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派文化与上海知识产权工作
海派文化与上海知识产权文化及案例
海派文化及其特征
以“海派文化”为核心的上海文化独树一帜,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典范。海派文化所蕴涵的时尚,求变、创新等方面的特征,十分突出。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并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进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学者认为,广义的海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时期。即萌芽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孕育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19世纪30、40年代,上海的外来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转折时期:1949~1976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海派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成熟时期:1976年至今。结束了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浩劫后,海派文化开始了新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走向成熟。
海派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首先,海派文化具有开放性。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不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海派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次,海派文化也具有创造性和扬弃性,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海派文化讲求实际和实效,义利并重。同时能够清醒地辨别是非,不唯利是图,能有选择、有区别地对待新鲜事物,不盲目和盲从。最后,海派文化具有多元性,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先进与落后,都能在海派文化中共存共生。
旧上海的知识产权制度与案例中国最早的著作权晓谕
上海是我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发源地和中心,旧上海出版业比较发达,在全国率先引入了铅印、石印等印刷技术。同时期版权的保护意识虽然处于萌芽状态,但已在书籍出版发行活动中有所体现。
光绪庚子春三月(即1900年4月),《申报》的创始人、英国商人安纳斯·美查(Frederick Major)创办的“图书集成局”以铅字排版出版线装书《资治通鉴》,并于光绪壬寅年(1902年)印成上市,书内就附印了上海道袁树勋与上海英美租界会审公堂张贴的晓谕各一份,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官方最早为著作权签发的晓谕。二份晓谕的内容相近。从晓谕的内容可以看出,该晓谕指出古籍不存在著作权的问题。但是当图书集成局将古籍重新整理再用铅字排版出版后,图书集成局就对出版的书拥有了版权,他人再利用照相制版石印该书,就构成盗版,所以被禁止。
如上所示,该晓谕的主要内容是:
钦命二品顶带江南分巡苏松太兵备道哀为出示谕禁事,正月十七日准。英总领率霍函送英商美查公司经理图书集成局毕礼纳原亲一扣,据称局中向用华文铅字排印中国各书,字模号数甚多,内有扁字一种,系本局独创,为各印书局所无。前年本局所印之《东华录》等书,被华人照样石印,继又书《经世文编》等书割裂缩印,减价出售,柞特大碍声名,且亦因之耗本。兹闻又有华人,欲将本局所
1印之《二十四史》及各新书,潜谋翻印及缩作石印,似此不顾损人专图利己,洋商资本何以保全。请照会严行禁止。函请出示晓谕并札伤上海县租界做员示禁等由到道。除函复并分行县委严禁外,合行出示谕禁。为此仰各书坊及诸色人等知悉,所有该局扁字铜板排印新旧书1籍,均不准照缩重印,其新书不准重刊翻印,改头换面,以图射利,如敢故违或被指告,定提究罚不贷,凛之切切。特示。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三十日示旧上海的商标官司
(1)“仁丹”控“人丹”案
晚清时日货“翘胡子仁丹”行销我国城乡,仁丹的主要原料大部分是中国药材,只是生产设备和操作技术比较新颖。当时上海开办中法药房的老板黄楚九看到仁丹销路很好,于是便找到了一张名为“诸葛行军散”的药方,根据药方做成药丸,主要成分有薄荷脑、儿茶,冰片、丁香,砂仁等10余种药料,号称“人丹”,以“龙虎”为商标,称作“龙虎人丹”。龙虎牌人丹刚上市时,业绩平平,曾作价转让与人,但因为接手者无力与日产的翘胡子牌仁丹抗争,后不得已又回盘给黄楚九。五年后,黄楚九也有了些“法律意识”,遂正式将此商标向农商部注册,同时仿效日本商人的经营之道,大做宣传。于是打开了销路,“龙虎人丹”也就此抢走了“翘胡子仁丹”的生意。生产仁丹的日本东亚公司老板以“冒牌”的罪名,正式起诉要求黄楚九的中华制药公司马上停止生产。黄楚九也不甘示弱,特意聘请了一位律师据理力争,认为人丹是一种药品,注册了商标的龙虎人丹不存在冒牌仁丹的问题。双方在法庭上唇枪舌剑,各执一词。官司一直打到北京大理院,前后历经10多年未能定案。据说黄楚九为此花去诉讼费10多万元。但有关官司的新闻报道也正好替他做了免费广告,获益远远超过了10万元诉讼费用。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官司再从北京打到南京,转至上海,最后是黄楚九胜诉。最终,“龙虎人丹”驰名全国,畅销至今。
(2)佛手牌味精案
上世纪20年代初,十里洋场上海滩,外货倾销,到处是日商“味の素”的巨幅广告。于是,我国近代味精食品工业创始人吴蕴初发出了为何我们中国不能制造的感叹,并自己买了一瓶回去仔细分析研究,最终发现“味の素”其实就是谷氨酸钠,1866年德国人曾从植物蛋白质中提炼过。随后,吴蕴初就在自家小亭子间里着手试制。
1923年11月,吴蕴初的“佛手牌”味精研制成功,并以其绝伦的质量,赢得了国人的信赖与欢迎。这对一向垄断中国味精市场的日本“美女牌”“味の素”造成了极大的冲击。1924年春,日本铃木株式会社得知吴蕴初已将“佛手牌”味精向北洋政府农商部商标局呈请注册,便经由日本驻华大使出面,借口“佛手牌”商标及“味精”二字与他们广告宣传所使用的“调味精粉”四字相似,从而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同时向农商部商标局提出异议,要求取消“佛手牌”商标及“味精”二字。针对这种情况,吴蕴初等一面北上北京,到农工商部、外交部和商标局说明事实真相,一面在上海各大报纸上登载这件事情的所有真相,并进行驳斥。一时间,上海各界议论纷纷,日本“味之素”的销售更加冷落。恰值此时,上海“五卅惨案”引起的抵制日货运动爆发,日本人由此不敢再扩大事端。农商部也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认真调查,研究该案,最终驳回了铃木株式会社的无理要求。旧上海的专利制度
(1)《沪江商业市景词》中的旧上海专利
出版于1906年即清光绪三十二年的石印本《沪江商业市景词》,作者为“余姚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是一部介绍旧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全部以竹枝词的形式予以展现。其中有两首有关当时“创业专利”的竹枝词:
自开专利动人心,竞出新机卜赏音。
世上聪明推白种,无行无处不搜寻。
旧业翻新别出奇,有才创造必多赀。
奏明专利无人夺,仿制应需限满时。
从上面两首竹枝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显然是十分熟悉当时的上海市场和专利制度的。在前一首中,作者认为专利机构的建立及专利法的颁布对进入上海的洋商十分有利;第二首则表明,专利法的出台有利于保护发明人的权利,从而有利于推进中国发明的起步。
(2)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十年专利”
晚清光绪初年,在列强经济侵略的深入刺激下,中国产生了第一家机器织布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者为洋务派官僚和商人,公开宣称的目的是为了抵制外国纱布的进口,与洋商分利。由于机器织布获利丰厚,所以从开始创办工厂之初,洋务派官僚便要利用手中掌握的官府权力独揽这项财源,防止别人染指。从1881年到1882年,郑观应代表织布局先后两次上禀,经李鸿章奏准,上海机器织布局拥有“十年专利”。李鸿章奏准清廷明令:“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十年专利”政策是晚清半封建半殖民地政府的政策,虽然它公开昭示的意图与实际作用严重背离,但“十年专利”政策所扶植的官督商办的机器织布局,毕竟成为中国近代化纺织工业的先导,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上海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影响
经济学家传统地将资本分为三种类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显然已经成为第四种资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报告的《多种文化的星球》一文中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是一种决定性力量。”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也曾经说过:“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布迪厄是近40年来在西方学术界中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当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文化资本”。他在其著名的论文《资本的形式》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布迪厄认为,资本可以表现为三种基本的类型: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中西文化碰撞的主要地区之一,上海形成了以“海纳百川、中西合璧”为核心内容的海派文化。虽然海派文化不等于全部上海文化,但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对上海而言,海派文化就是一种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文化资本。海纳百川,兼蓄并存,多元博采的海派文化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
同样,海派文化的浸润对于推动上海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及管理也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海派文化与上海知识产权文化
建设将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海派文化有利于企业的开放式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创新阶段和水平的不断变化,自主创新又逐渐涵盖了开放式创新的内容。开放式创新的概念最早由Henry w.Chesbrough于2003年5月在其著作《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中提出。Henry w.Chesbrough针对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形势的改变而不得不改变创新模式而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观点,建立了开放式创新的模型,指出开放式创新是指在均衡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来产生创新思想,同时综合利用企业内、外部市场渠道为创新活动服务。开放式创新模式主要是针对封闭式创新模式而言的,企业员工流动性的增强、知识扩散化的加速以及私人风险投资的发展,致使企业研发部门或实验室的创新效率低下而成本过高,企业不得不放弃封闭式的创新模式而寻求开放式的创新模式,以便让创意流出企业,并最终找到实现其商业化的更好途径;当然与此同时,也让创意流入企业,并将其作为新的激励和企业模型。
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提出、发展为企业打破企业边界的藩篱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战略指导。开放式创新理论的要义在于:企业要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进而得以高效地利用本行业、其他行业人士所拥有的、彼此看似毫无联系的知识财富。纵观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开放式创新必将成为企业走出创新困境的主要创新模式,不能进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能否深刻理解开放式创新的要义,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海派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开放、包容,它代表了文化的某种特点:开放创新,兼收并蓄。上海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高,市场自由度高,能够与相关产业形成创新联盟,有利于开展开放式创新。而且,上海是中国大陆英语、电脑教育完善、普及程度最高的城市。当大部分国人还不知英语为何物的时候,上海的英语培训学校已经遍地开花。比如,上海最早的“洋泾浜英语”就是上海开埠后,华洋杂处所形成的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上海人在中外交流中的开放、包容与睿智。正是这种普遍较高的外语水平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语言基础。所以说,海派文化熏陶下的上海企业特别适合开放式创新的模式,海派文化有利于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是上海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海派文化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
“敢为天下先”,是海派文化的独特品质之一。上海率先引进、推广了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创造了不计其数的先进技术和工程项目。比如,上海最早引进了印刷技术,先是引进了铅印,石印,随后又引进了机器动力,从而使得上海出版印刷业得以快速发展,并最终在近代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文化中心;1865年,上海第一家煤气厂在苏州河畔建成;1882年,上海外滩扬于天路诞生了我国第一个电话局,电话第一次在中国使用,2003年,上海建成了世界上跨度最大、最长、螺旋最大的钢拱桥——卢浦大桥,2003年,全球首条商用高速磁悬浮列车线路在上海运行;2005年,上海建成世界最长、最宽跨海大桥——东海大桥,世界最大深水港——洋山深水港也已正式开港运营„„
上海在知识产权方面也总是走在全国前列。1984年,须一平建立了上海专利事务所,成为国内第二家涉外专利代理机构;1994年,上海大学与北京大学一起成立了我国最早的知识产权学院,迄今为止,上海已经拥有4个知识产权学院,6个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997年,上海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成立,2001年,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成立,2005年,上海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成立;2004年,《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式发布:2008年,上海成立了知识产权仲裁院„„
与此相对应的是,海派文化熏陶下的上海市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也较强,在晚清、民国时期就有了注册商标的意识,并且能够娴熟地利用当时的制度处理知识产权事务和纠纷。而且,海派文化是一种极具理性的地域文化。上海人的守法守纪、遵守契约的思想意识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使得上海人形成了追求公正、追求平等与崇尚规范的理念。时至今日,上海市民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仍相对较高,并已形成了浓厚的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因而非常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和谐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的形成。同时,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事务的交往中,特别是在面临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压力时,海派文化有利于缓和、化解国际问的知识产权冲突。因为海派文化作为一种与现代西方文化有着天生渊源的东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保护自身核心理念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接受现代文明的一个成功范例。基于海派文化的上海知识产权文化的独特品质,可以为我们寻找到一条能够融入世界而又不迷失自我的有效途径。海派文化对上海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当然,与我国传统文化一样,海派文化也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足、缺陷,这对建设上海的知识产权文化也会有消极的影响。海派文化熏陶下的上海人有着精明而自傲,崇洋媚外同时又盲目排外的思想,容易斤斤计较且崇尚实惠哲学,处事审慎保守,容易安于现状,缺少魄力。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造成了近年来上海的经济发展虽全球瞩目,但文化地位却没有较大提升的现状。联系到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海派文化的这些缺陷可能会使得人们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安干现状,阻碍创新力度的提升,使得民众有可能为了蝇头小利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对盗版等侵权行为熟视无睹,使得各个主体间知识产权纠纷不断,知识产权诉讼泛滥。因此,当我们在充分吸收海派文化中有利于上海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精髓的同时,也应防止海派文化对其的消极作用,以求去伪存真,扬沙拣金。
第二篇:海派文化感悟
从上海话和海派文化谈起在中国北方,以京派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类型构成了北方文化。然而,在中国南方,文化风格与北方迥然不同,海派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近几年的春晚由于更多包含北方文化而被指北方农民春晚。北京人便多半是生活在美梦和史诗之中。这使他们虽然难免不切实际,但也确乎大气磅礴;虽然难免自以为是,但也确乎圆润浑成。上海人就两样了。他们的生活是世俗、实在的、精打细算和稳扎稳打的,是埋头做生计和精心过日子的在来上海之前,我对海派文化知之甚少,经过几个月在上海的生活,我逐渐感悟到了海派文化独有的魅力。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海派文化给我的印象是细腻睿智以及开放多元,兼容并包。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
无论是别具特色的亭子间,还是文化气息浓郁的田子坊,或是热闹繁华的新天地,这些都代表着海派文化的精髓,它们或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或是传统老上海的传承,都散发着海派文化特有的迷人气质。
我以为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上独特的发展轨迹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外交流,内地与沿海交流,农村与都市交流综合形成的产物。其中孕育着率先沐欧风美雨的上海人代代积淀下来宽广的世界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条件使然),部分从国外(俗话说,没有上海人不敢去的外国...)留学归来的学子带回的先进思想,部分内地流传到上海的传统思想(比如一些守旧的风俗),同样还有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的部分上海人小家子气的精明和促狭......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我认为是最可宝贵的一个特点(当然是不是包容洋泾浜的上海话是另外一回事),上海多元化发展的历史同样产生了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多种文化在上海并不冲突而相安无事则是海派文化的一大幸事。
但如果多加思考,我发现如此迷人的海派文化为何难以跨过长江,在中国南方海派清口这样的海派文化产品极为盛行,然而在中国北方却难以为大众所接受,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周立波虽然红遍上海滩,由他主持的若干档栏目也都在卫视台播出,虽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他的“海派清口”至今没有在北京演出过,而郭德纲的相声、小沈阳的二人转则红遍大江南北,老少通吃。海派文化的地域局限性抑制着难以跨越长江这种文化差异。上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海派文化,因此海派文化难以在文化地理环境迥异的北方生存情有可原,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海派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我相信,海派文化必将被更多的人认可,因为它的兼容并包决定了海派文化不会孤独。
第三篇:上海海派书画艺术馆简介
简介
上海海派书画艺术馆成立于2012年9月,是集展览展示、培训教育、考级中心为一体,能进一步搭建书画爱好者教育、交流、展示与提高的平台,培养书画人才、推出优秀书画成果。名誉馆长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担任,馆长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宣家鑫担任,执行馆长由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分馆馆长杨定彪担任。
上海海派书画艺术馆以弘扬、振兴、繁荣当代海派艺术为己任;以提升海派艺术家的市场价值,提升海派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目标;以普及书画知识,传播历史余韵为使命,倾尽全力团结、培养、推介海派艺术家,为其提供创作空间,实现其自身价值和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努力打造新型书画产业链机制,使海派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打造艺术品展厅、艺术家创作基地等多种书画艺术品展示、交易平台。形成艺术合力繁荣创作,实现文化经营的跨越式发展,产生集聚效应,不断扩大、提升海派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
上海海派书画艺术馆下设培训部、展览部、交流部。培训部开设书法基础班、提高班、研修班等课程班,学员可针对自身学习情况以及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并按阶梯式上升,书体设立真草篆隶行;定期推出系列讲座,涉及书法、国画等内容,让更多的青少年爱好者了解传统书法艺术内涵与书法艺术的精髓,授课针对沈尹默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上海市青少年书法艺术奖、书法考级,以及上海书协和全国举办的各类书法大赛。展览部每年为优秀学员举办一次展览,组织学员参加上海书协举办的各类活动;每年都将邀请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进行展览,对青少年书法爱好者进行指导;交流部负责每年一次国际交流及与地方各省市交流活动。优秀作品由上海海派书画艺术馆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
上海海派艺术馆的成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唇齿相依,经济价值推动文化价值,文化价值带动经济价值,良性循环能进一步推进区文化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名师顾问:
陈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周慧珺,女,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曾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1962年 参加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得到沈尹默、拱德邻、翁闿运等著名书法家亲授。以节临米芾《蜀素贴》行书入选由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后第一次举办的上海市书法展览。
韩天衡1940年5月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工书法、篆刻,国画以花鸟见长。作品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出版有《韩天衡书画印选》《中国篆刻艺术》等四十余种。所著《中国印学年表》获全国首届辞书评比奖。现为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鉴定、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长,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张森,1942年生,江苏泰县人,祖籍温州鹿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会展出。论书亦淖极理致,时有书论发表,言简意赅,颇有新见。主要著述有:《隶书基础知识》(与柳曾符合著)、《大学书法》(特约撰稿人之一)、《张森隶书滕王阁序》、《张森书法艺术》等。在书法上,兼收并蓄,独辟蹊径,学养全面,擅长正、草、隶诸体,尤其以隶书蜚声书坛。多年来对隶书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博临《张迁》、《石门》、《礼器》等风格各异的汉隶,同时又借鉴何绍基、伊秉绶的笔墨技法和变法精神,互为参照,融会变通,从而理性地寻求自己的笔墨取向和风格定位。七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委。
名师团队:
周志高,笔名季高、辛默、诚公等,别署兴墨楼,1945年1月30日生,江苏兴华市人。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评委,全国展、全国中青展评审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教授等。先后荣获首届华东六省一市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中国书协首届报刊编辑出版“兰亭奖”。先后主持或参与主办全国首届群众书法竞赛、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首届书学研讨会、全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和全国中青年“书苑撷英”大赛。多次应邀出访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书展和讲学。
童衍方,男,汉族1946年2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海人,中国当代最具声望的篆刻家、书法家、收藏家。幼喜书画篆刻,后得来楚生、唐云先生指教。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篆刻展及在《书法》、《书与画》等刊物发表,被收入《国际书法篆刻作品集》、《国际临书大展作品集》、《全日本篆社篆刻作品集》等,为多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碑刻。出版《童衍方述》、《篆刻丛书—刀法》、《吴昌硕先生的篆法、章法、刀法》、《来楚生先生的书画篆刻艺术》等。亦擅国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中国画院专职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
孙慰祖,别署可斋,上海人。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研究员,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兼印学理论与社史研究室主任。幼习书法篆刻得翁思洵、顾懋钧指授,继师韩天衡。又从马承源攻习玺印篆刻鉴定研究。书法篆刻作品曾入选全国一、二、三、届篆刻艺术展、全国四、五届书法篆刻展、中国美术馆当代篆刻艺术邀请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当代著名篆刻家作品邀请展等。篆刻作品出版有《孙慰祖印稿》、《孙慰祖印选》、《淳法上人别署印谱》、《孙慰祖印谱》、《印中岁月―可斋忆事印记》。
宣家鑫,著名鉴定家、书画家、篆刻家。字逸白,号无为、一得夫。安徽肥东人。宣家鑫自幼喜爱书画篆刻,作品曾在“峨嵋杯”、“青泉杯”、“三峡杯”、“双羽杯”、二届“神龙”、上海海内外中国书画大赛中获金奖,曾获加拿大国际书画大赛最高奖“枫叶奖”,并被神墨、黄河、翰园、常德、万竹园等碑林勒石刻碑。入选日本第52、53届国际文化交流展,美国、法国、加拿大、澳门、台湾当代著名中国书画家作品展,全国第三、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首届国际青年书法展,中日、中韩、中新书法艺术联展。
郑振华,1957年5月生,浙江镇海人,现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办公室主任;同时也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从初学书法到现在,计算起来也有三十几年了,临摹过的碑帖不少,花了不少精力,所得到的也只有一些皮毛。所谓”一艺之成,良工心苦”,的确很有道理。学书法的路还要走下去,碑帖还要临,总还是艺精于勤。
第四篇:关于举办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
关于举办“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
活动的方案(草案)
为深入挖掘浦东地方特色菜肴、特色点心、特色小吃和餐饮文化内涵,打造“美食浦东”餐饮品牌,倡导绿色健康的大众消费理念,让每个浦东市民直观感受浦东美食文化,让每个外来的客人探访“舌尖上的浦东”,知道到浦东吃什么,引导大众消费和促进浦东餐饮行业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经研究,决定举办“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举办,达到既定目的,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继承发扬、创新发展”。挖掘浦东地方特色菜肴的内涵,推出一批富有浦东特色的菜点和烹饪人才,展示浦东地区民俗文化和餐饮行业风貌(建议专为“美食节”出一本书)
二、活动时间
2017年4月1日至2017年11月21日前(具体待定)
三、活动地点
浦东新区(具体待定)(由三林或高桥街镇推荐)
四、活动组织
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同街镇组织浦东新区各街镇居民家庭非专业人士参加,浦东烹饪协会组织餐饮企业专业人士参赛,分专业组、非专业组进行。
支持单位: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 主办办:浦东新区烹饪协会 协办:(待定)
为加强对“美食节”筹备工作的组织领导,组建成立“美食节”活动组委会。组委会主要职责:
1、全面负责“美食节”筹备工作的指挥、协调、调度:
2、负责主题活动的策划、方案的讨论以及各工作组方案和主题活动操作流程的安排、汇总、审定;
3、负责前期有关会提活动的组织筹备;
4、负责邀请上级领导参加“美食节”开幕式、闭幕式;
5、负责活动总体工作方案、工作简报、工作汇报等文件材料的起草、存档;
6、负责活动新闻发布会、开幕式、闭幕式等各项主题活动的综合协调;
7、负责活动邀请函、嘉宾证、出席证、参赛证、工作证的设计制作;
8、负责参加活动的上级领导、嘉宾、参赛企业、参赛选手等的汇总、统计、上报工作;
9、负责活动期间各类会议、活动现场等的组织、指导、协调、筹备;
10、负责参与活动联络接待人员和街镇、部门联络员的抽调、组织工作。组委会下设行政工作组:
1、负责“美食节”活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有关事宜;
2、负责邀请开、闭幕式有关的领导及接待;
3、负责活动奖牌、证书与工作胸牌、选手牌、指示牌、嘉宾牌制作采购;
4、负责活动的宣传策划与落实工作;
5、负责活动的选手动员与组织等工作(发放通知与报名人数整理);
6、负责活动的财务预、决算的工作。下设活动工作组:
1、制定活动工作流程,负责排定各比赛场次的工作,赛场布置和落实场地;
2、负责赛场工作秩序、安全、处理赛场汇总发生的其他事宜;
3、负责参赛选手的报道、编号、检验与引导工作;
4、负责比赛作品的翻号、传送与比赛分数的结算整理工作等。下设裁判工作组:
1、制定比赛项目于评分细则,邀请比赛各项目的评比裁判;
2、制定比赛各项规则与各类表式的设计工作;
3、负责各比赛作品的评判打分和评出获奖名次;
4、负责各比赛现场的监督评判工作;
5、负责解释参赛选手提出的问题,处理比赛中发生的其他事宜。
五、活动形式
面向浦东新区餐饮企业(专业)和居民家庭(非专业)以厨艺大赛的形式,寻找最具有特色浦东本地菜点和最佳厨王、民间食神。分专业人士及家庭非专业人士参赛。
六、报名时间
2017年4月1日起各街镇、各酒店5月底前确认参赛家庭、参 赛单位和参赛项目上报组委会。
七、参赛方式
非专业组(家庭)2人参赛,专业组团体和个人参赛形式,寻 找最具有特色浦东本地菜本地点心本地小吃和最具人气家庭厨师和专业厨师。
八、报名方式
参赛家庭需提供:
1、参赛人员的资料,表格至所在街道领取或网上下载,2、参赛菜肴名称,主辅料、制作说明等; 参赛酒店需提供:
1、参赛人员的资料,表格至浦东烹饪协会领取或微信或网上下载,2、参赛菜肴名称、主辅料、制作方法等。
九、实施程序及时间安排 4月1日推广期: 1、4月1日期发布报名信息,进行选手报名、单位报名征集;
2、媒体跟进报道赛事前期筹备情况、相关花絮,发布活动相关信息及报名工作;
6月27日前海选筹备:
1、建立报名点、组委会热线咨询及报名电话和邮箱、微信等。
6月27日开幕式:邀请上级领导、嘉宾以及媒体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社会各界代表,介绍浦东新区“美食节”活动的基本情况和主题活动,领导致辞、大赛组委会领导讲话、参赛单位、参赛选手代表发言,宣布“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开幕。
2、活动场地联系、现场布置及前期工作等;
3、海选开始前根据报名时提交的菜点说明等,由烹饪协会专家团老师进行赛前培训指导。6月27日、7月11日、7月25日、8月8日(周二)海选(初赛)
1、分东、西、南、北四个赛场进行;
2、具体根据报名情况适当增减赛场;
3、比赛活动执行依具体情况实施。8月9日至8月21日复赛筹备
1、通过媒体、网络等对外发布海选(初赛)晋级名单;
2、复赛活动场地联络、现场布置及前期工作;
3、对晋级人员的复赛菜点由烹饪协会老师对选手进行赛前辅导、指点。
8月22日至8月29日
复赛实施
1、美食节活动复赛场地执行;
2、分二个赛场具体进行实施。8月23日至9月4日 半决赛筹备
1、通过报纸、媒体、网络等对外发布进入半决赛单位和个人名单;
2、半决赛场地落实、活动现场布置及前期工作;
3、对进入半决赛的菜点由烹饪协会老师对其进行赛前指点、辅导。9月5日
半决赛
1、半决赛活动现场执行;
2、美食节半决赛具体实施; 9月6日
决赛筹备
1、通过媒体跟进报道赛事情况及进入决赛单位和个人名单;
2、决赛场地现场布置及前期工作。10月7日前决赛和闭幕式
1、“美食节”家庭组(非专业)酒店组(专业)决赛评出各组前六名等奖项、颁奖仪式,为获奖选手等颁奖授牌。邀请上级领导、嘉宾以及媒体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社会各界代表,介绍浦东新区“美食节”活动的主题活动和活动成果。
十、评奖方法
1、比赛形式:海选(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均采取现场制作、现场评分的办法;
2、评比标准和办法:依照菜肴的色香味形意,挖掘传统性、创新性、健康性和实用性等,满分为10分,在评委出示地方分数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再总和相加,确定胜出选手。
3、评委:由主办方聘请烹饪协会国家级裁判评委专家组成(或再加观众评选20%比例分,专家评委80%比例分相加积分)
4、整个活动由报名开幕式(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闭幕式5个环节构成。
5、比赛进制:初赛按360进120,复赛按120进60,半决赛按60进20,决赛按20进6比例分配。
十一、参赛须知
A、参赛家庭、参赛单位和选手所有原材料自行购买; B、队员确定后(2人为家庭非专业)不允许更改和增删、不允许请外援,否则按零分处理;
C、各社区和单位代表队队长要加强对本队参赛选手的组织、纪律、安全管理,严格按约定时间、地点和程序组织选手参赛,以确保良好的竞赛秩序;
D、参赛选手应按时报到,比赛开始前15分钟未报到者视为自动放弃参赛资格;
E、比赛灶具和常规油盐酱醋基本调料由主办方提供; F、比赛用盛器(装菜盆自带)需10寸盆以上; G、注意安全、爱护公物(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H、不准使用他人原料(物品)及半成品;
I、比赛过程中,一切操作过程需在现场进行,不得提前准备;若有特殊情况,需事先向组委会申请,经同意方可进行,无关人员不得参与,否则将视为作弊,取消参赛资格; J、比赛时间为每组一小时,操作超出时间的成绩无效; K、比赛结束后搞好现场清理工作。L、领队、选手要尊重评委裁判,服从评委的评定,评判标准按照指定的评分标准执行。如对评判有疑问者由领队向大赛组委会据实反映,不得当场质问评委,如有重大争议,提交大赛裁判工作组集体研究裁决。
十二、奖项设置 非专业组(家庭)
A、冠军1名授予“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民间食神称号; B、亚军2名授予“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民间高厨称号; C、季军3名授予“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民间绝勺称号; D、特别奖1名;最佳拍档奖一名;最佳创意奖一名;
E、社区团体奖3名,视各社区代表队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组织规范,并参照各社区参加决赛的选手总得分高低,评出社区组金、银、铜奖。专业组(酒店)
A、冠军1名授予“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最佳厨王称号; B、亚军2名授予“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最佳厨神称号; C、季军3名授予“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最佳厨艺称号; D、特别奖1名;最佳传承奖一名;最佳创新奖一名。
E、酒店团体奖3名,视各酒店代表队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组织规范,并参照各酒店参加决赛的选手总得分高低、评出酒店组金、银、铜奖。
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组委会
2017年2月21日
第五篇:世博会演讲稿:海派建筑和文化世博
龚心瀚:龚心瀚: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出席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颁奖典礼暨上海城市建设发展论坛,感谢本次活动东道主给了我一次学习的机会,能够向获得奖项的同志们学习。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热烈的祝贺。能够倾听专家们的精采发言,借这个机会我向大家拜一个早年。作为上海的一个市
民,我觉得海派建筑文化世博为题讲一点感受,和大家交流研讨。沧桑的上海汇聚了建筑的流派,上海的优秀建筑令世人瞩目。上海的各个景观时期反差比较大,这些年更是日新月异。上海1943年到新中国成立之间。上海的近代建筑覆盖了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风格。包括法国式、英国式、德国式、美国式和西班牙式等建筑,集结了世界多国的建筑文化。南京路是上海建筑风格的代表,有专家在南京路沿街的建筑进行分类,从东到西依次分,以现在的和平饭店为代表的外滩优秀建筑风貌区,再往西是一家时尚的风尚区。包括大光明电影院、上海美术馆上海近代的优秀建筑。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是近代上海优秀建筑的精华,反应不同的建筑流派。
上海外滩也是上海城市建筑文化的代表,见证上海城市发展的外滩,在黄浦江的西南有各种欧洲风格的建筑。滨江浦东让外滩各个方面充分展现出来,特别是拉开了一段距离。这些建筑经过历史的洗礼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是上海城市的标志。南京路和外滩的公共建筑等,加上上海中心省区各式各样的洋房等,这些上海几百年来的建设有着丰厚的海派建筑基础,这些建筑经过世纪的风风雨雨,依旧生机勃勃。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上海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上海的发展走到了全国的前列。打造的新建筑越来越光彩,显得格外的珍贵。上海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真正做到了小平同志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建起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新建筑,成为海外建筑的新标志。其中文化类的公共建筑,有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馆等,其余的建筑有上海体育馆、上海体育馆等,还有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商务中心等,城市交通有两个大机场,一南一北两个大型火车站。轨道交通和南北高架等驾于空中的道路,和东海大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等,这些建筑也已经成为上海建筑的最新标志。上海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短短的十多年里面,新楼拔地而起,成为上海城市的风景线。浦东新区、陆家嘴商务区现在高楼林立,道路宽敞,落地成荫。这是有各大银行、证券交易所的大楼,闻名世界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是浦东的特色,东边是现代建筑文化的展现。按照2050年的计算,上海市当年的建设总量相当于当年欧洲的建设总量。新的创业园区是上海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近些年来,上海在利用大面积的旧仓库等方面作出了新成绩。1993年建设的东方明珠塔当时成为上海的新标志,1998年金茂大厦落成,2008年环球金融中心大楼以492米的高度打破上海高楼的最新记录。并且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观景台。上个世纪以来上海20层以上的建筑已经超过2000多座。我最近报纸看到上海现在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4000多。上海的摩天大楼有着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上海的嘉定安定新城等,十年来上海郊区有了新面貌。上海建设的总体方针就是总体保护,合理利用、巧妙利用。上海园林绿化的建设,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绿化面积扩大了几十倍,美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为生态环境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上海和中国的本土建筑师在上海建设和上海世博会的建设中发挥了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完成了许多方案和方案的优化。他们在改革开放中学习新经济的理念和科学体制,通过由国外交流合作实现有世界水平的超越。这是上海改革开放一个十分重要的成就。当然,也不用怀疑,上海这些年的建筑也有一些不足,上海有一些建筑求新奇特,不伦不类。上海有一些建筑群总体印象不佳,标新立异。建筑总体贵在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变化和统一有机的结合。上海在土地批租等政策做得还是不知所措,保护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但是总的还不够。上海世博会是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奥运会,俞正声同志说要把世博会办成世界闻名的盛会,我们大家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是展示海派建筑文化的一次大好机会,一次良机,有那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来上海参展,上海市海派建筑得到的很大的展示。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每美好,优秀的海派建筑符合这一主题。我们要大力展示和发扬海派结构文化,围绕城市让社会更美好的主题弘扬海派建筑文化,让世界了解上海建筑文化的前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更了解上海。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上海建筑展览,二就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上海建筑书画展,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上海海派建筑文化国际论坛,是尽快举办以上海建筑为主题的专线旅游。尽管和电视台合作,并设一个专栏,宣传、介绍上海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特别是海派建筑文化。基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
作为一个外行,在这么多的建筑专家面前盘点上海的优秀建筑,弘扬海派建设文化的问题有一些班门弄斧,不多之处请包涵。最后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参与者家庭健康、安心幸福。