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双社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
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无双社区”活动的实 施 方 案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全市再就业援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援助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的作用,加大对双下岗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援助力度,现就开展创建“无双社区”活动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按照“建立机制抓突破,规范运行抓完善,拓展领域抓服务,整体推进抓创新”的工作思路,以双下岗双失业人员为重点,以社区为依托,以街道劳动保障平台为载体,以岗位援助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支撑,以创建“无双社区”为目标,大力挖掘社区就业岗位,拓宽社区就业渠道,不断扩大社区就业服务内容,增强社区就业服务功能,全面推进我市社区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到2005年底,全市50%以上的社区达到“无双社区”标准;到2006年6月底,全市80%以上的社区达到“无双社区”标准;到2006年底全部达到“无双社区”标准。
三、“无双社区”标准“无双社区”是指辖区范围内无双下岗双失业家庭,并已形成规范完善的双下岗失业人员登记管理、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制度健全、功能完善、服务规范、援助到位的社区。
1、基础管理:辖区内双下岗双失业家庭基本情况清楚登记台帐健全,动态管理到位,登记率达100%。
2、职业指导:通过一对
一、面对面的方式为双下岗双失业人员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率达100%,并为每人建立职业指导情况台帐。
3、技能培训:每一户双下岗失业家庭提供得到至少一次贴近市场需求的免费专业技能培训息,确保一人掌握一门初级专业技能。
4、岗位开发:通过开发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性岗位和便民利民的社区公益性岗位,月保持适合双下岗失业人员岗位30个。
5、推荐就业:有就业要求的双下岗失业家庭,经登记,当月即通过提供岗位信息、推荐就业服务确保一人上岗。
6、稳定就业:推荐就业的双下岗失业人员家庭,要至少有一人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且月收入不低于本地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7、扶持创业:为要求创业的双下岗失业人员协调落实一次免费创业培训,需要资金扶持的帮助办理小额贷款服务,推荐2个以上创业项目。
8、辖区内双下岗失业家庭对社区提供的就业帮扶满意率达90%以上。
四、创建工作内容各社区要按照“无双社区”标准,大力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切实有效地为双下岗失业家庭提供多形式的就业服务。
1、建立健全登记管理、推荐就业和跟踪服务动态管理工作机制。一是对符合条件双下岗失业人员定期进行全面登记核定,录入再就业援助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分类管理,确保将双下岗失业人员全部纳入登记范围。二是对有就业要求的双下岗失业人员,要开展积极主动的就业服务,主动上门提供辖区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服务性辅助岗位和辖区内各类适合其再就业要求的社区就业岗位,并确保其工作岗位、月收入相对稳定。三是对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岗位援助、社保补贴等各种形式实现再就业的双下岗失业人员,要及时进行记载,实施跟踪服务,运用再就业援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其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2、加强再就业培训市场调查,开展有针对性地实用技能培训。各街道社区要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及时掌握辖区内双下岗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岗位需求情况,并定期反馈给各培训机构,帮助培训机构调整培训方向和专业设置,开设一批专门针对这部分群体特点的时间短、见效快及边学边工作的培训项目。要及时发布各类再就业培训信息,并认真组织双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帮助其掌握一项职业技能,提高再就业水平。
3、加大岗位援助力度,重点推荐双下岗双失业人员再就业。各社区要组织双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招聘洽谈活动,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等方式,努力为援助对象提供适合其要求特点的再就业机会。要及时将适合双下岗失业人员的岗位信息与双下岗失业人员基本信息进行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和匹配,全力帮助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
4、积极鼓励与扶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一是帮助提高创业能力。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开业指导,组织双下失业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班,进行入门、开业、经营、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二是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选择一些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好的创业项目,牵头做好项目的前期调研,展示一批如家政连锁、报刊广告投送、邮亭综合服务等创业项目,并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制定创业计划书。三是发挥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邀请创业成功的下岗失业人员介绍创业经验,进行创业实践辅导,通过典型引路,增强其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热情,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
4、落实优惠政策,推进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和自主创业。⑴凡用人单位通过街道劳务派遣公司招用双下岗失业人员的,其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政府按最低缴费基数和比例给予为期三年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补贴。⑵扶持双下岗失业人员多渠道实现再就业,对愿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减免等有关优惠扶持政策外,给予为期三年的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补贴。需要贷款扶持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取消反担保手续,从事微利项目的小额贷款,予以据实全额贴息。⑶积极鼓励街道组建劳务派遣公司。各街道对以岗位援助方式实现再就业的双下岗失业人员,应主要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实施管理,及时与接收双下岗失业人员的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协议,并与双下岗失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完善相关手续,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05年4月-5月):制定并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无双社区”活动的实施
第二篇:“无双社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
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无双社区”活动的实 施 方 案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全市再就业援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无双社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为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援助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的作用,加大对双下岗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援助力度,现就开展创建“无双社区”活动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按照“建立机制抓突破,规范运行抓完善,拓展领域抓服务,整体推进抓创新”的工作思路,以双下岗双失业人员为重点,以社区为依托,以街道劳动保障平台为载体,以岗位援助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支撑,以创建“无双社区”为目标,大力挖掘社区就业岗位,拓宽社区就业渠道,不断扩大社区就业服务内容,增强社区就业服务功能,全面推进我市社区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到2005年底,全市50%以上的社区达到“无双社区”标准;到2006年6月底,全市80%以上的社区达到“无双社区”标准;到2006年底全部达到“无双社区”标准。
三、“无双社区”标准“无双社区”是指辖区范围内无双下岗双失业家庭,并已形成规范完善的双下岗失业人员登记管理、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制度健全、功能完善、服务规范、援助到位的社区。
1、基础管理:辖区内双下岗双失业家庭基本情况清楚登记台帐健全,动态管理到位,登记率达100%。
2、职业指导:通过一对
一、面对面的方式为双下岗双失业人员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率达100%,并为每人建立职业指导情况台帐。
3、技能培训:每一户双下岗失业家庭提供得到至少一次贴近市场需求的免费专业技能培训息,确保一人掌握一门初级专业技能。
4、岗位开发:通过开发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性岗位和便民利民的社区公益性岗位,月保持适合双下岗失业人员岗位30个。
5、推荐就业:有就业要求的双下岗失业家庭,经登记,当月即通过提供岗位信息、推荐就业服务确保一人上岗。
6、稳定就业:推荐就业的双下岗失业人员家庭,要至少有一人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且月收入不低于本地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7、扶持创业:为要求创业的双下岗失业人员协调落实一次免费创业培训,需要资金扶持的帮助办理小额贷款服务,推荐2个以上创业项目。
8、辖区内双下岗失业家庭对社区提供的就业帮扶满意率达90%以上。
四、创建工作内容各社区要按照“无双社区”标准,大力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切实有效地为双下岗失业家庭提供多形式的就业服务。
1、建立健全登记管理、推荐就业和跟踪服务动态管理工作机制。一是对符合条件双下岗失业人员定期进行全面登记核定,录入再就业援助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分类管理,确保将双下岗失业人员全部纳入登记范围。二是对有就业要求的双下岗失业人员,要开展积极主动的就业服务,主动上门提供辖区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服务性辅助岗位和辖区内各类适合其再就业要求的社区就业岗位,并确保其工作岗位、月收入相对稳定。三是对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岗位援助、社保补贴等各种形式实现再就业的双下岗失业人员,要及时进行记载,实施跟踪服务,运用再就业援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其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2、加强再就业培训市场调查,开展有针对性地实用技能培训。各街道社区要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及时掌握辖区内双下岗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岗位需求情况,并定期反馈给各培训机构,帮助培训机构调整培训方向和专业设置,开设一批专门针对这部分群体特点的时间短、见效快及边学边工作的培训项目。要及时发布各类再就业培训信息,并认真组织双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帮助其掌握一项职业技能,提高再就业水平,社区工作计划《“无双社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
3、加大岗位援助力度,重点推荐双下岗双失业人员再就业。各社区要组织双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招聘洽谈活动,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等方式,努力为援助对象提供适合其要求特点的再就业机会。要及时将适合双下岗失业人员的岗位信息与双下岗失业人员基本信息进行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和匹配,全力帮助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
4、积极鼓励与扶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一是帮助提高创业能力。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开业指导,组织双下失业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班,进行入门、开业、经营、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二是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选择一些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好的创业项目,牵头做好项目的前期调研,展示一批如家政连锁、报刊广告投送、邮亭综合服务等创业项目,并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制定创业计划书。三是发挥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邀请创业成功的下岗失业人员介绍创业经验,进行创业实践辅导,通过典型引路,增强其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热情,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
4、落实优惠政策,推进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和自主创业。⑴凡用人单位通过街道劳务派遣公司招用双下岗失业人员的,其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政府按最低缴费基数和比例给予为期三年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补贴。⑵扶持双下岗失业人员多渠道实现再就业,对愿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减免等有关优惠扶持政策外,给予为期三年的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补贴。需要贷款扶持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取消反担保手续,从事微利项目的小额贷款,予以据实全额贴息。⑶积极鼓励街道组建劳务派遣公司。各街道对以岗位援助方式实现再就业的双下岗失业人员,应主要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实施管理,及时与接收双下岗失业人员的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协议,并与双下岗失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完善相关手续,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05年4月-5月):制定并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无双社区”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举行创建“无双社区”目标责任签订仪式,由市与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签订创建“无双社区”责任书,并选择部分社区发出创建“无双社区”的倡议,通过新闻媒体对创建“无双社区”活动情况进行广泛宣传。
2、组织实施阶段(2005年5月-10月):,各街道社区对本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家庭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动态掌握每一户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无双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基础台帐和社区就业服务台帐,对照“无双社区”标准,全面组织实施创建工作,为双下岗失业家庭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3、检查验收阶段(2005年10月-12月):⑴社区进行申报。符合“无双社区”标准的社区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由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组织考查认定后,报市备案。⑵举行授牌仪式。对完成创建目标的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县(市、区)认定的“无双社区”进行授牌。⑶进行总结推广。对“无双社区”工作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并在全市进一步推广这项工作。
五、有关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无双社区”活动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要求。要把这项活动作为再就业重点工作来抓,层层分解落实目标责任,统筹规划安排,大力组织实施。对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要进行定期检查,对取得实际效果的,要予以表扬;对于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的,要予以批评。
2、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创建“无双社区”,对双下岗失业家庭开展就业帮扶,是当前实施再就业援助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市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地在制定创建工作目标时,要与建设文明社区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形成本地特色,通过“无双社区”的创建活动,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3、广泛发动,强势推进。开展“无双社区”创建活动是我市强化下岗失业人员管理,推进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加强宣传,广泛发动,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营造关心、支持创建工作的社会氛围,强势推进创建活动的开展。
六、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xxx同志任组长,xxx同志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xxx,x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五年四月十九日 本‥文内容☆摘自WwW.EduZhAI.neT中国※教育文摘;“无双社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
第三篇:创建“无双社区”活动的实施方案
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无双社区”活动的实 施 方 案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全市再就业援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援助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的作用,加大对双下岗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援助力度,现就开展创建“无双社区”活动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按照“建立机制抓突破,规范运行抓完善,拓展领域抓服务,整体推进抓创新”的工作思路,以双下岗双失业人员为重点,以社区为依托,以街道劳动保障平台为载体,以岗位援助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支撑,以创建“无双社区”为目标,大力挖掘社区就业岗位,拓宽社区就业渠道,不断扩大社区就业服务内容,增强社区就业服务功能,全面推进我市社区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到2005年底,全市50%以上的社区达到“无双社区”标准;到2006年6月底,全市80%以上的社区达到“无双社区”标准;到2006年底全部达到“无双社区”标准。
三、“无双社区”标准“无双社区”是指辖区范围内无双下岗双失业家庭,并已形成规范完善的双下岗失业人员登记管理、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制度健全、功能完善、服务规范、援助到位的社区。
1、基础管理:辖区内双下岗双失业家庭基本情况清楚登记台帐健全,动态管理到位,登记率达100%。
2、职业指导:通过一对
一、面对面的方式为双下岗双失业人员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率达100%,并为每人建立职业指导情况台帐。
3、技能培训:每一户双下岗失业家庭提供得到至少一次贴近市场需求的免费专业技能培训息,确保一人掌握一门初级专业技能。
4、岗位开发:通过开发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性岗位和便民利民的社区公益性岗位,月保持适合双下岗失业人员岗位30个。
5、推荐就业:有就业要求的双下岗失业家庭,经登记,当月即通过提供岗位信息、推荐就业服务确保一人上岗。
6、稳定就业:推荐就业的双下岗失业人员家庭,要至少有一人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且月收入不低于本地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7、扶持创业:为要求创业的双下岗失业人员协调落实一次免费创业培训,需要资金扶持的帮助办理小额贷款服务,推荐2个以上创业项目。
8、辖区内双下岗失业家庭对社区提供的就业帮扶满意率达90%以上。
四、创建工作内容各社区要按照“无双社区”标准,大力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切实有效地为双下岗失业家庭提供多形式的就业服务。
1、建立健全登记管理、推荐就业和跟踪服务动态管理工作机制。一是对符合条件双下岗失业人员定期进行全面登记核定,录入再就业援助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分类管理,确保将双下岗失业人员全部纳入登记范围。二是对有就业要求的双下岗失业人员,要开展积极主动的就业服务,主动上门提供辖区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服务性辅助岗位和辖区内各类适合其再就业要求的社区就业岗位,并确保其工作岗位、月收入相对稳定。三是对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岗位援助、社保补贴等各种形式实现再就业的双下岗失业人员,要及时进行记载,实施跟踪服务,运用再就业援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其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2、加强再就业培训市场调查,开展有针对性地实用技能培训。各街道社区要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及时掌握辖区内双下岗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岗位需求情况,并定期反馈给各培训机构,帮助培训机构调整培训方向和专业设置,开设一批专门针对这部分群体特点的时间短、见效快及边学边工作的培训项目。要及时发布各类再就业培训信息,并认真组织双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帮助其掌握一项职业技能,提高再就业水平。
3、加大岗位援助力度,重点推荐双下岗双失业人员再就业。各社区要组织双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招聘洽谈活动,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等方式,努力为援助对象提供适合其要求特点的再就业机会。要及时将适合双下岗失业人员的岗位信息与双下岗失业人员基本信息进行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和匹配,全力帮助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
4、积极鼓励与扶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一是帮助提高创业能力。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开业指导,组织双下失业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班,进行入门、开业、经营、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二是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选择一些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好的创业项目,牵头做好项目的前期调研,展示一批如家政连锁、报刊广告投送、邮亭综合服务等创业项目,并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制定创业计划书。三是发挥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邀请创业成功的下岗失业人员介绍创业经验,进行创业实践辅导,通过典型引路,增强其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热情,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
4、落实优惠政策,推进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和自主创业。⑴凡用人单位通过街道劳务派遣公司招用双下岗失业人员的,其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政府按最低缴费基数和比例给予为期三年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补贴。⑵扶持双下岗失业人员多渠道实现再就业,对愿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减免等有关优惠扶持政策外,给予为期三年的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补贴。需要贷款扶持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取消反担保手续,从事微利项目的小额贷款,予以据实全额贴息。⑶积极鼓励街道组建劳务派遣公司。各街道对以岗位援助方式实现再就业的双下岗失业人员,应主要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实施管理,及时与接收双下岗失业人员的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协议,并与双下岗失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完善相关手续,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05年4月-5月):制定并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无双社区”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举行创建“无双社区”目标责任签订仪式,由市与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签订创建“无双社区”责任书,并选择部分社区发出创建“无双社区”的倡议,通过新闻媒体对创建“无双社区”活动情况进行广泛宣传。
2、组织实施阶段(2005年5月-10月):,各街道社区对本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家庭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动态掌握每一户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无双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基础台帐和社区就业服务台帐,对照“无双社区”标准,全面组织实施创建工作,为双下岗失业家庭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3、检查验收阶段(2005年10月-12月):⑴社区进行申报。符合“无双社区”标准的社区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由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组织考查认定后,报市备案。⑵举行授牌仪式。对完成创建目标的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县(市、区)认定的“无双社区”进行授牌。⑶进行总结推广。对“无双社区”工作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并在全市进一步推广这项工作。
五、有关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无双社区”活动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要求。要把这项活动作为再就业重点工作来抓,层层分解落实目标责任,统筹规划安排,大力组织实施。对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要进行定期检查,对取得实际效果的,要予以表扬;对于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的,要予以批评。
2、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创建“无双社区”,对双下岗失业家庭开展就业帮扶,是当前实施再就业援助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市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地在制定创建工作目标时,要与建设文明社区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形成本地特色,通过“无双社区”的创建活动,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3、广泛发动,强势推进。开展“无双社区”创建活动是我市强化下岗失业人员管理,推进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加强宣传,广泛发动,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营造关心、支持创建工作的社会氛围,强势推进创建活动的开展。
六、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xxx同志任组长,xxx同志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xxx,x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二○○五年四月十九日
第四篇:社区“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社区“幸福家庭”创建活动
社区“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增进家庭和谐幸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计生协、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关于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市人口委、计生协《关于在全省开展“幸福家庭”创建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市开展“幸福家庭”创建工作的通知》、区人口局和计生协《关于“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精神,结合社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力量,发挥人口计生工作网络健全的优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推动解决计划生育家庭在生产、生活、生育、养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二、创建目标
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坚持统一规划、群众参与、分步实施、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上扶助、精神上慰藉、生产上扶持、生活上关怀、医疗上保障、就业上优先”的关爱体系,逐步提升辖区计生家庭的幸福指数。
三、创建标准
结合社区实际,科学合理确定幸福家庭标准。一是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居民公约,积极参与居民自治,无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崇尚科学。倡导科学文明新风,学习科学知识,转变思想观念,关爱女孩,消除性别歧视,移风易俗,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三是生育文明。婚育观念先进,生育行为文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持证生育,自觉宣传计生政策。四是健康促进。掌握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生活习惯良好,身心健康,家居环境整洁美观,爱护公共卫生。重视婚前医学检查,自觉接受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和保健服务。五是家庭和睦。家庭团结,夫妻和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热爱集体。适龄儿童自觉接受义务教育,无子女失学、辍学,鼓励支持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六是生活宽裕。能够自主创业,依靠个人所长发家致富,户均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住房条件改善。七是明礼诚信。诚实守信,通情达理,尊重他人,道德修养高尚,积极参与诚信计生活动。
四、活动内容
结合正在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五进五促”活动为载体,面向不同家庭实施不同服务,推动创建工作全面落实。
一是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家庭活动,促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结合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工程,通过优化人口户外宣传环境,发挥人口新闻主阵地作用,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倡导育龄群众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对符合法律法规条件的,申请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防止意外怀孕,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广泛宣传和普及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知识,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文明进步的婚育观。注重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素质提升,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扎实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消除社会性别歧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女孩、关注未来的社会氛围,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拓展宣传教育内容,综合利用社区人口计生宣传教育阵地,为群众提供技能培训、信息交流、文化娱乐、生殖健康服务的平台。二是扎实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活动,促进育龄群众身心健康。计生服务所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针对育龄人群,按照生殖健康“安全施术优质化,生殖保健普及化,服务内容个性化,指导服务具体化”的要求,开展以“送知识、送药具、送健康、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上门便民服务活动,宣传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开展孕情检查、随访服务、生殖保健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进
行出生缺陷预防和优生优育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大生殖健康检查力度,提高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开展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关怀活动,实施老年健康保健服务。持续开展打击“两非”活动,落实住院分娩实名登记制度和孕产期全程服务管理,保障母婴安全。三是积极开展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进家庭活动,促进计划生育家庭生活宽裕。以建设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六位一体”的多元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制度和《甘肃省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抢抓国家扶贫开发政策调整机遇,搞好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的有效衔接,积极支持计生家庭创业,推动扶持家庭政策从救济型向创业型转变,提高家庭“造血”功能,促进家庭持续发展。四是积极开展小康工程进家庭活动,促进计划生育家庭生产发展。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采取项目优先、政策优惠、科技扶持、小额贷款等措施,帮助计生户发展产业,增加经济收入,实现优先发展。街道根据计划生育家庭数量、收入水平、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帮扶规划,切实做到规划到社区,帮扶措施到户。五是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进家庭活动,促进计划生育依法民主管理。采取形象生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便于群众参与和接受的形式,发挥文化长廊、文化大院、文化广场,人口学校功能,通过媒体、广播、进社区入户面对面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积极推进居民自治,教育家庭成员学法、守法、用法,在家庭生活中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实行计划生育、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等义务;教育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规则扶贫济困,重信誉,守信用,推动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家庭与自然的友爱、和谐。根据不同家庭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服务,面向所有家庭,面对不同人群,开展对人口和生命全过程的关爱服务。
“发展型家庭”(新婚、待孕、早教期家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重点开展计划生育政策咨询、避孕知情选择、孕前优生指导培训、优生监测、叶酸补充、营养素添加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支持家庭发展生产,提升生产、生活、生命质量;大力宣传人口早期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的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婴幼儿人口早期发展促进,采取与幼教机构、社会早教机构联手等形式推进人口早期教育促进,实现人口早期教育规化。
“稳定型家庭”(完成生育任务家庭):借助辖区中学和社区阵地,建立专家、教师、生殖健康师、社区志愿者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围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课,并通过举办展览、座谈、心理咨询、互动式授课等,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援助,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对孤残青少年给予精神抚慰和爱心帮助。并通过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实施以夫妻生活指导、避孕药具服务、生殖健康检测、生殖系统疾病干预,项目带动和帮扶等特色服务,关爱夫妻生殖健康,支持家庭发展生产,进一步提升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老年型家庭”(60 岁以上家庭):重点围绕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探索利用社区卫生、人口计生服务网络,组织为老年人体检,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咨询服务和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开办适宜老年人健康教育讲堂和保健康复、饮食营养等知识的宣传,组织老年人开展强身、保健、文体活动等充实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推进居家养老和老年人照护功能完善,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新市民家庭”(外来流动人口):把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纳入现居住地服务范围,重点开展政策咨询、药具服务、避孕节育指导、优生促进、生殖健康、帮扶救助、维权服务,鼓励支持外来人员在银居住、生活、创业和发展,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五、创建程序
“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以党政主导为方向,以居民自治为根本。⑴成立机构。社区成立“幸福家庭”创建评选委员会,主持辖区内“幸福家庭”创建评选工作。创建评选委员会由群众民主推荐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群众组成。⑵宣传发动。社
区召开创建“幸福家庭”动员会,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橱窗、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标准程序和评选办法,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激发群众参与热情。⑶居民户自评。居民户对照“幸福家庭”评选标准,积极争创,自我评价,自查自纠,不断完善提高。⑷申报评选。由居民户自愿填写申报表自主申报;社区、居民小组内召开住户代表会议评选,评选结果在社区(居民小组)内公示,结果上报社区评委会;社区评委会评议后,召开居民大会进行评选,评选结果由社区“两委”班子和评委会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在社区内公示,广泛征求居民意见。⑸授牌表彰。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向街道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报送评选、公示结果,街道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审查确定“幸福家庭”居民户,授牌表彰。
六、保障措施
1、宣传引导。要采取开辟专栏、刷写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入户宣讲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增强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包户帮扶。按照区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的总体要求,社区人口计生干部职工,都要落实“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积极为计生家庭送致富信息,理致富思路,引发展项目,筹发展资金,尽力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指导“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健康有序推进。
3、抓点示范。按照街道有示范社区,社区有示范户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说服力强、带动性广、感召力强的“幸福家庭”,以点带面,扩大创建覆盖面。要结合实际,细化完善创建内容和评选标准,做到一个时期围绕一个重点,一个解决一个问题,确保创建工作常抓常新。
4、考核评估。要把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纳入民生民计工程,抓好创建活动的协调调度和督促检查。
附:人民路街道中心街社区“幸福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人民路街道中心街社区“幸福家庭”创建活动领
导小组名单
第五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单位
创建文明社区实施方案
各社区党总支: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社区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方面的作用,现就我社区创建文明社区制定如下方案。
一、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意义
(1)创建文明社区活动,是城市居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落实到城市基层的有效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创建文明社区活动呈现出扎实推进、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一活动的开展,推动了社区环境的明显改观、社区风气的逐步好转、社区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管理的进一步加强,涌现出了一批群众满意的文明社区,对于加强基层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居民群众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和人们就业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城市居民与社区
三、创建文明社区的任务目标
(1)社区教育深入持久,居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人们坚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社区内形成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扶贫济困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开展以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为内容的科普活动,引导人们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抵邪教,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方式方法和运行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社区和各项工作之中。
(2)社区文化生活丰富,居民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立社区文化站、体育活动场所、市民文明学校,为活跃居民文体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开发社会文化、体育资源,本着自愿互惠原则,开放驻区单位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实行资源共享。发展广场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遏制不良文化在社区的传播。
(3)社区服务体系健全,居民生活方便有保障。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发展方便居民的供水、供电、供气、购物、邮电、清洁等公共服务,发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扶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发展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所站,发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动社区居民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开展群众性的互帮互助活动。不断推动社区服务向社会化、网络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4)社区治安状况良好,居民安居乐业。建立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完善群防群治体系,发动群众共同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区环境。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疏导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解决在社区,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落实各种社会治安防范和管理措施,做好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防破坏“四防”工作,保障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加强对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规范居民行为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社区居民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并积极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