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数学考试说明
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说明
一、命题思想
1.考试要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引导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考试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3.命题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不同的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发展状况。
二、考试时间
90分钟
三、试卷总分
120分
四、预计难度
难易题比例: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7∶2∶1
五、考试内容
七年级下册共有6章,分别是: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二、六、题型
1.选择题(10个,30分)2.填空题(10个,30分)3.解答题(包括计算题,图形的平移,解答题等共60分)
填空选择部分
1.对顶角定义性质
2.垂线,距离辨析
3.垂线或平行线唯一性
4.命题、题设、结论
5.坐标、对称性、平移规律
6.平行线中添加条件
7.图形的平移
8.判断无理数的个数
9.判断语句是否正确(立方根、平方根是本身等)
10.实数的绝对值、相反数
11.平行线中的简单计算
12.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13.不等式的性质
14.不等式的整数解
15.数轴上表示解集
16.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17.选择抽样的方法(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
18.算术平方根非负性
19.实际问题到方程组
20.发现规律
解答题部分:
21.二元一次方程组计算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计算
22.计算:
1、实数中带绝对值的
2、直接开方的(开平方和开立方)
23.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点坐标 画图 求面积)
2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简单)
25.几何证明或计算(平行线部分)
26.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题
27.统计表和统计图(补图带计算)
28.实际问题
1、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整数解问题
第二篇:数学考试说明心得体会范文
中考数学应立足课本突出重点
刘正红
我有幸拜读了201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也亲临梧田一中,聆听了黄新民老师的教诲和指点,黄先生的精辟分析,让学习考试说明茅塞顿开。在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本《考试说明》数学部分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的实际而制订成的,在说明中,我们感觉的出,中考数学试题注重尽可能全面覆盖初中数学知识点,根据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特别是今年的招生情况与去年有所不同,因此试题中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相关的重点知识出现的频率就更高。试题还将加强在运用知识中对基本数学思想及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加强对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的考查
考试的范围是七-九年级的基本内容,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
数学考试着重考察7-9年级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以及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将具体情境考查对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培养的效果,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会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问题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在说明中对数学考试的要求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用“了解·感受”、“理解·体验”、“运用·探索”来界定,并依次用“a、b、c”表示,其含义如下:
a—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b—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c—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解决方面考查的核心是通过“观察、思考、猜测、推理”等思维活动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这一目标主要包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并从数学现象、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中发现数学关系或数学问题,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一些问题.
2.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多样策略,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一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
3.具有初步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这一目标主要包括能够反思自己是怎样得到问题的答案的,在求解过程中不断反思所得到的结果的含义、所使用的方法的一般性等,会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与失,通过反思能够把握住使得结论成立的核心条件,并形成数学方法的有效迁移.能够综合空间与图形、代数和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与方法,探索问题的解,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还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命题要求和考试目标,我认为中考数学的复习模式可概括为:知识结构—知识点回顾—基础达标联系—能力提高训练。要求同学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做到落实、讲练结合,对于一些数学科较为薄弱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基础题、常规题的训练和作业讲评落到实处;对一些重点且较难的知识点可以以专题形式,如升级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题、跨学科综合题、动手操作题、图标信息题、数学应用问题等,进行分层次教学,要分层设标,分类推进,个别指导为主、局部重点讲解。
中考复习还应重视与高中衔接紧密的知识如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复习,将其中的难题剖析成基本题求解,学会把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非常规问题化为常规问题,总可以获得解题途径。
中考数学试卷的满分是150分,其中120分左右的题要靠计算完成,所以一定要要求同学们要能够做到细心计算。我们的每个学生都希望中考试卷能够“正确迅速、整洁完成”,那平时就不要忘记基本功的训练,过好审题关、表达关和书写关。对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课本的例题及课后的习题都要能够做出来,老师要进行习题改变,要求学生看看历年的中考试卷,对于常见的中考命题要做到了如指掌,会做的题目不做错,学会把综合题分解成若干小题,步步为营,各个击破,不放弃!
另外,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包括归纳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归纳重要题型的解题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因式分解法等。还要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运动观念。
分层次复习效果好。《说明》数学部分在考试内容和要求上,与去年保持一致。在复习的时候要更加重视考纲,复习的总体思想要与考纲一致,在内容上要与考纲相对照。坚持基础知识不增不减,做到两个“凡是”:凡是考纲没有要求的,要毫不犹豫地舍弃;凡是考纲上有的知识点,一定不能放弃,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在“知识与技能”这一方面,要按照考纲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好“度”,落实对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四个方面的要求。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升学目标,确定复习的侧重点:(1)对于基础较好,目标为省示范高中的考生,所有在考纲上要求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点都不能马虎,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加强能力训练;(2)对于中等程度、目标为市示范高中的同学,对考纲上要求目标为理解、掌握的知识点要多下功夫,至于运用层次的知识点,相应要求应适当放低。但是这两类考生在训练的时候,都不要钻偏题、怪题、繁题。09年温州的中考题质量较高,黄教研员说了多年不考偏、难、繁题。因此在训练难度上一定要注意把握。(3)对于基础一般,处在高中录取分数线上下的考生,更要重视基础题,适当放弃一些灵活性较强的难度题的训练。
要学生注意心理调节,做好考前准备。复习后期产生的厌战情绪、焦躁不安的心情都要努力克服。要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安排,适度锻炼,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科学安排复习计划,差漏补缺,努力克服浮躁心情。
预计2010年考查应用能力的试题将会创设一些新的情景,会有一类新的决策性应用题出现,情景会较新,问题会更活,但在技巧、方法的要求上不会过高,不要人为将问题复杂化。
第三篇:秦皇岛中考数学考试说明
数学中考考试说明
数学考试说明
一、数与式
(一)有理数
考试内容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有理数的绝对值、倒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数感(对大数的估计)。
考试要求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及倒数的方法;会用有理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指导∣a∣的含义(a表示有理数),并会进行简单的化简和解决非负数的问题。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对很有较大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二)实数
考试内容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立方根。
无理、实数。
近似数、有效数字。
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性质: =a(a≥0)。
积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运算性质:
= ∙ ≥0,b≥0); b≥0,b>0).最简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a考试要求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
根和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利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指导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会求无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6.了解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他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会确定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三)代数式
考试内容
代数式、代数式的值。
考试要求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4.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数值进行计算;能通过代数式的适当变形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代数式的值或特征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
(四)整式与分式
考试内容
整式、单项式、多项式、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加减法、整式的乘除法。
整数指数幂、科学技术分。
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除法、单项式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的乘法。
平方差公式: a+ba−b =a2-b2
完全平方公式:(a-b)2=a2-b2。
因式分解。
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与完全平方)进行因式分解。
多项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
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乘方。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通分、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分式的混合运算。
考试要求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性质,并能合理运用幂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了解正式的概念,理解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次数、项和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和乘法运算(四个以内单项式相乘或一个单项式与一个多项式相乘或两个一次多项式相乘)及其混合运算;能合理运用整式加、减、乘运算对多项式进行变形,进一步解决有关问题。
3.会推导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形。
4.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其中字母的指数是不含字母的正整数);能运用因式分解的知识进行代数式的变形,从而解决有关问题。
5.了解分式的概念,会确定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能灵活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与分式有关的问题。
二、方程与不等式
(一)方程与方程组
考试内容
等式、等式的性质。
方程(组)、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方程(组)的近似解。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
用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式方程、曾根、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配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考试要求
1.2.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理解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会用观察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会运用方程的解的概念解决有关问题。效的数学模型。
3.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包括无需讨论的含字母系数的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根据解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简化解题过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且会对解进行检验)。
4.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限制条件(能由方程的概念确定:二次项系数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由已知方程的根求待定系数的值),理解配方法并能对代数式进行简单变形,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并理解其解法依据。
5.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和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检验方程的解的合理性。
(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考试内容
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和应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数轴表示。
考试要求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周确定解集;会根据条件求不等式的整数解。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一)函数
考试内容
常量、变量、函数。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值。
函数的表示方法。
考试要求
1.会从具体问题中寻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用适当的函数来表示。
2.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
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6.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初步推测。
(二)一次函数
考试内容
正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一次函数的应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考试要求
1.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意义,会根据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2.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 y=kx+b(k≠0)理解其性质和图像趋势。
3.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会根据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求其图象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4.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篇:山东2014文科数学考试说明文档
数学(文史类)
选择题目减少2个降10分,填空题目增加1题增9分
命题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依据《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材。命题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实际,体现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考试的能力要求包括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其中,推理论证能力指能够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的真实性;创新意识指能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考试范围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系列1的内容,内容如下: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选修系列4的内容,在2014年暂不被列入数学科目的命题范围。
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限定用时为120分钟,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试卷结构:试卷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为150分。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10题,50分。第Ⅱ卷为填空题和解答题,填空题共5题,25分。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共6题,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理科选修内容: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选修4-5: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
第五篇:2014中考数学考试说明-鄂尔多斯市(推荐)
2014年鄂尔多斯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数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科体现以下指导思想:
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益和效率。既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结果和过程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识水平的评价。坚持“在考查学生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一定的结合现实情况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不人为编造繁难的计算题和证明题”的命题要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命题原则
1.基础性原则。突出对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评价,关注《课程标准》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
用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思想
方法、基本概念和常用技能,重视学生今后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
经常应用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查。所有试题求解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都以《课程标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为依据,不扩展范围与提高要求。
2.公平性原则。考查的内容、素材和试卷形式体现公平。
避免需要特殊的背景知识才能够理解的试题素材。制定评分标准
时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合理的但没有预见到的解答,尊重不同的解
法和表达方式。
3.现实性原则。试题背景来自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它学科现实。应用性问题的题材
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生活背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找
到原型。
4.有效性原则。考试试卷应有效地反映学生在义务教育阶
段的数学学习状况和所达到的水平。特别注意的是:⑴关注对学
生数学学习各个方面的考查,例如:既要有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考查,也要包括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查;既要有对数学思维水平的考查,也要包括对学生数学思维特征的考查等。⑵有效地发挥
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求解)题、证明题、应用题、开放题、阅读分析题、探索性问题及其它各种题型的功能,使试题设计与
其要达到的评价目标相一致。⑶求解过程反映《课程标准》所倡
导的数学活动方式,如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等等,不仅仅是记忆、模仿等。
三、考查内容
考查内容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不
超越。整卷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覆盖《课程标准》中用“1.××
××”形式列出的全部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名称为数与式、方
程与不等式、函数、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
形与证明、统计、概率。主要考查的方面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
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的基本认
识等。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删减的内容将
不再作为考查内容。删减内容如下: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考查的主要内容
了解数的意义,理解数和代数运算的意义、算理,能够合理
地进行基本运算与估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使用代数运
算、代数模型及相关概念解决问题。
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索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使用不
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大小、位置与特征;能够在头脑里构建
几何对象,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能对某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能够借助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能够结合实际需要有效地表达数据特
征,会根据数据结果做合理的预测;了解事件的概率,能够借助
概率模型或通过设计活动解释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2.“数学活动过程”考查的主要方面
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对活动
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从事探究的意识、能力和信
心等。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
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
3.“数学思考”考查的主要内容
关注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主要包括:能用数来表达和
交流信息;能够使用符号表达数量关系,并借助符号转换获得对
事物的理解;能够观察到现实生活中的基本几何现象;能够运用
图形形象地表达问题、借助直观进行思考与推理;能意识到做一
个合理的决策需要借助统计活动去收集信息;面对数据时能对它的来源、处理方法和由此而得到的推测性结论做合理的质疑。
4.“解决问题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
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
决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合乎逻辑地与他人
交流等等。
5.“对数学的基本认识”考查的主要方面
对数学内部统一性的认识(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同
数学方法之间的相似性等);对数学与现实或其他学科知识之间
联系的认识等等。
四、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五、试卷结构与题型
试卷由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组成,其中选择题10个,填空题6个,解答题8个。每个解答题中最多设置3个小问题,设置3个小问题的解答题不超过3个题,解答题中共设置17~
18个小问题。
由于考试不准使用计算器,所以计算题中提供的数字要方便
笔算,减小计算量。
数与代数约58分,图形与几何约45分,统计与概率约17
分。
六、试题难度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三种试题的比例为6∶3∶1。
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题目的设置,一般都体现由易到难的顺序。比较难的问题分散出现在几个题里面,不集中出现在一道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