。医疗机构也要减员增效,多渠道分流人员。未聘人员要以内部消化为主,采取兴办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和领域,以及转岗、交人才交流中心托管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从今年起,医疗机构新进入人员实行聘任制,逐步推行人事代理制。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进入卫生技术岗位工作,已在卫生技术岗位的要坚决调整出来。

(五)改革医疗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按照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不同的收入分配管理办法。继续完善并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度、内部考核制度和患者反馈制度,实行收入分配与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劳动贡献挂钩,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

六、六、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

(一)对医院药品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县及县以上公立非营利医院的药品收支结余全部上缴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专户管理,由卫生行政部门定期进行考核后,及时合理返还,全部用于弥补医疗成本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等其他卫生事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扣留或挪作他用。该项资金收取和返还情况由同级财政部门实施严格的监督。对中医院和部分专科医院在核定返还资金时要给予照顾。各级财政、卫生行政部门要合理核定医疗机构的药品周转金,保证医疗机构采购药品的需要。

(二)在规范财政补助方式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进行医院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的试点,实行独立核算,照章纳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选择有条件的医院积极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三)门诊部及个体诊所除可经销由省卫生、药品监督部门审定的常用和急救用药外,不得从事药品购销活动。

七、七、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

(一)按照公共财政和分级财政体制的要求,各级政府要规范对医疗机构和其他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办法。对医疗机构及其他卫生机构的补助项目主要包括卫生执法监督和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重要医学科研、基本医疗服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

(二)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各级财政要继续保留和不断增加卫生重点领域的专项投入,每年拿出新增财力的10%用于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药和医学科技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省上每年从计委统筹基本建设资金用于非经营性建设项目投资中,拿出不少于10%的资金用于卫生事业基本建设,并向贫困地区倾斜。力争使全省卫生事业总费用逐步达到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

(三)政府举办的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定项补助为主,由同级财政予以安排。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用、重点学科研究项目(含设备)费用、特色专科和中医建设项目、医院发展建设支出和所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等。由于政策因素造成的基本医疗服务亏损补贴,按服务量核定定额予以补助。

(四)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以定额补助为主,由同级财政予以安排。补助范围包括:未退休人员费用和职工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人才培训和基本建设、设备更新经费,承担预防保健任务所需的补助。

(五)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按其承担的责任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给予全额补助。其人员、公务和业务经费的补助,按照标准定额及公共卫生事业机构承担工作任务情况核定。其保健业务收入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部用于卫生事业。

(六)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保证支出需要。对其他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按其承担的任务量予以核定。

(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政府指令性医疗抢救及突发疫情、灾害、中毒等群体性伤害任务所发生的费用及对无主病人人道主义救助等社会救济性抢救的欠费,由同级财政根据财力和实际需要予以解决。

八、八、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

(一)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入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在规范医疗服务项目的基础上,综合医疗成本、财政补助和药品收入等因素,在既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又考虑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或调整诊疗费、护理费、挂号费,适当提高手术费、治疗处置费、床位费,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疗设备仪器检查项目收费。特需服务价格适度放宽。要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医疗服务成本变动和医疗供求状况,适时调整医疗服务指导价格。

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适度拉开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档次,引导患者合理分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要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特点,并适当提高中医的技术服务价格,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中医的发展。

(二)放开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并报同级物价、卫生部门备案。各地要加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和特需服务价格的监管,必要时可实行差价管理,以维护患者的合法利益。

(三)各地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系,加强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督检查。各医疗机构要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在医疗服务场所的显要位置公布主要服务项目价格标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认真贯彻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加强和完善药品价格管理。参照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制定省政府管理的药品价格目录。省政府管理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对政府定价以外的其他药品,由生产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药品作价办法自主定价,报省政府价格管理部门登记后执行。

(五)药品价格制定对GMP(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达标)企业和非GMP认证(达标)企业区别对待。同品种规格的药品,GMP认证(达标)企业生产的价格可适当高于未认证(达标)企业生产的价格。对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品种规格的药品,原则上应按低价位价格执行。

(六)继续推进药品降价工作。引入市场机制,重点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切实减轻社会和群众的医药费负担。

(七)做好药品价格登记工作。省内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外埠在陕药品经营单位销售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应按照我省药品价格登记规定办理药品价格登记,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对登记的药品及价格予以公布,未经价格登记的药品不得在省内销售。

(八)按照国家关于把药品零售价格印制在药品包装盒上的规定,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在省内生产企业推行。在药品经销各环节,都必须按实际价格开具发票,严禁低价促销、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九、九、调整药品生产结构,整顿药品市场秩序

(一)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医药行业发展规划,严格药品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从现在起,不再批准新建或改建简单扩大生产力能力的项目。

(二)围绕生产结构调整,积极支持医药企业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产权、产品、市场网络为纽带,进行资产重组,发展集团化、集约化经营,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对生产条件落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低劣、达不到质量技术标准的企业,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控股或并购医药工业企业。

(三)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药品生产企业按剂型分阶段实行GMP认证的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切实保证药品生产质量。大力推进大型医药批发企业公司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通过联合、并购,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市、县批发企业要逐步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省和西安市要继续抓好药品零售连锁店经营,扩大连锁规模,并逐步向全省推开。进一步规范药品销售管理,逐步推行药品的分类管理。探索并推进医药电子商务。

(四)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规范医疗机构购药行为。医疗机构是药品招标采购的行为主体。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医疗机构可自行组织招标或数家医疗机构联合组织招标采购,也可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开展招标采购。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药品招标代理机构资格的认定工作。药品招标代理机构不得与行政机关存在隶属关系或其他利益关系。卫生、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药品招标代理机构及其代理活动的监督,招标采购经办机构须按规定将实际成交价格及时向物价部门备案。利用现代电子商务信息网络技术,提高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效率,降低药品流通费用。

十、十、加强药品执法监督管理

(一)严格核发《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和《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完善药品质量公告制度,改革药品抽验机制,严格处罚程序。省及各地市要定期公布辖区药品质量状况。

(二)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和无证生产、经营药品的违法行为,及时查处生产、销售假劣药品案件,整顿和规范中药材专业市场,取缔非法药品集贸市场。

(三)加强对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依法监督管理。积极推进GMP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对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实行分类监管,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十一、十一、加强对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涉及多方面利益调整,是一项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的工作。为了推进这项改革依法有序地进行,省政府决定成立省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体改办。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

(二)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和本实施意见的要求,把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等“三项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实施办法。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指导,认真做好这项改革的宣传工作和广大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力争在两、三年内,基本完成我省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任务。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生活垃圾袋装收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1005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4-05-16 【生效日期】1994-05-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关于生活垃圾袋装收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1994年5月16日宁政办发〔1994〕56号)

为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根据市政府宁政发[1994]25号《南京市市容卫生长效管理工作意见》的要求,现就生活垃圾袋装收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生活垃圾袋装收集,逐步做到街头巷尾不见生活垃圾,以减少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减少“四害”孳生源,减少城市灰尘,减少垃圾中转环节,提高城市环境净化和市容卫生长效管理水平。

二、二、实行垃圾袋装范围

本市城区所有单位、集贸市场、饮食与瓜果摊点、个体餐馆、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以及居民院落、家庭等处所产生的生活垃圾。

三、三、垃圾袋装收集办法

1、居民对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逐步分两类处理。居民每天将生活垃圾(容易腐烂的叶、根、皮和煤渣等,装入塑料袋;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塑料、玻璃、金属、骨头、破布、纸张等)分离出来送废品收购站,变废为宝。塑料袋的来源包括:居民自行购买;以废旧物资换取;从农贸市场和商店购买物品用过的旧塑料袋;厂家无偿赠送的广告塑料袋。各街道办事处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些布局合理的废品回收站,以方便居民购买或换取统一监制的塑料袋。

2、生活垃圾装袋扎封后用两种方式收集:居民于每天19:00前放在自己家门口,由民办保洁员上门收集;也可由居民将袋装垃圾按时送到指定地点。

3、生活垃圾分两批送中转站。单位产生的生活垃圾、个人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装袋扎封后放到指定地点,由民办保洁员按时收集,并将所有收集的垃圾分两批送至中转站,或由本单位送至垃圾场。

4、垃圾中转站每天早、晚各开放一次,及时清运垃圾,避免出现垃圾积存现象,并做到日产日清。

四、四、工作步骤

5月上中旬:选择20%的居委会进行试点;

6月份:扩大试点到50%;

7月上旬:在城区全面推开。

五、五、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按照“科学、可行、创新”的要求,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精心安排,认真实施。市里成立生活垃圾实施袋装化领导小组,市市容委副主任朱道荣任组长,李伯基同志任副组长,下设4人工作班子。它的职责是:拟定工作计划、综合指导协调,组织宣传发动、检查督促,并负责提供垃圾袋、桶的联系和服务工作。各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具体组织实施。

2、广泛宣传。实行生活垃圾袋装收集,是落实市容卫生长效管理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净化生活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对传统的垃圾收集方法的一次变革。报社、电台、电视台、影剧院、广告单位、窗口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等要积极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深入发动群众,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严管重罚。生活垃圾实行袋装收集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随意倒、扔垃圾。市容监察队员、协管员要加强巡查,对乱扔乱倒垃圾者,予以批评教育,对拒不改正者按有关规定予以重罚。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意见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意见的通知

(青政办〔2007〕95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

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七年六月)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和工农业产品质量,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现就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义

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提升产品标准水平、强化企业标准意识、提高品牌技术含量的重要举措,是在新形势下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目标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加大了对全省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实施力度,加强了标准化体系建设,组织制定建设工程地方标准10项,制定农业技术标准137项,制定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标准20项,制定保护生态环境技术标准17项,制定服务业地方标准5个,在全省逐步建立了以技术标准为主体,以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辅助的企业标准体系,为我省发展民族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建设节约型社会,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提高服务业服务水平及发展特色农牧业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纵观我省的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同步,存在着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周期长、采标工作相对滞后的现象。因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实施,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发挥好标准化工作的服务和保障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积极研制创新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增强企业核心竞

争力,努力提高标准总体水平和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促进我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推动的原则。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全省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大力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

2、坚持市场引导的原则。实施标准化战略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密切标准化与市场的联系,为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3、坚持企业为主的原则。实施标准化战略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坚持国际接轨的原则。实施标准化战略要面向国际市场,加强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有效应对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挑战,减少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全面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我省标准化工作总体目标是: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技术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的标准研究、制定、实施体系;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建立先进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农业标准体系、服务标准体系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体系;构建全省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培育一批研制先进标准、采用先进标准的优势企业群体,造就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

具体目标是:

到2010年,我省的盐湖化工产品(钾、钠、镁、锂、锶、硼、烧碱、纯碱、钾肥)、多晶硅、单晶硅、藏毯、民族服饰、工艺美术、中藏药、沙棘,特色农畜产品牛羊肉、乳品、马铃薯、油菜、牦牛绒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三江源环境综合治理、高原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项目,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5个以上。

2007-2010年,每年制定农业、环保、能源、安全、卫生、服务和资源节约(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地理标志产品等方面的地方标准30个左右。到2015年制定地方标准达到300个左右。

到2010年,我省东部农业区及西宁市(含三县)建立起农业标准化示范体系,优质马铃薯、青稞、蚕豆、油菜、线辣椒、大蒜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80%以上。到2015年培育青海名牌农产品10个以上。到2010年,初步建立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到2015年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安全保障标准体系,完善中藏药(含中藏药材、中藏成药)生产加工标准体系。

到2010年,我省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达到70%以上,2015年

达到75%以上。全省大宗农畜产品安全指标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比率达到80%以上。

2007-2010年,每年培育1-2个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全面执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到2015年服务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三、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任务

(一)积极开展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

建立和完善我省专业标准化研究技术机构,积极推动我省优势龙头企业申请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累经验和培养人才,形成专业标准化研究与龙头企业积极跟踪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机制,及时将自主知识产权融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步伐,大力提升技术标准水平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格尔木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进出口企业要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在新项目建设、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要把我省的食品、能源、装备制造、钾肥、藏毯、中藏药、农畜产品、原材料等优势产业作为采标工作的重点。

要把技术标准作为战略竞争手段。重点在西宁、柴达木两个工业经济核心区,加快油气化工、盐湖化工、煤化工、水电和有色金属等产业基地实施创新技术标准和先进技术标准的研制,将我省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产品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有条件的上升为国际标准。

(三)加快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步伐,提升企业整体技术管理水平

工业企业要按照《企业标准体系(GB/T15496)》、《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环境管理体系(GB/T24000)》等系列国家标准要求,继续大力推动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中国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生产企业以及食品生产企业、高危行业企业、省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要积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四)以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要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方针,围绕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一要继续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范)相配套的,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农业标准体系;二要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

地)建设和管理,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示范乡”;三要利用农业标准化培育精品农业。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更多的“标准化农产品”;四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通过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大力推广“标准+公司+基地”的经营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五要加快采用农产品安全卫生限量指标、检验方法及动植物防疫措施等标准。农产品出口企业要率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扩大农产品出口。

(五)围绕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

在服务业开展标准化服务活动,把标准化的管理理念应用于服务业,创建标准化服务试点或示范单位。在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文化、旅游、商贸、卫生、通信、交通运输、房地产和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积极推动服务标准化星级评定活动,在金融机构、征信机构推行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等级评定。以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实施服务性企业分等定级标准为手段,结合创建中国西部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活动,努力拓展服务标准化领域,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六)强化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标准化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性

一要加大地方标准制定力度。以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和建立完善安全标准体系为重点,积极组织制定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地方标准;二要加强企业标准管理。规范管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特别是食品标准备案工作,提高企业产品标准水平;三要加强对标识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对食品标签、饲料标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七)全面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

积极拓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领域,组织制定我省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八)建立健全标准化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我省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科技、质量技术监督、商务、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要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重点行业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工作信息库。对产品主要出口国设置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和市场准入等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为企业主动应对国际市场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四、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标准化战略实施的组织领导,把标准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全力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全省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对标准化战

略的实施进行组织、协调和指导。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标准化战略的发展规划、资金支持和科技奖励得到落实。工业、农业、文化、旅游、商务、环保、卫生、药监、安全和社会公共服务等主管部门,做好本部门、本行业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工作。全省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省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要有履行标准化职责的管理机构,负责标准化战略的组织实施。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标准化人才队伍是标准化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构建以质量技术监督、科技、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骨干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管理中心的职能,提高标准化专业水平。实施标准化继续教育工程,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标准化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培养一批标准化专家队伍。

(三)建立协调和激励机制

建立科技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协调的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生产经营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标准研制,特别是承担重大产业研发项目和创新产品项目的单位要把标准研制与科技项目研究同步进行,加快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向标准转化进程,并按标准组织生产,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将先进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列入省科技进步奖评定范围,将重要技术标准的研制成果纳入省级科技进步奖励范围。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纳入本地、本部门发展规划和计划,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项目,优先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等计划。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标准化审查,优先选择采用国家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或项目。

(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建立投入机制,重点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的项目。对企事业单位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以及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重点项目予以资助。鼓励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必要的标准化工作专项经费,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经费投入。

(五)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监督检查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依据《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企业标准实施跟踪制度,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不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的企业,要依法查处,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使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并将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信息纳入人民银行的企业征信系统,记录在企业的信用报告中。

(六)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专刊、专栏,普及标准化知识。加强对在标准研制和采标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企业的宣传,以点带面,引导企业走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效益型道路。组织好“世界标准日”、“质量月”“科普日”、“科技周”等重大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6月26日 实施日期:2007年06月26日(地方法规)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陕西证监局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施意见的通知[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陕西证监局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施意见的通知[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