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理科数学考试说明学习心得
2013年理科数学考试说明学习心得
高三年级数学组刘翾
仔细研读2013年湖南省理科数学高考考试说明,相比去年,理科数学考试内容均有明显变化——选修内容里面的优选法不考了。综合近几年湖南省高考试题试卷,可以发现高考有如下特色:
1.命题重点不会变:强化主干知识,强化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如函数和导数、立体几何和向量、圆锥曲线方程与参数方程的综合运用、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综合运用、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运用。
2.命题思想不会变:淡化特殊技巧,强调数学思想方法,考查与数学知识联系的基本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例如: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思想等。
3.命题原则不会变:深化能力立意,突出考查能力与素质,对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和运用.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4.命题导向不会变:坚持数学运用,考查运用意识,应用题“贴近生活,背景公平,难度适易。”
5.命题“课改”会加强:体现新课改和创新意识,不但对新增内容适度创新,而且对传统知识呈现的形式有所改变,充分考查学生采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一些理念.如程序框图、算法、定积分等仍会是考查的重点。
如何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和高考命题的基本思想,结合考试大纲更全面、更高效地进行高考数学复习呢?
一、注重基础,掌握通解通法
高考试卷中的部分试题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大多是课本题目的变形和创新,考生们看到的考题,是课本上的同类题目,情绪就会稳定,就有利于考生的潜能发挥,这也增强了广大教师教学的信心和中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回归课本,注重基础是数学复习中的重要环节。
在复习中特别重视“通解通法”,让学生形成思维,淡化“解题特技”,因为每年高考都以基础题占主要部分,我们不应过分地追求特殊方法和特殊技巧,不必将力气花在钻研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过高和过于繁琐、运算量太大的题目上,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上.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减少无用功,以免舍本求末。
二、查漏补缺,强化知识落实
复习就是反复学习.只有在反复学习中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掌握运用知识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只有在反复学习中,才能查到缺陷和漏洞才能将知识逐个落实;只有在反复学习中,才能进行拓宽和加深,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不光学习需要反复,干什么都需要多次反复,在多次反复之后,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数学这门学科,尤其是理科数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将学习习惯转化为一种能力。可是同学们在第一轮复习,以及第二轮复习中,总觉得复习总是无趣的。为什么了?因为没有增加新的知识和内容,只是将原来的知识将它再学习一遍,将以前讲过的问题将它一一落实,新鲜感大大减少,厌恶感越来越强,为此我们应该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首先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课堂感染力;其次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感受快乐,在不知不觉地教学中学生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给他们无穷的鼓励,大大加强他们的内动力。第三在上课的时候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策略,哪怕只是进步一点点,比如会多做一个选择题,都要给他们支持和信心,觉得他们自己也是可以学好数学的。最后,跟学生坦诚相待,跟学生讲清楚数学的重要性以及高考中的利害关系,我相信学生会理解和体谅的。总之我们老师要做到在工作中快乐,快乐地工作,而学生要在学习中快乐,快乐地学习,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这样就能有效迪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三、规范做题,重视细节过程
“细节决定成败”,学习中的细节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功与否,大部分学生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满足于曾经会做,对学习中的细节问题不注意,致使在高考中把会做题目的分数拿不回来.出现困难的题目拿不上分,容易的题目拿不全分或拿不上分,即难而不会,会而不全.这样的话,高考失败就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在复习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每一次训练和每一次测试,通过严格训练让学生过好四关.一是审题关,审题要慢,答题要快,要逐句逐字看清题意,找出关键句,发掘隐含条件,寻找突破口;二是运算关,准字当先,争取既快又准,为此,平时让同学们熟记一些常用的中间结论是非常重要,同时在课堂上需要加大学生的运算,减少学生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三是书写关,要一步一步答题,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条理清楚,步步有据,规范简洁,优美整齐的答题习惯。四是题后反思关,做题不在多而在精,想要以少胜多,贵在反思,形成题后三思:一思知识提取是否得当;二思方法运用是否熟练;三思自己的弱点何在.熟练的前提是练熟,能力的提高在于反思.要求每位学生准备错题集,注明错误原因与反思心得,时常翻阅,多次反复。
四、灵活多变,提高应变技能
部分高考题就是把平时练习中的题目通过给出新的情景、改变设问方式、互换条件与结论等手段改编而成.因而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注重对一些典型的问题进行变式训练、题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问题的本质及其通性通法,渗透能力的培养,进而达到能力的提升,同时要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加强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定时定量做一些客观题和中档题,训练速度和正确率,适量做一些综合题,提高解题思维能力.并及时总结、记忆、内化提高.强化技能的形成.技能包括:计算、推理、画图、语言表达,这些必须做得非常规范,非常熟悉,做的时候要再现数学思想,也就是要明白每一步为什么要这么做.五、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考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技能、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主要取决于临场发挥。尽可能地避免那些平时成绩比较好的考生,在高考中失误,重视平时每一次考试,要把平时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从时间的分配、节奏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等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从考试中学会考试,提高应试技能。高手的竞争不是纯粹技能的竞争,而是心理的竞争,在平时的考试中注意培养良好的考试心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意志力,增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平和的心态是致胜的法宝。遇到难题做到
不慌不忙,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个题,争取多拿一分是一分的心态,遇到容易题做到不急不躁,慢慢来,扎扎实实,仔仔细细做好每一步骤,争取拿满分。
总之只要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具备良好的数学应用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超的应试技能,相信通过全体师生不懈努力,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在2013年的高考中,所有考生会考出自己一个满意的成绩,因为我们都努力过,我们不后悔。
第二篇:七年级数学考试说明
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说明
一、命题思想
1.考试要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引导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考试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3.命题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不同的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发展状况。
二、考试时间
90分钟
三、试卷总分
120分
四、预计难度
难易题比例: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7∶2∶1
五、考试内容
七年级下册共有6章,分别是: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二、六、题型
1.选择题(10个,30分)2.填空题(10个,30分)3.解答题(包括计算题,图形的平移,解答题等共60分)
填空选择部分
1.对顶角定义性质
2.垂线,距离辨析
3.垂线或平行线唯一性
4.命题、题设、结论
5.坐标、对称性、平移规律
6.平行线中添加条件
7.图形的平移
8.判断无理数的个数
9.判断语句是否正确(立方根、平方根是本身等)
10.实数的绝对值、相反数
11.平行线中的简单计算
12.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13.不等式的性质
14.不等式的整数解
15.数轴上表示解集
16.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17.选择抽样的方法(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
18.算术平方根非负性
19.实际问题到方程组
20.发现规律
解答题部分:
21.二元一次方程组计算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计算
22.计算:
1、实数中带绝对值的
2、直接开方的(开平方和开立方)
23.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点坐标 画图 求面积)
2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简单)
25.几何证明或计算(平行线部分)
26.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题
27.统计表和统计图(补图带计算)
28.实际问题
1、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整数解问题
第三篇:数学考试说明心得体会范文
中考数学应立足课本突出重点
刘正红
我有幸拜读了201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也亲临梧田一中,聆听了黄新民老师的教诲和指点,黄先生的精辟分析,让学习考试说明茅塞顿开。在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本《考试说明》数学部分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的实际而制订成的,在说明中,我们感觉的出,中考数学试题注重尽可能全面覆盖初中数学知识点,根据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特别是今年的招生情况与去年有所不同,因此试题中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相关的重点知识出现的频率就更高。试题还将加强在运用知识中对基本数学思想及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加强对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的考查
考试的范围是七-九年级的基本内容,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
数学考试着重考察7-9年级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以及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将具体情境考查对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培养的效果,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会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问题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在说明中对数学考试的要求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用“了解·感受”、“理解·体验”、“运用·探索”来界定,并依次用“a、b、c”表示,其含义如下:
a—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b—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c—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解决方面考查的核心是通过“观察、思考、猜测、推理”等思维活动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这一目标主要包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并从数学现象、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中发现数学关系或数学问题,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一些问题.
2.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多样策略,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一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
3.具有初步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这一目标主要包括能够反思自己是怎样得到问题的答案的,在求解过程中不断反思所得到的结果的含义、所使用的方法的一般性等,会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与失,通过反思能够把握住使得结论成立的核心条件,并形成数学方法的有效迁移.能够综合空间与图形、代数和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与方法,探索问题的解,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还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命题要求和考试目标,我认为中考数学的复习模式可概括为:知识结构—知识点回顾—基础达标联系—能力提高训练。要求同学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做到落实、讲练结合,对于一些数学科较为薄弱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基础题、常规题的训练和作业讲评落到实处;对一些重点且较难的知识点可以以专题形式,如升级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题、跨学科综合题、动手操作题、图标信息题、数学应用问题等,进行分层次教学,要分层设标,分类推进,个别指导为主、局部重点讲解。
中考复习还应重视与高中衔接紧密的知识如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复习,将其中的难题剖析成基本题求解,学会把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非常规问题化为常规问题,总可以获得解题途径。
中考数学试卷的满分是150分,其中120分左右的题要靠计算完成,所以一定要要求同学们要能够做到细心计算。我们的每个学生都希望中考试卷能够“正确迅速、整洁完成”,那平时就不要忘记基本功的训练,过好审题关、表达关和书写关。对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课本的例题及课后的习题都要能够做出来,老师要进行习题改变,要求学生看看历年的中考试卷,对于常见的中考命题要做到了如指掌,会做的题目不做错,学会把综合题分解成若干小题,步步为营,各个击破,不放弃!
另外,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包括归纳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归纳重要题型的解题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因式分解法等。还要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运动观念。
分层次复习效果好。《说明》数学部分在考试内容和要求上,与去年保持一致。在复习的时候要更加重视考纲,复习的总体思想要与考纲一致,在内容上要与考纲相对照。坚持基础知识不增不减,做到两个“凡是”:凡是考纲没有要求的,要毫不犹豫地舍弃;凡是考纲上有的知识点,一定不能放弃,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在“知识与技能”这一方面,要按照考纲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好“度”,落实对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四个方面的要求。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升学目标,确定复习的侧重点:(1)对于基础较好,目标为省示范高中的考生,所有在考纲上要求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点都不能马虎,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加强能力训练;(2)对于中等程度、目标为市示范高中的同学,对考纲上要求目标为理解、掌握的知识点要多下功夫,至于运用层次的知识点,相应要求应适当放低。但是这两类考生在训练的时候,都不要钻偏题、怪题、繁题。09年温州的中考题质量较高,黄教研员说了多年不考偏、难、繁题。因此在训练难度上一定要注意把握。(3)对于基础一般,处在高中录取分数线上下的考生,更要重视基础题,适当放弃一些灵活性较强的难度题的训练。
要学生注意心理调节,做好考前准备。复习后期产生的厌战情绪、焦躁不安的心情都要努力克服。要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安排,适度锻炼,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科学安排复习计划,差漏补缺,努力克服浮躁心情。
预计2010年考查应用能力的试题将会创设一些新的情景,会有一类新的决策性应用题出现,情景会较新,问题会更活,但在技巧、方法的要求上不会过高,不要人为将问题复杂化。
第四篇:秦皇岛中考数学考试说明
数学中考考试说明
数学考试说明
一、数与式
(一)有理数
考试内容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有理数的绝对值、倒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数感(对大数的估计)。
考试要求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及倒数的方法;会用有理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指导∣a∣的含义(a表示有理数),并会进行简单的化简和解决非负数的问题。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对很有较大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二)实数
考试内容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立方根。
无理、实数。
近似数、有效数字。
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性质: =a(a≥0)。
积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运算性质:
= ∙ ≥0,b≥0); b≥0,b>0).最简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a考试要求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
根和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利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指导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会求无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6.了解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他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会确定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三)代数式
考试内容
代数式、代数式的值。
考试要求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4.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数值进行计算;能通过代数式的适当变形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代数式的值或特征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
(四)整式与分式
考试内容
整式、单项式、多项式、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加减法、整式的乘除法。
整数指数幂、科学技术分。
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除法、单项式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的乘法。
平方差公式: a+ba−b =a2-b2
完全平方公式:(a-b)2=a2-b2。
因式分解。
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与完全平方)进行因式分解。
多项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
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乘方。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通分、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分式的混合运算。
考试要求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性质,并能合理运用幂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了解正式的概念,理解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次数、项和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和乘法运算(四个以内单项式相乘或一个单项式与一个多项式相乘或两个一次多项式相乘)及其混合运算;能合理运用整式加、减、乘运算对多项式进行变形,进一步解决有关问题。
3.会推导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形。
4.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其中字母的指数是不含字母的正整数);能运用因式分解的知识进行代数式的变形,从而解决有关问题。
5.了解分式的概念,会确定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能灵活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与分式有关的问题。
二、方程与不等式
(一)方程与方程组
考试内容
等式、等式的性质。
方程(组)、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方程(组)的近似解。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
用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式方程、曾根、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配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考试要求
1.2.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理解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会用观察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会运用方程的解的概念解决有关问题。效的数学模型。
3.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包括无需讨论的含字母系数的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根据解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简化解题过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且会对解进行检验)。
4.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限制条件(能由方程的概念确定:二次项系数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由已知方程的根求待定系数的值),理解配方法并能对代数式进行简单变形,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并理解其解法依据。
5.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和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检验方程的解的合理性。
(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考试内容
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和应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数轴表示。
考试要求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周确定解集;会根据条件求不等式的整数解。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一)函数
考试内容
常量、变量、函数。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值。
函数的表示方法。
考试要求
1.会从具体问题中寻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用适当的函数来表示。
2.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
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6.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初步推测。
(二)一次函数
考试内容
正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一次函数的应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考试要求
1.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意义,会根据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2.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 y=kx+b(k≠0)理解其性质和图像趋势。
3.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会根据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求其图象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4.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篇:学习2013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学习心得
学习2013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角美中学
欧清燕
在高三备考过程中,如何依据《考试说明》,以正确的观念、方法研究高考,实现科学备考是我们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我想,就结合这两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和老师们一起来探讨有关科学备考的若干问题。
(一)重视对基础知识(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基本技能的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
1.从考点分布的整体上看,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几乎没有出现超出考纲的偏题和怪题,考查的绝大多数都是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世界气候、中国气候、流域开发及其治理等。
一套试卷中的考点分布,由于受考试时间与试卷容量限制,考查的知识点不可能覆盖到考纲中所列出的全部考试内容,但仍是有所选择地体现重点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考时,一定要善于归类、比较、整合,找出地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分解细化复杂的知识点,构建出知识网络,打好章节过关的基础;要很好地把握主干知识,把重点讲透,难点讲清,使学生更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2.从统计看,高考不回避已经考过的知识点,某些考点的重复率极高,但呈现形式却年年不同,年年出新题,即知识重组线索新,情境设置创意新,设问角度思路新。以新的情境设计,新的知识组合给人以新的印象。例如:这两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考点都有考查(09年的10-12/12分、2010年的11-12/8分),而且大家都很明确它是必考,而且是拉分题。有图或无图呈现方式,图像似乎变得“简单”了,但实际难度却在不断增加,(如2007年、2008年全国I卷中对光照图的考查考倒一片)。但无论如何变化,高考考查的内容本质仍然是太阳直射点周年运动与各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规律。试题难度往往体现在对考查内容的深度做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以及在呈现方式上的变化。(2010年考查区时的计算、晨昏线的移动规律;2009年考查极昼的范围和直射点纬度的关系、黄赤交角变小产生的影响、日期的计算),客观地讲,作为学科主干知识的地球运动内容,因具有较高的地理思维含量而成为高考考查频度较高的内容。
一般而言,考生应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和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从实际地理教学来看,考生存在的问题很多,突出表现在对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解不透。从高考阅卷反馈来看,即使试题难度不是很大,考生依然失分严重。反思上述问题,一是教师是否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结合有关图像进行了深入理解;二是在教学中,教师分析有关问题是否把握到了问题的实质,并进行了地理方法上的提升。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考虑指导学生就典型试题共同讨论,落实到具体知识点,分析问题的逻辑关系,归纳出相关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对于经典试题的分析;要注意分析结构、思路和方法,把握地理现象和本质(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关系。
(二)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培养地理基本思维方法。
从统计看出,高考地理题不离图,福建省最多(10、21区域图统计图、示意图、表格等;等值线图和景观图没有),1.试题中的图表不但形式多样,而且注重图表信息的组合(例如区域图与局部图的组合、景观图与文字材料的组合等)。例如福建卷第37题就是由“西非区域环境示意图”、“甲地降水量月份分配图”、“乙地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和“尼日利亚主要粮食作物构成表”等三幅图和一个表组合起来考查学生相关的问题。
面对纷繁复杂的图表,考生要从“读会图”转变到“会读图”,掌握好读图方法,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及时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能 力;引导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进行学科内知识综合,将不同章节的材料、图表、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或合并重组,使知识在迁移过程中自然延伸。
2.2010年高考图表形式虽然多样化,但占分值最大的当数区域地图,可以看出区域地理在现今地理高考中的地位。切勿把初中地理复习成简单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初中地理部分是区域开发整治或地理现象发生的载体,高考试题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相关的知识。要妥善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重点强调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养成,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等问题,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
(三)、正确认识高考地理“热点”问题。
每年试题的设计离不开热点问题,几乎每年、每套试卷都会或多或少涉及。以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所学知识点,这两年的试题也不例外。但热点问题的呈现形式多由显性向隐性转变,比较巧妙地将热点问题冷处理,考查角度比较隐蔽,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考查学生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为热点而热点,不能忽视了全面夯实双基,不能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处理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关系时,应该把热点、焦点的问题回归于教材中,重心应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适当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问题,而不是盲目地阅读众多的资料和阅览纷繁的新闻。
从有关材料中,我们也了解到教育部考试中心并不完全认同所谓“热点”的说法。结合高考考试大纲来看,显然,往往“热点”并不等于“考点”,我们经常关注的“热点”一般以社会时事居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事实上,人类社会 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人口、资源、发展和环境问题,才是永恒的热点。
(四)加强审题能力和规范答题的能力的培养。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并加强跟踪落实。特别注意评价、分析、原因、自然因素、人文原因等关键字眼。(教学生边审题边圈这些关键字眼)。(例如:评价就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着手,原因就要分析自然和人文两方面)
2.要训练学生答题规范,应用规范的地理术语表达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答题有效性。考试说明中的四个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提出学生应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表达是否清晰,思路是否理清,答题是否规范一直是地理综合题得分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解题思路与方法的进一步归纳和概括,尽量形成地理思维“建模”,也就是形成探究和论证地理问题的套路、途径和模式。地理思维“建模”有助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充分引导好学生的“建模”习惯,灵活掌握,创新运用,是走向高考的有效途径。
最后,再强调一下,高三备考中,全面夯实基础是根本,掌握地理概念、基本规律、原理、学科方法是根本,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灵活运用,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在备考过程中促进地理思想和价值观的提升(地理文化素养),是高三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