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湘湖三期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21:1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进湘湖三期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进湘湖三期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推进湘湖三期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湘湖三期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湘湖,八千年古舟,三万顷碧波,润泽百万人民,承载着萧山百姓的殷切期望。湘湖开发建设不仅美化了萧山的生态环境,赢得群众的交口称赞,也吸引中外游客,成为了萧山旅游的金名片。为更好地保护和建设湘湖,区政协根据区委要求就湘湖三期开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湘湖一、二期建设情况

湘湖一期、二期分别于2006年4月和2011年9月建成开放。湘湖旅游度假区建成面积已达18平方公里(其中,湘湖景区一期4.64平方公里,二期5.95平方公里,共计10.6平方公里,恢复湖面3.2平方公里;杭州乐园景区2.5平方公里,东方文化园

3.2平方公里,风情园(皇冠酒店)景区2平方公里)。区内形成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湘湖景区、杭州乐园、极地海洋公园、东方文化园)。截至2011年底,湘湖景区共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2008年被评定为中国百强旅游景区,2011年全省旅游度假区考核获得第二位。

1.旅游景点建设。湘湖10.6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已建成城山、跨湖桥、老虎洞、石岩山等十大景区集群,湘浦观鱼、湖心云影、城山怀古、青浦问莼、眉山听风、紫燕洲等五十个景点。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杭州极地海洋公园(萧山少儿公园)、下孙文化村、湘湖音乐喷泉、金沙戏水等主题景点深受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喜爱。

2.景区交通建设。湘湖一、二期景区内环建成了17公里的环湖景观道路,15公里步行道,10公里电瓶车观光慢行道路等景区微循环道路。建成75座各类桥梁,8个码头以及水上交通线6条。景区外环时代大道、风情大道与城市主干道相接,共建成13个大、中型停车场,停车位近4000个,建立3个电瓶车换乘点,2个游船换乘点,景区动态、静态交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3.配套设施建设。越风楼、跨湖楼、湘湖渔村、茗醉园、美食广场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茶楼,以及第一世界大酒店、世外桃源皇冠假日大酒店、九龙山庄等多规格宾馆住宿体系已初具规模。建设了144.5万方景观绿化,建设游客服务中心2个,建设大量亭台楼阁等公共休憩观景设施。完成22万伏高压线同杆四回路,2条11万伏高压线上改下,10千伏双回路供电等建设。

4.建设投资状况。湘湖一、二期共投资6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25亿元,二期投资35亿元,包括土地收储24.3亿元、工程建设9.5亿元、农场安置房1.2亿元等。景区土地收储出让收入25亿元,目前湘湖旅游度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债35亿元。

5.景区生态保护。通过环湖截污纳管,污染企业搬迁以及绿化景观建设等措施,湘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地表水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Ⅰ类标准。作为应急备用水源总蓄水量已达1350万方。

二、湘湖三期开发的意义

湘湖是萧山的母亲湖,是萧山的历史文脉所在,是萧山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根据2004年编制的《萧山湘湖区块控制性规划》,湘湖一期犹如“门厅”,是前奏,湘湖二期相当于“走廊”,是序曲,那么湘湖三期就是金色大厅,是高潮。因此,实施湘湖三期保护与开发意义十分重大。

1.还原历史古湘湖,三期将是湖面建设的收官之战。古湘湖呈狭长的“葫芦形”,窄处建有明代的跨湖桥,以此为界将湘湖分为上、下湘湖,下湘湖(即为一期)“窄而隧”,上湘湖“坦而荡”。湘湖三期将恢复湘湖的历史原貌,葫芦状的历史湘湖将完整地呈现在市民面前。因此,湘湖三期将是湘湖湖面建设的收官之战。

2.通江连河做活水,三期将是湘湖旅游开发的浓墨重笔。湘湖三期建成后西与钱

塘江三江口相通,东与南门江水系相连,南与东方文化园相接,引入活水、连峦、园景,使江、湖、山、园四景融为一体。届时,萧山老城区从南门江下水入湘湖、出三江口,经浦阳江直至临浦新城,建成一条秀丽、壮观、震撼的可比肩杭州运河的水上黄金旅游线,成为三江两岸旅游的最大亮点和最大卖点之一。

3.集聚都市型产业,三期将是湘湖新城的开篇之作。湘湖开发使湘湖环境和区位

优势得到极大提升,湘湖的人气、都市产业开始集聚,周边土地也相应迅速增值。湘湖三期开发将彻底沟通水系、连通路网、拓展腹地,促进湘湖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湘湖三期的建设拉开了湘湖新城开发的帷幕,是湘湖新城的开篇之作,是吸引产业集聚的聚宝盆,是湘湖的经济价值之所在。

三、湘湖三期开发的思路

1.范围和规模

关于湘湖三期规划范围,在调研时有多种方案主张,大体为三种:

一是“小方案”。东至金西路,西至时代大道,南至亚太路,北接湘湖二期;按此

方案,建成后的湘湖景区规模为16.3平方公里(三期5.7平方公里),其中湖面5.8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三期规划范围土地涉及湘湖新城•闻堰镇、蜀山街道两个行政区域,区内有2个行政村、1个农场,现有人口约5000人,总户数约为1200户,中小企业100家;

二是“中方案”。东至临浦快速路,西至时代大道,南至东方文化园,北接二期。

按此方案,建成后的湘湖景区规模为17.2平方公里(三期6.6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三期规划范围土地涉及湘湖新城•闻堰镇、蜀山街道、义桥镇三个行政区划,区内有行政村3个,农场1个,现有人口约6000人,总户数约为1500余户,中小企业110余家;

三是“大方案”。东至临浦快速路,西至三江口,南至东方文化园,北接湘湖二期。

按此方案,建成后的湘湖景区规模为21.74平方公里(三期11.14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三期规划范围土地涉及闻堰镇、蜀山街道、义桥镇三个行政区域,区内有3个行政村,2个农场,其中1个部队农场,1个闻堰工业园,现有人口约7000人,总户数1700户,企业大大增加。

经过调研和实地勘察,我们认为“中方案”较为合理,即:东至临浦快速路,西

至时代大道(小砾山船闸),南至亚太路(延伸河道连接东方文化园),北接湘湖二期,规模约 6.6平方公里,其中恢复湖面2.4平方公里,改造河道0.4平方公里。选取这一方案的理由:一是通江连河接湖可以形成江、河、湖“三位一体”。特别是闻堰沿钱塘江区域已建了不少高楼,唯有小砾山排灌站前后尚有一片空地,必须严格保护,控制高层建筑,不能再成为湘湖通江的屏障。这一方案取得了时代大道、钱塘江边土地开发的主动权。二是临浦快速路、亚太路、时代大道三条道路构成三期开发的外围,区块完整清晰。蜀山平原腹地较大,可开发利用土地1300亩,经济价值凸显,是湘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三是作为湘湖旅游度假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东方文化园可通过大湾路的拓宽和新开河道水系予以沟通,以水陆交通两种形式与湘湖三期整体连接;四是亚太路以南有两大工业区、工厂林立、村庄、民居密集,开发周期长,需滚动开发。

2.开发原则

要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关系。我们认为,随着湘湖的开发和建设,以

及萧山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湘湖的开发思路要进一步梳理,湘湖的发展定位要进一步明确。湘湖的近期目标是:将湘湖旅游度假区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5A景区。湘湖旅

游度假区的规模为25平方公里(含湘湖景区17.2平方公里,杭州乐园2.5平方公里,风情园2平方公里、东方文化园3.2平方公里),湘湖三期的建设要围绕国家级5A旅游度假区的标准统筹谋划,要淡化以建设时序来划分一、二、三期的观念,明确保护区和建设区的划分,形成以湖面为核心的保护区环,以沿湖、沿山、沿路为重点的休闲旅游度假环,和较大外围区域的生态宜居环。湘湖的远期目标是:建设一个以湘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集商贸、休闲、度假、宜居、新兴产业为一体的国际化休闲新城,规模为53.8平方公里。要理顺湘湖旅游度假区与湘湖新城的关系,立足基础优势,及时完善湘湖新城•闻堰镇相关规划,优化功能布局,突出与萧山整体功能互补、与杭州主城区功能和谐对接、与滨江区的错位发展,体现现代城市发展特色。《湘湖新城•闻堰镇总体规划》、《湘湖三期修建性详细规划》应遵循这一目标,科学规划,相互衔接。

第二,处理好做精二期与谋划三期的关系。二期由于时间紧、赶工期,留下了许多

建设项目和不完善不完备的地方,亟需及时跟进。一是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匹配,功能布局和业态培育尚等时日;二是由于湘湖二期规划涉及滨江景山湖外侧两个砖瓦厂土地约500亩,因多次协调未果,导致湘湖北岸湖岸线出现断裂,湖面减小,越王路建设受阻,北岸越王路车行道路不通;三是要进一步加快已规划项目的建设和已开放区域的产品提升。如湖山广场景点、金沙戏水景点、青浦问莼景点、环湖自行车道等景点及设施的提升;湖山文化体验旅游综合体、眉山科普休闲旅游综合体、老虎洞度假中心旅游综合体以及越王城遗址保护工程、水漾湖酒店项目、极地海洋公园扩建项目的建设等等。湘湖新城•闻堰镇要集中精力、精心谋划、科学管理、力求两期工程做精做美。

湘湖三期的谋划既要传承一、二期的风格,力求纵览全景浑然一体。同时三期的规

划建设必须拉高标杆,突出一个“更”字,做到:更好更美更完备。三期只有比一期二期做得更好,老百姓才能满意。同时,要确立“下笔重千斤,责任大如山”的观念,想好了再干,尽量少留遗憾,不留遗憾。在开发重点上,要在倾力打造水上黄金旅游线的同时,引进具有核心吸引力的头雁产品。完善功能布局和业态培育,植入运动休闲、养生保健、会展、文化等新型业态;大力推进旅游综合体和商贸综合体,构建多层次复合型的住宿接待体系。推进餐饮层次化开发,形成湘湖旅游餐饮文化和美食品牌,中西餐饮、酒吧、咖啡、茶楼应有尽有,满足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完善“车行、骑行、步行、舟行”出游方式,深化燕尔园、金沙滩戏水等特色主题活动。以清闲优美的自然人文环境,轻松畅快的休闲度假品牌,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度假区形象。

第三,处理好举债投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湘湖一期、二期建成开放以来,作为

城市绿肺、市民乐园、休闲胜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大手笔建设也带来了较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湘湖旅游度假区投资有限公司负债超30亿,据测算,湘湖三期估算投资将达到80亿。湘湖三期的谋划,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抓住湖面扩大、腹地拓展的有利时机,凭借蜀山平原的土地资源,做湖做地做产业,聚业聚财聚人气,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推进湘湖三期开发的建议

1.规划先行,红线控制。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

理的依据,度假区也是如此。没有好的规划,就不可能把度假区建设好、管理好。据了解,湘湖目前已制订完成了《萧山区湘湖区块控制规划》(2004.3)、《浙江湘湖保护与开发启动区块修建性详细规划》(2004.12)、《杭州市萧山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1)、《湘湖保护开发二期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2008.1)、《湘湖、闻堰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湘湖新城旅游概念性规划》。湘湖三期开发应着手编制《湘湖三期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湘湖新城•闻堰镇总体规划》,已编制的《湘湖旅游度假区总体

规划》应抓紧报批,同时交通、管线、历史文化等各项专项规划也要抓紧编制,早日确定规划红线控制范围,严控项目建设、严控违章搭建、严控突击装修,争取工作主动。

2.突破瓶颈,主攻申报。湘湖三期项目涉及农用地5000亩,其中基本农田3000

亩,土地问题将是瓶颈制约,土地问题不解决,三期建设只是一句空话。解决土地问题有几种途径:一是借鉴二期以备用水源建设申报重点项目的经验,向国家水利部、发改委申报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争取列入国家重点项目以期解决大部分的土地指标;二是通过江河整治,申报省级重点项目解决江河沿线土地指标;三是以大项目为载体,解决用地指标;四是大手笔进行土地整理,按照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实施和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规定,进行土地置换,取得连片农保用地,继而取得建设用地指标。建议由区政府领导挂帅,成立项目申报专门小组,力求突破土地瓶颈,早日启动三期建设。

3.拆改结合,有机拆迁。三期建设拆迁应转变逢挡必拆的拆迁思维,学习城市有

机更新的理念,实现“有机拆迁”。所谓“有机拆迁”即根据具体情况对规划区内建筑有提有放,有拆有改。对规划内必须拆迁的房屋和严重影响沿湖景观环境的建筑要强力征迁,对景区内部分休闲农庄、游娱设施和质量较好的办公大楼、工业厂房等在规划许可的情况下,建议政府收购,进行改造提升开发旅游功能。对有一定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要进行保护,对少数土地开发价值不高、疏密有据的民居,可参照茅家埠的改造形式,形成原住民街区,既减少了拆迁成本,也储备了旅游资源。

4.截污纳管,水质保护。因湘湖三期规划中有定山砖瓦厂填埋垃圾约60万方,已成为湘湖水源水质保护的一大隐患,需抓紧处理。该项目已列入湘湖建设工程,但处理难度很大,再加上小砾山排灌站附近河道以及东方文化园附近河道沿线没有截污纳管,企业和生活污染直接排放至河道及待复湖面。另外,还有湘湖二期输水河道两边三江口村、老虎洞村两个村庄未进行截污纳管,所产生污染源会直接排入湘湖影响湘湖水质。为此,建议在三期规划时把河道整治纳入工程范围,严格实施沿线截污纳管,避免污染直排湘湖,保护湘湖水质。

5.加强领导,有序推进。湘湖三期建设涉及的范围广,规划、征迁、建设难度大,资金压力也将更加凸显。为此,我们建议:一要加强领导。本届政府在任期内要强力推进三期,承上启下,重点做好湘湖三期“湖面收官之战、活水点睛之笔、新城开篇之作”三篇文章,统一思想认识,上下一心,以积极的实际行动,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认真抓紧做好湘湖三期各项工作,确保启动建设。二要有序推进。以“二统一分”的方式,逐步推进湘湖三期建设。即统一项目办理,建立由区领导牵头的湘湖三期项目报批协调小组,对涉及湘湖三期建设的所有项目统一协调,统一办理,从而有利于项目报批的顺利推进;统一推进征迁,湘湖三期规划征迁范围涉及湘湖农场,闻堰镇的三江口村的定山、东汪汇上自然村,蜀山街道的金西村、赵家墩村,建议实施一次性拆迁;分步实施建设,先行实施压乌山定山河以北区域,恢复湖面1平方公里,压乌山南湖面恢复和河道水系沟通工程再分期实施。三要落实安置。注重抓好三期征迁安置,在作出土地和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了解被征迁户安置需求,充分论证安置房建设规模、用地、资金、区位、进度、过渡等方面的可行性,合理确定安置房建设计划,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除落实安置区块外,应落实安置房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防止出现逾期交房、房屋工程质量等问题,做到和谐征迁。

第二篇:某县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调研报告

为切实做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近期笔者随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记录于后:

一、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政以“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上下齐心,艰苦创业,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较好成效。全市主要景区景点旅游公路已基本建成,移动电话网络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水、电、程控直拔电话、闭路电视等基础设施亦基本具备,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初见成效,城市旅游功能日趋完善。在开发的同时,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有的成立了景区(点)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专门机构,落实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使文物古迹得以修复和利用。2001年共接待游客1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27亿元人民币,2002年共接待游客1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1亿元人民币,2003年1-9月共接待游客200.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68亿元人民币,仅十一黄金周游客量就达15.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67.1万元人民币。**属旅游温冷地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起步较晚,虽有后发优势,也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一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我市旅游资源对外宣传渠道不宽,缺乏力度和强大的气势及较高的宣传层面。二是保护力度不大。有的地方景区(点)保护区域来进行明确界定,开发控制不严,部分优秀资源经多年改造,与传统风貌茫然无存。三是开发进展较慢。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部分景(区)点接待设施尚有待完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形象。一是在中国著名旅游网上精心制作网页,及时通过互联网将**旅游信息传向世界各地。二是在省以上主要媒体特别是在旅游电视、报纸上进行滚动式轰炸宣传,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拓展并巩固外界对**旅游的注意力。三是策划组织在**开展富有创意的节庆活动,全力以赴搞好“中国百姓生活游”主题活动四川启动仪式,并辅之以如思源文化节、华蓥山庙会、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岳池农家文化节、邻水脐橙文化节,以节造势,扩大**对外影响和知名度。四是加强与主要客源地的互动,采取多种形式到重庆、北京、上海、深圳及港澳等地宣传促销。五是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旅游交易活动。六是积极申报思源广场“实事求实”宝鼎吉尼斯世界纪录,以丰富**人文标志。七是征集确定**旅游形象标志,在入境处、主要景区及城区游客集散地凸显出来,给游客以深刻的烙印,同时继续办好本地媒体的专题节(栏)目,强化对内宣传,增强市民的旅游服务意识,营造旅游良好环境。

(二)加大保护力度,在保护的前提下搞好开发。----搞好旅游规划。要督促各地尽快完成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控制性详规,旅游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规划,决不允许违背规划乱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发生。----强化资源保护。要对“三窑三场”进行彻底整治,消除景区内及进入景区沿途的视觉污染;坚决打击滥砍乱伐、乱挖乱建的行为,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搞好生态建设。要将水保、退耕还林、天保等国家扶持的项目向旅游区倾斜,并恢复以规划景区红线内的生态植被。应控制景区游人数量,杜绝违背生态学原则的建设和行为,确保生态平衡。----维护文物安全。文物、文化遗产要遵循“保护、开发、利用、效益”的原则,必须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特别是古建筑,决不能随意拆迁、改造,开发也必须是恢复性开发,以加大对文物、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力度,确保文物安全。

第三篇:某县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调研报告

为切实做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近期笔者随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记录于后:[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政以“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上下齐心,艰苦创业,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较好成效。全市主要景区景点旅游公路已基本建成,移动电话网络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水、电、程控直拔电话、闭路电视等基础设施亦基本具备,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初见成效,城市旅游功能日趋完善。在开发的同时,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有的成立了景区(点)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专门机构,落实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使文物古迹得以修复和利用。2001年共接待游客1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27亿元人民币,2002年共接待游客1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1亿元人民币,2003年1-9月共接待游客200.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68亿元人民币,仅十一黄金周游客量就达15.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67.1万元人民币。

**属旅游温冷地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起步较晚,虽有后发优势,也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一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我市旅游资源对外宣传渠道不宽,缺乏力度和强大的气势及较高的宣传层面。二是保护力度不大。有的地方景区(点)保护区域来进行明确界定,开发控制不严,部分优秀资源经多年改造,与传统风貌茫然无存。三是开发进展较慢。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部分景(区)点接待设施尚有待完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形象。

一是在中国著名旅游网上精心制作网页,及时通过互联网将**旅游信息传向世界各地。二是在省以上主要媒体特别是在旅游电视、报纸上进行滚动式轰炸宣传,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拓展并巩固外界对**旅游的注意力。三是策划组织在**开展富有创意的节庆活动,全力以赴搞好“中国百姓生活游”主题活动四川启动仪式,并辅之以如思源文化节、华蓥山庙会、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岳池农家文化节、邻水脐橙文化节,以节造势,扩大**对外影响和知名度。四是加强与主要客源地的互动,采取多种形式到重庆、北京、上海、深圳及港澳等地宣传促销。五是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旅游交易活动。六是积极申报思源广场“实事求实”宝鼎吉尼斯世界纪录,以丰富**人文标志。七是征集确定**旅游形象标志,在入境处、主要景区及城区游客集散地凸显出来,给游客以深刻的烙印,同时继续办好本地媒体的专题节(栏)目,强化对内宣传,增强市民的旅游服务意识,营造旅游良好环境。

(二)加大保护力度,在保护的前提下搞好开发。

----搞好旅游规划。要督促各地尽快完成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控制性详规,旅游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规划,决不允许违背规划乱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发生。

----强化资源保护。要对“三窑三场”进行彻底整治,消除景区内及进入景区沿途的视觉污染;坚决打击滥砍乱伐、乱挖乱建的行为,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搞好生态建设。要将水保、退耕还林、天保等国家扶持的项目向旅游区倾斜,并恢复以规划景区红线内的生态植被。应控制景区游人数量,杜绝违背生态学原则的建设和行为,确保生态平衡。

----维护文物安全。文物、文化遗产要遵循“保护、开发、利用、效益”的原则,必须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特别是古建筑,决不能随意拆迁、改造,开发也必须是恢复性开发,以加大对文物、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力度,确保文物安全。

(三)加大开发力度,充分发挥资源效益。

----着力夯实基础设施。硬化或油化通往主要景区景点的公路,开通旅游专线客运。同时,要继续完善主要景区景点的水、电、通讯、闭路电视、因特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建好旅游目的地。除打造好城市这个游客集散地外,以邓小平故居保护区为龙头、以华蓥山为重点、以独特文化为内涵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必须争分夺秒加快速度,确保“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游”旅游线路各节点目的地的建成。

----配套完善推出的旅游线路各个环节上的餐饮、住宿、购物、厕所、医疗、邮政等相关设施。

----研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市场前景的旅游商品,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百周年诞辰系列纪念品。

(四)必须强化落实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力度,强化职能,加强协调,真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旅游部门全力抓,成员单位配合抓的良好格局。市级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协作配合,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共谋旅游业的发展。尽快健全市、县、景区旅游管理工作机构,保证有人办事,有能人办事,有条件办事。

----扩大对外开放。力保正式签约旅游项目的商家加快项目的建设速度,如期竣工运营;力促达成意向协议的商家达成正式开发协议,尽快开工建设;力备一

批市场前景好、建设基础条件具备的包括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服务设施在内的旅游项目,积极参加招商洽谈会,力求取得实效。

----加大导向投入。要研究制定并落实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投资、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和旅游企业发展优惠政策以及相关部门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市、县两级财政都要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打入预算盘子,使旅游规划、公益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宣传促销及旅游人才培养有相应的经费保障。

-----争取国省支持。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和灵活多样的公关活动,打好“邓小平故里”牌,争取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列为西部地区重点旅游线路重要节点,争取旅游国债支持,从而为**旅游业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动力。

----加强行业管理。要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规范各个环节的旅游服务。认真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整顿工作,净化**旅游市场。依法治理,严肃查处违规违章的人和事,确保游客的合法权益,把**建成旅游安全与服务最佳目的地。

-----提高服务水平。应开放旅游企业市场,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引市外、省外有实力的知名旅游企业到**经营,优化**旅游企业结构。应在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标准的同时,探索规范化管理的新路子,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通过自学、委培、培训、引进、在本地大、中专包括职业高中设立旅游专业等方式迅速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造就更多的优秀旅游人才。

----逗硬考核奖惩。对旅游业发展实行单项目标管理,进入年底综合目标考核,对完成目标任务好的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处罚,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并作为综合评价市级机关和各区(市、县)领导班子及成员的重要依据。

第四篇:千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聚力生态文明

建设山水千湖

——

千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我县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主要由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实施完成。

一、基本情况

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我县千河谷地下游,主要由冯家山水库及渭河一级支流千河千阳段构成,呈西北、东南走向,总面积7156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402公顷,水库及河岸两侧耕地、林地、荒地面积5754公顷。涉及我县南寨、崔家头、城关、陈仓区桥镇冯家庄村3个镇的8个村,635户2392口人。主要对湿地内大天鹅、灰鹤、芦竹、荷花等珍稀动植物实施生态保护,同时进行水源地保护。湖内有10多种淡水鱼。有属于国家级保护鸟类的大天鹅、灰鹤、白鹭、豆雁、针尾鸭等野生珍稀水禽以及丹顶鹤、黑鹤、白鹳等多种珍稀迁徙鸟类共71种,其中湿地鸟类41种。保护区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1402公顷,缓冲区2066公顷,实验区3688公顷。保护区内现有湿地植被类型2个、16个群系,高等植物57种。生物资源丰富,湿地景观优美,生态系统完整独特,良好的自然资源为水禽栖息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每年冬季有大量多种鸟类在此栖息和逗留。

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是2008年11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总面积573.2公顷,地跨草碧镇、城关镇、水沟镇3个镇12个行政村,912户4392口人。公园西起草碧镇新兴村和水沟镇柿沟村,东至城关镇千阳中学南北宽约7.7公里,东西长约6.3公里。公园规划为湿地保护保育区、科普宣教展示区、湿地观光休闲区、湿地管理服务区四大功能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全力修复湿地生态植被。

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积极修复退化湿地植被。沿千福公路两边荒坡地带,填土整理,种植小冠花、波斯菊、美国石竹、婆婆纳等宿根花卉70亩,修复植被裸露区域,美化环境。在千河南北两岸栽植雪松、侧柏、杨树、柳树等大苗9.3万余株,营造水源涵养林660亩。沿河堤新栽合欢、银杏等绿化苗木6600多株,河堤护坡栽植连翘、迎春等矮化植物3万余株。在湿地周边栽植绿化树木380多万株,建设绿地320亩,有效恢复了湿地植被,为水禽生活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着力强化湿地水源保护。

积极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加大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保护,在湿地公园区域内的12个村新建垃圾屋200多个,在公园安装环保厕所10个,设置垃圾桶150个,购置垃圾清运车1辆,及时运出垃圾废渣;争取公益性岗位100名,坚持每天清理湿地公园内环境卫生,对公园周边及内部的垃圾进行统一拉运填埋,杜绝向湿地排放污染物,千河水质不断提高,保障了市区饮用水源安全。

三是精心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

在鸟类活动频繁的刘家沟、段家湾、新兴村设立投食点10处,抛洒食料供野生动物食用。在千河南北两岸栽植雪松、杨树等树种,建设鸟类隐蔽地700亩,为湿地鸟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憩、生存和繁衍场所。与有关学校和单位签订共管协议,聘请兼职管护员10人,落实各项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两年来共救助、放生鸟类300多只、鱼鳖类4万多尾。2014年,30只朱鹮在湿地放飞后,县上筹集资金购置观测与监测仪器设备12台(套),配备四名工作人员,昼夜值班,跟踪监测每只朱鹮的栖息活动范围,详细记录,掌握生活习性,及时对受伤者进行救助。进入冬季后,定时投放泥鳅等食物进行喂养。在我们的辛勤努力下,放飞的朱鹮安全越过了在千河流域的两个冬季,成功繁殖孵化出2只雏鸟。近年来,湿地区域内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和数量呈逐年增加态势。

四是大力开展湿地恢复。

拆迁了位于千河南岸的民政救助站、养鸡场、奶牛场等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单位和场所,收回群众种菜的拾荒地,进行了绿化美化;对千河河滩的淤积区进行了治理平整,在保证河道畅通和安全的基础上,新栽芦苇、芦竹、香蒲、菖蒲等水生植物1000多亩,在千河河滩形成了颇为壮观的千亩芦苇荡和大片绿地林地。既有效恢复了湿地原始生态,净化了千河水质,为水禽生活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又营造了湿地生态景观,为县城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了解湿地的休闲场所,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称赞。

五是加强湿地基础设施建设。

在利用中央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的同时,积极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各类项目,集中投向湿地保护领域,全力改善区域基础设施,目前已维修改造硬化湿地公园和保护区外部道路阳千路和千福路30公里,维修内部河堤道路12公里,新建木栈道1.8公里,修建步行道1.8万平方米、广场9400平方米,架设低压线路9100米、高压线路800米完,成了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给排水、电力供应、道路硬化、服务设施修建。多方筹集资金1.2多亿元,建成了水生植物园、湿地门户区、植被恢复区、鸟类观赏区、百花园、亲水湾、歇马湾等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取得较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生态系统明显改善。

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充分发挥湿地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蓄洪防旱、调节径流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有效改善了千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鸟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水源水质得到保障。

千湖是宝鸡市区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源,全县90%的湿地水源流向冯家山水库,通过河道综合治理,加大排污治理,大力开展退化湿地恢复,建设河流两岸绿色长廊,湿地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确保了水源清洁、水质健康,全县各流域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二级以上。

三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西北地区湿地资源较为稀缺,千湖湿地是我省关中地区最大的人工湿地,千湖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秀美的田园生态、深厚的文化沉淀,受到了来自西安、宝鸡等周边游客的青睐,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品牌远扬四方。

四是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千湖湿地的保护与开发,以湿地文化和独有的生态景观为依托,促进了千阳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积极协调发展。

四、存在问题

一是湿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湿地保护与开发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湿地保护工作具有超前性、渐进性的特征。因此,湿地保护投入要有高瞻远瞩战略的眼光,既要有阶段性投资,又要有长期的渐进性投入,还要有大手笔的重点项目投资。湿地保护项目国家投资有限,主要靠地方政府出资建设。虽然,我县几届领导对湿地保护高度重视,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本身属于省级贫困县,近几年对湿地保护工程投入了近千万元,仍然显得不足,且项目分散,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资金支持。

二是公园招商引资难度大。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处在冯家山水库上游。公园开发受到了水源执法和环保部门的限制。水面娱乐项目不能开发,降低了湿地公园的对外吸引力,招商引资难度较大。湿地公园是以保护生态多样性等公益性建设为主,经营性建设为辅,吸引社会资金推进湿地生态建设的难度较大。

三是湿地资源萎缩。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千湖湿地被大量围垦侵占,芦苇等水生植物被毁,千河流域本身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泥沙含量大,造成河床淤积,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湿地景观严重丧失,使生物多样性衰退及污染日益加剧,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下降与湿地资源受损,严重威胁到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而且这种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另外,由于千湖湿地分布范围广、分布战线长,湿地大多与农耕区接壤,缺乏明确的界线,保护措施力度小,采摘芦叶、改变湿地用途事件时有发生,对湿地资源造成了较大程度的破坏。

四是缺乏湿地管理协调机制。

湿地及其资源类型多样,其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湿地管理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作。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决定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有关国际公约的履行工作,同时主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和林区内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县城以西千河河道属于湿地公园的保育区,按照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保育区内禁止人为活动。水利部门负责河道管理,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监管不严,造成县城以西砂石无序采放,河床高低不平,影响了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长期以来,不同部门因在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标不同,利益不同,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矛盾突出,影响了湿地的科学、有效的管理。目前,尚未建立湿地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统一的协调组织与机构,也很难形成联合行动、分工协作的保护管理机制。

五是保护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湿地保护管理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保护意识,对湿地的保护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近年来,利用“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宣传月”等多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都不够。因此,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是今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六是湿地保护科研监测和管理能力不足。

湿地管理处现有技术人员为林业、水利、农业等专业,湿地保护知识乏善可陈,湿地恢复与保护技术应用十分缺乏,专业人员奇缺;技术手段落后,制约了科技人员能力的发挥,使科研监测工作的开展相对滞后。

七是生态旅游缺乏精品。

千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吃、住、游、玩、行、购等各个环节挖掘力度不够,能使游客多花时间,多消费的项目还不多,这些方面主要在湿地旅游的景区、景点的开发虽有起步,但品位不高,景点多为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没有形成精品线路,对生态旅游资源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开发力度,致使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差,至今尚未形成稳定的旅游客流;文化品味不高,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品牌不靚。

五、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完善职能定位,重新编制发展规划。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力度的加强,我处将湿地保护职能定位为“保护水源、保证安全、塑造绿色、塑造文化、塑造景观”,把工作中心放在保护水源地上,把着力点定为了建设绿色生态上,继续打造“畅游湿地、品位山水、观赏花海、放飞心情”湿地名片。为此我们重新编制了千湖湿地发展规划,今后几年,千湖湿地中心工作是生态保护、水源地保护,工作重点是恢复千河流域生态,重新塑造千湖生态圈,建设重点是利用千湖自然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下大力气发展湿地观光和科普宣教,做靓千湖名片,让更多的人亲近自然、了解湿地、保护生态。

二是建立湿地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

按照现有的管理体制,湿地保护管理涉及许多行业与领域,牵涉到多个行政职能部门。为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迫切需要在相关部门之间建立协调和合作的管理机制。健全由多部门参与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领导小组,负责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决策与重大事宜协调,制定规章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有关所有。具体管理工作由县林业局承担,并通过部门间协调一致的湿地保护的联合行动,促进政府及部门决策时能够注重评估湿地的自然价值、生态功能及其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效益。

三是完善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政策和法制体系。

根据千湖湿地建设规划和布局,建立健全湿地管理规章制度和办法。结合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进程,制定湿地管理办法,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以地方法规形式予以公布,将湿地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建立有利于恢复、发展、保护与管理湿地资源的法规制度,制定对威胁湿地生态系统活动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协调好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建立联合执法和执法监督体制,加强执法力度,杜绝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行为,制止破坏性、毁灭性开发湿地资源的行为,禁止一切不利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捕捞和捕猎,打击制裁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是广开募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千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刚刚起步,需要投入基建、设备、事业开支等足额的财力,才能建立起湿地保护利用管理的工作基础。当前湿地保护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瓶颈。目前,千湖湿地开发保护工作初有成效,需要投入资金,才能建立起湿地保护利用的工作基础。继续实行“一套方案统领,整合各类资源,捆绑项目资金,发挥部门职能,举县一致建设”的机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要全面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社会化进程,广开募资渠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捐赠和民间融资。坚持“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类经济实体、自然人,采取承包、租赁、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景区景点、娱乐项目、商业网点、服务接待以及交通运输的建设和经营,不断提升湿地旅游产业规模、建设档次和管理水平,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五是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对外合作。

从千湖湿地类型多、分布范围广、保护管理难度大及湿地资源监测本身技术要求高和工作连续性强等特点出发,湿地保护管理应在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与人员的基础上,对湿地生物资源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承担监测任务;湿地非生物资源监测则由各行业原有的监测站(点)完成。同时,成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专家组,负责审议湿地资源监测方案制定、监测数据处理和监测成果的形成。湿地科学在国内外都属新兴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及时地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总结和推广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建立国内、国际交流的机制,扩大合作领域;开展社会、经济、人文等多学科、多课题的综合研究,成立工程建设科技支撑机构,并联合其他有关教学、科研单位,形成技术力量雄厚的科技保障体系。

六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城市品味和品质生活的提高,有赖于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千阳正在创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要积极运用多种形式与手段,加强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环境的教育,积极宣传建立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意义,支持社区民众发展生产,使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与自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其有一定的责任感,自觉投身到湿地保护事业中去。借鉴国际湿地保护的先进理念,充分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提倡和支持环保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开展与湿地保护相关的活动,特别是加强群众性的湿地保护科普活动。转变不利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传统的资源环境观。如:要尊重自然规律,改变“人定胜天”的观念;要转变“以农为本”的观念,实行多种经营,着力调整湿地利用经济结构;要转变“以土为本”的观念,实行退耕还湿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观。

七是实施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千湖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对湿地的活动将日趋频繁,因此,建立对天然湿地开发以及用途变更的生态影响评估、审批管理程序,实施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依法论证、审批并监督实施。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评价,应着重分析开发活动对湿地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通过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控制与避免人为大规模地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以达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的目的。

由于湿地开发后对环境的影响是渐进的,只有当湿地资源开发到一定规模,污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对环境影响才能明显体现,在此之前,影响一直处于积累过程,但此时已造成巨大的生态损失。因此,对湿地资源利用影响评价也要有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对于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更应着眼于累积效应的评价,否则,单个建设项目均顺利通过影响评价,而湿地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恶化,所以,在开展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时,不仅要注意时间积累的影响效应,而且更应该注意数量和空间的积累效应,只有这样,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现实影响。

八是科学开发,打造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为充分保护和利用千湖湿地资源,在开发上要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湿地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于湿地的人文资源,让公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认识湿地的同时,了解湿地的文化、民俗及其生态文明进程的作用,使其不仅发挥特有的生态效益,也成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科普教育基地。在开发中要十分注重开发投入和产出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结合千湖湿地保护工程,打造集湿地游览观光、参与体验、宣教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湿地生态旅游区。重点建设湿地宣教中心、湿地体验中心、湿地植物园、湿地人家、农耕文化休闲体验园、农耕文化博物馆、休闲度假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游泳场、“农家乐”湿地休闲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及其附属配套设施,使千湖成为独具特色旅游热点,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益阳市河湖开发治理保护审核报告

益阳市第一次水利普查

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清查数据审核报告

为做好益阳市水利普查对象清查数据验收工作,由益阳市水利普查办公室组织各县(市)区各专项专业人员,按照7月份省组织的水利普查对象清查数据质量抽查形成的整改意见和8月18日《湖南省清查数据审核分析报告》(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的要求,对河湖开发治理保护专项的普查对象清查成果进行了合理性、可靠性、关联性、完整性审查,现将审核情况报告如下:

一、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清查总体情况

河湖开发治理保护专项的普查清查对象为益阳市的河湖取水口、地表水水源地、具有治理保护任务的河流和湖泊、入河湖排污口。通过县、镇两级水利普查员的工作,共清查河湖取水口2364个、地表水水源地33个、具有治理保护任务的河流60段(条)、治理保护湖泊11个、入河湖排污口473个。

二、数据审核情况及评价 1、8月10前,按照7月份省组织的水利普查对象清查数据质量抽查形成的整改意见,各县(市)区进行了修改、完善和补漏去重,全市取水口由原来的增加了38个,水源地由原来的减少了5个,治理保护河段由原来的增加了70段(条)、治理保护湖泊由原来的增加12个,入河湖排污口由原来的增加11个。2、8月18日,接到省清查数据审核分析报告后,及时对报告进行了针对性的整理下发至各县(市)区,要求按时、按质量、逐条进行修改,通过实地、电脑对查方式,进行数据查询、过滤、排序、汇总、机审等操作,获取数据分析表,并与收集的相关资料底册进行比对分析,对清查成果审查。清查数据的完美和更改整体较好,各区县对普查工作都很重视。从数量质量上看,取水口方面对取水流量与最大年取水量不匹配的问题,严格按实际取水量和流量进行了修改,对5处取水口位臵不详的问题进行了更正,对10个取水口名称重复问题进行对比询问作了改正;治理保护河段方面对不符合上报要求的138条河流进行删除和修改;入河湖排污口方面对8个位臵填报不符合要求的进行了更正。从数据关联上看,河湖取水口与灌区(Q701表)、水闸(Q203表)、(Q204表)、农村供水工程(Q207表)、水库(Q201表)之间,水源地与公共供水企业关联,农村集中供水的地表水水源地与农村供水工程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对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互完善。从机审的通过率看,已全部通过审核,达到100%。

三、存在问题

按照省、市审核报告意见,各县(市)组织人员对台账进行了修改完善,但由于人员专业水平不一致,情况不同,差错漏不同程度不同存在。

1. 河湖(水库)取水口部分

从数据关联上看,河湖取水口与灌区(Q701表)、水闸(Q203表)、(Q204表)、农村供水工程(Q207表)、水库(Q201表)之间,在名称、取水流量、管理人员上还存在问题,特别是湖区的水闸与取水口名称不一致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取水流量上看,部分县(市)区的年取水量按规模推算填报,导致数据不准确。

2、治理保护河流(河段)部分

1)河段名称不规范。如高新区的志溪河填报名称为“北峰山段”,需改成“志溪河高新区段”或“志溪河北峰山段” 2)湖区(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有的河流面积因河湖名录底册中没有流域面积,要重新核实几条河流的流域面积(胡子口河、老山河、陈家岭河、嵩竹河、四兴河、右四兴河等)

3)沅江市“嵩竹河”漏报;

4)河湖名录中流经沅江市的河流“藕池洪道”、“资水洪道北支”、“四兴河”、“黄花滩河”需要重新核实。

5)8月18日《湖南省清查数据审核分析报告》(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中大酉溪安化段流域面积达到110KM、柳河安化段流域面积达到121 KM、龙溪安化段流域面积达到110 KM、渭溪安化段流域面积达到126 KM属于治理保护河

222

2流(河段)上报范围。

3、入河湖排污口部分

1)位臵填报不准确。如桃江县大粟港镇的排污口大部分只填了离XX镇XX米。

2)排污口还有漏报问题存在,各县(市)区的乡镇所在地没有报排污口,需要重新核查。

四、措施及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市、县水利普查办负责河湖开发治理保护的人员和省水普办、市技术责任科室(单位)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县级普查机构根据要求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我们将按照省水普办审核的要求,及时修正存在的问题,为即将开始的普查登记奠定扎实基础。

下载关于推进湘湖三期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进湘湖三期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和善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融合互动

    推进和善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融合互动 作者:陈志强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2日 07版) 和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瑰宝。大力弘扬崇和向善的理念,是培育......

    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共5篇]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

    湘西南苗侗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

    湘西南苗侗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之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促进了城乡大流通、中西......

    关于野生药材开发和保护的调研报告

     一、**地区野生药材资源自然状况 **地区位于祖国北部边陲,东接小兴安岭,西邻呼伦贝尔盟,南濒松嫩平原,北与俄罗斯联邦隔江相望。南北长约385公里,东西宽约335公里,总面积8.46万......

    旅游局保护开发并重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09年4月10日,我局召开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在全局上下掀起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热潮,按照县委的部署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

    关于开发农村人才与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文 章来 一、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领域二、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处理好农村人才开发与整体人才开发的关系。农村人才开发是整体人才开发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工......

    关于开发农村人才与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大力开发农村人才 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批农村人才。抓好农村人才开发工作,是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和推进整体性人才资......

    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 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