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3 09:4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

陕政办发 〔2009〕131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充分发挥金融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作用,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实现“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建设战略目标,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责任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切实增强加快发展陕西文化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陕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加快陕西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对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西部强省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短期看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长远看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陕西在区域竞争中的软实力。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出、广告会展、民俗文化、网络文化等行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转化。

(二)正确认识金融在支持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就业吸纳能力强等显著特征,加快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既是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金融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文化产业也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高效益的行业,金融支持对其加快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的形势下,各金融机构要切实转变传统观念,客观分析挑战与机遇、风险与收益,研究借鉴国内外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主动深入文化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开发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新型融资产品和融资方式,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三)准确把握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精神生活需求为基本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既要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并行,既要加强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管和服务工作,又要注意发挥好金融机构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并举,既要锐意探索新的金融支持手段和方式,又要注重完善风险控制、分散和转移机制;坚持间接融资和其他融资方式并用,既要加大信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也要高度重视拓展非信贷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二、突出扶持重点,改进服务方式,不断加大对陕西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参与文化产业基地、重点项目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要紧密结合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加大对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安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西安临潼文化旅游产业区、延安革命文化园区、黄帝陵文化园区等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聚集和孵化功能。积极探索通过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及以项目受益权和收费权为质押的贷款业务,为大唐不夜城、法门寺文化景区、汉唐长安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西市、西部影视城、西安文艺路演艺一条街等重点项目和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信贷投入,支持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革命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宗教文化品牌、影视制作品牌、文化演艺品牌、文化创意品牌和自然风光品牌,促进陕西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五)支持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已成立和即将成立的西影集团、广电网络集团、陕西旅游集团、新华发行集团、陕西出版集团、陕西演艺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做大做强,通过发放并购贷款等途径,帮助其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和快速发展,增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实力。金融机构在提供高质量的结算、理财、外汇、网银、现金管理、年金管理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各自总行(部)支持,在陕开展专利权、著作权、“版权+票房收益”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试点,满足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重点文化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

(六)扶持有潜力的民营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壮大。针对民营中小文化企业,特别是有特色、有市场、有信誉的科技型文化服务企业的特点、需求和防范风险要求,量身定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法人代表个人财产担保贷款、以及票据承兑与贴现等金融产品;探索围绕核心文化企业集团的供应链、价值链,为相关民营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对确有收益的民营中小文化企业可直接授信,扩大信贷投入,支持其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实际融资需求,允许民营中小文化企业采用多种灵活还款方式,实现还贷期限与其现金流相匹配。

(七)推动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和民俗文化发展。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组织,在支农过程中,要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把推动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和民俗文化发展作为重要领域。推行创建“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多方合作模式,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扶持深度开发已初具规模的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华县皮影、千阳布艺等民间文化和艺术品牌增加附加值、提升知名度、延长产业链、扩大市场半径,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支持依托农村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特色区域文化资源,集旅游观光、艺术欣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民俗风情园、民俗文化村等文化旅游园区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的文化品位,促进城乡文化市场共同繁荣。

(八)促进陕西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进出口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要积极为有条件到境外投资的文化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担保和咨询服务,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信贷业务、旅游文化国际化贷款业务、以及国际会展服务设施贷款和出口基地建设贷款等信贷产品。对列入国家和陕西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要予以大力支持。外汇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改进服务,为文化企业加大境外投资力度、拓展国际市场业务范围创造便利条件。

(九)延伸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链条。加大对文化企业人才培训的支持力度,对符合融资条件的培训企业和培训人员给予一定的信贷扶持。探索完善商业可持续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逐步向个人创业贷款平稳过渡,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支持拥有特殊技能和文化禀赋的人才创业。探索将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纳入消费信贷业务范围,开发艺术品投资理财业务,提升文化市场消费层次和规模。结合陕西科教优势,切实发挥好金融在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培育和扶持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相统一的文化创意行业快速发展。

(十)完善针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服务模式。在认真研究文化产业的行业特点、发展规律、运作模式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增强服务意识,进行市场细分,积极开发陕西文化产业信贷市场。针对文化企业信贷需求以及抵(质)押权设定、实现等方面的特点,设计信贷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逐步建立熟悉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内外部评审人才库,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设立专职部门和专家服务团队,提高信贷支持文化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和失职问责机制,完善文化产业信贷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拓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工具,满足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十一)促进上市文化企业再融资和并购重组。重点支持西安旅游、西安饮食、广电网络等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形式实现再融资,从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文化企业与上市公司开展合作,鼓励“壳化”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和资产重组,将未上市文化企业资产或股权纳入上市公司,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恢复再融资功能,实现未上市文化企业与现有上市公司的共赢。

(十二)做好文化企业上市培训工作。支持并鼓励新华发行集团、陕西出版集团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国有和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加快改制步伐,实现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积极支持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文化企业,抓住时机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加强符合创业板市场上市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的项目筛选和储备,为创业板市场培育相应的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加强与上交所、深交所的战略合作,对后备上市文化企业进行整体规划和辅导,实现优秀文化企业上市的梯次化。

(十三)发挥好保险业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开发以出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为标的的保险产品,创新“保险+担保+信贷”融资模式,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争取保险资金以债权和股权等方式投资在陕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试点。从事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要积极开发相关险种,支持陕西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出口。

(十四)鼓励和帮助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积极创造外部条件,支持中小文化企业按照“统一冠名、分别负债、统一担保、集合发行”的模式发行集合债券,破解融资难题。引导符合条件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行业中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可转换债券和项目债券,筹集发展所需资金。

(十五)积极探索创业投资等其他融资方式。以省上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契机,吸引境内外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基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对中小科技型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促进网络游戏、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依法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以及发行信托计划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

(十六)吸引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投资陕西文化产业。与世界跨国文化集团开展多种合作,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大力发展中外合资文化企业。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和改革,形成各类投资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各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依法保护投资主体权益,并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税收等方面享受与国有资本的同等待遇。

四、健全中介体系,加快配套建设,创造有利于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发挥的良好环境

(十七)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担保体系,发挥省再担保公司作用,扩大对文化产业的融资担保,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文化企业的信用担保公司,引导担保机构与银行开展互利合作。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为激励,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探索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以及经过评估的文化资源项目、销售合同、门票收入等现金流量等作为抵(质)押担保的途径和方式。

(十八)完善产权交易及相关服务功能。强化西部产权交易所等现有机构的知识产权交易功能,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专业部门,发挥好西部知识产权交易网的平台作用,采取网上市场与网下市场相结合、国内交易与国外交易相结合、日常展示与专题推介相结合、项目培育与引进投资相结合、项目推介与项目需求相结合等形式,为知识产权交易、股权托管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为文化企业利用无形资本融资创造条件,为创业资本、风险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与退出文化市场拓宽渠道。大力发展无形资产评估、研究策划、投资咨询、市场经纪等为主体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专家队伍,提升陕西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活跃程度。

(十九)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文化项目启动、中小文化企业贷款担保、文化设施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高技术化改造等方面。建立财政出资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对包括中小文化企业在内的贷款风险损失进行一定补偿。加大对文化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发展。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要加大对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导向和带动功能。

五、加强协作配合,发挥多方合力,共同推动金融在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二十)营造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科学规划适合地方实际的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及经济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密切监测、客观分析和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建立和充实文化产业项目库并实施动态管理,积极向金融机构和有关方面推荐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对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有力、贡献突出的金融机构,在参与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以社会信用

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降低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风险预期,激发其加大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十一)加大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金融服务力度。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机制、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步伐,并及时向各自上级机构提出有利于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建议。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作配合,共同搭建银企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融资平台,积极推介新型非信贷融资工具。要加强金融监管,及时向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提示,坚决打击不法企业借文化之名进行非法集资和洗钱活动。进一步完善征信管理、支付结算、国库经理、调查统计、外汇管理等金融服务体系,为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基础环境。

(二十二)不断加强文化企业自身建设。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自身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银行信贷要求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快公司制改造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以资本为纽带实现集团化发展。高度重视企业信用形象,牢固树立信用意识,切实加强信用管理,改善银企合作关系,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

二○○九年九月三日

第二篇: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人民日报记者在广东与专家学者的交流探讨

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李林宝

2013-4-28 6:00:38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28日 05 版)对话人:

人民日报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李林宝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蒋述卓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

广州大学现代产业学院院长张仁寿

成功之路

规划政策引领,集聚发展筑基,科技创新带动,体制改革保障

记者: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请各位专家谈一下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和亮点。

张仁寿: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从大的方面讲有4点:一是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等;二是着力打造文化会展、交易和投融资三大平台,完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四是落实和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保障。

蒋述卓: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例如,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将所属的出版社、企

业和杂志社全部划转省出版集团公司主管主办,并下放部分行政许可权;全省广电系统实现机构分设、管办分离。2009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广州、深圳、惠州、肇庆、陆丰等市县成立专门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其余一些市县也在积极筹备成立相关机构。

向晓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创新性。广东不断拓展文化产业新领域,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动漫制作等发展势头强劲,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二是融合性。新兴文化产业同传统文化产业融为一体,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集聚性。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完善会展交易平台,文化产业集群化特征明显。四是引领性。努力发挥文化产业对文化消费的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升级之困

长远规划不够,集约程度不高,布局不尽合理,市场发育不全

记者: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对此,应增强忧患意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

蒋述卓:是的。随着形势的变化与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些文化产业园区一直不能固定下来,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二是文化企业税负较重。一些职能部门认为文化产业是非常赚钱的行业,对文化企业的税收过高。三是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这方面的问题广东注意到了,并且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给好剧本支持40万元,但这还远远不够。

向晓梅:当前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完全适应”:一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文化产品种类、内容和生产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适应;二是文化企业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还不够,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完全适应;三是文化产业经营单

位规模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大型骨干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不多,缺乏“走出去”的雄厚实力,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不完全适应。

张仁寿: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广东文化产业,可以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家底不清。广东文化企业名录库调查虽已完成,但调查方式还比较落后。二是缺乏绩效评估。广东从2009年开始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2亿元,现在已将近10亿元,但专项资金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到底有多大,现在还没有科学评估。三是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很合理。应充分调研、核查,构建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四是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尽管成立了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但相对缺乏好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作支撑。

应对之策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法规政策,深化区域合作,培养高端人才

记者:各位专家刚才提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仅广东存在,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大家有哪些好的对策和建议?

蒋述卓: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大法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文化产业规划与现实之间应更紧密结合。例如,应制定长期性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使入驻企业能安心发展、做大做强,从而使园区提高层次,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对文化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文化企业起步阶段,应通过不征税或少征税来扶持其发展。三是加大对文化创意人才的支持力度。重视文化创意人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加大对音乐人才、动漫制作人才等文化创意人才的资助力度。

向晓梅: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应在推动创新、扶持新生业态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带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对广东来说,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加强粤港澳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推进广东与香港的合作和错位发展,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深港创意产业带”,推动广深佛创意产品制造业升级换代;建立促进文化人才流动及合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引进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

张仁寿:两位的建议都很好。除了这些,我认为还应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首先,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研究。应通过加强研究,了解全国及本地区文化产品生产、制造、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发展状况。其次,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地方对文化产业进行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这不利于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应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文化管理体制的研究,进一步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再次,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处于缺失状态,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尽快出台保障和促进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法律法规。最后,加强文化产品传播方式研究。目前,我国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等大都停留在传统传播方式基础上,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为此,应进一步培养国际视野,加大研究力度,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创新我国文化产品传播方式。

第三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

郑政〔2006〕1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促进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加快我市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特制定如下支持意见。

一、支持对象

当年实现投资总额达到一定规模的重大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和新建投资项目;销售收入和纳税大幅增长的支柱企业;获得国家或省认定的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信息产业化建设项目;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列入省、市重点企业和市政府认定的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企业创名牌项目。

二、支持方式

财政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主要通过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和土地出让金返还、城建规费减免,对重大项目进行贴息、补助、补贴和专项奖励等形式予以支持。同一项目不重复贴息补助、补贴和奖励。对已享受其它特殊优惠政策的企业,不再重复享受本《意见》所规定的优惠政策。

三、对做大做强工业企业的政策支持

1.重大项目贴息补助

(1)对工商注册和纳税(主要指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在我市的企业,同一新建项目连续3年累计投资在7.5亿元以上或当年实现投资总额在2.5亿元以上,且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占投资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按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3%对企业实行贴息补助,每年单一新建投资项目的最高贴息补助额不超过1000万元;当年实现投资总额在1.5亿元以上的扩能建设和技改投资项目,且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占投资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按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3%对企业实行贴息补助,每年单一扩能建设和技改投资项目最高贴息(补助)额不超过500万元。

郑州市市区内企业由受益财政原则按现行体制进行贴息补助,对县(市)的企业分别由市财政和县(市)财政按3:7比例贴息补助。

(2)对获得国家或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信息产业化投资项目贴息或补贴资金的投资项目,由市级财政和县(市)区财政按3:7比例给予配套贴息或补贴,最高配套贴息或补贴额不超过上级贴息或补贴额。

2.扶优扶强及科技创新补贴

(1)企业税收增长补贴。从2006年起,对工商注册、纳税在我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且年缴纳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以2005企业实际交纳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三项合计作为考核基数,以后每个均以上的考核基数增长15%作为当年的考核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由受益财政按超基数部分的50%计为该企业投资补贴资金,实行累积制。企业实际发生投资时,经本级政府批准后,把累积投资补贴资金一次或分次拨付给企业作为扩能、技改或新产品研制开发奖励资金。

对当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新建工业企业,其当年考核基数参照同水平现有工业企业。

(2)对重点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贴。

(3)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项目,自认定之日起,前3年按其每年实现利润总额的15%补贴,后两年可减半补贴。对新认定的国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自认定之日起,前两年按其每年实现利润总额的10%补贴,后3年可减半补贴。以上两项每年单项最高补贴额不超过500万元。

对重点行业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攻关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含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与开发专项和国家新设立的其他信息产业化专项)和倍增计划项目,由市财政给予30-100万元的资金补贴。

(4)对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国家级新产品和软件产品,自投产之日起,两年内所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受益财政按50%的比例对企业实施补贴,用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

3.专项奖励

(1)税收贡献奖。对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以纳税总额和纳税增长率(纳税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为考核指标,各排出前5名,分别给予企业主要经营者50万元、4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2)名牌创取奖。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形成成果转化达到一定规模的国家工业专利项目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3)上市投融资奖。对上市成功企业的奖励,按《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发展的意见》(郑政〔2006〕5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

1.以前经“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工业园区,继续享有以前的优惠政策。

2.对列入市重点产业园区,财政对城建规费给予政策优惠。对于入驻园区项目上缴的市级财政契税、土地出让金、征地配套费、建设配套费、绿化费等费用,属于国家和省政策规定应上缴的部分,由市财政核算入库;属于市土地储备中心、市地产集团进行实质性收购、储备开发、出让的项目,按《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郑政〔2004〕63号)规定提取必要的工作经费和补充资本金,其余部分用于支持园区(企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入驻园区的易地改造企业、市属改制企业(包括省、部属企业),易地建设新征土地的出让金、征地配套费、建设配套费比照上述办法执行。

3.国有改制企业、易地改造企业原有土地出让,属于市土地储备中心实质性收购的,按《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郑政〔2004〕63号)规定提取必要的工作经费,其余部分按省经贸委等12部门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的通知》(豫经贸企改〔2003〕372号)第27条“企业净资产优先用于安置职工,不足部分用划拨土地处置收益安置职工”的规定,返还企业用于安置职工和易地改造。改变土地用途性质形成的土地收益,视企业职工安置情况、易地改造资金需求,报市政府批准给予适当补助。

4.对入驻园区企业的税收地方分成部分,从2006起,市财政分成部分全额留归项目所在地政府,时间为5年,专项用于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及工业企业的生产发展

5.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来享受的市财政分成的收入增量部分全额返还时间由3年调整为5年。

二○○六年六月十六日

郑州市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申请表

2006-9-26

表格下载(点击下载)

填 表 说 明

一、本申请所列各栏目务必认真填写,文字叙述和数据应准确、可靠,数字一律取整数,正文打印,“郑州市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申请表”及附件装订成册。

二、申报程序:申请单位填写“郑州市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申请表”,经各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后,一式三份报送市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附件要求:

(一)企业做大做强

1、企业申请报告;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经中介机构审验的企业最新审计报告;

4、需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的项目申请,附企业所在县(市)区财政配套承诺。

5、申请贴息补助的企业除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供以下材料: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批文的复印件;

(2)工程项目决算报告、生产或工艺设备清单、土建工程付款凭证或合同的复印件;

(3)消防验收意见;

(4)环保验收意见;

(5)新建项目提供项目建设用地批复手续;

(6)需要许可证的产品须附生产许可证或证明文件;

6、申请税收增长补贴和奖励的企业,提供企业申请和上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纳税凭证复印件;经中介机构审验的申请和上连续两年审计报告;

7、申请技术中心补贴、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家级新产品和软件产品补贴的企业,提供有关部门认定的最新相关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别外,申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补贴的企业,提供经中介机构审计的项目利润总额审核报告;申请高新技术补贴的企业,提供经中介机构审验的企业审计报告;申请国家级新产品和软件产品补贴的企业,提供该产品申请增值税纳税凭证复印件;

8、申请上市奖励的企业,提供证券交易所与之签订的《上市协议书》及复印件;

9、申请名牌、驰名商标和专利项目奖励的企业,提供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二)产业园区建设

每年7月和元月分别申报当年上半年和上一下半年的市级财政支持资金。

1、产业园区申请报告;

2、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及专家论证意见;

3、产业园区环境评价意见;

4、产业园区工作总结。

第四篇:做大做强邯郸文化产业的思考

做大做强邯郸文化产业的思考

申玉琦卜金超史慧敏1 2

3【内容提要】做强做大邯郸文化产业,要深刻探究邯郸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内在本质,汲取邯郸文化精华,弘扬邯郸文化的主流精神,做好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相关产业。

【关键词】文化 产业 思考

【作者简介】申玉琦,男,1971年6月出生,河北邯郸人,单位:邯郸县康庄乡。卜金超,男,1974年7月出生,河北邯郸人,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校。史慧敏,女,1984年10月出生,河北武安人,单位:中共丛台区委党校。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不等于文化。只有当一种物质或思想能够形成该地方人们的主流性格,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有无形的强大的影响力,对该地方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的时候,这种物质或思想才能真正称之为文化。文化是用来体味、传承的,文化是用来挖掘、弘扬的,文化是用来运用、文化只有转化为文化产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新的资源,新的动力,新的优势,将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区域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做强做大邯郸文化产业,要深刻探究邯郸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内在本质

邯郸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和文化因在中国文化史上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声名赫赫,彪炳史册。从人祖女娲到国之大傩,从磁州民窑到响堂石窟,从太极拳术到广府古城,不仅有不可胜数的历史文化遗迹,更重要的是这些作为几千年历史文化精华和代表的文化奇迹,每一项都达到了中国文化的高峰。

因此,我们要去除浮躁的研究作风,深刻思考,系统探索,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邯郸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并不断发扬广大。要吸收借鉴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优点和长处,积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着眼于邯郸文化的长远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要从我市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具体分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要善于从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深深扎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融入人民群众开拓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清醒认识时代发展变化对文化建设的深远影响,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的新变化,使文化发展极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1与社会主义事业齐发展,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使邯郸文化更好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同时,我们更要重视邯郸文化的教育宣传,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使邯郸人民了解邯郸,熟悉市情,真正理解邯郸文化和邯郸各文化脉系的真谛,进一步增强热爱邯郸的热情,增强作为邯郸人民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使邯郸文化踏出市门,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同世界先进文化进行交流对比比较,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做强做大邯郸文化产业,要汲取邯郸文化精华,弘扬邯郸文化的主流精神

饯行邯郸文化,我们不能陷入“王婆卖瓜”的思维定势,不能停留在对文物价值本身的保护和宣传上,不能抱残守缺,躺在老祖宗的丰功伟绩上洋洋自得,盲目乐观,不能使邯郸文化仅仅是口头炫耀的资本,故弄玄虚、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资本,更不能再使邯郸文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中,纪念碑上。

饯行邯郸文化,第一,使邯郸文化真正内化为一种人文精神,城市精神,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就要大力宏扬,充分发挥“开放,进取,包容”的改革精神,将相和的精诚团结精神和重社稷、轻荣辱的高风亮节,敢于拼搏善于斗争的完壁归赵精神……

第二,严格要求党员和党员干部率先垂范,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认真学习那些真正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邯郸文化,通过长期的认识——实践、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充分发扬邯郸优秀文化中的精粹,真正理解邯郸先进文化的内涵、本质和精髓,努力践行先进文化,使其内化为自己的品格、性格和人格魅力,内化为能力、本领和精神,内化为自身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内化为我们自觉行动的纲领和指南;使自己具有思想政治上的高标准与道德品质上的高境界、理论素质与知识运用上的高水平、廉政建设上的高风尚和高效率、业务上的精通和身心上的健康。

第三,通过党员和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领导、教育、同化广大群众,用邯郸文化的精华来增强全社会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使邯郸先进文化社会化、普遍化、大众化,变群众的被动应付为主动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民心,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支持。

简言之,就是要将邯郸文化转化为人文精神,转化为行为自觉,从而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做强做大邯郸文化产业,要做好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相关产业

邯郸丰厚博沉,纷华耀眼,名闻遐迩,魅力无限。邯郸是一个文化大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整体上把握,邯郸文化,第一,时间跨度大,历朝历代闪烁着文化之光。旧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的赵文化、秦汉时代的邺城遗址、唐宋暑期的磁州窑遗址、清代后期的太极文化及现代129师革命文化,不同历史阶段,邯郸都有辉煌灿烂的文化。第二,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相匹配。邯郸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传统革命文化塑造的红色旅游资源,深厚文化底蕴诞生的古色文化旅游资源,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勤劳质朴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第三,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等级高。赵国的休闲文化和时尚文化领世界之先;制陶工艺,在全国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称;武安傩戏,破“黄河以北无鬼戏”之说;永年广府杨、武式太极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此外,还有很多的地方民俗、地方剧种、民间艺术等。

做强作大文化产业,必须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加大相关产业的改造力度,提升其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必须不断深入开发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强市,树立大文化观念,发掘历史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繁荣现代文化;必须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保护开发好地方特色文化;必须实施精品战略,繁荣文化艺术,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扩大影响,塑造邯郸知名文化品牌;必须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抓好广播电视数字网络改造、数字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必须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总之,充分挖掘邯郸自身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宝藏和巨大的文化潜力,脚踏实地地真正饯行邯郸文化,才能使邯郸成千上万的固态的文物、数以亿计的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力,推动力,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先进的思想,崇高的精神,才能使其内在的潜力成为外在的价值, 促进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进程,大大增强邯郸的城市核心竞争力;才能为打造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提供更加巨大的力量。

第五篇: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强的意见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旅行社发展的意见

(送审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黄冈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充分发挥旅行社的综合优势,带动关联产业协调发展,推进我市旅游业全面振兴,现就扶持旅行社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旅行社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串联、集聚旅游各大要素的桥梁和纽带,在招徕客源、组合旅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市旅行社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逐步增强,为推动全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旅行社“小、散、弱、差”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黄冈旅游业发展的 “短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加快旅行社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分析研究旅行社行业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加强管理,搞好服务,全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旅行社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二)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三力合一”;坚持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协调推进,重点扶持拓展地接业务;坚持扶优扶强,实行积极引进市外有品牌、实力和竞争力的旅行社与培育壮大本地旅行社 “两手抓”;坚持以集团化推动产业集中、以专

1业化加快特色发展、以信息化延展经营网络、以品牌化增强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旅行社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总体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团队素质强、管理服务好、信誉度高的行业龙头旅行社。其中:营业收入超1亿元2家、5千万元5家,力争实现全国“百强”、省5A级旅行社“零”的突破;推出一批成熟、成型的黄冈大别山旅游精品线路,全市旅行社地接接待人次、过夜人天年均增长25%,地接收入年均增长20%;培养一批适应时代要求的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持证导游员达到1000人以上,其中中级以上专职导游100人以上。

二、实行对旅行社的系列扶持政策

(四)加快培育骨干旅行社。支持旅行社实施合并、重组,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从2011年开始,对年旅游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千万元、2千万元、4千万元、8千万元、1亿元及以上台阶的旅行社,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5万元、1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旅行社在主要旅游客源地设立分支机构,宣传推介黄冈大别山旅游品牌与产品,组织客源地游客来黄冈旅游。鼓励旅行社拓展航空、铁路票务,以及度假休闲、会议展览、商务旅游等业务领域。支持旅行社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旅游开发项目或其他涉旅项目建设,组建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企业集团。

(五)试行地接游客奖励制度。鼓励旅行社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招徕、组织更多的市外游客来我市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具体奖励办法由旅游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六)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优先将本市地接业务量大、等级高的旅行社纳入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活动定点采购名录。鼓励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对在外地进行的公务活动,采取公开招标采购方式,委托旅行社代理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

(七)支持旅游产品开发与促销。支持旅行社围绕黄冈特色旅游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对在黄冈停留两晚以上的旅游线路产品、特色旅游项目,市场认同度高,经旅游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确定为自主创新特色(专项)旅游产品或活动的,给予1—3万元一次性奖励。加大旅游产品促销支持力度。旅行社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境内外宣传促销活动和展览,由市旅游局统一搭建展台,旅行社免费使用。鼓励旅行社引进申办全国性、国际性的重要会议与活动,经核准通过的,对旅行社给予申办经费补助,并按其规模与影响给予奖励

(八)支持旅行社电子商务建设。支持旅行社创新信息化建设、运营和管理模式,加强与信息服务和软件企业合作,积极加入旅游在线平台。支持旅行社旅游网站建设,以传统销售网络为支撑,发展网络旅行社、虚拟旅行社,建立实物与虚拟、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发展新模式。开展旅行社旅游网站评优活动,给予优秀网站1—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九)支持旅行社品牌建设。坚持走品牌引领的发展路子,推动旅行社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鼓励旅行社进行CIS设计。支持旅行社争创名优商标,对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黄冈市知名商标的旅行社,分别给予5万元、2万

元的一次性奖励。

(十)开展旅行社等级评定工作。根据湖北省地方标准《旅行社等级划分与评定》(DB42/T537—2009),以旅行社的基本条件、经营指标、综合管理、服务质量、企业信誉为依据,按1A至5A五个等级,对旅行社进行等级评定,把旅行社等级创建、申报、评定工作纳入旅游行业管理工作范围。对被评定为4A级、5A级的旅行社,分别给予2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并优先推广宣传,优先列入公务活动采购名录。

(十一)扩大旅行社行业对外开放。积极引入全国“百强”旅行社、国内外品牌旅行社到我市开办旅行社或分支机构,并为其开展旅游业务提供便利,给予与本地旅行社同等的旅游奖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市内旅行社与境内外大型旅行社开展合作、联合或连锁经营,创新经营模式,拓展业务空间。

三、加强旅行社人才队伍建设

(十二)开展面向旅行社的人才培训工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旅游等部门要将旅行社经营、服务人才培训纳入全市人才培训计划,按相关规定落实培训补贴;市内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应办好旅游专业,面向旅游行业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培养旅行社管理、经营和服务人才。实行导游全员培训制度。对导游申领IC卡、年审等不同阶段分别实施岗前培训、年审培训和黄冈市情及景区景点知识培训,提高导游人员的职业技能,尤其是地接讲解服务能力。

(十三)完善导游薪酬及社会保障机制。旅行社对聘用的导游人员,要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为其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意外伤害“五金一保”,对带团导游发给带团补贴等导游服务费,建立以基本工资和导游服务费为主体的导游薪酬制度。旅游部门要强化导游规范管理,严格年审考核机制,维护导游人员合法权益。旅行社要建立管用的用人留人机制,减少业务骨干外流。

(十四)建立导游激励机制。积极组织导游人员参加市内外、行业内外组织的各种比赛活动,适时举行全市导游技能大赛。对获奖导游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对所在的旅行社予以表彰。对取得中、高级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签订了劳动合同并在市内旅行社从业的导游员,分别给予1000元、3000元的一次性补助。评聘成立10—15人的黄冈市导游礼仪队,为节庆、公务接待活动提供导游讲解服务,给予每名导游礼仪队员每年5000元的补助。每年评选表彰20名黄冈市优秀导游员,由旅游主管部门颁发荣誉证书,并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四、切实改善旅行社发展环境

(十五)加大行业扶持、行业管理力度。每年安排扶持旅行社发展专项资金,由旅游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统筹使用。扶持旅行社发展专项资金在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加强旅行社质监体系建设,加大对旅行社的日常检查力度,定期发布旅行社行业质量报告,曝光违法违规情况,对违法违规及有重大恶性投诉的旅行社实行各项奖励政策一票否决。

(十六)加强旅游客运管理和运输环境建设。通往旅游景点(区)的道路要明确路标,加强管理与维护,确保畅通。交通运输、公安交警等部门要为旅游团队车辆在市、县城区以及各旅游景点(区)的停靠和通行提供便利。对来黄冈旅游的团队车辆凭随车导游员出具的旅游团行程单,一律免收地方性的过路过桥费用(高速公路除外);旅游车驾驶员、导游员凭有效证件和旅游团行程单进入景点(区),各旅游景点(区)免收门票。交通运输、旅游部门要逐步开通重点旅游景点(区)间的旅游专线。

(十七)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全市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对遵纪守法、服务优良的旅行社和旅游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的正面宣传力度,建立每季度一次的宣传例会制度。积极组织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大力表彰先进,树立旅行社的良好社会形象,为旅行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旅行社特别是导游从业人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八)本意见的组织实施。本意见所列扶持政策的落实兑现除地接游客奖励一项由市、县(市)财政分级负担外,其他各项奖励、补助均由市财政负担。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